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湖北十堰导游词 |
范文 | 湖北十堰导游词(精选18篇)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1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她既是“东风车”的故乡,号称“东方底特律”的汽车城,也是一座灵山秀水环抱、四季景色诱人的山城、旅游城、生态园林城。 十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现今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这里是道教和“武当拳”的发祥地,武当道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和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城区既是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因车而名的车城,也是一座灵山秀水环抱、四季风景迷人的山城、旅游城,是鄂豫川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十堰市域在商、周时属绞、庸等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东汉、魏时属锡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始设郧县。现今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7年,国家为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设立了郧县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格为省辖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这里是道教和“武当拳”的发祥地,武当道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绿松石、金、银、石煤、稀土、铁锡、钒、锑、铅、锌、大理石、石棉、重晶石、铀、钾、钼、钴等50多种,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万kw,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340kw;林特资源闻名遐迩,茶叶、食用菌产量丰富,质优品高,房县被誉为全国“燕耳之乡”;药材资源品类繁多,共生产药材2700余种,在国家确定的363个重点品种中我市约占235种,素有“天然药库”的美称;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十堰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六大类25处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遍及全市,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有轰动中外的郧县猿人遗址和恐龙蛋化石群,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还有新近发现的鸟脚类恐龙骨架化石。 十堰是旅游胜地。是“长江三峡—神农架—古隆中—武当山—丹江口水库—古城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4A级旅游区称号的道教圣地武当山,有号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湖的丹江口水库,有轰动中外的郧县猿人遗址,有恐龙蛋化石群和恐龙骨骼化石,是世界罕见的恐龙故乡。有温泉、瀑布、天池、峡谷、溶洞,有原始森林,有现代汽车都市。十堰这个地方,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四季无大风,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一块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水宝地。 十堰是南水北调水源头。位于十堰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和取水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直达京、津、冀、豫四省市,年调水13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将使十堰成为“世界水都,亚洲天池”,给十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十堰是生态屏障。由于秦岭、巴山两大山脉在十堰交汇,构成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地理分界线。可以抵御北方沙尘暴南下东移,阻止南方酸雨北上西进,因此,十堰是一个生态调节器,是我国的生态心脏。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2十堰是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与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辖三区四县一市及两个市政府派出机构区(即: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和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东临“三国”襄阳、南望神农架、西依大巴山、北屏古秦岭,三千里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十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十堰市域在商、周时属绞、庸等国;东汉、魏时属锡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始设郧县。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格为省辖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地级市)。十堰先后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 十堰市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十堰市在商、周属绞、庸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东汉、魏时属锡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始设郧县。 十堰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考古学者在郧县青曲的曲远河学堂梁子上发掘出了古人类颅骨化石,被国际古人类学者认定为直立人,并命名为“郧阳人”,距今100多万年。证明十堰地域为古人类的起源地。 夏朝十堰地域分属梁州和豫州。今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等地域属梁州,丹江口属豫州。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国的领地,先后有庸、彭、微等封国和部落方国在此生存。庸国中心在今竹山上庸北坝地区,彭国中心在今房县地域,微国中心在今张湾黄龙附近。西周十堰仍为古方国并存地,有庸、微、麇、钖、绞、均等国。庸国占竹山及陕西安康地区,微国在张湾黄龙,钖国和麇国先后在郧县五峰乡一带,绞国中心在丹江口习家店,均国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与河南浙川的交界处。春秋时期公元前620xx年前后,楚国北略,灭庸、麇后,在庸地设汉中郡,在庸都设上庸县,十堰地域属楚,楚与秦在此域设有上庸六县。楚于公元前620xx年前后灭庸、麇后,十堰地域属楚,有上庸六县。按后承前制的建置规律,从西汉建置中可考楚之“上庸六县”除有上庸县外,还有房陵、钖、武陵、长利、武当五县。战国时期十堰初属楚国之上庸六县(上庸、房陵、钖、长利、武当、武陵)。公元前320xx年秦张仪取上庸后,十堰属秦。公元前320xx年,秦昭王将上庸地还于楚。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后,十堰终属秦。 秦朝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十堰分属汉中郡和南阳郡。十堰地区有房陵县(今房县),钖县(今郧县五峰),武陵县(今竹溪县),上庸县(今竹山上庸),长利县(今郧西观音)属汉中郡。长利县(今郧县西北),武当县(今丹江口均县)属南阳郡。 西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州,置刺史。十堰分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和荆州刺史部之南阳郡管辖。益州刺史部汉中郡辖十二县,十堰地域有房陵、钖县、武陵、上庸、长利属之。长利县有郧关。荆州刺史部南阳郡辖三十六县,十堰地域有武当县属焉。东汉承西汉建制。东汉长利县并入钖县、武陵县并入上庸县。东汉末年,十堰境有上庸郡、新城郡,以及上庸郡之上庸县、武陵县,新城郡之房陵县,西城郡之钖县,南阳郡之武当县。 三国时期,十堰地域属曹魏之荆州,境域有两郡八县。即上庸郡、新城郡、上庸县、北巫县、武陵县、建始县、房陵县、昌魏县、钖县、武当县。两晋时期,本区域建置有二郡十一县:即上庸郡、新城郡和上庸县、安富县、北巫县、武陵县、微阳县、钖县、郧乡县、长利县、房陵县、昌魏县、武当县。南北朝时期,十堰地区分属各朝州郡管辖。本域北方诸县(除北周外)大致是南北朝分界地。(北周辖全境) 隋朝建置为州、县二级制。炀帝时废州为郡,以郡统县。十堰地域分属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阳四郡。境内有房陵郡和丰利县,光迁县,永清县,竹山县,上庸县,上津县,安福县,郧乡县,武当县。武当县于隋文帝开皇初改为均州,炀帝大业初废州为县。 唐朝贞观年间划分全国为十道,十堰为山南道所辖。开元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五道,十堰地区分属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唐地方为州、县二级制。十堰地区分属山南道之房州、均州、商州所辖。境内有房州、均州和房陵、永清、竹山、上庸、武当、郧乡、丰利、上津和武陵、安福、堵河。五代十国时期,十堰地区建置基本上承唐代,十堰有房州、均州领房陵、竹山、上庸、永清,郧乡、武当诸县,上津县仍为商州所辖。 北宋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南宋划分为十六路。宋行政区划分路、州、县三级制。十堰分属京西路南路和陕西路永兴军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实行省、府、州、县四级行政建制。十堰分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和陕西行省管辖。十堰地区建置州县有均州、房州和武当县、郧县(郧县之名始此)、房陵县、竹山县,上津县。 十堰图册(2)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十堰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所辖。十堰地域有均州、武当县、郧县、房县、竹山县、上津县。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房县脩文、宜阳等乡置保康县。成化十二年后郧阳府辖郧县、房县、竹山县、郧西县、上津县、竹溪县,弘治十一年后增保康县。郧阳府隶湖广下荆南道(初治襄阳,后移郧阳)。明洪武年间省武当县入均州,成化十二年后,均州仍属襄阳府,此后州不领县。成化十二年以后,郧阳府和襄阳府及诸县统属郧阳抚治管辖。 郧阳抚治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抚左副都御史原杰建镇,总镇治所设郧县,并在此设有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下荆南道。抚治辖河南南阳府各州县,湖广安陆府(后为承天府,治今钟祥市)、荆门州、沔阳州、郧阳府、荆州府各州县,陕西汉中府各州县,以及陕西西安府之商州各县,四川夔州府各县。所辖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县。郧阳抚治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经历两朝共220xx年,先后有120位朝廷重臣在抚治任职。抚治于明万历十八年修纂有《郧台志》,今存。 清朝改明湖广为湖北、湖南两省。十堰地区仍为郧阳府,属湖北承宣布政使司所辖。郧阳府辖郧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保康县、郧西县六县。明之上津县省入郧西县。均州属襄阳府管辖。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3十堰位于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汉江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5.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28毫米。十堰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我省西北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总面积1190平方公里,城区203平方公里。总人口40.69万,城市人口29.33万。是鄂豫川陕边境的对外开放城市。 十堰在商代至元代,属郧阳府郧县管辖,清代中期,这里的人们为谋生计,先后在百二河与犟河上筑起堤坝,以蓄水灌溉农田,称堤坝谓之堰,两河之上筑坝共十道,故名十堰。 