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范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精选14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1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根小小的蜡烛,居然能关系到人的生和死,你相信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就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二、引导初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法: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问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初读全文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检查多音字的认读情况。

  3、指导识记的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其——期扁——骗马——闯

  B、区别形近字:密——蜜司——同

  4、读写词语:生死攸关、危机、持续、摇曳、从容、镇静

  5、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重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重要内容。

  五、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交代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2自然段:介绍小旅馆主人伯瑙德夫人及家人。

  第3自然段:伯瑙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4自然段:的国军官点燃了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伯瑙德夫人及儿女紧张极了。

  第5自然段:儿子捡柴生火走到烛台,却又被德国中尉夺走。

  第6自然段:儿子决定陪妈妈战斗到底。

  第7自然段:女儿巧妙地哪走了烛台。

  2、给课文分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小旅馆主任及其家人。

  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具体记述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文件,巧妙地与敌人周旋,避免了一场劫难的经过。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质疑:读完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

  读课文。

  2、概括重要内容。

  3、质疑:“德国强盗“指的是什么?

  把“德军”比作“强盗”说明了什么?

  四、探究课文第三部分。

  1、指读思考:伯瑙德母子三人是怎么巧妙地与德国军官周旋的?

  2、先自学课文,弄清内容,完成表格:

  人物怎么做

  3、组内交流。

  4、班内汇报。

  5、师生合作探究。

  A、“伯瑙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铁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台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B、“她看着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女儿为什么会“脸色苍白”?从“急忙”、“轻轻地”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了烛台。”你从句中体会到什么?

  D、“突然,杰奎琳站起来,娇声娇气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请学生表演读,师生评议,体会小女孩的机智。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教师总结全文。

  板书:

  16、生死攸关的烛光

  德国军官伯瑙德夫人及儿女

  闯进旅馆,点燃蜡烛取出油灯点燃吹熄蜡烛

  中尉重新点燃蜡烛假借捡柴生火端走蜡烛

  快步上前,夺回烛台拿灯上楼睡觉避免劫难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2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法国,伯瑙德福人家中

  人物:伯瑙德夫人

  杰克(伯瑙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林(伯瑙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的吹着。伯瑙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前的伯瑙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节蜡烛中。)

  伯瑙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林(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瑙德夫人(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克: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得意地看了她妹妹一眼)

  杰奎林(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糖果来着。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

  (伯瑙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般杰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最显眼的餐桌上。)

  伯瑙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两个要好好地记着:这只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第一范文网更多课本剧]

  杰奎琳(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伯瑙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很奇怪,检查完了,它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也许因为外面风太大了。)

  中尉甲: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一瞬间,伯瑙德一家人的心揪紧了)

  伯瑙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盏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中尉嘉(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吗。(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亮了一些,不是吗?

  (仿佛忽然安静下来,能听到中摆滴滴嗒嗒的声音。)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气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乙(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伯瑙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乙(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跟前。)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

  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瑙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3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2)技能目标: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3)情感目标:感悟母子三人的爱国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母子三人语言、神情、动作等所表现出来的沉着、机智、勇敢。难点: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二、发挥主导,说教法

  1、创设情境,感受危机

  由于本文是距离学生非常遥远又特殊的时代的故事,对于毫无体验的他们,唯有情境的再现才能使他们有更大的触动。因此在新课伊始我创设了以下情境:a、播放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施暴的画面,配上音乐,加以收集来的资料解说,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初步感受德军的残暴。b、以“如果生活在战争时期,你要为国家收藏一些绝密情报,你会藏到哪儿?”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起争论。并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生命悬于一烛”“战斗的胜败悬于一烛”“国家安危都悬于一烛”的危急形势。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与文本相应的氛围中,急主人公之急,危主人公之危,并为体会主人公的勇敢、机智、镇定作好铺垫,萌发探究故事发展的兴趣!

  2、以读为主,师生互动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在课堂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让出来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使学生在自己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构建自己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的“挑拨离间”引导学生再与文本对话,寻找说服对方的理由,读中探究,以读促悟,以想象补白促悟,在师与生的对话中得以引领,使人物形象浮出水面,并使学生在人物的品质面前怦然“情”动,这样,教学重点已初步突破。

  三、突出主体,说学法

  为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交流伯瑙德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敌人周旋,他们各是怎样表现,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表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

  2、情感体验法。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表演话剧,使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身临其境,急主人公之急、危主人公之危。

  3、辩论法。绝密情报最终保住了,一家人也得救了,那么,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呢?通过这一问题的创设,生与生在讨论中激发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辩论中所积蓄的对人物的赞赏之情、敬佩之情喷薄而出,实现以情激qing,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抗拒战争、渴望和平思想的教育。

  4、创造法。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通过老师稍稍的把关后,做自己想做的,学生兴趣倍增,使课文完而情不灭,并能通过一些实践作业去感染更多的人!

  我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  聚焦“危急”

  1、播放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施暴的画面,配上音乐,加以收集来的资料解说,使学生置身情境,初步感受德军的残暴。

  2、如果生活在战争时期,你要为国家收藏一些绝密情报,你会藏到哪儿?

  3、母子三人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情境?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二)辨中感悟  感受形象

  情势是如此危急,母子三人的生命与这生死攸关的烛光生死与共,怎么办?怎么办?母子三人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当危险步步逼近时,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写自己感受。

  2、小组交流:三人的动作、神情、语言等方面的表现,强调重点词语的作用。

  3、班里汇报

  (1)伯瑙德夫人的表现,“轻轻地”说明了什么?

