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范文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精选30篇)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1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简单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用心。

  2.务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用心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必须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必须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构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好处。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但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透过日记能够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透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立刻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忙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2

  一、分析化学实验对高中教育的重要性

  化学是高中的一项重要的学科,然而,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手段,它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教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化学老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对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引起重视。

  通过化学实验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化学的知识点的巩固,避免了学生在知识环节的断开,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进行自主的探究,鼓励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老师利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化学实验引起重视,并且能够有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育的作用

  (一)利用化学实验手段获取化学知识

  在化学这门课程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例如,氢氧化铜的颜色,气味以及化学成分中的其他反应,这些都是要学生记忆的,如果学生在没有亲身的进行实验,只是按照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出来,那么,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多,就会给学生的知识点造成混淆的状态,使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含糊不清,没有真正的掌握。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中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化学的奥妙,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点有着进一步的加深,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还提高了学生在化学方面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点结合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所学所想。

  (二)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育的主要手段

  化学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一个探究的过程,它使学生在具有原理的基础进行验证,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在掌握和了解化学基本的原则下,了解了物质的本质以后,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下一步的探索,观察它们的反应情况,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已经知道的结果,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例如,学生在进行氢氧化铜的实验中,要对氢氧化铜的颜色,气味以及化学成分中的其他反应,学生在完成每环节后,要对产生的现象和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造成的影响,老师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了在化学方面的学习热情,也使学生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面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三)化学实验是培养和开发学生非智力的重要途径

  非智力,广义上的解释是指除了智力以外的一切和心理因素有关的因素,像是学习上的热情、自尊心和责任感等各个方面,高中实行化学实验教育,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加深,同时,也有利于培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的验证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趣大增,更主动的去对化学的真理进行探索。

  例如,学生在进行某一项的化学实验中,会在实验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老师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重新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分析和总结,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也是科学上实事求是的作风,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有着巨大帮助的,此外,化学实验教育还可以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化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不管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传统模式的教育,以老师为主导的地位,要实现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展示自己,并且进行科学创新的一个平台。

  老师应当在教学方法上不断的创新,使化学实验的课堂不断增加趣味性和创造性,老师通过各种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利于培养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有着自觉的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上的素养。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3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一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两节课中,让各个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发学习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固定思维地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习。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戏,那我就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一篇文章,各个小组进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二、 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吃力,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得摸不清头脑。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而了解各个部件在电脑里功能。

  三、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当然作为一名才工作一年的我来说,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中必然存在不足之处。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偏差,同年级各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又各不同,每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又参差不齐,教学时很难针对各个班进行各个设计,从而造成教学的偏差。但是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已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改进其他不足,把课堂教学做的更好。并继续注重教学前、中、后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4

  从我1994年参加工作,带了将近五届毕业班,发现学生写作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高考中写作的比例大(30分)。而且《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规范的写作习惯。根据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的培养—即让学生学会根据写作的已知条件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并学会修改章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

  1.学生词汇量偏少的问题及对策

  词汇量少,则无法表达清楚、完整写作内容增加词汇量。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狠抓词汇教学,要求学生词汇一定要过关。

  对策:⑴每次上课前,采用大脑风暴(brainstorm),增加和本单元有关的词汇,每次大约在20-30个左右,让学生识记,循环考试,效果非常显着。⑵阅读课外英语读物,自己扩充单词、词组和短语,小组内互相借鉴并记住;牢记基本句型。同时,挑选文章的优美句式,或片段进行背诵。

  2.如何让学生学会避免汉语式作文问题及对策

  就英语与汉语的比较而言,英语谓语变化多,时态、语态、语气等语法概念都能引起英语动词形式上的变化,应用起来比较繁琐,汉语谓语无字形变化,而加之英汉在动词意义上有差别,用英语写作时就很轻易出错。显然这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在谓语动词学习应用中出现的负迁移,学生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强英语谓语动词变化的练习。

  对策:⑴平时,在背诵课文的同事要加强对英汉有差异的句子识记:如“我很喜欢他”的正确表达应该为I like him vey much,但是很多学生都写成了I vey like him。

  ⑵用词造句、连词成句。写作应从词句练起,记忆所学的词和词组的最好方法是在使用中记忆。通过口、笔头造句练习,模仿课本例句或做替换练习是巩固记忆的好方法。例如以Talking about School Subjects为话题进行书面表达,教师可将词组套入以下句型,并让学生掌握:I am good at… / I enjoy… / I prefer… to… / I am interested… / I am going to… this term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的单句练习,引导学生从对单个句型的掌握,逐渐过渡到多种句型的混用,直到学生能连贯自如地表达思想。

  一句多译,句型转换,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关键,如“我最喜欢英语”:I like English best. My favorite subject is English. I like English better than any other subjects.

  教师应注意英汉结构比较,减少汉语式表达错误,教师可通过错误句型之辨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写作时如何更好的使用写作模板的问题及对策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赖的,对四者的牢固掌握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前提条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背诵其中的经典句型或段落,或是背诵一些作文范文,开始学生不理解,认为毫无意义,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感增强了,写作时可以较自由的使用语句了

  四、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批改的问题及对策

  平时学生和老师的时间非常宝贵,如何对英语作文进行行之有效的批改是很大的问题。有时,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练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有些问题非常明显如:拼写,标点符号使用等等。一般来说,教师可用以下方法来修改作文:1.通过语法练习来提高语法的正确性,2.在批改作文时候,指出所有的错误。大多数学生在拿到红笔批改过的作文纸时,很是沮丧。作文纸上,划线和划去的部分布满整张作文纸。这是表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糟糕的有效方式。当然,有的作文纸几乎全是改动过的地方。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必须在作文准确性和学生写作敏感上保持平衡。

  对策:⑴选择性,最好指出1-2种典型的错误而不是之粗所有的错误。教师可以确定一个错误,提供1-2个作文上的错误范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正确的形式,或者让学生继续完成写作。

  ⑵错误分析,另外一种对于教师来说有收获性的批改方法是是采取分析的角度。教师作为一个错误的分析者, 尽力探究学生的错误类型。(是对于某个语法点不甚了解还是粗心的错误还是学习的错误定势思维)针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⑶展示学生的写作范文,最后的技巧是展示优秀范文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地推动力。让大家一起诵读,找出优缺点,共同提高。

  最后教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过好审题关,审清题目要求,包括文体、题材。2.过好语法关,除了注意情节的完整性之外, 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完整性,如人称、时态和语态等的一致性和行文的连贯性等。3.为了使文章连贯,要恰当地使用连接词。4.书写要细心、工整,避免涂改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5

  回顾一学期的高一语文教学,我觉得有几点做法让我颇感欣慰。

  1、从文史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大胆创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据这样的一条理念,我尽管是在复习课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语文的审美教育,无论是讲《论语》等古典文化,还是讲中外名著;无论是上作文课,还是在做语言文字的训练,我都会力求从语言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们在本学期开设的公开课《氓》,这是一篇诗经作品。《诗经》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在篇目数量上,选入课文的《诗经》作品仅《氓》与《采薇》两篇。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的诗歌,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对《诗经》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对《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也有一个线索性的认识,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自学鉴赏《诗经》能力的目的。为此,我教学《诗经》两首总的教学目标是:以《氓》和《采薇》为教材例子来解读《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及其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不是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体的感知,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三维目标”的制定上,我是这样设定的——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我将结合中国文学史讲授《诗经》的产生、内容、艺术手法等知识,努力提高自学《诗经》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立足于《氓》与《采薇》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立足于品味具体的诗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人物形象与人物情感,并结合文学史作适当大拓展,达到“点、面”认识的目的。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重在从古代婚姻制度及妇女特殊的社会地位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对女性的尊重上来。适时联系现代社会的婚姻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念,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的好男人。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话外音”,即把现代流行音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歌词作摘要引用,以浅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讲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我就引用流行歌词——“爱你没商量”。同时,为了配合这种教学方法的落实,我把课文内容的解读设计为五个“乐章”,即“婚姻的第一乐章:我的美丽的追忆”;“婚姻的第二乐章:我的伤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乐章:我的难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乐章:我的痛苦的呐喊”;“婚姻的第五乐章:我的毅然的决绝”。

  2、带学生去“写景”,是本学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于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平时时间大多被数理化等占据,对语文接触较少,多数学生仅仅在语文课上与语文“见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让学生练笔与练思维之外,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去寻找相关的作文材料,从中积累写作素材。讲评作文最好是与范文相结合。因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获得更深一点的体会,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如果就拿本班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有,对作文写作的指导,最好是每次讲一种写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学生尝试着用上这种写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学习写景散文,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在写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因此,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描写自然、抒发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学生到自然里去。不过,在写作前教师一定要结合第一单元课本的写作特色先与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在亲身体会下再结合学过的写作方法来作文学生是不怕的,而是他们都觉得很有内容可写,也明白写景文章该怎么写。

  3、对文言文的复习,我觉得多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重要篇目更能让学生产生文言语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浅易的知识。比单纯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效果显著。另外,我觉得复习文言最好是贯穿于每天语文课里,让学生天天接触古文,天天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有助于今后独立阅读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师要有一颗钻研的心,要博览书籍。教师钻研不仅指要钻研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模快要形成一个系统,而不必拘泥于现成的参考书、辅导书或参考答案。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复习。例如,我教《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时,我就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指导学生理解课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认识也深入了一些。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6