十堰市是鄂西北旅游中枢城市之一。它东有以“仙山琼阁”而饮誉海内外的道教武当山;南有神秘莫测的天然动植物园——神农架;西有竹溪县境内的楚国长城遗址;北有烟波浩渺的汉江。市内有以林海、云海、峰峦、瀑布制胜的赛武当自然风景保护区,有白马寺、回龙寺、清真寺等宗教名寺。 十堰是闻名海内外的汽车城。世界三大卡车厂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我国四大轮胎厂之一的东风轮胎厂,都建在这里。“汽车产业开发开放试验区”对世界开放。现与南通市、美国奇里科绥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十堰汽车工业为主体,橡胶,轻纺,电子,食品等工业也随之发展。 十堰是一座独具风彩的“百里花园城”。青山环抱、空气清新、交通方便、市容整洁、秩序安定、风气文明、住房宽敞、舒适宜人。文教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文娱设施星罗棋布。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4神农架 东南部木鱼镇西侧两公里处。 于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除了具有 神农架“林木幽深”的特征外,还有他独有的特征,这里四季风光迥异,各具情趣,夏天尤为清凉、舒适。 裹着茫茫薄雾,听着潺潺流水声,使进入这清幽景色中的你就像进入仙境一样。据说当年昭君在溪中洗脸时曾掉过一串珍珠入水,从此溪水一年四季芳香扑鼻,美丽的传说寄托了人们对昭君的追慕,其实香溪的源头的林间,野花奇草多才是溪水飘香的真正原因。每逢三月香溪河畔桃花盛开的时候,河水中可看到一种淡红色的鱼,这种鱼身分四瓣,形似桃化,人称“桃化鱼”。河水清清,倒影岸边桃花,水中鱼群追戏,是花是鱼确实难以分辨。 清代诗人写下:“花开溪鱼现,鱼戏花影乱;花下捕鱼人,莫作桃花看的诗句来描绘这种情景。 与静静流淌的香溪不同,你看香溪的水是叠瀑式的,那湍急的水时而如撒腿狂奔的野马,时而如快速移动的银蛇。 在岩石的撞击中发出巨大的声音响彻山谷。这充满动感的河水其实还是天然的矿泉水。 水中含有14种矿物元素,饮之甘甜,沁人心肺,这水还具有提神健身、滋润肌肤的功能。水面上空气中还漂浮着较丰富的负离子,经常吸收,会使我们血液里的氧氮含量增加,对增强功能和加快新陈代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冬天水面上冒着热气,夏天却凉爽宜人,它的年平均 温度 大约在4°C左右。难怪唐代时的“茶圣”陆羽,在尝过用香溪源头的水煮的茶之后,顿觉满口清香,心旷神怡,于是称香溪源为“天下第十四泉”。 有这样一首打油诗:“昭君何以美,屈原何以伟,探得香溪源,自知其中味”。正是这溪水孕育了绝代佳人王昭君和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就请大家带着这个美好的遐想去体会一下其中的味道吧!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5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河源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龟峰塔位于东江边的龟峰山上。传说神仙因同情终年为水所害的河源人,萌发了恻隐之心,在新丰江与东江汇合的地方放了一只大水龟,让它变成一个山包,然后建一座塔以镇水妖。故此山称为龟峰山,塔名曰龟峰塔。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是广东省公历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楼阁式砖塔。 传说从前河源人民年年为水患所害,苦不堪言。神仙云游于此,看到民不聊生,萌发了恻隐之心,遂在新丰江与东江的汇合处投下巨龟,化为龟峰山,上置龟峰塔,以镇水妖。至此人民安居乐业,岁岁平安。 龟峰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属佛塔,历来被列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东江第一塔”美誉,为广东省首批公布重点保护文物之一。龟峰塔平面为六角形,第一层外边长为四点八米,内边长为一点六米,墙体厚为三点三米,通高四十二点六米。塔正门向东,塔外观为七层,内为十四层,一明一暗,有如竹子,节节上升,层层收分。各层设有杉木楼板加铺方砖,其中暗层有穿墙上下两个门,四个佛龛。明层有一门上通另一层平台和五个门孔通外边平座栏杆,沿阶梯盘旋而上,可达顶层。平塔属青砖结构,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层狗牙砖叠垫出挑,出檐较其它塔宽厚。平座设有木栏杆,每层六角均有角柱,柱间饰横架栏额相连,为典型宋代仿木楼阁式砖塔。每层塔檐现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当滴水,角梁下悬挂铜钟。龟峰塔经八百五十七年的风雨侵蚀,原塔顶已失,台基被堆积尘土埋没,塔檐与平座崩塌,瓦面无存,塔内各层原有木楼板亦已毁坏殆尽。 龟峰塔外观为七层,内为十四层,属砖仿楼阁式塔。塔呈六角型,底边长为5米,内空心,塔底壁厚为3米,有穿壁砖级直上各层楼板,绕塔外平层座逐级可登上顶层。修复前,塔顶已毁,残高为32米。龟峰塔修复前,塔身基本完好,未见有倾斜与裂缝。原塔为黄泥砂浆砌结,砖有青、红两种,尺寸不一,规格有30余种。塔顶台基已被堆积土埋没,东北角有两棵大叶飞榕。 从首层塔身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挖掘考证,原应有副阶存在,即首层六角均有3米左右的木梁斗拱瓦面。塔身每层递减,各层均有菱角牙砖叠涩挑出的檐口与平座,因年久失修,修复前的塔檐与平座,已有不少崩塌脱落,特别是二层东南角尤为严重。各层瓦面无存并遍生杂草飞榕,塔身内腔原有的木楼板,亦已毁尽无存。 民间流传有“龙川塔无影,河源塔无顶”的传说。其实,龟峰塔原是有顶的,其一:河源塔无顶只不过是一百多年来的事。因为《河源县志》记载:“咸丰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龟峰塔崩第一级”。这里所指的第一级,其实就是塔顶。估计塔顶从此后就未有复原,现塔顶所堆积的较少青砖,可能是后来临时用大铁锅封顶时而砌的。其二:修复前塔身内腔第六层保存有一条4040厘米的硬质托梁,这是龟峰塔原有塔顶的实物依据,现在恢复塔顶也照原用这条托梁。其三:据专家考证,凡宋代砖砌的密檐式楼阁塔都是有顶的。 一九八九年河源建市后,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龟峰塔获立项修复。修复工程严格遵守“修旧复旧”,“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该塔在民间有“河源塔无顶”的传说,但据有关专家考证,龟峰塔原有塔顶,只是因为“咸丰二年壬子,龟峰塔崩第一级”(见《河源县志》)所造成的。县志所记的“崩第一级”即是原来的塔顶。且修复前在塔腔第六层发现的一条大横梁,就是建塔时用来承托塔顶的实物见证。从首层塔身外面的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周围出土的柱础石可以证实,该塔原有副阶存在,即首层六角伸出四米木梁塔檐,俗称“塔裙”,这次按宋式复原。在维修复原过程中,先后发现几块纪年砖。其中一块上刻“绍兴二年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砖”;另一块上刻“万历三十年修”。这两块铭文砖不但解开了该塔始建实际年代的千古之谜,而且还证实了明代万历年间重修过一次的史实。修复后的龟峰塔更显得庄严雄伟,瑰丽拔秀。登上该塔凭栏四眺,新老市区一览无遗。现已开放为旅游区,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 鉴于龟峰塔历史悠久,塔式典型,为东江著名古迹,有较好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重修龟峰塔对保护文物和发挥古塔的旅游参观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05月25日,龟峰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6神农架东南部木鱼镇西侧两公里处。 于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除了具有 神农架 “林木幽深”的特征外,还有他独有的特征,这里四季风光迥异,各具情趣,夏天尤为清凉、舒适。 裹着茫茫薄雾,听着潺潺流水声,使进入这清幽景色中的你就像进入仙境一样。 据说当年昭君在溪中洗脸时曾掉过一串珍珠入水,从此溪水一年四季芳香扑鼻,美丽的传说寄托了人们对昭君的追慕,其实香溪的源头的林间,野花奇草多才是溪水飘香的真正原因。 每逢三月香溪河畔桃花盛开的时候,河水中可看到一种淡红色的鱼,这种鱼身分四瓣,形似桃化,人称“桃化鱼”。 河水清清,倒影岸边桃花,水中鱼群追戏,是花是鱼确实难以分辨。 清代诗人写下:“花开溪鱼现,鱼戏花影乱;花下捕鱼人,莫作桃花看的诗句来描绘这种情景。 与静静流淌的香溪不同,你看香溪的水是叠瀑式的,那湍急的水时而如撒腿狂奔的野马,时而如快速移动的银蛇。 在岩石的撞击中发出巨大的声音响彻山谷。 这充满动感的河水其实还是天然的矿泉水。 水中含有14种矿物元素,饮之甘甜,沁人心肺,这水还具有提神健身、滋润肌肤的功能。 水面上空气中还漂浮着较丰富的负离子,经常吸收,会使我们血液里的氧氮含量增加,对增强功能和加快新陈代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冬天水面上冒着热气,夏天却凉爽宜人,它的年平均 温度 大约在4°C左右。 难怪唐代时的“茶圣”陆羽,在尝过用香溪源头的水煮的茶之后,顿觉满口清香,心旷神怡,于是称香溪源为“天下第十四泉”。 有这样一首打油诗:“昭君何以美,屈原何以伟,探得香溪源,自知其中味”。 正是这溪水孕育了绝代佳人王昭君和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就请大家带着这个美好的遐想去体会一下其中的味道吧!提供 大家向前看,那里有一潭碧水,那便是香溪河的源头,相传那儿便是当年神农老祖宗的洗药池。 他当年在 神农架 搭架采药,每天将所采的药草运到这里来清洗后漫漫咀嚼,品味,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他就是在这里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药书典《神农百草经》。 上面记载了3650种药草的性能、用途和400种疾病的特征和疗法。 神农百草的精华,神农精神的灵魂也由此尽融于水中,因而有了貌若天仙的王昭君和赤胆忠心的屈原。 也许在他们灵魂的深处还保留着神农精神的遗传基因吧。 以前这里也叫跳架沟,为什么叫跳架沟呢?那是因为这里落差较大,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瀑布群,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再加上这里峡谷较深,从山这边到山那边搭个架子也不是件难事,因此叫跳架沟。 著名的诗人徐迟也曾在源头留下“香溪源”三个苍劲大字,并留下“大三峡不如小三峡,小三峡不如 神农架 ”的动人诗句,香溪源的美名便流传开了。 名山名泉出好茗,香溪源头所在地也正是著名的茶叶之乡,这里的茶叶分布在林深绿重、朝日暮雨、海拔1000m—1200m之间的山谷中。 由于空气新鲜湿润,日照较少,散射和漫射较多,又无寒冬酷暑, 气候 温和宜人,且尽得高山之云雾、香溪之净水、万木之芳香,这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造就了优质的神农有机茶,据《神农百草经》载:“神农采药,为民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7菩提岛位于乐亭县西南的渤海湾中,总面积2.34平方公里。是国际观鸟基地、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风景名胜区。“环岛沙埠隆,唯象形而若臼”,故菩提岛原名石臼地。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这里驻留十九日,所以又名“十九坨”。 菩提岛自然环境呈现原始状态,岛上有植物260多种,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奇花异草随处可见。以“佛教圣树”菩提树数量之多,成为北方奇观。被誉为“金合、银合树”的木丝棉和南蛇藤在黄河以北几近绝迹,竟奇迹般生长在菩提岛上。菩提岛是408种鸟类的栖息地和迁移中转站,其中国家一、二级鸟类达61种。世界上存量极少的黑嘴鸥、短尾信天翁等珍稀鸟类在此常见。岛上的明代朝阳庵、清代潮音寺遗址依着可见当年鼎盛佛事。 菩提岛“古、幽、野、奇、闲”,这里有蜃气,三日(月)同辉、海滩蟹舞,古木塑雕、军事地堡、掘地涌泉的景观,有无人可解的神秘圈、神秘幽火,神秘声音的怪事,有唐太宗李世民驻跸“十九坨”的传说、周生与宝珠的神话、法本和尚“一指燃灯”的掌故,还有荒岛、海岛、沙岛、大岛、绿岛、鸟岛、日月岛、佛家岛“八岛”之奇。 菩提岛原名石臼坨,又名十九坨,20xx年更名为“菩提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几百棵菩提树植于岛上,菩提岛由此得名。 菩提岛又名石臼坨,据《乐亭县志》记载:因为形似石臼,中间凹四周凸起古称石臼坨。 “十九坨”,是因为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驻跸十九日,故而又名“十九坨”。 菩提岛时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鸟类爱好者,背着设备和简易帐篷,到这里一睹珍稀鸟类的芳容。来自荷兰27岁的安德列和斯迪文在菩提岛的20多天时间里,他们用自己先进的设备,观察、记录下115种鸟,并拍下大量照片。 “太美了!”斯迪文说,“我们一连几个小时观察鸟的种类、鸟的飞行,忘记吃饭,忘记睡觉。”两人结伴曾到过7个国家观鸟,来中国菩提岛还是第一次,他们准备回去后以此为内容撰写论文。英俊开朗的安德列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与众不同。我们在不同季节还要再来。” 