  (2)儿子雅克的表现,“从容地”说明了什么?

  (3)小女儿杰奎琳的表现,“镇定地”说明了什么?

  4、思辨:“绝密情报最终保住了,一家人也得救了,那么,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呢?”

  a、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b、学生快速读课文,找需要的内容,仔细琢磨,寻找理由说服对方。

  c、讨论:母亲,儿子,小女儿各自的表现

  d 引导学生归纳是:全家人的贡献,小女儿起了关键作用。

  5、句式练习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勇敢机智的一家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仿照句式说一两句话。伯脑德夫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儿子雅克……女儿杰奎琳……

  (三)扣题抒怀  提炼重点

  过渡:同学们,我们共同感受了一个惊险而感人的故事,你的脑海出现的最多是什么?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如此危险的情势却被母子三人化解了,他们是靠什么做到的呢?(热爱祖国)

  3、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学生畅说。

  (四)学做导演  情感体验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

  3.组织学生交流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五)拓展延伸  作业开放

  1、小结: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之际,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2、猜一猜:下一次的绝密情报会藏到什么地方?

  3、《生死攸关的烛光》永远亮在我们的心里,带给我们永恒的感动与震撼。知道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下课后最想干什么呢?学生自由设计作业。

  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本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深沉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并留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所以在教学时,我尽量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细细品读体会母子三人是怎样利用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去面对危急时刻,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这样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真正体会母子三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这也突破了本文的重点难点。然后通过后边的拓展延伸,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仿佛真的来到了二次大战时期,站在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人的面前,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敬佩与感动,同时也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呼吁:远离战争 共享和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死攸关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重点语句的朗读,体会人物的表现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qing导课

  1、出示有关烛光的几个场景,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几幅温馨宁静的烛光的画面。)

  2、看到这样的烛光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总结:是啊,烛光给我们带来了温暖与光明,让我们感到幸福与温馨,但还有这样的一种烛光。(师板书:生死攸关的烛光)

  3、你知道它的意思吗?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问题总结提炼出重点的问题,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预习课文,现在,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学们课文预习的真不错。读完课文后,这个故事给你带来什么感受,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说一下?(生:生死攸关)

  3、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生死攸关?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

  4、谁来说说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生死攸关?板书: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顺序可以打乱)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我们通过默读课文,抓住了那几次生死攸关的时刻,知道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点燃了蜡烛,危机一次又一次降临,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来感受那生死攸关的时刻

  三、 抓住“烛光”  品读感悟 

  (一)感受第一次生死攸关的时刻。

  1、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些具体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死攸关?

  2、谁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感受到生死攸关的?(出示文字:情况是危急的……生命即将结束)

  3、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大家想想:为什么这段话会让你有这种感觉?

  也就是说,他们会怎样?(死去。)

  4、蜡烛熄灭,还会怎样?

  生谈自己的理解。

  5、情况是多么危急阿,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师指导朗读:“是啊,生命是宝贵的!而这一截小小的蜡烛却关系着一家三口的生死存亡,这真是”——(生接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6、在这危急时刻,作为母亲,伯瑙德夫人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读?

  (出示句子:她看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7、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聪明、沉着、冷静…..)

  a、伯瑙德夫人很聪明

  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师出示:来读找生读这句话?

  师: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谁来试试?如果让你读,你准备怎么读?(后面几个学生只读书不说明理由。)

  师:一个句子大家的体验不同,就有不同的读法。这就是你的读书收获。

  b、伯瑙夫人很勇德敢。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从“文中找出词语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理由吧。)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交流沉着、冷静等)

  8、总结:通过刚才的读,我们体会到伯瑙德夫人在危急时刻虽然心里焦急万分但是却表现的非常沉着冷静,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二)再次感受生死攸关的烛光。

  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没有多久,蜡烛又被德军重新点燃,第二次危机又降临了!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看哪些具体的词句让你感受到气氛的紧张?(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都读的很认真,相信收获一定很大。谁先来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气氛越来越紧张、情况越来越危急?(生读书)

  3、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生接:不堪设想)

  师:“不堪设想”是什么意思?

  生:不能想像,后果很可怕。

  师:后果会多可怕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1、2自然段找一找(生读书)

  生:汇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汇报)

  师:是啊,这份情报不仅关系到一家三口的生命、工作人员的生命还可能关系到战争的胜利甚至是国家的存亡!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啊!请看,这就是当时战争留下的场面(出示二战时期的幻灯片一边出示画面,一边用一句话解释)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生谈自己的感受。

  4、战争是残酷的,一旦情报站暴露,将会带来多么可怕的后果啊!此时此刻,这半截蜡烛成了——(生接读: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是啊,伯瑙德夫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的心——谁来读?(出示句子)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不堪设想”学生接读

  5、此刻,气氛是多么地紧张,情况是多么地危急啊!这的确是——生接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6、在这危急时刻,儿子雅克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五六自然段,想一想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他的表现?(从容)

  7、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他的从容?

  生结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

  8、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他的从容来。(生读书)

  9、我想找两个同学合作读读这段话,谁愿意与我合作?(师生合作读书)

  10、尽管雅克想出了好主意,但他还是没有成功,失败后的雅克为什么还要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呢?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假如你是雅克,你为什么要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呢?你在想些什么?)

