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现代社交礼仪 |
范文 | 现代社交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古时有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二十一世纪人口众多,社交礼仪更是不容忽视。 现代社交礼仪 第一章 现代社交礼仪概述 一、礼仪的起源与概念 (一)东方礼仪溯源 (二、西方礼仪由来 (三、礼仪的内涵与概念 (一)东方礼仪溯源 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发源地,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中国的礼仪源于礼。“礼”和“仪” 最早是分开使用的。 礼是“禮”的简化字。“禮” 最初产生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是指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图腾崇拜活动的仪式和程序以及对参加活动的人们的行为要求。 “仪” 的概念,则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春秋时期才提到,意即:仪式,仪文。 “礼”和“仪”连用始于先秦的《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 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 我国从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漫长阶段,古代的“礼仪”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 进入封建社会后 “礼”就逐渐演变为“治国之法”,具有了三层主要含义:政治制度、礼貌礼节、礼物 “仪”作为“仪式”、“仪文”,也具有三层含义 容貌和外表 指仪式和礼节 准则和法度 新中国成立后礼仪大致经历了 三个发展阶段 Ø礼仪革新阶段(1949年至1966年) Ø礼仪退化阶段(1966年至1976年) Ø礼仪复兴阶段(1978年至今) (二)西方礼仪由来 法语“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 英文 “Etiquette” 演变成“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具有了“礼仪”的三层涵义: 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 教养和规矩 仪式、典礼、习俗 中古和近现代西方的主要礼仪名著 《雄辩术原理》 《伊达》 《朝臣》 《礼貌》 《青年行为手册》《教育漫话》 《论接待权贵和女士的礼仪 兼论女士如何对男性保持雍容态度》 《教子书》《西方礼节与习俗》 《现代西方礼仪》《请注意您的风度》 《西方礼仪集萃》《成功之路丛书》 (三)礼仪的内涵与概念 “礼”即礼貌、礼节、礼仪 “仪”即仪表、仪态、仪式 1.礼 “礼”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1)礼貌 礼貌是指人际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道德准则和言行规范。 它主要包括口头语言的礼貌、书面语言的礼貌、态度和行为举止的人类文明行为的最基本要求。 (2)礼节 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和惯用的各种行为规范之总和。礼节是社会外在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严格的礼仪性质。它反映了一定的道德原则的内容,反映了对人对已的尊重,是人们心灵美的外化。 (3)礼仪 礼仪是指人们在隆重而正式的交际场合,在礼遇规格和礼宾次序等方面为个人、集体,乃至国际社会都必须普遍遵守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它是礼貌、礼节的最高表现形式。 2.仪 “仪”作为人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仪表、仪式和礼仪器物。 (1) 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仪容、服饰、体态等。仪表属于美的外在因素,反映人的精神状态。仪表美是一个人心灵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美好纯正的仪表来自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它和人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仪式是指行礼的具体过程或程序。它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 (2)仪式 仪式是一种比较正规、隆重的礼仪形式。仪式往往具有程序化的特点,这种程序有些是人为地约定俗成。例如司仪、仪仗队等。 (3)礼仪器物 是指为表达敬意,寄托情意的一些物品。例如哈达、锦旗、奖杯、纪念勋章等。 3.礼俗 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现代礼仪的基本特征 (一)文明性 (二)共通性 (三)多样性 (四)变化性 (五)规范性 (一)文明性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的体现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已的尊重,这种新生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规范。 (二)共通性 无论是交际礼仪、商务礼仪不是公关礼仪,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虽然由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风俗习惯,但就礼仪本身的内涵和作用来说,仍具有共通性。 (三)多样性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礼仪也是五花八门、绚烂多姿。 (四)变化性 礼仪并不存在僵死不变的永恒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仪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每一种礼仪都有其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礼仪在运用时也具有灵活性。 (五)规范性 礼仪的规范性,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叛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 三、 礼仪的功能 1、弘扬礼仪传统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都创造了一整套独具物色的礼节、仪式、风尚、习俗、节令、规章、和典制,等待,并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沿袭。这些礼仪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良品质,勾画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风貌。 2、提高自身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而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 3、完善个人形象 讲究礼仪对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个人的形象。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因此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地、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 4、改善人际关系 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运用礼仪,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还可以帮助人们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5、塑造组织形象 良好的组织形象是任何组织所刻意追求的目标,组织形象的塑造处处都需要礼仪,通过组织员工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礼貌礼节、仪式及活动过程表现出来,它是塑造组织形象的基础工程。 6、建设精神文明 世界各国和各民族都十分重视交往时的礼节礼貌,把它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礼仪与道德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1、礼仪是人类社会道德自主的表现。 礼仪作为显示生活中卓有成效的交往工具,在于礼仪的核心是建立在以礼为中心的道德规范上。 2、礼仪与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中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借以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人类生活、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共同道德规范;人道主义精神、共同行为准则。 