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再有两年就高考了,所以我对大学就多了几分关注。 毕竟大学毕业快20年了,看看现在的大学,竟然有些陌生,产生了好多困惑。 1、校名的困惑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大学开始流行改名字。据说,学校的名字限制了高校的发展。中专改学院,学院改大学。因为国家对大学有限制,作为主管部门的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更改名称做了明确规定,以学院升为大学为例,必须具备七个条件:①100名以上正教授;②8000名本科在校生;③三大学科门类,每门有三个以上专业;④有10个以上硕士研究点;⑤国家基金项目获奖20项以上;⑥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占42%以上;⑦科研课题经费在600~2000万元。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全国各地就变着方法突破这个限制。几个中专合并,几个学院合并,一所大学就诞生了。 于是,什么什么大学就正式开始揭牌了,正式开始招生了。高考完的学生和家长看了这些气派的名字,却找不到北了:这大学到底是在哪里呢?都是些什么中专拼凑起来的呢?长江大学有了,是由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估计黄河大学也快成立了:有人提议,河南大学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合并组建新的黄河大学,因为原黄河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中外联办的综合性高等学府,于1985年5月在河南省郑州市正式成立,1991年并入郑州大学。 不知道喜马拉雅山大学什么时间成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至今也没有改为大学,却没有人能够把它的世界大学综合排名第四的位置抹掉! 突然想起这样一首歌:“借我一双慧眼吧,把这烦扰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2、院士的困惑 我上大学的时候,由于文革10年,停止了职称的评定,所以大学里面有高级职称的老师很少。全国1000多所高校,只有5000名教授(包括研究员等正高职称),15000名副教授。那时候,对教授很是仰视呀! 由于现在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很多,已经没有什么神秘感了。很多高校开始瞄准了两院院士,聘请院士做名誉校长、研究中心主任等。单纯为了聘请学术带头人,倒也无可厚非。可悲的是,一名院士兼任了几所、十几所大学的不同职务,一年中到兼职的大学举办的讲座也不超过1次,甚至几年来1次。这样的院士,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吗? 但是,大学的招牌上,却分明增加了这样的话:我校目前拥有两院院士共x人(包括兼职)。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两院院士分别是最高学术和最高技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数量已经超过1300人。但是把全国高校自己公布的院士累加起来,估计超过1万人。北京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4人。清华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6人。这个数字是真的,没有水分。但是有些高校呢?拉虎皮做大旗,不知道唬了谁? 普通老百姓,只能唱出这样的歌:“不知道为了什么,这里有迷人的歌,我们都在祈祷……” 3、规模的困惑 20世纪80年代初期,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生规模平均1000人,90年代初期的平均规模是2500人。 现在呢,1万人的在校生规模已经不值得夸耀了,是小儿科了;2万人、3万人已经没有吹嘘的资本。吉林大学以6。3万人列中国高校在校生数量榜首。吉林大学是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但是,且慢,吉林大学千万不要沾沾自喜,估计很快就有新的“第一”!中国人,什么事情都喜欢争面子的。 规模是有了,但是管理呢?特别是现在,大学争相建设面子工程,铺的摊子非常大。数个不同体系的单位合并,涉及的人、财、物,非常复杂。几万学生,数千名教职工,吃喝拉撒睡,没有相当的水平,很难管理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