  (一)用足教材,以“本”为本针对学生实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也发挥读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抓实读本中的文言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常重点篇目快,甚至让学生课外自读的原则,有变化地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这样,我们一方面抓实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思路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扩大阅读量,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分步前进,学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我没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据教材编写体例,从话题作文开始,逐步训练学生的各种论力,纵的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区别写作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诏题作文,横的方面,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进而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评改,评改方式灵活变化。一是学生自评,二是学生互评,三是分组评改,四是教师评改。每一次评改之后,却令有充分的交流过程,让学生讨论、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来。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7

  这次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天的网络学习及交流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浅谈我对这次培训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我积极投身到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认真按时观看老师授课视频,本着共同进步的学习态度,主动参加课题的讨论,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通过研修,让一个刚刚进入高中阶段教学的我,学到了高中语文教学必备的业务知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新课改下高中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从而增强了我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的信念。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让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对高中语文个专题知识点有了充分的认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夯实了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这一块,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学习到了应如何因材施教?尽可能地以简练的方式授予其完整的学科知识。在培训过程中我一直不断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真正领略到了培训的精彩,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瓴,也有实践的品鉴入微,既有专家的专业引领,也有同伴的经验互助……在学习中激发了自己的兴趣,扩宽了自己的视野,在教学中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我的每一次学习都能使自己更进一步。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8

  一、高中英语教学语法教学之现状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高中英语阅读课和对话课成为改革研究的重点,并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改革却无人问津,似乎"谈语法色变"。由于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片面、肤浅的认识,只一味强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误认为现在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语法教学已经不重要了,部分教师甚至简单地认为实施新课标就是淡化语法教学,淡化就是不必重视。故而出现像杭州市某高级中学高一某教改实验班的英语教师几乎每节课让学生会话教学现象:起初,该班学生热情高涨,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会话中的错误尽量少指出,常常以"good ! ; you are clever".来鼓励他们多说 ,然而,一年下来,不少学生发现,自己不但口语没有什么提高,而且成绩远远落后于非实验班学生。其结果是实验仅历时一年,该班学生对高一阶段的语法概念模糊,老师很少引导学生借助语法正确理解句子,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材料全面,正确的理解,也阻碍了学生获取语言材料的内含信息,进而影响了高二、高三的学习效果,致使高考成绩很不理想。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之必要性

  对于语法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要对其应有质的认识,语言学家认为,语法是语言发生作用的框架;没有语法,人们公认的交流思想形式就没有一致性,就无法组织语言,人们也就无法进行交流。实践性强的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可使学生越学越明白,越学越容易,越学越轻松,从而能激发学生深层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语法教学在任何情况下、任何阶段都不能淡化(胡春洞,20__)。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语法教学不是简单的淡化问题,而是改变认识和教法的问题。"改变过分强调语法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就是教授语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其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一些语言规则,而是将语言的形式与其意义、交际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去内化语言规则,从而达到学生能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因为中国学生不可能像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那样的学习环境,不可能在平时、在课外获得充分足够的英语语言的影响,而去内化其语言规则,进而形成自然习得英语。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得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而学习掌握基础英语语法规则可以帮助学习者较快地掌握语言形式。什么是"语法"?"grammar ──- 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牛津高阶英汉词典》)正因为语法揭示了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所以说,学习语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可以使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少走弯路,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条学习英语的捷径。

  人类学习任何知识,都企图在所接触的事物发展中发现秩序,寻找规律。寻求秩序是人类的一个天性。人的大脑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后,原有的知识系统必然发生重组(restructuring)。学习外语与学习其它任何知识一样,整个过程是一个发现规律、寻求规律,并对原有规律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句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无一不在影响着学习者整个外语知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重组过程中,某种知识发展成为一种技巧,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routine)。通过实践,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的(automatic)过程,成为一种能力(proficiency)。

  widdowson(1992)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语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综合的,忆中的词块(1exical chunks);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语法在语言中起的是调节性的作用,但是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学语法是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的。

  事实上是,正因为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属于foreign 1anguage的范畴,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所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非常注重语法教学,这一现象越到高年级越普遍,越是毕业班越普遍。那些学习“许国章英语”和“薄冰、章振邦语法”出身的学生,英语功底扎实,阅读能力强,表面上看他们听说能力差一点,但实际上他们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如出国深造半年到一年,绝大多数都能说一口标准、漂亮的英语,很快过了语言交际关。

  所以我们不必因教了语法而感到自己没有"与时俱进"或"老化、落后"。要坚持实事求是,借助英语新课程教学理论,构建所任教学班最适宜的教学方法 ,面对语法必教而怎样教并无定论的实际,我们要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提升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探索更多更好更有效的语法教学方法。

  如何把握中学英语教学语法教学

  对于英语课程标准的现行教材的语法内容,及目前的教学实际我们怎么把握呢?

  1、要在接触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学语法

  外语的习得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中学生学英语首先应当通过听说和阅读的实践,接触大量的地道英语,初步树立语感,然后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语法。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和结构框架,它规范着人们的语言活动。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自觉不自觉,你只要在运用语言,便无时无刻不受语法规律的支配。你如果不理它,它就给你颜色看:句子看不懂,言语不地道,表达不准确,翻译不达意,总而言之,弄得你寸步难行。那么,这么重要的规律和法则是否都要靠我们自己去归纳出来呢?那也不是的,前人早已为我们归纳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教学语法,也就是可以买到的语法书。语法书是语言学家对客观存在的语言组织规律的认识和描写,其中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它描写的基本法则还是长期起作用的。我们学习了这些基本法则,就可以加深对所学语言的认知,加深语感,加快英语习得的进度。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点语法,就好像在一个陌生的领域找到了向导,它会带领你顺利地入门,升堂入室,渐入佳境。有些人多年学英语,却老是在原地踏步不前,像是一锅“夹生饭”,怎样也“煮不熟”,这就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头,还没有入门,无法前进,这里也显示出学点语法的重要性。

  2、要联系词汇来学习语法

  任何一种活的语言都是音、义结合的语法和词汇的体系:语法赋予语言以结构形式,而词汇则通过语法结构赋予语言以意义内容,因此,语法和词汇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特定的语法结构往往要求某种类别的词与之匹配,如果用错了词,尽管语法结构没有错,仍然是个病句。比如可以说:

  ○be patient. 请耐心点。

  ○don’t be impatient. 别不耐烦。

  ○please be careful. 请小心点。

  ○don’t be careless. 不要粗心大意。

  却不可以说:

  ×be pretty.

  ×don’t be hungry.

  同是“动词be + 形容词”构成的祈使句,为什么前者对,后者错?因为在这种类型的祈使句中,形容词必须是“动态的”,而不可以是“静态的”。动词的使用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可以说:

  ○i have been / stayed in beijing for three days. 我来北京已经三天了。

  却不可以说:

  ×i have come to beijing for three days.

  为什么?因为在表示持续一段时间的句子里,只可以用静态动词或者表示持续动作的动词,而不可以用表示一次性动作的动词。同样地,我们可以说:

  ○i have owned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我买这幢房子已有20年了。

  却不可以说:

  ×i have bought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有时同一个词用在同一句中,只因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以致全剧的意义完全改变。例如:

  you should speak naturally.

  naturally, you should speak.

  副词naturally在第一句中出现的句尾,是方式状语,全句的意义是,“你发言应该自然一点儿”;在第二句中,naturally出现在句首,而且用逗号隔开,是评注性状语,表示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的态度,全句的意思是,“当然了,你应该发言”。又例如:

  i don’t think he will meet you personally.

  personally, i don’t think he will meat you.

  前一句的意思是,“我认为他不会亲自接见你。”后一句的意思是,“我个人看来,他不会接见你。”又例如:

  he gave me a lift kindly.

  he kindly gave me a lift.

  前一句的意思是,“他好心地让我顺便搭他的车。”后一句的意思是,“他真好,让我顺便搭他的车。”这句话相当于it was kind of him to give me a lift.

  以上诸例都说明词汇和语法的密切关系,如果脱离了词汇,空谈语法结构,往往就难以讲深讲透。这也说明《新编英语语法》联系词汇意义来讲语法,划分“动态动词”与“静态动词”、“动态形容词与静态形容词”等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来学习语法

  我们学习语法就是要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则,但是我们造的句子不仅要求语法结构是正确的,还要求所造的句子在一定上下文中是恰当的,这就是“正确性”与“适合性”的问题。我们知道,没有存在于真空中的句子,任何一个句子都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比如有人问你:

  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是哪里人?

  你回答说:

  i’m a student. 我是学生。

  这就是适合性问题,这个答语的结构虽然符合语法规则,但它用错了地方,答非所问,从而不能达到交际目的。英语中有一些语法结构可以这样那样地转换,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只能用其一种,不可以随意转换。比如在“主语 + 动词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的句子中,从语法结构上看,间接宾语的位置可以前后移动:

  he gave me a watch.

  →he gave a watch to me.

  这两个句子都符合语法规则,但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你只能用其中的一种形式,比如问句是:

  what did he give you?

  你的答语只能是:

  he gave me a watch.(或者a watch.)

  如果问句是:

  to whom did he give a watch?

  你的回答只能是:

  he gave a watch to me.(或者to me.)

  又如在“主—动—宾”结构的句式中,主动句通常可以转换为被动句: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a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这两个句子都是符合语法规则的,但若上文是:

  who killed the snake?

  你只能用被动句:

  it (the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如果上文问的是:

  what did the hunter do?

