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
范文 |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精选12篇)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1【说教材】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集》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结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同时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兄弟俩看到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怎么吃大雁,还找路过的老人评理,最后大雁飞走了,兄弟俩再也射不着了。这一部分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失射雁的时机。第二部分,主要写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的感想。这部分借文中的学生之口说理,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并产生共鸣,从而深入领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能讲讲这个故事。 2、深入理解,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词卡片(特别指出:不要布置预习) 【说教法学法】 1、从读到讲要达成“讲讲这个故事”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将课文语言材料“内化”,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而。应符合学生从读到讲,由“外”而“内”再发乎“外”的语文学习规律。那么,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读通,“批文入情”地读好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2、从读到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在读这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时,更要促学生之情去感悟,引学生之理而共鸣。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实践从读到悟的经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揭题 1、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2、故事讲到这儿,老师想请你们来讲下去。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呀? 3、那么,这个故事的原著中结局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揭题。 ●(听故事?好啊!) 上课伊始,教师即投“生”所好,用故事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激起学生放飞想象,任思维天马行空。(故事的原著有结局?就在课文中?快让我读吧!)留下悬疑,让学生自己到文中找答案,这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手段虽已没有新意,但使用起来可真的有效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合作学习,读通课文 1.找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课文,互相正音。 2.画出自己觉得读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互相帮一帮、考一考。 3.检查反馈:(1)哪些小朋友愿意合作读课文,开开小火车呢?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这列小火车开得怎么样。(2)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朗读中读错的词,指出读破的句,引导学生复读。 (二)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其余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呢?(2)交流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要读懂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是第一步。为了达到激趣效果,课前没布置预习,因此,初读这一关一定要扎实,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但又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新颖的形式,避免枯燥、机械重复。让学生乐于阅读,使先前激起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同桌分角色朗读,读出争论的语气与样子。指名同桌读。评一评,再分角色读读。读评结合,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处地方,体会人物争论时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表情等:(1)看插图,启发想象当时的情景;(2)理解“不以为然”的意思;(3)突出几个反问句。(“再好吃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鸭子不是可以靠了吃吗?——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2、两个人合作能读出争论时的不同语气,那么,谁有更大的本领,一个人也能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试一试。 3、兄弟俩的争论分出了胜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争论不休”的含义。选择“休”的意思。(休:a.停止b.休息c.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第4、5自然段。指点学生理解“两全其美”的意思。 5、你能用上这些词,讲讲这个故事吗?(充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在精读这一段时,从分角色朗读,到一个人读出不同任务的不同语气,再到讲讲这故事,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体验,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忘我地投入,真情地表达,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了基础。 ●若讲故事安排在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听写括号种的词语。 (二)学习课文6-11自然段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2、课文中的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出示句子,自由读一读。你欣赏哪一种想法呢? 3、难怪盛老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呢!你知道“赞许”是什么意思吗?盛老师赞赏的是什么?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既是加深理解,又增强了感受,促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使学生感受到要像文中的同学一样,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实现“超越文本”。四、总结 1.总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你能说说“争论”是什么意思吗?(兄弟俩、同学们都是在争论吗?从比较中领悟“争论”的意思:必须是各执己见,见解不一致才构成争论。)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是本册的教学目标之一,适时地利用训练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作业: (1)在《名言警句录》上添写几个警句,可以用文中的,也可以自己总结概括。 (2)搜集几个蕴含着道理、让人得到启发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在于让学生“内化”课文,还在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进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善读乐写,以利于语文素养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2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是一个引导者。