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习作6 教学反思
范文

习作6 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反思

  习作6要求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能写出文具的特点和用途。文具与学生朝夕相处,可以说相当熟悉。但司空见惯的物件不一定能写好,因为文具太寻常不过,不如玩具对学生有吸引力,要写得比较生动,且有一定具体的内容,并非易事。

  指导课上,我在引导同学们研读教材例文时,花了不少时间,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了解例文在写法上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如通篇采用第一人称“我”自述的形式;把文具外形比喻成其他事物;有条理地表达:先写样子,再写作用,最后点出主人的喜爱之情,等等。

  因为不放心,也为了进一步降低习作难度,展示整个写作思路,我以一杆普通的带橡皮头的“中华牌”铅笔作道具,一句句点拨,生说我写,学生口述有困难时给予恰当的提示,自我感觉收效不错。有的学生口述的句子比我预设的要精彩。比如在介绍铅笔一端用来固定橡皮头的铁箍时,开始我只想诱导学生写出“我的头部包着一圈铁皮”这样的句子就行了,结果朱磊同学继续说了“像古代大将军的头盔”一句,联想不可谓不丰富。

  遗憾的是,批改完全班习作,我担心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套用教材或我在黑板上范文的语言和结构。范文开头是“我是一杆普通的铅笔”,于是有人写“我是一瓶普通的墨水”、“我是一盒普通的笔芯”,毫无创新可言;范文结尾是:“小主人每次写完字,都把我装进文具盒,让我放松放松”,有人照葫芦画瓢,这么写:“小主人每次擦完错别字,都把我装进书包,让我休息休息” 。思维产生了可怕的定势,语言跳不出陈旧的窠臼,这是不好的苗头。尽管我心里明镜似的清楚,小学生习作起点要低,仿写套作是正常的,无须大惊小怪。可像上面仅改动几个字的模仿练笔,读来实在是索然无味。

  纵观本次习作,每个同学均能把文具的用途交代出来,至于能把文具外形方面的特点,写得像模像样的,就只有十来个尖子生了。不少同学在叙述文具的样子时,只关注到外表的图案、汉字、字母以及颜色、长短等,没在意内部结构。譬如写钢笔,只描写笔杆的光滑漂亮、笔帽的小巧可爱、笔尖书写的流利潇洒,是不够的,还应该旋开笔杆,观察里面的笔管,特别是吸墨水的软管,什么样啊,怎么吸,也可以顺便写几句。

  此外,文具怎么来的(书店购买的?别人馈赠的礼物?老师的奖品?)、价格几何?在习作开头或末尾都应点明,既能增加篇幅,又能全面介绍文具,可惜全班只有3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其他一些小问题有:(1)人称混乱。和第5次习作以“我”的口吻介绍一种动物时犯的毛病类似,有的同学写文具,一会儿是“我”,一会儿又变成文具名称,无法统一;(2)语言表达不严谨。“我的身上有可爱的小猪”,这种说法不够严密,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我的身上印有(或画着)可爱的小猪图案;(3)条理性不强。少数同学在开始已经写了文具的一部份外形,接着写用途,忽然又冒出两句写外形的话;(4)文字不简洁。在抒发文具与主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时,本应一两句即可搞定。有人翻来覆去地煽情,喋喋不休地倾诉,忽视了本次练笔的重点是文具的外形特点及用途。

  状物习作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了一点儿,但不能因为难就跳过去,老师乱教一通,学生胡写一气,还是要让同学们在日记里多尝试写写。当然,题材不局限于文具,家用电器、玩具、农具等等,都是练笔的好素材。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2

  本次习作内容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实践活动形式,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二是了解研究报告可以写什么。这样的习作形式对学生对我,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在备课时难免心里没有底。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中提供的范文《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150字,觉得写的还是比较浅显的,层次很分明,便于仿作:首先介绍两句诗出自何朝何代哪位诗人的什么作品,再抄录全诗,接着重点阐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意,体会诗中表现的精神、说明的道理,最后揭示名句对现在人们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我又仔细琢磨了教材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研究内容的五组诗句,感到有点难,有的原文篇幅太长,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有的是含义太深,三年级孩子品咂不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我决定本次研究对象不局限于课本中例句,课外的也行,这样便于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或感兴趣的诗句进行研究,尊重他们的个性表达。

  研究古诗句,是否一定要拘泥于理解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能不能再研究点其他方面,让学生觉得不很枯燥,有话可写呢?上指导课时,我做了尝试。在让同学们细致研习教材中的例文,初步掌握写研究报告的一般程序后,我着重组织大家研讨:除了诗意和思想含义,我们还能研究一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的发言五花八门,畅所欲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归纳起来如下:

