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言文两则 |
范文 | 文言文两则(通用13篇) 文言文两则 篇1课文简说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情分析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难点: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打开练习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头完成各题,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正式学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yú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 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 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yù御kòu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zōu陬yì邑(今山东曲fù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文言文两则 一人 专心致志 (成功) 学奕 一人 三心二意 (失败)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近——大如车盖 一儿 (大则近,小则远) 日中时远——小如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日初出远——沧沧凉凉 一儿 (凉则远,热则近) 日中时近——热如探汤 参考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两则 篇2学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的流程,体验有效的学习。 2、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初步感悟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情感、价值观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有谁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有关节约和环保方面的名言警句。 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文言警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 请大家齐读课题后质疑: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生:本文的作者是孟子。他是战国时期邹国人。 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查资料的。 打出课件:(课文插图)以图激趣并初步释疑 师:语言过渡。同学们,你们看,插图内容我们一看就读出了意思,同时也把我们刚才所质疑的问题有了大概了解,图上内容我们用现代语言去表述感觉多么轻松,那这些内容用文言写成将会是怎样的呢?你们课前带着问题去读了吗?请大家谈谈你们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受。 师:摸清学生学情后老师顺势而倒就以学定教,去适应学生心理。 课件打出:第一次合作学习要求:第一,请结合注释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再试着把课文读上两遍,这时如果不懂的问题就提出来与组内同学讨论,讨论后仍然不懂的,由组长在汇报时集中提出,由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3、交流: 生:我们想知道最后一句“为是其智弗与?”的意思。 生:我们想知道弈秋为什么不批评开小差的那个人? 生:我们想知道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二、点拨新授: 课件打出:学好文言文的诀窍: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1、初读,体会韵味节奏。 师: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 一生读(读得不是很流利,有乱断句的现象。) 师:你们感觉如何? 生:我认为他读得不是很流利。 生:我认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他停顿得不够准确。 师:谁再来试一试。 又一生读 师:这次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他还是没能将停顿处理好。 师:看来呀,要读好文言文还得注意方法:(课件打出)读好文言文的方法: 1、速度要慢; 2、要能正确隔词断句; 3、要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 让我也来试一试,好吗?请你们认真听听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出笔画一画。 师范读 师: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同时课件打出老师隔词断句的范文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将整篇课文读一读,你准备向谁挑战? 生:我读,我准备向孙云兮挑战。 学生赛读…… 师:还有许多同学还想读,别急,等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你们会读得更好的,到那时,我们再来比一比。 2、研读,理解内容。 师:请再次对照注释,再次用心去读一读课文,再次用心去感悟内容看看这次有什么新收获?看看能否把刚才所暂存的疑惑得到解决呢?(课件打出来) 生分组自学后交流汇报 生:我知道“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生:我知道:“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导。 生:“为是其智弗与”的意思是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 …… 师:谁能把故事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师:你知道:“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吗?请用写格言的形式把自己体会写出来。 生:做任何事都要一心一意,否则将一事无成。—未来的数学家 蒋琦 生:专心致志乃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未来的动漫大师 张巍 生:一心一意万事能成,三心二意一事无成。—未来的文学家 胡迪一 …… 师:瞧!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就叫(课件打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温故而知新”啊 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到了吗?今后打算这样做呢?讨论一下吧。 师:希望你们当中做到的同学,继续保持下去,没有做到的同学,从现在起立即改正,会让自己更优秀,更出色。 3、赛读,尝试背诵 师:文章的内容,我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我们就试试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来比一比。 