标题 | 《瀑布》教学反思 |
范文 | 《瀑布》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瀑布》教学反思 篇1《瀑布》教学反思 《瀑布》是叶圣陶老先生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诗歌。这首诗以瀑布为主题,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这么美的一首诗歌,冲着孩子们高涨的朗读兴趣,我当然不能把它上失败了。因此,课前我进行充分的准备,从查资料、请教年老教师、做课件,到怎样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到第一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诗歌。经过我一系列地修改,最终确定教程设想:声音感知——体会感情——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在开始上课,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瀑布飞流直下的声音,孩子们一下子被我创设的情景吸引住了,情不自禁的想去探寻瀑布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接着他们睁开眼睛立刻被眼前的美丽景象震撼了,都想说点自己的感受。张子其同学说:“这瀑布真是美得没法比喻,我都没有词语再形容我的感受了。”王增续同学说:“我觉得这瀑布正如李白诗中所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没有料到孩子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得这么真切,我当时如果不是上课,真想把孩子揽入怀中,抚摩着他们的头,说:“老师觉得你们太棒了,我为你们而感到骄傲。”接着,由于本课识字量少,孩子们在课前的预习都做得非常好。所以,自主读文不成问题。 诗歌的重难点是在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小诗。我首先配乐进行了一次诗歌范读,这样一来,又一次把学生带入到了优美的意境当中。他们当然想读愿读,我发现一个个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都快迫不及待地小声读起来了。我马上把诗歌分为“声、色、形”三方面,每一小节的引领着学生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学习。这样一来,使诗歌的层次更为清晰,孩子们学起来也不费劲。从朗读远听瀑布声(第一小节),再到遥望瀑布状(第二小节),最后到近观瀑布形(第三小节),我为学生配上了图片,孩子们都觉得这样帮助他们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比如:“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时时吹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些诗句让学生观看录象,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领略美好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在课中朗读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从面到点,由小组读、集体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到合上课文,配上音乐,师生齐背,使整个课堂气氛到达一个高潮,老师、家长、学生都深深地与作者叶老产生了共鸣。这既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书声琅琅。 《瀑布》教学反思(二年级下) 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本课重点是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 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并有效利用搜集资料。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倡导大语文观,它强调课文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教学资源的全部。语文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所以,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瀑布的资料,从课堂的汇报可以看出,通过搜集交流,学生对瀑布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而是围绕瀑布这一中心所形成的一种大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搜集过程,更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交流之后,要求学生“下课以后把所有的材料都粘贴到墙报栏里,大家都来读一读”,使材料发挥了最充分的作用。 2.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拓展,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使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相机进行了创新思维的拓展教学。如: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瀑布的声音让学生听,然后猜猜是什么声音,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声音不仅像诗歌中所描述“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有时还像火车疾驰而过的轰鸣,像闷雷滚动,像万马奔腾……又如:学生观看了瀑布的图片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你刚才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样的?”学生说,有的像白色的马尾,有的像一条长丝带,有的像又宽又长的水帘子……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显示出创造性思维在他们身上所释放的巨大能量。 可是也有不足的地方。虽然能够重视学生的朗读,体现新课程“以读为本”的理念和要求,但还不够深入。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同桌互读、男女分读、小组读、集体读,配乐读,加动作读等,更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读出感悟,读出体会。同时,对学生朗读的引导和评价上还应该更为细致和耐心些,要说到点上去,更加富有人情味和鼓励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一篇课文,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窗。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广阔的知识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只要这样坚持下去,阅读教学一定会在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学生的阅读能力等语文素养也一定会不断地得到发展与提升。 冷眼看质疑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质疑环节“,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令人欣慰的!但质疑过程中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也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1.虚晃一枪,两张皮。一次我听一位老师执教《瀑布》。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学生一连串提出好多问题,比如,“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中“叠叠”是什么意思?“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怎么说是“白银”?“一座珍珠的屏”中“珍珠”是什么?……面对提问,教师只是倾听、点头,态度极其和蔼。待学生问完了,教师说,很好,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趁热打铁而要留到下节课?等到了“下一节”,学生的兴奋期已过,解疑的意义还有吗?同时我也担心:到下一节课,热情已经冷却的,可能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可能不再理会“上一节”的问题,依然执行自己固有的教学思路。 2.明知故问,走过场。引导学生质疑主要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使教师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效率。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是,我发现,好多质疑就是注重形式,走过场——为疑而疑。 “看到题目你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是我在另一节《瀑布》课上听到的发问。学生马上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所谓质疑:“为什么写瀑布?”“怎么写瀑布的?” “瀑布是怎样的情景?”其实,这是服务于老师思路的明知故问。试想,我们日常阅读时,看到题目,如果感觉吸引人,就会一气读下去,怎么可能“停”在那里,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即便有,也只能从阅读中寻找答案,而下是坐在那儿傻想。 3.水上浮萍,不到位。