据有关专家介绍,距大陆岸线1100多米的菩提岛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岛上几乎集中了华北海岸带所有野生动物的属种,尤以鸟类最多,曾见过鸟类20目60科共420余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鸟类12种,二级鸟类60种,14种鸟类被列入联合国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公约。 自然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的菩提岛,因生长着中国北方少见的菩提树而得名,不仅如此,岛上还生长着木丝棉、连理枝、罗布麻等260多种植物。漫步孤悬于海上的菩提岛,满目葱翠令人心旷神怡,奇花异草散发出的阵阵芳香泌人心脾,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和原始风貌,使人感觉进入了世外桃园。 据了解,近日河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了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乐亭县的菩提岛名列其中。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当地将把保护岛屿原始风貌作为立足点,适度开发旅游,作为海洋科普知识教育场所,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海洋资源考察工作。 沿京沈高速公路到唐津高速出口下道,沿唐港高速公路东南行,从乐亭出口下道后,经乐亭县城向西南方向行至马头营,再沿平青大路至北港码头,从码头乘木船或快艇即可登岛。岛上可乘电瓶车游览。 留宿岛上,住进木板房、桃林别墅或是蒙古包、野营帐篷。枕着海浪,吹着海风,伴着涛声,甜甜地进入梦乡,您会感到从未有过的舒适和惬意。若无睡意,点起希望的篝火,唱歌、跳舞、侃谈,真是痛快淋漓。 在这里,您可信手撷取酸甜可口的桑葚、酸枣、野杏、杜梨、枸杞等绿色食品。这里的鱼、虾、蟹、贝新鲜味美,定能让您饱餐一顿“海鲜宴”。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8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左手边就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之一,东湖的面积有西湖面积的六倍之大,湖岸蜿蜒曲折,素有99湾之称。解放之后,朱德总司令游览东湖的时候曾说过“东湖暂让西湖好,将来更比西湖强”的诗句,这也说明我们的东湖有着巨大的潜力。 从五十年代开始东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依其自然环境,东湖被分为听涛,落雁,白马,磨山,吹笛,珞洪六个景区,但现在对外开放的就只有听涛和磨山两大景区。我们今天游览的就是磨山景区。 进入磨山景区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一面非常有楚文化特色的大鼓,叫做虎坐鸟架鼓,是战国时期出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以两只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的鸣凤,一面大鼓用红绳悬于凤冠之上。在楚文化中,我们随处可见这种形象的鼓,多为漆器制品。 关于虎坐鸟架鼓的来历有一段历史渊源,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和位于现在四川一代的巴人连年征战,巴人崇尚老虎,而楚人崇尚凤,各自以虎和凤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楚人虽然不能每次战争都打能赢巴人,但是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都觉得楚国是最强的,所以他们制作了这种虎坐鸟架鼓,寓意着楚人可以把巴人踩在脚下,巴人要以楚人马首是瞻。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民族荣誉感,楚国才能所向无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磨山景区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楚文化主题公园,大家远远的可以看到前面的楚城门,楚城是参照当时楚国的第一大都会纪南城所设计,建造的。 城门有三个门洞,一大两小,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当年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人欺负晏婴身材矮小,让他从城门的小门入,晏子说:“如果我是出使狗国,那么我就从狗门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此门入。”楚人没办法,不能承认自己是狗国,只好敞开大门,迎接晏婴。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楚国确实有多个门洞。 城门上是用甲骨文写的“楚城”二字,我们可以看到楚城门很有特色的地方是两边的望楼比中间的望楼要高,由此可以方便的监控周围的环境,以防敌情。另外一个特别的地方是楚城门除了陆门以外,还设有水门。根据楚人临水居高城的特点,楚城外一般都有天然的护城河,而且楚地处于南方,河流湖泊众多,不仅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内也是流水密布。通过水门,那些乘船而来的商贾和使节就可以直接开船进城。我们这里的楚城门就沿袭了当年的风格,向东湖里延伸出了一个水门。大家可以看右手边,那是我们的楚长城,大家都知道秦长城,很少知道楚国也有长城的,因为楚国的长城没有那么宏伟,但是建造的年代要比秦国早很多,也是作为防御之用。 关于这个楚城门,当年设计建造的时候专家们为其材料的选择大伤脑筋,本想以青灰色的石砖作为材料,可是那样的风格接近于唐代的城墙,宫殿建筑,年代就比较近了。用一般的转头又无法体现楚国的特色。后来专家们将目光放在武汉沿江码头台阶所用的红砂石上,楚人刚好崇尚红色,而且这些砂石资源丰富,售价便宜,就用此来建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楚城门。 这两个巨大的铜凤叫做楚凤标,高8.7米。凤是楚国人的图腾,被视为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楚国人非常崇尚凤凰,所以在很多楚墓中出土的器物上都是凤的图案。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铜凤同我们在门口看到的虎坐鸟架鼓一样,也是脚踏老虎。这里的把凤的尾部特意做成上扬的形象,就像熊熊烈火,这也表现了楚人崇火尚凤的习俗。凤标修建最妙的地方在于凤尾形成的拱门,恰好将巍然屹立于磨山主峰的楚天台罩住,成为烘托楚天台的一个铜光环,这样一来凤标和楚天台就形成了“借景”效应。 登上345级台阶就可以登上楚天台,楚天台的名字取自毛泽东同志的一句“极目楚天舒”,而在楚国最顶级的建筑被称为台。楚天台是参照楚灵王时的行宫---章华台的遗址修建的。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据说灵王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细腰,他自己是细腰不说,还对细腰的大臣非常喜爱,许多人为了得到灵王的厚爱都节食束腰,以致后来许多人都饿死了,所以在民间又有“灵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的说法,章华台也因此被称为细腰宫。据说有一次楚王宴请宾客,在章华台大摆宴席,哪知客人爬上章华台就休息了三次,所以章华台又名“三休台”,而现在我们登上楚天台的台阶上也设有三个休息平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磨山最主要的景点之一-----楚才园,它向我们展示了楚国800多年历史长河中的著名典故。楚才园的门口悬挂着四口楚式编钟,是按照曾侯乙编钟所设计的,编钟上刻有四个甲骨文,从右向左读出就是“惟楚有才”。这里要说到一个历史典故:当年蔡国的声子出使晋国,途中遇到了受到诬陷而逃亡郑国的楚国大夫伍举,为了帮助伍举回到楚国,声子回到蔡国后就急忙来到楚国并见到了楚国令尹(宰相)子木。子木问声子:“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哪个更加贤明?"声子说:“楚国的大夫更贤明,就算晋国很有多的人才都不如楚国,可是,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楚国的人才大都流失到晋国了,晋王非常重视楚国的人才。”声子还向子木列举了很多楚国人才到晋国为官的例子。子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报告给了楚王,楚王随即召回了流失到晋国的人才们,并且迎回了伍举。后来“虽楚有才”被传诵成了“惟楚有才”,这里的“惟”并不是“唯独”的“唯”,并不是说只有楚国有人才,而是个语气词,意思是“啊!原来楚国有人才”。 进入楚才园的第一座雕像叫做次非斩蛟,展现的是楚国一位勇士在湍急的河流中奋力搏斗的场景。勇士双眼圆睁,手持宝剑与凶恶的扬子鳄搏斗,整个场面充满了原始的张力,在这里主要是想向游人展示楚国地处在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建城之初人们生活环境恶劣,水兽横行,但是楚国人民不畏艰险,顽强的生活了下来,而且也表现出活跃在社会最底层的英雄形象。 这个头像是楚国的祖先鬻熊,他是商纣王时期楚民族非常有作为的一位酋长,他带领当时的楚民族离开了荒淫无道的商纣王,投奔民心所向的周王朝。使得后来的周天子分封他的曾孙熊绎为楚国的第一任国君。鬻熊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分为鬻氏和熊氏,从此改变了楚国的国君由民主选举的禅让制改为熊氏子孙世袭制。 这边这幅巨大的浮雕名叫熊绎守燎,上面有一个人头像,双眉紧锁,下面是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很多人在火堆旁边载歌载舞。这个头像就是熊绎,他是鬻熊的曾孙,在周王朝建立的时候被封予“子男”的爵位,这是当时周天子分封各诸侯最低的爵位。有一次周天子在会稽山举行诸侯大会,虽然熊绎也参加了,但是只能忙于一些会场的具体事物,做后勤工作,守着火堆,不能参与政事。这件事被楚国人认为是奇耻大辱,与后来楚国迅速崛起,楚成王代表周天子主持盟会,楚庄王敢向周王室询问鼎之轻重,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个雕塑名叫卞和抱璞,是发生在楚国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楚山脚下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山脚下发现了一块璞石,他知道里面藏有一块无价宝玉,出于对国家的热爱,他把璞玉献给了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楚厉王见了便叫一位宫廷玉匠来辨识。谁知玉匠手艺虽然高超,却从未见过粗糙的璞石,于是就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砍断了卞和的左腿。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登位,卞和又抱着那块璞玉去觐见,谁知楚武王还是宠幸当年的玉匠,结果卞和又被看去了右腿。不久后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继位,被砍下双足的卞和已经80岁了,回顾往事不胜伤感,于是抱着璞石在山下嚎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出了血。消息传到楚文王耳中,便召见了他,并问他:“楚国有那么多因为欺君之罪被砍掉双足的人,为什么你要哭的如此伤心?”卞和义正言辞的回答:“我哪里是悲伤失去双足,我悲伤的是明明是块宝玉却偏偏说它是石头,明明我忠心为国,却说我欺君,楚王不分真假,不辨忠奸,这才是我最伤心的。”楚王听了深受感动,这次他不再让玉匠用肉眼辨别,而是命人将璞石劈开,结果果然是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的来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长排浮雕描述了铜矿开采,丝织刺绣,漆器漆画和舞蹈音乐;向我们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同时告诉我们楚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们沿着这一长排浮雕可以看到很多楚国当时的名人逸事,包括许行讲学,甘德观星,高山流水遇知音,楚囚南冠,优孟衣冠,楚宝倚相,隔河对射,伍参主战等等。 走了一圈,我们马上就要走出楚才园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尊大型雕塑的名字叫做“庄王出征”,中间这位雄伟高大,身穿战甲的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来历就跟楚庄王有关。在楚庄王刚继位的时候,三年不理朝政,整天歌舞享乐,有位大臣叫做伍举,他不知道庄王到底是不是明君,于是故意试探他:“臣听说山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不鸣,不知道是为什么,大王您知道是什么原因么?”他满以为庄王答不上来。谁知庄王毫不思索的说:“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举一听大喜,为君王感到高兴,因为他知道庄王不是昏君。事实证明庄王果然很有能力,他通过三年时间摸清谁是正直的,为国家着想的大臣,哪些是昏庸,奸佞的臣子,之后更是带领着楚国进入鼎盛时期。 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一个小时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9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黄鹤楼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得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黄鹤楼得名,有“因山”、“因仙”两说。