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练习》教学设计 |
范文 | 《练习》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练习》教学设计 篇1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复习巩固字的笔顺规则,归类掌握字的4种间架结构,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积累词语,大部分会用。 3.进一步建立句子概念,提高听、记句子的能力。 4.初步培养表述亲身感受和参与活动的说话能力。 5.通过逐项对照自己的行为及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议,初步养成言行一致、尊敬国旗、尊敬长辈、热爱老师、帮助同学、上学不迟到、专心听讲、按时回家、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7种笔顺规则和4种问架结构;看图说话;复习10项行为规范要求并进行检查评议。 教学难点 :10项行为规范检查评议,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评议的结果真实性程度较难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学过的7种笔顺规则;复习5种基本笔画名称,巩固学过的字,掌握汉字的4种结构,提高识字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词语,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 3.进一步建立句子概念,提高听、记。写句子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人,明确学习任务。 1、看书交代学习任务。(第1至5题) 2、回忆已学的识字方法,说明今天要进行集中复习、巩固。 二、有机结合,综合练习 1、复习笔顺规则,练习第一题。 ①示:十、人、点、你、同、小、国,读一读。 ②指名7个学生在黑板上按笔顺规则写一写,其余学生各自练写两个。同时想一想,你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③反馈:a.指名说一说:先写什么,后写什么?b.找一找,还有哪些字也是这样写的? ④小结:笔画笔顺不仅是识字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写好字的重要条件。 2、复习笔画名称,练习第2题。 ①读题,想想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示:(5种基本笔画),指名说说这5种笔画的名称。也可同步用媒体演示这5种笔画,注意这4种笔画的区别。 ③让学生照例用直线把字与笔画连起来。 ④反馈小结:a.用实物投影仪示一学生的练习或用其他手段出示,进行反馈矫正。并让学生说一说,如:船的第8画是横折弯。b.掌握汉字的笔画名称也是识字的一种基本方法。 3、复习间架结构,练习第2题。 ①由第2题引人:谁能说说“船、课、过、奶”各是什么结构?(指名说) ②读题目3,想想: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③出示:冷、过、雪、国、病校、园、星、起、座,说说这些字的间架结构。 ④以“这几个字有几种结构”开头,用“有……有……还有……”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⑤根据结构分类把这些字写下来。 ⑥反馈。是否能正确区分,可根据学生做的情况,每个结构补充说几个。 ⑦小结:间架结构也是识字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结构,识记字形就不需要一笔一笔地记(独体字除外),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记,这样识字更快更好。 4、小结:笔画笔顺、笔画名称。问架结构是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我们要学会,更要会用。 5、复习词句,练习第4、5题。 ①读第4题,说说题目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A.读词语。(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注意正音) B.说说“回家、新年”等词语的意思。 ②读第5题,想想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A.指导:听写句子首先要听清老师讲什么,然后要记住,才能写出来。 B.练听。老师说一句,学生复述一句。内容是:谁怎么样或谁干什么句式的短句。 C.听写句子。(先听,自己复述一下,再写下来,然后读一读是否对,同时注意标点。这里的读、复述当然是不出声的) ③抄写第4题中的词语,每个两遍。 三、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看图及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培养表述亲身感受和参与活动的说话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说完整话的能力。 2.通过对照自己的行为和老师。同学的评议,能对自己一学期来的思想行为表现做一次实事求是的评价,进一步懂得要按要求做一个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人,明确学习任务。 二、看图练说话。 1、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提示: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有哪些人,在于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句式,训练学生说话。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句式:冬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 ①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②指名说,讲评。 3、联系实际,训练学生说话。 ①冬天里,你喜欢什么活动? A.先看图说。示句式:冬天里,我喜欢。 B.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示句式:,喜欢。 ②反馈讲评。 4、小结:说话要完整清楚,有顺序。 三、做到一条,涂红一条。 1、先看看图,拼拼读读每幅图下面的短语。 A.同桌互说每幅图的意思。 B.想一想:这10条你做得怎么样?真正做到的涂红。 C.同桌交流。 D.指名说说做到哪几条? E.讨论:没做到的,你打算怎么办?(同桌讨论,指名说说。) 2、小结:可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小结。做得好的同学要表扬、鼓励,发给小红花;有的学生若有几条做不到的指出不足,鼓励他们今后努力做到。 3、读一读:10条行为规范。