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暮江吟》一课二式 |
范文 | 《暮江吟》一课二式(通用12篇)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1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略) 师:学过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板题) 二、理解诗意 1.读正确、流利。 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只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学会这个生字后,再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读流利。 2.理解诗句。 师: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吟、铺、残阳、瑟瑟、可怜等。 师:谁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学生根据图,理解了残阳(夕阳〕,铺(照),瑟瑟(碧绿色)。师画图,让学生标出“瑟瑟”和“红”。 师: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师:看看这景色美不美呀,你们猜一猜“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爱”的意思。 师:正确。知道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师相机指导理解“半”,“半”在这里,不是确指。 三、想象悟情 师: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范读) 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吟这首诗的? 生:在江边,傍晚到夜里在江边吟的。 师:说得好。(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叙述)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来到江边(投影: 诗中景色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图,想想看。 师:随着音乐提示,诗人站在江岸上,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景色这么美,你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感情朗读 师:下面我们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生自由读背,指名背) 五、练习巩固 1.默写这首诗。 2.以《暮江美景》为题展开想象,写下诗中美丽的景色。 一、导入 激趣。 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习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 《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 :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2一、导入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奶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诗人是谁。(白居易) 2.大家学过白居易写的诗吗?哪位同学能起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3.背诵古诗。 二、新授 (一)走进《暮江吟》 1.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白居易写的古诗——《暮江吟》。 2.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时间:傍晚;地点:江边。 吟:吟诵。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 4.指导朗读。 (二)欣赏《暮江吟》 5.读完这首诗,你能否用古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诗人所看到的景物的特点? 6.它的“可爱”表现在那里?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7. 下面让我们再来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大家用赞美的语气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暮江吟》。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已吟出优美的诗句,如果是你,此情此景最想做什么? 三.画中悟诗情 1、如果你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想做些什么? 2.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呢?说说你的理由。——选择一幅画一画(音乐情境)。 (建议:画傍晚的选用黄色的纸,画晚上的选用蓝色的纸,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展示交流: ①.第一幅: a.介绍一下你的画。——生述。 b.谁来评一评? 重点:“铺”字有没有表现出来?什么东西可以铺? c.你能把你的画吟出来吗?——为什么这么吟? 点拨: a.请同学们用比较法把“铺”换成“射”“照”“映”读一读,体会一下,感觉怎样? b.你会做“铺”的手势吗?边做边吟,试试看。从这个手势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c.对呀,夕阳的余晖从地平线上一道道地射过来,几乎与江面平行,就像一床巨大的红地毯,非常壮观,而诗人用一个“铺”字就把这意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一起边做边吟。 d.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你能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吗? e.在夕阳的魔力下,整条江好像成了一大块美丽的玉石了!把你的感受吟出来。 d.还可以画些什么? e.傍晚还有这么多的美景,诗人为什么不写呢? ②.第二幅: a.介绍一下你的画。——生述。 b.谁来评一评? c.还可以画些什么? d.能把刚才的理解、刚才的感受吟出来吗?可以边做边吟。——自由读、指读。 (朗读引导:诗人也用一个词表示了你刚才的这种心情和感受,是什么?——“可怜”就是……?——再读。) 4.诗人描绘的第二句诗的时间是晚上,而第一句却是傍晚,为什么上下两句时间相差这么远,你能发挥想象把它补上去,编成一个故事吗?——交流。 6.现在你明白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吗?——出示小资料。 小结:是啊,咱们的江南、咱们的家乡风景如画!也正因为大诗人白居易深深地热爱着咱们江南这一带,所以咱们的江南在他的心里永远都是最美的! 三、课堂小结 1.小结:你能想象的出作者流连江边,浅唱低吟时的感情吗? 诗人用美妙的诗句描绘着傍晚至深夜江边的景色,赞美了暮江的美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我们也应该象诗人一样留心身边的一山一水,从中发现美,去讴歌美。 2、动笔写写此时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3满祥广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略) 师:学过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板题) 二、理解诗意 1.读正确、流利。 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只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学会这个生字后,再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读流利。 2.理解诗句。 师: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吟、铺、残阳、瑟瑟、可怜等。 师:谁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学生根据图,理解了残阳(夕阳〕,铺(照),瑟瑟(碧绿色)。师画图,让学生标出“瑟瑟”和“红”。 师: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师:看看这景色美不美呀,你们猜一猜“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爱”的意思。 师:正确。知道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师相机指导理解“半”,“半”在这里,不是确指。 三、想象悟情 师: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范读) 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吟这首诗的? 生:在江边,傍晚到夜里在江边吟的。 师:说得好。(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叙述)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来到江边(投影: 诗中景色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图,想想看。 师:随着音乐提示,诗人站在江岸上,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景色这么美,你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感情朗读 师:下面我们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生自由读背,指名背) 五、练习巩固 1.默写这首诗。 2.以《暮江美景》为题展开想象,写下诗中美丽的景色。