唐《元和郡县图志》称,“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而唐《图经》则有“昔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因以名楼典故。与此相类似的还流传着仙人子安乘鹤、吕洞宾“跨鹤登仙”等故事。昔之论者曾为二说聚讼不决。余以为,就得名时序言之,实证性的“因山”名楼说似在前头,三国东吴于黄鹄矶初建戍楼之际,“鹄”、“鹤”音转,成“黄鹤楼”之名;而“因仙”说大约兴起于道教仙话盛行的南朝时期,至唐代则因文人题咏而播扬广远。“因山”说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说却令赏楼者插上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说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也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远。 黄鹤楼历来是“临高台而极目”的绝佳去处,所谓“登临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这种地望特色,吸引古今骚人墨客来此,对景兴怀,或体味清风明月,叹江山永在,人生易老之慨;或遥领园野壮阔,抒请缨报国、澄清天下之志,因之佳篇迭出。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咏楼诗词千余首,楹联近千副,文赋过百篇,匾额无算,而尤享盛誉者,莫过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的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已成咏楼绝唱。崔诗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称名楼题咏三杰作。吟踪遍天下的李白,也留下歌咏黄鹤楼的不朽诗篇,“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极尽此楼飘逸神态,也令武汉三镇从此获得“江城”雅号。诗以楼名世,楼以诗行远,胜景与美文相依互存,彼此激发,并辉千秋。诚如清人楹联所云:崔唱李酬,双绝二诗传世上;云空鹤去,一楼千载峙江边。这里所谓“一楼千载峙江边”,若指人们心中的黄鹤楼倚江永存,则十分恰当;若就物化建筑而论,实情却“谓是今楼异昔楼,一楼毁绝一楼修”。自吴黄武二年(公元220xx年)黄鹄矶头筑军事了望台以降,千余年间,黄鹤楼多数时段作为登临游憩、宴客送远的胜地,其楼木制,故屡造屡毁,最后一座木结构古楼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被焚,直至一个世纪后的1985年,方重建形制空前宏丽的新楼,此为今人交相赞叹的“黄鹤百年归”。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10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 东湖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部,是全国首批命名的44个名胜风景区之一,同时也是首批获国家4a级景区其一。它于1982年11月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面积88.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其岸线曲折,港汊交错,碧波万顷,渔舟荡漾,青山环绕,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 东湖的湖面辽阔,烟波浩渺,素有99湾之称。东湖有大小山峦34个,连绵起伏,高低错落。东湖的山,山青如黛,东湖的水,水碧如蓝。33平方公里的东湖碧波在它的东、西、北三面紧紧环绕,使它犹如一座美丽的半岛。在这里登高峰而望清涟,踏白浪以览群山,能体会到各种山水之妙。充足的雨量与光照使这里各种观赏树种达250多种,共200余万株,在武汉有“绿色宝库”之誉,同时这里也是花的海洋,阳春三月花开时节,漫山遍野花开如织,千姿百态,令人目接不暇。 经过30多年的建设,现在东湖四周已有亭、台、楼、阁和各种建筑设施70多处,可谓是亭台楼馆金碧交辉,园林花囿争芳竟艳。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植被,浓郁的荆楚风情和别致的园中园是东湖风景区的四大特点。东湖依自然环境分为:听涛、白马、落雁、珞红、吹笛和磨山六个景区。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磨山景区,民间有“十里长湖,八里磨山”之说,那么磨山三面环水,六峰逶迤,相传三国时期刘备曾在此搭台祭天,乞神保佑,至今,在磨山之上仍有刘备祭天台遗址。磨山原名磨儿山,是沿湖群山中的主要山脉,山上松林苍翠,曲径幽深,奇石峥嵘,古洞幽邃。磨山站峰以东头的山峰最为秀丽,此峰形圆如磨,因以名山。磨山风景区主要分为植物专类园和楚文化游览区,植物专类园在磨山以南,包括梅园、樱园、盆景园等13个专类园,以园林观赏为主,体现了江南艺术的特色。楚文化游览区位于磨山以北,湖北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中心地区,武汉则处在其中心腹地,在此开辟楚文化游览区,旨在弘扬中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现绚丽多彩的楚文化。 现在我们看到的物品叫做凤标,其凤体净高7.2米,共用黄铜15.8吨,两凤站在百兽之王老虎的背上,威猛而华美.楚先民以凤为图腾和吉祥物,他们把鹰、鹤、燕、孔雀等鸟类的美好特征集合起来,创造了他们理想中的仙鸟——凤。因此,凤被誉为真、至善、至美的象征。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而这做凤标则很好地展示了楚人崇拜太阳、崇尚火种、钟爱凤的楚文化真谛。 我们现在看到的便是楚文化游览区的标志性建筑——楚天台了。楚天台是按楚国章华台“层台累榭”的形制而建,345级台阶设3个休息平台,寓意“三休乃至”。楚天台“层阶巨殿”,高台耸立,依山傍水,高36米,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是一个外五内六的建筑。其基座利用山形,建台两层弧形坡道,似两道彩虹给游人以“登云而上”的升腾感。楚天台内有荆楚文物、工艺品、楚国名人蜡相展、编钟乐舞演出。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边歇歇脚,一边尽情欣赏、体味楚文化浪漫、瑰丽、诡异的风韵。 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感到如此的短暂,我们今天的东湖之行即将结束了,我们这个临时的大家庭也即将分散到大江南北,在这里我感谢大家在今天的旅程中对我的支持和配合,我工作的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以便下次再见时,可以为各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再见了各位。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11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恐龙特急旅行社”的导游员克塞,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的东湖风景区。 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风景区之一,其湖面约为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湖岸蜿蜒曲折,素有99湾之称。东湖的湖面是这样的广阔,风景是这样的优美,那么大家知道东湖是怎么形成的吗? 其实东湖濒临长江,经青山港和长江相通,在江湖之间,发育着一片冲积平原,有长达十多公里的环湖长行高地,堤内形成相对低下的凹地,每当汛期,长江水位高于地表时,凹地上游来水便无法外泻,于是,在洼地内的积水就形成了现在的东湖。 1949年以前的东湖几基本上还是个荒湖,从五十年代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依其自然环境,东湖可被分为听涛、落雁、白马、磨山、吹笛、珞洪六个景区,但是现在对外开放的只有听涛和磨山两大景区。 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同进去游览。 进入了东湖的大门后,我们也就进入了听涛风景区,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一块地方叫做黄鹂湾,这个名字是来源于杜埔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沿湖垂柳拂岸,湖岸绿树成荫,也正合杜埔的诗意。 大家注意到了这边的这些树木了吗?这就是被称为活化石的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古老植物水杉,在三百万年以前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各个地区。水杉曾一度被世界各地的植物学家认为已经灭绝了,但1945年我过森林工作者却在湖北省利川市发现了水杉林区,成为轰动一时的世界新闻。为了纪念这一古老树种在湖北省首次被发现,武汉市决定将水杉定为市树,以其刚毅坚强、刚直不阿来象征英雄的武汉人民。 象大家现在看到的一样,水杉的叶子在每年的深秋时节都会变红,在阳光下泛出金红的光泽,十分耀眼。 继续往东,我们就到了听涛轩,听涛轩的周围种有翠竹、苍松,在迎湖面石砌的护坡上,大家可以看到嵌有东坡居士书写的“松坡”二字的青石坡,石板上方有几株苍翠的劲松,挺立在陡峭的岩石岸边,为这里的景色增添了一些神韵。在听涛轩的斜对面就是水云乡。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12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 东湖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部,是全国首批命名的44个名胜风景区之一,同时也是首批获国家4a级景区其一。它于1982年11月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面积88.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其岸线曲折,港汊交错,碧波万顷,渔舟荡漾,青山环绕,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 东湖的湖面辽阔,烟波浩渺,素有99湾之称。东湖有大小山峦34个,连绵起伏,高低错落。东湖的山,山青如黛,东湖的水,水碧如蓝。33平方公里的东湖碧波在它的东、西、北三面紧紧环绕,使它犹如一座美丽的半岛。在这里登高峰而望清涟,踏白浪以览群山,能体会到各种山水之妙。充足的雨量与光照使这里各种观赏树种达250多种,共200余万株,在武汉有“绿色宝库”之誉,同时这里也是花的海洋,阳春三月花开时节,漫山遍野花开如织,千姿百态,令人目接不暇。 经过30多年的建设,现在东湖四周已有 亭、台、楼、阁和各种建筑设施70多处,可谓是亭台楼馆金碧交辉,园林花囿争芳竟艳。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植被,浓郁的荆楚风情和别致的园中园是东湖风景区的四大特点。东湖依自然环境分为:听涛、白马、落雁、珞红、吹笛和磨山六个景区。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磨山景区,民间有“十里长湖,八里磨山”之说,那么磨山三面环水,六峰逶迤,相传三国时期刘备曾在此搭台祭天,乞神保佑,至今,在磨山之上仍有刘备祭天台遗址。磨山原名磨儿山,是沿湖群山中的主要山脉,山上松林苍翠,曲径幽深,奇石峥嵘,古洞幽邃。磨山站峰以东头的山峰最为秀丽,此峰形圆如磨,因以名山。磨山风景区主要分为植物专类园和楚文化游览区,植物专类园在磨山以南,包括梅园、樱园、盆景园等13个专类园,以园林观赏为主,体现了江南艺术的特色。楚文化游览区位于磨山以北,湖北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中心地区,武汉则处在其中心腹地,在此开辟楚文化游览区,旨在弘扬中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现绚丽多彩的楚文化。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楚文化的门户——楚城门,它是参照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第一大都会纪南城城门设计的。楚国是最早修筑长城并设立城门的诸侯国之一。楚国称长城为“方城”,根据楚人喜临水居高的特点,楚城门选择在依山傍水的要津上,其设计古拙,气势恢弘。整个城门由水门、陆门,城墙,望楼、箭楼和烽火台组成。城上的双阙望楼透出了城门特有的灵秀,由出土文物虎座鸟架骨演变而来的双凤脊饰傲居望楼顶端,展示了楚人崇火尚凤的习俗。该城全长105米,高为11米,一端沿陡壁蜿蜒上山与高处的烽火台相连,另一端直插水中与水师城门相交,具有楚地山乡泽国的特色。 一堵城墙并不能阻隔一切,楚人深知开放融合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楚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革故鼎新是楚民族精神的又一方面,楚人师夷夏之长的目的在于创新,楚人敢于打破陈规,向自认为不合理的事物挑战。“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是楚人的一种性格,最后上升为以蔑视既存,敢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点便是楚文化交流以及商品交换的场所——楚市。首先最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这“楚市”二字了。我们现 在看到的这个楚字很像是由两个树木的木字中间加一个足字组成的,似在表明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意思,的确,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他们并不满足偏安一隅,终于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而成为泱泱大国。