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三首》教案 |
范文 |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4篇) 《古诗三首》教案 篇1第一课时 一、学习《中国古诗》(《语文读本》P71)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涉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前言 与古代文学一样,我国的古代文论也不源远流长的。它的 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文论的奠基与酝酿时期。在先秦,尽管文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跃的诸子在阐述各自的社会理想与哲学时,往往会包含有关于文学的思考。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于政教中心的立场,强调文艺与政治、道德的联系,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后世的正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它重视对文学外部规律的研究)。道家倡自然无为、冥契大道,他们所强调的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所以成为后世的审美理论的滥觞。(它重视对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艺术成就: 1、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复沓的章法:反复吟唱,淋漓尽致地表达抒情主题,收到尽兴的效果。表达诗意的发展。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性。《无衣》《木瓜》 3、语言运用当时民间口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见,好似三月长!采萧好姑娘,一日不相见,犹似三季长!采艾好姑娘,一日相见,竟似三年长!)四字一句,语气自然。 4、用韵。首字入韵:“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侣伴。)隔句入韵:“女也不爽,士二其行。” (二)影响 1、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基础。2、启发和推动了后代 诗人向民歌学习。“开门没开错”(郭沫若)3、赋、比、兴的滥觞。 4、开创了我国旧体诗歌的押韵方法。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文学成就: 1、在诗律上创造与突破。创造了参差、错落、长短、多言、灵活多样的句式。抒情长篇。 2、抒情形象的创造。 3、浪漫主义特色。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各种修辞手段,比兴手法大大前进。 (二)影响:比兴手法的应用,寄情于物,托物以讽。是我国第一个署名诗人,是我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开端者。 《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第二课时 三、乐府诗 杰出代表是《孔雀东南飞》。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震烁诗坛,光耀千古。汉乐府诗采用的是杂言诗、五言诗的体制,精彩的叙事手法,同《诗经》四言为主的体制以及《诗经》、楚辞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诗歌创作上是明显的进步。 四、古诗 在汉代乐府的影响下,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诗母”、“五言之冠冕”(刘勰)、“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 五、“建安”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 “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曹操:乐府歌辞《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悲凉慷慨、气魄雄伟。曹丕:《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植:两个时期1、诗风雄劲刚健;2、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怀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作品中激荡着一种要求创造、渴望自由与解脱的精神。 《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离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王粲,“七子之冠冕”。 建安时代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著称。 六、正始文学 代表作家:嵇康、阮籍《咏怀》。 七、两晋诗歌 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刘琨/玄言诗 陶渊明:东晋末期,“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平淡自然。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北歌民歌1、《吴声歌曲》2、《西曲歌》 (二)北朝民歌《木兰诗》 九、山水诗谢灵运谢朓 十、南北朝诗歌 1、南朝鲍照 2、声律说“四声八病”“永明体” 3、北朝瘐信 《古诗三首》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古诗三首》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3、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手指点画。 1、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欣赏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结束环节让幼儿尝试手指点画,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古诗三首》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 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 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齐声读) (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 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 (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如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 6、生看画面,师描述: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课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 (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青年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有了责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 (2)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同学们,这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此时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觉呢?(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7、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指名读、齐读。(读出充满希望的感觉) (2)男女分组赛读。 (3)从“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吧! 三、课堂延伸:交流春联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春联,全班齐读。 3、教师指导书写课后生字“旧、符”;生写,师评价并随机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和踏青出游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去看看吧。(板书:清明) 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韵味和节奏。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课件出示古诗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课件出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的解释,并配相应图片。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课件出示古诗3、4行) (1)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2)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4、思考: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逝世亲人) 5、自由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6、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诗句—懂诗意—品诗味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人王维就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课件简介诗人王维。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2、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课件出示重阳节简介)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与诗句相对应的图片,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过渡: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每逢佳节,作客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就更加强烈了。 (3)让我们带着思念之情来朗读吧!