学生自由练读,然后举行朗读比赛。 师: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呢。 一生背,非常熟练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告诉大家。 生:我是先在头脑中想一想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再背诵。 师:谁敢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背一遍。 生一齐背 4、对照目标,找出不足 师:学了本课你感到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生:我最满意的是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的道理,最不满意的是我们小组的人不肯回答问题。 生:我最满意的是会被 《学弈》,最不满意的是老师没有让起来说故事的意思。 生:我最满意的是掌握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那就是多读,最不满意的是老师没有叫我读书。 ……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掌握的向老师提出来。 三、练习巩固: 1、出示竞赛题: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 (2)读了本文后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写一写。 2、各小组对照竞赛题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 2、汇报竞赛结果。 五、拓展练习 师:我们以前做过改诗成文的练习,课后请同学们试着将这篇文言文改写成一篇叙事具体的记叙文。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使学生读好句中停顿,读出对话语气。 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孔子无法做出回答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字词古今含义的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具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中插图、课题、出处,伴随活泼、轻松的音乐,营造氛围。 一、 导入新课。 播放孔子图像及孔子简介。 提问:同学们,大屏幕上看图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是谁?(学生齐答) 提问:同学们了解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吗?(指生答) 师及时表扬学生见多识广并做补充导入课题: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办学校教学生的教育家,他有学生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历代封建统治者,从而影响了平民百姓。他还是个政治家,50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宣扬自己治国安家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到东方去游学时,碰见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辩论的问题把孔子这位了不起的人物难住了。这两个小孩用什么问题难住了孔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简单介绍文言文。 提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同以前有什么不同?(学生发言) 师:文言文是用“古文”写成的文章。我国“五·四”运动之前,写文章和说话所用的语言不同,“五·四”白话运动之后,写和说所用的语言才逐渐相同。 (二)、指导朗读。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字幕提示的朗读停顿仔细体会, 并注意领会对话的不同语气。 1、生听读。 2、师领读。 先点拨。提问:第二自然段写两小儿摆出自己的观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应用什么语气?(肯定语气)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语气的句子?(反问句)应用什么语气读?(反问语气) 第五自然段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人物表情,体会出应用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3、学生放声朗读两遍。 4、用开火车形式每人一个自然段轮读一遍。师点拨读中出现的问题。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把学生分成南北两组进行比赛,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以激发朗读兴趣。) ( 三)、指导理解字、词含义,复述故事。 播放课文及重点字词注释字幕。 1、将学生分成五组,一组翻译一自然段,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每组指一名学生翻译,其他学生补充。师强调重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意不同。另外,“孰”相当与现代汉语中的“谁”。“汝”相当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 3、学生推荐四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表演课文内容。(解说员、孔子、一儿、另一儿。掌声鼓励。)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两小儿围绕什么问题争论?(学生发言) 师:两小儿围绕太阳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争论。 提问:他们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学生发言) 师:一儿认为早晨时太阳离人近,理由是早晨时太阳大得像车盖,中午时小得像盘子盂口。另一儿认为中午时离人近,理由是早晨天气凉爽,中午像把手伸进热水里那么热。 播放两小儿观点理由示意图。 提问: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观察仔细,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而且理由充分,显示了这两个小孩什么精神?(学生发言) 师总结板书:两小儿:喜欢探索(多角度) 提问:孔子在两小儿截然不同的观点面前怎样表现的?(学生发言) 提问:了不起的孔子在两个小孩的问题面前诚实而勇敢地说“不知道”,显示了孔子什么精神?(学生发言) 师总结板书:孔子:诚实(实事求是) 师:他们都很了不起。精神可嘉。板书:了不起 (五)、指导背诵。 1、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背诵。(师指导:背诵文言文不能死记硬背,而应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意思去背诵。还要纵向比较,仔细辨别段与段之间相同句式句子的细微差别。如:第三自然段中是“及日中,则如盘盂”,而第四自然段中是“及其日中如探汤”。) 2、将学生分成东西两组进行背诵比赛。(师要营造敢于挑战的气氛。) 3、 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推荐一生领背。 (六)、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情况。 