楚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开拓进取的精神。楚人不以处蛮地而自卑,敢于在逐鹿中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展露自己的锋芒。 来到楚市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派楚地风貌,街市错落,黄墙黑瓦,红漆门柱,青石小道。在这200多米长的街市上,采用吊脚楼式的建筑,店铺林立,游人如织,据说土家族所居住的吊脚楼就是沿袭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楚文化风格。楚文化的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漆器、木器、丝织刺绣及工艺品、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屈原的诗歌、庄子的散文、美术和乐舞等内容。在这里,我们可以买到各种具有楚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大家尽可自由选购。 逛完了楚市我们便可以看到前面的楚才园了,楚才园是以楚文化典故为题材建造的大型雕塑群,共有圆雕12组,大型浮雕2组。该园以雕塑艺术和磅礴气势而独具风格,每一组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反映了楚国8XX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历史进程,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现在我们看到的物品叫做凤标,其凤体净高7.2米,共用黄铜15.8吨,两凤站在百兽之王老虎的背上,威猛而华美.楚先民以凤为图腾和吉祥物,他们把鹰、鹤、燕、孔雀等鸟类的美好特征集合起来,创造了他们理想中的仙鸟——凤。因此,凤被誉为真、至善、至美的象征。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而这做凤标则很好地展示了楚人崇拜太阳、崇尚火种、钟爱凤的楚文化真谛。 我们现在看到的便是楚文化游览区的标志性建筑——楚天台了。楚天台是按楚国章华台“层台累榭”的形制而建,345级台阶设3个休息平台,寓意“三休乃至”。楚天台“层阶巨殿”,高台耸立,依山傍水,高36米,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是一个外五内六的建筑。其基座利用山形,建台两层弧形坡道,似两道彩虹给游人以“登云而上”的升腾感。楚天台内有荆楚文物、工艺品、楚国名人蜡相展、编钟乐舞演出。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边歇歇脚,一边尽情欣赏、体味楚文化浪漫、瑰丽、诡异的风韵。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13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麻城龟峰山风景区的导游,今天很高兴由我带领大家一同走进麻城,一同走进龟峰山,一同走进那美誉神州大地的杜鹃花海。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正在崛起的中部新兴城市——麻城,是一座红色古城、杜鹃花城、交通新城、特产名城。它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全市版图面积3747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麻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自隋开皇十八年设县治至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明代的麻城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寓居麻城著书讲学16载,有136名文武进士入朝为官,史称“麻城现象”;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麻城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麻城“孝感乡”为明清移民圣地;近代的麻城是“黄麻起义”策源地,中国红军之源,诞生了红四军、红二十八军两支中国红军主力部队;当代的麻城是武汉城市圈旅游服务基地和大别山旅游门户城市,20__年4月,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从此“红杜鹃,美麻城”红动春天,天下闻名;麻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麻城地跨鄂豫皖,背靠大别山,面向大武汉。一市跨三省,枢纽通天下。其中纵跨大江南北的京九铁路、大广高速与横贯神州东西的沪汉蓉快速铁路、沪蓉高速四条国家高等级主干干道在麻城呈“井”字交汇,麻城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麻城资源富集,物产驰名,已形成汽车配件、旅游服务、商贸物流、优质农产品加工、高素质劳动力培训“五大基地”,全市特色农业形成了“中国菊花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油茶之乡”、蔬菜产业、畜牧产业、桑茶药产业等“三乡三业”。麻城可谓享天时之惠,占地利之优,得人和之盛。近年来,麻城经济社会迈上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全省县域经济进位最快的县市之一。 近年来,麻城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事业的高度重视,逐步在全市形成“三山一村一线一大片”的旅游板块,已成功打造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龟峰山、麻城烈士陵园,国家森林公园—五脑山,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山,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中华巨龙—明山水库等经典景区,今年四月又一张靓丽的名片“中国映山红第一城”花落麻城。作为全市旅游事业的龙头—龟峰山,已走出湖北,叫响全国,面向世界。一路上我们不知不觉已来到了龟峰山风景区。景区自20__年开发建设以来,先后获得了:国家AAA级景区、国家AAAA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先进旅游景区、省级优秀旅游景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面积最大的古杜鹃—映山红群落、灵秀湖北十大旅游新秀。这些成绩的取得,被众多媒体称为“龟峰山速度”、“龟峰山现象”。 龟峰山是长寿之山,杜鹃之山。它位于麻城东部山区,距离武汉市区120公里,麻城市区27公里。主要由神奇的龟峰、雄伟的龟背以及形象逼真的龟尾等九座山峰组成,最高海拔1320米,规划总面积73.6平方公里,从龟峰到龟尾全长16公里,宽7公里,人称“天下第一龟”。因其地形山势酷似一只昂首问天的巨型神龟而得名龟峰山。龟峰山禹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他的位置恰好处在大别山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北坡是南温带针叶与落叶混交林景观,而南坡则是北亚热带绿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年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7月份最好气温为23℃,盛夏时节是避暑纳凉的休闲胜地。景区以奇、险、峻、秀的自然景观和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景色吸引八方游客。春天,看漫山遍野的红杜鹃、看龟峰旭日、踏青;夏日,休闲避暑,品岩绿新茶、看民俗风情表演;金秋,山上万紫千红、层林尽染,赏红叶、登高、采野果儿,其乐无穷;冬季,在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里踏雪寻梅。景区主要景点有神奇龟峰、万亩杜鹃花海、杜鹃花王、千年古寺—能仁寺、抗日石刻、唐王龙床、迎客松、升子井、春秋古战场—雁门寨、世界杜鹃盆景园等三十多处,有大小宾馆70多家,日接待游客6000多人。 神奇龟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瑰宝,也是景区标志性的奇特景观,它是由一块巨大的裸露花岗岩石形成的山体,俊俏挺拔、气势宏伟,海波1260米,堪称世界地质奇迹。说到龟峰山的来历,相传在远古时代,龟峰山本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海里有一只龟经潜心修炼千年终成正果,神龟用它修来的千年道行为人间疾苦的人们行善,一次不小心得罪了玉帝之子—太阳,被贬落人间化成一座大山,就是今天的龟峰山,从此神龟就在这里日日夜夜守护着这一方的人们。大家请往我手指的地方看去,神龟昂首问天,好像正在张大嘴要吞掉天上的太阳一样。神奇的传说为龟峰山涂抹了神奇的色彩,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里不仅有天然神龟,还可以颂龟、观龟、赏龟、品龟、饮龟、食龟等以龟为文化核心的长寿文化。 龟峰山是长寿山:一是从龟峰到龟尾全场16公里,宽7公里,方圆100多公里,人称“天下第一龟”;二是龟是动物界寿命最长的动物,自古作为长寿、健康、吉祥的象征;三是龟峰山有“天然氧吧”、“绿色宝库”之称,景区森林覆盖率95%,生态环境一流、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四是游客来这里可以吃山野菜、喝山泉水、饮岩绿茶,白天登山旅游,晚上看民俗演出,心情愉悦,延年益寿;四是龟峰山民风淳朴、勤劳善良,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这里您能看到老人们即使年老体迈,仍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轻微的农活,看到他们那种乐观的情绪、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的心态及浓厚的爱心,您会想要和他们一起去生活、去劳作、去运动、去锻炼当地还流传一句顺口溜:“经常运动,百病不碰”。到了冬家家户户,烤兜子火、喝老米酒,享受着“兜子火,老米酒,除了皇帝就是我”的自由自在神仙般的生活。智者寿,仁者寿,这就是龟峰长寿的奥秘吧! 我们赏完龟峰胜景,接下来前往千年古寺—能仁禅寺。能仁禅寺,原名普化寺。始建于汉桓帝年间,是我国佛教最早的寺院之一,解放前毁于兵火之中。相传曹操曾朝拜能仁寺,并亲笔撰写了“名山名刹名僧此日名传原是龟峰名胜境,古寺古人古圣当时古迹俨然天竺古能仁”这一千古传颂的楹联,既赞美了龟峰山仙景,又表明了对能仁禅寺的景仰推崇之情,充分证明佛教圣地能仁寺在当时已颇具名气。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征战中原,也曾游幸龟峰山,并在能仁禅寺留下千古佳句。其鼎盛时期,寺内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及寮房等近百间,僧众达千余人。东晋仁法禅师、唐代真应禅师、虚应禅师、灵应禅师、宋代圆喜禅师、明代道一禅师、修一禅师等高僧大德先后在此住持,香火一直旺盛。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能仁寺第一期工程——玉佛殿!这座殿是20__年4月动工兴建,采用仿唐式二重檐古代建筑。一楼是念佛堂,是供僧人和信众念佛修行之用。中间供奉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左边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她们协助阿弥陀佛弘扬西方净土的修行方法。二楼是玉佛殿,因为殿中供奉的是由缅甸白玉精雕而成的释迦牟尼佛像而得名,这尊佛像高达4米,重达15吨左右,是我们华中地区第一大玉佛!大家可以进来礼拜一下,保佑大家吉祥平安!释迦牟尼佛的左右的是“苦行第一”的迦叶尊者,右边的是“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他们侍奉释迦牟尼佛的两边。在殿内的左边是“普贤菩萨”,她象征是真理,她的座骑是大象,寓意吉祥、谨慎、稳重!在殿内的左上角是“文殊菩萨”,她象征的是大智慧,她的座骑是狮子,寓意佛法的威严,如果我们的香客是学生的或者家里有读书或要考大学的一定要来拜拜文殊菩萨 心诚则灵 确保金榜题名! 殿内释迦牟尼佛神态和善、安宁,大家可以进来礼拜一下,保佑大家吉祥平安。如果大家有心,不防为能仁禅寺的重建出份力捐款积德,不在多少,为家人祈求平安,佛曰:瑬一缕黄金,蓄财富,取之不尽,福相随;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龟峰山的核心景点—万亩杜鹃花海。在龟背岭上有分布集中、保存完好连片面积达十万多亩,生长周期上百万年得原生态古杜鹃群落,到每年四、五月份龟峰山的红杜鹃就相继争先斗艳的盛开了。一山连一山都被这犹如红地毯般杜鹃花所覆盖,整个山峦呈现一片红色的海洋,远看去就是一座火焰山。人们把这种红色的杜鹃花,叫映山红,花开的时候那种如火如荼的鲜亮光彩把整个山都给染红了。北宋诗人杨万里曾礼赞过映山红的这种质朴高雅的品质: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浓。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龟峰山地处大别山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气候、水纹和土壤的巨大差异适宜杜鹃花的生存环境。龟峰山上的杜鹃花生自天然,分布较广,是大别山自然风光的经典,她属于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是小灌木,适宜在潮湿酸性土壤中生长,她的习性是由长绿到落叶,花开的时候没有叶子,花落后才长出绿叶。