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2.检索资料,掌握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情感目标

  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2.感受字里行间透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1.诵读法。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通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2.时代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xx年4月,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xx年,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人手,挽救民族危亡。

  19xx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19xx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xx年8月,由日本回国。

  (2)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xx年至19xx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写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隆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学生情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明确: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文章开头写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精彩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1)特点鲜明的肖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

  生活俭朴

  (3)治学角度

  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

  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3.研讨:

  (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性格?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1)文中选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①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这些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②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③关心解剖实习。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

  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2)“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论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理由:

  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

  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

  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领会各组织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脉络文明、记叙有序的方法。

  2.学习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三)智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鲁迅先生资料。

  2.编列课文结构提纲,找出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语言、行动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精选若干片段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

  2.通过语言行动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先生的语言、行动的语句。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结合背景介绍,壹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疑点”。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作了解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线索;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层。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留学日本生活的散文。事隔20多年,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最值得回忆的,是自己的恩师藤野先生,足见藤野先生师德的感人。藤野先生少年时期学过汉语,对中国怀有崇高的敬意。尽管时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是蘑野先生丝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先生深切感受到蘑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藤野先生的师德,颂扬了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阅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线索。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2)扫清字词障碍。

  3.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有感情的地朗读第一部分。

  (2)讨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3)讨论有关句子、词语的意思和预习提示,体会课文的语言。

  (4)理解这一部分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讨论第3段的作用。

  4.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1)学生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3)讨论为什么到现在还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

  (4)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如下问题:

  ①仙台的生活条件怎样?鲁迅对此抱什么态度?

  ②仙台医专的职员和先生对鲁迅的态度怎样?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鲁迅是怎样理解学校对他的“优待”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

  (5)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了理解性整体感知,明确了按照见到先生的缘由——和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对先生的怀念这样的叙事线索。

  学过本节课后,着重加深对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崇敬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三、四层。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顺序来记叙的。课文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1)默写有关拼音和词语,指名学生回答词解。

  (2)提问有关副词的作用。

  (3)提问上节课的作用。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这一层。

  (2)讨论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的,写与蘑野先生相处又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的目睹、耳闻,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层。

  (2)讨论这一层写了哪两件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两件事各侧重给了鲁迅什么刺激,作者的语言中包含了哪些感情,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4)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

  (1)教师范读这一层。

  (2)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一层所表现的藤野先生的感情。

  5小结归纳课文的第二部分。

  (四)总结、扩展

  本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自己在仙台与先生的交往,着重交待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这也是告别先生的原因。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战斗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三部分;总结归纳全文。

  (二)整体感知

  本部分主要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把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轻声跟读这一部分。

  (2)讨论这一层的各段所写的内容。

  (3)结合有关词语和句子,体会这一部分语言中所包含的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赞颂之情,理解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哪些具体行动,课文的

  结尾对深化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4)师生齐谨第37段。

  (5)小结第三部分。

  2.总结归纳全文。

  3.讨论课后练习一。

  4.诵读第37段,争取能够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课文的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文章写的是作者终身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入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课后写一篇记叙文,介绍你的一位长辈的经历,动笔之前,要向这位长辈和熟悉他的人了解情况,对材料要精心剪裁;要运用概括介绍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法,使读者既能了解他的概况,又能具体了解他的主要经历。

  八、作业 布置

  第一课时:

  1.诵读课文。

  2.整理笔记,注意“无非”“实在”“大概”“居然”等副词的作用。

  3.抄写有关拼音的词解。

  第二课时:1.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2.预习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1.整理笔记和有关练习题。

  2.背诵第”段。

  3.预习下文。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小结主题思想。(投影)

  五、语文活动:猜猜我是谁?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学。

  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什么猜(不)中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六、布置作业 :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七、课堂小结

  播放电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作者邮箱: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4

  【创意说明】

  采用层进式教学思路──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细节品读体会感情,研读探究明确主旨,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读激趣,藤野先生

  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引用《呐喊》中的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见藤野前,在东京──与藤野在仙台,相识相处──离别回国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

  三、跳读课文,分析人物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思考: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设疑:

  鲁迅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2、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思考: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⑴ 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⑵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⑶ 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⑷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写文章。

  3、小结主题思想。

  五、研读探究,明确主旨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⑴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⑵ “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⑵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⑴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⑵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⑴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⑵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31语段,合作探究:

  ⑴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⑵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⑶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⑷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1~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六、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课后练习一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七、课堂小结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采用选点突破法──由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切入,引出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情,全面感受先生的形象以及鲁迅留学的感情变化,重点研讨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介绍鲁迅的主要经历

  二、局部切入

  你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吗?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

  三、全面感受

  1、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相处还有那些事情?可以看出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以“点”带“面”梳理文章内容)

  2、留学期间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贯穿始终?可以从哪些文段看出?

