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
范文 |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通用13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1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48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二、教学时间:两教时 三、教学准备: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 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 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对呀,有个孩子叫翠贞,她就抓到了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板书:放飞蜻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揭示课题 二、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 自学思考:(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划划圈圈。(2)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抢着说 苍蝇 蚊子 饥饿 结构 复杂 翠贞 田埂 孑孓 掌握 平衡 抚摸保持 入神 成千上万 一撅一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前鼻音:贞 蚊 后鼻音:埂 衡 蝇 抢翘舌音:舌 多种形式练读、巩固 (3)质疑,有哪些词你不理解,讨论后交流孑孓---蚊子的幼虫。一撅一撅---一翘一翘的(动作演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表自己意见。陶行知---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请了解的学生说说,教师小结)。 (4)文章工有11个自然段 (5)文章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和孩子们(谈蜻蜓),使他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蜻蜓)的故事。 (6)按“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写(板书) 三、 学习课文第一、三段 1、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陶行知见到了怎样的情景?(“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区别“一个”和“一群” 2、 齐读第一段 3、 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只有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 放飞蜻蜓。) “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次,表现出了孩子怎样的心情?(赶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心情)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激起悬念师: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迫不及待(指板书的课题)蜻蜓“放飞”掉(彩色粉笔加着重号)?陶行知究竟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四、 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 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用哪些好办法记住它)蚊 蝇(“虫”字旁,皆属昆虫)饿(因为缺食,用“饣”字旁)枪 抢(比较后记忆,抢时要用手)夏 复(比较后记忆)舌(中间一横在横中线)慈(字要写得紧凑,两个“幺”字靠拢) 2、 完成习字册 五、 课后作业:继续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巩固)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抢着说 苍蝇 蚊子 饥饿 结构 复杂 翠贞 田埂 孑孓 掌握 平衡 抚摸保持 入神 成千上万 一撅一撅2、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3、谈话导入,学习新课陶行知究竟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二、 学习第二段自主研究性学习(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 (一) 自由朗读第二段 (二) 讨论:★孩子们为什么乐意放飞蜻蜓?陶行知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怎么说,怎么做,找到句子读一读,理解) 1、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2、 陶先生说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利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先生不拿架子,尊重孩子。“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征求意见。) 3、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介绍蜻蜓的身体构造,用商量的口吻说:“把蜻蜓放了,好不好?”(先生富有耐心,讲究民主,仔细讲解)★孩子们听了陶行知先生的谈话,对蜻蜓了解了吗?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知道蜻蜓是益虫,会吃掉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了解了蜻蜓的身体构造,尾巴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饥饿的时候吃掉自己的尾巴,尾巴回再生。眼睛是复眼,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练读孩子们说的话,学生交流,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 讨论后交流 (四) 教师小结 (五) 分角色朗读第二段三、理解深入,再次朗读第三段 1、 师: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话,孩子们乐意把蜻蜓放飞吗? 2、 引读第三段,孩子们入神地听着……(自己加上动作) 3、 想象说话:孩子们目送着蜻蜓展翅飞翔,回怎么说?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三、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 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 总结全文 七、课外作业1、完成练习册2、把你了解带的蜻蜓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3、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查阅相关资料验证。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2《放飞蜻蜓》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是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好教材。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他们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蜻蜓的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我预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我安排三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板题,让学生读完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1、标好自然段2、画出文中到生字的词语3、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们自己评价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确这些字的读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舌、蝇、抢”,调整的tiao,露水的lu。 在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后,用质疑讨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知道课文讲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简单介绍陶行知)见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事。 第三个环节,最后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我将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安排复习回顾、探究自悟、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以期达到让学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的目标。 第一个环节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自悟 课文的2-10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我以“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相机板书陶行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进入文本的学习,我将用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交流。