  你只能用主动句:

  he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联系上下文学习语法,不仅可以保证语言使用的适合性,而且还可以通过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即交际功能。要知道,一个句子的结构形式和意义是一回事,同一句子在一定交际场合中能起什么样的交际作用则是另外一回事。同一类型的句子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可以有不同的交际功能。比如一般疑问句并不一定都是向对方询问情况,它可能是一种请求:

  could you lend me a hand? 请帮我一把。

  也可能是表示款待: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请喝茶。

  可能是一种警告:

  do you know there is a strong current here? 这里有急湍暗流(要当心)!

  也可能是一种威胁:

  do you want a punch on the nose? 当心挨揍!

  所有这些交际功能都只有在一定上下文和语境中才能判定

  4、要联系语音语调来学习语法

  如前所述,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语法和词汇的体系,这也就是说,语法和语音天生就是绑在一起的。比如调型的改变往往引起语义的改变,例如陈述句通常是以降调收刹,如果词序不变,而将调型变为低升调,句子便成为疑问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点上学。(陈述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点上学吗?(疑问句)

  调心位置的移动,也会直接关系着整个句子的意义:

  susan can speak chi nese. 苏珊能讲汉语。(语义重心在“汉语”上。)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苏珊能说汉语。(语义重心在“说”上,言下之意:她写得不好。)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苏珊能说汉语。(语义重心在“苏珊”上,言下之意:别人不能说。)

  关键词的重读与非重读,也往往引起语义的差异。比如英语里有一些以there开首的句子,其中有的是倒装句,有的不是。there如果重读,在句中作地点状语,那便是倒装句:

  there / / is our car. 我们的车子在那儿。

  there / / comes the bus. 公共汽车来了。

  如果there非重读,读作/ /,在句中作引导词(又叫“形式主语”),那就是“存在句”,是一种正常词序。例如:

  there / / is a car outside the door. 门外有一辆轿车。

  there / / stands a church on the hill. 山上有一座教堂。

  因此,我们学习语法决不能忽视语音语调的作用。

  5、学语法是手段,不是目的

  学习一门外语,靠的是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在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学点语法,就好像找到了一个向导,它能引你入门,引你入胜,自觉地按照语言的基本法则把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逐步推向更高的水平。但是学语法毕竟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学生学语法只要树立了清晰的语法概念,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法则就够了,而不必过多地纠缠在语法条条中以致影响听力的灵敏性和口语的流利性。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好事做过了头就会变成坏事,学语法也是一样,中学生学点语法有好处,但是学到一定程度就应该适时打住,以便把精力集中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上。这就好比游览名胜,不要在一个景点里盘桓过久以致耽误了许多其他景点。我们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作为交际工具,其中学点语法仅是作为入门的向导,并不等于掌握了英语的全部。英语里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除语法规则所能涵盖的项目外,还有大量的习惯用法,不是语法规则所能解释的,比如为什么可以说:

  ○he is so intelligent a boy.

  却不可以说:

  ×he is a so intelligent boy.

  为什么可以说:

  ○he is not an intelligent boy.

  ○he is a not very intelligent boy.

  却不可以说:

  ×he is a not intelligent boy.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习惯用法问题,不是语法规则所能解释的。在英语学习中,我们还要掌握大量的词组动词,他们都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blow out(爆发),blow up(爆炸),look after(照顾),look into(调查),come across(碰见),come by(得到),carry on(继续),carry out(贯彻),take over(接管),take to(爱上),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据说英语里头有18个常用动词,用他们的搭配关系可以表达各种思想,这也不是语法所能解决的问题。

  最后,我还要提一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要学好一门外语还必须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在与外国人交际中,要学会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受本国风俗习惯的干扰。比如我们中国是个尊老敬老的社会,遇见老人问一声“您多大年纪了?”这是表示尊敬,如果对一个西方人这样问,人家就会感觉不快。又例如中国人遇见邻居打招呼常问道:“吃过饭了么?”如果对方是个西方人你这样问,人家就会误解你是否要请他吃饭,这就没有达到交际目的。此外,在交际场合中我们还要学会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些也都不是几条语法规则所能解决的。

  讲到这里,我本人好像也是一个“语法淡化论者”了,绝对不是。我认为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语法不可以“淡化”,更不可以“取消”,而是应该很好地“革新”语法的内容,改进语法的教法,使语法成为培养语言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又不过度地偏重语法分析,影响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说,学语法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9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新的课程观。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对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把学生基本上看成是挣分的机器,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1、学生刚学英语时,学生对英语这门课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2、学过的单词,老师要求背出,学生总是借口作业太多,没时间背。

  3、上过的新课,相应的配套练习,不自觉去独立完成,总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做。

  4、教师面对一些整体学生进教学的态度误区,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要求过于严格,不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

  针对以上情况,我体会到,学生学习语言是因人而异的,有差别是正常的,不能以相同的模式来要求学生,另外,我认为关键还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学英语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平时的积累。

  一、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体现这一理念,教师是否就应该退避三舍、让出讲坛 有的教师不惜大量时间创设情景,让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一味的体验和感悟新的语言点,尤其是观摩课,展示课活动中,只怕评委说自己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观念陈旧,于是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

  课堂上,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看上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反复。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构建了学生主体,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兴趣的培养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所以兴趣是激发学生进步,开拓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多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其次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的指示只有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指示。并在运用的同时形成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有时课前3分钟用美妙的英文歌曲作前奏来迎接课的开始;有时用一些英语笑话、国外趣闻来拓展他们的眼界,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有时,课前五分钟有一两个学生Doduty或者Dailytalk,有三至五人Retell。每节课中都进行全班pairwork和groupwork,让每个学生有开口练的机会和人人参与的机会。课后小结三、四分钟,仍让全班学生参与学习讨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生生活动和师生活动,总结出本课的要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2.教师担当主导作用

  英语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不看其是否讲授知识,而更应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如道格拉斯布朗所说的“guideandfa-cilitatinglearning,enablingthelearnertolearn,settingtheconditionforlearning.”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当好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出发,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入,呈现、巩固等不同阶段中组织好学生活动。

  3.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10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面对这一趋势,我推出了“六步”教学法,即:情境导入-----出示目标------引导自学------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当堂检测,我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哪怕是基础薄弱的班级,也进行了尝试,也许是我的教学能力有限,也许是我的思考不够深刻,也许是我的反思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实践中有收获更有困惑。

  一、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雨巷》是一首现代诗,因为这是一篇诗歌欣赏,对朗读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读”中落实“悟”,这是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之一。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了课件和音乐,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去理解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相关的句子,一次不行来两次,一个不行第二个接着示范,全班同学都投入了,都能用自己的朗读抒发情感。这个环节是其他环节的基础,是教学重点,需要25分钟。接着用5分钟让他们去写一两句诗,当他们的情绪掀到高潮的时候,配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缓缓地、缓缓地全班配乐朗诵。美文欣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为了把欣赏课的教学效果继续延续下去,我特意留了5分钟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学生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也对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了积累,为写作奠基。在那节课中,学生的“获得”时间恰到好处,剩余10分钟“作业”也能当堂完成。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二、学生课堂获得的内容深浅度如何把握?

  还记得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自己感觉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坚持“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原则,课前重点要求学生找出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深层感悟“别出什么乱子”一语,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卡在了心理活动的理解与感悟上(,结果在这一个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带着学生去找文中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再引导学生体会,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没有消化。反思这个环节,由于没有正确看待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对学情估价过高,“合作探究”环节没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后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我对他们进行了强硬的灌输,尽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但是教育专家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学生的主动“获得”没有落到实处。

  三、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理想”?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都努力去尝试让学生都不同程度达到(部分学生只是接近)教学目标,也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感觉还是收获甚微,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课堂上的简单知识就不能掌握,所以困惑至今,有望和各位同仁探讨。文言文教学对于我这个班级来说是很困难的,于是我降低难度,改变教学策略,以“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力争读出语气”为底线目标,以积累重点文言文实词和背诵名句为主要目标,以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提升目标,只点到为止。如《陈情表》是要求背诵的名篇,课文很长,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望书兴叹,我于是分三层要求:能力强的全文背诵,中间层背诵重点段落,学困生要求朗读全文再背诵名句。在“课堂检测”环节,我就他们重点抽查,长期坚持我想还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并不能保证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目标,只能是尽可能地接近教学目标,这也是我多年来在一线教学中的困惑。

  当然,我也会在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落实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认真编写导学案,课前下足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11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12

  1、更新阅读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听讲更重要。正如吕叔湘先生听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我个人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外阅读,更新阅读理念,坚持课外阅读。事实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对老师介绍的书籍更是如饥似渴,还喜欢刨根问底地探究文章主旨,并养成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探讨阅读技巧、分享阅读乐趣。因此,我个人认为:课内阅读固然重要,课外阅读同样不容忽视。

  2、传授阅读方法

  大量的实践证实:拥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潜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很有可能阻碍潜能的发挥。读书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读书不惜千里求名师指点,历代科学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学法,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可以说,没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老师,是不善教学的老师。因此,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第一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并让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使之成为书迷。苏霍姆林斯基也反复强调:必须教会人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某些学生循规蹈矩、勤勤恳恳,对老师的要求总能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地完成,可谓品学兼优。但要他单独面对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却呆若木鸡,束手无策。他们只满足于对知识的机械理解,从不想到用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发展。学生在学习感到困惑时,他就越需要多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授人以鱼倒不如授之以渔。

