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对联知识—对联的节奏与风格
范文

对联知识—对联的节奏与风格


琴瑟调和尽乐事
亲朋团聚齐欢心
上联三仄声落脚、下联三平声收尾。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字。如以“一三五不论”视之,固然可以,但这样一来,整副对联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便受到了影响。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相邻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对(相对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我们在撰写对联时,要注意尽力避之。
 
二、对联的格调
 
对联的格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次,作者使用哪种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联,重在一气呵成: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其实作品即是格调、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作品的格律声调、作者风格、作品体裁等诸多因素。有诗曰:“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陈家铨先生在其《谐联集萃》序中谈到,要“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此言不虚。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
 
1.律诗格调
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现在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2.词格调
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于是便出现了词格调的对联。
词别称长短句,词格者即联句长短参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于词曲,这种体式分明是受了来词、元曲之影响。如南京徐达的故居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再如顾复初题成都濯景楼联: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望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3.民歌格调
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请看解缙所写一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4.散文格调
有的对联却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语式随便,如娓娓而谈。以文入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请看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再如秋瑾墓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情调特似古代散文。
 
5.戏文格调
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再如:
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6.曲格调
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
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
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再如诙谐联: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7.成语格调
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绕口格调
有的联很像绕口令。如: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再如:
烟沿檐
湮燕眼
 
9.谜面格调
有的像一则谜面。如: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再如: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肩行李一张琴
联中藏“张三”、 “李四”四个字。
 
10.骈文格调
用骈体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李联芬写的武汉黄鹤楼联: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