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23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
范文 | 2023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通用2篇) 2023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篇1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常考点,但往往得分率不高。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考试题,这两方面的都有。就全文的内容要点而言,较典型也是比较难的是1996年的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物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XX年第21题也有点难。“这篇散文(《长城》)中,①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②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也是着眼于全文的内容要点归纳。 一、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上举XX年第21题是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归纳,而全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与历史上的长城,其中有这样三句话:①“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②“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③“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据此,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可归纳为以上三点:①一卷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文章第二部分写现实的长城,其中有“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且充满自信”这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据此,对“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一小题,可以归纳为“开放,自信”。 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威廉斯根据吉尔福特的理论,经XX年实验,数百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教学的策略。威廉斯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以教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而现代教学则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这两者都忽视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只有将这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他曾设想过在不同学科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计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益。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有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显著的效益?答案不超过60字。 本题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怎样回答本题呢?首先要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这段文字首句是概括性语句,为一层。下文“威廉斯认为”、“他曾设想”各领起一个层次,最后一句是结论。首句包括两个要点:①有吉尔福特的理论作根据;②有数百名教师参与,有XX年的实践经验。中间两层包括两个要点:①正确理处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②探求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这四点就是威廉斯研究成果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接受并在实践中收到显著效益的原因。这样的归纳自然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通过层次分析来归纳,就会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前面此述1996年的第27题就属于这种情况。 当年选择的文章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绍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特色,第二、三两段详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色,最后一段说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文章首句说,“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联系全文看,所谓“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就是在处理“音式”和“表达感情”关系上的发展变化。首段说,欣赏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可见巴赫只重“乐式”。莫扎特呢?它的音乐既表达感情,“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可见是既表达感情,又讲究乐式的。关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文中说,他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可是为了表达感情,“这些乐就被不客气地分散了”。可见它的音乐创作是感情突破乐式的。这样,该题的答案就行成了: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这样的答案正好从一个稳定的角度归纳出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也符合文意,因而是正确的。一般说来,需要考生自己提取精要,独立概括的试题往往是比较难的。 二、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这两点请参考下面的试题分析。 三、典型试题分析 1.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阴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这是XX年春季高考卷的第23题。试题所说的“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论。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三四两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最后两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句,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则要点会遗漏。 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是XX年全国卷的第19题。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本题的答案是: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如果不对这段文字作层次分析,不凭借文中的词语,就会像许多考生一样,比较容易的题目也得不到好分。 四、练习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杂剧的产生 “杂”与“剧”本为两个独立的字眼,唐人将其捏合为“杂剧”一词来概括某种表演形式时,自然要受到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在“杂”与“剧”的诸种义项中,唐人的取义势必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杂”与“剧”的组合也势必最能体现它所要概括的表演形式的基本特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实。