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 1、用句式“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说一句话。 2、读一读10条行为规范。 《练习》教学设计 篇2之一 作者: 百元老人 教学目标 : 1、能按要求写同偏旁的字;能正确搭配词语;能对有关词语按事物进行分类。 2、能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并根据标点符号读出句子的语气。 3、--初步学会按课文内容辨析句子中的逻辑错误。 4、--学会按要求说话写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按要求写同偏旁的字。 2、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对有关词语按事物进行分类。 4、能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并根据标点符号读出句子的语气。 教学过程 : 一、--第一题。 1、--说说偏旁的名称 2、--让学生按要求写,看谁写得多。 3、--看一看,这些字与偏旁有什么关系。 二、--第二题。把下面的词语分成四类写下来。 1、--让学生读一读词语,想一想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 2、--按题示把这些词语逐个地写在下面四类中。 3、--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分别属于哪一类。 三、--第三题。给句子加标点。 1、--让学生看一看这是怎么样的一段对话。(问答式对话) 2、--给每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3、--读对话,看看标点符号加得对不对。 4、--同桌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四、--第四题。搭配词语。 1、--让学生仿效例子口头答题,师生共同评议。 2、--进行书面练习,让学生一边连词一边读读,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说法。 3、--反馈、校对。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按课文内容辨析句子中的逻辑错误。 2、--学会按要求说话写话。 教学过程 : 一、--第5题。说出句子中的错误。 1、--让学生逐句读句子,想一想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2、--教给改正的方法。 3、--改正句子中的错误。 二、--第六题。照样子填词,写句子。 1、--指导读懂例句。 2、--让学生口头说一说。 3、--选一句写下来。 三、--第七题。说说写写。 1、--观察小白兔的外形,提醒学生按从头到脚的顺序来说。 2、--让小白兔跳一跳,看看它是怎么走路的。 3、--说一说小白兔喜欢吃什么。 4、--把前面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并写下来。 《练习》教学设计 篇3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生字词,建立图象与词语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走上生活实践中学习使用语文的道路。 2. 积累成语、儿歌。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出示挂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一样词语,师就出示一组词语卡片。 3. 反复抽卡片读音。 4. 去掉拼音读词。 5. 你们都学会了吗?下面教师考考大家,你们能把词卡贴在图上相应的地方吗? 6. 指名上来贴,齐读词卡。 7. 说说看,你的卧室摆放了哪些东西? 二、教学第二题 1.(出示挂图)你看到图上画了什么? 2.是呀,山野上长满了树木,绿叶一大片一大片的,我们就说——(出示卡片:“漫山遍野,绿树成荫”。 3.这么多的树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由一棵棵小树长成这样根深叶茂的大树的。 4. 你能读出这种茂盛的感觉吗?指导有感情读词。 5. 谁能用其中的一个成语造句? 6. 学完了这四个成语,我们再来学学下面一首儿歌:自读儿歌。 7. 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8. 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2. 学写铅笔字,认识“走之底”的写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 你们喜欢体育比赛吗?是什么?你们喜欢哪些体育明星呢? 2. 带来照片吗?我们班今天就来搞个“小小体育窗”的展览,把你们带来的照片贴在展览板上,再介绍一下。 3. 谁来当当这次展览的主持人呢? 4. 自己在下面可以准备一下,同座位可以相互说说,补充一下。 5. 请班上能力强的一位学生上来当主持人,在他的穿针引线下,学生依次上来介绍,师生共同评议。 6. 师总结。 二、教学第四题 1. 指名读题。 2. 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3. 那么怎么写好走之儿呢?可发认真观察一下。 4. 师讲解“走之儿”怎么写好。 5. 师范写生字,生描红、仿写。 6. 反馈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参加过的活动。 教具:教学挂图 一、导入 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哪一天的事情?小朋友说了哪些活动?他们的表情怎样? 2.引导学生回想学校的活动。 二、指导学生练说 1. 先说好第一句话。 2. 指导练说活动的内容。 3. 学生自由练说。 4. 指名说,师生评议。 5. 同座练说,再指名说。 6. 指名连说,再指名说。 三、指导学生说一句表示喜欢这一次活动的话。 四、表扬说得好的同学。 《练习》教学设计 篇4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听。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要求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应引起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带有连笔的字“履”、“用”的写法,并复习“生”字改变笔顺的写法。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教师口述: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如同学们都挺熟悉的电(雹)、国(圃)、龙(能)。(出示幻灯片)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该(孩) 书(害) 纸(纸) 烂(煳)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1)读幻灯片上的两句含有繁体字的话。 ①读害使王明榷寅韶巍到自己知巍的不足,今后虑骸多读害。 ②颈鬟已白的寅,舱室王爷爷,热爱晕召、i里劲。每天圃害馆闭门,他就逛去看辗纸,看到地上有纸眼他就主动捡起,酸现室内光线暗,就主勤去阂雹烃。 (2)指名读。 (3)齐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请学生讲清楚题目要求。 2.指导。(1)出示幻灯片:演讲——讲演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参考答案:第一排的三组意思都相同,第二排的三组意思都不同。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可同桌合作思考、讨论,再交流) 编选——选编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 (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说明修改的理由) 参考答案: 改为:“张开泰和汤小泉是好朋友,张开泰经常帮助汤小泉复习功课。”因为原句两个“他”指代不清楚。(3)总结学法:修改病句,一般地先读懂原句所要说的意思, 然后通过语感发现病因,接着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注意有·的要求在原句上用修改符号改,有的是把修改后的句子抄在下一行)最后读修改后的句子并与原句比较,注意修 改病句一定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试着修改第(2)、(3)句。 (2)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再汇报。 参考答案: (2)改为:“我断定她今天生病了了。”因为原句中“断定”和“可能”矛盾。或:“她今天可能生病” (3)改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或:“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因为“人口”和“国家”不能搭配。 4.反馈。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喊他去他家玩,他答应了。 (2)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几乎根本没有不及格的同学。 (3)我们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司,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学生可查词典,或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参考注释: 首战告捷:第一次作战就取得了胜利。 旗开得胜:军队的旗刚一展开就打了胜仗。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了好成绩。 再接再厉:比喻一次又一次继续努力,越来越振奋、勇猛。 直捣黄龙:黄龙,黄龙府,金人腹地,后泛指敌巢,意思是直冲向敌人的巢穴。 人多势众:人多势力大。 气贯长虹:形容气势盛旺,简直可以贯穿长虹。 背水一战:汉将韩信领兵攻赵,命士卒背水列阵,汉军前临大敌,后无退路,拼死作战,结果大败赵军,后以“背水一战”谓决一死战。 一决雌雄:决定胜负、高低。 胜券在握:有胜利的把握。 马到成功:战马一到就胜利。形容迅速地取得胜利。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见风声、鹤声都惧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极端恐惧,或妄自惊扰。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读。 4.反馈。 (1)集体背。 (2)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教师说清题目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查字典,把不会读的字注音,并写出它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解释出来。 (2)自由读这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师简介老子和孙子。 (4)指导学生通过读,弄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祸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祸患正隐伏在它的内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幸福与祸患,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即祸患有可能转变为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转变成祸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敌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长处和短处,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不知道他方的情况而只知道我方的情况,就只有一半取胜的希望,而另一半则是失败;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败。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明白口语交际的要求:一是要抓住重点;二是做速记;三是转述时要把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的经过说清楚,说完整。 2.指导 (1) 什么是转述?转述有什么要求?结合例子,让学生明白。 (2)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认真地听教师介绍。 (3)教师再次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3) 讨论所记录的要点,组织同桌或四人一小组练习转述。 3.练习 (1)小组选代表转述给全班同学听。 师提示同学们听时从经过是杏完整清楚,人称交代是否明白要点提示:首先,他在雪碧瓶盖上戳了些小眼,结果水不能自动地洒出来,接着,他发现了医院挂水用的盐水瓶,受到了启发,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原因,最后终于发明了简易洒水壶。 二.教学第八题。(略) 《练习》教学设计 篇5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巩固8、7、6加几的计算算理和计算方法。