高质量的“问”,应当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学生质疑水平的不同,正反映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下。如果学生的问题仅仅停留在 “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上,我们教师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对字、词、句进行解释,这些疏通性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 还说《瀑布》。有些学生质疑:“白银是什么东西?”“我没见过珍珠,珍珠是什么?”这些问题,作为四年级学生,应该事先查字典或者用其他办法解决,教师不该为它们消耗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真正应该思考的是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远望瀑布,仿佛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作者怎么不形容是“珍珠”,而在近瞧时才说“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呢? 要理解这些诗句,教师就须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远望瀑布,灰白颜色,不透亮,就像白银一样,一种蒙?模糊的美。当近在眼前,瀑布倾泻而下,无数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五光十色,像一座珍珠的屏,美丽极了!这样,质疑才能达到应该有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所理解说的“白银比白色好听”的层次上。 实际上,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课堂上好多老师设置质疑环节的最终结果是教学以失败而告终。回顾自己,我也出现过类似问题。比如,学生质疑,我就跟着跑,放弃了主导作用;教材被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问题课,以至于“整体感受”“圆融之美”成为梦想。 《瀑布》,这么短小优美的一首诗,学生却提出那么多,那么碎的问题,让老师一一解答。我想,这绝对不是作者希望看到的。质疑太多,诗的神韵就“散”了。应当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反复感受瀑布的整体美,对个别的词语理解不必“较真儿”。 无论如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深而真的“感”永远比细而碎的“懂”更重要。 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课件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者,应该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切实成为语文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工具。学生步入三年级上期,其认知特点还是喜欢形象鲜活、生动有趣的事物。因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课件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短诗,从声、形、色三方面生动刻画出瀑布恢弘的气势,柔美的景致。在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声音、形状、颜色为教学重点、难点切入。运用课件展开教学,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崖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教学时,先播放瀑布轰隆隆的声音,学生以听觉感受瀑布的恢弘气势。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对瀑布声音的体会更加深刻。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想着瀑布的声音,那壮观的气势自然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运用课件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突破此难点,只需一幅青山衬白色瀑布的远景图,便使学生即刻感受到色彩的对比,体会到“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境,那欷歔声化为对瀑布美景的赞美,化于充满豪情的诵读之中;而领会“一座珍珠的屏”,则将珠帘图与瀑布对照,花千言万语费尽周折讲解的难点就在这形象的图景前化为动情的吟诵,融入字里行间中了;同样,那如烟如雾如尘的缥缈意境,也让学生一边欣赏相应的图片,一边轻轻读出它那曼妙的变化来。学生们在这欣赏与诵读的过程中,充满了欣喜,充满了激情,一次次动情的诵读使学生们沉醉于瀑布时而恢弘、时而轻柔的情境之中。 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了重难点,还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同时还能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信息源。 因此,教学中,我还利用课件拓宽学生的视野,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知名瀑布: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世界第一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最洁净的瀑布群——九寨沟瀑布;亚洲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世界上最宽瀑布——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欣赏到这些奇美的瀑布,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争先恐后谈论自己的感受。信息量扩大,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运用课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有效地运用课件,是对传统教学的完美和补充。 《瀑布》教学反思 篇2我对“教学姿势”的体会是,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他必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他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把思考作为“劳动”来经历,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 我们在课堂里对“宗璞”的理解,很可能是一相情愿的解释,但我们借助工具书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当然,意外是相对我而言的,在提出问题的学生那里,它是来自真实阅读、自主思考之后的意料中事。我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却毕竟成就了一次真实的探究。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这次探寻途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的身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我们就是这样搀扶着,一路走过来的。 《瀑布》教学反思 篇3从前的课堂里,教师似乎无所不知,授课成了呈显才学的机会,是居高临下式的;现在学生主体以后,教师便煞费苦心地将课堂设计成娱乐板块,自己成为节目主持人,还是那种“快乐大本营”式的。我并不否认,教师在课堂里有时候需要作为“知识的上帝”出现,有时候扮演节目主持人效果可能更佳。但教师的本色使命除了课堂的组织者外,更应该是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尤其是参与者,教师应该有身临其境的参与姿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超然于学习活动之外,做一些应节而舞的假动作。而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表现出来的通常就是“一小步一小步”的真实姿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在组织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格外注意与学生“同甘共苦”,从而有了意外的收获。 《瀑布》教学反思 篇4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从学生心底出发的。无论他们多么幼稚,只要是从他们的“昨天”走过来,就会有层次,有深度,就会留下进步的痕迹。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再观看教材上相关的彩色图片,这种“看图说话”是他们熟悉的活动,很容易进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无意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行文顺序和观察顺序,反馈到“说话”时自觉地讲究“叙述的顺序”,这不是“一小步一小步”的吗?这不就是“探究”的开始吗?。语文教学中,反复地拿“体验”说事,常常是一种滥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要学生比较图片与课文的区别,也是一种“调动”。“比较”的能力,学生原本就“有”,不是某一节课上从无到有、凭空建构的。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为了激活它,使之浮出水面,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我因势说出“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一番话,则是现身说法的教化。