依据这一理念,课堂中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分角色表演,说话训练,续写片断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自主交流、探究、发现、创新的舞台。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走进文本,进而超越文本。由此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材分析: 《争论的故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讲的是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不以为然”、“大声争辩”等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体悟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录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2、继续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 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真笨 浪费 关键 原谅 烟熏火燎 (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要求: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 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2)理解“不以为然”(出示:*对*如此这样*然而) (3)听录音,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 理解“休”的意思(*停止 *休息*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4、5段 5、齐读盛老师的话。 三、学习生字 烤 评 剖 笨 键 辩 聚 嫩 赞 (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故事 2、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听老师讲故事?听老师讲故事可是有条件的呀!认真听,待会有快速抢答游戏等着大家,谁最先抢到就把掌声送给谁!同意吗? 3、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述《争论的故事》 4、教师小结、揭题:同学们,这就是《争论的故事》! 板书:争论的 5、快速抢答游戏: (1)故事中兄弟二人为了什么而争论? (2)争论的结果怎样? 6、激励性评价:同学们不仅听得认真,而且反应迅速!好样的!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课伊始,即能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故事、快速抢答游戏就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二、品读课文 1、兄弟二人是怎样争论的?他们各持什么意见?老人又是怎样评理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5节,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借助文本材料或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语,进而指导朗读。 (1)你是怎样理解“不以为然”的? (2)怎样做才能表现“大声争辩”、“很不服气”? (设计意图:“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如何带动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 4、同学们的朗读很精彩!但是老师相信你们的分角色朗读会更精彩!(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可边读边附加动作。) 三、演读课文 1、同学们读的真棒!让老师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想不想演一演呢?看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先等等!兄弟二人找老人评理,这一场景该怎样设置?(学生讨论、归纳:加上动作,可以有兄弟二人的语言……) 2、指导学生练习表演四分钟。 3、学生分角色表演(一组)。 4、(鼓掌)感谢你们的精彩表演!但老师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学们,你认为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有没有需要改进的?现 在你是导演,请你提出宝贵意见。 5、教师根据改进意见,另选一组再次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及时的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使他们在表演中熟悉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想对这兄弟二人说些什么?(指导学生联系故事练习说话) 2、想知道课文中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吗?(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同学们的对话) 3、文中的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想象出同学们还会说些什么吗?兄弟俩如果听到同学们的对话会怎么想? 4、续写片断。 5、交流续写片段,师生共赏。 6、小结:是呀,假如这兄弟二人能( ),也不会( )呀!(指导学生填空,教师趁机板书:做事应抓住时机) 7、追问:文中的“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续写片段,这一延伸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意蕴有更深层次的挖掘。) 8、兄弟二人的故事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那就是做事应抓住时机。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9、生活中有没有抓住时机而获取成功的事例呢?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 五、作业 1、本文所讲的故事出自《笑林广记》。《笑林广记》是清代一本笑话集,所讲的故事发人深省,令人回味。建议同学们课后搜寻阅读,准备在班级内举行故事会。 2、把《争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或好朋友听,相信他们会有所启迪! 板书设计: 争论的故事—— 做事应抓住时机! 《争论的故事》教后反思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的舞台,发挥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去发现、感受和体验,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创新的思维和语言实践能力。下面,我就《争论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让学生尽情地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争论的故事》一文中兄弟二人的对话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自读、赛读、分角色朗读……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想象、体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 二、让学生尽情地演。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地由“扮演角色”而逐步“进入角色”。在此理论的指引下,我充分的引导学生尽情饰演兄弟二人的对话部分,通过学生表演——改进——再表演等形式,使兄弟二人因争论而面红耳赤的形象得以充分展露。 三、让学生尽情地说、写。 为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我抓住课文后面的省略号作了巧妙的延伸,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还会说些什么,兄弟二人如果听到这些话会怎么想……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尽情地说、写。这样的延伸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3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72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1、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含去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讲述故事,领悟道理 1、出示词语①指名认读 ②开火车读 不以为然 烟熏火燎 皮香肉嫩 争论不休 两全其美 无影无踪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吗?