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4教学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词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古筝音乐、《暮江吟》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学习 1、知诗人,解课题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大约是公元822年白居易赴任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地地吟咏,一笑一吟地流露,真实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反映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课件] (1)“暮”是什么意思?(傍晚,日落西山) (2)“暮”和“江”在这儿各交代了什么?(时间和地点) (3)吟:作吟咏讲。 (4)释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在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范读全诗,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音乐] (2)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然后自由说说诗句的意思。 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照射 瑟瑟:碧绿的颜色 诗意:夕阳从地平线上照射水中,江水一半是碧绿色,一半是红色。[课件]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诗意: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露水像晶莹的珍珠,月亮如同悬挂在天空上的弯弓。[课件] 3、想意境,悟诗情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它呈现给读者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这里不仅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而且还给人们亲切安闲的感觉。尤其是“铺”的运用。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课件] 4、诵佳句,背诗文 (1)朗诵这首诗时,注意下面的节拍。[课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 “瑟”“红”要拉长语调; “可怜九月初三夜,”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二、朗读欣赏[音乐、课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巩固练习[课件] 1、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 代诗人 的作品。全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2、辨字组词。 暮( ) 残( ) 瑟( ) 铺( ) 慕( ) 浅( ) 碧( ) 哺( ) 3、说说下列诗句意思,注意粗斜体字词。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 比作,又把比作。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6教学内容: “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21课 教学要求: 1、弄懂每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翻译、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板书课题。《暮江吟》 1、了解作者(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的作品?) 板书:唐代:白居易 2、简介作者:(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和李白、杜甫一样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暮江吟》是他的诗词中最浅显易懂的一首)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听录音朗读两遍,小声自由朗读5遍。 要求:1、基本会背;2、注意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那些景物?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再听录音朗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分组讨论要求2的问题、指名回答板书: 时间:傍望—夜晚(深秋) 地点:江边 景物:太阳、江水、露珠、月亮。 五、学习前两句诗,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太阳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译: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绿色) 译:江水一半呈碧绿色,一半呈红色。 2、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六、学习后两句(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可怜”是什么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七、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诗句,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小声读背,然后默写、翻译。 九、总结: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十、作业 :根据这首诗的翻译和老师提供的内容,同学们再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7史桂华 郭锡洋 一、导入 激趣。 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习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 :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8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阅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运用学习古诗的办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诗歌时,教师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诵读指导,让学生准确地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并把握诗歌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第一首诗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一听。 2.揭题:首先我们来学习《暮江吟》这首诗歌,看看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景色,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 3.思考: 题目中的“吟”是什么意思?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暮”又是指的什么时候呢? (“暮”指的是傍晚) 题目的意思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做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聆听,注意诗的节奏与停顿。(按233的节奏读) 2.学生自主识字。 3.诗人为什么傍晚会站在江边吟诗?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他?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这首古诗。 三、熟读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 1.“铺”字能不能换成“映”? (不能。“铺”字表明了“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铺在江面上很形象。) 2.“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夕阳) 3.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候的景象,后两句写的是夜晚时候的景象。 4.欣赏“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请你试着描绘一下诗中夜晚的景色。 (2)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可怜”的意思——可爱 第二首诗 一、视频导入 1.播放庐山景色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 2.简介庐山,揭示课题。 3.板书课题。 二、自读古诗 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并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2.注意读准字音,读古诗时要读的有节奏。 三、理解古诗 1.交流讨论: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诗? 学生自由交流 2.想一想,作者从远近高低等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庐山,所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请你想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都看到了庐山怎样的景色? 3.作者身处庐山之中,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4.