这里的杜鹃除作观赏,叶子、花瓣可入药并提取芳香油,花瓣可以食用是很好的美容养颜果脯,树皮可提制烤胶,木材可做工艺品等,这种高山杜鹃树根系发达,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可见杜鹃有着很大的观赏价值、医学价值、使用价值。 在杜鹃花海里神奇的生长着一颗杜鹃树—杜鹃花王。也许是大自然对龟峰山的宠爱,偏将这一颗奇树播撒到了这里,据专家考证她已经有600多年得树龄了,她是同一个兜同一个根上长出56枝杜鹃树。“56”一个有着特殊象征意义的数字,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56种语言汇成一家—爱我中华。20__年龟峰山风景区对这颗奇树的高度重视和珍爱,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签订协议,为其投保960万,象征在中华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同一个根同一个兜上长出56枝杜鹃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共根相系,血脉相连,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历史复兴而凝聚在一起。20__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全世界杜鹃花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国四十多位专家,他们相聚在麻城,震撼在龟峰山,他们一致认为湖北麻城杜鹃杜鹃是他们见到过该种杜鹃分布最集中,林分结构最纯,种群面积最大,树林最古老,保存最完好,株型最优美,景观最壮丽的自然群落,令人眼界大开,堪称世界奇迹,真可谓麻城杜鹃甲天下。 在龟峰山不仅有神龟,有红杜鹃,还有原生态的民俗表演,龟峰山组建的民俗艺术团演绎麻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展现麻城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传承发扬鄂东民间艺术,让游人深入了解麻城传统民间文化。“中华长寿山,世界杜鹃园”。最后我们要游览的是龟峰山杜鹃盆景园。为了弥补只有春季看杜鹃的遗憾,实现“四季看杜鹃,麻城龟峰山”,景区在龟峰胡畔投资6000万,占地30余亩,打造世界一流的杜鹃盆景园,园区分为入口区、温室展区、户外展区、原生态餐饮等多功能区。盆景园是景区一大靓点,能满足游客对杜鹃花多样性和综合性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杜鹃花城”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今天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了。 谢谢大家!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14香溪源是长江的支流,因哺育过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和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而闻名于世。《兴山县志》载:“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浣手,溪水尽香”、“香溪水味甚美,常清浊相间,作碧腻色,两岸多香草”,故名“香溪”。香溪源即香溪河的发源地,它北距木鱼镇约5公里,著名诗人徐迟曾于此亲书“香溪源”三个大字。 香溪源东源出于龙口河、长方河,流长45公里,汇入兴山县东河后注入香溪;西源出于木鱼河、当阳河、九冲河、流长68.5公里,汇入兴山西河后注入香溪。此处香溪源指的是西源,它源于木鱼河中上游西岸的跳架沟。跳架沟位于金猴岭以东,由郑家包北西500米处暗河泉流形居,泉流在沟脑一深潭中涌出,清亮碧绿,穿林越谷泻入木鱼河,它是香溪的主要源头。这里水质纯净,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饮用甘凉。 长江支流香溪源发源于神农架内,水质纯净,古木参天,有古代冰川的遗迹。相传王昭君在出塞和亲之前,曾回故乡省亲,她路过溪边,在溪流中洗脸时,将一串珍珠失落其中,从此,溪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芳香扑鼻,故名香溪。 每年三月,当香溪河畔桃花盛开的时候,可以在香溪水中看到一种淡红色的鱼,此鱼身分四辨,形似桃花,故名桃花鱼。传说中,昭君在回乡省亲后,临别时依依不舍地在船头,昭君手弹琵琶向亲人告别,悠扬婉转的琴声,倾诉着心中的依依眷恋。琴声中,两岸桃花纷纷飘落水中,随着琴声化作桃花鱼。鱼群围着船儿,一直护送昭君远去。 香溪源头,奇峰竞秀,林海深处,云游雾绕,林间奇花异草竞相开放,山中溪沟纵横,伴随着草木的芬芳。可见这幽谷清溪,花香遍野的灵秀之地,才是溪水飘香的真正原因。 香溪源流域面积3099平方公里,均系高山半高山区。上游地势高峻,海拔在2500米以上,局部达3000米。河道流经峡谷,坡陡水急。在兴山城以上,有古夫河和两坪河两条支流。兴山城以下,河道右岸有台地,地势渐趋平缓,河谷略见开阔。两岸山势东高西低,不对称高程差约500米。下游左岸的大峡口,有高岚河汇入。? 香溪源流域属于三峡地区,气候与三峡近似。香溪源干支流坡降都大。干流天然落差1000米,年径流量约12.97亿立方米。水力蕴藏量约35万千瓦。在香溪支流红花河和九冲河汇合处修建的猴子垉水电站,装机0.82万千瓦,是兴山县已建成的小水电站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宜昌地区首先采用低栏栅坝引水的电站。这里地形优越,在河流引水仅修渠道1500米,就获得水头129米。猴子垉水电站在通往神农架的林区公路旁,沿途经过昭君故里。 香溪源河口距三峡坝址三斗坪31公里。三峡大坝修建后,水库回水升高,香溪的回水将抬升到兴山城附近。那时,香溪流域将进一步得到开发,香溪将更加秀丽,更加吸引中外游人。 香溪源位于西陵峡口长江北岸,距重庆市区572千米。相传香溪上游宝坪村乃汉元帝妃子王嫱(王昭君)出生地。宝坪村又叫明妃村。杜甫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香溪源是一条十分美丽的小溪。它发源于神农架山区,流过石灰岩裂缝,经洞穴过滤沉淀,“水色如黛,澄清可掬”;由北向南注入长江,交汇处清浊分明,相映成趣。传说昭君的珍珠曾失落溪中,故溪水四季湛蓝碧透,水味含香。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15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湖北大学旅行社的导游员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并有所收获。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看荆楚风云,听古曲清音,与古人对话。 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同时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 首先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下湖北省博物馆的历史,他筹建于1953年,“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3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并与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馆。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 他拥有着属于湖北独特的文化特色,大家知道我们武汉市楚文化的故乡,所以该馆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这三个馆分别是在99年、20_年和20_年对外开放的。 省博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四大镇馆之宝为: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可是由于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只能重点游览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好,说话间我们现在来到的展有越王勾践剑的楚文化馆。请大家跟紧我的脚步。 楚文化馆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展馆的一翼,于20_年12月建成开馆。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楚国在公元前220_年被秦国灭掉,立国约有八百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湖北发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现了楚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楚文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是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区出土的楚文物精华,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辉煌。那么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该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号楚墓。剑全长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型挺拔、庄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剑身上面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一面由绿松石镶嵌,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典雅、华贵。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篆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准确无误地标明了剑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们知道面对的是一件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越王勾践剑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剑刃薄而锋利,令人赞叹不已。平时我们只是在电视里看到闪着寒光的剑,今天大家可以一饱眼福了。 经现代仪器分析测定,勾践剑为青铜铸造,其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剑脊的含铜量高,剑因此而具有较强的硬度,剑刃含锡量高,剑因此而更为锋利。越王勾践剑是一把采用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制作的青铜剑。复合金属铸造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合金冶炼技术方面的重要创造,其工艺过程大致是先浇铸含铜量高的剑脊,然后再浇铸含锡量高的剑刃。大家知道铜的熔点高于锡,按熔点高低依次浇铸,既不会使先浇铸部分熔掉,又可将两部分复合为一体,使剑刚柔相济,既坚韧有加又锋利无比。也许大家在见到越王勾践剑之前,就已听说此剑削铁如泥,这并非夸张之说。虽然我们现在不能用这件国宝去削铁,但我们在稿纸上测试时,惊奇的发现提剑轻轻一划,便有数十张纸破开,真可谓名不虚传,不愧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杰作。 越王勾践剑作为建国以来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当之无愧的原因,不仅在于剑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绝伦的工艺价值,还由于剑主人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显赫的经历,那便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在位期间,正值个诸侯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春秋晚期。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国当时在楚国的帮助下迅速的强大起来。越王勾践曾经战胜吴军,吴王阖闾受伤而死。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立志为父报仇。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国大获全胜,使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被吴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践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后回到越国,在大臣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卧薪尝胆、励志图强,用艰苦的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每天夜里,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时,就尝一尝苦胆以激励自己,经过十年忍辱负重、十年韬光养晦,终于使越国由弱转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精兵灭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以剑自刎,并进而成就了越国霸业。 