要求: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①学生准备 ②学生上台讲故事 ③师生根据要求共同评价 3、老师注意到刚才同学们用到了这几个词,你能说说“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的意思吗? 4、既然是争论的故事,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嘛!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自然段,要求读出争论的语气。 ①四人一小组分角色读 ②请四人读 ③评价 5、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像得更具体些,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大家来练一练。 ①指了四人上台练习,其他同学小组分角色练习 ②表演 ③评价 6、同学们表演得真不错!故事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呢? ①指了谈谈自己的感想 ②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的想法,作者都已经把这些想法写到书中去了。出示文中同学们的话,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7、(1)指令四人读这四句话 (2)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话,相相提问,加深理解 ①“笨” 在哪里?②什么时机?③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去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3)再读同学们的话,谈谈自己对“做事要抓住时机”的认识。 8、引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①赞许是什么意思? ②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二、总结课文,布置练笔。 1、总结课文 《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练笔 生活中,你也有和别人争论的时候吗?(讲清题目、经过、结果、注意表达时的语气) 仿写一个对话片断 教后记: 教学本课时,反复练读兄弟俩的话,谈谈争论语气,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强化学生感受。让学生谈听了这个故事的体会,在反复读议中透彻理解同学们的感想,使大家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抓住机会,要珍惜时间,要先做起来再说。不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还重视学生写的训练,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法,进行对话片断的练笔。 ;id=186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4《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争论的故事》,本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就采用抓关键词讲故事的办法来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接触文本,讲故事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这部分教学轻松、有趣,效果不错! 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问同学们:想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还是想先听听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结果他们都选择了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于是我们就采用分组朗读和个别分角色读的方式来体会同学们的话,并顺势推荐了“各抒已见”这个成语来表达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意见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12个小圆点说:“这里还省略了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现在就请你们自己来补充吧。”本以为先学习了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想法后,孩子们的思路会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复其中一些观点或语言了。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却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同学说:“兄弟俩不应该争论不休,天上有一群的大雁飞过,他们可以一人射一只,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煮来吃,不是一样两全其美吗?”好几个同学跟着频频点头,说:“就是呀。” 另一位同学说:“如果只有一张弓,那就谁射下来听谁的,也不用争论不休了。” 全班大笑,虽然有些武断,但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呀。我很高兴孩子们能有这么多奇特的想法,但离真正的寓意似乎还有距离,于是我问:“大家听出来没有,他们的想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孩子们想了想,猜出来了:“都要把大雁射下来。”“是呀,无论是一人射一只吃,还是把一只分开两半吃,或是谁射下来就听谁的吃,都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先把大雁射下来呀。这就是课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对,先做就能抓住时机,后做往往就贻误时机了,说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先下手为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理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领悟到:无论理想多么伟大,关键是现在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将来实现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这节课后来同学们的发言也很精彩,但我印象最深的却还是那几个同学关于怎么吃大雁的奇思妙想。因为这个故事我也听过多次,其中的寓意了然于心,但我却从未像孩子们那样去想象、思考、质疑。所谓教学相长,在这节课中收获更多的是我还是学生,还真说不清呢。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5备课时,初读课文,发现《争论的故事》结构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写了盛老师给同学们讲的一个故事,第二部分写了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后的感想。感想部分实际上就说明了故事蕴含的道理。“这么简单的文章,学生自己读一读,内容和道理都明白了,这课(而且是展示课)可怎么上呀?”我不禁有些担心起来,真怕自己上不好这节语文课。可上课的时间、内容早已定好了,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我只好硬着头皮,赶紧去钻研教材,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案。 今天的课上下来,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我感觉课堂上的“语文味”还是比较浓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交流中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有效利用课文插图: 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时不能忽视的,小小的一张插图,和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较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疏理了课文,理解了词意。 教学环节1: (出示图)图中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图画,联系课文内容,根据两人所持的不同意见“哥哥认为大雁应该煮着吃,弟弟认为大雁应该烤着吃。”判断出了图上人物的身份,形象地了解了“煮、烤”的意思。 