  3、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直接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只要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就会不约而同、意气风发地主动阅读。当然,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层次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尽可能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因此,我要求学生实行课外阅读周计划,坚持每天都阅读并记载自己的阅读心得,字数、质量等不做具体的规定,只要有感而发均可。同时我每周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让学生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日益勃发。当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要求合情合理,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4、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兴趣的培养,这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坚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时均写好阅读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习惯和定力。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阅读效果。平时有意识无意识引导他们意识到阅读是个人的事,而且是个人的终生大事。当然,每周的阅读探讨、交流、对话丰盈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充实了单调的学习生活。学生由于感到阅读有乐趣,渐渐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的学习中的能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去扩大阅读面,拓宽知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心智,从而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

  5、指导学会交流

  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慢慢让学生意识到:课外阅读要取得一定的成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并且告诉学生在阅读中倘若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惑,我都鼓励学生虚心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因此,我每周都花一节课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心得和感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便更积极主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交流和思考。

  6、合理利用资源

  除了传统的书本阅读外,我尽量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例如多媒体放映、报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茶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指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事后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阅读能增长见识、拓展心智、丰富心灵,为此,教师在学识渊博的基础上,必须是个情感丰富和生活体验丰富的人。课堂之小,教师没有良好的统筹能力,学生在其中只能学到关于文字的基础性的带着技术性的知识。没有体味到文字所携带的美妙,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所以在阅读这个人生大要之路上,教师必须打开学生们心灵的天窗,闪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手中小小的船在学海中扬起生动的风帆。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13

  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几乎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或信心,其中特别是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打好,加上高中课程难度较大,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难以在高中英语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上与教师或同班同学保持步调一致,从而给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求证,我们就很难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如何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何运用合作式手段进行教学,如何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大脑的功能由单纯的“仓库”变成知识的“加工场”等问题,如果能得以解决,我们就会实现有效教学,达到课堂教学它应有的目的。

  1.英语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的转变

  1.1 从学习的内涵来看,应该转变“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学英语”。

  语言来源于生活,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英语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和生活,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性和灵性。语言强调“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张在生活中学英语,在活动中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去体验英语,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即英语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变传统中“单一的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灵活学英语、用英语”。

  1.2 从学习的形式上来看,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互动式“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课堂上英语知识的消化,讲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学中重视课内知识的封闭传授而轻视课内外方法的开放学习,这种传统的灌输式使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极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现。在听、说、读、写、思维、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力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一律放手,使学生能自学、自答、自测、自做、自评;凡是学生能够参与活动的,学生必须参与,如:对话训练、短剧表演等,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英语,培养学生和老师互动式学习,这是当今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方法。

  2.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2.1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情境的设计者、策划者”

  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策划者,他应当确定好教学内容,对于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他还必须了解对象,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各种教学活动。一般来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单一不变的灌输更具有吸引力,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给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不使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活动难度太大不能完成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为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实践活动中受益。应当说,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

  2.2 从“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互动的导演者、参与者、创造者”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学生比作演员,教师比作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学习活动。在宏观上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进行正确的导向;在微观上要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上进行演示,保证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那么,下面谈一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具体可实施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创设“ 我要学”的课堂环境

  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生活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体验、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语言强调“language immersion”,让学生在参与、交流、合作中学习和使用。可以是显而易见,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了欢快愉悦、情意盎然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浓烈欲望。

  3.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式教学手段

  在英语课中如何实现“多信息、快节奏、高密度、勤反复”这种优化形式呢?合作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形式。合作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恰当运用合作的心理承受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1 师生合作。

  跨世纪的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学生在某些领域拥有的信息量,极有可能超过教师,因此,师生合作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途径,更是对古训“教学相长”的新发展。例如教一个新单词或新句子前,有些学生己通过其它途径提前接触到,我就先请学生读,当确认他的发音准确无误后,他就可模仿我平日新授方法,使其它学生学会这个单词或句子。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能开拓教师的思路。

  3.2 生生合作。

  在进行英语授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座位重新布局,组为单位,每组六人,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某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合作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间的练习机会,增大密度,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促进小组组员间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且在合作中面向了全体学生,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

  4.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改革中,对老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4.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

  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应该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如意带到课堂中,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灵活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材不同,一是课本量大面广,灵活性强。要求师生的配合性强,以单元为单位,听、说、读、写较以往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若按以往教法是很难在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二是难度增大,生词量,阅读量增加近一倍。针对这一新变化,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需有新举措。须将其内容活化,按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师生互动,共同投入。

  4.3 教无定法,活化教学手段。

  学知识,如登山,越往上,越困难。降低学习坡度,化难为易,需活化教学手段,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贯彻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实践表明:可采用探究性学习,因为疑问最容易引发探究反映,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热情,不会提出问题,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批判意识,就谈不上有创新。

  4.4 扩大知识面,使知识融汇贯通。

  面对教材中的知识量大,知识面广这新要求,教师应适当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就得适当的查找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材料,可称之为收集资料。当然,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资料,通过收集资料以求得问题的完满解决,并将之与己有的知识进行联系,锻炼学生探求新知识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细心地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励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创新努力、语言表达努力、互助合作努力等诸多努力。让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塑造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打造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美好的未来。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14

  如果说,提高认识是前提,强化积累是根本,那么,科学指导则是做好高三作文教学的关键。作文是最复杂的心智活动之一,高三时间又太宝贵,学生投入到语文复习上的时间有限,作文教学必须坚持科学指导,务求实效。其中重要的,我认为是如下三个方面。

  1、探寻规律,掌握技巧。

  高考作文是高考环境中的特殊应试文章,尽管我们反对应试作文新八股,但探寻考场作文规律,掌握一般写作技巧却必不可少。一是要重视模式训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几种题型,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各类文体,都要熟悉几种构思套路,切实符合文体规范。二是要掌握审题、立意、选体、拟题、布局的基本技巧。以立意为例,其宗旨应该是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不触及敏感政治问题,少谈宗教话题,不一味发牢骚;立意的标准应该是紧扣材料,富含哲理,贴近时代,启迪人生;其过程和方法则是:透过表象——把握内涵——抓住实质——归纳哲理。三是要掌握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紧扣题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自己的亮点“亮出来”。四是要训练学生养成书写整洁、字数适中、分段合理的写作习惯。

  2、创新课型,突出重点。

  作文复习课型的设计和安排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一环。作文复习课要坚持全面提高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在上好“指导课”和“评讲课”之外,还可以创新一些实用的课型,丰富训练手段。如:1、专题训练课。针对学生写议论文总是只知道简单地堆砌材料的现象,我进行了一次“标准议论段”的专题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每个标准的议论段中能够写出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即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两次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习作整理课。要求学生将自己保存的几个练笔本翻阅浏览,回首生活足迹,品评习作优劣,选取有用材料。3、素材积累课。一是搜集可供引用的材料,包括古今中外名人事迹、自然现象、格言警句等。二是积累身边的材料,包括“我”、“我与校园”、“我与家庭”、“我与社会”等四大方面的“美点”、“感点”精彩片断。整理自己思想和生活的积累,记下自己的独特见闻、经历与感悟,往往能为作文添彩。三是可供借鉴的优美时文及精彩片断。除了以上三种课型,还有写作竞赛课、构思训练课、素材交流课、听读复记课、美文共评课、仿写课、评改课等多种课型,均可在作文复习中适时选用。

  3、多样批改,追求高效。

  根据高三作文复习面广量多的现实,首先语文教师自己要转变观念,明确“好作文不是老师改出来的”,精批细改常常是事倍功半。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使他们懂得:一个不懂得自己修改文章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契诃夫语)。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批改,如全阅评分、重点批改、个别面批、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等。几年来,我坚持教给方法,引导学生相互批阅作文。要求在每次作文之后,学生必须请两位以上的同学用红笔对自己的作文分别评改并署名之后,再上交给老师批阅。由于长期坚持,学生基本形成了习惯,评改细致,书写工整,点评到位,大家的评改积极性相当高,有的一次作文竟邀请四至五名同学对自己的习作作点评,学生的点评妙语有时也令我自叹弗如。这一做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互动交流,提升了学生的写作鉴赏水平,同时又为教师的评阅节约了大量时间,为高密度的作文练笔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15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它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事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贸易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16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误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17

  随着课题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积累、感悟、运用。在备课与讲课的过程中都注重了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成为主导,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所得、所想。改变学生阅读中的被动局面,让阅读成为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的阅读真正成为一个“不断质疑和不断释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概括的,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的经过;(相遇述旧怨);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相认生新恨)。再如:阶级冲突使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认却相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能把握住要点。

  把握戏剧中人物的语言作为分析人物性格的突破口。选取富有人物个性特点的语言来赏析,从中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如:“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思考: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呢?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当然他们的回答难免会有点片面性,偏激,教师可适当引导如何全面地看待一个人。如对周朴园的性格分析时,有的同学并不把他当作是一个反面人物,而是觉得他很可怜,可悲,对于他们的看法,言之有理的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不把人物性格的分析看法标准化。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总之,我想,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这才是语文课最大的成功。我们的课本是有限的资源,但启发他们的兴趣,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促使学生自觉地不断地去领略语文的魅力。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18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下面是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的的几点反思:

  一.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我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让学生愿学,首先就要师生情感交融。教师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把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要想让学生乐学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胜利的果实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英语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性,不能对学生制定统一的标准,英语学习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和多样性,并且是多层次的评价方式。这也是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实行分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分层评价有利有弊。首先,分层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最近发展区”。使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能达到易见的效果,较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心。同时,也能促其不断向高层次挺进,使他们也能享受一段对于他们而言良好的教育;使那些能力强的学生享有进入更高级教育的机会。但是,也会给少数惰性较大的学生找到利已的借口。

  三.定期开展英语活动

  通过开展英语朗诵比赛、单词比赛、诗歌剧表演赛、课本剧表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在学校大范围内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点石成金,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点石成金的智者与农夫故事。聪明的农夫要的是“点金术”,为的是日后家里或别人需要时能点出金子来。其实,学生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点金术”。也就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它不是哪位教师用一两节课就能教给学生的,而是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师不应该是不厌其烦地机械地带学生读单词,而应是教给他们学生单词的策略,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此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教练员、资源提供者、激励者和观众,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外语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④只有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多进行听说读书的训练,才有可能学会英语。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这段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老师要重视精心设计好每一单元、每一堂课,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19

  一、 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语言技能和提高交际能力的任务。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四者与语法都有密切的关系,语法具备生成力,学会一种语法规则可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句子。那么,掌握语法是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法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语法教学质量,为提高英语教学的总体水平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 任务型教学与语法教学

  任务型教学强调在“做中学,用中学”,即倡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任务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并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到:“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交际策略。”

  然而,至今仍有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语法教学理念,将大量课堂时间用来讲解语法知识,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述做法与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正确领会新课程精神,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避免语法教学走极端,是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将结合一堂英语语法随堂课谈一点感悟。

  三、 两次语法教学实例的设计与反思

  1.教学背景

  (1)学情分析:

  上课课型:高中英语随堂课—“倒装句”语法课

  (2)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NSEFC M5U4的主题是“Making the News”,阅读课My First Work Assignment讲述了Zhou Yang在一家英语报社第一天上班时,和上司Hu Xin的谈话,引导学生了解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新闻采访的基本程序以及采访时要注意的要点等等。文章里出现了四句倒装句:

  “Never will Zhou Yang forget his first assignment at the office of a popular English newspaper.”

  “Not only am I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but I took an amateur course at university to update my skills.”

  “Only if you ask many different questions will you acquire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know.”

  “Here comes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3)教学目标设计:

  ①教学内容: NSEFC M5U4 Making the News, Grammar: inversion

  ②教学目标:

  learn the two forms of “inversion”— “full inversion” and “partial inversion”;

  grasp inversion and learn to use it in various real life situations.

  (4)学生基本情况:这是高二的第一个学期,文理平行班刚分不久。高二(16)班是文科班,英语基础较好,高二(8)班是理科班,英语基础比较差,能开口讲英语的同学寥寥无几,但两个班的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都是比较高的。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复习课文My First Work Assignment,记住成长为一名好记者需要的基本素质。同时,根据教师的要求,背诵并默写文中提到的四句倒装句(见教学实践,只让他们背诵,并未告诉他们这是倒装句)。

  2.第一次语法教学实例

  在高二(16)班,我采用了PPP教学法,就是:(Presentation)展示语言材料,(Practice)对语言进行实践,(Production) 自由运用、产出。

  Step one: Lead in and Presentation;

  Lead into the topic—“inversion” by going over the text “My First Work Assignment”, especially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some basic skills on how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journalist.

  While reviewing the major information, present the inverse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Never will Zhou Yang forget his first assignment at the office of a popular English newspaper.”

  “Not only am I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but I took an amateur course at university to update my skills.”

  “Only if you ask many different questions will you acquire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know.”

  “Here comes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Present the related sentences in normal order, ask students to compare and discover the differences. Then conclude and lead into “inversion”.

  其次,运用演绎法讲授倒装的诸多情况,即罗列大量倒装句的语法规则,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然后再辅以各种练习巩固,也就是练习阶段(Practice)。

  最后,我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进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该语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输出(production)。

  First, work in pairs and do exercise2 and 3 on page29

  Second, now write down some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the adverbs below. Make them into a story. Then finish that story and write one of your own.

  There, here, out, in, away, up

  There came a loud series of knocks on the door. So I opened it. In the doorway stood a small boy and his father. In front of them was a broken bicycle lying on the ground. “Here’s my son’s bike,” explained the man.

  最后,布置回家作业,要求各个小组完成自编的故事内容,并再次复习倒装的句型以及语法规则。

  我原以为以上的课堂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掌握语言知识上,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场合和情景中运用语言形式来实现交际的目的;既不脱离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低效现象,值得反思。

  第一:学生主体地位不到位

  在呈现大量的倒装句的语法规则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忙着抄写倒装的句型、看着呈现的例句,做着重复的习题,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机会发言,感到十分的枯燥乏味,而且有一小部分基础差的学生甚至趴在桌上,昏昏欲睡。

  反思: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忽略了“以生为本”的教学中心。在教学中,由于我采用了演绎法,即罗列了大量的倒装句的语法规则向学生展现,然后又辅以各种练习巩固,学生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因此,教师应把语法规律的发现、讨论、学习和吸收交于学生自己去进行,语法规则是自己“发现”的,学生才感觉到学习语法的乐趣。所以,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使课堂焕发无限的生命力。

  第二:缺乏趣味性

  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都一直在机械地背诵、记忆,然后强化练习,一堂课下来,既没有高潮也没有低谷,枯燥无味,老师和学生都累得够呛,实际效用无从得知。

  反思:出现上述这个现象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师罗列了大量的语法规则,为了教语法而教语法,拼命向学生灌输语法规则,学生很快就因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语法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教学任务设计难度偏大

  在输出阶段,我提供了文章的开头和放在句首的几个副词,而接下来的都需要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空间,自己编写故事。本以为这样的开放性作文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在实践中,却发现大多数小组的作文了了几笔,内容贫乏,句式单一,而有一个小组甚至没有按照倒装句的要求进行写作。

  反思:这个现象,关键在于教师的任务实施设计环节。在任务实施环节,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贯通,层层深入,构建阶梯性任务链。只有这样,才能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防止把任务设计得过于简单,而使学生索然无味,或把任务设计得太难,而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第四:学生的互动性相对缺乏

  二人活动和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的确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但是多半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发言,在代表小组汇报;而一些学生却习惯于作为听众,很少甚至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他们对一切语言学习活动都漠不关心。

  反思:出现上述现象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不少教师喜欢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且对他们肯定和表扬,渐渐的,基础较差的学生都习惯做“看客”。 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说过:“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人格和差异,以适合学生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待每个学生,才能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发展,创造性的成长”。所以,小组分工必须明确,力争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话可说,有活可干,任务的结果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并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3.第二次语法教学实践

  通过对第一次教学实践的反思,我对第二次语法教学实践作了适当的调整。虽然高二(8)班英语基础比较差,但是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第二次语法教学设计主要是对第二阶段(practice)和第三阶段(production)进行了修改:

  Step 2: practice and summing up (1)

  Rewri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Only then did I realize I was wrong.

  (Key: I realized I was wrong then.)

  (2)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ake progress.

  (Key: We can make progress in this way.)

  (3)Only when we help others do we become happy.

  (Key: We become happy when we help others.)

  Q: Work in pairs. Compare the three pairs of sentences and discover what usually makes a sentence with “only” at the beginning inverse.

  Summary:

  “only+ 词/ 短语/ 从句”位于句首,句子常部分倒装。

  谓语部分结构为:

  1. 动词

  动词 2. +主语+谓语其余部分

  3. 动词

  4.

  Practice:

  Describe the pictures with “only + adverbial” at the beginning of your sentence. Next, lead into the second form of inversion— “negative words”.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比较正常语序和倒装语序的三组句子,归纳出only引起倒装的三种情况,进而推论出部分倒装句的谓语部分的特点。然后,我选了本班学生的图片(王旭霞和史陈昌:她们两位同学上学期成绩进步很大,此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用“Only…can you…”的结构面对面去祝贺。通过虚拟情景的练习,学生能够“现学现卖”,掌握only引起的倒装句。 )

  Step 3: practice and summing up (2)

  Without hard work, Wang Xuxia couldn’t succeed.

  Without hard work, Shi Chenchang couldn’t succeed.

  →Without hard work, Wang Xuxia couldn’t succeed.

  (key: Shi Chenchang couldn’t succeed, either.)

  →Without hard work, Wang Xuxia couldn’t succeed.

  (key: Neither/ Nor could Shi Chenchang.)

  (设计意图:继续运用王旭霞和史陈昌为话题,由“Only…can you…”的结构顺利引入新知识—“否定词位于句首引起倒装”。同时,以旧引新,印象深刻。)

  Summary:

  当前面的情况也适用于另一人或事物时,可用结构:

  So + 助动词+主语(肯定句中) Neither/ Nor+助动词+主语(否定句中)

  Exercises:

  (1)My cousin is not 19. .

  A. So am I. B. Neither am I. C. Neither is I.

  (2)I haven’t been to New York. .

  A. So haven’t we. B. Nor have we.

  (3)Mary can speak English. .

  A. So can we. B. So do we.

  (4)Bonnie enjoys classical music. .

  A. So can I. B. So do we.

  (5)Lily went shopping yesterday. .

  A. So went Tony. B. So did Tony.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到“在做中学”,快速掌握新知识。)

  Well, in fact, Wang Xuxia and Shi Chenchang will not only work hard at present, but they will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in the future.