  1、可以研究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比如“沾衣欲湿杏花雨”里的“欲”、“西出阳关无故人”里的“故人”的含义;

  2、可以研究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

  3、可以研究朗诵诗句时的节奏、语气、辅助手势等;

  4、可以写一点和作者有关的有趣故事。

  我很兴奋,有这么多可供研究的内容,报告会写得干瘪或雷同的担心不复存在。看来,小学生的智慧不容小觑,教师自以为难写的题材或体裁,也许同学们不以为然。

  恰好作为配套阅读教材,每人书包里都有我推荐、让家长给孩子购买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我先让大家选择自己打算研究的两句古诗,再按照研究内容一致分组。同学们欢呼雀跃,结果全班60人竟然分成了18组,最少的一人一组,最多十三人一组。同学们拿出课前我布置要求自带的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三五成群,煞有介事地凑在一起嘀咕、商议、争辩、诵读起来,教室里热闹而不混乱。小家伙们那种自主探究的较真劲儿和快乐劲儿,让我蓦地生出些许感慨:探究性学习真的魅力无穷、潜力无穷啊!

  第二节课,我让全班同学继续研究了十分钟左右,然后请了五组代表来汇报交流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代表们侃侃而谈,颇有小小学问家的气质呢。想不到本学期最后一次作文指导课,我会上得如此轻松随意,同学们写得如此流畅自然。

  批改完全班习作,近一半人得到了高分。由此可见,阅读课上能研究,习作课也能研究啊。激发了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学自然能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地。

  附优秀习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研究报告

  作者:潘美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关键字我认为有“逢”、“佳”、“倍”,它们分别是“遇到”、“美好”、“加倍、格外”的意思,连起来诗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别人的家乡,做一个没人招待的客人。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我会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在朗读时,速度应该慢一点,诗中的七个字节奏是这样的:2 2 1 2,也就是在“独在”、“异乡”“为”这些字后面作很短时间的停顿,秦老师就是这样朗诵的。

  以前,王维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都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据说茱萸是一种可以辟邪的草)但到了京城长安后,王维谁也不认识,他是多么思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

  现在,只要出门在外的人,一年四季无法回家,一思念亲人,就会背诵王维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我年龄还小,不能体会这种想家的心情。但是,将来我考上大学,去外地念书,就会和家人分别,那时,我一定能体会到了。

  由此可见,亲情是多么伟大呀!

  指导教师:秦克波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我很轻松地完成了习作6  的教学,而且我收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要想在习作课上让孩子们不怕说,不怕写,还得功在课前。在上19课〈〈航天飞机〉〉这一课时,我已经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的作文教学。在课堂上,我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假如你是航天飞机,你怎么向别人介绍你自己?因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了,对航天飞机的特点和用途了如指掌,所以大家一下子就能完成这个练习。这个教学设计,为我今天的作文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习作里有一篇范文,范文的格式和我让孩子们完成的课堂联系:介绍航天飞机大同小异。这次习作要学生向别人介绍一种文具。在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说说文具有哪些,你打算向别人介绍什么文具,这种文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当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我又让他们观察19课和习作中的范文是用什么手法写的,孩子们都知道是用拟人的手法写的。我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把你们想向别人介绍的文具写下来呢?”大家跃跃欲试,我马上给时间给他们打草稿。大约十分钟左右,小菲同学的习作完成了。我让她给全班同学念念她的习作,嘿,好家伙!写得还真不赖。接着,又有几个学生写好了,我一一让他们念自己的习作,每个孩子的习作不仅语言流畅,词汇还特别丰富,每一篇都不一样。不到三十分钟,同学们几乎都完成习作的草稿了,看到孩子门自信的目光,我知道我今天的作文教学的成功源自于功在课前!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4

  写人的文章看似简单,然实属不易,看完学生的作文发现问题不少:

  1、没有内容可以写。大多数学生想不到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询问才知: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体贴才是事情,那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想不到内容可写了。)

  2、不知道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刻画人物,让人物鲜活起来,而是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脑儿地说完。

  3、对于细节描写还比较的陌生。许多同学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不是典型事例,惊天动地的事才能体现老师的品质,这也是造成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文章空洞的主要原因。

  4、学生的词语匮乏。学生原先的词语、句子的积累少,也造成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少,“肚子”中没有东西,又怎么能好文章?

