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散文欣赏》眺望新源老马场 |
范文 | 一个人对一个地方认作老窝,这其中的亲切感和沧桑感一下子就会浮上心头。 (作者自评) 老马场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们为我回忆,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数百匹高大健壮的各色骏马在马场起伏连绵的大平滩草原上或悠闲地吃草,或静静地卧着反刍,很多时候在辽阔的草滩上扬鬃奔驰,它们越过草滩,跃上草山,声势浩荡,在如擂鼓一般荡人心魄的蹄声里,有牧民们尖利的哨声和嘈杂的马嘶声荡漾在草原上空,久久不息。 机械化不仅仅是解放农牧民的一种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而且绝对是解放那些数千年来被征战的骑士们长久压迫的伊犁天马的直接途径。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家对迫切需要重视和支持的战略大省新疆的关怀,尤其是对驻疆部队的关怀或者说就是命令,机械化让包括新源马场在内的几个马场的良马获得了彻底的解放,部队在一般情况下不再需要马场提供战马了。自然,一物的兴旺总是伴随着另一物的衰落的,新源马场就是后者。那些曾经漫山遍野浩荡奔驰的良马随着分配的分配,拉走的拉走,马场新场部的搬迁,数年后方圆上千平方公里的马场草原便空空荡荡起来。这种空空荡荡是相对于高大善跑的骏马而言的,在这依然辽阔肥美的马场草原上,成群结队的牛羊仍旧繁衍生息在湛蓝的天空和银亮的白云雪山之下。至于骏马,偶尔也是有的,只是大多已成了牧民游牧的一种交通工具。甚至,连它们作为交通工具的作用也不再是那么明显了,在这个昔日旺盛的高山牧区,牧民们驾驶崭新的摩托车飞驰着上山下坡拉出一道道黄色的烟带已成了另一道新鲜的风景。于是,似乎那些良马大多就成了民族人用来招待重要贵宾的佳肴和冬日里制作著名的熏马肠子的一种必需原料了。 根据我的调查,早年鼎盛时期的新源马场有聚居的住户215户1300多人,饲养着可作为军马的良马500多匹。而现在老马场的聚居住户就只剩下95户约500人了,其中汉族有39户,哈族30户,维族15户,回族11户。这些住户中,稳定地在老马场放牧的有35户,种地的有43户,出外做生意的有17户。还在十年前,我妻子的许多亲戚朋友就已举家搬迁到新马场或者莫乎尔乡和哈拉布拉乡,甚至有的迁到了新源县城,少数还迁到了州首府伊宁市。现在留在老马场的,大多是些家境一般或者没有什么门路的人家了,再就是些年纪大了哪里都不想去的人。要说有门路而不想走的,大约还找不出谁来。至于我岳父母一家,大概属于上面各种原因的综合。其实我是希望他们迁走的,从愿望他们过上舒适丰富的城里生活出发,我希望他们迁到新源县城。但是我和妻子又兴幸他们没有搬迁,妻子是因为怀念过去,而我仅仅因为它是妻子常年思念的家园,是一个妻子多次讲述我梦中无数次出现过的遥远的牧场。 与过去新源马场以饲养军马为主不同,现在的老马场经济是以畜牧业和种植小麦、油葵、大豆和胡麻等为主,全场至今有草场5000多亩,共有各种马匹300多匹,羊30000多头,有田地6000多亩,每年产小麦2万吨,种植的经济作物年产值300多万元。近年的老马场作为一个农耕区域的重要性日渐显现,2006年,老马场党支部经过多方筹资80多万元,修了一条从巩乃斯河引水来的10公里长的“幸福渠”,一小队(场部东面)、二小队(莫乎尔林场附近)等小队的万亩旱田一下子就变成了“致富田”。从产业结构、作物分布和发展布局看,老马场已经结束了作为一个单纯牧场的历史,渐渐演变成为一个半耕半牧的当代经济区域了。 4 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5月,居住在老马场的人们每天起床后,推开门窗都可以看见对面白雪皑皑的天山雪峰。远望天山如此之近,使我一度认为最多只需走10分钟的路程,即可到达纯洁高远的冰峰脚下。但是伊犁与内地不同,因为空气中几乎没有尘埃污染,眼睛便可以看得很远,眼前景物的视距与真实距离相差很大,往往看到的那些雪山好像只需要走10来分钟就可以到达,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比如说老马场左侧的那座扎乌尔山,有一回我从后山草原起步,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走到山脚下,如果想要爬上山腰赏雪还要走半天呢。岳母曾经跟我说起,她们刚来新疆时也和我一样有过这种错觉,那山、那草原、那树林,明明看上去只有半个钟头的路程,明明看着前面不远就到了,但是为什么走了一天还没到达,有人走着走着就哭了:这是什么地方啊,有鬼迷的吧?他们哪里知道,这就是天山啊,纯净而圣洁的山。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