教学环节2: “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让学生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烟熏火燎”的理解。学生通过看图,明白哥哥说烤了吃没有什么好味道的原因是他认为“烟、火苗接触到大雁,使它的外皮变颜色,染上烟火味,有可能会烧焦”。 评议:你们真会查“无字词典”呀! 二、进行以文为本的表演: 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讲讲这个故事。在课堂教学初始环节,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借助词语简要地说了故事内容。如果读完故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我觉得教学的意义不大。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兄弟俩的第二回合争论,抓重点词句谈体会,读好对话,演好对话。 兄弟俩争论的观点截然不同,他们的理由都很充分,学生读对话,谈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抓住“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就该、很不服气”这些词语体会到兄弟俩争论的激烈、都认为对方说得不对,互不服气。还感受到对话中的许多反问句更强调出不服气的语气。 接着,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和反问句,把激烈的争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同桌合作,练朗读、练表演。指名表演时,学生充分体现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扭头不看对方,表示对对方观点的不认同,很好地表现出了“不以为然”的样子。“大声争辩”时语言说得快速、响亮。演弟弟的学生两手*腰,把“很不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读、演得有声有色,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拓展学习的空间: 有故事,有感想,是这篇课文的独有特色。“感想部分”巧借同学之口,各抒己见,从多个角度阐明了道理。如何使学生既和文中同学的感受产生会心的共鸣,又不失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独特感受呢?我先引导学生将故事读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找到兄弟俩在这件事中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及时射下大雁”,没有抓住“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这个最佳时机,先将大雁射下来。有学生向兄弟俩提出建议“他们可以先射一只下来,再争论也不迟。”有位学生甚至替他们想了一个更妙的方法“他们是打猎为生的,箭法一定不错,何不一齐拉弓射箭,射下两只大雁来不是更好吗?”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文中“感想部分”,不用再过多地讲解,学生对“抓住时机,先做起来。”这个道理已经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接下来补充阅读的名言警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没有人碰不到机会,只是你是否把握。”“坐着说,何如起来行。——周恩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进一步巩固了课文的学习。 四、找准结合点,引导学生乐于表达: 同学们在读这篇课文时,发现课文中感想部分的对话没有提示语。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我向学生说明了:“这段对话没有提示语,是因为话语接得比较紧凑,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并不重要,重点在话的内容。” 我设计了学着这篇课文中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进行对话片断的小练笔。 【教师出示:老师问大家:“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能说说理由吗?” “ ” “ ” “ ” “ ” …………】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交流: “我最喜欢信鸽,因为它能为人们传递信息。” “我最喜欢大熊猫,因为它是中国的国宝。” “我最喜欢小白兔,因为它浑身雪白,有一对长耳朵,一双红宝石一样的眼睛。” “我最喜欢小鸟,因为它可以展翅高飞。” “我最喜欢小鸡,因为小鸡毛茸茸的,像一个黄色的绒球,很可爱。” “我最喜欢小狗,因为它很通人性,对人很忠诚,能帮助人们看家护院。” “我最喜欢花豹,因为它既跑得快,又会爬树。” “我最喜欢蜜蜂,因为它们非常勤劳,可以酿出香甜的蜜。” “我最喜欢青蛙,因为它是庄稼的保护神。” ………… 孩子是非常喜欢小动物的,设计这样一个说话、写话练习,结合了课文中独特的段落形式,选取了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在学生学习了《雪儿》《放飞蜻蜓》《保护青蛙》等内容之后,孩子们调用自己平时的观察所得,运用掌握的词句说、写出了动物的特点,更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了本课写兄弟俩争论时表明观点、列举论据的说理句式特点。形式虽然简单,但效果良好。 看来,简单的课文其实并不简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语文训练的结合点,何愁课堂教学没有“语文味”?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6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生:(齐读)争论的故事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老师想看看文中的生词你会写了没有,请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写,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 生听写词语,师行间巡视指导。 (打猎 充饥 味道 赞许 争论不休 无影无踪) 师:小朋友都写好了,(前面写的学生的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看,这位同学都写对了吗? 生:对 师:再认真看一看,谁来评评她的字? 生:她写的字很好看。 生:“休”这个字写得特别漂亮。 师:我也觉得她这个字写得很好。“赞”是本课的一个生字,笔画比较多,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注意左边那个“先”字的最后一笔要改为竖提。 生:还要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师:大家看得真仔细,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认认真真去写,我们就能把字写好。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说说课文内容吗?试试看。 生:这篇课文写了兄弟俩为大雁射下来煮着吃还是烤着吃而争论不休,他们还找路过的老人评理,结果大雁早就飞走了。 师:课文只讲了这个故事吗?还讲了什么内容呢?咱们概括的是整篇课文的内容,谁再来说说。 生: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兄弟俩为大雁射下来煮着吃还是烤着吃而争论不休,结果大雁早就飞走了,学生听了故事交流了自己的感想。 教师相机板书:哥哥 弟弟 煮 烤 师:这样说大家就听明白了。 二、学习第一部分(重点:兄弟俩争论的内容) 师:故事中的兄弟俩是怎么争论的?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是他们争论的内容? 生:第三自然段 一读(抓住词句读)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兄弟俩争论的内容,想一想:他们争论得怎么样?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自由读 师:兄弟俩争论得怎么样? 生:很激烈 师:请把话说完整。 生:兄弟俩争论得很激烈。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 生:我从“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这一句看出来。 课件出示: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弟弟觉得再好的东西,一煮就没味道了。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弟弟不喜欢煮着吃。 师:哪句话更能体现弟弟的不喜欢。 生:书上的问句。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个问句。 生:(读)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师:我听出来了,弟弟不喜欢煮着吃。谁能再读读这个问句? 生:(再读)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师:弟弟不喜欢煮着吃,他想要—— 生:烤着吃。