对于现在“卡通的一代”来说,初中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卡通争夺孩子的眼球。而对“生死谜,手足情”以及“宗璞”的解读,包括《寻找我的名字》的写作练习,正好有利于展示汉字的内涵和魅力。我一直觉得,汉字是汉语文教学的根本凭借。 《瀑布》教学反思 篇5《紫藤萝瀑布》这一篇文章写于1982年,创作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但是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安排了课前预习,找来宗璞的《哭小弟》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本篇课文拟用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是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酝酿阅读感受,发现问题。第二课时,学生交流感受,提出并研讨问题。然后,将本文同前面的几篇课文作简单比较,让学生了解、认识本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 在教学本文之后,我发现第一课时导入很自然,以图片谈话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文之后,按照常规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整体感受,一方面我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此文理解的层次深浅,另一方面自然过渡到对紫藤萝的印象提问,进而找出描写紫藤萝的语句进行品味,感受紫藤萝之美,边读边品味。学生学习兴趣浓,整节课也上得比较流畅自然。 《瀑布》教学反思 篇6《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的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 1.读为主线,多形式、多层次朗读。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徐永年说过:“阅读教学是要读,宁愿让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所以,这节课中我让“读”唱主角。作为第一课时,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纵观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习题4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2.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所以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用笔画画书中的关键词句,在旁边做上批注,而圈点批注使语文课充满了源头活水般纯正的味道,它的的好处就在于: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 3.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都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越是集中目标,就越容易抓住课堂的重点;越是目标简明的课,就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明白、轻松起来。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特点”品词析句、诵读感悟。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正所谓“教的越少,学得越多”。 纵观整堂课,这样的写景美文应以朗读为主,但是感觉学生没有读到位,我也没有指导到位。比如“银雨洒金街”这个环节,没有抓住“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等词语进行指导朗读,也没有找到相关的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去体会“银雨洒金街”的奇景。最后,学完课文,由于时间关系,我总是抓住了一些句子来读,没有让学生整篇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公开课上这样的写景文,是第一次,我想以后还会继续尝试。 《瀑布》教学反思 篇7《紫藤萝瀑布》是作者宗璞在经过紫藤萝花之前的一段情感的历程,我们可以把这个情感归为两类,一是对花的情感,花是本文主要主要描写对象,用的是工笔。二是写人,而写人的情感是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主题句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是写花和写人的汇聚处,作者认为,对于个体的人和话来说,他们的生命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苦难,有些苦难像她的弟弟那样,是没办法挺过去的,但对于历史来说,它都穿行在险滩平原之间,它总是向前进的,个人要获得生活的意义,就要把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联系起来,虽然说个人生命生命陨落,但因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应有的一笔,后人的美好的生活里有他留下的痕迹,个人的生命就因此有了意义。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所以获得高度的张力和作者对紫藤萝以及她的赏花的心情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描述是有很大关系的,这就是说,前边的叙事和描写的充分的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备课时我想到这基础问题我又想到一个“基础”问题,学生能理解这一篇文章吗?他们理解这一篇文章有基础吗?根据以前教学,我感觉到学生理解这一篇散文有困难,这些阅读困难来自学生缺乏宗璞那样的经历的共鸣点。我认为学生缺乏的共鸣点有。 一、紫藤萝是什么样的植物?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很好笑,我不这样想,因为我也不知道紫藤萝是一种怎么样的植物,我这儿没有紫藤萝,后来我问学生,全班没有一个人认识紫藤萝,前边的插图其实离“瀑布”太远了,还好,我上网去查阅,看了许多有关紫藤萝的图片,是一大片一大片,近似于课文中说的“瀑布”的紫藤萝,我还下载了许多图片,可惜的是,上课的时候没到多媒体教室里去,就没用上,不过,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看“层层叠叠”的三角梅花墙,三角梅我们这儿很多,学生用三角梅的层层叠叠的其实来想象有穗子垂下的紫藤萝,果然理解“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紫藤萝变得相当容易。 二、宗璞的弟弟是什么样的人,他和宗璞之间的事是什么?本文比较含蓄,学生阅读时是不太可能很敏锐地发现“生死谜,手足情”的本文的背景。因此,我花了许多时间讲宗璞弟弟和宗璞的关系,对于现在不少独生子女来说,“手足情”的理解不是那么容易,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更难理解了。 三、文革和改革开放。这也是妨碍学生理解宗璞感情的一大问题。因此我从“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说起,讲了许多文革和这相关的故事,学生听了大为惊讶,他们完全无法理解那个疯狂年代疯狂的事,他们认为文革那个年代,生活应该和现在是差不多的,甚至还不知道文革是什么年代。 缺乏了这些理解共鸣点,朗读能让学生理解本文主题吗?如果能理解的话,我认为也可能远离了宗璞的原意甚远,不过,你问学生理解了吗?我相信,学生会高声回答:“理解了!”只是此理解和彼理解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差距不是用“个性化阅读”的解释所能解释的。 我们能假装学生已经理解了以上几点共鸣点来“硬教”下去,虽然“硬教下去”可能会让课程完结用时少,可真正的效益未必是大于这样提供背景迂回的教。 《瀑布》教学反思 篇8我参加市优质课比赛,执教了七年级上第16课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现将准备及授课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文体特点与文本特点确定教学方向。 这次市优质课比赛,主办方要求参赛教师呈报三篇散文和一篇诗歌作为参赛课题的备选。我理解主办方的意图是要考察参赛教师对“散文”和“诗歌”两种文体的教学把握情况。因此在准备过程中,我首先思考对于这两种文体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哪些重点,从哪些角度展开教学。其次,根据呈报的课题,再研究结合文体特点,具体的文本应该分别把握哪些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这种多篇准备,抽取一篇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把“文体”和“文本”有效结合起来思考。 二、在反复试讲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试讲不仅是预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同时还是教师调整授课思路的过程,更是教师不断加深对相应文本理解的过程。在试讲中,经过和听课教师的反复探讨,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重点把握越来越准确。每次试讲后,我都会利用晚上的时间仔细琢磨听课教师反馈的意见,因为听课教师大多着眼于一个点的不足,我需要把不足改正后能很好地设计成一个整体,这样调整后我再试讲。正是在反复的试讲和讨论中,我对文本的理解才越来越深刻。 三、授课中的优点 1.授课设计思路明晰。眼前紫藤萝对作者的感染,与十多年前紫藤萝的对比中明白的道理,心情放松后的振奋前行。 2.难点把握准确,分析到位。文本的难点在于分析眼前的紫藤萝如何让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在这个环节,我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紫藤萝对我的吸引。 