  (贯穿全文的明暗两条线索)

  四、重点合作研讨

  结合课后练习一的三种说法,学生各抒己见,在研讨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所在。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抓隹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划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生活片断,写于一九二六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一九○四年)。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说,“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质疑

  1、请同学预习。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不记叙的?以藤野先生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放在十九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 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

  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 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

  “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土, 但东京所见与国内一样,他感到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在思想和结构上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4至第35自然段)

  1、第干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 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⑴ 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

  ⑵ “水户”的牢记表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靠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

  ⑶ 以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以下文“爱国主义”对照)。

  ⑷ 与主题不游离。由住宿不坏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卖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⑴ 阅读第6节至第23节。

  ⑵ 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⑶ 外形,用白措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示特征。

  ⑷ 事:回忆的几件事。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脚事。

  ⑸ 思想、性格、作风:

  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侮,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⑹ 重点朗读15自然段,“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平凡中见深情。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懑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事: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事:受刺激(包围)。

  ⑴ 作者对受侮辱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表露了怎样的感情?

  (不是低能儿, 关键在“弱”)

  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抱负的青年怎么不愤慨?怎么承受得住这种耻辱?然而更使作用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场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计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⑵ 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呢?着重写脸色,进一步表现他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 帮助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

  五、讲读第三部分(第36至第38自然段)

  这一部分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仅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赙、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读顺口,读正确。

  2、书上依次划出表现作者爱国情感的句子与段落,并分析它们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赠从弟》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

  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

  ⑴ “我”在东京;

  ⑵ “我”在仙台;

  ⑶ “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

  ⑴ 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⑵ 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⑶ 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三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⑴ 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⑵ 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⑶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学生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学生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思考: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学生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第四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综合评价

  1、学生迅速默读全文,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 “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 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 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三、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记】

  学生对课文的独立理解还不够透彻,主要是对历史和背景的不了解,人物的刻划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自主力好!要发扬。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教学重点是讲清“形散神聚”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完成“预习与思考”的练习题了解“形散”这一特点;教师着重分析文中所选材料的内在联系,讲清“神聚”的特点。(“研讨与练习2”1——4题都是围绕这个知识点设计的)

  2、对于文中难懂的句子,要简明扼要的讲清其中含义。

  3、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简介本文出处及写作背景。

  3、排除字词障碍。

  4、初读全文。

  教学重点:

  1、简介写作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难点 :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从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入手)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小说:《社戏》              ——《呐喊》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二、题解:

  1、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26年10月12日写此文于厦门大学。

  (2)清国留学生的情况

  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只为享乐。

  三、生字:

  yīng     fēi      màn      jiàn      wǎn       jì    

  樱     绯    烂 熳       鉴       宛        髻  

  yì     yàn     lú huì    yù gěng     yì yang dùn cuò

  驿      咽     芦 荟     芋 梗      抑 扬   顿 挫  

  pōu     jī       xùn        nì      lòu     jié 

  剖      畸       逊        匿       漏     诘  

  qī     yǎo      huì       piē          wù tòng  jí

  凄      杳       诲     瞥     深   恶  痛  疾

  四、解词:

  油光可鉴    标致    精通时事  

  抑扬顿挫    掌故   模胡   

  落第不逊     匿名   诘责 

  托辞         凄然   杳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与思考:一、二

  生字词各写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赏析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

  1、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2、理清结构线索,分析理解以时间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生字

  2、解词

  二、精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第二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从相识到相处到离别,通过典型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一层:写往仙台途中受到的“优待”。(这一层写作者在仙台的表现,与上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层:记叙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多方面的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写作者弃医学文的原因。(两个事件各有侧重:前者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后者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但都激发作者立志报国。)

  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四、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课文内容,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二、分析第一部分:

  1、朗读

  2、分析:

  1)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表明对东京的失望之情。“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由“这样”

  二字引出下文的描写。

  2)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的?