那么,最初的“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呢?其一是“杂”,也就是说,此种伎艺属于娱乐性质的俗乐而非雅乐,同时,该伎艺形式多样,杂七杂八。其次是“剧”,也即此伎艺包含了戏谑的科白形式。因其“杂”,所以杂剧最初包含了许多杂戏的内容,这是杂剧从散乐杂戏是脱胎的痕迹;因其有“剧”,故其表演中又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这是杂剧区别于杂戏的重要标志。在这两个特点中,“杂”为形,“剧”为神,前者使杂剧形式多样化而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后者则使杂剧超越百戏的伎艺表演而升华为戏剧艺术。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称,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名,之所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其例证说下节)。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现杂剧这一表演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手让给了“杂剧”。 由此,我们还明白了另一个问题:杂剧何以会在唐代产生。虽然与剧谈戏谑相近的俳优滑稽周秦就有记载,虽然与杂剧同属一路的散乐百戏先秦也已出现,但直到魏晋,二者一直局限在滑稽说白和伎艺性表演的戏路里,未越雷池一步。这一僵局,直到杂剧的问世才被打破。而杂剧之所以在唐代出现,是因为有了适宜的土壤,这一土壤就是魏晋以来盛 行的剧谈之风。剧谈作为一种戏谑斗嘴,不仅有诙谐滑稽,而且更强调“斗”即对抗性,其蕴涵的新的戏剧因素——“剧”,也即诙谐的话语冲 突很容易在这片活土上发育为新戏种。那么,剧谈之风自何而来?我以为来自魏晋的论难。论难不自魏晋始,但成为社会习尚则在魏晋。当时的士大夫受佛教玄谈的影响,好斗机锋,论难成风,王衍、王澄、谢鲲之辈皆为论难高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论议的影响,论难逐渐向伎艺化、通俗化转变,由学术活动转化为民众的娱乐活动。剧谈就是一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戏谑性质的通俗论难。在斗口一义上,二者相通。《钓矾立谈》:“是以一时豪杰,如萧俨、江文蔚……之徒,举集其门。(韩)熙载又长于剧谈,与相反复论难,多深切当世之务。”这里,“剧谈”与“论难”并举,可见其意相近。当然,如前所述,剧谈更具有戏谑诮难之义。事实上,某些带有嘲诨意味的论难,已和后世的戏剧相当接近,如《启颜录》中有一段北齐弄痴人石动筒与法师的论难即是例子。 (节选自刘晓明《杂剧起源新论》) 1.“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答: 2.“杂剧”与诸戏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答: 3.作者认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4.根据文意作推断,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杂剧脱胎于散乐杂戏,插科打诨、念唱做打等戏剧因素是不断增强的。 b.杂剧也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等,因为它们都属于娱乐性质的杂俗之乐。 c.论难剧谈谐趣的话语冲突是杂剧对抗性诨科的诱因,它促使滑稽戏语向具有对立冲突的杂剧转化 d.论难剧谈的盛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使戏剧性的诨难成为一种被人接受的娱乐方式。 e.佛教的传播及其教义的影响是杂剧成为剧的重要原因。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 答:① ② 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 答:核心是指 (不超过10个字)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定出两点,总计不超过45个字。 答:(1) (2)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这种本质决定诗歌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b.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诗歌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c.白居易认为唐代李白、杜甫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嘲风雪、弄花草,所以被他砍得所剩无几。 d.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诗歌理论尤其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e.白居易的诗歌美学思杨有许多合理因素,但是也有偏激之处。 [ ][ ] 附:答案及简析 (一)1.此种伎艺形式多样,属于娱乐性的属俗乐而非雅乐;②包含了戏谑科的形式。 2.杂剧表演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具有综合性,表演也升华为戏剧艺术,而诸戏却未到达这一水平。(首段说:“包含诨科对白的因素”是杂剧与诸戏区别的重要标志。该段末句又对杂剧特征作出概括。还应与后两段对照) 3.①魏晋以来盛行的杂剧之风向通俗化、娱乐化转变;②剧谈中的对抗性带来新的戏剧因素;③有散乐、杂戏的基础。(原文第三段专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原因,要抓住“剧谈”本身的变化和影响,但不能忽视“杂戏”等的基础) 4.b、e(杂剧也称为“杂戏”、“百戏”等,是“因心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文中谈到“佛教议论的影响”,未谈到佛教传播是杂剧成为“剧”的原因) (二)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②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观点) 3.①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②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4.c、d(对照原文可作判断) 2023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篇2高三语文复习第32讲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一、获取信息的途径 主要有三条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文中有这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经过分析可知,第1句侧重于说明怎样拿,第3题着重说明拿来后怎么处理,第4句说明空行拿来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第2句的“占有,挑选”是“拿来主义”的核心。读过《拿来主义》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是根本上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全盘接接、全部否定等各种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例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的长句子,阅读时自然不能放过。在这句话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重要信息一般是抓得住的,还有没有其他信息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状语中隐含一条重要信息,即高度评价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价值,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再研究下去还会发现其他重要信息,如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构成及其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等。