  生谈自己的想法。…

  11、这是一个男子汉悲壮的从容!来,男子汉,读出他的从容来。(指一男生读书)。

  12、多么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雅克啊!带着这份感动和敬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生齐读)

  (三)感受生死攸关的烛光终于化险为夷。

  师: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蜡烛马上就要燃烧到铁管处了。此刻,它那微弱的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让我们感觉死亡正一步一步走近。再来读读课题(生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1、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10岁的杰奎琳挺身而出,她娇声地对德国军官说:(点击幻灯片:一生接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师:她娇声地说:——(一学生再接读)

  2、从杰奎琳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天真、可爱、聪明…)

  3、这么有礼貌、可爱的杰奎琳,她的请求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师:这说明她的主意好不好?好在哪里?

  师:是杰奎琳唤醒了他的人性之光和亲子之情啊!

  4、你觉得杰奎琳还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聪明,镇定).

  师:在这么危急的时刻,她还想出这么好的主意,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5、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分角色来读读这段话吧。男女两组学生分角色读)

  6、杰奎琳端着牵动家人生命,关系情报站安全的烛光慢慢走上楼,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生接:蜡烛熄灭了)

  7、此刻,再来读课题的话,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读?

  生:……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心情,再来读读课题吧!

  啊!这——(生接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四、读写迁移 拓展延伸

  师:生死攸关的烛光终于化险为夷,绝密情报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安然无恙。此时此刻,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母子三人说?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生汇报交流:……

  1、出示配乐诗歌朗诵欣赏。

  小结:是啊,他们都仇恨战争,渴望和平,有着一颗永远燃烧着得像蜡烛一样炽热的爱国之心啊!

  2、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在音乐声中,祈祷全世界人民永远地:远离战争、共享和平。(出示学生齐读:)

  师:让我们铭记这段没有硝烟却依旧扣人心弦的战争,铭记这英雄的母子三人,再次发出来自心灵的呼唤:远离战争、共享和平。

  课外拓展:

  1、假如你在现场,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你有什么好办法化险为夷?

  2、课下有兴趣的同学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2.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阅读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勇气。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70多年前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播放二战战事录像)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有谁知道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吗?

  二、整体感知

  1. 题目说烛光跟生死有关,你信吗?一支小小蜡烛发出来的光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威力,还能操纵着人的生死,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想知道这是为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请同学们翻开课文56页,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那关乎生死的是不是这根蜡烛呢?

  3. 伯瑙德夫人一家是干什么的,怎么会跟情报有关呢? 原来,伯瑙德夫人明里是旅馆的老板,暗里却是秘密情报站的工作者。

  4. 她把情报藏在哪里呢?

  伯瑙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

  意想不到。教师点拨: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三、分析感悟

  尽管伯瑙德夫人想出了如此绝妙的方法,但危险还是降临了。当危险一次又一次逼近时,伯瑙德夫人一家人与德军展开了紧张而巧妙的周旋。

  默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伯瑙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出示课件)

  当德军把蜡烛点燃,第一次危机来临,当时情况怎样?

  (出示课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一段,孩子们的表情怎样?为什么?

  1. 危机是什么意思?这儿有什么危险?

  2. 除了会危及到一家三口的性命外,想象一下还会危及到什么?

  3. (出示课件)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 伯瑙德夫人面对危机是怎么做的?(出示感悟) 全班齐读这段话,去掉“急忙、轻轻”再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两个词可不可以。请学生读,注意读出伯瑙德夫人内心焦急但外表平静的语气。

  5.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对不对?似乎说明了什么?

  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第二次危机来临。

  (出示课件)此时房间里的气氛怎样?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1. 读这一段,感悟房子里的恐怖气氛。

  2. 这关系到生死存亡的烛光,课文里是如何描述的?

  3. 听老师配乐读这段,再感悟。

  4. 学着配乐读,说说你的感受。

  5.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十二岁的雅克是怎么做的?

  6. 厄运是什么意思?现在他们一家人有什么困苦的遭遇?

  7. 他现在还害怕吗?又是怎么做的?(出示从容地)

  8. 最后时刻的到来是什么意思?

  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此时,蜡烛越烧越短,危险越来越近,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十岁的杰奎琳挺身而出,她明白,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得想个法子。

  1. 她想了个什么办法?

  2. (出示课件)全班齐读

  3. 为什么要娇声娇气

  4. 谁来用娇声娇气的语气来读一读?

  5. 如果你是那个德军,听了这么可爱的女孩的话,你给她吗?

  6. 最后,杰奎琳成功的端走了蜡烛。她表现怎样?请你夸夸她。

  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

  1. 如果杰奎琳没有想出办法,再耽误一会儿,会出现什么情况?

  2. 杰奎琳走快了会引起怀疑,走慢了蜡烛会熄灭,这的确是什么样的烛光啊?

  四、文章有着如此曲折的变化,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五、拓展

  1. 是谁保住了秘密,是谁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2. 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个人,为什么?