正确应用计算知识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多样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会分析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学生掌握了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后,通过本课的学习,巩固学生计算的方法,鼓励学生应用多种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题目中数字特点,并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意识。能进一步运用计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应用价值,并为后继知识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做好铺垫;在观察算式规律和解决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数学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熟练掌握8、7、6加几的不同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四、教学准备 课件、题纸。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巩固算法 出示练习题目:8+6= 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8+6的和,教师给予肯定,并主要展示凑十的方法,巩固计算算理。 小结:计算这道题,同学们既可以把8拆成4和4,4和6凑十;也可以把6拆成2和4,2和8凑十,共同点:都是凑十法,再计算算式的和。 【设计意图】巩固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趣味练习,深化认知 1.口算练习,体会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师:小羊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不过它有一个小挑战----口算闯关,如果你既会算题目、又会说方法,才能顺利过关,我们一起看一看! 先进行计算,再观察两组的算式,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小结:“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是重要的规律。同学们能发现这个规律真的了不起。 【设计意图】在口算挑战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意识。 2.解决问题,体会计算的应用价值 师:看!聪明的小猪也来欢迎你们,它还准备了大苹果。 课件演示: 教师请学生说出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并列式解决问题。 预设:学生认真观看课件的演示过程,认真分析题目中知道的信息:左边有7个苹果,右边有4个苹果;以及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问题。 小结:大家能从图中找到条件和问题,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正确解决问题。 3.游戏:分苹果,提升学生计算能力 师:小猪想把这些苹果分成两队,一队是大于13,一队是小于13,苹果上有算式,你能根据算式信息,快速判断这个苹果应该分到哪一队吗? 幻灯演示带有算式的苹果:8+2、8+9、7+7、6+5、7+5,在学生迅速判断的同时,请学生说明判断的方法? 出现算式:6+2+4,学生在判断的同时,请学生说明计算的方法,教师适时追问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出现算式:6+☆,教师说明要求:☆代表一位数,请学生想一想,如果6+☆代表进位加法,当☆代表多少时可以加入大于13这一队?当☆代表多少时可以加入小于13这一队? 4.填数游戏,体会算式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师:小动物要进行抱球比赛,小猪队的号码是11,小猪特别需要你们的支持,你能从它给出的这些数中,任意挑选2个数,写一个进位加法算式,得数就是12? 教师出示幻灯: 教师依次呈现学生的算式:9+3=12,8+4=12,7+5=12,6+6=12,5+7=12,4+8=12,3+9=12。 并请学生读一读这一列算式,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加法算式之间,当和没有发生变化时,两个加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可以发现藏在算式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计算本领! 【设计意图】开放的环节设计,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三)拓展练习,提升能力 1.想一想pp 出示问题情境:在抱球比赛中,小猪和小羊抱了9个球,小兔和小羊抱了8个球,小羊抱了2个球,你知道小猪和小兔一共抱了几个球吗? (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1:学生可以先分别求出小猪、小兔抱了几个球,小猪:9-2=7,小兔:8-2=6,再求总和7+6=13;方法2:学生可以先计算和9+8=17,因为小羊计算了两次,共重复计算4个球,所以17-4=13。) 2.填一填 师:小猪请聪明的你填一填,在○里分别填上3、4、5、6、7。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12。 (预设:学生可以从有数字“2”的两条边入手,每条边剩下的两个圆凑10,题目中3和7,4和6都可以凑10,但要注意剩下的5要和7凑12,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3和4填在角上的圆中。) 【设计意图】学生在明确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积累解题经验,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四)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我们和小动物一起畅游数学王国,共同对8、7、6加几的计算知识进行了练习巩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用到刚刚学过的“凑十法”,还用到整体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其实,在解决问题中会用到多种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教学设计 篇6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词语,能读拼写汉字,解释带点字在词中的意思 2、能在语言环境中,给多音字定音,给多义字定意 3、能仿照例句改写句子,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能仿照例句改写句子,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教学过程: 