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
范文

职业道德与法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没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社会就会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之中,遵守规则是人类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一、道德、纪律、法律之间的关系

  1、道德:1)含义:是调节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2)实质:调节各种矛盾的准则。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爱人民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法律: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纪律:建立在道德和法律基础上的一种行为规范,是政党、机关、部队、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规章、条文,它要求所属成员在集体生活和社会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者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范,它们互相联系、彼此补充,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道德规范的实施没有强制性,法律、纪律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在我国,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还应该遵循共同的道德准则。遵守法纪,是法律、纪律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公共秩序的起码道德条件和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二、学习“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意义

  学习“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有助于中职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全面健康成长。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范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以“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每个公民理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学习“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可以帮助中职学生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增强知荣明耻的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学习“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方法

  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需要我们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一要认真学习有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掌握职业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识,从而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二要认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增强对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学习的自觉性,逐步将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体现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活动中。 三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道德和法律、纪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长期坚持。

  塑造自己良好形象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习礼仪,讲文明”既是提高个人修养、促进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的文明礼仪,从小处讲,可以表现自己的良好形象,搞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大处讲,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中职学生应当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自觉践行礼仪规范,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的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养成习礼仪、讲文明的好习惯。

  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1、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不能盲目的自我欣赏。只有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评价,才能使自我得到良好的发展。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高低,决定着他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

  2、做自尊自信的人。自尊自信是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自尊即自我最尊重,是在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基础上尊重自己的独得存在及尊重自己价值的一种积极心态。自信是自尊的基础,是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3、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通常也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因为道德品质尊能提现一个的本质,最能体现你自己。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高尚的人格是国格的支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一个人应该自尊自信,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该自尊自信。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国家民族的自尊自信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就没有个人的尊严。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是我们个人自尊自信最坚强的后盾和力量源泉。

  二、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

  1、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是: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装服饰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

  2、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个人礼仪具有塑造完善道德人格的意义,具有调节人们的自我修养行为的道德意义,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

  3、个人礼仪重在养成。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要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约束。加强自律就是要学会克已、慎行、表里如一;要懂得自尊自爱。一个人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自爱,就是要接纳自己的优点,从而增添自信,进一步发展自己。自爱意味着正视自己的缺点,有自知之明。时时注意扬长避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完善自我;要注意言行适度得体,适度即恰如其分,合乎规范,不扭怩局促,不夸张唐突。得体,即注意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把握分,讲究技巧,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为人外世。

  三、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1、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交往礼仪是社会成员在相互往来中的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集体主义为指导,体现的是相互服务、竞争合作、团结和谐的关系。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是团结友爱、互利互助、平等互尊、诚实守信。

  2、交往礼仪重亲和。交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既是提高个人道德素质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交往礼仪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优良品德的外在表现,具有重要的亲和作用,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可以拉近与交往对象的距离,取得对方的理解,以利于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礼仪,反映社会风貌和公民文明程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给我们提出的要求。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可以展示我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热情大方、自尊自强的良好精神面貌。

  3、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着重做到一下几点: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平等相待,尊重他人;顾全大局,求得和谐;增强意志力,提高自控力,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

  展示自己的道德风采

  一、塑造礼仪形象

  1、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敬业与实干是职场最大的礼仪。

  2、职业礼仪的道德意义。职业礼仪是指各行业的职业人员,在因为工作需要的人际交往中,应遵守的自尊与敬人的行为规范,包括求职面试礼仪、社会服务礼仪、职业场所礼仪、商务活动礼仪等。道德意义:职业礼仪是构成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礼仪是一个职业人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体现职业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负责人的态度;敬业是职业礼仪要求的兽药内容,奉献是职业礼仪的最高境界。

  3、遵守职业礼仪的作用。有助于个人求职成功。求职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外,掌握一些职业礼仪的起码要求也是非常必要的,有时这些礼仪形式甚至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职业人员自我推销的工具,是职业人员进入社会从事活动的"通行证";是塑造和维护良好组织形象的需要.良好的组织形象,意味着该组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可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有更多优势;能有效地提升个人素质,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有利于人际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效益的提高。