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例2: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的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名著需要重读》) 这段不长的文字引述了中外许多作家的作品,既说明了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说明了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而后者便是作者主要表述的意思,也是这些材料包含的主要信息。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即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要注意作者对材料所作的评述,注意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二、关于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譬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论述为什么要改造学风、怎样改造学风时,对调查研究说了一些话。按照整合的要求,首先要把这些话提出来,并加以整理归纳,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主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性:(1)马、恩、列、斯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另一方面是调查研究的方法:(1)对国内外各方面作系统的搜集材料和整理工作,(2)应用马列主义理论对周围的环境作系统周密的调查,(3)对敌我友三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能像这样把分散的信息提取出来,归纳出来,就是完成了“整合”工作,能这样做也是提取信息能力强的表现。 在高考中,许多阅读题的正确解答,都需要作这样的整合。如XX年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像这样的试题,首先要把文中相关的材料、语句提取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归纳,即进行整合,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三、筛选、整合信息应注意的问题 从高考来说,主要应注意两点 1.提取信息要准确 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譬如上列XX年第20题,“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就规定了提取、整合的角度。所谓“文化”,特指精神财富。文章开头所说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这是精神财富;文中列举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这也是一种精神财富。这两个方面正好是试题要求的“两点”。顾此失彼,或者不从精神财富方面去考虑,都是不准确的。 2.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 这是从筛选的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 ,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 例3: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人类能进行人工冬眠吗》) 这段文字首句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第2句说这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就是“调节性”在“更宽范围”上获得进化,并举例说明。据此就可以认定,冬眠动物与非冬眠动物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具有调节性,而在于调节范围的宽窄、调节能力的强弱。如果不抓住“在更宽范围”上的限制,不注意“就要……强”的强调,提取信息就不会准确。 四、典型题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 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XX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1)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 这是一篇介绍“转基因作物”研究情况、评价转基因作物利弊的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1题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正确的一项是d。a项的“环境影响”之说错,应是移植其他生命体的基因;b项的“抗除莠剂”、“抗病毒是“特性”,而不是“基因”;c项“杂交作物”错“转基因作物”的“杂交作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第2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实际是考查从重要句子中提取信息的成功,答案是c。文中画线句子是两个句子,用举例方式说明转基因作物有可能产生的问题,a项之错在“污染环境”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b项的表述以偏概念,“有可能加快出现”不等于“无法对付”;d项错在“保护”,有选择地杀死某些害虫与“保护”另一些害虫,完全不是一回事。解答本题可知准确理解语言的重要性。 第3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实际是考查从重要语句中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b。a项的主要错误在“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实际上有的已推广,有的还在实验室试种;c项的原文是说“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而该项的表述违反了原意。d项否定增产的目的,显然与文意不符。 第4题考查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不准确的一项是c。c项错在“已经”,文中只是说专家担心,而它却说为既成事实。其他三项都可以在文中找到对应的文句。 五、练习与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1.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以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及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的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独立自觉的价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次是( )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附:答案及简析: 1.c(本项错在“看重人的个性”。文中说“突出人的个性”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看法。其他三项都可在文中找到依据) 2.d(a项错误显而易见;b项“尊重人权”只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c项错在“肯定人权为目的”,西方思想家肯定人权是为了“导出人格平等”) 3.b(本项依第二段所用材料及分析作概括,文中有“靠自己的努力”、“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等语句。a项错在“分类而居;c项错在对“核心”的判断,文中对“人贵物贱”等观点有阐述,其核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而非“争取民心”;d项的内容是作者的评述,而不是“儒家认为”的,且“了解民情”于文无据) 4.a(文中将儒家和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作比较,说明其异同。作者说的是“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不能等同”,没有谁比谁“高明”之意;再则,“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把两家学说搅在一起,表述的也不是西方思想家的“高明之处”)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