一、 读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1、 指导书写 春意盎然 跋山涉水 震耳欲聋 心急如焚 奋不顾身 身患绝症 迫不及待 赞叹不已 2、 说说词义 3、 齐读 二、 多音字,据词定音 假jiaˇ(假货) 干gan (饼干) jia (假期) gan (干活)凡表事物的主体,能干或做的意思 调tiao (调皮) 散san (散会)表动作 diao (调查)表调动分派音调等意 san (松散)表名物状 三、 一词多意 1、 出示多意词概念:一词或一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2、 指名读“身”的五种解释,根据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四、 比较句子异同,能按样子写句子 1、 出示例句,指名读思考:两句话有何不同 用比喻句更形象、具体、生动 2、 指导朗读:用上比喻可适当地读快一点、重一些 3、 尝试练习第一句,独立完成2、3句 五、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1—4题 课后小结:习作中的一字多意是比较简单的,可多几个字的练习,提高据词定义的能力;比喻句要写得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一段话中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能修改病句 2、复习巩固单元阅读训练重点,能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能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在一段话中,能正确使用关联词 1、 关联词的意义及常见的类型 表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表转折关系:虽然……但是…… 表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 表条件关系:只要……就……如果……就…… 只有……才……无论……都…… 2、 自由读这段话,思考: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意思?一共几句话? 每句话中前后之间的关系怎样? 3、 交流,选择 4、 朗读指导 二、 修改句子 1、 复习病句的常见类型及修改符号方法 病句类型 修改方法 修改符号 句意不完整 补 └│┘ 意思重复 删 意思前后矛盾 删 改 词序颠倒 换 2、 修改病句 三、 阅读短文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独立完成问后练习 四、 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5—7题 课后小结:关联词运用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只有……才……,只要……就…… 修改符号需要好好强调 《练习》教学设计 篇7之二 佚名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学写毛笔字。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地写在括号里。 3、练习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4、练习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7、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资料,学写导游词,当众自我介绍。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清题目,明确要求。 2、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板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行书运笔的过程和特点。 (4)学生在自备本上练习上述几个字。 3、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教师提示握笔的姿势及坐姿。 4、反馈交流。将写得好的字展示给大家看,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自己读一读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读题,其余同学边听边寻找句子中用错的字。 (2)提出独立做题的要求:查阅字典,寻找规律。 3、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辅导。 4、反馈交流。确定正确答案,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三、教学第三题 1、学生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先让学生读词语,再集体读两遍。 (2)举例分析,掌握规律。 (3)让学生用“——”画出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词,想一想:它们分别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为什么? 3、独立作业 :用连线的方式将所列词语两两搭配。 4、反馈交流。 5、课堂作业 :将题2和题3按练习要求写在课堂作业 本上。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读题,想一想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默读题目。 (2)讨论每小题中加点的词各有哪些反义词。 (3)联系语言环境,思考这里带点的词的反义词该填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在书上填写。 4、反馈交流。学生汇报作业 的完成情况,反复读读填好的句子,最好背下来。 二、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 (2)指名读、齐读。 (3)说说这12条成语可以分成几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3、学生大声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交流。 三、教学第六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们自己读读《如梦令》,把句子读通顺。 (2)启发讨论“如梦令”是什么。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轻声试读,边读边想想词的大意。 (5)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词的大致内容,教师结合重点词语作适当点拨。 (6)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 3、自己练习朗读,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交流。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指名读,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讲清介绍的范围:家乡的特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矿产资源、民风民俗、民间故事…… (2)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组织讨论。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那么多的内容,你打算选哪方面?通过什么渠道搜集资料? (4)讲清写导游词的要点:资料要翔实,条理要清楚。 3、练习。学生按要求练习写导游词,向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4、反馈交流。 (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议。 (2)教师小结。 二、教学第八题 《练习》教学设计 篇8一、教学目标: 1、能拼读音节,写出词语;能在实际运用中辨析几组近义词 2、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能修改指定的病句 3、能给一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能独立读懂短文,回答问题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1、学生拼读音节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写在书上 4、核对,错的改正 5、自己再读读这些词语 二、选词填空。 1、明确词语的意思 2、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你觉得该怎样填 3、汇报,评议(这个词放进去合适不合适) 4、口头填空 5、读一读填好的句子 三、扩写句子 1、读题,明确要求 2、读一读原句 3、想想可以怎样扩写 4、点名扩写,评议 5、把扩好的句子写到书上 四、修改病句 1、学生独立修改 2、反馈,说说你怎么改,这样改的理由:句子不完整、内容不能与通顺搭配、惊奇的目光和奇怪地看意思重复 3、把改好的句子读一读 五、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读题目,明确要求(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2、想想该怎样补 3、点名回答 4、把补好的句子写到书上 第二课时 一、给下面的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1、请学生读一读这段话 2、想想该怎样加标点符号 3、点名回答 4、其他学生评议,说说这样加行不行 5、把正确的标点符号加到书上 6、把加好标点符号的短文读一读 二、读短文,回答问题 1、读短文,给课文分段 2、说说每一段的段意(写了什么内容) 3、请一名学生读短文后面的问题 4、再读短文,找找问题的答案 5、点名回答 6、三读短文,并要求读后复述短文 7、学生可以先在四人小组中复述短文,小组中推选复述得较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复述 8、评议 《练习》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 仔细看图,明白三个小伙伴以及三个小和尚的故事,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最后议一议:三个小和尚应该怎么做? 2. 照样子,练习“晶、蒜、森”三个字。 3. 背熟八条成语和《明日歌》。 4. 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班级展览并交流。 5.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学用字词句 1. 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 指导:学生看两组图,说说它们的意思。 (1) 出示第二组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想想三个小和尚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 请学生讲述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3) 出示第一组图,同桌谈论,说说图中的内容,注意把故事的结果说清楚。 (4) 全班交流:你是喜欢“三个小伙伴”呢,还是喜欢“三个小和尚”,为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理由说充分。 遇到学生说得精彩的字、词、句,可请学生板书到黑板上,有选择地带领学生读一读,学生可自主积累。 3. 练习 (1) 指名说说读了两个小故事后的想法。 (2) 大家评议,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想法,说得有道理就行。 (3) 请学生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者询问老师、同学。 (4) 请几位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师生共同评议,知道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发现学生写得生动的句子或板书或表扬。 (5) 其他学生可与小伙伴交流,修改意思不明确的句子。 4. 议一议 (1) 请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三个小和尚”该怎么做才能让庙里的水缸总是满满的。 (2) 合作伙伴之间先交流。 (3) 组织全般交流,师生、生生对话。 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三个字:晶、蒜、森 (2) 请学生仔细观察字形,说说自己的发现 (3) 出示:(书上)我的发现:下半部分要写得左小右大才好看。 3. 练习 (1) 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2) 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并选择范写,再让学生仿写。 4. 反馈 (1)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2) 指出存在问题,纠正不美观的字。 三.教学读读背背 1. 熟记成语。 (1) 请学生说说想怎样怎样学习成语。 (2) 请学生自主学习成语。 (3) 指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发现成语的意思以及用法并归类。(可以事先让学生预习) 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办法也用完了。 