播放检查题目:联系课文,说说句子的意思,能说出加点字的准确含义。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及其日中如探汤。 3、 孰为汝多知乎? 三、总结课文内容。 提问:同学们,你从课文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发言) 播放“辩日启示”,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对于两小儿的争论,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通过查找资料,找到科学的论据。 2、继续背诵理解课文。 文言文两则 篇3李若谷,字少渊,徐州丰(今丰县)人,进士出身。历任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李若谷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李若谷传》文言文阅读原文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少孤游学于洛下。举进士,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若谷度材,别其长短、大小为程,置庭中,使民自输。天圣初,判三司户部勾院。使契丹,陛辞,不俟垂帘请对,乃遽诣长春殿奏事,罢知荆南。士族元甲恃荫屡犯法,若谷杖之,曰:“吾代若父兄训之尔。”王蒙正为驻泊都监,挟太后姻横肆,若谷绳以法。监司右蒙正,奏徙若谷潭州。洞庭贼数邀商人船杀人,辄投尸水中。尝捕获,以尸无验,每贷死,隶他州。既而逃归,复攻劫,若谷擒致之,磔于市。自是寇稍息。累迁太常少卿,知滑州。河啮韩村堤,夜驰往,督兵为大埽①,至旦堤完。以右谏议大夫知延州。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纪。若谷乃制石版为岸,押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官仓依山而贮谷少,若谷使作露囤,囤可贮二万斛,他郡多取法焉。迁给事中、知寿州。豪右多分占芍陂②,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辄盗决。若谷摘冒占田者逐之,每决,辄调濒陂诸豪,使塞堤,盗决乃止。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进尚书工部侍郎,拜参知政事。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帝悟,为下诏谕中外。以耳疾,累上章辞位,罢为资政殿大学士。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傅,谥康靖。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注】 ①埽(sào):治水工程用以护岸或堵决口的器材,一般用秸秆、芦苇捆绑而成。 ②芍陂(quèBēi):蓄水池塘名,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寿县南。 《李若谷传》文言文阅读题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 B.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 C.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 D.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古官名。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B.天圣,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年号并非一成不变,皇帝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更改年号。 C.徙,指调动官职,多为平级调动。文中的“迁”“改”“罢”等均是官职变动的用语。 D.太子太傅,和太子太师、太子太保称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傅教武,太师教文,太保保护其安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若谷公正廉明。补任长社县县尉时,有官员趁百姓交纳木材时索要贿赂,而李若谷估量木材,区别长短、大小,制定尺度,放在庭院中,让百姓自己按尺度交纳。 B.李若谷不畏权贵。兼领三司户部勾院时,当地的豪族元甲倚仗祖上的恩荫多次犯法,李若谷对他施了杖刑,并说是替他的父兄教训他。 C.李若谷性情率直。出使契丹,到宫里辞别皇帝,他没有等到帘幕放下就急于应答,竟直接到长春殿奏事,于是被罢免官职,改任荆南知州。 D.李若谷爱民如子。任并州知州时,贫困不能婚配的百姓,李若谷拿出自己的钱帮助他们嫁娶。 13.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5分) (2)尝捕获,以尸无验,每贷死,隶他州。(5分) 《李若谷传》文言文阅读答案10.C(根据文意、语法结构和语言标志来断) 11.A(“进士”不是官名,是科举时代会试考取后通过了殿试的人的称呼) 12.B(教训元甲是李若谷在荆南任知州时所为) 13.(1)州里修葺军营,规定百姓交纳木材,下达公文由县尉收纳。(“课”“输”“檄”各1分,句意2分) (2)曾经捕获过(贼人),因为没有尸首作为验证,经常(只能)宽免贼人的死刑,发配到别的州做奴隶。(“以”“贷”“隶”各1分,句意2分) 《李若谷传》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李若谷,字子渊,是徐州丰县人。年少时父亲过世,他到洛下游学。考中进士,补任长社县的县尉。州里修葺军营,规定百姓交纳木材,下达公文由县尉收纳。而属吏以不合尺寸为由,大多斥退,打算苛刻要求,使交纳木材的人吃尽苦头,趁机来获得贿赂。李若谷估量木材,区别长短、大小制定尺度,放在庭院中,让百姓自己(按尺度)交纳。天圣初年,李若谷兼领三司户部勾院。出使契丹,到宫里辞别皇帝,他没有等到帘幕放下就急于应答,竟直接到长春殿奏事,于是被罢免官职,改任荆南知州。当地的豪族元甲倚仗祖上的恩荫多次犯法,李若谷对他施了杖刑,说:“我替你的父亲、兄长教训你。”王蒙正当时担任驻泊都监,倚仗和太后有姻亲骄横放纵,李若谷绳之以法。监司偏袒王蒙正,上奏改任李若谷为潭州知州。洞庭湖贼人屡次拦截商船只(抢劫),杀人后总是把尸首投入水中。曾经捕获过(贼人),因为没有尸首作为验证,经常(只能)宽免贼人的死刑,发配到别的州做奴隶。不久逃回来,又抢劫(商船),李若谷抓来他们,在市上行分裂肢体的酷刑。从此寇乱渐渐平息。多次升官做到太常少卿,任滑州知州。黄河侵蚀韩村堤坝,(李若谷)连夜驱马前往,督促士兵制作大埽,到早晨河堤完好无损。(李若谷后来)以右谏议大夫身份任延州知州。延州有东西两个城夹着黄河,秋、夏河水泛滥,河岸总是毁坏,用工花费无数。李若谷就制作石版修筑河岸,用巨大的木头撑住,后来虽然河水涨,(河岸)不再毁坏。官府的粮仓依山而建贮存粮食少,李若谷就让制作露囤,这种囤可以贮存二万斛粮食,别的州郡大多采用他的办法。(后来)调任给事中,任寿州知州。豪门大族大多瓜分侵占芍陂的土地,芍陂一带都是良田,夏季雨水泛滥毁坏田地,他们就偷着决堤放水。李若谷挑出那贪占田地的驱逐他们,每遇芍陂决口,就调动靠近芍陂的豪族,让他们堵塞决口的堤坝,盗决堤坝的现象才停止。改任枢密直学士,做并州知州。贫困不能婚配的百姓,李若谷拿出自己的钱帮助他们嫁娶。入赘女婿、无赖丢下妻子出走的,给他们设立期限,(到期)不回来,准许妻子改嫁。(后来)入朝任尚书工部侍郎,官拜参知政事。他建议说:“风俗不好,都是上层之人形成而后推广影响的。君子小人,各有自己的同类(朋友),如果都用朋党的眼光看待,恐派正直的人没法自立了。”皇帝醒悟过来,下诏告谕朝廷内外。由于耳病,屡次上表章请辞官位,(于是)免去(原职),改任资政殿大学士。(最后)以太子少傅职位退休,去世,享年八十岁。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康靖。 