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
范文 |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课题 8.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问: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问: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四、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3班 级 四(1) 上课教师 谈俊 教学时间 2011.03.08 教学课题 《三顾茅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改写方式,对比较阅读初步感知; 2、读懂文中关键人物刘备的品质和用心; 3、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表现诸葛亮是人才的景色描写的手法; 难点:了解刘备不仅是尊重人才的好领导,还是关心兄弟的好大哥; 设计理念 合理且有分寸地利用《三国演义》对应的原文,适当还原《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几位人物的刻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一、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顾茅庐》。(打开书43页) 提示学生看43页下的一行小字,指名读: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你们注意这一行字了吗?) 师:同学们,这一行字很多人忽略了。只要在课本上出现的文字,我们作为读者都不应该视而不见。这节课我们就从这行字开始。(ppt出示) 《三国演义》(ppt出示书籍)我们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第一课时的开始我相信你们的老师一定和你们聊过了,我们不展开了。 有关内容是什么意思?有特别的三国迷知道吗?我解释一下:对照题目“三顾茅庐”(ppt出示图画)这篇课文在《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内容基本是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ppt出示),但对照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在《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内容基本是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ppt出示),为什么这么说?我有依据,(ppt出示)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的第一句话就是“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提问:课文中哪一句话与《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对应?(打开书)指名答。(ppt出示第一自然段) 这两句话意思接近,但文字不同。这就是——(指着“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改写。我们初步探讨一个问题:经典作品的改写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读懂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你们发现改写的问题了吗? 朗读提示: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 指名回答。(没有关羽的描写) 师:原文中是有的,此处也改写了。这是“减”。(板书:改写 减)至于关羽怎么不同意,说的什么,我们尊重课文,先不讲了。言如其人,我们看看张飞怎么说的,(出示:“嚷”)说了什么。(张飞的话放大) 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读。 提问:张飞是个怎样的人?最准确的概括是他的结拜大哥刘备说的。(不懂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红色标出放大) 过渡:刘备尊重人才吗?(板书:尊重人才)自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用圆圈圈出关键词语。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哪些句子说明刘备刘玄德尊重人才?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哪些词语是重点词?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 师:应该说,这三处基本与原文意思接近。但还是有问题的,细心的你发现了吗:刘备刘玄德是“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他的兄弟会乖乖地在门口休息?此处(指着板书“减”)“减”去了什么? 指名答。(对,少了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的描写) 出示: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师:你们觉得这一段改写特别是“减”的做法好不好? 学生交流。 师:确实,让张飞的形象少了许多鲜活,更加没有反衬出他们大哥一代英雄礼贤下士的气度。 四、刘备尊重人才,你认为在他看来他三顾茅庐请的诸葛亮是人才吗? 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用波浪线画出。 指名回答。 (ppt出示)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解释“茅塞顿开”、 “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用一个成语概括是“拨云见日”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用一个成语概括是“如鱼得水”。指导朗读。 文中还有两处,一处在第三自然段。(提示)大家发现没有第三自然段,我们有一处没有分析到,但这一处在文中似乎很重要,因为课后就有与之相关的习题。这一处很含蓄。 (ppt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指名读。 能不能把别的地方的山冈也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指名回答。 此处景色中有什么?“山” 、“松”、“水”、“竹”。这些暗指了诸葛亮的什么? (提示)填空 孔子曰:仁者乐( ),智者乐( )。 ( ),( ),梅,被称之为“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被称之为“四君子” 师:现在,我们知道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是有选择的,是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暗指诸葛亮是才德兼备的人。如果,写其他植物就没有这个效果了。所以,这一段景色描写不是简单的写景。 ppt出示课后习题: 如果,这样套用这样普通的句式写话,是没有太大的意思的。但是,将写景与其他结合对我们同学来讲用难的了。我的建议这条题目我们可以不做,留待以后思考。你们同意吗? 师:这段描写似乎很好,不然课后习题不会让大家仿写。在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有没有这段景色描写呢? 师:很遗憾,我通读了几遍。在第三十八回没有任何与之有关的景色描写。这是改写的另一种形式是:加。你认为这个加的改写怎样?好吗? 出示这三句话,指名读。 师:(ppt出示)这两处突出诸葛是人才,其实是侧面的,(ppt出示)这一处是含蓄的,之前我讲了文中还有一处是正面的,真真正正、的的确确能反映出诸葛亮是个人才。你能找到吗? 找不到也不怪大家,经过改写后,这一处还真很不好找。 (ppt出示)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师:此处改写用了30个字。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这一段描写用了多少字呢?1179个字。