  →Not only (key: will Wang Xuxia and Shi Chenchang work hard at present), but they will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in the future.

  (设计意图:再次回到王旭霞和史陈昌,道出他们的内心想法:今日多努力,明日多贡献。同时,通过观察法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并列连词not only…but also…的倒装特点。)

  Summary:

  not only…but also…并列两个句子时,(not only)分句部分倒装,(but also)分句不变。

  →(Not only)Wang Xuxia(but also) Shi Chenchang will work hard at present, and they will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in the future.

  注意:not only…but also…并列(主语)时,句子顺序不变。

  拓展:

  否定词位于句首,使用部分倒装。常见的否定词有: never, not, not only, little, seldom, hardly, in no time, by no means…

  (设计意图:在拓展前,我展示了三位奥运冠军──郭晶晶、张怡宁和杨威的照片,并在他们的照片上打出他们的“口号” ──“I will never give up!”改写为“Never will I give up!”运用演绎法,引导学生运用从“特殊”到“一般”概括理论。)

  Game:

  Work in pairs, rewrite the sentence in inversion. Do it orally. One reads out the original sentence, the other rewrites it. The pair which rewrites the sentence correctly wins a star for the group. And the group with the most stars will win.

  (设计意图: 课间分发纸条任务时,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52位学生俩俩合作,26个小题各不相同。故这个活动从合作教学和交际教学的原则出发,不仅提供情景教学的多样性,而且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新鲜感不断的亢奋状态中,促进有效学习。)

  Step 4: practice and summing up (3)

  Here comes the result. (一语道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语法——完全倒装)

  Open your mind and find one more example in this unit.

  (key: Here comes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Rewrite the sentence above in normal order.

  (key :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comes here.)

  Group work── Compare the following pairs and find the rule:

  (1)①Today many teachers come here. ② Here come many teachers today.

  (2)①Mr. Black went there. ② There went Mr. Black

  (3)①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② On the table is a book.

  (4)①He went away. ② Away she went.

  (设计意图:提供四组句子,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探究法、观察法、发现法等找出每组句子的不同点。从而归纳出下面的结论。)

  Summary:

  句子中表方向和地点的 (副)词、(介词)短语可置于句首,以示强调。主语是(名词)时,完全倒装;主语是 (人称代词) 时,主语和谓语的语序不变。

  Practice: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first normal then inversion.

  (1)她已经来了。

  (2)我的建议如下。

  (3)我们教室前面有一排高高的树。

  (4)前面做着一个老妇人。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用正常语序翻译,再结合刚才summary中完全倒装句的特点改写为倒装句。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超强的模仿力的特点。)

  Step5: consolidation:

  Work in group of 4 and do use inversion!

  Make up a short story (about 5-8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Fairy tale DIY(自编童话版)

  Title: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Help: a small wooden house小木屋

  (1) In no time Snow White .

  (2)In front of her .

  (3) Nearby a river .

  (4)Not only Snow White , but also .

  (5) (否定词) (助动词)Snow White forget t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he seven dwarfs(小矮人也不会忘记。)

  Here is the beginning of your story :

  One day outside was Snow White swinging. Suddenly…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One day outside was Snow White swinging. Suddenly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贴近学生的阅历,能迅速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而且我采用了造句和连句成文的半开放式作文,最后才过渡到作文,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Step6: homework

  Finish DIY your story and write it down in your exercise book.

  (设计意图: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旨在巩固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设计了造句、连句成文的半开放式作文,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任务的结果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并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 实践反思

  第二次案例遵循任务型教学在“做中学”的原则,把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通过体验、实践、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课堂内容取材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课堂设计的每项任务都有明确目的,层层推进;课堂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表演型任务”,“展示型任务”和“小组讨论观察法”等;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能够提高语言实际的运用能力,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两次语法教学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位置。作为教师,一定要辨证地处理好语言设计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注意语法教学与其他方面知识的整合,特别是,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做中学”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基础知识,有效地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20

  一 序

  日前,区教育局教研室精心组织了一次以“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观摩课活动。来自区内四所高中以及部分初中的50多名英语老师济济一堂,倾听了应邀前来的鄞州区优秀青年教师骆敏洁和温宏娟老师执教的两堂阅读教学课。

  刚刚在本次市教坛新秀评比中脱颖而出的两位年轻老师对高二必修5 Unit 3 Reading和高一必修1 Unit 5 Reading两课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她们为明港中学高二(8)班和高一(6)班同学送来了两堂精品课,为听课老师就“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展示了模本,明港中学英语组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全程录像,老师们就事先设计的“课堂45分钟观察”有序分工,认真记录。并按教研室要求征集了与会教师对《高中阅读观摩课教学活动听课反馈》的问卷调研。

  课后,鄞州区英语教研员屠一宝老师从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对两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区教研室主任张曙波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与在座的一线英语老师们就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大家畅所欲言,受益匪浅。

  二 悟

  一堂好的阅读课,往往给人感悟和启迪。办公室的老师在一起交流时,几乎异口同声称赞这两堂课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张曙波老师在给与会的老师的交流中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教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备文本,却易忽视学生与文本,以及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在挖掘文本时更不能忽视语言,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后续的无限阅读能力的延伸。”其实这席话是很对症下药的。因为课堂45分钟效益的有无,优劣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感悟与内化吸收。

  两堂课中,温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触比较深,尤其是其中的两点。第一点,在上曼德拉这单元的第二篇阅读中,Elias 之所以会义无反顾地为曼德拉去效力,黑人们会炸毁政府办公大楼,是因为当时黑人面临的三个状况将黑人几乎逼至绝境。当时我记得自己在备课时,找了一些“黑人遇见白人警察总有事情发生”的图片,也在脑中涌现出三个观点:黑人好像当时没有受教育权,没有与白人一样工作的权利,没有选举权。因为我看见过一副漫画,一个黑人小孩坐在旋转的木马上,呐喊:在这旋转的木马上,我们和白人孩子有无区别?!但温老师却独到地采用表格形式将黑人的现状列为:选举权;工作权;生存权。为阅读文章曼艾两人关系作了铺垫,扫清了阅读障碍,一目了然,上课指令很清晰,我印象很深。

  第二点难忘的是:赏读文本。记得我们明港中学英语组上次去杭州源清中学听课,一节语文课上,上的是《湖心亭看雪》,当时源清中学的老师就是将这篇文言文阅读课的赏析作为一个重点来突破。课堂上,用启发式提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概括和提炼,与温老师的相似,尤其在最后都选取了原文本中精华的片段,打到PPT上,让学生划分“句子意群”,把握朗读的停顿与节奏,然后再要求学生在配了音乐背景的情况下把它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倒也读得饶有趣味。这一幕,让我感怀良久。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梳理文脉,解释语言点,句子联展翻译,短文填空中“纠结”和“悲摧”,一节课几乎没怎么留给学生有独自朗读,进入文本语境的时间。但,文本的语言首先是可读可背诵的。语言教学在高中阶段阅读课里往往被我们给护忽视了;而高中阶段的阅读文章,是介绍地震也好,保护野生动物也好,介绍人物曼德拉也好,较之初中Go for it 教材3a文本而言,语言是很地道很流畅的,跟其同样具有美感的文本语言还有就是近几年高考的阅读理解篇目考题,有些为经典英文原著的节选——语言行文是很流畅一气呵成的,具有磅礴的气势和音韵美。像诗歌单元,像马丁路德的I have a dream,完全可以在高级句式的成分被划分后,找到节奏感,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文本,领悟文本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他们自信满满,于抑扬顿挫中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融入和交流。

  三 感

  我觉得人分三种:感性,理性,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

  我想最后谈谈对屠老师的感觉。很幽默很风趣——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第一句话,与我们交流的竟然马上把我“震撼”了:

  “在座的北仑的英语老师:

  解开了一艘 波光粼粼里小舟的 罗曼蒂克的缆 风光迷离 在我们的眼前”(我关注到我们很多英语老师都马上被感染了)”,接着,屠老师给我们细致分析了两位上课老师的阅读课思路:从把握文本作者情感的变化到过渡衔接的无痕自然;从上课设置悬念到画龙点睛地去回顾;从交际法的上课使用到文本每个段落点出的动词,形容词运用。

  语言都是相通的,正如普天下“妈妈”的发音一样。因为有缘,我拜读过屠老师写的中英文诗集《缘督诗心》,我跟他交流时,他问我感觉怎么样,写得怎样。我说,有点像徐志摩(都有对英国剑桥大学的回忆),也有些像余光中,比如“李白醉酒 呵成剑气成霜 吐出一个盛唐”,屠老师笑了。但真性情,倒是实在。一般真性情的人都喜欢喝酒,酒里面的境界,也确实多多;我想,高中文本阅读也如饮酒,足以值得我们一试二尝三醉。

  感谢这样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让我们携手努力改进教学吧!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21

  高中英语新课标的目标突出了语言技能的重要性,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强调用英文思维,用英语做事的能力.这是符合当今社会实际的需要,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靠单纯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获取,挑选,调取,整合信息,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因此,我们的高考也非常注重考察阅读能力,所以,阅读的教学显得至关重要.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养成符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教会学生“学会”.

