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森林的故事 |
范文 | 森林的故事(精选13篇) 森林的故事 篇1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 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 形象。 准备:1、谱号图 2、打击乐器 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 小鹿 小松鼠 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 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 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 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 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 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 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建议: 本活动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欣赏音乐 第二次音乐游戏配器。 名称: 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 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 形象。 准备:1、谱号图 2、打击乐器 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 小鹿 小松鼠 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 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 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 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 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 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 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建议: 本活动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欣赏音乐 第二次音乐游戏配器。 森林的故事 篇2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形象。 准备: 1、谱号图。 2、打击乐器。 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3、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森林的故事 篇3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四、教具准备: 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 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1)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2)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3)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4)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5)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6)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7)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8)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 (1)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2)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①景色美。 ②面积广。 ③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5、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二)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 ①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森林的故事 篇4名称:森林的故事(挪威舞曲) 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 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 形象。 准备:1、谱号图 2、打击乐器 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 小松鼠 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 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 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森林的故事 篇5名称: 森林的故事(挪威舞曲) 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形象。 准备: 1、谱号图 2、打击乐器 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 小松鼠 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 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 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森林的故事 篇6教学内容:《森林小卫士》 教学目的: 1、感受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培养学生讲故事、表演能力。 2、玩玩音乐游戏《森林之声》,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声响模拟创作大自然中各种音响。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唱此曲,并进行简单地表演。 基本措施: 通过听音乐、配乐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反复的聆听音乐,熟悉这段音乐。 教具准备: 课件、录音机、头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1、学生听音乐律动进教室。(要求:动作整齐、有表情)2、师生问好。(要求:声音自然,统一) 二、音乐游戏《森林之声》 1、导入:师:“美丽的森林到了!森林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森林有哗哗的流水声,呼呼的风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各种小动物叫声、组成了多么美妙的森林之声。今天我们来做音乐游戏(森林之声) 2、学生讨论模拟自然界各种声响的方法(要求:能用多种方法模拟声响) 师:“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怎样模拟森林美妙的声音?”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第一个讲讲讨论的结果?(学生回答,教师分发头饰) 师:“对!我们可以用人声、乐器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3、表演《森林之声》 师:“我们一起表演《森林之声》,听到什么声音就扮演什么角色,请戴头饰的小朋友到中间来表演,可以加一点动作。” 师:“小羊悠闲地吃着嫩草,牛儿自在地漫步,远处传来了清脆的鸟叫声,小河欢唱着,微风吹拂着,组成了多么美妙的“森林之声”啊!” 三、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 1、欣赏书上(14——15页)六幅画。 2、根据五个字——配乐讲故事 关键:仔细观察图画,能讲出六幅画的内容,能区分安静、欢乐、阴沉、激烈的音乐。 3、每播一段音乐,学生回答对应第几幅画(先按顺序,后任意) 4、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表演) 分角色:叙述者、小狗、猎人、天鹅、小猴、小兔、小羊、小熊、小虎……其他同学可扮演森林里的背景:大树、花朵、湖水等教师也应参与其中一起表演。 课堂:同学们的创造力很强,希望继续努力。 教后反思: 用朗诵的形式,“小羊悠闲地吃着嫩草,牛儿自在地漫步,远处传来了清脆的鸟叫声,小河欢唱着,微风吹拂着,组成了多么美妙的“森林之声”啊!”来创编音乐故事,再进行音乐活动,学生发挥的特好。 课堂:同学们的创造力很强,希望继续努力。 森林的故事 篇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小猴子》 2、听《尤开迪》 3、动跟随《尤开迪》的音乐跳舞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学生在听赏《尤开迪》、《野蜂飞舞》活动中感受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2、能力目标 能注意集中的聆听音乐,尝试用体态语言来表现 3、技能目标 能熟练地演唱《小猴子》,并能用动作表现歌曲的情境。 