3、礼仪与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指各类职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讲究礼仪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一定的礼仪规范,才能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4、礼仪与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礼制中的伦理道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尊长爱幼;忠群孝亲、尊卑贵贱;人伦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汲取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合理成分,提倡人人平等、尊老爱幼、弘扬家庭美德等。同时我们应扬弃传统礼制中的消极因素,比如男尊女卑、盲目地忠孝君亲、森严的等级制度等。 第二节 社交礼仪的原则 (一)真诚尊重的原则 (二)平等适度的原则 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 适度原则即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 感情要适度 语言要适度 行为要适度 距离要适度 (三)自信自律原则 自信的原则是社交场合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原则,唯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自律乃自我约束的原则。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心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 (四)信用宽容原则 宽容的典范 安徽省桐城市有条¡°六尺巷¡±。其由来是,清朝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其在桐城的祖居与吴姓人家为邻。对方欲越界盖房,家人遂驰书京华禀告,张英写了一首诗作复: 一纸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让地三尺;吴姓人家深感其义,也退让三尺,这样就诞生了¡°六尺巷¡±。 学会宽容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得饶人处且饶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 ▲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千万不要有理变成“无礼” 当然,宽容决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 边,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 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第一章 社交礼仪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礼仪 (一)缘于人的本性 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人是从动物界脱胎而来的,人与动物有共性,也有区别。 (二)缘于人的品德修养的需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交际活动中能够做到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获得他人的好感。但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与人的自身修养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修养与他的礼仪水平是成正比的。 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人的心灵美好,行为才可能杰出。 传统的礼仪规定个人外在的仪容、仪表、仪态要以内在的德行为本。有诚敬之心,才会有庄重、恭谨之色。忠信形于内,感动才能应于外。因此,传统道德对于人的容貌、颜色、视听、坐卧、行止、饮食、衣冠、周旋揖让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对提高礼仪素质和礼仪水平具有决定作用。一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提高了,同时再辅之以礼仪规范,礼仪素质就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三)缘于人的事业发展的需要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孟子:“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孟子》) (四)缘于当代礼仪的现实 1.无礼现象普遍存在,表现各异,人心缺乏真诚,互相猜疑,互不信任,不可能敬、礼、让。 2.传统礼仪文化惨遭重创,在本土流失速度惊人,令人担忧。 (五)缘于自尊 令人汗颜的是,礼乐文明产在中国,却在韩国、日本等国发扬光大,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六)缘于大学生自我完善之需要 大学生是当代优秀青年群体的代表,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和国际交往的主力军。 礼仪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礼仪修养的高低决定着个人综合素质的优劣。礼仪水平是个人修养程度、文明程度的标志,与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密切相关。 二、现代社交的重要性(重要作用或功能) (一)交流信息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什么是社交?社交就是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二)增进感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那么通过逐渐地社会交流,会增进感情,促进友谊,这一点恐怕不能否认。 (三)建立关系。 (四)充实自我 人是感情的动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不能孤立生存的,当你和别人进行各种各样的、充实的、理性的、合理的、规范的社会关系的话你会很丰富,你会丰富感情! 三、社交礼仪与社交的关系 社交礼仪与社交之间有什么关系? 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交场合里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社交是讲的一般性的社会交往,工作之余的一般性社会交往,是一种泛交际,而社交礼仪就是我们参与这种泛交际时和外人打交道时要注意的事项。 四、社交礼仪的特点 大体上来讲有三个:(社交礼仪基本特征) (一) 广泛性 换言之,就是社交礼仪它适用面是非常广泛的。 (二)差异性(时空性) 它首先表现为不同的时代,礼仪具有本质的差异性。其次,不同的地域、民族使礼仪具有形式上的差异性。最后,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地点、同一民族,针对不同的对象,礼仪也存在着差异性 (三)技巧性 所谓技巧性就是可操作性。 (四)继承性 具有“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人类的礼仪文化自然也源远流长。在礼仪发展的源流中,礼仪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一个剔除糟粕、继承精华的过程。 (五)时代性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必然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任何时代的礼仪由于其时代的特性和内容,往往就决定了它的表现。 (六)发展性 一方面,礼仪文化随时代的不断进步而时刻地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种因素的互相渗透,我国的传统礼仪自然也被赋予了许多新鲜的内容。 五、社交礼仪与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社交礼仪的基础。独善其身是私德,是要求自己的。和别人相处就是我们讲的公德的概念,就是社会交往中要讲的道德。社交礼仪是社会公德的表现形式。 中央在2019年9月20日正式发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做了规定,爱国守法;名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第一,家庭美德 第二,职业道德 第三,社会公德 第一点要热爱祖国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说,家庭是我们个人的港湾,那么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做出有损于国格的事情。人格不能有损,国格不能有损。 第二点要遵守法律 法律规范是一种刚性规范。没有法律意识的人,就是没有现代文明意识的人,也是会自己破坏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人。 第三点要保护弱者 保护弱小,扶老携幼,尊重妇女,尊重老人,照顾儿童,这是现代人基本要求。 第四点要遵守秩序 第五点要为人诚信 以和为贵,与人为善,成信为本。这是我们传统美德。言而有信是取信别人的前提。 第六点要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实际上也是爱护我们人类自身,包括爱护我们自己在内。 第七点要讲究卫生 它不仅是个私德问题,而且是个公德。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