(男女读、小组读) 2、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佩戴着茱萸登高,遗憾的是唯独缺少了我一个人。) 3、感受古诗的韵律: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它表现出来。 课件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 四、记忆识字,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自主识字。 2、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独”的部首是“犭”,“异”的上半部分是“巳”。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9、古诗三首 元日春节热闹欢快 清明清明节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思亲、思乡。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都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很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以不同的诵读方式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交流读完古诗的感受,体会古诗的意境。 《古诗三首》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古诗三首》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 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 (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 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古诗三首》教案 篇7一、教学总目标: 1.认识“塞、秦、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分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塞、秦”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 3、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 2、能借助注释理解理解《出塞》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四、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两首为唐代的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还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出塞》的大意是: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 越过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诗的大意是: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干色的宴饮情景。“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上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 《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安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诗的大意是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理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东山再起。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课文的插图有边关、长城、古战场,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想象 诗歌描写的画面。 2、学情分析 三首古诗的教学,可以依据诗意理解的难易程度来划分课时,第一首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学第一首,再学习后两首。古诗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尝试借助注释等初步理解诗歌大意;接着,进行疑难交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借助相关资料等理解诗句;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并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 师:在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表现了历史名人的爱国之情。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学习写书信,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十一课跟老师读课题二十一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写的出塞,唐朝诗人王翰所写的.凉州词和宋朝女诗人李清照所写的夏日绝句,其中出塞和凉州词是七言诗,夏日绝句是五言诗。 二、初步古诗 1、听古诗录音 师:首先让我们听课文录音 2、借助拼音读正确三首古诗 师:现在请同学借助拼音,试着把三首古诗读正确。 3、指名朗读古诗 师:请同学来朗读 《出塞》 塞:sài 秦:qín 征:zhēng 多音字: 人未还huán:还——回来 飞将jiàng:将——将领 将jiāng将来 教jiào:使令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读准了这三个生字的字音 题目《出塞》的“塞”是平舌音,更老师读。 在第一景诗中的秦时明月的“秦”是前鼻音。 万里长征的中“征”后鼻音。 在这首诗中还有三个多音字。 第一个是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还”意思是归来,读huán。 第二个是“将”,根据注释我们了解到这位龙城飞将是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这个字第四声,跟老师读jiàng。它还有一个读音是将jiāng组成词语,将来 第三个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注释告诉我们“教”的意思是指使得、令,所以这个字的字音应该读第四声教jiào。 《凉州词》 琵琶:轻声 师:第二首谁来读?......诗中提到了一种乐器的名称,琵琶。跟老师读“pí pa” 师:最后一首谁来读?......这位同学把诗读正确了 4、自己读古诗注意停顿 师:现在请同学再把三首诗自己读一读,注意停顿。 三、学习《出塞》 1、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塞”就是可以做屏障的,险要的地方,可以组成词语边塞要塞。这是乐府旧题《出塞》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用的题目。 2、王昌龄简介 师:诗人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是他早年赴西域边塞时,所做的诗篇。一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3、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师:在这首诗中,王昌龄向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呢?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插图来说一说。哪位同学来交流? 预设:结合插图,我知道了边塞的关口是由高高的城墙阻隔而成,它在崇山峻岭之中曲折蜿蜒。是没有尽头。 预设: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只有一堵长长的城墙。边塞显得十分荒凉。 师:能把诗句的意思说清楚吗? 预设:这是秦国的人月和汉朝的边关,出征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归来。 师:意思说出来了,但明明已是唐朝,诗人为什么要写秦时明月汉时关呢? 预设:因为明月还是那轮明月,而眼前的关口,在汉朝时就有了,但出征的将士却不曾回归。 师:诗人向我们描绘的正是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而这样的边关自秦汉时期就已存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写出:边塞的战争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说那些出征远方的将士们没有回到家乡,他们倒在黄沙大漠之中。 师:读一读这两句诗,你的心情怎样呢?谁来交流? 预设:我的心情有点沉重,因为连年战事带来了生死离别。 预设:我读的时候有点忧伤。战争让年轻的将士常年在故土之外 师:是呀,明月照关口清冷孤寂,加上人未还的伤痛,让我们感受到诗的前两句所表现出来的忧伤情绪。 4、后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师:结合注释自己说一说。那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又是什么意思呢?请你结合注释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交流? 预设:注释二告诉我们龙城飞将是指汉朝名将李广,此时是唐朝,他早已不在人世。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所以诗句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驻守边疆,就一定不让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越过阴山。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准确说出了“但使”“不教”词语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谁来交流。 预设:诗句的意思是只要有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驻守边疆,就一定不让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越过阴山。 师:那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不教胡马渡阴山,让我感受到了,将士们的守边决心,他们拥有坚定的意志。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好,诗人还借着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实现国家安全与统一的心情。 师:前两句诗人在感叹边战不断出征不归的遗憾,后两句却赞美了将士们的家国情怀。