3.板书设计较为合理和新颖。本书我设计成一个张满帆的船形,既符合作者振奋前行的心理,又比较新颖。 四、授课中存在的不足 1.在难点部分——紫藤萝的什么吸引了我的学习中,对学生引导不到位,或者设计的问题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导致学生几次卡壳。应该采取小组讨论或者学生默读课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同样是在难点部分的学习中,我急于推进课堂,问题抛出后在学生没有反应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深入思考时间,在这种情形下,只是自己过多的引导了。 3.课件设计简单。课件中环节比较全,但在文本解读的环节,只是设计了几个大框的问题。课件过于简单,不利于引导学生思考。 4.没有结合背景对文本做深入解读。文本中作者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道理的感悟是借助紫藤萝表达出来的,但他对这一道理的真正感悟是从自己和家庭的遭遇中领悟到的,因此,适时适度的介绍这些会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瀑布》教学反思 篇9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案的传统思维,形成这样的意识:哦,这些答案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并不难呀!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瀑布》教学反思 篇10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 《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文章,选自《铁箫人语》。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感到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一) 我主要根据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这一点来设计本课。 本课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自读自学为主,先读课文初步感知,然后读宗璞的《哭小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再反复读课文,自己解决简单问题,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基本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选出同学们最认可的答案作为最后答案。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哪几方面描写紫藤萝花?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顺序怎样?哪些写景的语句精妙?在随后的质疑问难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面对小弟的绝症而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有些不合情理,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有个女生说:“我会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说:“赏花时可能轻松,过后又会非常难过。”这时有个同学说:“你们的境界太低了。”于是有了一番“高谈阔论”,是关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热烈的讨论。至此,学生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确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对"无止境"的质疑。为了化解难度,我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生命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有个同学想起了他的哥哥的一篇作文《假如我还有十天生命》,也有的同学自然地想到了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的发言很有创意。 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案的传统思维,形成这样的意识:哦,这些答案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并不难呀!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二)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结束了,但我久久不能平静。毫无掩饰地说,这是我最近上过的最投入、最振奋、最能留下回味的一堂课了。我感动于学生热烈的讨论、情感充沛的朗读和精彩不断的表达,也感动于这种师生共生共进的课堂氛围,让我和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完成了一程愉快而充实的文学之旅、生命之旅。不知是我感染了学生,还是学生带动了我,我能就是这样相互搀扶着,一直抵达了作者的心灵深处,触摸到作者最真实的心跳,也听到了我们自己灵魂深处的生命吟唱——生命永恒,珍爱生活! 在我的教学预设中,我把课文定位为“品读——感悟课”,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思考、感悟、表达的空间,并在与学生的共同研读中完成两项学习任务:反复品读,赏析文章精美的语句;理解课文主旨,深化人生感悟。从教学效果来看,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这种有广度、有深度的挖掘和课堂生成的是我未曾预料到的。这种意外,当然是学生带给我的,从他们闪烁的明亮的眸子里,我看到的是读书的快乐、学习的渴求和智慧的成长。回顾本节教学的成功之处,我认为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践行了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鼓励他们在问题的导引下层层深入文本,各抒己见,自由畅谈。这一点在“美点品读”环节体现的最为充分:“找出描写藤萝花的句子,读出你的情感,品出花的风采。”无论是学生对“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的解读,还是模拟“我在开花!”“我在开花!”这情趣横生的场景,无论是对把藤萝比作“瀑布”的理解还是把藤萝花比作“帆”的品味和想象,均有来自学生的连珠妙语。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会体现得很充分。要知道,你给学生一份信任,学生一定还你以惊喜。 二是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凸显了对文章的“品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默读、师生的情感朗读都是贯穿始终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态的阅读,让学生充分感知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暖暖的而又带有淡淡伤感的情愫。在品读教学中,适时穿插补充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补充了现实和历史人物事件等,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学生的思考能力、听说能力均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是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功能。因此,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在于多而在于巧。教学中,我用课件展现出了教学的主要流程,出示了重点问题,再加上精美的图片和美妙的音乐,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加上与黑板板书的配合使用,使教学相得益彰。 当然,我也清醒地看到这这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 诸如教学主要立足于文本的解读,拓展迁移有所缺失,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实”而缺乏“新”意。对于如“生命(人生)像 ” 这样的仿句练习,如借用托物言志写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等,课堂教学中基本没有涉及到。这使得本节课教学显得广度不够。 再如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不够优美和流畅,习惯性的口语偶尔还存在。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转折时显得不自然,甚至教学临近尾声时还出现了“珍惜生活”这样不恰当的表述,这将是我今后要下功夫去磨练的基本素养。 语文教学功底的修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瀑布》教学反思 篇11第二课时,我发现自己忽视了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也不不按计划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而是直接过渡提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很短暂,对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没有让学生充分解读,合作交流,所以学生的理解也浮于表面,主要由教师讲解了。由于担心学生理解的不够深,不够透彻,所以,第二课时教师讲得过多了。 