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只有 才”中看出弟弟只想烤着吃。 师:“只想”这个词说得好。谁把弟弟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过渡:还能从什么地方读出兄弟俩争论得很激烈? 生:我从“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中读出来的。 课件出示: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生:(读)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我听出了哥哥讨厌烤着吃,谁能把哥哥的讨厌读出来。 生:(再读)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孩子们,你们被烟熏过、呛过吗?什么感受? 生:我有一次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睛。 生:老师,我也是,有一次,厨房里的烟呛得我直咳嗽。 师:那,你们从“烟熏火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哥哥不喜欢烤着吃。 生:哥哥觉得烟熏火燎的,不好受。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哥哥的话。 生:(读)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过渡:还有哪儿也能看出兄弟俩争得很激烈呢? 生:从“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中读出他们争得很激烈。 师:具体说说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从两个“?”中读出来的。 师:把这两个问句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还有谁想读? 生:(再读)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注意到这个“!”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读)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 师:想想看,弟弟在说这话的时候仿佛看到什么? 生: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鸭。 生:看到大雁已经烤熟了。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 师:把这几句话连起来,有信心读好吗?请你读。 生:(读)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读得不错。 二读(加提示语读)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文中的词句读出了兄弟俩的互不相让。现在,请你仔细读读大屏幕上的文字,再认真看看书上第三自然段中描写兄弟俩争论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 生:书上多了一些词。 师:是哪些词呢? 生: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 课件上点击这三个词 师:这几个词是提示语,有了这些词的提示,我们就能把这几句话读得更好,先准备一下,待会儿看看谁读得更好。 生:(准备) 师:你有信心读好谁的话? 生:我有信心读好弟弟的话。 师:好,就请你来读。 生:(读)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我没有看出很不服气的样子,再试试? 生:(再读)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瞧,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读)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我从你瞪着的双眼中看出了不服气。还有谁想读? 生:(读)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我从你快速的朗读中听出了不服气,真不错,谁想和他比一比? 生:(读)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我能感受到你心里的不服气,你真了不起,孩子。 过渡:谁有信心读好哥哥的话? 生:(读)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声音小了一点儿,谁再来读。 生:(读)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声音大多了。我还想听到更大、更有力量的声音。 生:(读)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从你响亮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了哥哥的不以为然,知道什么是“不以为然”吗? 没带词典,怎么办呢? 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 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很好的方法,谁来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不以为然”是说哥哥认为弟弟说得不对。 师:对,哥哥认为弟弟不对,也可以说哥哥不认为弟弟对,这里的“然”就是对的意思。 我们一起大声地读读哥哥的话。 生:(齐读)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看,注意了这些提示语,我们把书读得更好了。 三读(分角色读) 师:孩子们,你们注意到了吗?我们前面读的兄弟俩争论的话都少了冒号、还有—— 生:还有双引号。 生:不对,不对,是单引号! 师:到底是什么呢?说说理由。 生:人物对话应该用双引号,我们平时写作文都是这样用的。 生:书上可用的是单引号。 师:是的,书上用的是单引号,为什么呢?谁知道。 生:老师,我知道什么原因,兄弟俩争论的故事是盛老师讲给同学们听的,盛老师讲的故事已经用了双引号,所以故事中兄弟俩争论的内容用单引号。 师:对,就是这个原因。哪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哥哥和弟弟,表演一下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样子。 生:(角色朗读兄弟俩争论的内容) 师评:好像争论得不够激烈。再请两位同学。 生:(角色朗读兄弟俩争论的内容) 师评:你们看这两位同学争得脸都红了,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还有谁想试试? 生:(角色朗读兄弟俩争论的内容) 师评:他们俩加上了表情、动作,读得多好啊! 四读(动画配音读)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兄弟俩争论的动画,想看吗? 生:想 播放动画(没有声音) 师:这动画少了什么? 生:声音 师:没关系,咱们给它配配音,准备一下,南边小组和北边小组来个比赛,比一比,看着动画给它配音,看哪边配得好。 比赛(动画配音读兄弟俩争论的内容) 师:真是难分高下,恭喜你们,配音成功。 师:(手指着大屏幕)这就是兄弟俩不停地争论的情景,书上有一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争论不休 板书:争论不休 三、学习第二部分(说感想) 师:因为争论,大雁飞走了,越飞越远,最后无影无踪了,他们找一位路过的老人评理,可是有了好办法也已经晚了。孩子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 生:兄弟俩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再商量怎么吃。 师:有道理。 生:兄弟俩是要射下大雁充饥的,可他们不射大雁,却在不停地争论,结果大雁早就飞走了,这兄弟俩可真够笨的。 生:这兄弟俩没有抓住时机,老师,我想到了一句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师:盛老师的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想法呢,一起读读吧。 一句一句地出示 生:(齐读)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书上的这个“…………”省略了什么? 生:还有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师:是的,因为省略的是一些同学发言的整段整段的话,所以用了12个小圆点来表示。 师:(引读)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难怪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还不时地向同学们投去—— 生:(齐说)赞许的目光 师:“赞许”说明什么? 生:说明盛老师同意同学们的说法。 生:说明盛老师对同学们的看法很满意。 生:这是盛老师在称赞同学们。 师:对,就像老师刚才称赞你们书读得好一样。 四、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喜欢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里的故事吗? 生:喜欢 师:回去以后可以讲给其他小伙伴听,还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制作成小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好吗? 