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
范文 |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精选14篇)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1《月光曲》全文的主线非常清楚,那就是以贝多芬的情感贯穿全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抓住这一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探索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朗读是最好的办法。 一、分角色朗读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兄妹俩的谈话,从谈话中可看出他们家非常穷,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朗读素材,首先我让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谈话,然后再指明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谈。他们读的非常投入,我不失时机的问到:‘你们刚才读的时候声音非常低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告诉我兄妹俩家太穷了,妹妹渴望听贝多芬弹曲子,却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哥哥满足不了妹妹的愿望,心理非常难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出了兄妹俩的感情,也了解了贝多芬此刻的心情,知道他很同情兄妹俩 。 二、填词朗读 课文第五一七自然段是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谈话。这也是一段能很好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填词朗读。我将每个人物说话的前面加上一些表示感情的词语,如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惊讶地]问,贝多芬[诚恳、热情地、]说,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惊喜、赞美地 ]说。读的时侯,我读前面的旁白部分,学生读说话内容,这样,学生的感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也更好得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欣赏朗读 第九自然段我采用了欣赏朗读的方法。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中在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从学物的描写中,他们明白了《月光曲》的丰富内容。在读中他们也体会出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接着我配上大海、月光、海涛的画面让学生跟着读。学生在画面的感染下,再加上自己体会出的感情,读起来情绪激昂,形成让人心弦震颤的节奏美感。 不足: 虽然通过朗读抓住了文章的情感,但我觉得如果打开音乐让学生欣赏《月光曲》,也许会很快的把学生带入愉悦的情境当中,效果会更好。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2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3【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配乐故事。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月光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3、教师梳理问题,总结出问题。 4、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 ⑴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⑵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己解决。 ⑶在老师规定的时间把课文读能读熟。 5、学生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6、学生课堂汇报交流,并自己解决问题。 7、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加入正确引导。 三、重点段落分析 1、教师置疑: 贝多芬用音符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并读一读。 3、学生找出展现月光曲音乐内容的段落。 4、学生小声读文,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和同桌先说说,哪些画面展现在你面前。 6、学生点击网页,欣赏美景。 7、用恰当的词语形容画面。 8、学生配乐朗读,体会月光照下大海不同变化。 (教师指导。) 9、学生点击网页,欣赏月光曲。述说心情。 10、教师总结, 四、音乐欣赏 1、学生点击网页,搜寻钢琴曲欣赏。 2、生说感受,并把感受发布在网站的交流平台里。 3、师小结。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4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录音朗读。"(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板书“曲子”。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的钢琴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了解乐圣"并点击"生平逸话",拖曳文本框右边的滑块浏览。)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为了学好课文,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生字词语"。屏幕显示5个生字,抽学生认一认。)"来,跟着录音读一读。"(任意在字上点击会出现相应的示范朗读录音及音节。)“大家分析一下字形结构吧。”(分析字形结构) 2、"谁能用这个字组词语呢?"(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下方的空白,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写这些字和词句。" 五、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板书:谱谱写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六、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板书: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七、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并单击"阅读提示"。)"同学们,能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按阅读提示跟着做么?" 八、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5【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陶醉”、“断断续续”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三课时 【各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①学会本课书的生字新词。 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梗概。 第二课时:①了解《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③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情引起的联想。 第三课时:①检查指导“片断练习”。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③完成课后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 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弟俩的谈话声)(板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琴声)(板书: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本文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没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书:深刻,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6学习目标 1.学习的生字:芬、券、盲、纯、汹。学习的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2.