  ——用比喻、反语等修辞,辛辣的嘲讽“清国留学生”,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其丑态。

  3)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以及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清楚的表现了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是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3、小结:

  这也是作者要离开东京的原因。同时,这部分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的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国忧民的反映。

  三、分析第二部分(理清线索):

  本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写了若干人,又叙述了几件事,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把这些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呢?这就是文章的线索。(附板书)

  板书:

  本文的线索——明暗两条线索融合(暗线是明线的基础,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

  明线(时间顺序)                                      暗线(爱国思想)

  清国留学生   白天漫步花下                  痛恨现状

  认识先生前  的生活      晚上学跳舞                    爱国爱民

  经过“日暮里”“水户”

  受到特殊优待(一层)           

  先生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       学 

  相识相处   先生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           

  与先生相处   (二层)   先生询问中国女人的裹脚           

  先生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   医

  受先生教育              匿名信事件                         

  课上看枪毙中国人的幻灯片

  思想转变 

  (三层)

  告别(四层)

  离开仙台  收藏讲义及寻找讲义                   从

  离开先生后   从未联系  将先生的照片挂在墙上

  时时想起                                       文

  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生活简朴,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

  主 题——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感情。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四

  第四课时

  分析总结课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学习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分析练习,进一步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

  1、作者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的?

  ——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他的外貌特征。写他“黑瘦”;“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开始讲课

  2、作者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的?

  1) 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认真、负责

  2) 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3) 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高度的责任感和诚恳热情的态度

  4) 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治学严谨

  以上几件事,不只是体现了一个教师学者应有的作风和品德,更表现出了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三、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

  2、明线和暗线同进的叙述方法。

  3、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

  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四、分析并完成“研讨与练习”(参P.70 )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9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藤野先生》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和踏实严谨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合理把握学情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也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文积累,具有文本分析的能力,对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也有所掌握,也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对鲁迅有所了解,但是本文鲁迅先生所表达的情感对他们来说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独立或与人合作解决一些问题,对于问题的看法还有自己的观点,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与学情,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反复阅读,结合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例,感知藤野先生人物形象。

  3、体会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感知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我的教学重点,体会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会采用谈话式导入: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信在同学们的记忆里一定有一位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令你们难忘的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藤野先生也是一位老师,鲁迅先生在课文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这么说?藤野先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来看看鲁迅先生眼中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二)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环节,由于在课前已经提前给学生布置过了预习作业,所以我会先找学生简单说一说他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与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解决生字词可以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把握,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基础。

  最后,我再引导学生通读文章,思考文章一共提到了几次地点的转变,并结合文中地点的转变,说一说在每个地方都发生了什么事?学生通读文章,找出文章一共提到了三次地点的转变,即从东京到仙台再到离开仙台。并根据地点转变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在仙台的学习生活以及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再读文章,找到藤野先生第一次出现的段落,画出原文中对藤野先生描写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进一步思考,与同桌讨论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找到在第六段第一次出现了藤野先生,并画出原文语句,明确这一段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抓住了藤野先生的外貌特征与具体动作,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表现出藤野先生严于治学。

  2、接下来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继续阅读,概括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发生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能看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质?小组共同讨论后,我会指定两三位学生名来回答,一同总结,明确文中共写了四件事: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体现出藤野先生认真负责、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品质。

  3、顺势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找到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得作者离开仙台,放弃学医?学生概括出发生了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时间两件事。继续提问:这两件事看似和藤野先生无关,作者为什么要写?而这两件事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小组讨论交流后,结合我的引导共同总结,明确答案:在这两件事中作者写了一群与藤野先生完全不同的日本人,通过强烈的对比,能够表现出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心和尊重以及他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这都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4、最后我会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思考作者离开日本后为什么如此怀念藤野先生。找学生回答后,共同探讨得出:藤野先生与其他人完全不同,他关心作者、尊重作者,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帮助是作者在日本感受到的唯一的温暖与光明,藤野先生关爱学生、治学严谨,他不歧视来自弱国的子民,不轻视来自于被凌辱的中国的作者,毫无民族偏见。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为: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所读过的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最后,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给学生留这样一个作业: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一段话,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要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课文阅读。

  【教学难点】

  课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题的确定。

  【教学时数】

  3课时。

  【预习质疑】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预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

  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烂熳 芦荟 挟着 芋梗 宛若 绯红 深恶痛疾 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

  《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______________。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⑴ 在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的厌恶;

  ⑵ 在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的交往;

  ⑶ 在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

  5、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阅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

  1、指名朗读,正音。欣赏樱花盛开的上野公园及富士山的图片。

  2、“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又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用电脑投影,也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              

  “监”,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印证以上观点: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此诗译成白话诗(投影):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6、理解与题目和中心的关系: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答案:不离题。这一段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个,学了后文才会知道。

  二、阅读“过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以下三个文段阅读题既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

  ⑴ 添改讲义;

  ⑵ 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 “讲义” 有哪两个意思?