  二、职业礼仪展风采

  1、提高职业礼仪规范的自觉性:一是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工作单位内外部关系。

  2、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做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者,努力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做文明礼仪的传播者,努力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者,提高文明礼仪修养。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职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职业活动的人们应当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在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一、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

  1、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4、成长路上的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完善自己人格;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有助于明辨是非善恶荣辱,避免走弯路,入歧途,从而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有利于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促进职业的成功。

  二、引领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良好的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2、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高尚道德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

  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遵守道德是从业之本

  1、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特点:行业性、广泛性、实用性、时代性。作用:职业道德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的关系,以及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规范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并激励和鼓舞从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职业道德有助于塑造企业和行业形象,提高企业和行业信誉,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行有行规,业有业德。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职业活动的人们应当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爱岗敬业”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具体体现;“诚实守信”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前提;“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必不可少的要求;“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精神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表明了职业活动的目的;“奉献社会”是为人民服务实践的归宿。

  3、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要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充分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意义,增强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要学习和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为将来履行岗位职责,践行职业道德做准备。

  二、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

  1、爱岗敬业的意义。爱岗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意义:是服务社会贡献力量的重要途径;是各行各业生存的根本;能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2、乐业、精业、勤业。乐业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培养职业乐趣,同时体味和享受职业乐趣。勤业要求我们有忠于职守的工作责任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刻苦勤奋的工作精神。要做到精业,必须不断学习;必须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争创一流。乐业、勤业、精业,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是一种职业情感;勤业是爱岗敬业的保证,是一种优秀的工作态度;精业是爱岗敬业的条件,是一种执着的完美的追求。

  3、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任何职业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职业不分贵贱,都值得我们去热爱,行业不分大小,认真钻研都能成为精英。干一行、爱一行并不排斥正常的职业调整。正常的、积极的职业调整有利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三、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1、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是指真心诚意,实事求是,不虚假,不欺诈;遵守承诺,信守合同,注重质量和信誉。基本要求:要诚信无欺;要讲究质量;要信守合同。办事公道:公道就是公平,正义。“给人以应得”,或恰如其分的对待人与事,也就是不偏不倚(是人民群众对每个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是为人民服务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提高为人民服务质量的最起码的保证)。基本要求:要客观公正;要照章办事。

  2、诚实和公道是最起码的职业操守。诚实是各行各业的生存之道;是维持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必不可少的道德准则。公道有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市场经济良性运作的有效保证。

  四、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服务群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是职业道德核心与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基本要求:(1)要热情周到。热情就是主动、耐心、热心;周到就是周全、细致、实在。是服务群众的手段。(2)要满足需要。即心里装着群众,急群众之所急,向群众之所想,充分尊重群众的愿望,以群众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工作需要,满足群众提出来的合理,正当的要求。是服务群众的根本目的。(3)要有高超的服务技能。是服务群众的基本条件和手段。奉献社会就是把自己的知识、才能、智慧等,毫无保留的不计报酬地贡献给人民,贡献给社会,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是一种忘我无私的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使每一个从业者的终极目标。)基本要求:把公众利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做法:首先要有奉献意识,其次要有奉献行为。在新时期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单位利益的关系。)

  2、增强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提高服务和奉献的本领。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一、在职业道德中提升职业境界

  1、职业道德重在养成。职业道德养成有助于提高职业人的全面素质,对于谋职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观念、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习惯,有助于职业人以更好的心态、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2、慎独:使修养成为自觉。“慎独”指独自一个人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是高度重视自律的作用,是衡量人们职业道德修养功夫深浅和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3、内省:让品格日臻完善。所谓内省,就是通过内心省察,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内省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省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内省是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内在动力;内省是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有效方法。