教材分析 本课以“听”贯穿全课。旨在 引起对音响和音乐的探索兴趣。 学生分析 生活积累的不足,需要老师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朋友们,天气这么晴朗,我们一起手拉手出去郊游好吗? 野营的队伍出发啦! 2、听《尤开迪》 1、和老师正常交流 二、欣赏《尤开迪》及律动 1、小朋友出去野营是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出示题目 2、演唱歌曲,教师做好示范。注意音准 3、带领学生队列前进,随着音乐做攀登、拨开草丛、下坡等动作。 1、体会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2、尝试跟唱歌曲 3、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行进跳舞 三、学唱《小猴子》 1、听听我们碰到了谁?听《小猴子》 2、听录音范唱。小猴子在做什么啊? 3、了解小猴子的生活习性,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并配合老师范唱,在间奏处做动作。 4、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提示学生空出小间奏。 5、分句教唱歌曲。完整地演唱歌曲。 6、试着背唱歌曲,间奏处模仿小猴子的动作。 1、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词 2、有节奏的做挠腮、手搭凉棚跳远等动作。 3、朗读歌词 4、分句学唱 5、演唱表演 四、欣赏《野蜂飞舞》 1、小朋友们唱得真好听,我们走啊走啊,又碰见谁了?听《野蜂飞舞》 2、听了这段音乐你想象它描绘的什么动物呢?做做它的动作呢? 3、复听音乐,想象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能不能为这段音乐取个名字?引导定名《野蜂飞舞》 五、结束教学 随着《尤开迪》跳舞离开教室 1、听歌曲想象 2、按照自己的想象随音乐做动作。 3、想象画面可以试着画一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可爱的蓝精灵》、《劳动歌》 2、唱:小猴子 3、拓展动画艺术的奥妙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学生对动画片音乐产生兴趣,实现由喜爱动画片到喜爱动画片音乐。 2、能力目标 通过动画片插曲的欣赏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通过歌表演等音乐活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增强。 3、技能目标 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表演《小猴子》等音乐作品;初步了解音乐在动画片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以“森林里的故事”作为主题的前提下,又更侧重于动画片音乐。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小,只顾表演忘记唱歌,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 一、导入: 1、我知道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现在老师放一段动画片,大家看完后要说出动画片的片名。放动画片《西游记》 2、猴子的动作非常有趣,在我们的书上有几幅小朋友模仿猴子动作的画,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些动作。 1、和老师正常交流 二、歌表演《小猴子》 1、这些动作是模仿猴子在干什么?你还能模仿猴子的其他动作吗? 2、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小猴子》,现在我们一边复习这首歌曲,一边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1、学生讨论,创编动作。 2、学生边唱边表演 三、探索动画艺术的奥秘 1、老师用电脑画了一只小猴子,大家看一看这只猴子在做什么?老师画的猴子还会动,为什么会动呢? 2、很多动画片都是画出来的,为什么画出来的.图画会动呢?为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请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的荧光棒,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快速舞动) 3、在陀螺表面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涂上两到三个点,使陀螺快速旋转。 4、。原来一部动画片是由许许多多幅画快速播放所构成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片。《蓝精灵》屏蔽声音。 5、第二次播放配有音乐的动画片。让学生比较。 1、讨论交流 2、观察所形成的光圈或线条 3、观察由那些点形成的彩圈。 4、学生讨论音乐在动画片中的作用。 四、欣赏《可爱的蓝精灵》《劳动歌》 1、刚刚动画片中有一首歌,这首歌的歌名叫《可爱的蓝精灵》。小朋友可以跟着音乐动一动。 2、复听歌曲。 3、出示白雪公主的图片,导入插曲《劳动歌》,初听歌曲,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想象一下,小矮人劳动一天是满载而归,还是空手而返? 4、复听《劳动歌》模仿他们伐木、打锤、挖土等动作。 5、有许多动画片的插曲都很好听,你们知道有哪些?可以回去找一找,下节课带来我们一起听一听。 1、跟音乐用身体语言表现情绪 2、按照自己的想象随音乐做动作。 第六单元 森林里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猜一猜》 2、听《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 3、动二声部诵读《咏鹅》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学生在听赏《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音乐中感受轻快、活泼、诙谐的情绪,体验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2、能力目标 能熟练地演唱《猜一猜》,并能用动作表现歌曲的情境。 3、技能目标 初步感受x、节奏组合,通过二部诵读练习,初步 形成声部感知与表现能力;初步了解音乐在动画片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以“动”贯穿全课。旨在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现情绪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好动,教师要注意引导。 一、导入 1、你能背唱《咏鹅》这首歌曲吗? 1、学生复习歌曲 二、二声部诵读《咏鹅》 1、今天老师特地把这只悠闲自在的鹅请来了,我们一起请它出来好吗? 2、老师学着鹅走路的样子,一边走,一边诵读《咏鹅》,诵读的节奏和课本中的一致。 3、用×—|×—||×—||为老师伴诵。 4、分组讨论伴诵节奏。 5、听老师唱歌曲,学生按一定节奏轻轻地伴以“哗哗”流水声。 1、轻声伴诵 2、分组讨论,组内二声部合作诵读。 3、和老师合作诵读。 三、听《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 1、展示小鸟出蛋壳的美术作品。听歌曲。 2、讨论鸟出壳时是什么摸样,可能会发出什么声音? 3、复听音乐。 4、在音乐中模仿鸟出蛋壳是的形态以及发出的声音。 5、跟刚刚复习的《咏鹅》比较一下歌曲的情绪。 1、欣赏音乐。 2、讨论交流。 3、模仿表演。 4、讨论交流 四、学唱歌曲《猜一猜》 1、由老师范唱歌曲《猜一猜》导入 2、教师范唱歌曲《猜一猜》,学生猜谜。 3、听辩歌曲录音,解决两个问题。 (老师事先在歌曲中乐句末的休止处用红灯作出标记) (问题:你在红灯的地方听到了怎样的拍手声?你能模仿出来吗?) 4、模仿录音中的拍手为歌曲伴奏。 (提示:此时播放歌曲原唱) 5、读歌词 第一段边读边即兴用动作理解 第二段边读边画一画蘑菇。 7、模唱、听唱学会歌曲。 (形式:先学第一段至会略带表演的背唱再自己试唱第二段至完整的演唱) 8、最后在《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1、揭示谜底。学生简单介绍蘑菇的自然知识。 2、模仿休止处的拍手 3、拍手伴奏 4、读一读,画一画 5、学唱 森林的故事 篇8设计意图: 《挪威森林》是一首十分优美,形象鲜明的乐曲。全曲ABA三段式结构明显,变化清晰,适合大班幼儿欣赏。在这个活动中,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并结合故事、图谱、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表现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乐趣。 目标: 1、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图谱,尝试看谱听音乐。 3、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形象。 准备: 1、图谱; 2、魔棒,小铃; 3、磁带,录音机。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就“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出示图谱,教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故事略) 提问:森林里有谁?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二、 欣赏音乐 1、幼儿看图谱,完整欣赏音乐。 2、幼儿边欣赏音乐,边自由做动作。 3、分段欣赏音乐,创编动作。 三、 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听音乐,玩游戏。 