我曾在网上读到这一段话:对一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从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来看,在这一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瀑布》教学反思 篇12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围绕文章的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展开教学。设计了“作者两次来到黄果树风景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两个主干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在读中感受作者内心的陶醉,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在教学中,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庐山瀑布的美景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入到壮观的瀑布世界;然后我们一起欣赏《望庐山瀑布》的配音朗读,并试着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唤起学生对“瀑布”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样做,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当你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时,你最想干什么?”引发了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渴望;“当你听到黄果树瀑布越来越大的声响时,表明我们离瀑布越来越近了,你又在想什么?”道出了“游客们”内心的急切心情;“现在,那匹宽幅白练就在你的眼前,你内心又有什么感觉?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近了黄果树瀑布;“作为游客,你千里迢迢来到风景区,难道就只想远远地看着瀑布吗?你还想做些什么呢?”则又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谷底,享受黄果树瀑布带来的凉爽与惬意;“游客就这么久久地坐在瀑布跟前,感受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此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把学生和作者、游客和大自然紧紧地融为一体,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得挺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设计较少,很多时候需要靠学生的想象,缺乏直观的体验。这也使得学生的思路不开阔。 今后在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只有当学生亲生体验过,才会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这句话指引着我整篇教学的设计。所以在教学中,我觉得有一点是成功的,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由于瀑布离我们生活比较远,对于孩子来说,缺少直观的感受,缺乏生活的沉淀对文中的有些语句。如果就这样讲一讲,孩子只能浮光掠影地了解课文,所以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使用了多媒体,使图文音像相结合,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能尽快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有最大程度的感悟,这样,才能将外部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内在情感,在读赏说中深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又使学生开阔眼界、受到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节课下来,我总感觉这个多媒体的播放是不是多了,总共有5次,再加上不是串联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开关开关,影响时间和师生的思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仔细想来,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 1、课的节奏不够紧凑,前松后紧。 2 、没有关注学生,缺乏教育机智。 不知从何时起,好像很不满足于很顺当的课堂,但是真正面对学生的生成时又缺乏教育机智。原因有: 只顾一厢情愿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停下脚步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回答,没有关注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的生成不够敏感,没有很好地利用生成的资源。如当学习瀑布的形态时,学生说到“瀑布像银河从九重天落下来。这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把黄果树瀑布与庐山瀑布进行对比,提炼出黄果树瀑布的宽,以及它的气势非凡和雄伟壮观。 3、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没有进行巧妙地点拨和引导,使之提升自己的见解。如还是在学习瀑布的形态时,学生说到“悬挂在岩壁上的瀑布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时”,我没有抓住这一有价值的信息给予提示,促进更多的学生思考。后来想想,学生能想到是千军万马奔腾而来,说明他已经体会到瀑布的动感,此时我可以趁势追问,你为什么会想到是万马奔腾?从而引出这个“泻”,是我剥夺了学生精彩的理解性的表达。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经常让学生揣摩语言,分析语言,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敏锐的语感。 4、在设计时我考虑得不够周到,对学生的悟可能估计过高,导致学生对作者的体会感悟不深。比如在学习声响部分,我只引导学生抓住这个“飘”字,体会声音的轻柔,却忽视了学生对“涌”以及“喧嚣”的理解,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学生不能读出瀑布由轻柔到訇然作响的变化特点,是经过我的强调,第二遍才读好的。又比如在感悟“银雨洒金街”环节,考虑到 “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这几个词语难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具体的画面,所以在出示水花飞溅、漫天飞舞的动态视频,图文结合,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图片创设的情境之中,也自然地感受到了瀑布挥洒飘扬之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弥补了学生想象上的一个空白,给学生直观真切的感受。但在预设这段时,我是想能不能体现与前面的不同,所以没有按我的“三步走”,只是先欣赏图片,再训练说话,最后指导朗读。因此在课中学生的理解也听在表面。事后想想,这段我还必须要这样处理:还是先让学生交流自读时的感受,再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如:飞溅起的水花腾空而上,高达数百米体会水流的大和急,然后播放画面,同时配以语境体验,(此时你就是一名游客,雨雾飘飞,直洒你的脸上,有什么感觉?)让生谈感受,最后激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正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美丽。所以,对于遗憾,我会坦然面对。同时我始终相信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希望在座的同事们能毫无保留地说说这节课给你们的思考,让我能更好地完成这次的二度设计。有了你们的帮助,我相信下一次,会更好!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黄果树瀑布》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通过反复斟酌,我觉得只有把学生的眼、耳、口、心一齐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有最大程度的感悟。 本课第四自然段的教学设计,是学生的眼、耳、口、心一齐运动的典型。本段主要讲的是瀑布激起的水花落在黄果树小镇上的一系列轻盈优美的动作,其中“银雨洒金街”这个比喻最使学生心驰神往。在设计时,考虑到 “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这几个词语难以在一些想象力较弱的学生脑海中产生具体的画面,所以在学生学习这一段时,一张水花飞溅、漫天飞舞的图片适时出现在本段文字边上,图文结合,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图片创设的情境之中,情由境生,如此美妙之境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挥洒飘扬之美,配上悠扬的音乐,朗读也成为一种另有风味的美,教师在欣赏黄果树壮美的同时,也在聆听一支唱响在孩子心中的赞歌。在一遍遍的品读、赏读、赛读中,学生对于形成“银雨洒金街”一系列动作了如指掌,对“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为了让学生学会区别“洒”和上文中“泻”以及下文中的“溅”的不同,深情赞颂后,我安排了练习,也就是课后第三题(在括号里填入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答案分别是:泻、冒、溅、洒。但是我将这题设计成了选择题,每题都给以上四个答案,学生完成之后可以立即交流正确答案,教师也可以马上知晓学生的选择情况。 