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研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链接: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 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 “ 自由、平等 ” 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 乐圣 ” 。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我要推荐的生词是: 2、我会运用的生词有: 3、说说课文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那些段落? 二、研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什么? 2、学习第二段。思考: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这样的环境对故事的发展文中有何作用? b.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c.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会怎样想? 怎样做? 三、重点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 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e、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是原来就有的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说明了什么? f、贝多芬弹奏的节奏变化是( ) a、舒缓——激昂——渐弱b、激昂——渐弱——舒缓c、舒缓——渐强——激昂 四、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7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新课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教材的编排按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预设的本课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为: 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 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图片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并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2、根据描述,展示画面 根据学生描述,教师相机出示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喜欢读哪一处就读哪一处,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想象。教师指导:在乐曲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或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皮鞋匠的联想,拓宽思路,说出自己对乐曲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4、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本课的板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按三条线索展开,分别由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乐曲的旋律、贝多芬的心情变化组成,通过板书,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确《月光曲》创作的原因。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8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9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 曹凤莲 师:当她听出这是贝多芬在演奏的时候,内心是多么激动,有谁能读出盲姑娘当时的语气? 生:读。 师:她此时除了激动,还可能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她可能还会很惊讶,因为她可能无法相信眼前为他演奏的人竟然真的就是贝多芬本人。 师:那你能试着用惊讶的语气,来读一读盲姑娘的话吗? 生:惊讶地读。 师:还可能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我觉得他可能还有些疑惑,不敢确定眼前的人是不是贝多芬。 师:你理解得真好。要读出疑惑的语气,这两个“您”应该怎么读呢?你来试一试。 生:读。 师:把两个“您”字拖长,就能表现这种疑惑的语气,我们都来试一试。 生:疑惑地读。 师:除了疑惑,惊讶,还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我觉得她更可能会十分高兴。因为她一直都期待能听到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所以当他真正听到了,一定难以抑制自己的喜悦之情。 师:你说的太好了。那你来读一读。 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为了上好《月光曲》这篇课文,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文本中,思考该如何处理文本,如何引领学生入情入镜,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特点。通过近半个月的整理和思索,我在处理文本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心问题,引领朗读 在课后,有一个可以引领全文学习的问题,“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比较模糊,让学生没有研究的方向。在仔细思考之后,我觉得贝多芬之所以能创作出《月光曲》,是因为盲姑娘和哥哥,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我在课后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小地修改,整理出了一个引领全文学习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能创作出《月光曲》?” 二、读中入境,自读感悟 贝多芬是因为被兄妹俩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所打动,才推门进入房屋,弹奏盲姑娘演奏的那首曲子,那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呢?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是关键。因此,这些对话一定要提出来,作为重点处理的段落。 这些段落的处理,应该是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中领悟角色内心,真正读懂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感悟情感,个性阅读 在读的层次方面,我设计了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例如,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盲姑娘听出这是这是贝多芬的演奏,内心的情感。我设计了让孩子对照课文“激动”地读,之后,设问:盲姑娘可能还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引导学生疑惑地读,惊讶地读,兴奋地读,这些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更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促进朗读的指导。 四、读中质疑,合作探究 在设计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的处理时,我想到,如果重复上一个环节的处理方式,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那这个地方该如何处理呢?通过仔细地阅读,我发现这个环节的文字内隐藏了好多疑问,诸如,盲姑娘为什么能猜出这是贝多芬呢?贝多芬面对盲姑娘的疑问,为什么不答呢?贝多芬为什么愿意再为她弹奏一曲呢?这些疑问,学生肯定也会有所体会。那这个地方,就可以让学生质疑,释疑,来学习,来读好。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我深入研究了教材,走入文本,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氛围很浓,读课文的时候也读出了各自的体会、领悟,课前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限,所以还出现了时间没有掌握好,环节之间的转换还不够灵活等问题,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在这些方面努力,争取自己的课堂更有实效,学生收益更多。 《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南山小学 江 丽 【教学片断】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了要有话想说。 (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读书。) 师:课文读完了,现在谁有话想说,忍也忍不住的? 生: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人的音乐家。 生:第九自然段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生:盲姑娘十分懂音乐。 生:贝多芬很有才华。 (这时有个学生提了一个特别的问题。) 生:盲姑娘的家里很穷,为什么会有一架钢琴呢? 师:谁可以帮这个同学解决疑问。 生:因为外国人比较有钱。 生:因为中国比较穷,德国人比中国要富裕,穷人有一架钢琴也是很正常的。 师:我们国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德国人们的生活水平比我们国家的生活水平要高很多,所以盲姑娘家虽然贫穷,但是拥有一架钢琴也是很正常的。 (提问的那个学生听了,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反思】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尊重学生的读书方式,让学生说说对课文的独特见解和感受,注视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同时,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评析】 自主学习探究,给予学生一个自主开阔的天空,可以依据自己的感悟去自由的体验课文,与作者近距离的接近。 “读”与“悟”结合激活学生思维──《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 河北省张家口市铁路第三小学 张 颖 恩格斯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每一个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方法,就以《月光曲》为例,与老师们交流一下。 《月光曲》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认真阅读学习本篇课文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课文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任何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些联想和想象就是由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的。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联想和想象,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阅读前注重激活学生思维 《月光曲》中音乐家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和盲姑娘喜爱音乐的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月光曲》是在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到达高潮的时候创造出来的。我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师:看着“盲姑娘”,听着《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月光曲》是怎样的? 生2: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月光曲》? 生3:《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设计这一问题,教师创设和利用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与文本主体对话。这是学生在教师催化下对文本的渴读,是教师点化下的主动建构,更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有效生成。 师:这是一首怎样的《月光曲》? 生:优美、悦耳的《月光曲》。 生:舒缓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生:这是一首富于变化的《月光曲》。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生:我是从这段话中读懂的──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这是《月光曲》的旋律吗? 生:不,这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的联想。 师:哦,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读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优美的? 生:从“微波粼粼、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些词感受到。 生:还有“水天相接、洒满了银光”。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份美的享受带给大家吗? 师:同学们,皮鞋匠的想象在音乐中飞翔,《月光曲》就化作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我们也来联想,默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个画面?酝酿一下感情,想一想不同的画面该怎么读? 这样的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细细揣摩、品味作者的情感。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看到、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以及人物由实实在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还有一些问题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使思维更有深度。 师:这美妙的音乐如同天籁,我们也身临其境,欣赏到了月光、大海的美景。 师:这么美妙的音乐,贝多芬是献给谁的? 生:盲姑娘。 师:盲姑娘是他的亲人吗? 生:不是。 师:是他的朋友吗? 生:也不是。 师:对他来说,是一位陌生的盲姑娘。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竟然为一位素未谋面的盲姑娘创作了一首旷世名曲,盲姑娘的什么打动了贝多芬? 师:查阅资料,结合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生活背景,想想贝多芬为什么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 生1:《月光曲》创作于1801年,此时的贝多芬听力已经在逐渐减退,但是对音乐的挚爱使他隐忍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演奏,与命运进行顽强不屈的抗争。 生2:盲姑娘的遭遇与贝多芬相似,又同样热爱音乐,在盲姑娘弹钢琴遇到困难却锲而不舍的时候,贝多芬怎能不感动呢?他诚恳、热情地为穷兄妹俩演奏《月光曲》,用音乐鼓励盲姑娘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为幸福生活不要放弃希望。 生3:“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正是幽静的环境压抑不住贝多芬内心激动心情的表现。 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一些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音乐家的高尚、博大的情怀。这些问题,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倾听和言说,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以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在这样的“提问”场景里,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这里,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创生着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然和开放。 二、阅读时注重“悟” 无论是学生的“疑问”和“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师:贝多芬在怎样的心情下创作了《月光曲》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这一层是说贝多芬听到琴声有一分触动,后来,“月亮升高”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后十分感动,后来“月光照耀”是说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动,这里表达贝多芬的心理变化。 师:你们发现他把联想的画面前后两部分怎么样了? 生:连起来了。 师:对应起来说的,那么把他这段话概括一下,贝多芬那天晚上所写的《月光曲》的内容就是写什么? 生:《月光曲》的内容就是贝多芬的心情。 