文言文两则 篇4教学目的: ⒈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⒉复习重点篇目,了解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⒊赏析精彩片断,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回归教材,复习重点篇目。 教学难点: 认识文言文的价值功能,提高认识中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同学们,对于学习孔子曾有诸多论述,有两句话我的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让我这个远方来的朋友和大家一起,通过复习文言文单元快乐一回吧! (课堂调查)你喜欢文言文吗?为什么?(略) 二、文言文具有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饱含深情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地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中国。这座由“文言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了祖国语言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 在本册教材中,我们了解了哪些文化知识呢?(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回顾) ⒈作家作品:贾谊、杜牧——取同一段历史,各有侧重,借古讽今之中显示真知灼见。 司马迁——如椽巨笔,写下“史家之绝唱,不韵之离骚”,其高度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辉映千古。 魏征——于殷殷规劝中寄寓深刻的忧患意识。 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运用互文、铺陈的手法,于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之中抒发人生感慨。 ⒉文体:赋体、说、序文、《史记》的五种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⒊文化常识:《鸿门宴》中的座次排列——东向至尊,南向次尊,西向侍座,北向陪座。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文化——清高自守、厌弃官场、随遇而安、诗酒消忧、躬耕自养、乐天知命。 王羲之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 ⒋重点字词句(以后专题复习) 小结: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在同学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大道,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三、文言文的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提问,复习重点背诵段落) ⒈贾谊认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⒉韩愈认为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⒊陶渊明的志节体现在哪些诗句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志节? ⒋王羲之笔下的兰亭是什么样的? ⒌魏征的忠告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加深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我们学习的这些文章均思想纯正,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都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涌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于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文言文的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也许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今天不说文言文,也不用文言文写作,学它干什么?对我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其实,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隔断历史谈发展。 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这些作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还记得《鸿门宴》中的樊哙吗? (以樊哙闯帐为例,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涵泳语言——抓动词、修饰词、有特殊用法的词) 樊哙虽是次要人物,司马迁写他却花了大气力,可谓浓墨重彩,多种描写都用上了。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力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的英武! 外貌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有这样的描写作基础,刘邦信而用之,项王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肩、赐坐,也就不为怪了。 项王赏识樊哙的豪壮勇武,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捧上来的却是“斗卮酒”,吩咐左右赐之彘肩,拿上来的却是“生彘肩”,一字之增,阴谋毕显。这一杯烈酒,看你如何对付,这一条生猪腿,看你如何下咽。如果不饮不吃,不但露怯,而且辜负了项王。 樊哙一一挫败了对手的阴谋。大杯烈酒,他“拜谢,起,立而饮之”,那条生猪腿,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拜、起、立、饮四个动作,斩截有力,显示出他对项王的有礼,对捉弄他的群小的无畏。那覆、加、拔、切、啖五个字,意气飞动,仿佛他切的、吃的不是生猪腿,而是敌人的肉。他咬碎钢牙,把生肉和仇恨一起吞下。 动词、修饰语于细处传神,把紧张的暗斗、项王的直爽、范增手下人的阴谋、樊哙的粗犷无畏充分展现了出来。 五、课堂小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文化心态。正像诗人沙流河所写的“中国人有中国人心态,中国人有的耳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很容易激起我们对民族故土的依恋,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所以,同学们,多读些文言文吧,读读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读读司马迁的《史记》,读读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相信你会收获很多很多。 教学反思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了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文言文教学中离不了字词句的理解,但这些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切入,高屋建瓴,容易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两则 篇5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增长人生智慧。