(ppt出示)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师:你认为此处把1179个字改成30个字的改写好吗?学生交流。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在我们的课文中这么一改写只有一个主角:刘备。,但是,我们要知道,真正的三国中“三顾茅庐”有两个主角:第一男主角刘备,最佳男主角诸葛。作者罗贯中在隆中对后是这么评价的:(ppt出示)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但,我们改写后的课文“三顾茅庐”主角只有一个刘备,诸葛亮变成了男配角。这一“减”使诸葛智者的形象大受影响。当然,改写者可能也顾虑四年级学生读不懂这一段隆中对,但也不能这么该啊!我们在这儿时间关系不细读这一段最能表现诸葛智慧的文字了。建议大家读原著吧! 五、探讨刘备对结拜兄弟的一番苦心。 师:从本文看,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助刘备呢?学生交流。(因为刘备尊重人才) 师:从本文看,诸葛亮知道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的好领导吗? (ppt出示之前说明刘备尊重人才的句子)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逐一提问):诸葛亮知道刘备离他家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吗? 诸葛亮知道刘备敲门是轻轻的? 诸葛亮知道刘备是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的? 小结:那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助刘备不是因为知道刘备尊重人才或被刘备尊重人才的举动感动了那么回事,那么简单了。这个问题要弄明白,我的建议是(ppt出示书籍)阅读《三国演义》。今天不做讨论。 我们讨论的是:既然诸葛亮看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动作,听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语言,刘备还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说刘备这么做是做给谁看的? 学生交流(只有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看到了) 为什么刘备把尊重人才的举动做给张飞、关羽看呢?学生交流 师:要成大事、做大英雄一定要有气度、胸襟、雅量。刘备之所以从一个卖草鞋的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英雄,无疑是有气度、有胸襟、有雅量的。而他的两个结拜兄弟有许多的优点,但是却有性格、品质上致命的缺陷:缺少气度、胸襟狭窄、雅量不够。他们的大哥刘备无疑是知道的并且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帮助下该过来。如果仔细读过三国的人知道关羽、张飞之死,就更能明白大哥刘备的一番苦心了。刘备是一个好领导:尊重人才。刘备也是一个好大哥:帮助兄弟。(板书)你们同意吗? 指名分自然段读全文。 师:同学们,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的好领导,一个帮助兄弟的好大哥,三顾茅庐是一个好故事,《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出示作业1:阅读《三国演义》,如果有关时间和阅读能力的问题,可以先读第三十七回和第三十八回。 出示作业2,比较阅读。本篇课文这样一个加加减减的改写有一些不足,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比较阅读是一件非常有好处的阅读方式。建议大家以读书小组或班级读书会的形式读下列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草船借箭》也是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的,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林冲棒打洪教头》、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三打白骨精》找到,这篇课文都是根据名著有关内容改写的,不妨对比读读。你可以三选一,兴趣浓的,能力强的都读一读。 本文的讲解是离不开《三国演义》 的,课文下的一行小字可以使我名正言顺地引入《三国演义》。 改写对于本文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再加上本文的改写还是问题多多的,与《三国演义》有比较大的出入。老师有责任正确引导,不过注意分寸与选择。 这一段原文的插入基于两个原因:1、不难读懂;2、反衬和强化了刘备的形象,也使课文中比较暗淡的张飞形象鲜亮了不少;3、这一段比较有趣,能激发学生对原文的兴趣。 怎样让学生明白课文选景是有特定含义的?用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降低了一些难度,这些题目本身也是一个暗示,特别我在小结中有意反问:可不可以在隆中山冈那儿种牡丹花、油菜花?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这不必讲得太深。 对习题的否定本意也是促发学生思考,不惟书,读死书,有一定怀疑精神。 这一段虽然出示了原文,但是没有涉及内容的学习,只是进行一个数字上的对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课文改写过大,以至于改变原意了。 这一段话也是给课文留点面子,不能简单否定和彻底否定。学生对课文的质疑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限度地进行。 刘备还是一个好大哥,这不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难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和对《三国演义》的研读。 这两项作业不是突然地,是在前面步步导入地基础上自然而然的作业。我认为每一项作业都应该是这样的,不能将文本研读与作业训练割裂开。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显然这种文本的教学是有违《三国演义》的原意的。学生读此文本是不能准确解读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主要的任务的。我试图还原“三顾茅庐”的真相,因而将《三国演义》与之有关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的部分内容引入课堂,当然这种引入我在预设阶段就注意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新的学习内容,掌握一个分寸。从最后的教学实践来看,效果是达到了。 相关类似的课文学到结束一般会安排一个阅读推荐,本文也不例外,但如何使推荐水到渠成、顺其自然是我在预设阶段着重考虑的问题。不能在结尾处简单地出示,因而,在整个教学中步步渗透,结尾处浓墨渲染是我的想法。从最后学生的神情、动作来看学生是有阅读原文的欲望的。 当然,从整个课堂来看,教师我过于强势,牵引过多,学生主体性凸显得不够,如何这样的文本教学中师生教学相长是我必须要注意的。 教学案例 及分析 师:从本文看,诸葛亮知道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的好领导吗? 师(逐一提问):诸葛亮知道刘备离他家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吗? 诸葛亮知道刘备敲门是轻轻的? 诸葛亮知道刘备是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的? 小结:那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助刘备不是因为知道刘备尊重人才或被刘备尊重人才的举动感动了那么回事,那么简单了。这个问题要弄明白,我的建议是(ppt出示书籍)阅读《三国演义》。今天不做讨论。 我们讨论的是:既然诸葛亮看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动作,听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语言,刘备还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说刘备这么做是做给谁看的? 