教师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后,鼓励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独立思考,感悟所得,有自己的见解,然后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充分了解克服依赖思想的重要性,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阅读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阅读后注重评 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受、体验、理解”。这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其广泛涉猎多方面书籍;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很好地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见解,交流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自选的课外读物定期交流。他们自己提出观点,进行分析和阐述,无需往答案的“筐”里钻。在“百家论谈”的广阔空间中,培养多元的思维能力。教师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进行有创见的思维,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不违背基本的价值取向,促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个性化的人格。 总而言之,搞好创新教育意义深远。培养学生独特见解,发散思维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10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新课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教材的编排按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预设的本课教学目标为: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图片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初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咬文嚼字,才能领悟语言的情感,品出语文的味道。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2、朗读句子,想象旋律 学生朗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述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从而再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欣赏,感受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4、机动:在乐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本课的板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按三条线索展开,分别由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乐曲的旋律、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组成,通过板书,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确《月光曲》创作的原因。课文结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发现:一首优美乐曲的产生,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需要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不仅如此,一幅美妙的图画,一首隽永的小诗……他们的诞生也是如此。真情是生活的永恒! 附: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平静、悠闲、轻松—————→感动、同情—————→激动、激情喷涌 ↓ ↓ ↓ 舒缓、柔和—————→气势增强—————→高亢激越 ↓ ↓ ↓ 月亮初升—————→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1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12师: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众笑)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师: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师:弯弯曲曲,对不对? 生:对。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还有吗? 生:曲折。 师:对,还有吗?我再组一个吧。行不行? 生:行。 师:曲服,决不曲服。(生有说对,有说不对) 师:那是哪个“曲”呀? 生:应该是屈原的屈。 师:对,咱们绍兴的同学不愧是历史名城的人,组词都用历史名人在组词。好,《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 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 师:今天的书里有吗? 生:有。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今天的书是怎么说的? 生:今天的书上说的是“一百多年前……” 师:我就要能说明“著名”的那一点。 生: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师: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我们刚才说的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吗? 生:是。 师:那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对不对? 生:对……不对。 师:你说第一段没学完,你读读第一段,大家听一听还有哪儿没学?(一学生读第一段)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刚才哪儿没讲?都讲了没有? 生:都讲了。 师:整篇文章是写他谱写《月光曲》,那整个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 生: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他说最后一段和谱写过程没有关系。那么他弹完钢琴,飞奔回客栈,连夜写下来曲子,这个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生:因为他当时有了灵感,如果第二天写的话,灵感就没有了。 师:“当时有了灵感,”就回去创作了?不是这样吧? 生:因为我们俗话说,“趁热打铁”他是趁着灵感还记着,如果明天,灵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记下来了。 师:“灵感”这个词这样说不太合适。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这么说,他刚才弹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对。 师:临时弹出来的,对吗? 生:是。 师:所以他赶紧回去把它记录下来。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个记录过程,而不是创作过程是不是? 生:是。 师:是不是现在我们把最后一段也学完了? 生:是。 师:哪儿还没学完,再看一看,学完没有? 生:学完了。 师:我们这两段课文学得真痛快!好了,你们把还没学的部分好好读一遍。注意,我让大家读书,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了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有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生:能。 师:一边读,一边准备一下要说什么话。开始。(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想说站起来就说,不用举手。 生:我读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人、热爱劳动人民和热爱大自然的伟大音乐家。 师:你怎么看出他热爱大自然了? 生:因为他谱写了《月光曲》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确的说明。 师:你的认识超过了我的认识,非常好。谁还讲? 生:我从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我还知道了…… 师:(打断)你先等一下,你说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能不能再谈具体一点?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好吧,接着讲。 生:我从第二段到第九段还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我还知道了贝多芬非常热爱同情可怜人,他是名人,却不要钱为一个穷苦的人弹琴。 