  ──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

  ──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

  ──不是。有两处可证明:

  ⑴ 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

  ⑵ 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8、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

  ──认真负责。

  9、“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__________,又反映了他对科学问题的__________。

  10、投影图片: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三、独立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词语:

  正值 不逊

  匿名 诘责

  2、“爱国青年”指的是__________的青年。加引号表示__________。

  3、“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

  4、“干事却又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__________的意思。

  5、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_________。

  6、“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______词,意思是__________。

  7、“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__________的中国人和__________的中国人。

  8、“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__________。“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__________。

  9、“呜呼,无法可想”是对__________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__________。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__________。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

  11、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__________,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__________精神。

  四、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小而言之”意思是__________。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

  4、“良心发现”指的是__________。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__________的文人。这是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6、“深恶痛疾”是__________短语;“良心发现”是__________短语;“增加勇气”是__________短语;“黑瘦的面貌”是__________短语。

  五、进一步深读课文,研讨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本文主题

  1、本文的特点之一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提供“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3、启发质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本校校训:明理,创新。

  5、指导质疑,鼓励创造:

  ⑴ 典型事例是四个吗?答案: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

  ⑵ 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答案:不是,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不能称为“伟大”。

  ⑶ 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怀疑。

  ⑷ 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只要他不象“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6、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5、得出结论,揭示答案:

  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 深层的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5 惜别 友好与尊重

  6、提供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教师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六、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主题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2、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

  ⑴ 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⑵ 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

  ⑶ 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

  ⑷ 对“爱国青年”的愤怒;

  ⑸ 弃医从文。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答案:“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

  答案: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

  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6、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

  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

  答案: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电脑投影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字)

  8、归纳本文主题,有两个要点:

  ⑴ 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

  ⑵ 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描写对象 作者态度 典型词语 藤野先生 感激,热情赞扬, 收藏讲义,写文章怀念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是伟大的 “清国留学生” 厌恶 实在标致极了 精通时事 “爱国青年” 义愤,因此弃医从文 刺耳 麻木的国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酒醉也似的喝彩 呜呼,无法可想! “正人君子” 讽刺 “正人君子”之流 深恶痛疾

  八、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的特征。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总之,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答案:不好,失去了特点,象电影明星,不象藤野先生。

  3、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

  答案: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规律。

  九、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一、归纳知识要点

  1、按拼音写汉字:

  téng 野先生 yì 站 油光可 jiàn yì 扬顿挫 yóu 言 jī 形 jíe 责 yǎo 无消息

  2、解词:

  驿站 教诲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绯红 兼以 客死 犹言 标致 适值 凄然 挟着 掌故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抑扬顿挫 油光可鉴

  3、填空:

  《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是_________。本文“在仙台”一段写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事例,表现了他_________。

  二、写作(或说话)练习

  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说)一段话,不说他是谁,让大家猜,以猜出者为成功。

  例文1:他的外貌,可用3个字概括:高,瘦,黑。这正如他的诗所写:泥巴浸透的皮肤,小时候就泛着油亮。这套脱不去的黑装,一度晾晒在我的心上。(生物老师)

  例文2:他的脸上总有一种忧郁,因为他的命运和共和国联在一起;他的背有点驼,这是他过久地伏案工作的结果。有人送诗给他:你的背,象一座桥,连起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道;你的背,象一张弓,一支支箭由此射向成功。(语文老师)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文段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文段2:“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实在标致极了。”(略)

  1、文段1出自《   》,体裁是________;文段2出自《    》,体裁是________。

  答案:《孔乙己》,小说,《藤野先生》,散文。

  2、两段文字都是________描写,文段1描写了孔乙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文段 2只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________。

  答案:外貌,身材,面容,胡子,衣着;辫子。

  3、文段1表现了孔乙己________的性格特点;文段2表现了“清国留学生”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答案:自命清高;忠君保皇,不学无术。

  4、两段外貌描写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答案: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或:(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四、完成课后其他练习 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 

  教学难点 :课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题的确定。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质疑 

  一,导入  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预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烂熳  芦荟  挟着  芋梗  宛若  绯红  深恶痛疾  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           。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5,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阅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 

  1.指名朗读,正音。欣赏樱花盛开的上野公园及富士山的图片。 

  2,“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又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用电脑投影,也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 

  “监”,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见课本26页),印证以上观点: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此诗译成白话诗(投影):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6.理解与题目和中心的关系: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答案:不离题。这一段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个,学了后文才会知道。 