归类:来自语言故事,都告诉人民一个道理。 (4) 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5) 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 背诵《明日歌》 (1) 自由朗读这首诗,谈谈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全般交流,明白这首诗的意思。 (3) 知道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4) 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 (5) 课外拓展:可后收集表达同样意思的诗或名言警句。 四.教学想想做做 1. 与学生谈话。交流自己的爱好。 2. 明确学习任务:办一份手抄小报,请学生谈谈打算怎样办小报。 教师引导从选取主题、收集资料、编排设计、分工合作几个方面谈。 3. 学生自主选取主题,给小报取名。 4. 全班交流,指导抓住主题命名。 5. 自由组成编报小组,分工合作,自主办报。 6. 学生完成后带来,组织学生评议,准备办一个小报展览。 (1) 组织一个记者招待会,请各位同学拿出自己办的小报,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大家推销小报。:要求:把自己的特色说清楚。 (2) 师生共同参与欣赏、评议、可吸收优点,也可以提出建议。 (3) 评选出销量最好的前几名小报,张贴在玻璃窗或板报上。 (4) 办的不理想的,可再进行修改。 五.学写毛笔字。 1. 出示学生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 2. 学生谈感受 3. 审题 明确本次学的比画:竖折撇、竖折折钩 4. 指导 (1) 教师边范写边讲解竖折撇、竖折折钩的书写方法 (2) 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 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 指导学生书写“专、考”两个字,注意竖折撇、竖折折钩在米字格中的位置及大小。 6.反馈 (1) 展示写的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 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练习》教学设计 篇10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学习歇后语,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故事。生活中处处留心注意积累,学以致用。 2、诵读与积累,激励学生从小养成观察习惯。 3、写好钢笔字。 4、想想说说,训练学生看图说话能力。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与生活,想想说说。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过程: 一、语文与生活 1、学习第一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歇后语故事讲给同学听。 (1)自由读5个歇后语。 (2)本题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则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3)交流你所知道的歇后语小故事,思考:从这些小故事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4)再读歇后语,了解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歇后语的特点。 2、学习第二部分,试用歇后语填空。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再读5个歇后语,想想它们的意思。 (3)仔细读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 (4)交流。 (5)再读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的句子中的作用。 3、学习第三部分。 (1)审题,明确要求。 (2)平时生活与课外学习中,你还见过哪些歇后语,说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吗?师生共同评议。 二、诵读与积累 1、审题,明确要求。 2、自由练读句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试读,正音。 4、继续练说,这三则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什么呢? 5、熟读成诵。 6、练习背诵。 7、你能联系具体事例说说你对这三则名人名言的理解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写好好钢笔字 1、审题,明确要求。 2、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布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行款与格式,体会字休结构的匀称。 4、重点指导笔画较多的汉字,着重体会它们的提笔,运笔以及结构安排。 5、练习描红仿写,要求一气呵成,不涂不描。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练写偏旁为“四点底”、“心字底”。 2、指导写“四点底”。 “四点底”的四点,第一点为左点,稍向左斜,后三点都为右点,最后一点要长一些,四点之间距离等守则,比上面的部首稍宽,以托住上面的字。 3、指导写“心字底”。 4、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想想说说,训练学生看图想象说话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自己读题,观察书上的漫画。 2、指名讲述本次练习的要求。 二、指导、练习 1、仔细看图并思考: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可以分别给他们取个名字。 2、交流已有三幅画的内容。根据已有的三幅图,可以给这组漫画起个什么名字? 3、思考:这个小男孩拍下了什么镜头,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那个小男孩还笑出了眼泪? 4、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象的内容。 5、集体交流,要求: (1)想象合情合理。 (2)内容健康向上。 (3)把内容说清楚。 6、练习将四幅图连贯地说给别人听。 7、总结。 《练习》教学设计 篇11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 1、能给要查字典的字,确定音序和部首;能用组词的方法,辨析形近字。 