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也要让学生学会感悟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对人性的陶冶。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时,我想到2-4自然段的学习,教师扶得比较多,所以设计为学生通过浏览相关文字、图片,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导航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这部分中,作者感受到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是重点,而作者之所以有此感受,那是他也调动了全身的器官,用眼观赏,用耳聆听,还有自己在具体环境中的真切感受。我安排的自学导航虽然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但是学生对于作者体会的感悟还是需要教师注意点拨,如何做到教师不动声色学生却有所悟?在设计时我考虑得不够周到,对学生的悟可能估计过高,恐与自己的预设相差太大,达不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感受到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或者可以在前一部分的学习之后作一个总结,让学生知道作者之所以能感受到瀑布的壮美,并且把这份美留在许多人的心中,那是作者调动自己眼、耳、心对瀑布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让学生运用作者的方法,试着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瀑布》教学反思 篇13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的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 1.读为主线,多形式、多层次朗读。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徐永年说过:“阅读教学是要读,宁愿让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 所以,这节课中我让“读”唱主角。作为第一课时,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纵观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习题4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2.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所以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用笔画画书中的关键词句,在旁边做上批注,而圈点批注使语文课充满了源头活水般纯正的味道,它的的好处就在于: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 3.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都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越是集中目标,就越容易抓住课堂的重点;越是目标简明的课,就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明白、轻松起来。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特点”品词析句、诵读感悟。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正所谓“教的越少,学得越多”。 纵观整堂课,这样的写景美文应以朗读为主,但是感觉学生没有读到位,我也没有指导到位。比如“银雨洒金街”这个环节,没有抓住“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等词语进行指导朗读,也没有找到相关的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去体会“银雨洒金街”的奇景。最后,学完课文,由于时间关系,我总是抓住了一些句子来读,没有让学生整篇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公开课上这样的写景文,是第一次,我想以后还会继续尝试。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黄果树瀑布》的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黄果树瀑布,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走进黄果树瀑布,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对黄果树瀑布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整堂课,我围绕文章的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展开教学。设计了“作者为什么称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呢?”和“作者来到黄果树风景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两个主干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在读中感受作者内心的陶醉,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在教学中,我觉得有一点是成功的,那就是我始终用“游客”的身份把学生和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你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时,你最想干什么?”引发了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渴望;“当你听到黄果树瀑布越来越大的声响时,表明我们离瀑布越来越近了,你又在想什么?”道出了“游客们”内心的急切心情;“现在,那匹宽幅白练就在你的眼前,你内心又有什么感觉?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近了黄果树瀑布;“作为游客,你千里迢迢来到风景区,难道就只想远远地看着瀑布吗?你还想做些什么呢?”则又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谷底,享受黄果树瀑布带来的凉爽与惬意;“游客就这么久久地坐在瀑布跟前,感受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此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把学生和作者、游客和大自然紧紧地融为一体,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得挺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没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很多时候需要靠学生的想象,缺乏直观的体验。这也使得学生的朗读缺少激情,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情境。另外,对于“银雨撒金街”的奇景,很多学生只是感受到了“银雨”,而对“金街”则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是太阳光对街道的照射,没有体验到金色的太阳光辉洒满整个小镇的美丽。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自第八次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指导理念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过去,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以知识体系为本;课改后,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执教《黄果树瀑布》之后,我思考:我的课堂重点关注了什么?促进了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发展得怎样?在哪些方面可以发展得更好? 一、关注语言,发展智慧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的运用和词语的准确使用,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美感,让读者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用眼、用耳、用口、用心,展开联想、深刻感受。 教学伊始,我抓住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实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黄果树瀑布是一部杰作。 文中第2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作者于移步换景中听到的美妙的瀑布声。我以一个主问题——“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切入,让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后的感受。学生起初感受到声音的“响”。在深入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飘、拂、涌、盖”这几个动词,又抓住了“微风拂过树梢”“ 像潮水般涌上来”等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这声音的奇妙有趣。最后通过朗读,再次品味声音之妙。