  3. 分组讨论,再汇报。

  六、总结

  雅克和杰奎琳的年纪比大家大不了多少,却在这死亡线上挣扎。他们本该和大家一样,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历经生死的考验?(战争)让我们大声呼喊:世界和平,远离战争

  七、课外作业

  1. 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写下来。

  2. 《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的故事》、《小兵张嘎》、《鸡毛信》这几本书。希望同学们课外去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6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今天,我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阅读课的赛课活动,我选择的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生死攸关的烛光》。由于是临时决定,学生没有预习,我的准备也不是很充分。但是在教学中,我扎实地渗透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和谐活泼。   

  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这堂课也是一节原生态的教学课,孩子们没有预习,而我的准备时间也只有20分钟左右。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令人欣慰,这节课不但是一节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课,同时也是一节不怕考试的课。   

  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上本课时,学生没有预习,但是在教学中,我扎实地渗透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和谐活泼。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练习册中),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从这里,我领悟到: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 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因此在本课的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汇报课前布置查找的相关二战的资料,初步理解了“生死攸关”的意思,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汇报读懂了什么,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堂课上主要学习课文的主体部分,上课伊始,我通过三组词“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秘密、绝秘、绝妙”;“危急、危机、厄运”的读、说,一方面引导学生复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巩固了生词,练习了说话能力。并设计将“生死攸关”一词归类,又一次深入理解了“生死攸关”一词,也由此导入了学习阅读课文的3——7自然段,思考:伯瑙德夫人一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怎样与敌人周旋的?这时,老师及时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即 “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找出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的句子,画下来,然后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在这里,学生的“悟”也就比较准确。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直接描写“烛光”的句子,体会到“烛光”就是死亡的威胁,只有让烛光熄灭,才有生的希望,才能保证情报站的安全。通过反复的练读,学生感悟到当时的危急情形,同时也体会到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冷静和默契。于是,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起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十万火急、岌岌可危、千钧一发、……生死攸关。此时此刻,学生对“生死攸关”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这一课的评课后,我更加明白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靠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进入五年级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虽然有朗读指导的设计,但在课上的指导没有到位。,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人物言行、心理的分析,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要沉着、机智、勇敢。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把握课文内容

  1、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引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去看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翻书65页,我们来读一读。(教师引读)。

  二、从语句中感受“生死攸关”

  过渡:于是,围绕着半截蜡烛,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三次:(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师板书:点  点  夺(评价:你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小结:同学们,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真是——一波三折。

  2、过渡: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随着敌人的步步威逼,蜡烛燃烧着;随着时间的步步流逝,蜡烛越来越短,绝密情报的暴露也就在一线之间。此时对伯瑙德夫人一家人来说,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那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出相关语句,然后再认真地、小声地读读你勾的句子

  ⑴把你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同意他找的这些句子吗?你们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⑵老师觉得大家所找的这些表示生死攸关的句子中,这一句话让我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你们能帮我读读吗?

  (学生齐读“一旦这个”)

  ⑶假如你是作者,你这样写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⑷师:既然如此,你们能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具体描述一下这句话的意思?谁来试一试。

  生1:如果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将告结束。

  生2:如果情报暴露,这个反法西斯计划就会遭到重创。

  生3: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数万雄兵将葬身沙场。

  生4: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死亡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师:太可怕的,可怕得让人不敢想,因为一旦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母子三人的性命将告结束,后果是——

  学生:不堪设想。

  师:一旦绝密情报落入敌人的手中,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如此一来,将会有更多的母亲、孩子为之丧命,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可以看出当时真的是——

  生:生死攸关的时刻。

  师:带着感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理解了这句话所潜在的意思,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巧妙。好,还有两句话,自己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出示课件](自读)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李雯婷读懂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她的神情都凝重了许多,请她来给我们读读吧。

  学生个读。(读完以后,全班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出色的朗读,源于你对句子深入的理解。

  ⑹师:带着你们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表现生死攸关的句子。如果你觉得站起来读,更能表达你此时的情感,那你就站起来读吧!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充满感情地齐读三个句子。)

  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此时的生死攸关了。

  三、感受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

  1、师:情况是危急的,但当危险步步逼近的时候,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想出了什么办法?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3-7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生:他们一共想了三个办法,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伯瑙德夫人是轻轻地把蜡烛吹灭(师板书:吹)我从第五自然段中发现雅克是想办法把烛台端走(师板书: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杰奎琳想睡觉。

  师:办法是睡觉,还是借睡觉而把烛台——

  生:拿走。

  师:拿走?随便拿起就走,还是——

  生齐说:端走。

  师:对了,我们就应该在文中去寻找答案。(师板书:端)

  师:(指着板书)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呢?请带着审视的目光,研究的态度,再到3-7自然段中去尽情发现吧。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3—7自然段,抓住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去体会批注,再把你的理解、感受融入到朗读中。]

  (学生齐读学习提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我发现孩子们很会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你们愿意把你们的感受在小组内和同伴分享吗?

  生:愿意。

  师:那好,现在就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孩子在组内先读读自己找的句子,说说理由,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为你的补充做好准备。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现在全班一起来进行汇报交流。(学生说到谁就讲相应的部分)

  ⑴体会杰奎琳地品质

  生1:我最佩服杰奎琳。请大家看到第7自然段:突然,杰奎琳娇声对德国人说到:“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我找了一个重点词是“娇声”,我看出杰奎琳很有礼貌,用机智、可爱唤起德军少校对女儿的思念,从而镇定、冷静地端起藏有情报的烛台而不受德军的怀疑。

  师:是啊,此时已经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了,蜡烛马上就要燃尽了,绝密情报即将暴露在敌人的眼前,可勇敢的杰奎琳站了出来。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你找的句子。

  该生读句子。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找到了一个词语——“高兴”,如果杰奎琳不是很高兴的话,德国军官一定会起疑心。她这个态度就像在父亲面前撒娇一样,更能唤起德军官对女儿的思念。

  师:那你能来读读这个词吗?