师:好,还有吗? 生:课文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不是“随便说说”,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还有我想给刚才那位同学补充一句:第九段不仅仅写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它写了大海从平静到波涛汹涌。这一段是皮鞋匠的联想,通过皮鞋匠的联想,写出了贝多芬琴声的优美和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 师:好,好。谁还想说就快点。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从第三节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为她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可是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很昂贵,我们家又穷所以买不起。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师:好的,但没说太清楚。 生:我想说的是,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 师:非常好。 生:我读懂了(读)“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师:你们说的把我要讲的都说完了,那这堂课就别上了。好,同学们注意,下课!(学生不动)我打算要讲的你们都说了,那不是该下课了吗?我再讲是不是多余了?下课,起立!(同学们起立)哎呀,我又想起来了,先坐下。(众笑)我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课文第七节他说:“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说的贝多芬先生,他为什么不肯承认呢? 师:你的意思是贝多芬应该这个时候站起来掏出一张名片来给她,(众笑)也就是说应该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吗? 生:对。 师:但他没有亮明,为什么?那你就带着你自己的这个问题来听讲。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后问题还是不能解决,你就站起来再问我,好不好?(生点头)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还要弹一首? 师:是啊,弹一首行了吧?为什么还要弹一首?谁还有问题?你们没问题了,我可有问题。让不让我提? 生:让。 师: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生:第九节。 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认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师:我还是没有听清。你没有解释得太清楚,谁能解释清楚给我听? 生:他写大海,是写《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说他在即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兄妹俩想象到的意境,所以这也是说他在写这首曲子。 师:你是说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连《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写弹一首曲子,他就写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节奏是什么样的。有的还要比喻成什么“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这些都一定要说的。这一篇呢,我什么也没看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 生:我从第九节上,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开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来霎时间洒满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没听懂,这还不是在写月光和大海吗?——不过,我也听出你们的意见了。你们都认为第九节是讲《月光曲》的曲调的,对吗? 生:对。 师:那么你们把第九节很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我才能明白。现在自己看第九节,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读完了讲给我听,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谁能说给我听?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讲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师:月亮升起来,还有吗? 生:就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板书“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读)“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师:没到那么远吧?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学接着讲。 生:应该是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师: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还有一个词呢? 生:霎那间。 师:你把这一段读一下我听听。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 师:洒满了银光以后整个海面上是什么样?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师:我不会写这四个字,你帮我写吧。(一学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写“微波粼粼”)谁还接着说?已经告诉我了,月亮升起来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着往下解释,后来月亮怎么样了?海面怎么样了? 生:后来“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师: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读。 生:应该是(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的意思说现在月亮升高了,接着往下说,穿过微云以后呢? 生:(读)“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产生了变化? 生:对。 师:(指板书)这里是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师:我再写个“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师:谁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师:那怎么写啊?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个字。 生:月亮升高。 师:对,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涛汹涌。 师:不对,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是不是这两句呀?那这两句用四个字能概括吗? 生:刮风起浪。 师: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风巨浪。 师:这风有点太大了。(笑声) 生:刮风卷浪。 师:能不能这么说,风怎么样? 生:卷。 师:卷什么样的浪? 生:巨浪。 师:对了,“风卷巨浪”这四个字多好呀!把两个意思都说了。(板书“风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风卷巨浪”行不行? 生:行。 师:(对一学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写在“风卷巨浪”的前面。(学生上前写)再往下看,还有吗?后面月亮怎么样呢?大海又怎么样呢?说不来的“使劲”读一读,谁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大家一起来读。接着我的话来读“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读)“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现在月光怎么样了? 生:照耀。 师:大海怎么样了? 生:波涛汹涌。 师:谁来写这八个字?(一学生上前写)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这一点儿?谁接着他读“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这一点儿?谁读“月光照耀,波涛汹涌”这一点儿?(三个学生站起来)一个人读完下一个接着读。大家听一听他们三个读得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开始。