他发奋图强的精神经过两千多年来许许多多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已经汇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宝库。 越王勾践剑,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越王青铜兵器中唯一一件与勾践有关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国文物、考古、历史界的广泛关注。在对越王勾践剑的深入研究中,出现了有关越王勾践剑的两大难解之谜。 越王勾践剑的第一个难解之谜是,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勾践的自用剑,为什么没有留存于越国故地,却出土于千里之外的楚国贵族墓葬中?相信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就已经有所察觉并有此疑问。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柄珍贵的青铜剑是在楚国灭亡越国的战争中,被楚国国君缴获作为战利品而流入楚国贵族之手的。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江陵望山1号墓的年代在楚灭越之前,因此,勾践剑不可能是战利品,而更可能是楚、越联姻的礼品。据史书记载,越王勾践的女儿确实是楚昭王的宠姬,勾践剑也有可能是作为嫁妆入楚的。两种观点,谁更符合实际目前尚无定论。 越王勾践剑的第二个难解之谜是千年不锈之谜。它埋入地下两千四百多年为何不生锈?根据现代科学测定,剑的表面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化铜。硫化铜可以防锈。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运用硫化铜进行表面防锈处理的先进工艺,这是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千年不锈的根本原因。但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却认为,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真正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密封条件,并且浸泡于酸、缄适度的中性水中。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孰是孰非?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越王勾践剑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无可辩驳地展示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越王勾践剑曾作为首批文化使者东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间引起了日本国内巨大的轰动。当时担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先生,对这件中国文物珍品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高度评价。日本《朝日新闻》社除广泛宣传报道外,还特意要求复制了一件,陈放于该社陈列室中,作为永久的收藏。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见到这件文物珍品后,感慨万分,曾赋诗一首: 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 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两千四百年前,我们祖先用智慧、血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古代文明。作为今人的我们,应该继承先人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再创造出新世纪的现代文化,向世人证明中国无愧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 好了,朋友们,湖北省博物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这次历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来临。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16各位朋友,下面就让我们坐下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看看茶艺表演,喝几杯清茶吧。 [野坡岭景区] 各位朋友,刚才我们在峡州民俗表演厅尽情领略了背山的厚重与采茶的欢快,下面就让我们登上野坡岭,走进山上人家,去体验一次山里人的真实生活。 野坡岭 沿着台阶蜿蜒而上,看着路两边的花草树木,听着清脆的鸣叫声,相信各位朋友会有“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真切感觉。各位朋友,大家请看前面的大石上刻有“野坡岭”三字,这就是进入野坡岭景区的第一道关口。据当地老人们讲,原先这山坡岭上人烟稀少,加上树茂林密,经常有野猪、獾子、麂子、兔子等野兽出现,故名野坡岭。而如今,住在深山里面的人家陆续搬迁到峡江边上,这里成了上山劳作的必经之路,走的人多了,也不再是荒郊野外了,但这一带却保留了“野性”十足的劳作和生活习俗。 施盐坡 沿着台阶继续登山,路两边的植被越来越茂密,这一带就是“施盐坡”了。从这里到平善坝一带背山面江的山坡,过去人称“施盐坡”,实为“私盐坡”。这个名字大约起源于清代。据史书记载,清初规定,宜昌只准销淮盐。川盐入境,以走私论处,并于雍正年间,在平善坝设川盐卡,进行捕缉。据传,在平善坝横江设有铁链条,天黑后将链条从江水中绞起锁江,以防船只偷渡。由于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川盐运鄂又是顺江而下,因此,尽管官府严禁川盐入鄂,但从四川偷偷运进的私盐还是不少。盐贩通常先与湖北买主联系好,把盐偷运到石牌一带,请“背脚”沿着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将盐从江边背到山顶,绕道出峡后,设法过江进城出售。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个山坡叫“私盐坡”,后避讳“私”字才传为“施盐坡”。 峡江背篓 过去,山民们在这条路上运输货物,全靠双肩和背篓,人们将背盐和背货进山的人称为“背脚”,也就是“脚夫”。峡江两岸,崇山峻岭,山隔水阻,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过去,这里是一片背篓的世界,大背、小背、扁背、脚背、花背、三斗背、五斗背,种类繁多,样式精巧别致。小伙、姑娘、老人、小孩,不论上山还是下山,都背着背篓,穿行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之间,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娘背篓”(又叫“儿背篓”),作为斟“粥米酒”礼行。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门用来背孩子;摘苞谷则用“高背篓”,它口径粗,腰细,底部呈方形,高过头顶,象倒立的葫芦;砍柴、扯猪草要用“柴背篓”,它蔑粗肚大,经得住摔打。用背篓必用打杵,有了打杵,随时可歇肩。在道路两旁,有许多天然的土石坎,可以墩背子歇肩,叫“懒凳”,但总赶不上打杵方便。打杵形如丁字,常叫“丁字打杵”,有的还在打杵脚上钉有铁箍和铁钉,一杵一个窝,用以防滑,所以又叫它“铁打杵”。背脚要歇息时,随时可用丁字打杵将篓底撑上,人作半卧势,以稍事休息。背篓,在山里人看来,就象沙漠骆驼,江河之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背篓,是峡江人民适应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岁月的积淀,智慧的结晶,也是一副优美的民俗风情画。多少年来,峡江人在此上山下山,来来往往,背负着辛酸与苦楚,也背负着喜悦与丰收,背出了三峡人特有的自信与刚强。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虽然无法亲身体验背背篓的滋味,但经过这段台阶的攀登,相信大家早已体验到了背脚者的辛酸与沉重。 孤亭 各位朋友,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亭子名叫孤亭,大家可在这里休息一下。亭子外边的这块石碑上,刻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扇子峡》一诗:“绝境慰人心,谁家住玉岑?乱云生翠窦,密雪洒青林。高阁临空豁,孤亭陷邃深。定知非俗士,槽急不容寻”,“孤亭”的名字就是从诗中第六句而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游览三峡时,被这里的秀丽风光所吸引,他触景生情,挥豪写下了这首诗。站在孤亭,向四周望去,远处群山苍茫,云雾缭绕,近处桔林簇簇,炊烟袅袅,脚下大江奔涌,百舸争流,一幅巨大的峡江山水风光图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目及千里,思接千载。 孤亭,还是中观石令牌的绝佳之地。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巍峨的石令牌矗立江边,气势非凡,它与身后的山体有一道裂缝,宽3米有余。据说是大禹治水时用神斧所劈,谁知石令牌坚不可摧,只劈开一道裂缝。从山顶上看,石令牌与其身后的山体恰似人的鼻子,因而此山叫石鼻山,南宋建炎年间峡州夷陵郡曾设治于石鼻山,达六七年之久。 天下第一桃 各位团友,大家请看道路左边,这里有“天下第一桃”桃园。石牌一带,气候宜人,土壤呈酸性,自古就为产桃之地,历史上多有诗文吟唱:“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桃花飞绿水,三月红江边”等等。但由于历史原因,历史上桃花盛开的美景,已名不符实了。三峡人家风景区在开发和建设中,成功的引进了北京农科院培育的优良品种——大富豪雪桃,栽植面积达10多亩。这种桃花花期长,花瓣大,花色鲜艳,挂果周期长,从春季开花至冬季采果,长达200天左右,桃果在生长期呈青、黄、玫瑰红三种颜色的神奇变换,令人惊叹!该桃果子大,平均单果重250克左右,最大的可达800克,因而被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誉为“天下第一桃”。该桃的另一独特之处是为反季节水果,春季开花直到冬季方可摘果,期间花开花落,颜色变化,桃果满枝又为峡江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沿着石板路前行,穿过一片树林,十几栋高低错落有致的土屋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山上人家了。屋上盖着石板瓦或小青瓦,墙上挂着蓑衣、斗笠、背篓,屋顶炊烟袅袅,四周鸣犬相闻,桔林掩映的田间不时传来野味十足的峡江情歌。随着脚步的移近,不知各位朋友有没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山上人家民居 各位朋友,这种独特的民居就是人们所说的“吊脚楼”,朋友们可能只从电视上见到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山上人家的这种“吊脚楼”,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杆栏式建筑”。峡江一带地势险峻,房屋多依山势而建,木质结构,房前屋后,竹林芭蕉簇拥。遇到高坎地势,则要立柱或筑墙,才能与正屋跑平合檐,故称“吊脚楼”。其独特之处是前低后高,侧面有走廊,后面有阳台,俗称“走马转角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或三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堆放杂物,还可防止毒蛇猛兽侵袭。吊楼有大有小,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吊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由于临江,地势险要,一户人家的一套居子,往往有三四个层次,似台阶一样。步入山上人家,几步台阶,便把你引进一个个原始淳朴的屋子,进入屋子,穿过一道门,又一架台阶把你引入另一处居室,好像捉迷藏一样,回廊九曲八折,遮遮藏藏,外人进得去,却难走出来。在这些老屋里走一走,便可领略到峡江人顺应自然,又不断地与自然抗争,执着地营造生活,又拼命地享受生命的个性。而屋顶上的遮盖物,也是大有讲究的,有盖泥瓦的,也有盖茅草、石板和青瓦的,各有所喜,也各有其说。盖泥瓦的人家会说“黄土上了屋,家人都幸福”;盖茅草的人家会说“茅草屋里腊肉香”;盖石板的人家会说“石板底下有福享”。但这都体现了峡江人民的乐观、风趣和对生活的热爱。走上吊脚楼,檐角高翘,曲廊盘绕,举目四望,风光如画,大有空中楼阁之诗画意境,有诗赞叹道:“奇山秀水妙寰球,山上人家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17“男人一路欢笑,女人一路尖叫”——中外游客如此评价九畹溪漂流。九畹溪距三峡大坝20公里,分为两段,上段两人一舟,闯越怪石密布、浪花四溅的激流险滩;下段坐观光艇或冲锋舟,穿越绝壁林立、山穷水复的九畹峡谷,欣赏地缝、仙女山、望夫石等奇观。漂流九畹溪,体验浪遏飞舟的快感,享受战胜自我的激情,被中外游客誉为“三峡第一漂”。 九畹溪曾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早年开坛讲学、植兰修性之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即指此地。从秭归新县城至九畹溪,沿途有问天神简、神牛泉、将军岩、美女晒羞、剪刀崖、和尚岩等十余处自然景观,有与屈原文化紧密相关的问天简、坛包、神龟石、巨鱼坊、求字碑、砚窝台、笔峰石、灵芝岩等近二十处人文景观,有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的古悬棺群,有宗教特色浓郁的圣天观,有人迹罕至的干溪沟生态旅游区,供您欣赏。 