以下这篇《管鲍之交》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 《管鲍之交》 管仲①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④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⑤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⑦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人,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②鲍叔牙: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③事:侍奉。④进:推荐。⑤任政:执政。⑥贾:ɡǔ,做买卖。⑦见逐:被罢免。⑧多:赞扬。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鲍之交》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3分) (1)常与鲍叔牙游( ) (2)鲍叔知其贤( ) (3)吾尝三战三走(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任政于齐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鲍叔不以我为贪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C.管仲之谋也 要离之刺庆忌也(《唐雎不辱使命》) D.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2分) (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2分) 4. 天下人为什么“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请结合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并联系本文有关内容回答。(2分) 《管鲍之交》文言文阅读答案: 1.(3分)(1)交游、来往;(2)有德行、多才能(贤明、贤能);(3)逃跑(每个1分) 2.(3分)D 3. (1)生我的(人)是父母,但了解(知道)我的(人)是鲍叔牙啊!(2分,每小句1分) (2)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自己的职位)甘愿在管仲的下面。(2分,每小句1分) 4.(2分)因为鲍叔牙这位伯乐发现了管仲之贤(1分),并能创造条件使他发挥才能(1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两则 篇6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太祖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太祖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文言文阅读原文 太祖①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时常遇春②屯兵金华,部将扰民,恺械③而挞诸市。遇春让恺,恺曰:“民者国之本,挞一部将而民安,将军所乐闻也。”遇春乃谢恺。民饥疫恺出仓粟以赈全活无算。学校毁,与孔子家庙之在衢者,并新④之。设博士弟子员,士悦服。恺善谋断,尝白⑤事,未听,却立户外,抵暮不去。太祖出,怪问之,恺谏如初,卒从其议。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七十七 忠义一》) 【注释】①太祖:明创业皇帝庙号。②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③械:缴械。④新:整修一新。⑤白:下对上的告诉,陈述。 《太祖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文言文阅读题目 16.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词词典》。结合语境,“遇春让恺”中的“让”应解释为(填序号)( )(2分) 让 ràng①退让、谦让、辞让。《荀子·非十二子》:“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②责备,责怪。《左传·僖公五年》:“公使让之。” ③窃夺 。《管子·君臣下》:“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 ④骚扰。《荀子·荣辱》:“巨涂则让,小涂则殆。” 17.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民饥疫恺出仓粟以赈全活无算。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恺谏如初,卒从其议。 19.本文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七十七 忠义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王恺的忠义体现在哪里。(2分) 《太祖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文言文阅读答案 16. (2分) B 17. (2分)民 饥 疫 /恺 出 仓 粟 以 赈 /全 活 无 算。 18.(2分)王恺像当初一样上谏,太祖最终听取了他的建议 19.(2分)王恺的忠义体现在常遇春部将扰民的时候,他“缴械而挞诸市”使百姓安定;“民饥疫”时他 “出仓粟以赈,全活无算”;学校被毁时,他整修家庙;上谏不纳时,坚持站在门外,最终让太祖同听从了自己的建议。(意近即可,能写出2条,就可得满分) 文言文两则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学生答:‘不亦乐乎!’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论点必须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十分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第九课的论据:第八课的论据: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名:出名。斯:这。馨:指品德高尚。鸿儒:大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īn 摒bìng弃 迥iǒng异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缅iǎn怀 揣chuāi摩 萎 文言文两则 篇8文言文阅读除了靠平时的基本功之外,还是要有一定的阅读和解题技巧才可以掌握。这篇楚庄王欲伐陈阅读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楚庄王欲伐 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②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陈:国名。 ②宁国:楚国大臣。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楚庄王欲伐陈 ▲ ②民怨上矣 ▲ 2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译文: ▲ 24.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2分) 答: ▲ 楚庄王欲伐陈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22.(2分)①伐:攻打,进攻。 ②上:国君,君主。 