学生交流(只有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看到了) 为什么刘备把尊重人才的举动做给张飞、关羽看呢?学生交流 师:要成大事、做大英雄一定要有气度、胸襟、雅量。刘备之所以从一个卖草鞋的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英雄,无疑是有气度、有胸襟、有雅量的。而他的两个结拜兄弟有许多的优点,但是却有性格、品质上致命的缺陷:缺少气度、胸襟狭窄、雅量不够。他们的大哥刘备无疑是知道的并且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帮助下该过来。如果仔细读过三国的人知道关羽、张飞之死,就更能明白大哥刘备的一番苦心了。刘备是一个好领导:尊重人才。刘备也是一个好大哥:帮助兄弟。(板书)你们同意吗? 在此教学设计中,教师我对文本的解读是刘备既是一个好领导,也是一个好大哥。虽然,本文并不明显,但是也有所反应。从整本书来看,这样的形象才是刘备完整的形象。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具体到本文而言,还是要以生为本,尊重文本,适可而止,点到为止。 备 注 1、填写内容字体均为宋体字,课题字号为小二号,其余为小四号,单倍行距。 2、填写完毕请自行保存,打印输出一份上交存档,纸型a4。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4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诸葛亮的面。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终于成功了。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红笔板书:诚心诚意) 2、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1)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 师:刘备为什么要责备张飞?(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师: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师:该怎样读好这两个人的对话呢?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要去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呀!刘备怎么说的?(齐读) 师:让我们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男生读张飞,女生读刘备) 师: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文中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分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前呢? 生: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师:刘备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他——(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师: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还有哪些地方? 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师: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生: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师: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师: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生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转折 师: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见面后,茅塞顿开。 师: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师:刘备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诸葛亮,想要听他的高见,诸葛亮有何高见?(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师:(出示图片)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师:刘备没见到诸葛亮前,他对天下形势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呢?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这就叫(板书:拔云见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作者这样描写刘备当时的心理,对表现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雄才大略)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了吗? 生: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如鱼得水) 师: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出示幻灯片)“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师: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夸诸葛亮) 诸葛亮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这句话。 师:(延伸)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生:待人诚恳,谦虚 生:不要摆架子 生:对人要尊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板书: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 师:课文有一处秀丽的环境描写,你找到了吗?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隆中美不美?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交流(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师小结:山冈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这些景象与隐居其中的诸葛亮的品格多么协调啊!因为诸葛亮为人刚毅,执法严明,敢于抗争,从不苟且,正直无私,正好与山冈、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将山冈的蜿蜒起伏比喻为宛如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 生读,读出美感。(配上画面)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拓展延伸 归纳: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来赞美这则历史故事,齐读: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5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吗?你知道这部书中的一些故事吗?说说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板书:三顾茅庐 二、初读感知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含义深刻,比较难理解。我们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老师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上的一些词句。开始。