你能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预设:读了这两句诗,让我体会到了边疆战士们希望能像汉朝名将李广那样,守护边关保卫中原。 预设:我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将士们的豪迈气概,他们会以历史上的名将为榜样,英勇作战,抵御外敌。 师:每一位将士都有可能一去不还,但每人都具有克敌制胜,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师:现在你们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诗吗?谁来读 6、背古诗 师:现在谁能借助提示来背一背一首诗。 师:不借助提示能背诵吗? 师:这节课老师重点指导大家写一个“秦”字 师:上半部分的三横在横中线上面,中间一横最短,第三横最长。三横距离匀称。 师:下面的“禾”的最后一笔捺写成点 师:请同学们在写字本上写两遍。 板书: 古诗三首 《出塞》 作业布置: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完成练习册一、二 21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教案 篇8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及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1)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边。题目意思: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以前读过他写的诗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读过他写的《绝句》。板书:杜甫。)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学习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满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压”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丛丛鲜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④师小结:前两句诗是说花很多,开得很旺盛。 (2)学习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连”、“戏蝶”、“时时”什么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留连:舍不得离去。戏蝶:游戏的蝴蝶。时时:不停地。诗句的意思:快乐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娇莺”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恰恰:黄莺的叫声。诗句的意思:美丽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 ③请大家想想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④师小结:这两句写出了蝴蝶和黄莺各得其乐的情态,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6.师小结全诗:全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从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边的春色。 7.谁能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8.有感情地读,读出读的情趣。 (1)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9.练习背诵。 三、总结学法。 解题知作者-学习明诗意-品诗明感情-练读并背诵。 四、作业 。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二、按上节的学习方法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板书诗题: 游园不值 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值”、“不值”、“园”是什么意思? (值:遭遇、碰到。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园:指私人花园。题目意思: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2.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叶绍翁,南京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理解,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屐鞋下的横梁。 印:踏印上。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春色:春景。出墙来:伸出墙外来。 (2)诗中作者爱惜什么?前两行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久扣柴门未开,说明游园心切) (3)作者未能进园赏花,并不扫兴,从哪可以看出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可以看出。) 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园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所代表地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6 6.小结: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 7.谁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8.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 (1)生读划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加以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韵味) (3)练习感情朗读。 9.练习背诵。 三、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1)板书诗题,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2)理解“之”“广陵”等词语意思及诗题意思? (之:去,往。广陵: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2.介绍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 (2)李白和孟浩然关系怎样,你怎么知道的? (俩人是好朋友,从题目和诗中可以看出来。告诉学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子意思,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故人:好朋友,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因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烟花三月:指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三月。 下:顺流直下。 孤帆:单独地一条船。 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 唯:只 天际:天的尽头,天边。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帆”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只见“帆”而不见“船”呢?(“帆”指船)5.找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6.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7.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8.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表达了思想感情。 (1)朗读并画出重音和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7 三、齐背《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 1.背诵两首古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指名读。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出片段。 2.选择内容: (1)教师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宽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 内容:家乡里值得留恋、回忆的地方;自然风光,名特产品、名胜古迹等内容。 中心: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同学之间交流。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师生评议。 3.练写片断,相机指导。 (1)全班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继续练写。写完后的同学进行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作业 设计: 一、默写《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填空: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代诗人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 2、“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句千古佳句,是__代诗人___写的________的诗中的句子。