23.(2分)译文: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 24.(2分)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 这篇“楚庄王欲伐陈阅读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文言文两则 篇9(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会写“哉、巍”等3个字。 2、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遇之喜和失去知音之痛,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3、能根据注释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老师带了一份礼物——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他们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艺术的精华啊!想听听吗?闭目静听,想想这样的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2、同学们的想象力好丰富!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艺术形式,我们静下心来多听听,就会被他散发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厉害的同学可能还能从琴声里听出琴师的心声、志向、情怀、抱负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和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有关的故事。 出示课题:伯牙鼓琴。指名读准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是一篇文言文,读这样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什么?(慢慢地读,注意断句,停顿。)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试着读准读通。 2、多种形式读课文。 (1)师范读。老师也来试一试,我给几个难读的句子断了句,同学们仔细听听你读准了吗? 难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老师的样子再读读看,指名读。 (3)小结:合理的停顿可以让古文更有节奏感;适当拉长字音可以使古文更有韵味。 3、再自由读,尝试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现在读起来感觉怎样? 4、齐读。(古文就是这样,越读越有味道。) 5、看课题,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引出读注解和应用自己已有知识和语感)。“伯牙鼓琴”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讲? 三、再读课文,初解文意 1、出示读懂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试用现在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看注释,看插图) 2、交流: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绝弦了吗?(板书锺子期) 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你能找到吗?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借助注释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2)断句朗读。文言文的断句是根据它的意思而定的。 (3)古人用“知音”形容这一对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研读文本,解读知音 前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1、体会偶得知音之喜 师介绍资料:伯牙擅长弹琴,琴艺高超,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每当他抚琴弹曲时,听琴的人就会纷纷赞叹……当他弹着悠扬欢快的曲子,听琴的人纷纷赞叹……当他弹着哀怨悲愤的调子,听琴的人还是纷纷赞到……不管伯牙弹什么曲子,不管他发挥的好或者不好,每次弹完琴都只能听……伯牙心里会想什么? (1)在伯牙感叹人生苦短,知音难求的时候,他在楚地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山野樵夫钟子期。 (2)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①志是什么意思?“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什么意思?子期怎么说的? ②“哉”是表示赞叹的语气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善哉,用现代的话可以说成……原来,子期是在赞叹啊,我们就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女生读伯牙的部分,男生读子期的部分。 ③这里还有一个与“哉”一样是个语气词的你能找到吗?“峨峨乎”是什么意思?把“峨峨乎”就是为了强调泰山的高大巍峨。我们读的时候要把这个连起来。指名读。 ④“峨峨乎若泰山!”是什么意思?看图,钟子期闭着眼睛,就像巍峨的泰山就屹立在眼前。解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展开想象。 ⑤你能解释“汤汤乎若流水!”了吗?把整句话的意思说给旁边同学听听。 ⑥齐读。伯牙鼓琴,当他志在高山时,锺子期仿佛看到……当他志在流水时,锺子期仿佛看到…… 当他志明月的时候,锺子期仿佛看到了……当伯牙志在春雨的时候,锺子期仿佛看到了……伯牙鼓琴还可能志在哪儿呢?同桌两人试着编一编。 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少选之间而志在,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反馈交流。 总而言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懂。他们这种默契,用一个词或一句诗形容,就是……能够听懂心声,这就是知音啊!连读前三句。 (3)春花秋月,和风细雨……自然界的景物何其之多,何其之美,俞伯牙为何只选了高山流水, 锺子期从琴声里,真的只听懂高山流水的美景乎?应该不止吧,你觉得伯牙想用高山流水表现什么,锺子期从高山流水的琴音里还听出了什么?(志向,胸怀,抱负) (4)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5)这世上爱听伯牙鼓琴的人何其之多,但真正能听懂他的琴音,与他兴趣相投,心灵相通,志向相似的人,却唯有锺子期一人!因此,伯牙谓子期为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而伯牙何其有幸,能觅得子期这样的知音!你觉得在伯牙什么所念,都能被子期必得之的时候,伯牙心情怎样?他会对子期说什么?伴着《高山流水》的琴音仿写: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叹曰:“善哉,善哉,”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让我们来分享他们知音相遇的喜悦,读读前文。 2、体会痛失知音之悲 (1)再好的朋友也终有一别,他们分别时约定来年再聚,以叙衷肠。无奈世事难料,知音早逝,第二年,俞伯牙见到的是钟子期之墓。