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带领关羽、张飞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诚意打动,出山辅佐刘备。指出:顾:拜访) 三、由词入境 师:课文中有些四字词语很值得积累。 课件出示: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恭恭敬敬、诚心诚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 1、开火车读。 2、这里的哪几个词是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的?通过这三个词你感受到什么?(对诸葛亮尊重。)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三个词。 3、哪几个词是写隆中的景色的?这几个词在那个自然段出现,请画出来。 课件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指名读。 (2)隆中这个地方怎么样?(美) (3)从那体会到隆中很美? (4)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5)你注意到“来到……,只见……”这个句式吗?指导学生可以用这个句式写一处景物。 (6)谁在这居住啊?(诸葛亮)诸葛亮是杰出的人才,这灵秀之地出现这样的杰出的人物,你会想到那个成语?(板书:人杰地灵) 4、老师来板书两个词,虽然不是课文中的,但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体会人物的品格。(板书: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引导学生说说意思。 这两个词是形容谁的?(刘备) (1)引言:是啊,刘备从司马徽 水晶先生那得知诸葛亮是当今的大贤,得到他的辅佐就可以成就大业时,求贤心情急切。曾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但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成功了。刘备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的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还需要我们好好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边想边画出重点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在字里行间写一写。 (3)品读第二自然段 a、通过读第二段感受到刘备诚心诚意了吗? b、课件出示张飞、刘备的对话。 c、同桌之间分角色读读,读出人物的特点。 e、既然写刘备诚心诚意,为什么要写张飞?(对比的写法,更能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4)品读第三自然段 a、边出示课件边说:看看第三自然段的这段话,你从哪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引导学生抓住:“半里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不要惊醒、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半晌工夫,一个时辰”的词语体会。) b、围绕“恭恭敬敬”体会。 ①“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非常尊敬别人。) ②你还在哪里见过恭恭敬敬的情景? (大臣对皇上;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 ③刘备当时是什么身份?刘备又是什么身份?你总重体会到什么?你读懂了黑板上的哪个词?(礼贤下士) ④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当时的年龄吗? (刘备当时47岁,而诸葛亮27岁)你有体会到什么?(诚心诚意) ⑤还有可以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半晌工夫,一个时辰) ⑥刘备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他会想什么呢?你读懂了黑板上的哪个词?(求贤若渴) ⑦诸葛亮悠然醒来,当他发现等候多时的刘备,会怎么想?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四、品读孔明 诸葛亮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吗?我来读读第四个自然段,品品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诸葛亮果真是大贤)你能通过诸葛亮的故事品品诸葛亮其人吗?(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舌战群儒等) 文中还有三个比喻句,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大贤。 课件出示:三个比喻句。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藏龙卧虎)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0 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如鱼得水) 指着板书:看我们不仅理解积累了课文的一些词语,还理解和积累了和这篇课文有关系的课外的一些词语,希望以后学着应用。 五、《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还经久不衰,它给我们留下什么呢?(尊重人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成就一番大事;同时要想赢得尊重,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才能的人。下课。 板书: 三顾茅庐 人杰地灵 求贤若渴 刘备 诚心诚意 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 藏龙卧虎 拨云见日 如鱼得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色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等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积累课内外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隆中景色的美丽,渗透运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68.三顾茅庐(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学习思路: 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学习准备: cai课件、《练习纸》等。 预设过程: (一)启迪,方言逗乐暖诚意(课前) 1.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说我叫肖绍国)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从大屏幕上看到的)(你真善于观察)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学生说肖老师)是朋友就应该直呼其名,我叫——(肖绍国)谁来叫我的名字?(如果没人叫,教师说一句谚语:老虎赶车——没人敢)(指名学生叫肖绍国)(教师接——哦,在这儿,我给大家上课来了;到!并作立正状) 2.同学们,知道我来自哪儿吗?(湖州)想不想听听湖州话?(想)好!我说一句,你先猜猜是什么意思?再学着我说一说,好不好? 教师说——今天跟大家一起合作,我真快乐!(纯正的湖州腔)(学生猜、学) 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快乐吗?(学生发话)(跟这么多朋友相聚在一起,特别是看到你们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当然是件快乐的事) 好了,你们能不能说一句衢州话,让我也来猜猜、学学?(学生说衢州话,教师学猜、学) 3.看来说好普通话可真重要,大家都说普通话,五湖四海的人们才好沟通。