生:好 教学后记: 《争论的故事》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课文结构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写了盛老师给同学们讲的一个故事,第二部分写了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后的感想。感想部分实际上就说明了故事蕴含的道理。“这么简单的文章,学生自己读一读,内容和道理都明白了,这课可怎么上呀?”我不禁有些担心起来。 “ 语文课得上出语文味!”领导的一番话令我豁然开朗,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咱就在“读”上下功夫。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就出现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如:第一层次,抓住兄弟俩争论的内容(关键词语和标点符号)反复练读,初步感受他们争论地很激烈;第二层次,加上提示语读,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兄弟俩的互不相让;第三层次,分角色读,这个时候,学生不由地进入情境,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还做起了动作;第四层次,动画配音读。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生生的合作和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迈进,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那天的课上下来,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我感觉课堂上的“语文味”还是比较浓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 看来,简单的课文其实并不简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语文训练的结合点,何愁课堂教学没有“语文味”? (编者注:本课获2009年盐城市农村小学语文会教一等奖)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7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0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宝应县城南小学 沈志彬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 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 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 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道理”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目标 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道理”是这则故事的核心内容,如果一篇文章学完了“道理”学不懂,可以说教学的失败、教育的失误。其二,从当前的教学评价来看,一个学生只有体验感受,考试怎么办?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计、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课程评价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念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8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盛老师给她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学生读题)《争论的故事》,你们能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二、学习讲述《争论的故事》 (一)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练讲故事,要求: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学生,根据要求讲述故事,教师计时。再练习,再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2、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相机板书有关词语: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3、导:既然是争论的故事,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对吗?现在增加点难度。 (二)课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同桌练讲故事,要求:讲出争论的语气,并说清兄弟俩各自的意见和理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共同合作。 3、指名上台讲故事,集体评议。 (三)同学们的本事可真大!都能按照每一次的具体要求把故事讲的请清楚楚。 1、黑板上这几个词语你理解吗: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指名说说词义。 2、导: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象的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 (四)课件出示:四人一小组练习表演故事。要求:配上动作、表情。 出示课件。 指名上台表演,集体评议。 三、感悟故事道理 1、师:同学们讲的真不错!故事听到这,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把有价值的发言简短地写到黑板上。 2、盛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11)小节。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相机理解:兄弟俩“笨”在哪里?他们没有抓住什么时机?…… (3)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 (4)引读:第1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拓展: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五、作业 小练笔:把自己生活中接触的有关争论的故事写下来。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齐读、指名读) 充饥 争论不休 评理 可惜 两全其美 无影无踪 2、这个故事中谁和谁争论?为什么争论?你能用上这些词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1)学生同桌练一练。 (2)指名讲。 3、过渡: 那么,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看课文,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 二、精读训练第一部分。 师述: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呢?出示句子。 1、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体会:哥哥不以为然的语气,弟弟不服气的语气。理解:不以为然 (出示:谁能找准“然”的解释) 2、小结: 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过渡: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通过讨论板书:争论不休 出示:(1)停止(2)休息(3)表示禁止或劝阻你能找准“休”字的解释吗? 4、引读第4、5自然段。 (1)他们到村里找人评理,大家建议说-------(生读:“你们把……两全其美了吗”)理解:两全其美 (2)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生读:“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理解:无影无踪齐读句子。 (3)当兄弟俩发现大雁不见踪影后,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一下。 5、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像得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大家来练一练。 (1)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 (2)学生上台表演。 (3)学生评价。 6、过渡:同学们演得真不错,故事听到这儿,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 三、精读训练第二部分。 