你觉得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人和事? (看问题要全面 避免主观片面。) 第三首诗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的图片,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融入诗中,体会诗意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梅和雪在争什么? 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揭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明白本诗所说明的道理——取长补短。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9学习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习《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10之三 聂学敏 一、板书并解释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板书诗题后,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儿各交待了什么?“吟”当吟唱讲。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诗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通过解题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学诗奠定基础。 二、运用配乐朗诵方法范读全诗 先放一段古笙乐曲,再配乐朗诵全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三、运用工具书自学古诗 预习,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出示写明自学要求的小黑板,让学生按要求自学《暮江吟》。 1.默读《暮江吟》。 2.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暮江吟》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样的? 四、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根据诗句中一些难于掌握的关键字、词,设计一些问题:“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么样的?“铺”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联系诗句判断“瑟瑟”和“可怜”两个词在词典中应取哪种解释?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夜幕降临了,诗人看到的夜景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了解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的色与形进行描述的。 2.师生依诗作画,加深学生对诗中所写景物的方位和诗意的理解。依诗作画,既能检查学生对诗意理解的情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把美育和语文课结合在一起了。 3.指导学生表情朗读,体会诗的感情色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读的方式有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并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4.运用根据诗意自制的彩色幻灯的投影,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美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五、总结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1.《暮江吟》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的着重点相同吗? 六、课堂巩固练习 让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和彩色图片,将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短文。这比老师在黑板上抄一句诗意,学生再写一句要强,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进行了写作训练。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11教学要求: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景,领悟诗情. 能够有感情地读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联想其意境. 掌握诗歌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比喻的写法,学到一些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以小组合作方法,自学了解诗歌意思,意境,朗读提高诗歌品味力,培养学诗,作诗兴趣. 教学难点: 对"瑟"字的字型的纠错与提醒.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联想意境. 教学手段: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诗歌赛背,导入主题 出示"古诗",激qing介绍中国"古诗":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往今来,多少往事不再,可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而,"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是人们吟诵不朽的话题.多少文人骚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激qing豪迈在短短的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循着古人留下的文字,走进他们…… (相应出示古诗句) 小队赛诗会. 出示:十秒中内,你们小队能背出多少首古诗 出示:白居易 (!),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 (2),朗读相应的古诗.(草,白居易简介,江南好) 交代今天学习的诗《暮江吟》. ,释题. ,出示全诗,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感觉.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要求: (1),读准字词音,划记易错字. (2),结合注释理解字词.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诗句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上台讲诗.(组内可以补充,结合出示课件) 讲诗时引导学习: (1),本首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易错字是哪个 (2),哪些词用得好 为什么 (体会"铺,可怜,露似,月似"等词;扩展联想:说说你想到了怎样的意境 ) 朗读悟情. (1),交流:怎样才能读好一首诗——抑扬顿挫,轻重快慢的注意. (2),小组合作读诗练习,互评. (3),小组读诗对抗赛. (4),抽背诗. 我们学写诗. 小组合作模仿本诗写一首写景诗. 评议1—2首诗. 读学生自创诗. 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学习,你对学习诗歌,了解了那些方法 2,你觉得这节课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环节是什么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残阳 月 瑟瑟 江 可怜 夜 景情融合 美的享受 《暮江吟》一课二式 篇1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暮江吟》,学会本诗生字。 ②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②能背诵,默写全诗。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古诗,预习本课,了解诗人 教师准备: 课件,诗签 [教 法] ①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学 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导入激趣(看图猜,背古诗) 一,感受美,进入美的环境 1,解题。 师问:诗题交代了些什么 生答:交代了时间(暮——傍晚),地点(江边)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 ①指名读。 ②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 ③生教读。 二,赏析美,展示美的画面 (一)介绍"挑战赛"规则。 (二)第一关:"看美景,说其意" 1,在观察讨论中领悟一番诗中有哪些景物 你认为什么景物最美 为什么 (教师适时点拨) 2,汇报交流。 第二关:"找字词,解其意" 1,请同学们把重点的字词和不理解字词找出来,同桌或上下位解决,不能解决再提出。 (1)小组领读 (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字或哪一句 (分组交流) (3)解答疑问。 3,再读,领悟诗意 4,抓住重点字词"可怜"等进行小结 5,生想象画面,复述诗意:傍晚( ) 夜晚( ) 天上( ) 地上( ) 三,诵读美,想象美的意境 第三关:"悟情感,读其意" 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 1,师吟生想象画面。(配乐) 2,生挑战:表演吟诵 3,全班背诵 4,师结合板书小结 四,创作美,获得美的延伸 第四关:"写美景,创其意" 1,小练笔(课后任选一题完成):(1)见课件 (2)见诗签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默写全诗。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