  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的阅读教学方法有:一.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如略读,寻读,预测,猜测词义,推理判断,了解重要细节,理解作者意图,把握全文结构等.二.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包括生词处理策略,文本阅读策略,图示利用策略,选择注意力策略,策略调控策略,文本利用策略,整体阅读策略,信息分析策略,结构分析策略等.针对不同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活动.三.阅读主要教学模式是PWP模式,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采取“任务型教学”.阅读前,要通过提问,头脑风暴,概念图,图片讨论等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阅读中,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任务,如略读,寻读,研读,为文章添加或选择标题,判断信息的正误,为文章的信息制作图表等,积极调动学生开展有效阅读.阅读后,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改写,缩写,复述,讨论,采访,写摘要等活动.

  反思我的阅读教学,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二.开展限时训练,每天阅读一两篇,形成习惯.三.利用多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利用观看精美的相关图片,话题讨论,知识小竞赛,调查,歌曲,视频等来进行课前导入.阅读中,注意设置难易相当,形式多样的任务来让学生积极参加.阅读后,常常采用复述课文,角色扮演,讨论,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升华.学生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在完成了相对容易的任务,获取了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而我的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一.虽然有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意识,但是培养得很不够,尤其是整体阅读策略,结构分析策略,选择注意力策略,策略调控策略等.二.没有做到每一堂阅读都做出精心的阅读设计,阅读教学模式有点僵化,不够创新,使得阅读效率不够高.三.堂上的阅读课和课后阅读缺乏一定的联系,显得有点脱节.四.阅读训练缺乏梯度和分门别类,缺乏良好的规划.五.有指导性地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课外阅读不够.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22

  送走繁忙充实的__年,又迎来充满希望的虎年,回顾过去的一年,自己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上都有所收获。现将20____年的个人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自觉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平时,我认真学习了xx大精神,学习教育战线中先进人物的事迹,时刻鞭策激励自己。

  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我的学生。在工作中能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乐于奉献,努力教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次训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我能够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我还能够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

  二、深钻教材,认真教学,圆满完成任务。

  体育课教、学、练三者之间的统一。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引导水平的体现。只有教师正确而巧妙的引导,才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引爆”作用,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获得教学最佳效果。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在区优质课比赛中,我动脑筋、想办法,将教材进行分段教学,每段之间都是递进关系。同时,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按能力分组,教学因人而异,是每位学生各需所求,各挥其能,各展其才。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这节课上的有声有色,效果很好,获区优质课一等奖。

  学生普遍都害怕长跑50m__8这个项目。为了让学生达标,必须树立他们的信心,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我给他们讲“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凡事在于人为,坚持就是胜利。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课课练,学生每节课准备活动中沿操场跑三圈,每位学生每周有两次练习的机会,一学期结束时,五、六年级的学生达标合格率为98%,效果明显,从而达到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发挥特长,刻苦训练,办好女子田径队。

  我是田径运动员出身,训练田径是我的特长之一。围绕着把我校田径队保住全区领先指导思想,组建田径队要从长计议,长要有规划,近要有打算。在选材时,我要求二年级至六年级都有学生参加,不仅要考虑眼前队伍的适用构成,而且要考虑队伍的后继有人。在训练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素质能力,制定了合理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狠抓队员的基本功训练,要求每个队员动作规范,从小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在训练中,我不仅对队员们严格要求,而且对自己也严于律己,要求队员做到的,我也必须做到。无论是冰冷的寒冬,还是炎热的夏季,我都能坚持训练,每次都提前早早到校为队员们做好训练前的准备工作。此外,我还经常找队员们谈心,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关心她们,爱护她们,为她们排忧解难,让每位队员都能感受到田径队就是自己的家。

  在训练中,我给予了诚挚的爱生之心,端正了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采取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工作方法。正因为如此,在参加区组织的田径运动会中获团体总分第四名好成绩,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的好评。同时,为在周边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以上是我一年多工作的小结和体会,如果说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那也是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爱护分不开的,再次,我要真心真意地感谢他们。作为一名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勇攀教育事业的高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23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有的学生把语文打入“冷宫”,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即使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只是应付老师,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的学生投机取巧,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增加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呢?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从教师教学实践中,找出弊端。

  1.语文培养模式单一。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学了许多年语文后,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2.课堂活动空洞热闹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把教材的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填鸭式”明显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经验和个体感悟。为了改变“填鸭式”教学,许多语文教师便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事实上,这种“牧羊式”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往,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

  3.大语文化现象严重

  当前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但同时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倾向。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连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语文教学更是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体不当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许多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学生看看录象、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离了语言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功能。

  由此看来,不当的课堂教学挫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后,找到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讲写作人物描写时,引入《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具体的动作,肖像等描写就会让文章生动。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读的书,或者受某一个人的影响,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吧。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能对于今天没有挨过饿的孩子来说,是有点难理解了。看看高考的满分作文,多少在用旧的材料,所谓新瓶装老酒。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这不是找饿吗?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状元,留下了几篇让你记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羡慕文章语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个。可以写写带有哲理性的话语啊,这个对现在的学生很简单了,谁没有个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沟”,现在叫“愤青”,其实这正是我们的“优点”啊,正如毛主席说的,恰同学少年。可不要贪玩啊,呵呵,狗尾续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练练,也会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甚之。那个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而且一般语文好的同学都有点才,其实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从语文老师那里学来了什么。到底思考一下,学到了什么?你是不是突然发现没有啊,其实在语文老师当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语文好的同学不是教出来的。虽然这句话值得商榷,但是也说明了语文的学习不像数理化那样过多的依赖老师,可是当我们会过头来看看的时候,还真有几分道理。但是别忘记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话。水平再凹(音wa,山东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码他能给你一个指导啊。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老师几乎都特别喜欢好问的学生,而这恰恰是一些同学的“坏习惯”啊,不要担心你给他难堪。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24

  1、教师的提问语的基本导向仍停留在学生重复或重现事实要求(主要是重复教师的话语和教材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比例还极小。动脑程度低的和非个性化的“全班说”的课堂活动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时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没有以精讲精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收获的关注。有些课显然没有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这与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展现个性,发展心智”等教学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和高考对高三英语课堂的要求也是不符合的。

  2、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实际,缺乏“备学生”、“备学案”这一必要环节;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没有进行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高考热点和高考难点的“三点”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课堂容量偏小,内容单一;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节奏过慢,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没有。

  3、对高考的研究不够,对高考的考试范围、要求、形式、出题的特点及规律的了解不够明确,在课堂教学中依赖于复习资料,缺乏对资料的精选与整合,忽视教师自身对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从而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在自主建立系统的英语知识体系与网络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4、课堂设计缺乏适当适时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统一。

  我虽然已经逐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指导的紧迫性,但是离相对满意的高三英语课堂的实施与总体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还需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能为学生的英语发展能力和轻松面对高考作好准备。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25

  高三这一年,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磨砺。现在距离高考只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了,我觉得自己非常有必要梳理一下自己的教学,及时发现自己和学生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三(一)班学生对英语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学习,发言不积极或根本不愿意发言;

  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踏实、理解不全面,课外不花时间在英语上;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英语复习缺乏根本,甚至本末倒置;学生没有习惯性地进行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

  3、部分学生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地安排和科学地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我存在的问题

  1、没有太注重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讨论;

  2、对学生的考试技巧指导及训练是有些盲目、针对性不强;

  3、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新题型和高考真题;

  4、只注重部分学生并未面向全体,值得注意!

  二、下学期的计划

  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把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1、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近年来高考英语逐渐侧重于语言能力的考查,对语言知识的直接考查相对地减少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巩固各项基础知识,同时通过不断的语言练习,掌握一定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发展能力。

  2、降低难度,回归基础,强化专题训练。

  进入后半学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中档、低档题,这对学生取得高分是非常有利的。学生普遍都有这样的感觉:很多题目“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这时,复习的重点要放在查漏补缺上,进行强化记忆和训练。

  3、整理基础知识,适当多做一些高考题。

  要在高考前夕找到良好的语言知识感觉和运用能力感觉就必须回归基础,整理巩固基础知识,用最充实、最满意的感觉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利用这段时间试着做近几年的高考题,学会找出每道题的切入点,从中总结命题利益和命题手法。

  三、信心教育

  尽管我们学校学生英语成绩一直比较弱,但是还是要在每一次的月考当中尽量的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点,不断的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更好的面对这一学科的复习和最终的高考。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26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课时紧扣“情”字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第一,本文的关键句是什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个问题是,围绕“悲”“喜”二字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通过这些叙写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这是对文章的具体感知,需要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叙述中所隐藏的深情。随之而来第三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悲和喜的?这是从理性层面的思考,从而了解作者的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我用两幅对联概括:“事细而情深,文短而意长”,“景不必奇谲瑰丽唯幽静能怡性,事无须惊心动魄是真情才动人”。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悲”、“喜”两种情感在文章中的统一?这是对文章主题和内在结构的把握,也是对作者深层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市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较快的解决,很快的找到关键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点明了写作《项脊轩志》的原因。对第二问题,我预先的概括是:怡然读书之乐,