  生2:高兴。

  师:再试试。

  生2:高兴。(顿时让所有的人感受到了杰奎琳的可爱,机智)

  生3:我佩服她,因为是她成功地把烛台端走了,没有暴露情报。

  师:对,只有10岁的杰奎琳用她的聪明、勇敢,把即将发生的灾难解除了,因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的时候,蜡烛——

  生:熄灭了。

  (师板书:熄)

  师:敬佩她的孩子们,我们用读来感受杰奎琳的可爱和机敏吧。

  (教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写杰奎琳的句子)

  ⑵体会雅克的品质

  师:你们还佩服你?(生说时出示课件)

  生1:我最佩服雅克,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从这段中,我发现雅克出去搬柴已经走出了这个房子了,本来是有机会逃跑的,但是他想,他是家中的唯一的男人。

  师:是男子汉对吧?家里的顶梁柱。

  生1:对,他并没有跑,而是和家人一起等待。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这时候的蜡烛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丧命,他却选择和家人带在一起,多么勇敢啊!

  生2:

  抓“慢慢地”“从容地”“默默地”体会。(板书:端)

  师: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情来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真了不起,那请你来读读这几个词吧。

  哪个组还想来补充?对,随着时间的流逝,蜡烛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炸。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男孩子们一起来读读。(男生齐读)

  ⑶体会伯瑙德夫人的品质

  师: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你们的同龄人能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做出这样的举动,都佩服不已。你们还佩服谁呢?(只有三个孩子举起了手,异口同声地说:伯瑙德夫人。)同为母亲,我也敬佩她。我想读读描写她的语句好吗?

  学生:好。

  (出示课件)师范读: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师:谁能帮我说说,我为什么敬佩她?

  生1:

  生2:

  生3:

  抓“急忙”“轻轻”进行分析(及时进行评价)

  好,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伯瑙德夫人的急中生智吧。(齐读)

  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进行学习,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地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用词准确巧妙。

  四、小结,升华

  1、师: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板书:生  死),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板书:画弧线),,我们感受到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与勇敢、镇定与从容。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生1:(板书:勇敢   机智)

  生2:我记得鲁迅曾说过,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我想对10岁的杰奎琳说,你既有智,又有勇,我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本来正在写板书,这时已经停下手中的笔,惊喜地看着这个孩子、听着这个孩子的发言,脸上流露出了赞叹之情)

  师:太棒了!你真不愧是我们的小博士,课外的知识储备量太丰富了!

  2、结语。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场没有硝烟却扣人心弦的战斗,记住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记住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再次引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板书设计:

  生 死

  点

  吹      

  生死攸关的烛光   点机智  勇敢

  端

  夺

  端  

  熄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8

  《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导入新课时,为什么我要创设情境呢?来播放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施暴的画面,加以收集来的资料进行解说呢?为了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德军的残暴,为了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到当时危机时刻的危险,为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品质奠定基础。由于本文是距离学生非常遥远又特殊的时代故事,对于毫无体验的他们来说,唯有情境再现才能使他们的心灵有更大的触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为什么上课我采用这种板书呢?这种板书是紧紧抓住课题和课文的中心内容设计的。点燃、吹灭、重新点燃、端走、夺回、端上楼。这几个动词即与主要人物行动密不可分,又是伯瑙德夫人一家当时在危机关头与敌人做斗争机智、勇敢和镇静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又正对应课题的生死攸关,也暗示伯瑙德夫人一家当时的危险处境,更凸显主题。

  这单元的主题是危急时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同时感受到人物此时的人格魅力。为了使学生结合课文理解什么是危急时刻?什么是生死攸关?我在教学中抓住以下几点:第一紧抓住课题“生死攸关”这是全文的题眼,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初步感知课文的重难点,又可顺利过渡到下文的学习。第二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到紧张,感到扣人心弦的语句,来反复读,来感受体会,并且要联系这半截藏有情报蜡烛的重要性,这样对生死攸关的理解就有了语言环境。

  尤其在讲解到“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设问:“请联系后果来用不同语言具体描述这后果是什么”。学生在开始描述时只局限于课文内容,例如伯瑙德一家人要送命。我引导学生联系情境导入环节中的图片和资料介绍再做思考,学生顺利说出了各种后果,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理解了不堪设想一词,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由于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生死攸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达到理解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在来学习伯瑙德一家人面对危险是如何做的,感受他们优秀的品质就容易多了。当然,对于这堂课我也进行积极的反思。在高潮部分由于时间的关系,突出的不够,学生朗读训练不够。这些都有待于不断的思考。