(三个学生分别读这三段话) 师:大家一齐来读,我给你们打上拍子,你们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我的手势,我怎么指挥你就怎么读。咱们看看读起来有意思没意思。预备,起!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导) 师:这回谁起来再读?谁读第一层?没有发过言的举手,已经发过言的先放下手。(教师让三个学生站起来)开始。(三生分别读) 师:太好了,谁还想读?(一女生站起来)你现在先挑一层,这三层随便你想读哪一层,读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学挑战,你就点他的名。(女生点了姓赵的同学)好,你先读,开始。 女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赵生也读这一层与她比) 师:满分是五分,全体同学用你们的手给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师:五分,好,给第二个同学亮分。 生:五分。 师:也是五分,很好。都读得不错。谁还想比?还有两个名额。(指一举手的学生)随便读一段,谁敢应她的战?(马上有一男生站起来)好,开始读。 女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涌过来。”(男生重读这一部分) 师:两个人都读得不错,还有一个名额,谁来读?(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应战) 女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男生重读) 师:两位同学读“波涛汹涌”真的波涛汹涌。前面看见妹妹恬静的脸,读得很温柔。这位男同学读得也很温柔。(众笑)好啦,大家读得也不错,讲得也不错,但我还是不明白,我说《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我找不着。你们告诉我,这儿(指板书三层)写的是月亮和大海,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为它是用语言文字来代替这个《月光曲》的。 师: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众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语言文字来表示它的旋律。因为课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谱子写下来,要是那样的话,我们不用学《月光曲》了。 师:成音乐课了是吧,他的话解释清楚了吗? 生:没有。 师:非常遗憾,没讲清楚,谁能帮我解释清楚?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师:你光这么说不行,我知道波涛汹涌是“轰隆、轰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声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师,黑板上都写的是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海。 师:对呀! 生:那我们可以联想到月亮是很…… 师:(打断)你想怎么联想就怎么联想?不对。我还可以联想到我小时候,我妈妈生气了,一开始不太厉害,到后来揍了我一顿。(众笑)我还可以联想到这个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觉得它第一层的意思是说《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师:(打断)你怎么认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我还认为我妈妈刚刚生气呢!(众笑)你说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来证明呢?好好读书,再把第九节好好看一下。(学生各自看书) 师: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生:不是,是联想。 师:谁的联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生:他们是听了贝多芬弹的乐曲后联想的。 师:那听他的曲子,脑子里就出现了这种情景,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噢,谁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我觉得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得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 师:噢,我明白了,这回你们算给我讲明白了。(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生:我觉得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很柔和的。 师:很柔和,(板书“柔和”)还有什么呢? 生:然后到…… 师:(打断)等一下,光是柔和吗? 生:还有比较缓慢,宁静。 师:比较缓慢,徐缓。(在板书“柔和”后面写“徐缓”)后来呢? 生:后来到风卷巨浪的时候,它的曲调声音应该响起来了,速度也加快了,声音从柔和变成高昂了。 师:不到高昂吧,有劲没劲? 生:有劲。 师:对,有力了。(板书“有力”) 生:最后是高昂。 师: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写“高昂”)还有吗?(指“有力”的后面)节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师:节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写“快速”)这儿呢?(指“高昂”后)波涛汹涌了。 生:波涛汹涌应该是更加快。 师:更快了,情绪激荡了!(在“高昂”后写“激荡”)我们写这一个词行不行?浪花在激荡,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那么谁能从头到尾地,系统地帮我解释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我先说个开头,你接着往下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生: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一个音乐(指板书“柔和、徐缓”等)引起了如此联想,(指板书“月光大海”等)对吗? 生:对。 师:这是咱们猜想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师:听过没有? 生:没有。 师:咱们试试,看咱们研究得对不对。不过我想,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么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然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生:可能。 师: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师:这样呢,就使他的乐曲旋律更丰富了,咱们听一听。(教师播放《月光曲》录音带,并配合音乐节奏打拍子,同时根据旋律的变化,指向板书相应内容)咱们先让贝多芬休息一会,就这么一段你们听出来没有? 生:听出来了。 师:基本上是(指板书)这么一个旋律变化是不是? 生:是。 师:咱们下课以后再仔细听。这个问题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弄明白了,谢谢大家!经过咱们的一段研究,讲清楚了,但是我又产生新的问题了。刚才你们说贝多芬非常同情穷苦人,所以他就创作了这首曲子,弹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对。 师: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你先告诉我,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哪儿去找根据? 生:应该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师: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没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讲…… 师:你们从第二段开始读一读,看看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它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写他和盲姑娘兄妹认识的过程,开始是怎么回事,后来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讲给我听。可以互相研究。(学生读文) 师:时间到了,大家休息一会,咱们先下课。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13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 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板书设计 6. 月光曲 琴声 散步时 同情 谈话 一曲 走进时 激动 又一曲 一夜 谱写记录 激情 创作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著名传说幽静入场券纯熟陶醉 (1)神态(2)动作(3)内心 2、“弹得多纯熟啊!”