同学们,我们大家都互相认识了,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你们真可爱!) (二)感觉,第一印象落诚意 同学们,上节课在你们语文老师的帮助下,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像? (学生说话:礼贤下士、求闲若渴、真心诚意、一片真情……) (方案一:如果学生一开始说出“礼贤下士、求闲若渴”等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到不了“诚心诚意”上去,教师导:这个词语用得好,文绉绉的,你从哪儿找到的?我怎么没有发现,你真会读书!——刘备的“礼贤下士、求闲若渴”都来自于他内心对诸葛亮的一片诚意!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刘备?——“诚心诚意”) (方案二:如果学生一开始说出“诚心诚意”,教师先板书“诚”,继续让学生说其它的词语,总结:是呀!刘备的“礼贤下士、求闲若渴”都来自于他内心对诸葛亮的一片诚意!) (板书:诚) (三)锁定,揣摩对话悟诚意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想读吗?(想)好!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2.最能体现刘备诚意的语句有好多处,谁先来读? 3.多平台交流—— a.师生对读——预热 当一学生读到以下这组对话时:(大屏幕出示)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 ——(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方案一: ◇若学生一上来把“胡说!”一词读得不错,教师则启:你这个“胡说!”读得特别有味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我要读出斥责的口气)——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其:“求贤心切,一片诚心”,(学生接话,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就是非得——刘备出马,(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若学生把“大贤”一词读得不错,导——我觉得你“大贤”一词也读得不错,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话)是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那份诚心、那份敬仰(齐读刘备的的话)——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大贤”,而在张飞眼中诸葛亮只是一个——“村夫”,(学生接话)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一学生读)谁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猛张飞”的感觉?(再指名一学生读——真不愧为“猛张飞”!)——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我们来进行一次对话。(分角色对读)。 方案二: ◇若学生一上来把“大贤”一词读得不错,教师则启:“大贤”这儿读得特棒,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话)是呀!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那份诚心、那份敬仰(指名一学生读)若学生把“胡说!”一词读得不错,导——你除了“大贤”这个词语读得不错外,“胡说!”这儿也读得很棒,你为何要这样读?(我要读出斥责的口气)——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可见其:“求贤心切,一片诚心”,(学生接话)谁来读出斥责的口气,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就是非得——刘备出马,(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带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话,感受感受。(齐读刘备的的话)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大贤”,而在张飞眼中诸葛亮只是一个——“村夫”,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一学生读)他哪里读得好?(学生说话)你们了解张飞的性格吗?谁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猛张飞”的感觉?(再指名一学生读——真不愧为“猛张飞”!)——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我们来进行一次对话。(分角色对读)。 方案三: ◇若学生一上来读得很一般,教师则导:能说说你对这组对话的体会吗?(为了请诸葛亮,刘备斥责自己的弟弟,可见他的诚意)那谁能读出刘备斥责的口气呢?——下面按“方案一、方案二”走。 (2)教师导:刘备怒斥张飞的背后是对诸葛亮的一片诚心啊!(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 b.自由对读——亲历 这个同学是抓住刘、张二人的对话来体会刘备的诚意的,真好!还有哪些同学也是通过刘、张二人的其他对话来体会的,你来读——(随学生朗读完,大屏幕逐个出示)(第一句暂时隐蔽)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1)你们同桌,或者前后同学,你读张飞,我读刘备,选择三 组对话中对你们触动最大的一组,先自由读读,等会儿,请你们展示。(学生合作分角色读) (2)好,哪两个同学先来?有人说,听话听音,你可要认真 听,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a.当学生读到第二读组对话时,(导:你们俩读出了话中之意)教师启:你听出了什么?(听出了张飞的埋怨,刘备的诚意、气愤)是呀!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谁不会埋怨呢!谁也来埋怨一下?(指名一学生读张飞的话)面对着张飞的埋怨,谁来教训他一下?(指名一学生读刘备的话)教师接:刘备真可真是用心良苦呀!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齐读刘备的话) b.当学生读到第三组对话时,(导:你们俩读出了弦外之音)教师启:你们听出了什么?(听出了张飞的不耐烦,刘备愤怒)你注意到刘备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吗?(大声斥责)大声斥责的口气是怎样的?谁来读?(指名一学生读),谁跟他读得不一样?(指名一学生读——你给自己的朗读打几分?——推荐一个同学再读)教师导:刘备越大声斥责,越可见其拜访孔明的诚心!(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 c.当学生读到第四组对话时,教师启:你们又听出了什么?(学生说话——导:他就怕张飞失去了礼节) c.集体引读——升华 (1)来,让我们连起来,把你感悟到的读出来吧。(大屏幕上四组对集中出示)我也想参与到大家的朗读中来,行吗?谢谢!一、二组读刘备,三、四组读张飞,准备—— 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 d.创新对读——滚烫 (1)导: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这张飞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2)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怎么样地说呢? (大屏幕出示) 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刘备 说:“ !” (3)同桌之间先说说——交流。 (教师评价点:抓提示语“斥责——大声斥责——怒不可遏”, ◇ 你们真是刘备的知音啊! ◇ 嗨!还真跟刘皇叔真心有灵犀呢! ◇ 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 (3)短短的一组对话,我们就从张飞的不耐烦、鲁莽中悟出了 刘备的一片诚心。(板书:诚)刘备的这份诚意可真是令人感动呀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7(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 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你认为要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那几个词呢?