  最后感谢这次素质大赛,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展示自己的平台,谢谢!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课文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伯瑙德一家人在德军闯进家里的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蜡烛摆放在显眼的桌子上,多次骗过前来搜查的德军。但意外情况还是发生了,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兵前来搜查时点燃了这半截蜡烛,情况万分紧急,伯瑙德夫人急中生智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轻轻吹灭了蜡烛。还没等冒着青烟的烛芯熄灭,中尉又点燃了它。“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大儿子面对危机镇定自若,用计与敌人继续周旋。他“慢慢地站起来”想借取柴之机拿走蜡烛没有成功。蜡烛继续燃烧,危险就要临近。面对最后的时刻,懂事的孩子”、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这些描写突出了少年的机智、勇敢、沉着。在危急关头,小女儿杰奎琳用自己的可爱与机敏拿走了半截蜡烛,解除了即将发生的一场灾难。她“娇声”说出的语言合情合理,她端起蜡烛上楼的举止,没有丝毫慌乱,她镇静自若地一步步走上楼梯,危险也一步步地远离了母子三人,远离了情报站,母子三人化险为夷,骗过了德国鬼子,保护了情报站。他们的所作所为展示了他们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要点提示〗

  1.一般人看来,半截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而在课文中,它与生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场斗争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对一家人的勇敢机智,可设置情境,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如,教师可以提出:如果生活在战争时期,你要为国家收藏一些绝密情报,你会藏到哪儿”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起争论。

  2.课文情节扣人心弦,跌宕多姿。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情节发展中有哪些波澜,并用笔画出来,使学生明白:一件事情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故事有几个起伏,从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虽然着墨不多,人物形象却感人至深。读后,可让学生举例说明,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的言行:

  大儿子雅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瑙德夫人:取出油灯,吹息蜡烛。

  小女儿杰奎琳:推说睡觉,拿走蜡烛。

  3.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的。本文篇幅不算太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学生读了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大意,感受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准确简洁地表达内容后,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外静内急”的心理,为学生个性化体验创设条件。

  〖教学建议〗

  1.以本课为载体,课前安排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搜集被占领国的人民同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以课题入手,理解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可以要求学生先思考,然后发表见解。这样把学生放在法国一家人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向书中人物那样思考,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直接进入课文的情节或语言系统,快速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引导深入探究。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3―7自然段,看看这一家人怎样化险为夷的,其中你最佩服谁?可以采用组内交流,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倾向于雅克和杰奎琳,被他们所吸引。教师可时时提醒学生想一想:伯瑙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所产生的灾难性结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首先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情绪,使雅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保护了装有重要情报的半截蜡烛和一家人的生命。

  4.总结拓展。教学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通过活动,再现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以各种形象生动地表演,如:朗诵、小品、课本剧、演讲、复述故事等形式,使学生体会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儿女是怎样围绕蜡烛与德国军官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的,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智慧。

  5.充分利用课文结尾的空白处进行思维和表达训练。本文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处戛然而止: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学习生字4个〗

  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注意“档”的读音。

  〖思考交流 〗

  1.结合课文体会“生死攸关”的意思。

  (1)让学生理解“生死攸关”一词的表面意思,可查字典。

  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2)结合课文体会。三个德国兵前来搜查时点燃了这半截蜡烛,情况万分紧急。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3口的生命将告结束。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伯瑙德夫人急中生智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轻轻吹灭了蜡烛。中尉又点燃了它。大儿子面对危机镇定自若,想借取柴之机拿走蜡烛没有成功。蜡烛继续燃烧,危险就要临近。在危急关头,小女儿杰奎琳利用自己的可爱与机敏拿走了半截蜡烛,解除了即将发生的一场灾难。让学生理解危险一步步逼近他们,这万分危急之时就是生死攸关之时。

  2.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写下来。

  这个练笔只要学生想象合理即可,不必统一答案。可以写他们彼此的赞美;可以写他们商量以后把情报藏在什么地方更安全等。

  〖阅读小提示 〗

  本故事有三个高潮,并且一个比一个扣人心弦,这就有三处线条的起伏。可引导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画出曲线。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10

  《生死攸关的烛光》剧本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法国,伯瑙德夫人家中

  人物:伯瑙德夫人家中

  雅克(伯瑙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伯瑙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的吹着。伯瑙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

  在桌前的伯瑙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写有秘密情报的小纸条塞进蜡烛的烛台里。)

  伯瑙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琳(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的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瑙德夫人(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雅克: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

  (有点得意的看了他妹妹一眼)

  杰奎琳(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糖果来着。可是妈妈,

  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

  (伯瑙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最显眼的餐桌上。)

  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再给你们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俩个要好好记着:这枝蜡烛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

  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雅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

  杰奎琳(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伯瑙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的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

  伯瑙德夫人:先生,天冷,来喝杯热茶吧。

  中尉甲: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情报的蜡烛)

  (一瞬间,伯瑙德一家人的心揪紧了。)

  伯瑙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盏灯亮些。可以把这个

  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中尉甲(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

  亮了一些,不是吗?