你能想象这时的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诗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出示配音朗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你能想到什么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于是,悲痛欲绝的伯牙做了一个决定。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谁能用朗读读出伯牙的悲痛?(指名读) 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读读这句话! 现在你对伯牙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伯牙觉得只有这么做,才能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他用这种方式来……板书:谢知音 五、再读文本,升华积累 1、短短几十个字,记下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流传千古!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2、播放乐曲。伴着这一曲的《高山流水》一起来记住这段动人的情感。 3、练习背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会写“轴、曝、锦、矣”4个生字。 2、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明白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3、结合注释,结合资料袋,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戴嵩画牛。戴嵩是一名唐代的画家,最擅长画牛。戴嵩曾画过一幅《斗牛图》,几百年后,关于这幅图,苏轼写了一篇文章(补充板书“书”),来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理解课题,读准节奏。 (1)同学们知道“书”在这个题目里的意思吗?(写) (2)引导学生根据停顿,读好课题。书/戴嵩画牛 (3)了解作者:苏轼。 看样子,小学六年以来,我们已经学了苏轼那么多首诗,知道苏轼书画都好,其实学了今天的文言文,我们还会领略苏轼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们,文言文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读好文言文,读出节奏感。现在先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吧。 出示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注意停顿,用“/”标出停顿。 2、孩子们,学习文言文是有难度的,因为文言文精炼,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需要我们好好理解,才能够真正读懂一片文章。课前老师用了预学单,想看看大家的预学能力如何。 (1)课件出示一:嵩蜀轴谬搐婢拊掌 (2)指名朗读,正音。 看样子,这几个字难不倒我们班的孩子,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字,再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 (3)课件出示二: 好处处士好事喜好数学数一数曝光曝晒 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个字是多音字。谁来用他们的另一个字音组词。(指名组词) 3、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也画了分隔符号,表示停顿。你对照老师的,看看自己都画对吗? 出示课件: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有了分隔符号的帮助,请大家先自己练读,读出节奏感。请你来读读好吗?(请生朗读)嗯,读出了节奏感,也都读对了。哪一组也想试试?(请小组朗读)通过有节奏的朗读,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大概内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三、趣读入情境,对比态度 1、故事就是围绕一幅画展开的,同样的一幅画,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出示要求:请同学再读读文章。用横线画出杜处士对这幅画的态度,用波浪线画出小牧童对这幅画的态度。 2、交流:先请同学来说说,关于杜处士看画所找到的句子。 句子: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①一下子就找准了关键句子,那么这个句子中,轴用了两次,什么意思?看样子难倒一部分人了,你们看这道题,你们给两个轴字选择一下意思。(请生回答)。 出示:给”轴”选择正确的义项 A、圆柱形的器物,可往上卷或绕上东西。 B、量词。 ②这位同学真的很能干,不仅理解了一轴是表示数量,也用义项A理解了“锦囊玉轴”,很会联系上下文,也很会活学活用。 ③读了这句话,你觉得杜处士对这幅画是怎么的一种态度? 很看重。为什么?(请生回答)你联系了上文,这画是戴嵩画的,属于名家名画。还有吗? 你注意到了词语“常以自随”,什么意思? ④学生想象说话,理解“常以自随”。 是呀,就像你们说的,杜处士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经常将此画带在身边。 孩子们,你觉得杜处士会把画带去哪里?(请生想象说话) 刚刚我们紧扣“常以自随”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体会到了杜处士对这幅画的喜爱。 (板书:合理想象) ⑤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那么小牧童呢?他看到了画,怎样的表现?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句子: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①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态度:非常可笑、可笑至极。 追问:你从哪儿看出小孩子觉得可笑?(拊掌大笑) ②这位小儿,你如此拊掌大笑,是为何故? 出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笑的原因吗?(指导理解句子) ④谁来当当牧童,要演得像。 评议指导:最后的“矣”字是个语气词,你觉得在这儿是怎样的语气? 3、聚焦“笑”,对比不同。 ①过渡:小儿“拊掌大笑”,处士“笑而然之”,处士会怎么说呢?” 处士笑而然之,说:“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家都很会猜,根据“笑而然之”这个词语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4、孩子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这位大家通过这篇文章,又要告诉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呢? 出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奴婢”的意思大家知道吗?(指名说)那将它们分开用,又分别是什么意思?猜猜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人? 出示:奴:耕田种地的男仆 婢:纺织织布的女仆 (2)追问:耕田和织布为什么要问农夫和侍女呢? 那么画《斗牛图》,该问谁呢?(请生回答) 出示: (3)在文章的最后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好不好?谁来说说你的看法。