1、同桌互相讨论感想。 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3、师述: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出示句子:(略)分别请4名学生朗读句子,从中弄清: (1)他们“笨”在哪儿?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他们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4)与其这样下去,还不如……(学生自由说)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味品味。 5、谁能告诉大家,这儿最后用上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师述:大家理解得非常好,从这个故事引发的这些感想,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出示: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学生齐读。 6、引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生:赞许的目光)板书:听 赞许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好吗?老师就是文中的盛老师,你们当然就是同学们,开始! 五、布置: 作业课后4。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等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并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悟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1、课前,同学们对课文已做好充分的预习,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25课《争论的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展示读词并借用一下词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打猎为生 射雁充饥 煮 烤 争论不休 老人评理 两全其美 抬头一看 无影无踪 过渡:真好,故事讲的既简洁又完整。不过,要想把故事讲的既生动又形象,就要把兄弟俩争论的对话读好。对于读好人物对话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二、品读课文,指导读好对话 。 (第三小节) 1、渗透朗读对话的方法。 预设:生1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生2要把文字读准、读对,把课文读流利了才能读好对话。 生3一边读一边想象兄弟俩争论的场面。 生4读好语气。师问:兄弟俩的语气相同吗?生:不同。 师小结:是呀,兄弟俩在对话时有着不同的语气。为什么不同?生:因为他们在争论。师: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种读书方法——如何读好不同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随机板书:不同语气 2、训练 (1)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的第三小节。用直线标哥哥的话,用曲线标弟弟的话,看他们共有几次对话?(2次) (2)同桌两人一人做哥,一人做弟,分角色练读一遍第一次对话。 3、展示指导读书 预设效果 (1)指导读好第一次对话:读谁像谁 生1组:读第一次对话。若没有读好 教师及时指导,告诉同学们,读哥哥的话时就把自己当成哥哥,读弟弟的话时就把自己当成弟弟。做到读谁像谁。 教师及时范读,大家都像老师这样来练一练第一次对话。 再找生1 组同学读一读,进步了,读出了兄弟俩争论时的不同的语气。(及时表扬) 教师小结:真好,听了这位哥哥和这位弟弟的争论,好像是真的一样,同学们感觉怎样?掌声相送。 (2)指导读好第二次对话:关注提示语 过渡:是呀,到底是煮着好吃,还是烤着好吃呢?兄弟俩争的是越来越激烈了。谁来接着读这兄弟俩的第二次对话? 生2组:读第二次对话 师:他们读的怎样?(有点争论的语气)大家注意观察这次对话中,哥哥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话的?谁发现哪个词描写了哥哥说话时的语气?(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那弟弟又怎样?(很不服气) (3)出示课件:图文对照会读的更好。请同学们看插图,仔细观察兄弟俩争论时的表情,你看出了什么?(争的激烈、快吵起来、快打起来了)眉、眼、嘴、手 咱们让他们再争论一次好吗?生2组再次争论更激烈,进步了。(掌声) 师:真好,我发现咱三一班的同学,特别会观察,越来越会读书了。就像这样读对话时,注意了像“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这样的提示语,再结合插图,就读好人物对话。读出了人物不同的语气。 (4)同桌2人分角色练一遍。 师:看看哪两位同学,能像刚才那组同学读的一样好,甚至能超过他们? (5)充分展示:指名两组同学来读第二次对话。 师总结方法:你们真棒,此刻,赵老师最想做的是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你们学会了读对话时,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书方法。要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一就要把自己当成那个人物,二要注意对话中的提示语,三要学会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变化。这些你们都做到了。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下面咱们一起来合作,完整的读这段话。 4、师生合作,读第三小结。男生:哥哥 女生:弟弟 师:旁白 过渡:就这样兄弟俩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谁也不罢休,(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后来,又怎样了?谁来接着往下读? 三、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指名读4、5段。 2、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就这样1分钟,2分钟、10分钟过去了,你好像看到了——生1:他们还在争论。你好替他们担心。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子的哥哥和弟弟?生2、生3、师:争论什么?生6:怎么吃大雁。师:有解决的办法了吗?生:两全其美,煮一半,烤一半。师:哎,真可惜呀,当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非得无影无踪了。知道了故事的结果,此刻,你想对这兄弟俩说些什么? 3、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及时点评并表扬。 4、那么,盛老师班上的同学有怎样的感想?指4名同学读一读。 随机板书:抓住时机 先做起来 5、学习双省略号的用法。 师:为什么用两个省略号?生先说——师总结:省略一段文字,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6、此时,盛老师听了同学们的话是怎样做的?齐读最后一段。 师: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的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理解“聚精会神、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生:同学们说的感想非常好。(预设)生:同学们认真专心地听课。 生:同学们通过《争论的故事》,明白了抓住时机,不能浪费时间。 生: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不要只顾着争论,不管做什么,关键是先做起来。 7、师小结:同学们的感悟十分深刻,理解的非常正确,赵老师也要向大家投去赞许的目光,还要为大家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会感悟、会学习的孩子! 四、送名言 1、总结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争论的故事》,从中明白了做事要——抓住时机,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下面老师要送给大家几句名言,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想一想,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送名言。 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好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 ——狄斯累利 良机只有一次,一旦错失,就再也得不到了。 ——勃朗宁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的利用。 ——巴尔扎克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你看那个最容易写错提醒大家。 