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瀑布的形态,我让学生关注语言,展开联想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她说:“这样的画面,让我想到了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顺势利导:“‘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瀑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说:“非常长”。我继续追问:“那黄果树瀑布呢?”生:“是一匹宽幅白练。”在语言的比较中,让学生把握特点。美中不足的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瀑布的形美,学生的内心没能产生一种特别的震撼、赞美之情。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想想瀑布泻落的环境,青山环绕、树木葱茏,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瀑布显得格外——(洁白、晶莹、活力与生机)。 在文本语言的揣摩品味上,我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关键词句,阅读感悟。 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在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受之后,我让学生读出疑问来。课上,两位同学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一:为什么作者听到的瀑布的声响是不一样的?问题二:“银雨洒金街”是什么意思?我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更多地要关注学生读与思的结合,关注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在本篇散文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变品词析句式的理解式阅读,为整体感悟式的欣赏式阅读。 二、关注感受,美感体验 本篇课文,作者主要抓住了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的特点来写,并将作者的感受巧妙地融入其中。一开始瀑布声音的变化之美,也是作者感受的奇特。我让学生展开联想,于浮想联翩中感受瀑布的形美与声妙。 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感受,不仅是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还有触觉上的享受。作者用了很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下到谷底时的感受。我主要通过创设语境,找到散文情与意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受着作者的感受,并生成自己新的感受。 第5自然段,我创设了这样的语境:“腾空而上雨如烟,银珠跳落洒金街。这是多么的奇妙有趣。想不想和瀑布来个零距离接触?(想)让我们下到谷底,伸出手,撩一把水来洗洗脸。”(师生做动作)之后,我进行随机采访:“你感觉——”生:“清凉”、“清爽”、“舒服”。 第6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深入情境,进行说话:“我真想——”学生的回答非常的奇妙有趣。“我真想随音乐的节奏跳舞!”“我真想带回家每天感受。”……充满了童真童趣。在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我让学生再读文字,感受这份流淌于文字之间的永恒的美。 第7自然段,因为学生对黄果树瀑布已经产生情感上的赞美与热爱,所以我采用了略讲。只提了一个问题:“是谁给了你心胸开阔的感觉?”自然地回扣本文中心:“黄果树瀑布,真实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我能尊重学生的感受,不牵强附会。应该说,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美好的。 三、关注表达,习得写法 我认为,本文在表达上有两大亮点: 一是抓住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来写。在前置性作业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的句子,读、圈、画、悟。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交流。在课堂上,我以一些主要问题,引领学生谈体会、谈感受。学生能感悟瀑布形态的宽、美;声音的响、妙,变化之美。 二是全文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感受作者联想之丰富。“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谷回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我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品味语言文字中明白:比喻来源于丰富的联想,来自于真切的感受。 因为课上我关注了文本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后面的“学法迁移,实践提高”环节,学生写起片段来比较得心应手。这一环节,我播放了“杭州西湖水上喷泉”的录像,真实可感的画面,变化万千的形态,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写的热情。 “刚进入杭州西湖水上公园,就被那震撼人心的水声吸引了。下面的水花就像鞭炮一样从下往上飞。那美妙绝伦的音乐,为这人间天堂增添了几分光彩。(生趣)”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水上喷泉别有一番美景。一开始像挥舞的花束,接着像孔雀开屏,美丽动人。两边腾空而上的泉水,如两条白龙飞跃长空。……” …… 从学生的习作来看,他们既关注了喷泉的形态和声响,也关注了自己的感受,语言也很优美。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遣词造句的能力,所以我并没有给他们固定的句式,而是让他们尽情发挥,收效很好。 记得于漪老师在2010年10月中旬在华师大作讲座中说:“我追求的课,不是就只上在课堂上。教在课堂上,就随着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了。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素质的一个目标,经久不化,这就是我所要追求的‘为人师表’的目标。”我想:在我的这堂课后,是否有学生主动地去寻找一些写景美文,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味呢? 今天的课上完了,自己既定的目标也基本达成,但心中不免还有些遗憾,为自己一开始的不够洒脱,为学生没能达到一种亢奋的激情。几许失落,几多思考。晚上,收到了五(5)班江周龙同学的短信:“老师,今天课上完了,我感悟很深。”这让我感到欣慰。 生本课堂,给予老师更多的挑战,我实践,我思索…… 《瀑布》教学反思 篇14通过本次的课堂教学实录,我认为有许多环节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1、师生互动开展的还不错,但生生互动方面有所欠缺,今后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和学生对话。设置场景,让学生融入情景,从而真正的学以致用。 2、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发现归纳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但要跟随教师学习,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我在总结时,没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来,而是直接出示给他们。使学生直接记忆,效果欠佳。 此外,我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具备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标准的语音语调,有益于开发学生心智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除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升华,尊重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 通过本次课堂实录,我深深的感到,教学永远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无论怎样构思教学,总有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考虑好每一环节,这样每一节课才会是高效率的。 《瀑布》教学反思 篇15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9个。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学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 4通过收集有关瀑布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学文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瀑布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 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CAI 教学过程: 一、猜声音,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他既不是调皮可爱的小猴子,也不是聪明过人的曹冲,但是从下面二句诗中你能猜出它是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这两句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庐山瀑布的赞美) 二交流资料,丰富知识储备。 课前你们收集了很多有关瀑布的资料,请拿出你的收集卡,给大家介绍介绍。 