(请生回答)是的,有总结全文的意思,还有吗?(还可以使论据确凿的作用。) 5、小结道理:所以我们要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四、选角说故事 1、预设语言:孩子们,我们在理解了本文意思的前提下,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考考大家讲故事的能力。请看学习要求: 出示:选角色讲故事。 ①选择一个角色,练习说故事。 ②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③讲故事时可以增加适当的想象哦! 2、交流评价,相机点拨。 合理想象,角色转换,形象表达。 (1)我姓杜,人称杜处士。 我读了不少书, 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2)我是一个牧童 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 还没出村子,我看…… (3)我是苏轼 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土 尤爱…… 3、小结:孩子们,这节课,小牧童勇于指出戴嵩画牛的错误,让我们知道了做事情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不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这节课结束后,也希望大家回家可以给家人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文言文两则 篇10教学了《杨氏之子》后,思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作为一篇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设法上好。为此,本该一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笔者破天荒用了三个课时,即20xx年3月30日早上的三节课,为的是“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课时 笔者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视频共同上课。不用说,作为农村小学生能跨越时空倾听于老师上课,是莫大的荣幸。既有三维目标的达成,又有身临其境的紧扣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之熏陶,也有“化文字为表情、动作”的启示,更有演讲、表演才艺的.启迪。 第二课时 我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展示听于永正老师执教《杨氏之子》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同时,在此过程中,有机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且读且背,且演且舞。有学生的独立展示,有师生互动的场景,也有学生众说纷纭的情景。如一位学生认为孔君平是趁着杨氏之子的父亲不在时去为难的,至于事实如何我们暂且不谈及,关键是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比解决无数个别人设计好的问题重要得多,因为这个问题至少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理应视为创新思维的端倪,可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奇葩。 第三课时 在探究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中遨游“语言的艺术”,激发了学生热爱的语言之兴趣。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语言中的艺术,升华“语言的艺术”。最后,以五年级语文课课练《杨氏之子》的练习题为基点,把理论落于实际、倾泻于笔尖。 总而言之,教学了杨氏之子,虽然花时过多,但是收获更多。多在教学好了“语言的艺术”这一单元的开篇课例,多在赋予了学生初次走进文言文、感知文言文魅力的翅膀,多在师生乐此不彼的课堂教学。 文言文两则 篇11《孙权劝学》是一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的文言文。讲述的是吴王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人文教育价值。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 《孙权劝学》阅读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阅读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怎么能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孙权劝学》阅读题目【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卿今当涂掌事 ③及鲁肃过寻阳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题2】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2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题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小题4】阅读短文,结合实际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小题1】(1)推托(2)当道,当权(3)到(4)认清事物 【小题2】反问语气, 感叹语气 【小题3】只当作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小题4】结合实际(1分)启示(1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两则 篇12(20xx •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 河 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文言文两则 篇13【教学要点】 1、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教学设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教学步骤及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 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 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4、学习第二段: ⑴ 翻译本段; ⑵ 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5、学习第三段: ⑴ 朗读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 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6、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 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7、作业: ⑴ 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 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 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