游戏玩法: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 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教师幼儿均可),种子与小动物角色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游戏一至二遍结束。 森林的故事 篇9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形象。 准备:1、谱号图 2、打击乐器 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 小鹿 小松鼠 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 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 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 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 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 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 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建议: 本活动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欣赏音乐 第二次音乐游戏配器。 名称:森林的故事(挪威舞曲) 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 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 形象。 准备:1、谱号图 2、打击乐器 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 小鹿 小松鼠 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 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 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 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 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 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 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建议: 本活动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欣赏音乐 第二次音乐游戏配器。 森林的故事 篇10名称:森林的故事(挪威舞曲) 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形象。 准备: 1、谱号图 2、打击乐器 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森林的故事 篇11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案教学目标 1、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语文教案。 2、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教学难点: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议论点明中心。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教师网上下载《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音乐。学生听音乐。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先期准备。 二、导入 请学生回顾有几种表达方式。学生根据以往的积累回答。为理解课文教学重点作铺垫。 三、初读课文 请学生划出文章中哪些地方是描写并说说其作用。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为明确教学重点作铺垫。 四、学生讨论 请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描写的,并说说其作用。第一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净化眼睛和心灵的作用。第二处描写说明森林与城市的味道相调和。第三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第四处描写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教师质疑 第四段“味道”这一词在此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第六段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第八段远处雕像看得一清二楚说明什么/学生回答。理解森林与城市风貌相调和。理解森林更适宜人居住。理解人们对环境的爱惜。教师再质疑文中还有哪些修辞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学生在书上划线。领会写景可适当运用修辞句。 六、归纳总结 这几处景物描写说明什么中心?作者用什么表达方式概括中心?学生根据全文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明确可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七、再读文章再读写景的段落。学生阅读。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八、迁移读冯骥才《珍珠鸟》,划出有关景物和动物描写的句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板书设计净化眼睛和心灵。森林与城市的风貌相调和。表达自然和人类和谐亲密的关系(景物描写)具有降温的作用,更适宜人居住。(抒情、议论)反衬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森林的故事 篇12《大森林的故事》一课,是一节头饰的设计制作课,以大森林的故事为背景,创编童话剧,然后分角色制作头饰。在制作头饰的过程中,我采取分组进行创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再设计完成后,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协作精神,在小结中,我特意让学生戴上各自制作的头饰,分组表演,并进性竞赛,看哪个表演的好,头饰制作的好,使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感受到集体的协作精神所带来得快乐! 森林的故事 篇13教学目标 1、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2、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议论点明中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网上下载《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音乐。 学生听音乐。 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先期准备。 二、导入 请学生回顾有几种表达方式。 学生根据以往的积累回答。 为理解课文教学重点作铺垫。 三、初读课文 请学生划出文章中哪些地方是描写并说说其作用。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为明确教学重点作铺垫。 四、学生讨论 请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描写的,并说说其作用。 第一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净化眼睛和心灵的作用。 第二处描写说明森林与城市的味道相调和。 第三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第四处描写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 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教师质疑 第四段“味道”这一词在此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 第六段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第八段远处雕像看得一清二楚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理解森林与城市风貌相调和。 理解森林更适宜人居住。 理解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教师再质疑 文中还有哪些修辞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 学生在书上划线。 领会写景可适当运用修辞句。 六、归纳总结 这几处景物描写说明什么中心?作者用什么表达方式概括中心? 学生根据全文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明确可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七、再读文章 再读写景的段落。 学生阅读。 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八、迁移 读冯骥才《珍珠鸟》,划出有关景物和动物描写的句子。 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板书设计 净化眼睛和心灵。 森林与城市的风貌相调和。 表达自然和人类和谐亲密的关系 (景物描写) 具有降温的作用,更适宜人居住。(抒情、议论) 反衬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