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感情多深哪!”说明。 3、这段话主要写。 讲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简介贝多芬的创作倾向:贝多芬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出身贫苦,十分同情穷苦的劳动人民,他说:“我应该努力为穷苦人干点什么。”他的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 思考: “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什么意思?(说明不一定是事实,只是传说而已。) 概括段意。 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讲读第二段。 (1)自由轻声读第二段,画出以下有关内容。 贝多芬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散步?(秋天 夜晚 河边幽静 听到琴声) 钢琴声为什么会使贝多芬走近茅屋?(断断续续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兄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读出感情。 (2)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心里会怎样想?(兄妹互相关心体贴,妹妹懂事,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只是因为穷,买不起入场券。我何不为他们弹上一曲?) (3)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了什么? 贝多芬弹完曲子,盲姑娘说的话,表现了她的什么思想 ? (“多纯熟啊”,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产生了共鸣;“您,您就是贝多芬吧!”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5)指导学生用“纯熟”造句。 贝多芬听到盲姑娘的话后会样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真是遇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 概括段意。 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屋子,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板书设计 (所闻)(所见)(所感) 兄妹谈话盲姑娘弹一曲 贝多芬 亲切赞叹月光兄妹弹两曲 皮鞋匠优美乐曲妹妹神态波涛汹涌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片断。 讲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1)“传说”这个词告诉我们什么? (2)概括段意: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讲读第二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散步?(明月高照的秋夜,周围幽静,传来琴声。) 这琴声怎么会引起贝多芬的注意?(因为弹的是他自己谱写的曲子。) 贝多芬走进茅屋,这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出了什么?(兄妹俩的对话) 请两三个同学分别读兄妹人对话。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随便说说”的含义。 (4)“随便”是什么意思?盲姑娘是真的“随便说说”吗?这她为什么要这样说? 贝多芬听了兄妹的对话后可能会怎么想? 贝多芬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他看到了什么?(引读)贝多芬座在钢琴前弹了一曲,听到盲姑娘说什么?(引读)盲姑娘的这句话,反映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多么纯熟啊”是赞美;“感情多深哪”说明她理解这曲子的感情;“您,您就是贝多芬吧!”这是激动。) 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呢? 概括段意:贝多芬听了兄妹的话,走屋子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作业 。 读课文。 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兄妹对话时,是怎么想的?贝多芬为兄妹俩演奏一曲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后,又是怎么想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 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指名朗读。 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预习《小音乐家扬科》。 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教《月光曲》 篇14《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 说到“对话”,一些教师更多地只想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交往,这个理解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的心灵,这种“对话”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这种“对话”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现以《月光曲》教学为例,来铨释这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眷注期待:对话在期待中酝酿】 师: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想知道老师读了几遍吗?我反反复复地读、如痴如醉地读,读了整整20遍。读着读着,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情绪,像潮水般喷薄而出。我写下了一首诗,想听吗? 师:(配画诗文《月光中的女孩》,背景音乐《月光曲》)好,“大诗人”朗诵给你们听(深情地)。 月光中的女孩, 你是月亮女神遗失在人间的孩子。 遍地的荆棘划破了你的双脚, 重重的迷雾遮盖了你的双眼, 只有音乐淌入了你的心河。 贝多芬是接你回去的天使, 指间流淌的音乐化作月光下圣洁的云彩。 托着你薄薄的身躯慢慢飘升, 你洁白的羽翼轻轻扇动, 回到了温暖花开的天堂…… 师:听着,想着……或许你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想诉,但难以用言语表达。我知道美丽需要等待,期待你精彩的言说。 生:这诗描绘的图画很美,真的好像在天堂一样。 生:图画里,月光中的女孩在音乐里翩翩起舞,显得楚楚动人。 师:说得也很美。同学们,你们会写诗吗? 生:(摇头)不会。 师:写诗并不难,老师写这首诗,灵感来自于课文,激情也来自于课文。大家多读课文,也能写诗,而且写起来会比我更精彩。因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今天,咱们一群“小诗人”,再加上我这个“大诗人”(我不谦虚了),定能营造一个诗意流淌的课堂。 师:大家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月光女孩就是── 生:(齐)盲姑娘。 师:贝多芬指尖流淌的音乐就是── 生:(齐)《月光曲》。 师:学习从“疑”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看着“盲姑娘”,听着《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月光曲》是怎样的? 生: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月光曲》? 生:《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月光曲》课始,教师以潜心会文后从心中喷薄而出的诗──《月光中的女孩》引领激趣,匠心独运激发学生读文作诗的欲望。然而话锋一转,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进而生疑。这一过程,教师创设和利用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与文本主体对话。这种对话是学生在教师催化下对文本的渴读,是教师点化下的主动建构,更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有效生成。 【返回倾听:对话在倾听中生成】 师:这是一首怎样的《月光曲》? 生:优美、悦耳的《月光曲》。 生:舒缓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生:我是从这段话中读懂的──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这是《月光曲》的旋律吗? 生:不,这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的联想。 师:哦,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读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优美的?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