烤 评 剖 辩 嫩 键 笨 聚 赞 2、教师范写(辩 聚)——生描红——练习写2个(表扬:握姿、坐姿,对照课本生字,争取一个比一个好)——展示。 3、总结:同学们,书读的好,字也写的漂亮。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坚持每天下去,你一定会写的越来越好,甚至会成为中国的书法家的!加油! 六、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把《争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其实,生活中像这样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去书籍或网络上查阅。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毛遂自荐、的麦穗等故事。读后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 读出不同的语气 辩 聚 抓住时机 先做起来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10第25课《争论的故事》作业设计目标1、正确书写本课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通过诵读《争论的故事》,明白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经典作业设计案例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点将台(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1、从 丛草( ) ( )前 ( )林 ( )此2、礼 理( )貌 道( ) ( )睬 ( )由3、到 道( )来 味( ) ( )处 知( )4、座 坐( )位 ( )车 ( )下 宝( )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同音字。(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 )2、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3、争个不停。 ( )4、一件事情顾全两方面,使用两方面都很好。( )5、一点影子、一点足迹也没有,形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知去向。 ( )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课文直通车。 1、兄弟俩为了怎么吃大雁而争论不休,哥哥以为 ,弟弟却以为 ,老人说 。 2、故事中的兄弟俩,现在多么后悔啊!如果你现在遇到了故事中的兄弟俩,你想告诉他们一个什么道理? 创造语境,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11师:“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 生:他们吵完架后,大雁都飞走了。 生:在他们吵架时,大雁已经飞走了。 师:课文中说“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生:是射下大雁的最佳时机。 师:说得不错。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生:他这样争论下去,等他们有结论的时候,大雁都已经飞走了。 生:大雁飞走了,他们的争论也就没有用了。 生:……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生:(齐答)还不如先把大雁射下来。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生:兄弟俩太笨了,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兄弟俩没有抓住时机,他们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再商量着该怎么吃? 生:对呀,他们应该先做起来再说。 生:我也从兄弟俩争论中明白,我们不管做什么事,要先做起来再说。 (师向说出自己见解的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后面的部分。) 生:…… 师小结:同学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这么多,真是不错!老师很佩服大家。课文中的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引读课文中学生说的观点)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善于抓住时机,不要因为所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贻误时机,要先做起来再说。 师: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生:因为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生:因为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深度。 生:同学们说的达到了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 生:…… 师:是的。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深度,达到了盛老师预期所要得结果,所以她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反思:实际上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教学时,如果只有教师繁琐的讲解,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课堂就好比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抛开问题后尽量让学生多说,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节课我感觉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从课文的学习中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 篇12佚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盛老师给她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学生读题)《争论的故事》,你们能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二、学习讲述《争论的故事》 (一)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练讲故事,要求: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学生,根据要求讲述故事,教师计时。再练习,再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2、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相机板书有关词语: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3、导:既然是争论的故事,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对吗?现在增加点难度。 (二)课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同桌练讲故事,要求:讲出争论的语气,并说清兄弟俩各自的意见和理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共同合作。 3、指名上台讲故事,集体评议。 (三)同学们的本事可真大!都能按照每一次的具体要求把故事讲的请清楚楚。 1、黑板上这几个词语你理解吗: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指名说说词义。 2、导: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象的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 (四)课件出示:四人一小组练习表演故事。要求:配上动作、表情。 出示课件。 指名上台表演,集体评议。 三、感悟故事道理 1、师:同学们讲的真不错!故事听到这,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把有价值的发言简短地写到黑板上。 2、盛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11)小节。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相机理解:兄弟俩“笨”在哪里?他们没有抓住什么时机?…… (3)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 (4)引读:第1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拓展: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五、作业 小练笔:把自己生活中接触的有关争论的故事写下来。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