(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指名读——齐读。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 (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 )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 责 张 飞 诚 下 马 步 行 礼贤下士 阶 下 恭 候 求贤若渴 下 拜 谒 见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9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激趣:谁知道《三国演义》?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三顾茅庐(相机板书课题) 2、自主学习: (1)、轻声读课文,学习生词,知道课文中多音字“着、塞”的读音、意思 (2)、了解题意:“三顾茅庐”中“三”、“顾”、“茅庐”各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茅庐”在什么地方,里面住着谁?谁“三顾茅庐” ?他“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三顾茅庐”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 (3)、理清思路,了解重点: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 3、集体交流,相机板书:刘备、诸葛亮、两次拜访没见着、第三次拜访见面 (二)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默读课文,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板书: 诚心诚意) 2、“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呢?(课件出示刘备责备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 齐读 板书:尊重人才) 3、合作探究:哪些地方体现了刘备的诚心以及对人才的尊重,最终打动了诸葛亮出山辅助他的呢?(四人一组合作讨论、边读边画) 4、集体交流,朗读体会:(课件出示)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鲜明的对比,突出张飞的莽撞无礼和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板书:生气)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4)、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5)、等了半响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通诸葛亮见面。 (6)、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细节的描写,从语言、动作、神态,突出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求才的虔诚。(板书:步行 轻轻敲门、走进 恭恭敬敬等候) 5、思考交流:从哪里看出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邀请呢?(课件出示) (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精妙的比喻,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刘备对人才的渴求。(板书:同桌 同榻 一起 鱼水情) 6、有感情地朗读上面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1、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刘备的诚心呢?他用了哪些方法让诸葛亮明白自己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而不是虚假的呢? 真心: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等候 恒心:两次拜访没见着、第三次拜访、等了半响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用心:冬去春来(不顾寒冷坚持拜访)、 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诸葛亮看不见都这样做) (指导朗读) 2、诸葛亮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才,肯定有很多人请他,可他都没有去,偏偏跟随了刘备,他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是可靠的,是可以信任的呢? 观察:利用书童观察刘备的行为 试探:两次拜访没见着、第三次拜访时等了半响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面试:第三次拜访见面分析群雄纷争的形势 3、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诚心恒心打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就走上了为国家统一大业的路,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同学们,学了本课,将来你做了公司的老总,会像刘备一样招聘人才吗?或者你是一个人才,知道怎样去应聘选择一个合适的公司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吗? 板书: 8、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诚意)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两次拜访没见着 第三次拜访见面 生气(尊重人才) 步行 轻轻敲门、走进 恭恭敬敬等候 同桌 同榻 一起(鱼水情) 作业: 1、用钢笔描红。(书后习题2) 2、抄写词语,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清澈见底 没有见着 3、摘抄课文中你感悟最深的三个句子。 课题: 三顾茅庐 四年级语文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课文在写作上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 1、细节的描写,从语言、动作、神态,突出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求才的虔诚。 2、鲜明的对比,突出张飞的莽撞无礼和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3、精妙的比喻,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刘备对人才的渴求。 4、环境的烘托,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及雄才大略。 5、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略写第一、二次拜访,详写第三次拜访)。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多音字“着、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设计理念: 1、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表达出思想感情。 2、《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活动提供有效的空间。 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采用重点突破法,通过刘备责备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在诵读与思考中深入体悟,在生活与实践中得到升华。 