  针对这些问题,我 加强了对“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刻画人物,让人物鲜活起来”“用小事刻画人物”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用细节描写去刻画人物,用小事刻画人物,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活起来,掌握最基本的写人方法。另外:教学中教给学生编写提纲的方法,这也是写好作文的捷径。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5

  本次习作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文字说明,指出,如果心里有话想对别人说而又不便当面说时,可以用笔写下来进行书面交流。

  第二部分是例文《请您原谅我》.例文开头点明这件事一直"埋藏在心底",恳切地告诉老师这件事在自己心中的分量.事情的发展过程写得很具体,真切地反映了小作者当时的内心活动.文章情真意切,语言得体,是学习如何向别人倾述,表达内心情感的好例文.

  第三部分是作业: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想对别人说的心里话,习作的内容按各自的表达需要,可以传达问候,可以表示歉意,可以诉说委屈,可以请求谅解,也可以提出建议,语言要精当,情感要真实.

  本次习作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向别人倾述,鼓励学生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感受通过以第一人称交流的形式与他人沟通,传递情感.下面简单总结一下本次习作指导的一些感受:

  一,以情调动情,用情贯穿过程:

  本次作文指导,我从最能拨动学生情感的事例入手,择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小磨檫导入.,所读的表达歉意的话,既是下水文,,能在学生心中引起波澜,诱发他们的情感.。研读例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请老师原谅的真情,让学生明白,只有真心实意地请求别人原谅,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谅解,正是因为我以老师的情调动学生的情,,情贯穿整个作文指导过程,学生“想写”的愿望不断在心灵深处升腾,从而有话想说,有内容可写。

  二,用好例文,在例文中学写法.

  针对例文,设计了四个思考题,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第二个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够体会作者的感受”,引导学生得出:请求别人的原谅,,写清这件事,还要写清自己的感受,事情的发展与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但让学生明白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明白这篇习作如何去写.为下面如何去写心里话作好铺垫。

  三,帮助拓展,关注表达生活.

  新课标关于作文提到: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在指导写作时,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我告诉学生,你可以向亲人、老师、朋友、甚至是一面之缘、只知其名的人说心里话,可以表达歉意,请求原谅,述说委屈,也可以传达问候,、提出建议,、表达敬意等.。这样一学生思路大开,倾述起来就有话可写。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6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明确一节课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量,所以这节课要讲多少内容,老师要做到课前有所准备。另外,对于文语课来讲,听,说,读,写都是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不可能把每一个项目都训练到位,所以说,教师对教学环节要学会取舍,学会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活动环节。另外,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还要具有合理性。

  这次语文科的作文教学大赛已经结束了,对于在课堂中正确“取舍”,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的确是这样,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面面俱到实际就是面面不到。因此,懂得在课堂中取舍,才是正确的教学观。这样的道理虽然简单,但做到却是不容易,我在这次比赛中,主要犯的错误就是太想“把课上好一些”,结果在课堂上自己总是有意无意的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讲透彻”。这样,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教学的重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现在回想、反思,觉得自己何其笨啊!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啊!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时时提醒自己,要牢牢地记住这句话。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走得更远,走得更好。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样的理念,准确定位每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人生经历等具体的方面安排教学内容,正确地“取舍”,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出色地完成教师的任务——“引路人”的角色。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7

  习作内容

  这次习作,我们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尽力写出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

  写法点睛

  俗话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谁不说咱家乡好呢?小朋友,你的家乡在哪里?你的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呢?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可爱的(美丽富饶的)家乡吧。

  首先要言之有序。

  写家乡的景物,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印象最深的,或者具有典型特点的景物,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写景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时间推移为序,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写,也可以写某一段时间的景色变化;二是以空间方位为序,可以采用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空间方位顺序来描写景物;三是移步换景为序,即随着观察者立足点的移动变化来描写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景色──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后到了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只要按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具体写出来,家乡的美景自然会呈现在读者眼前。

  其次要抓住特点。

  写景时只有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使人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怎样才能抓住家乡景物的`特点呢?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物不同,景致的特点也不同。比如,从气候上看,北方冬天冷,哈尔滨有“冰城”之称,而南方夏热,重庆有“火炉”之称、“雾都”之誉;从地势上看,有的小朋友家乡在一望无边的平原、一碧千里的草原,有的小朋友则在连绵起伏的丘陵、高耸陡峭的大山上;从物产上看,有的小朋友家乡盛产小麦,棉花,苹果,而有的家乡盛产水稻、香蕉、柑桔……总之,可以从事物的种类、大小、形状、色彩、声音,从静态、动态等方面去发现特点,去描写特点。

  最后表达真情。

  写景表达的情感必须真实,这样才能在感动自己的同时感动别人。对家乡的赞美、热爱,可以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来,也可以在开头、结尾和文中直接抒发对家乡的真情。此外要展开合理的想象,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亲切的拟人、有力的反问、动人的夸张,以及引用美妙的传说,这样写会更加生动优美,更加吸引读者。

  小朋友,快快拿起你的五彩妙笔,尽情描绘那如诗如画的家乡美景吧!