  家道中落之伤,慈母早逝之哀,辜负祖母之悲,怀念亡妻之痛。我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然后让学生回答。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早做好对学生点拨的准备。因为在另一班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总不能中的,特别是对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开课时心理上也对学生作了定位,并设计了很多的小问题准备用来引导。如“喜”部分:为什么修葺项脊轩?为什么不另起书房?你觉得那些地方能够表达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亲是怎样的人?回忆祖母侧重写了什么?回忆母亲用“泣”,回忆祖母用“长号”,而对妻子却没有直接的词语表现感情,这是为什么?……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引导阅读课文,推敲字词,品味语言,然后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个学生在回答时概括得相当到位:“重修项脊轩的读书之乐,回忆母亲时光流逝之悲,回忆祖母功名难就之悲,回忆妻子英年早逝之悲。”当时他的回答引起听课老师的一片惊呼,我也很感突然,虽然和我原来的概括比较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来设计的所谓引导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马上改变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喜’和‘悲’?”在随后的阅读和品味的教学过程虽然尚算顺利,但自己也发觉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应有的重复,使得其中的一个练笔环节(围绕一个“情”字,概括《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的内容)因为时间的紧张不得不舍弃。

  课后,和几位同学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大家对我上课时注重文本,侧重语言品味的教学持肯定意见,但我总觉若有所失。其间也谈到一位特级教师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课的事,说他那节课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体现特级教师的水平。有一位甚至开玩笑:“特级教师的课不过如此,还不如小曾老师的课呢。”另有一位说可能特级教师不了解那所学校学生的情况。这句话让我刚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态、情绪等一切的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影响一节课的精致甚至常态。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备教材,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备充分了,才能任凭它“八方风来,我自巍然不动”。怎样算是备好了教材?我觉得一是对教材烂熟于胸,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主题手法等等都了然,二是要选择授课内容,确定授课重点,不可能把教师知道的全部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只能根据文章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选择性的讲授。

  我觉得,备教材要比备学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学生却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我们很难因势利导,这样对学生是一种挫伤;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学生课堂上的疑问将无言以答,这样对教师一种打击;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将无法控制,这对课堂时间是一种浪费。当然,这样说绝不是说教学可以不顾学生,恰恰相反,课堂的教学绝对不能脱离学生进行,这是最重要的。备教材是前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则是关键。而教学的艺术,正是在这样不可预知中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识到学生的不同而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凝滞。

  所以,我想,所谓的教学艺术,绝对不是用已经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根据教学目的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组教学环节。这是我想到的第一点。

  对于特级教师的课,如果几年前我听到“也不过如此”这样的话,我可能会相信,并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级教师的课也有人说不好,何况是你?但现在的感觉却不一样了。在自己也开过一些公开课后深深地感受到凭一节课就来判定一个老师的好坏那是不够恰当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学生的状态、师生的了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响一节课。

  一篇课文向学生讲什么、怎样讲,可能每一位老师的处理都不同,所以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招来异议。而优秀的老师决不是把一篇课文只当成一篇课文。他把这课文当成是整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某节课中,他可能什么都不做,只引导学生读,而另一节课可能会深挖细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经末梢。如果我们不了解他的教学思想,不了解他的整体教学设计,而对他的某一个环节中的处理可能不以为然。正如我们看到一座花园,如果一看到枯枝败叶就判断它的残破,而没有想到这些枯枝败叶正是营养花木的养料,这是错误的。

  在一些课堂上,作秀成为了一种时髦。课堂的活跃、教师的风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却很少有人去顾问这种表演之后还留下什么。语文教学是一个大系统,它有些时候表现为朴素甚至是单调无聊的操作,有些时候表现为精彩纷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时候为精心的品读体悟,有些时候为深思奋笔疾书……

  语文教学可以看成是一项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还要复杂。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精心安排,课文和知识点的网络更要精心构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有积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从教学实践中来的教学思想再运用到实际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王国。

  所以我想,所谓教学艺术,它首先是对教材通盘熟悉的前提下,明确每一册课文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结构,完成教学目标。这正像是一位画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学系统),那么无论是条幅还是长卷(具体的教学内容)他都能根据材料(学生的实际表现)自如的进行创作。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27

  当我看到要讲的是《赤壁赋》时,心里很矛盾,因为这一课很有内容可讲,但同时内容多,又怕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过,上次讲过一次公开课,这次的信心很强,静下心来,认真回想上次讲完课,评委的评价,一定要注意。通过几遍梳理,阅读《教参》、查找相关备课资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这一线索,分析理解课文,试讲几次,发现效果还不错,但前提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后来得知:学生还没学到这一课,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变,这时离正式讲课还有六天,作为高三的老师,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建议以后公开课的时间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冲突,于是,迅速定目标,大胆删节,立足课本,吃透语言。

  可以说,《赤壁赋》的难懂字词不多,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学生,其他的只要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够理解,只要问题引导的具体,学生应该能听懂,事实证明,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安排教学环节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当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时,我觉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断他们,所以延时三分钟,不过我觉得学生参与度较高,就是一种成功,能说一些有用东西,能体会做的一点思想,这节课就是有收获的。但我觉得呢里的多媒体设备真是太老了,出现状况,又不能及时弥补,有点不好,以上是我对这次作课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说一句:“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整的,也很难成熟。”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28

  当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备战了一年的09年高三历史教学也宣告结束。随着09高考的渐行渐远,高三这一年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让我们至今回味;这一年历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也时常让我深思。现我将我的做法、得失拿出来哂哂。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高二下期的后半期(大致五一节后)开始上《中国古代史》,这样可以在国庆节前完成新课教学。接下来是按惯例进行的三轮复习,这一定要与市三次诊断考试时间相吻合。三轮复习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对学生心态与成绩提高效果不错。最后的十天尤其不能放松,学生须“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2.整理研究高考试题08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上海、广东高考历史卷,因为这两地的历史试题具有兼顾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现实、人文特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

  3.比对分析高考考纲高考考纲出来之前,要全面复习遍地开花。09年初高考考纲出来之后,仔细分析并与前两年的考纲、题型示例认真比对,找到其中的变与不变的地方,通过研读大纲明确今年历史科体现的高考考题思想。这样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就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做到有的放矢。

  4.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5.团队协作备战高考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对于近几年的高考,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我们也编制了按章节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按专题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不过这些都是填空型的,在一章复习前或后,一个专题的复习前或后,让学生填写,有利于梳理开始遗忘的知识体系和对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整理归类。

  2.编制考前检测题单元检测题到处都可以买到或找到。而针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或市区考试内容要求以及自己学生情况的的试题就不多,所以,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这一届高三我把练习主要放在每一次大考之前集中训练,一般有3——5套题。这样可以进行强度训练、一个阶段知识的综合训练、时间分配训练等。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所以他们会虽馁战馁败,但馁败馁战,直到最后胜利。

  2.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则需要系统知识,化解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差一点的学生则需要督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并掌握基础的知识点。所以,老师要多呆在办公室,多转转教室,多陪陪学生,不仅仅是解答学习疑难,也可以与学生聊聊天。

  以上仅是我在高三这一年中教学进程上的所做,并没有谈及学科知识教学方面、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东西。回想过去一年的复习备考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注意和改进,也更深的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之处。

  1.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在对08年高考试题分析时,我们比较关注上海、广东高考历史卷,因为这两地的历史试题具有兼顾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现实、人文特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但过度的重视、训练,导致学生不太适应本地高考试题。

  2.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比如09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看似简单,应该全是教材上的,但学生掌握不牢,导致错误百出,得分不高。

  3.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能力也是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教书这条道路,育人这种职业,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动,我们任重而道远!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29

  在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学生活动,因此,教学反思中,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活动,应该深刻反思,不能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该逐步展开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活动,作好记录,课后就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哪些活动采用的得当,哪些需要改进,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目的,以及学生们的切身感受深刻思考,及时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这是非常宝贵的声音。我认为,教学反思不只是停留在教师的层面,更应该多吸收学生的反馈意见,因为,要看效果,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声音,是最真实的声音。

  高中数学重在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因而,在教学反思中,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具备数学思维。学生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是大多数,头脑里容下的是过多的题,这些题显得杂乱无章,经过反思,我是这让学生把握数学题、知识点的规律,将其科学的分类,这样,知识有了条理,学习效率自然自然就上去了,教师的指导也就有了明确目标。

202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30

  一、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首先要有目标意识,结合教学大纲,认真研究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洞悉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该课程总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备课之初就要设定好每一节课要达到的分目标,将每一节课的局部跟整体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一般来说,分目标的确定不应只是停留在要学生掌握多少概念定理、基础知识上,更为关键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新的目标的确定势必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做好一个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才能谈及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

  二、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在明确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就要着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它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出科学合理、有条不紊的教学设计,我们需要虚心学习同行的宝贵经验,反复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求达到日臻完善的程度。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动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教师要做好陪伴和引导的角色。高中数学课程难度不断加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稍有脱节,就有可能学得吃力,导致兴趣下降,动力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通过提问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灵活做出适当调整。课堂上准备的习题也要难易适度,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体验到学会的成就感,建立对本门课程的自信心。高中数学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锤炼,力求精确生动,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生活趣事,生动活泼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四、创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长期以来,造成教学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忽视或没有重视去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忽视情感因素的教育价值。而现代教学则是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作为其执意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御和实施教学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最有助于个体各方面能力的发挥,高中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课堂任务繁重,压力过大,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会大大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幽默智慧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轻松掌握每一节课的精髓,做到对知识点的举一反三,做到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

  五、建立亲切舒适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身为学生的榜样,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做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说难也不难的任务,说它难是因为无论是钻研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科学创新的教学设计,还是做好生动主动的课堂教学、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一环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和高尚无私的爱,实属不易。说它不难,是因为这些工作的确就是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在默默做着的,只要我们忠于职守,踏实奉献,就能收获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收获桃李满天下的累累硕果。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