2、能熟练地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3、能照样子,改写句子(前置表示时间、地点和词语)。 4、能独立阅读短文,用归并意思相近的自然段的方法给短文分段。 二、教学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给要查字典的字,确定音序和部首;能用组词的方法,辨析形近字。 2、能熟练地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教学过程 : 1、用两种方法查字典。 2、比一比,再组词。 (1)逐组比较字的音、形、义。 (2)找规律:形声字,不能读“半边字”。 (3)完成。 3、读拼音,写汉字。 4、比较句子。 (1)各自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2)计论“总爱”加在“坐”字前的作用,“不时”加在“发出”和“阵阵”加在“喝彩声”前的作用。 (3)对比朗读。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照样子,改写句子(前置表示时间、地点和词语)。 2、能独立阅读短文,用归并意思相近的自然段的方法给短文分段。 教学过程 : 1、改写句子。 (1)试做。 (2)校对,将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前置,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2、照样子写句子。 (1)读懂例句的意思。 带点词的前面讲什么,后面讲什么,整个句子是怎样构成的。 谁用什么赞美什么。 谁一面干什么,一面干什么。 (2)分别用两个句式口头造句。 (3)完成书面作业 。 3、短文阅读。 (1)通读全文,说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张帆提醒大家要节约用水的故事。 (2)将6个自然段归并成两段。 短文写了张帆在“节约用水”上做了哪两件事? 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分段。 《练习》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学习倒顺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反复诵读中受到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使用的语言很有趣,有的词倒个个儿,就变成了另一个词。我们听一段相声…… ⑵、(教师放事先准备好的《有趣的倒顺词》的录音)教师要求学生对照题中的文字来听。 ⑶、学生练读这段相声,重点注意加点的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⑷、学生说出每组加点词的区别。(词法和用法) ⑸、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倒顺词的规律。 2.教学第二部分。 ⑴学生认真读题中的每一对倒顺词。(要求学生体会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 ⑵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⑶师生小结。(有的一组倒顺词词义有区别,有的没有大的区别) 3.教学第三部分。 ⑴学生再次听录音,边听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倒顺词。 ⑵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自想出的倒顺词。 ⑶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把自己想到的词补充到相声中去。 ⑷拓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这样的词,学着去用)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2.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大风歌》。 ⑴学生自由的读诗,对于像“兮”等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问老师和同学。 ⑵教师范读。(读出诗的磅礴的气势) ⑶学生对照题中注释大致理解诗意。 ⑷集体练读,同座练背。 ⑸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⑴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诗中表现出刘邦的英雄气概,有着磅礴的气势”这个结论。 ⑵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读后的感受。 ⑶拓展。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诗篇,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欣赏。 ⑷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⑵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出自《给家乡孩子的信》。 ⑶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⑷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⑸教师重点指导“宽广、事物、希望”等词的写法,并注意整体布局。 2.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⑵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⑶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⑴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⑵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七题,口语交际 2.练习写字。 教学重点:练习说话 教学难点: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什么叫即席演讲? 2.指导。 (1)请同学读题目内容。 (2)教师可先选择一个话题,指点快速构思的要领(如先要说说“为什么”,再说说“怎么做”,要想好了再说,也可以在小纸片上列出简要提纲),让同学尝试用这种方式准备,并在小组中练说,再请一两个学生说一说。 3.练习。 (1)让每个同学任选一个话题当堂构思,在小组里练说。 (2)推举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并请全班同学选出的评审团当场打分。 (3)公布即席演讲结果。 (4)教师倡议,今后还可利用晨会、班会举行这样的即席演讲比赛。 二、作业设计: 1.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按下面的句子,用带点词造句。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