  思路点拨

  思路1──写一写家乡的大街小巷。你的家乡一定有大街小巷吧?这些大街小巷是咱们生活和休闲的好地方,一草一木可能记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写一写这里的景色吧。

  思路2──写一写家乡的四季景色。你的家乡也许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好地方,可以写一写家乡四季变化的不同景色吧。

  思路3──写一写家乡的山水。你的家乡有山有水吗?不论是高山大河,还是小山小溪,咱们都可以写一写家乡的山或水呢。

  思路4──写一写家乡的风景名胜。你的家乡有旅游景点吗?这可是咱们习作的好素材呀!能够成为浏览胜地的地方,景色一定美丽迷人吧,写出来就是好文章呢。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8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经过三上教材的试教和习作反馈,我们欣喜地看到,苏教版国标本紧扣《课程标准》习作教学理念,一洗陈旧思维定势。以“勇立潮头敢当先”的魄力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匠心,从三年级开始全面推出习作教学科学序列。

  习作教材特点分析

  上、下册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一脉相承的,既有螺旋重复,又有质量提升。从下册看,习作教材的编写特色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三本三从”六个特点上。

  1.本位转向。

  即从片面应试为本位转向以儿童发展为本位。在以应试为本位的前提下,老师和学生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哪管儿童独有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兴趣、注意、思维、记忆等规律。只管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和成人的语言、见解、认识与思想去要求或指导学生习作。儿童不再是习作的主体,却被异化成作文考试或“奉命”作文的机器。要么猜题押宝,要么背、抄、套作。一味要求通过观察抓特点、巧选材,立意要高,描写要生动形象,不管你习作空话、假话、言不由衷,只要骗过阅卷人的眼睛,得高分就好。苏教版习作教材一开始就突出“儿童本位”的理念,关注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反以往偏重于回忆性习作训练,安排的话题都是写儿童最感兴趣的,且刚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现在和他(她)生活、学习、游戏在一起的人。从《脱棉衣》到《小草中的发现》,从《我的朋友武建设》到《肚子再也不痛了》……哪一篇习作不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又乐写、易写呢?

  2.本体确认。

  即对儿童习作本质的认同,还儿童习作的本色。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对事件的认识,。多源于感观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而不像成人以理性成分居多。《课程标准》有一段针对第二学段习作的话,很明确:“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是儿童作文本体观的内涵所在。习作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学作品。它是一种自由的、真实的、有自己个性的表情达意的练笔或书面交际活动。苏教版习作教材在创设活动情境和提供同龄人本体、本色例文以及互相交流方面,引导儿童习作向本、真发展。

  3.本源回归。

  即从立意本源(老师预定中心思想或设定命题)走进生活本源。长期以来,“立意本源”的习作理念一直占统治地位。儿童的构思、选材、谋篇、用词、造句和老师的批改、评价、反馈等一系列操作环节,都必须遵循“立意本源”这个理念。老师命题或框定中心思想之后,不管儿童有无这方面的材料和认识,都必须写。写不出的学生只能靠胡编乱造或抄袭或他人代笔来完成习作任务了。其实,儿童习作本源应来自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身边的人、事、物人手。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三年级下册的8篇习作教材,均来自儿童熟悉的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儿童都能在各自的生活环境和前期经验中找到与之匹配又易于表达的“相似块”。苏教版习作教学已回归童真、童趣的生活,踏上了一条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康庄大道。