在通往九畹溪景区的路上,茶园坡遂道口,有一块巨石临江倚石而立,高约400米,宽约80米,厚约5米。它与主岩之间有一道裂缝,宽处约5米,窄处约半米,把它与岩体完全分离。这块高而薄的石片,就象人工立起的一方丰碑,又象一片竹木削刻的书简,相传楚国郢都失守之后,屈原托弟子石夫将诗简《问天》带回家乡,焚于高山之巅,石夫不忍,将诗简藏于此处,人们称它为“问天神简”。 巨鱼坊 在九畹溪口,有个虽小却很有名的码头,叫巨鱼坊。相传屈原投江汩罗之后,水神湘君、湘夫人派洞庭湖神鱼将他的尸体送回故乡,交给屈原的妹妹女须。神鱼完成任务后,再也没有回洞庭湖,它上下一年一回游,上不过泄滩,下不过新滩,一直守在九畹溪口的江水中。清代诗人程含章作诗歌颂它:“客言秭归山下水,中有神鱼长不死。当年屈子投汩罗,神鱼衔送归乡里。” 神牛泉 在通往九畹溪景区的路上,过芝兰小集镇不久,可见临溪一道绝壁上有许多蘑菇状的钟乳石,石缝中喷射出一道山泉,形成一道瀑布,人们称它为神牛泉,当地人叫它“沙牛屙尿”。每逢雨季水大之时,最远可喷到河对岸,飞珠溅玉,彩虹斜挂,形成一道奇观。当地人有首歌专门吟这神牛泉:“一股清凉泉,洞洞儿里流出来,流将出来洗衣裳。蓝的好洗花的好浆,手拿杨木棒槌,棒出个大太阳。郎在对面望奴洗衣裳,望得奴家心里好慌张,一心想情郎,下下捶石板上。” 将军岩 在神牛泉对岸的悬崖上,有一块酷似人头的巨石,背依大山,头顶冲天帽,怒眼圆睁,阔鼻大嘴,唇边短须横生,五官栩栩如生,石“头”以黑色悬崖为身躯,活象一个身披黑袍、威风凛凛的古代将军。当地人称它为“将军岩”。 棺木岩 自古流传棺木岩,鸟鸣猿啼动人怀。雪飘草林山戴孝,风吹松杉树举哀。春到百花呈奠礼,夜来明月照灵台。不知亡者哪朝辈,棺木七副洞里埋。 在九畹溪峡谷中,在一座约700米高的岩壁,在距地面约六、七十米的半腰中有一条很宽的横向裂缝,缝中放着七具悬棺,因此当地人称这个地方叫棺木岩。悬棺离公路不足百米,站在公路上肉眼可见。 ·天门导游词 ·大水井导游词 红楼导游词 ·木兰天池导游词 ·武汉长江大桥导游词 从九畹溪黑龙潭电站泛舟而下七、八公里,可见一巨石,象一位少妇立于悬岩之上,背着婴儿,翘首期盼丈夫归来。她那上圆下尖的瓜子脸蛋,脑后微坠的发髻,浑圆丰满的胸脯,活脱脱一个望穿秋水的青春少妇。当地人称它为“望夫石”。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唐代诗人王建诗《望夫石》 湖北十堰导游词 篇18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左手边就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之一,东湖的面积有西湖面积的六倍之大,湖岸蜿蜒曲折,素有99湾之称。解放之后,朱德总司令游览东湖的时候曾说过“东湖暂让西湖好,将来更比西湖强”的诗句,这也说明我们的东湖有着巨大的潜力。 从五十年代开始东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依其自然环境,东湖被分为听涛,落雁,白马,磨山,吹笛,珞洪六个景区,但现在对外开放的就只有听涛和磨山两大景区。我们今天游览的就是磨山景区。 进入磨山景区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一面非常有楚文化特色的大鼓,叫做虎坐鸟架鼓,是战国时期出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以两只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的鸣凤,一面大鼓用红绳悬于凤冠之上。在楚文化中,我们随处可见这种形象的鼓,多为漆器制品。 关于虎坐鸟架鼓的来历有一段历史渊源,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和位于现在四川一代的巴人连年征战,巴人崇尚老虎,而楚人崇尚凤,各自以虎和凤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楚人虽然不能每次战争都打能赢巴人,但是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都觉得楚国是最强的,所以他们制作了这种虎坐鸟架鼓,寓意着楚人可以把巴人踩在脚下,巴人要以楚人马首是瞻。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民族荣誉感,楚国才能所向无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磨山景区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楚文化主题公园,大家远远的可以看到前面的楚城门,楚城是参照当时楚国的第一大都会纪南城所设计,建造的。 城门有三个门洞,一大两小,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当年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人欺负晏婴身材矮小,让他从城门的小门入,晏子说:“如果我是出使狗国,那么我就从狗门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此门入。”楚人没办法,不能承认自己是狗国,只好敞开大门,迎接晏婴。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楚国确实有多个门洞。 城门上是用甲骨文写的“楚城”二字,我们可以看到楚城门很有特色的地方是两边的望楼比中间的望楼要高,由此可以方便的监控周围的环境,以防敌情。另外一个特别的地方是楚城门除了陆门以外,还设有水门。根据楚人临水居高城的特点,楚城外一般都有天然的护城河,而且楚地处于南方,河流湖泊众多,不仅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内也是流水密布。通过水门,那些乘船而来的商贾和使节就可以直接开船进城。我们这里的楚城门就沿袭了当年的风格,向东湖里延伸出了一个水门。大家可以看右手边,那是我们的楚长城,大家都知道秦长城,很少知道楚国也有长城的,因为楚国的长城没有那么宏伟,但是建造的年代要比秦国早很多,也是作为防御之用。 关于这个楚城门,当年设计建造的时候专家们为其材料的选择大伤脑筋,本想以青灰色的石砖作为材料,可是那样的风格接近于唐代的城墙,宫殿建筑,年代就比较近了。用一般的转头又无法体现楚国的特色。后来专家们将目光放在武汉沿江码头台阶所用的红砂石上,楚人刚好崇尚红色,而且这些砂石资源丰富,售价便宜,就用此来建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楚城门。 这两个巨大的铜凤叫做楚凤标,高8.7米。凤是楚国人的图腾,被视为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楚国人非常崇尚凤凰,所以在很多楚墓中出土的器物上都是凤的图案。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铜凤同我们在门口看到的虎坐鸟架鼓一样,也是脚踏老虎。这里的把凤的尾部特意做成上扬的形象,就像熊熊烈火,这也表现了楚人崇火尚凤的习俗。凤标修建最妙的地方在于凤尾形成的拱门,恰好将巍然屹立于磨山主峰的楚天台罩住,成为烘托楚天台的一个铜光环,这样一来凤标和楚天台就形成了“借景”效应。 登上345级台阶就可以登上楚天台,楚天台的名字取自毛泽东同志的一句“极目楚天舒”,而在楚国最顶级的建筑被称为台。楚天台是参照楚灵王时的行宫---章华台的遗址修建的。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据说灵王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细腰,他自己是细腰不说,还对细腰的大臣非常喜爱,许多人为了得到灵王的厚爱都节食束腰,以致后来许多人都饿死了,所以在民间又有“灵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的说法,章华台也因此被称为细腰宫。据说有一次楚王宴请宾客,在章华台大摆宴席,哪知客人爬上章华台就休息了三次,所以章华台又名“三休台”,而现在我们登上楚天台的台阶上也设有三个休息平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磨山最主要的景点之一-----楚才园,它向我们展示了楚国800多年历史长河中的著名典故。楚才园的门口悬挂着四口楚式编钟,是按照曾侯乙编钟所设计的,编钟上刻有四个甲骨文,从右向左读出就是“惟楚有才”。这里要说到一个历史典故:当年蔡国的声子出使晋国,途中遇到了受到诬陷而逃亡郑国的楚国大夫伍举,为了帮助伍举回到楚国,声子回到蔡国后就急忙来到楚国并见到了楚国令尹(宰相)子木。子木问声子:“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哪个更加贤明?"声子说:“楚国的大夫更贤明,就算晋国很有多的人才都不如楚国,可是,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楚国的人才大都流失到晋国了,晋王非常重视楚国的人才。”声子还向子木列举了很多楚国人才到晋国为官的例子。子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报告给了楚王,楚王随即召回了流失到晋国的人才们,并且迎回了伍举。后来“虽楚有才”被传诵成了“惟楚有才”,这里的“惟”并不是“唯独”的“唯”,并不是说只有楚国有人才,而是个语气词,意思是“啊!原来楚国有人才”。 进入楚才园的第一座雕像叫做次非斩蛟,展现的是楚国一位勇士在湍急的河流中奋力搏斗的场景。勇士双眼圆睁,手持宝剑与凶恶的扬子鳄搏斗,整个场面充满了原始的张力,在这里主要是想向游人展示楚国地处在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建城之初人们生活环境恶劣,水兽横行,但是楚国人民不畏艰险,顽强的生活了下来,而且也表现出活跃在社会最底层的英雄形象。 这个头像是楚国的祖先鬻熊,他是商纣王时期楚民族非常有作为的一位酋长,他带领当时的楚民族离开了荒淫无道的商纣王,投奔民心所向的周王朝。使得后来的周天子分封他的曾孙熊绎为楚国的第一任国君。鬻熊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分为鬻氏和熊氏,从此改变了楚国的国君由民主选举的禅让制改为熊氏子孙世袭制。 这边这幅巨大的浮雕名叫熊绎守燎,上面有一个人头像,双眉紧锁,下面是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很多人在火堆旁边载歌载舞。这个头像就是熊绎,他是鬻熊的曾孙,在周王朝建立的时候被封予“子男”的爵位,这是当时周天子分封各诸侯最低的爵位。有一次周天子在会稽山举行诸侯大会,虽然熊绎也参加了,但是只能忙于一些会场的具体事物,做后勤工作,守着火堆,不能参与政事。这件事被楚国人认为是奇耻大辱,与后来楚国迅速崛起,楚成王代表周天子主持盟会,楚庄王敢向周王室询问鼎之轻重,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个雕塑名叫卞和抱璞,是发生在楚国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楚山脚下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山脚下发现了一块璞石,他知道里面藏有一块无价宝玉,出于对国家的热爱,他把璞玉献给了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楚厉王见了便叫一位宫廷玉匠来辨识。谁知玉匠手艺虽然高超,却从未见过粗糙的璞石,于是就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砍断了卞和的左腿。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登位,卞和又抱着那块璞玉去觐见,谁知楚武王还是宠幸当年的玉匠,结果卞和又被看去了右腿。不久后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继位,被砍下双足的卞和已经80岁了,回顾往事不胜伤感,于是抱着璞石在山下嚎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出了血。消息传到楚文王耳中,便召见了他,并问他:“楚国有那么多因为欺君之罪被砍掉双足的人,为什么你要哭的如此伤心?”卞和义正言辞的回答:“我哪里是悲伤失去双足,我悲伤的是明明是块宝玉却偏偏说它是石头,明明我忠心为国,却说我欺君,楚王不分真假,不辨忠奸,这才是我最伤心的。”楚王听了深受感动,这次他不再让玉匠用肉眼辨别,而是命人将璞石劈开,结果果然是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的来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长排浮雕描述了铜矿开采,丝织刺绣,漆器漆画和舞蹈音乐;向我们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同时告诉我们楚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们沿着这一长排浮雕可以看到很多楚国当时的名人逸事,包括许行讲学,甘德观星,高山流水遇知音,楚囚南冠,优孟衣冠,楚宝倚相,隔河对射,伍参主战等等。 走了一圈,我们马上就要走出楚才园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尊大型雕塑的名字叫做“庄王出征”,中间这位雄伟高大,身穿战甲的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来历就跟楚庄王有关。在楚庄王刚继位的时候,三年不理朝政,整天歌舞享乐,有位大臣叫做伍举,他不知道庄王到底是不是明君,于是故意试探他:“臣听说山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不鸣,不知道是为什么,大王您知道是什么原因么?”他满以为庄王答不上来。谁知庄王毫不思索的说:“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举一听大喜,为君王感到高兴,因为他知道庄王不是昏君。事实证明庄王果然很有能力,他通过三年时间摸清谁是正直的,为国家着想的大臣,哪些是昏庸,奸佞的臣子,之后更是带领着楚国进入鼎盛时期。 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一个小时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