小结:我们通过上网,查书,看报纸,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等各种途径了解了瀑布的这么多知识,想知道课文的诗歌是怎么写瀑布的吗? 三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习不认识的字,并多读几遍。 2学习这些生字,你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我们来读读这些生字,注意看清字形,把字音读准确,一个生字读三遍。 生字学得真不错,回到课文中,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观赏瀑布。世界上有很多的瀑布,现在将带领大家去领略亚洲第一大瀑布――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一起来欣赏吧! 问:欣赏了这秀美的瀑布景色,你想说什么? 小结:是啊,这样壮观的景象,能不让我们陶醉吗?叶圣陶老爷爷也被这壮美的景象吸引住了,他写下了一首诗歌,诗歌中的瀑布有声,有形,让我们赶快去读一读!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诗歌,找出描写瀑布声音和形态的句子用“——”画下来并多读几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弄懂? 五汇报、学习。 作者没有看见瀑布就先听到了瀑布的? 说明瀑布的声音很? 1哪小节写出了瀑布的声音,给大家读一读。从哪儿知道瀑布的声音很大? A海浪涌上岸滩会发出什么声音? (海浪一层赶着一层,发出怒吼,向岸滩冲去) B风吹松林会发出什么声音? 篇二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比喻的贴切。 教学准备 教师:卡片、瀑布挂图或瀑布的声像资料。 学生:自主搜集有关瀑布的文字、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有小河、长江、大海。小河的水轻轻地 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地奔腾着,大海更是波涛翻滚。有一种水流,不是大海、长江、小河,它从很高的山上一泻而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2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你知道哪些有名的大瀑布呢?生上台展示搜集的资料,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介绍瀑布的文字。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重庆江津四面山的望乡台瀑布等等。 教师对学生的介绍作适当的补充。 教师总结:是啊!我国有那么多的大瀑布,今天,我们就跟着叶圣陶爷爷去听一听瀑布的声音,看一看瀑布的样子,领略领略瀑布的神奇与美丽吧!(放瀑布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同时,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新词,同桌讨论交流。重点理解:叠叠、涌、仰望。 2再次小声读课文,了解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3请生找出课文中表示“听见”“看见”的词,用画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勾出山峰、瀑布和山路的简笔画。 (1) 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游客“听见”“望见”“仰望”瀑布分别在什么地方?同桌讨论,抽生上台贴卡片听见 望见 仰望,并说出这样贴的理由。 (2)教师总结: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瀑布景色的。 三、品读诗句,感悟瀑布的神奇、壮美 1品读第一小节。 (1)自由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讨论,想象朗读,并背诵。 重点理解:“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森林。” (3)自由读,背第一小节,边背边想象。 (4)师生合作,齐背第一小节。 2品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朗读评议,在评议中加深理解。 ①你最喜欢哪一句?(指名读) ②在评议中,重点理解: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啊”表示作者非常惊讶) 教师相机引导:一开始,我们只听到瀑布的声音,这下,我们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请同学们 看图(课件或挂图),面对如此美丽、壮观的瀑布,你会说些什么?抽生回答。 此时此刻,作者简直惊呆了,这般景象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理解“一道白银”“千丈青山”“衬”各是什么意思? (3)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点评——男女生比赛读。 (4)自由背第二节。 (5)齐背第二节。 3品读第三小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问难。 (3)引导学生讨论释疑,相机指导朗读。 ①为什么说“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指导学生理解“屏”,字典上的“屏”是什么意思?(屏是用来遮挡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你在哪里见过屏?(绣屏、冰雕成的屏,玻璃屏) 这句诗中的“屏”是什么屏?“珍珠的屏”指的什么呀?那为什么说“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仰望瀑布时壮观的景象。 ②为什么说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当有风吹来的时候,水珠如烟——飘飘悠悠 如雾——朦朦胧胧 如尘——四处飞散 教师总结:这是何等的轻柔,何等的美丽呀!能把作者此时的感情用声音表现出来吗?指导 朗读并背诵。 四、总结全文,背诵全诗 1读全文,思考:三节中作者观察瀑布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2背诵全文,你的记忆方法是什么?同桌交流。(询问记忆方法,引出理解记忆的方法——根据观察点不同来背诵课文) 3准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特别提醒 “尘”是会意字,即小小的土粒) 五、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某瀑布景点的小导游,请你为游客作介绍。 2假如你是刚从某瀑布景点回来的游客,为自己的同学或亲朋好友做介绍。 教学反思 《瀑布》一堂课上下来,我觉得教学中落实得比较到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环境下努力寻求的新理念。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进入文本,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非常重要。因此,我把朗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朗读成为学生感悟、体验、欣赏诗歌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通过有层次地、入情入境地读,走进文本与叶老一起听瀑布的声音,赏瀑布的美景。像这样文质兼美的诗歌,给足时空,体悟交流很重要。教学我中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整体感知:瀑布美在哪里?然后从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的惊喜、近看瀑布的惊叹、陶醉,引导孩子不断读文,层层深入,加深感悟。这样既兼顾到整体感知,又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但可以保持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一课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读文,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里,很自然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中,陶醉于瀑布的美景中。 3、巧用媒体,突破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衬”、“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等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巧用多媒体展示瀑布形象、生动的画面,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在脑中形成表象,为悟境、美读服务。特别是最后的欣赏录相、听朗读录音把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来,学生读文时就进入了情境交融之中。当然,本课关于瀑布美景的图片非常多,但我只选取其中一小部分,有机地进行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其余的就忍痛割爱,因为我想让它们在百忙之中帮助学生读文的同时,又不剥夺学生自己想象、自己建构的权利。 4、运用方法,随文识字。 识字、写字是虽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二年级与一年级不同,一年级重在学习识字方法,二年级重在运用识字方法。教学时要有所侧重,灵活处理。尤其在二年级下学期,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识字,为进入下一学段的学习作准备。因此,在识字方面,我就尽量减化步骤,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读准生字,只在难点上加以指点,从而让出更多时间来读文、感悟。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