  (仿佛忽然安静下来,能听到钟摆滴滴嗒嗒的声音)

  雅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气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升个火吧。

  中尉乙(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雅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伯瑙德夫人(不动声色的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乙(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

  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抱出一窝兔子吗?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跟前。)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少校:(看看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

  儿,和你一样可爱。

  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

  实在太困了。

  少校;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瑙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去,在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11

  一、课程导入:

  情境渲染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复述故事梗概。

  2、过渡导入: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有哪些?(学生发言)她后来想到的办法好吗?从文中哪个词能看出来?(学生回答:“绝妙”)

  二、辨中感悟,感受形象

  教师:尽管是绝妙的办法,但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危险还是逼近这了一家人,在这紧要关头,他们一家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我们看看这普通的法国一家人是怎样与敌人进行巧妙的周旋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写自己感受。(学生活动写感受)

  (一) 伯瑙德夫人的表现(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出示幻灯片)

  (1)伯瑙德夫人一家遇到了什么情况?(板书:点燃)蜡烛被点燃了,情况是怎样的(危急),从哪儿能看出来?(学生: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3口的生命将告结束。)此时,两个孩子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脸色苍白)为什么?(被吓坏了)这时,伯瑙德夫人会想什么?(学生大胆想象,交流进行汇报)

  (2)伯瑙德夫人怎么做的,请读出文中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3)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这句话(要读得轻松),指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什么?(抓住“急忙”“轻轻”和说的话,使学生体会到伯瑙德夫人的镇静和急中生智。)

  (4)教师:一场危机过去了。老师说得对吗?(少了“似乎”两字)这个词能否省略?(学生总结:危险看似过去,其实并没过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什么,(德国人又把蜡烛重新点燃)(板书),此时房间里气氛会怎么样?(紧张,恐怖)。从文中哪些词句能体会到?(学生发言:可怕的东西、提到了嗓子眼、恶狼般的眼睛、不堪设想)教师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不堪设想”的意思及“不堪设想”的可怕后果。(指导学生大胆想象可怕后果,从中感受事情的危急,体会母亲的冷静)

  (5)指导朗读课文的有关句子,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

  过渡: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12岁的雅克是怎样做的?

  (二)雅克的表现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出示幻灯片)

  (1) 从描写雅克的段落中体会雅克的从容镇定和冷静。请生读出这一部分。

  (2) 原来还脸色苍白的雅克,目睹了刚才的一切,他会想什么?他怎样做的?(慢慢地站起来,……房子顿时暗了下来)他现在还害怕吗?(沉着)读出他说的话(指导学生读课文)

  (3) 这个办法有用吗?因为中尉(一手把烛台夺回)(板书)

  (4) 蜡烛还在燃烧,它内藏的秘密显露的一刻,也是这一家人什么时刻的`到来?(厄运)此刻,雅克的心情怎么样?(焦急)为什么?(学生发言:孩子是懂事的……)

  (5)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把对雅克的钦佩读出来(指导读)

  (三)杰奎琳的表现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出示幻灯片)

  教师渲染: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蜡烛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杰奎林挺身而出。你佩服她吗?为什么?(可爱,机智)面对妈妈和哥哥的方法,她明白不能强行端走烛台,应该“智取”

  (1)她娇声对德国人说:……(板书:拿上楼)

  重点体会“娇声”一词。杰奎琳利用娇声打动德国军官,唤起他对女儿的思念。指名读杰奎琳的话。

  (2)蜡烛即将熄灭,时间不允许她听故事了,她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

  (3)杰奎林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4)“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怎样?”(熄灭了)如果杰奎琳没想出办法,或者是再迟疑一会,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大胆想象,进行交流)这的确是什么样的烛光?(生死攸关)

  三、 拓展深入

  1、厄运即将来临的时候,勇敢机智的一家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三个人物中 ,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表演课本剧 。

  四、 情感升华: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图片,使学生强烈意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痛恨战争的感情。

  2、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看法国国花,想象法国人民会怎样感谢机智的母子三人。(让学生大胆发言,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和爱国情感)。

  五、教师寄语:

  同学们,远离战争、热爱和平是我们全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希望欢声笑语永远陪伴我们。我们要为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学习这一家人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

  六、作业:

  小练笔:

  设想德国军官还会来吗?他们下次把文件会藏到哪里?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12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的:

  1.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2.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阅读的能力。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文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生死攸关的意思吗?

  3.你还知道哪些和生死攸关意思接近的词语?

  二、分析感悟。

  (一)从描写烛光的语句中感受“生死攸关”。

  这一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烛光,课文里是如何描写的呢?全文。

  课件出示: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学生填空,这微弱的烛光关系着情报的安全。

  1.个别学生读句子

  2.你能帮摇曳换个词吗?

  3.理解最可怕。(这微弱的烛光这么为什么这么令人可怕吗?)

  4.课件出示:这微弱的烛光关系着。

  学生填空,这微弱的烛光关系着情报的安全。

  引读: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学生填空,这微弱的烛光关系着一家三口的性命。

  引读: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学生填空,这微弱的烛光关系着盟军作战计划的成败,无数人的性命……

  引读: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小结:是呀!太可怕了!可怕得让人不可想象。因为一旦蜡烛熄灭,情报就会发现情报一发现,情报站就会被暴露,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性命将告结束……后果是不堪设想。可以看出当时真是生死攸关啊!

  5.再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二)从人物描写中感受生死攸关。

  过渡: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保护这支生死攸关的蜡烛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1)汇报伯瑙德夫人。

  课件出示:她看着脸色苍白的女儿,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板书:点吹)

  ①个别回答。

  ②去掉急忙和轻轻行吗?这里为什么要用上急忙和轻轻两个词?学生自由读没有急忙和轻轻的句子。

  ③伯瑙德夫人望着脸色苍白的儿女,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办法。这个时侯,她会怎样对德国人说。

  ④学生个性化朗读。

  过渡: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急中生智,逃过一劫。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对吗?是呀!蜡烛又被德国军官重新点燃了!(板书:点)

  此时此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个别回答。课文里是如何描写的呢?