  4.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要开阔儿童的习作思路,启发自由表达,能自主选择表达材料,关键是要开放作文内容,摆脱封闭式思维的束缚。以往以命题作文为主,题目大多封闭在《记一件难忘的事》、《童年趣事》、《记一个助人为乐的人》、《美丽的校园》等等一类圈子之内,为一代又一代小学生所操练。有的老师提供现成的材料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写“葫芦文”;有的为学生列好提纲,提供语串语词,写“框架文”、“喂食文”。而通观本册教材,习作内容堪称“贴得紧、放得开,前有孕伏、后有铺垫,内容资源有机整合。”所谓贴得紧,是指贴近儿童生活、贴近阅读教材内容、贴近儿童前期经验。放得开,是指内容开放、思维发散。例如《习作2》,“画一张像,写一写”,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还可以画想象中的人。除了写外貌,还要写写性格、爱好。导学既宽松,又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又如《习作1》,通过图文对照学例文,知道怎样按内容分段写。然后在两组图画中,任选一组写,也可以自找课外的一组连贯的图写。例文浅显、易仿、能创,导学又关注儿童兴趣和认知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多向选择,处处体现开放性和人文关怀。关于“孕状”、“铺垫”、“资源整合”这一特色,它又像一条暗线贯穿于整套教材。例如,一年级课文《秋姑娘的信》中有“给小树裹上冬衣…”的内容,本册《习作1》例文就有给小树“脱棉衣”的句段,前呼后应,长线联系;二年级有“舐犊之爱、乌鸟私情……”的读背练习,本册《习作4》的例文《乌鸦反哺》,学起来也就不陌生;二年级有口语交际课“买文具”,本册《习作4》,看类似买玩具的图写一段人物对话,应该说是用不同语言形式呈现熟悉的“相似块”;三上《习作2》有《我的自画像》,重在写外貌和长相,本册《习作2》又有写“画像”(画别人),除了写外貌长相,还要写写性格、爱好,似是一种习作反复,实则是螺旋上升。

  5.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如前所述,以往的习作是在单元练习里安排一个题目,然后按要求作文。基本上是:“命题(或半命题)+提示+要求”——单一的线性呈现方式,大多是空泛的说教文字。而苏教版习作教材呈现方式是多元的、立体型的:有的是配图例文——导学语——迁移性图画导写;有的是激趣导人——配图例文——讨论合作——选图仿写;有的则是提供数条素材资料——配图想象——围绕话题写介绍文等等,可以说形式活泼多样,图文简明生动,促动儿童自主习作、自能作文。

  从习作体裁形态上看,有记事、有写人、有日记、有童话,还有随笔和说明式介绍,形式上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表达,发展个性。

  6.思维从手脑分离走向手脑合一。

  多年来,在片面追求应试的扭曲下,我们没能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常常是“用自己的笔写人家的话”,习作者的手与自己的大脑思维处于分离状态。教学归根到底就是一门思维科学。学生习作其实就是其大脑思维成果的物化。教材编委、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运用脑科学,针对苏教版习作教材的运作机理,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选材与构思是一个人接受外部信号刺激,调用自己已有的相似块,使用内部言语,根据话题要求所做出的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重组、相似匹配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这段话把手脑合一的重要意义和内隐操作说得很透彻。苏教版三下习作教材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手脑合一,易化儿童习作。例如《习作8》是编写童话故事。故事怎么编?学生能很快地从上学期“摆玩具编童话故事”找到文体“相似块”。至于本册是围绕“习惯”这个话题编故事,学生除了从话题示图中得到信号刺激,拓展思路,还能从1—6册习惯篇教学中选择到一系列匹配信息,有事可思,有话可写。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从整册教材的设计看,每次习作的版面都是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生动,还有同龄人誊写例文的视觉美。教学中,再适当配以音响、音乐,视听交互感染,能有效地促动学生乐于用脑、易于动笔、手脑合一的进程。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9

  《小站》讲述了一个偏僻的山区小站。虽然很小,设施很简单,但布置得却是那么精美,使我们感受到小站工作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站工作人员安心在偏僻的山区工作,给旅客带来温暖,体会他们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教学难点是:学习课文按方位顺序有条理记叙和围绕着一个特点具体描述的方法,把作文写得有条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感悟,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谈到:我觉得小站这么干净、整洁、优美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劳动,可惜过往的旅客只能在这儿停留两三分钟,有的甚至疾驰而过,未能认识到工作人员的真实姓名。小站工作人员默默奉献,多么像西部建设者啊!这时我的思想与这位同学产生共鸣,便灵机一动,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回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中对筑路工人赞美的语句,引用其词、纂改其句:“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辛劳,没有工作人员的付出,就没有小站的优美、整洁,也就没有旅客的`舒适安全……”恰到好处地赞美小站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整节课的布局前松后紧,也就是时间上没有把握好。一开始给学生的自由朗读时间过多,以至于后面的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解决。造成拖堂这样的严重失误。造成原因可能是由于紧张,一开始迟迟进入不到状态。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介绍作者,本课作者袁鹰,生于1924年,是我国当代作家,诗人。接着读课文:想想每段的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分成两段,并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分析课文:通过初读课文,这个火车站给你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自由读文,思考:小站内外景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通过小站这精巧的布置,从中体会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最后进行练笔按方位顺序观察自己住的房间(或教室)。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10