  二、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1、见贤思齐:学习职业道德榜样。

  2、积善成德:从小事做起涵养职业道德。

  3、躬行践履: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

  弘扬法制精神,建设法治社会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2、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与纪律关系: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

  3、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必要保障。

  2、崇尚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构成。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要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公民在守法上的平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2、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中职学生应当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敢于同违反犯罪行为作斗争。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维护宪法权威

  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体现在: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宪法是法治的标志,实行依法治国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3、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要把青少年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宪法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依法服兵役的义务。(5)依法纳税的义务。此外,公民还有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2、尊重国家和保障人权。中国社会主义人权观:人权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权利;人权是一个权利体系,包括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个人人权、集体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权利;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稳定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关键,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国际人权发展的正确途径。

  3、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一、崇尚程序正义

  1、诉讼的基本程序。诉讼,俗称“打官司”。是指人民法院对在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解决争议的活动。根据诉讼要解决的案件性质、诉讼的内容、程序等因素的不同,我国的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一般指国家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活动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的司法活动。民事诉讼一般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发生民事纠纷后请求法院进行裁判的司法活动。行政诉讼一般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将其起诉到法院,由法院进行裁判的司法活动。刑事诉讼程序为:立案(刑事诉讼的开端程序)、侦查(确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起诉的一种诉讼活动)、起诉(要求人民法院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行为)、审判(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执行(刑事执行机关实施生效判决和裁定的活动)。民事诉讼程序包括:民事审判程序、民事执行程序、民事诉讼附属程序。行政诉讼程序:起诉与受理、一审、二审、审判监督和执行程序。

  2、确保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在司法和审判过程和结果中,应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也就是要进行严格的依法裁判,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程序的公正,指司法程序必须公开、公平、民主地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切实保障司法人员独立公正地开展司法活动以及充分体现效率的原则,是司法公正的保障。判断程序公正包含的基本原则有:独立性原则;回避原则;公开性原则。确保司法公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可以依法保护和规范公平交易和有序竞争,依法惩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可以加强对行政机关人员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动依法行政,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二、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1、公民的诉讼权利:委托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的权利;上诉的权利;申请回避的权利。

  2、增强证据意识。法定证据有:物证、书证、视听证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勘验检查笔录。

  3、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非诉讼解决的途径有: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凡是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据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可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2、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处罚的行为。治安处罚: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扰乱公共秩序即破坏了社会稳定,导致正常的社会活动无法进行,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同时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受到法律处罚。

  3、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要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二、杜绝不良行为

  1、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式: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和司法保护。

  2、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1、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2、犯罪分子应受刑罚处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的种类: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的种类:罚金;剥夺了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3、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的任务:保卫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充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培养见义勇为和见义智为的品质。见义勇为,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一、依法参与民事活动

  1、民法保护我们生活。民法调整的民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公平、诚实守信、等价有偿原则;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原则;遵纪守法和国家政策原则;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2、成为民事主体资格。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3、依法处理民事关系。民事关系指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民法通则》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二、依法保护人身权

  1、民法保护我们的人身权。人身权指与人身相联系或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亦称人身非财产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荣誉权。

  2、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3、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

  三、依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1、法律保护财产权。财产权是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

  2、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3、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

  4、正确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履行合同原则。实际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原则;情事变更原则。

  6、严格履行合同参与民事活动。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尽的职责。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但只有具备法人条件的社会组织才能取得法人资格。合同变更需要下列条件:原合同已经生效、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当事人对变更的内容需要协商一致并约定明确,遵守法定程序。

  五、维护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

  1、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

  2、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在家庭中享有被扶养、受教育和受保护的权利。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3、为构建和谐家庭尽责任。

  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

  一、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学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的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订立要两个阶段:一是用人单位公布招工简章或就业规则,寻找确定劳动者的阶段;二是用人单位提出劳动合同的草案,与劳动者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以书面形式订立,具备条款:用人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福利保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劳动者权利维护。解决劳动争议方式:协商解决、申请调解、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6: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