  二,阅读“过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以下三个文段阅读题既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 “讲义” 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 ——“不但……连……一一” ;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8,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认真负责。 

  9,“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又反映了他对科学问题的                 。 

  10,投影图片: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三,独立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词语: 

  正值                        不逊                            

  匿名                        诘责                         

  2,“爱国青年”指的是                                                                    的青年。加引号表示                。 

  3,“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                                                                                       。 

  4,“干事却又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         的意思。 

  5,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                                                                  。 

  6,“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    词,意思是        。

  7,“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的中国人和                            的中国人。 

  8,“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 

  9,“呜呼,无法可想”是对                        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                           。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 

  11,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              、                    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         ,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             精神。 

  四,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                                       和                                     。 

  2,“小而言之”意思是                            。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

  (1)                ;(2)                 ;(3)                                  。 

  4,“良心发现”指的是                                           。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                                         的文人。这是运用           的修辞方法。 

  6,“深恶痛疾”是          短语;“良心发现” 是          短语;“增加勇气”是          短语;“黑瘦的面貌”是          短语。 

  五,进一步深读课文,研讨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本文主题。 

  1,本文的特点之一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提供“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3,启发质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本校校训:明理,创新。 

  5,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答案: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答案:不是,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不能称为“伟大”。(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怀疑。(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只要他不象“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6,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 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 论, 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 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 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 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 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 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 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5,  得出结论,揭示答案: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 

  深层的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5 

  惜别 

  友好与尊重 

  8,提供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教师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六,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主题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2,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1)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2)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3)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4)对“爱国青年”的愤怒;(5)弃医从文。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答案:“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答案: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6,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电脑投影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字) 

  8,归纳本文主题,有两个要点:1,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2,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描写对象 

  作者态度 

  典型词语 

  藤野先生 

  感激,热情赞扬, 收藏讲义,写文章怀念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是伟大的 

  “清国留学生” 

  厌恶 

  实在标致极了  精通时事 

  “爱国青年” 

  义愤,因此弃医从文 

  刺耳 

  麻木的国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酒醉也似的喝彩  呜呼,无法可想! 

  “正人君子” 

  讽刺 

  “正人君子”之流   深恶痛疾 

  八,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的特征。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总之,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答案:不好,失去了特点,象电影明星,不象藤野先生。 

  3,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答案: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规律。 

  九,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一,归纳知识要点 

  1,按拼音写汉字: téng野先生  yì站   油光可jiàn    yì扬顿挫  yóu 言 jī形  jíe责  yǎo无消息 

  2,解词:驿站  教诲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绯红  兼以  客死  犹言 标致  适值  凄然  挟着  掌故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抑扬顿挫  油光可鉴 

  3,填空:《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           。本文“在仙台”一段写了藤野先生                ,               ,                      ,                    ,          五个事例,表现了他                                                                 。 

  二,写作(或说话)练习 

  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说)一段话,不说他是谁,让大家猜,以猜出者为成功。 

  例文1: 

  他的外貌,可用3个字概括:高,瘦,黑。这正如他的诗所写:泥巴浸透的皮肤,小时候就泛着油亮。这套脱不去的黑装,一度晾晒在我的心上。(生物老师) 

  例文2: 

  他的脸上总有一种忧郁,因为他的命运和共和国联在一起;他的背有点驼,这是他过久地伏案工作的结果。有人送诗给他:你的背,象一座桥,连起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道;你的背,象一张弓,一支支箭由此射向成功。(语文老师)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文段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文段 2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实在标致极了。”(略) 

  1.文段1出自《 》,体裁是 ;文段2出自《 》,体裁是 。答案:《孔乙己》,小说,《藤野先生》,散文。 

  2.两段文字都是 描写,文段1描写了孔乙己的 、 、 和 ;文段2只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 。答案:外貌,身材,面容,胡子,衣着;辫子。 

  3.文段1表现了孔乙己 的性格特点;文段2表现了“清国留学生” 、 的性格特点。答案:自命清高;忠君保皇,不学无术。 

  4.两段外貌描写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答案: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或:(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四,完成课后其他练习。 

  附: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

  ……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⑷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

  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⑸,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

  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⑹。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⑺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

  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

  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⑻,这

  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地址:河北邢台八中;邮编:054000;办公电话:0319-2050633;e:。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 〈山海经〉》、《社戏》《雪》。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 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相别后,深切怀念  离别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 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 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 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 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

  (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⑴ 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⑵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⑶ 弃医从文:

  (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

  ⑷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爱

  藏讲义

  怀念付诸行动  挂照片

  写文章        国

  小结主题思想。

  五、语文活动:猜猜我是谁?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学。

  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什么猜(不)中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投影显示)

  绯红 fēi 宛如 wǎn 驿站 yì 油光可鉴 jiàn             解剖 pōu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 jī             不逊 xùn 匿名 nì 杳无消息 yǎo 诘责 jié             凄然 qī 教诲 huì 瞥见 piē 深恶痛疾 wù             抑扬顿挫 cuò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程序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⑴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⑵ “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⑵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⑴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⑵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⑴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⑵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

  ⑴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⑵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⑶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⑷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⑴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⑵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⑶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⑷ 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⑴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4、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3、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作品:

  ⑴ 学生介绍。

  ⑵ 教师补充介绍:

  《朝花夕拾》,“朝”是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里的。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学生展示字词: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油光可鉴jiàn             诘责jié 教诲huì 美其名曰 杳无消息yǎo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三、速读课文,捕捉信息

  1、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些主要事情?请你速度课文,捕捉相关信息。

  2、交流评价:

  ⑴ 地点: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后。

  ⑵ 学生自由发布捕捉到的信息,复述相关情节,教师作出适当评价。

  四、作业布置

  1、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字词

  五、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相识前  相识、相处、相别   相别后

  东京      仙台     离开仙台后

  第二课时

  一、简要回顾文章内容导入

  二、精读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了解藤野其人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投影显示如下)

  ⑴ 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⑵ 动作

  ⑶ 说话声调 体现人物特点

  ⑷ 介绍解剖学历史 治学严谨

  ⑸ 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

  ⑴ 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投影显示如下)

  事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关心学生、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重视学生思想观念进步

  了解女人裹脚  实事求是、探索研究

  ⑵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明确: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叙事应该有详略。

  ⑶ 小结: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

  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⑴ 珍藏讲义。

  ⑵ 悬挂照片。

  ⑶ 多写文章。

  三、小结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从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四、作业布置

  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五、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    关心学生、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重视学生思想观念进步

  了解女人裹脚  实事求是、探索研究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交流作文片段,师生共评

  2、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精读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1、学生速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2、讨论交流:

  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

  明确: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匿名信”事件)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3、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

  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

  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

  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

  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

  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五、课文学习总结

  1、学生交流学后收获。

  2、教师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会议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些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怀念之情。文章还倾诉了鲁迅先生的爱国心声,在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

  六、作业布置

  选诵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教学设想】

  1、本文所写的是作者早年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年代较为久远,今天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应把有关本文的一些资料和情况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 。例如:

  ⑴ 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⑵ 鲁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有关情况。

  ⑶ 藤野先生的生平简历和有关情况。

  2、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以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再分析理解洋溢全篇的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是本文内在的线索。

  3、课文中有一些难点,需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

  ⑴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⑵ 匿名信事件。

  ⑶ 课上看时事片和“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⑷ 结尾段的“良心发现”、“增强勇气”和“正人君子”。

  ⑸ 文中的有些词语,例如“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在句子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也是难点,需要讲清楚。

  4、本文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录,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在写法上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要求学生进行对照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教学中应注意读与写结合的训练,可指导要求学生学习《加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之后,学写一篇以父母、师长、好友为题的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6、本课可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1、鲁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

  《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鲁迅是应厦门大学聘请于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9月4日到达厦门的。

  1926年3月17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2、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的是作者鲁迅于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和往事。

  1902年春,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和几位同学一道去日本留学。1902年到日本后,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文,1904年4月毕业后,他按原定志愿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是鲁迅经过郑重考虑后作出的选择。1906年春,鲁迅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弃医从文,于是离开仙台到东京。1906年6月,难违母命,他回国结婚,几天后复回东京。1909年回国。

  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 作者东渡日本前,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04年至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

  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鲁迅早在故乡绍兴的青年时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南京求学时期的他,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他们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鲁迅东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祖国。他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他先选择了医学。他说:“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便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

  1906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发展和改变志向的契机。

  鲁迅:“有一回,我意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

  鲁迅的这一段经历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在《鲁迅自传》(这篇自传是作者在1925年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于1930年增补修订而成的)里是这样写的:我在矿路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3、简介藤野先生与鲁迅:

  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出生于一医生家庭。1896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留校任教。1901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讲师,1904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 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21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退职后到东京一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热心为乡民服务。1945年8月11日病逝。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到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岁,直到1945年8月11日才因脑溢血逝世。《鲁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先生的儿子,把《鲁迅选集》给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翻开这选集。当他看到扉页上鲁迅先生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他知道鲁迅先生还健在,非常高兴。”(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1937年3月,日本《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

  二、请同学提出课文里的生字词

  要求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给黑体的字注音:

  如(好像;正像)

  教(教训。诲,huì。)

  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译(yì) 。

  见(一眼看见。瞥,piē。)

  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畸,jī。)

  不(没有礼貌;骄傲、蛮横。逊,xùn。)

  责(质问并责备。诘,jié。)

  名(有具名或隐藏真名。匿,nì。)

  无消息(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

  深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恶,wù)

  油光可(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jiàn。)

  三、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线索,把握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从不满于某些清国留学生的寻欢作乐、庸俗无聊的生活起笔,自然地过渡去仙台学医,记叙受到藤野先生教诲的情况,最后写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依据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和转地求学的原因。

  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和不满。在东京的那些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到傍晚,他们就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房里“学跳舞”,地板常“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这些出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寻欢作乐,思想腐朽,生活庸俗无聊,丑态百出,因而用副词“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标致”在这里是反语,在“标致”前加副词“实在”(“的确”的意思)更增强了反语的讽刺力量。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来日本留学的鲁迅,对那些“清国留学生”的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这样就自然引出要离开东京到别处去“看看”。

  这部分作者用讽刺的笔墨描写某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含蓄地点出了自己离开东京去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思考归纳课文第二、三部分的大意。

  2、抄写、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把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按练习一的要求,试列表填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记叙、写人和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2、检查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3、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

  二、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

  上一节课,分析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今天,接着往下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至三十五段),写到仙台学医的一段生活,重点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益,以及弃医学文的原因。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又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至五段),写去仙台时沿途所见和初到仙台时所受到的优待:

  作者从东京到仙台有六七百里,路途所见甚多,但文章里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可见这两处均留给他深刻的印象。对“日暮里”,文中未作说明。这站名很可能触发了作者思念故国深感忧愤之情,所以二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这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1600~1682)客死的地方。因他忠于明朝、反抗清朝,至死不渝。作者对这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这地方铭记不忘。这些细节都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

  因仙台还没有中国的学生,鲁迅到后受到优待,他认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仙台的天气寒冷,生活条件很艰苦,这大概同当时的日俄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也有很大关系。鲁迅到仙台医专求学,“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用“大概”表示似有此事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所以受到优待的原因,含蓄的表现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这些记叙,是在藤野先生出场之前。下文转入写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爱护。

  第二层(第六至十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

  第一层从写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和听许多新鲜的讲义引出担任解剖学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先写他的音容笑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到讲台上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接着,根据耳闻和目睹来写藤野先生,即通过上学年留级生给新生讲述藤野先生和作者自己对他的印象,突出藤野先生的衣着: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这既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清苦和俭朴,也反映了他工作认真、严于治学。

  第三层(第十一至二十三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几件有意义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对鲁迅的关怀。作者具体写这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中所表现的高尚品质。每一件,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他把“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和对作者的关心、帮助。第二件,写藤野先生一次指出“我”画的解剖图中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的错误,并给我改正了。这表现了藤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对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第三件,写藤野先生怕我不肯解剖尸体,后来放心了,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和关心。第四件,写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怎么裹法,他想知道中国女人裹脚使足骨变成畸形的详细情形。这表现了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搞清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层(第二十四至三十一段),写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这一层主要写了匿名信事件和时事影片事件。先写一天日本学生干事借“我”的讲义看而引出匿名信事件。由匿名信又使作者回想起前几天干事在黑板上写广告的事。事情的结局是遭到“我”和几个主持公道的日本学生的诘责之后,“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他们“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这件事,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事情的解决,也说明藤野先生和有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弱国的子民在军国主义势力强大的日本学习也备受污蔑欺凌。作者一次在课上看日俄战争的时事片,所放映的是一群中国人围着看被日本军枪毙的中国人。这是宣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污蔑中国人民的影片。作者看后受到强烈的刺激和极大的震动。“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次看影片以后,他学医的想法改变了,决定弃医从文。他深深感到,要救国,首先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沉睡麻木的人们。许多耳闻目睹的现象、一系列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医学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第五层(第三十二至三十五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