本课教学分两教时进行,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掌握本课的生词,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感悟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共分为三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感悟体会;(三)精读课文,赏析品味。第二教时重点指导学生背诵三、四自然段,学写一处景物,并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空间,了解《三国演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发阅读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0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84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会“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生字卡片、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 3、 指导生字“茅”。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对,还要写好。(学生写字) 4、 质疑:“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检查: (1)读准词语 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辅助 统一 捆来 尊重 山冈 潺潺 时辰 吩咐 拜访 半晌 策略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疏疏朗朗 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群雄纷争 (2)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3)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 初步了解课文 (1)交流刚才质疑的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 指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理解“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知道“顾”是拜访的意思。(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理课文思路,了解详略文中重点。 教师提示: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哪些自然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四、指导生字字形以及书写。 1、 同桌一起学习生字,找找难字。 2、 交流学习生字的体会。 3、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三顾茅庐”的意思?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2、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刘备 诚心诚意) 二、学习课文 (一)教学板块之一 打开思路: 1、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读书思考 3、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6处) 4、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5、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 (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6、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d、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二)教学板块之二 1、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指名学生读)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3、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三)教学板块之三 1、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2、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3、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4、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这句话特别吗?(这句话用了比喻) (2)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 (3)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4)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5)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6)学生练读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6、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7、学生交流。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8、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迁移练习,练习写话。 1、师:隆中美不美?(光盘:请你欣赏) 2、指名朗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4、学生默读研究 5、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6、指导朗读,读出美感。 7、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8、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9、交流后学生习作。 四、布置作业。 1、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课后习题3) 2、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1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为了有序组织教学以及逐步深入学习,我拟定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幻灯片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出师表》这样一段话:(由于这段话是古文,学生难度大,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带着学生边读边感悟其意。)“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在课堂小结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既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质疑解难,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历史故事,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学 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学情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