  【教材分析】

  一、读了两篇习作《我真棒》、《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你一定会想,我也有我的长处,我的本领。请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写下来。写完后不妨读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你。题目可以是“请为我竖起大拇指”、“埋在心底的自豪”、“请将赞许的目光投给我”。当然,你也可以自拟题目。

  二、本次习作的两大特点:

  1、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 长期以来,许多习作课往往是教师命题,小学生面对教师的命题,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写,有没有东西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写。而命题呢,绝大多数是命题者一相情愿的设想、规划、要求,对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书面语言积淀尚不丰厚的小学生来说,不去编、不去抄、不去说那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还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而本次习作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对于自己,学生最熟悉不过了,写自己的长处、本领,又何乐而不为呢?

  2、给学生自信,让学生“骄傲”起来。

  常常有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被老师和“权威”学生所轻视,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当你问及他的优点和长处时,他会怯怯地说“我没有什么优点。”对于每个人来说,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优点。幼小的孩童因为心理的柔弱和惧怕常会不自觉地丢失自己,这是可惜

  的,也是可悲的。而这次习作相信学生,宽容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长处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可以是各个方面的:身材高大、胆量过人、声音动听、会踢足球、唱歌、书法等等。为学生插上了自信的翅膀。

  三、本次习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例文的作用。

  第一篇例文《我真棒》选材侧重表现在“趣”上,从“最令我自豪的是我的力量”、“像腆着个?将军肚?”等语句反映出我是个有力气的男孩。第二篇例文《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选材侧重在“坚持”上,从“我不气馁,咬牙坚持”、“我已经学会了侧翻、下腰、空翻等基本动作”等语句,反映出我是怎么成为一个会跳舞的.女孩的。两篇例文选材离学生的生活都很近,有利于开阔选材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内容和方法上帮助学生把握例文的写作要领,真正发挥例文应有的作用。

  2、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说话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做作文呢,做作文也是说话,只是把口头说的话,变成书面的话了,既然作文也是说话,就不应该说假话,小学生作文不同于作家创作,可以虚构,可以杜撰。小学生写作文是初学写作,是打基础。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写作水平及认识能力都很有限,不允许瞎编生造,那样会使小学生文风步入歧途。惟有写真实的事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写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具体是文章的关键。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11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一个美丽的贝壳,一件漂亮的毛绒玩具,一辆具有特殊意义的自行车……可是,当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说说他为什么是你最心爱的物体的时候,占主流的往往是这样两种回答:或“记不清楚了”,或“不知怎么说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即使我们讲再多写景的方法恐怕都收效甚微。本节习作课,我们就是来写写自己的心爱之物。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好这篇文章呢,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总结了自己的优缺点:

  1、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习作题目,让学生深入了解题目,明确写作目的,在写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情况,通过设置“组织材料”“突破难点”“动笔练习”这些环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物可写,有据可依,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3、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习作6 教学反思 篇12

  在作文教学中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大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不喜欢作文课。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将是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每次作文课上课前,学生都流露出厌烦情绪,叹声一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文写不好,无事可写。试想,每次作文,学生都能潇洒行文,轻轻松松写出一篇好文章的,作文教学自是一件易事。

  解决这一难题,须从根源上找原因。教学中发现学生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容空洞无物,缺乏创新;

  二、没有真情实感,空喊口号;

  三、语言乏力,品之无味。

  四、字数达不到要求。

  找到了问题的结症所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兴趣,搜集材料

  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缘于学生知识面窄,可写之物太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是较难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发生在身边的事,网上的新闻告诉他们,让他们说出来,交流后在写,并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2、善于发现,勤于思考

  其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还是很多的,只是学生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老师的一个眼神,父母的一句叮嘱,同学的一个灿烂的微笑以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是学生写作的题材。学生缺少发现的眼睛,不善于思考。教学中我会就某一件事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3、欣赏美文,品味语言

  常于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找一些精美的文章,从写作手法,修辞,感情色彩等方面引导学生赏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怎样遣词造句才使语言富有表现力。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品味能力。

  通过努力,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对作文有了很大的兴趣。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6: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