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广陵”,就是____,这首诗前两句______,后两句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 三、先理解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_______ 时时:________ 恰恰: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怜:________ 小: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________ 尽:________ 唯:_________ 天际: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三首》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古诗三首》教案 篇10古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诗歌基本常识 三教学方法:讲解 四教学过程:1诗歌的历史从人类开始有了劳动就有了诗歌人类最初的劳动号子就是诗歌的雏形,所以诗歌可以成为歌,因为可以配乐而歌 2诗歌划分的阶段是从西晋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始的 3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有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仙和诗圣 4诗歌分类:诗歌 2诗歌规则:押韵和平仄 押韵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首诗的偶句的结尾一个字必须押韵即韵母相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问:四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律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能诗能画,精通音乐,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独具特色。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觉敏锐,体物细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散译: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犹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有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户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三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为什么成为名句:一“大”一“直”,一“长”一“圆”虽随意而直白却把雄浑而壮观的景象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来。寓意境与明白如画的语句中。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次北固山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洛阳人,玄宗年间进士,《全唐诗》存有其诗十首。 诗意散译:一条弯曲幽深的小路伸向青山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宽阔,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的摆脱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出生,夜晚象是孕育着浑圆的朝阳的母亲,而江南的春天似乎是进入了旧的一年,春天夜晚将尽,黎明即将来到的时刻,时间过的实在是太快了,作者用“生”“入”二字形象的将时间飞逝的感慨表达了出来,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如古寺,出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作者简介:玄宗年代进士,一生仕途很不得意,常悠游名胜以自娱, 其诗多为山水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意境幽深,感情曲折。 诗意散译: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时的百鸟自由的欢唱,清晨的潭水倒影让人心的空灵,万物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空中偶尔传来钟磬的余音。 写作特色:作者所选取的'意象是非常精到的,整首诗歌是在一种清净无为的恬淡幽深的景色之中诞生的,作者选取了“初日、高林、竹径,花木掩映的禅房,清晨鸟儿的鸣叫,深而清澈的潭水,钟磬的余音”所有的这一切都展示着这样的一种气氛,使人如饮清泉甘露,心如明镜。名句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诗歌在表现意境方面尤其突出。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词又称为“诗余”和“长短句”,是配乐填写的诗句,起源于唐末兴盛于宋朝。通常分为上阙和下阙。上下阙的内容是不同的。词的名字是乐曲的调名。词从流派上来分可以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阕主要是写景描绘了三幅图画,有一种愁绪充斥其间。在下阕中笔锋一转,对人生充满了期望和豪情。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第5首诗歌的含义及意境并能熟练背诵 二教学重点:词义句意及作者常识 三教学方法:诵读和分析体会 四教学过程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意散译:折断的铁戟沉埋在沙中还没有被销蚀,磨洗过后,辨认出来是600年前三国时代的遗物。由此想到了当时东风如果不给周郎方便,那么铜雀台里浓艳的春色就会把二乔关锁在其中了。 3诗歌赏析:销,消失。将,拿。铜雀,铜雀台。二乔即大小乔是孙策和周俞的妻子,这里作者用借代的手法用大小乔被曹操锁在铜雀台中代指周俞的失败。杜牧是一个有大志却未能得以实现的诗人,他是借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自己的不得志,使他说当时所有的人都使象周俞那样只是凭运气来得到胜利的,这使一首咏史诗,他是在借古喻今,他的评价不够客观,可以说周俞成了他的撒气筒。 作业:默写背诵 《古诗三首》教案 篇11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 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 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古诗三首》教案 篇12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读懂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2、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2、简介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诗圣。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 江畔:江边。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5、连起来说说诗意。 6、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3)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7、练习背诵。 8、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 (2)指名说是怎样记住的。 (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 2、介绍作者。 南宋,叶绍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意。 4、再读,逐句理解。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韵。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吟咏。 (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6、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 2、介绍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诗仙。 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4、再读,逐句理解。 5、有感情朗读。 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生字:识记,书写。 五、齐背这两首诗。 六、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写一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这三首诗。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选择内容 (1)启发选材。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3、练写片断。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自己热爱家乡之情。 4、继续练写。 5、写完后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古诗三首》教案 篇13活动目标: 1.了解古诗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感受诗中初夏的美丽。 2. 在剪贴游戏中理解、欣赏、学习古诗。 活动准备: 小鱼头饰,用幼儿自画自剪的小鱼及许多莲叶布置成“莲池”的场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 活动过程: 一、模仿小鱼游来游去,情绪愉快地参与游戏。 幼儿扮演小鱼,在音乐声中自由、欢快地游戏。 二、参与情境表演,在游戏中感受并尝试理解古诗中的词句。 1.欣赏“莲池”场景,体验首句:江南可采莲。 欣赏 “莲池”的场景,并为幼儿简单介绍江南美景,同时轻柔地朗诵首句江南可采莲,请幼儿欣赏。 2.“小鱼们"欣赏“莲池”中的莲叶,感受莲叶茂密的样子,体验第二句:莲叶何田田。 教师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莲池”中的莲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小鱼”们在莲叶中间游戏,体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 可爱的小鱼们,让我们一起在这碧绿的莲池中游来游去,自在地游戏吧。 三、听指令,做游戏,巩固古诗。 1.幼儿自画自剪小鱼,每人一条。 2.分别出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请小鱼们在方向盘的指示下向四个方向游戏,体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四、完整地欣赏、学习古诗。 1.在音乐声中,老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请幼儿欣赏。 2.师幼共同朗诵古诗。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领略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激发幼儿对江南美景的热爱。活动中“东南西北”的游戏幼儿非常感兴趣,但是幼儿对方向感的初步形成较为生疏,拖慢了游戏的进度,可将这个游戏放在区域中让幼儿多玩玩。 《古诗三首》教案 篇14【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