  课件出示: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她仿佛看到德国军官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一个寒冷的深夜,刺骨的寒风呼呼的刮着,周围寂静得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引读:此时此刻,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她仿佛看到德国军官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望着已经吓得脸色苍白的儿女,想到还关在狱中生死未卜的丈夫。

  引读:此时此刻,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她仿佛看到德国军官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人都快窒息了,面对着这生死攸关的烛光。

  引读:此时此刻,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她仿佛看到德国军官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过渡:这一家三口该怎么办呀?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谁又想到办法保护这支蜡烛?(板书:端)蜡烛被端走了吗?又被德国军官夺回来了。(板书:夺)雅克又是怎样做的?

  (2)汇报雅克。

  课件出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

  ①个别学生读句子。

  ②为什么要从容搬回一捆柴?

  ③从从容这个词里,你发现雅克是个怎样的孩子?

  ④你知道最后时刻意味着什么吗?雅克默默地坐着在想些什么?

  ④根据回答,指导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

  过渡:时间一步步在逼近,蜡烛也越来越短,眼看蜡烛就要熄灭了,眨眼之间一家的性命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该怎么办?(板书:端)

  (3)汇报杰奎琳

  课件出示:突然,杰奎琳站起来,娇声娇气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睡觉吗?”

  ①②理解“娇声娇气”。(去掉“娇声娇气”行吗?为什么?)

  与雅克对比。

  ③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对着司令官先生撒娇,让司令官先生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让他实在无法拒绝。十岁的孩子这么聪明!这么机智!这么勇敢!的确令人佩服!

  ④分角色朗读。(假如你就是杰奎琳,老师就是德国军官,看你能不能打动我。)

  在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板书:熄)

  四、小结,升华

  1、师: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板书:生死)

  你从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在的时候,我们要。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什么要参加这样的革命工作,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的时刻,为什么会这样机智勇敢

  是呀!这种机智与勇敢来自对祖国深深的爱,让我们永远记住在二战中像伯瑙德夫人一家一样的英雄们。

  同学们,雅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本来应该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幸福时光呢?

  课件出示: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五、拓展延伸。

  二战时期,我们中华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同自己的夫辈们一起,用自己的稚嫩的肩膀抗起了沉重的抗争。

  课件出示:小英雄雨来、王儿小的故事、小兵张嘎、鸡毛信这几本书,希望同学们课外去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13

  一、导入课题

  1.60多年前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播放二战战事录像)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

  师总结:(出示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1945年期间,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战争初期,法西斯力量处于暂时有利地位,德军占领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土,日军占领了中国广大的领土。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参战国家大约有 60 个。二战中有5000 多万人死亡;中国抗日战争中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最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胜利。

  师:现在就让时间倒流,回到那60多年前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与法西斯战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走进课文,关注伯瑞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学生自由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2.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三、研析情节

  1.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

  2.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伯瑞德夫人的表现。

  ●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瑞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学生各自试读,然后交流。)

  师点评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心理活动:

  师: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读出合适的语气,读出人物情感。

  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交流杰克的表现。

  ●语言:(“天真冷。”)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

  ●动作:慢慢站、端、(“疾步”还是“不急不慢”)走去、从容(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为什么能这么从容?提示母亲的教育影响。)

  再读有关句子。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过渡:

  (1)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指导朗读

  (2)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她是怎么做的?

  (提示:可以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师: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照下面的句式展开讨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伯瑞德夫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女儿杰奎琳……

  小结: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三口的勇敢机智,这种勇敢来自这一家人对祖国深深的爱,让我们记住在二战中像伯瑞德夫人一家一样的英雄们。

  5.设疑讨论:二战结束了,法国人民赶走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如果你是法国总统,你将接见伯瑞德一家,为他们颁发勋章,你将发给谁?你将对他们说些什么?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四、总结全文,加深认识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战争,法西斯的侵略。)

  小结:今天,就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课文到此结束了,你能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课堂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作业安排:自由组合,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视频短片《二战故事》

  自我问答:

  我想,要让学生弄明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必须让学生搜集有关“二战”的资料,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当学生汇报后,我又加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了“二战”,从此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法国一家人是如何保护秘密情报的意愿,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自读感知,小组合作抓重点语句感知,有感情朗读感知,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母子三人是怎样利用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去面对危急时刻,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了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加之让学生想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母子三人的伟大精神。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儿女的机智,感受他们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爱国情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生死攸关的烛光,理解生死攸关的意思。

  2.学生看课题质疑。

  3.根据学生质疑情况,谈话:为什么小小的烛光关系这样重大?引入读书。

  二、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是注音的字,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后交流,同时交流前面谈话的问题。

  三、自读3~7段,读中悟主题

  1.默读3~7段,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生死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交流:

  (1)说说自己从哪些句子去体会当时万分危急的情势。

  (2)讨论对重点句子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的理解。

  (学生交流时,教师适时引导,注意与上文的联系,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勾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当时的危急情势和三个人的机智沉着。

  四、再浏览全文,深化感悟

  1.浏览全文,你从母子三人的行为中体会到什么?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练习

  随文小练笔:我眼中的伯诺德夫人我眼中的杰克我眼中的杰奎琳(自选一个完成)。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