  作者去找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藤野先生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表情“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弃医离去感到悲哀和痛苦,师生之间有很深的感情。鲁迅看见藤野先生因自己离去而引起藤野先生的悲伤难过而深感不安,于是便用谎话来安慰藤野先生,体现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临别前几天,藤野先生叫鲁迅去他家,交给鲁迅一张背后写着“惜别”两个字的相片。赠相片、题词,“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他与鲁迅的友谊的珍视。这种友谊也是鲁迅终生难忘的。

  第三部分(第三十六至三十八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以及从藤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的激励和鼓舞。

  作者离开仙台之后,虽未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和写过信,但“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作者深情地怀念和称颂藤野先生:“在我所认为我的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作者有时“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作者把对老师的怀念变为行动、化为力量:把经藤野先生改正过的讲义,装订成三厚本,收藏着,“将作为永久的纪念”;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居室里书桌对面的东墙上,以激励、鞭策自己,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文章最后一段里的“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决心和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军阀政客张目、效劳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文章的结尾,把藤野先生的深厚情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和加强文章战斗力的作用。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这篇回忆散文,即写人又记事。写人,涉及到“我”、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人;记述往事,时间上前后跨越二十年,地点从东京写到仙台,又从仙台写到东京和北京。但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泳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本文的主要事件,也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开头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失望、不满情绪,然后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一设问句,承上启下,自然的过渡到下一段,转换了地点和所写的内容,引出藤野先生。在第二部分,记叙了作者在仙台的主要生活经历和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以“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引出与藤野先生的话别和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把怀念化为实际行动。

  文章回忆藤野先生这条主线、明线十分清楚,叙事连贯。文中还贯串着一条内在的线索,那就是作者崇高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先前不满东京和那些“清国留学生”而决定去仙台学医,后来告别藤野先生和弃医从文,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化为实际行动拿笔继续去战斗,这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都是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是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正如文中所写:“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2、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作者写人,注意抓住特征,选取典型的细节和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写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模糊”,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再写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在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形象地描绘出一位生活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他的精神品质。检查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我”所绘解剖图中的错误,对“我”肯解剖尸体的高兴和放心及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心、耐心帮助和教学工作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读起来特别亲切感人。

  写“清国留学生”,抓住辫子这个细节。写有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耸起,像“一座富士山”;有的“解散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作者通过对辫子的描写,把这些留洋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对腐败的清王朝表示忠心的心态活画了出来。这些人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真是令人作呕。他们学跳舞,使房里地板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这大概也是他们留洋学时髦的收获。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进行似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的思想本质和在东京的表现,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反感与厌恶。

  3、语言的感情色彩:

  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也显示出它的文学性。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再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精通时事的人”、日本的“爱国青年”等。而“标致”、“正人君子”则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了。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15

  课题: 腾野先生

  授课教师: 麻城市闵集中学   易书

  教学目的

  ①认识、记忆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②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④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重点

  ①文章中“无非”“竟”等副词的运用的妙处。

  ②对“我”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出本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鲁迅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话题作介绍)学生自主说话

  课文讲解

  (一)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⒈本文涉及到的地点有哪些?

  ⒉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哪些事情?

  ⒊这些事情是依靠什么组织起来的?

  ⒋具体写那与藤野有关的事情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学生讨论以后回答:

  ⒈东京、仙台、北京

  ⒉①在东京看到听到的有关“清国留学生”的故事;

  ②初到仙台我在吃饭和住宿上受到的“优待”

  ③认识藤野先生,并且与之相识相处以及离别

  ④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

  ⑤在北京对藤野的怀念。

  ⒊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⒋①修改我的讲义

  ②纠正解剖图

  ③关心解剖实习

  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三)   析四件事表现出来的腾野先生的品质:

  ①正直热诚、工作负责、一丝不苟

  ②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③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④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四)思考藤野先生的 品质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五)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文章却写了很多看似与先生没有什么关系的文字。找出来,对其内容做概括。 主要有: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观景赏花;到仙台的路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在仙台受到了优待;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在北京的寓所写文章。

  (六)思考:这些文字作者是用什么线索将它们贯穿起来的?他们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形散神聚。

  与藤野的关系是:

  见先生的原因——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为先生的出场作铺垫

  离开先生的原因——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的精神。

  对先生的思念,先生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

  (七)表达方式的分析,以及修辞的分析。  

  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法

  学生用“从         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精神(或品质)”的句式说话。 教师作出总结和点拨

  学生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个别回答。

  课堂练习 阅读电影事件一节学生自由命题,相互出示题目,互相评改,疑问提出来,全班讨论。  

  同桌互相交流

  2005年10月23日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篇16

  一、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名其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一遍,至少提出三个疑问。

  2、背诵书下面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