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第一步、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第二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第三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交流 第四步、评议,补充完善 第五步、请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相机板书:食物、尾巴、眼睛 第六步、教师总结 第七步、感悟朗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学生互相评议(人物的不同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4、学生在评议的基础上练读 5、感情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的语气) 第八、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写在陶行知的开导下,孩子们放飞蜻蜓。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部分,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读这一段,对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2、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4、引导学生用欣喜、赞叹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5、自读感悟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在书上找出有关的词句) 6、讨论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 7、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第九步、学生再读全文,加深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板书 放飞蜻蜓(陶行知) (人类的朋友)食物尾巴眼睛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3《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应该说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案例,是生活即课堂的案例。对于我们老师的成长来说,这是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这一课可以让我们懂得陶行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看似是简单的,其实里面的知识可多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玩一玩,等于是丧失许多学习机会。现在各门学科都在讲究探究性学习,其实这一课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读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交给孩子一把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的答案,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纲领”之作用,提起这个“纲领”,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 研究上面这五个问题,其实给学生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设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发现到一些问题,将其逐步解决了,就是适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抓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理念。 听蚌四小刘月老师的《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是蚌四小的刘月老师的与行知的赵俊友老师的“同课异构”课,既是“同课异构”,两相比较之下,较之赵老师充满欢声笑语的“快乐学习”,刘老师的课便显得朴实、“冷静”;较之赵老师的“行云流水”,刘老师也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与赵老师教学的第一课时不同,刘老师的第二课时重在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上,尤其是在“对蜻蜓有关知识的获得”和“激发保护动物的情感”两个重、难点及“对陶行知的认识”的突破和处理上,老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了教学——以“陶行知的四个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朗读、分角色表演,抓关键字词句及标点品读,谈收获、感悟,整个教学层次清晰,有“教”有“扶”有“放”。 若教学时有些细节处加以改进,教学效果会更好。比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在理解词语时,老师应当及时点拨,肯定学习学习的方法,或予以一些方法的指导;还比如,朗读后就适当地进行师评、生评,“空洞”的鼓掌意义不大;虽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但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还不充分,当学生回答不出“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时,何不给学生一点时间进行讨论,并说说理由。 刘老师的课也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拙见”见笑! 在放飞蜻蜓中放飞孩子的梦想——《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一课,娓娓道来这样一个清新的小故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没有横加训斥捉住蜻蜓的孩子们,而是因势利导,将蜻蜓的作用向孩子们一一传 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最成功的“教育”。掩卷沉思,不由得钦佩教育家动人的人格魅力。教学本课时,我的体会有两点: 一、抓住灵动的语句,走近陶行知。 在本课中,有这样几个词语在文中跳跃:慈爱、小心、商量 我抓住这几个词语, 给孩子们设计了几个问题:哪些地方体会到陶先生的慈爱?他的慈爱带给孩子们什么?为何要小心地拿着蜻蜓?怎样才是商量的口吻?让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表演,在反复品读中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在诵读中,孩子们了解到陶先生的循循善诱,询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用?眼睛的结构很复杂……没有丝毫的说教,却是环环相扣,教给孩子们认识蜻蜓的知识,不着痕迹,却水到渠成。同时,我在课上更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去体会“商量”,就是态度不居高临下,学生们在朗读中欣喜地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翠贞,似乎在聆听陶先生的教导,将人类的好朋友蜻蜓心悦诚服地放飞。 二、品位课文细节,感受人格魅力 文中有个词: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我让学生辨析为什么作者不用“拿”而用“取”?学生在讨论中七嘴八舌地说:“拿”只是普通的要过来,没有体现一种尊重,而“取”却更体现先生与孩子们的平等相待,“取”的动作很轻微,也很小心,因为先生同样小心翼翼地对待他手里的蜻蜓。确实,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探究与辨析中,这个细小的情节描写也让孩子们领略到了教育家无穷的魅力,让我们教者也深有启发:不仅教知识,更是教学做人。 在“放飞蜻蜓”中,我们也收获了:放飞孩子的梦想,任他们翱翔!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谜语引入: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打一昆虫)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指导读好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 “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 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 “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 “谈蜻蜓”或“识蜻蜓” )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 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呢?(板书:蜻蜓) 2、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 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 是谁放飞了蜻蜓呢? 3、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这么美丽的蜻蜓,为什么又放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精读课文。 1、放飞蜻蜓源于文中的一个人——陶行知先生,是他的一番问话让孩子们产生了放飞蜻蜓的想法,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到10自然段,找一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哪几个问题? 学生默读后交流。出示:"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2、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蜻蜓都吃什么吗 (1)文中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 (2)那你知道蜻蜓都吃什么吗?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具体介绍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多少的资料。 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问孩子们“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啊?(板书:我们的好朋友) (3)能把这部分都读好吗?分角色朗读2到6自然段。 3、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这是一只怎样的蜻蜓呢?文中有一句话专门描写了蜻蜓,你找到了吗? 真是一只美丽又可爱的蜻蜓啊。可是蜻蜓不仅外表美丽,她身上还有很多秘密呢。所以陶行知先生问孩子们: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孩子们有的认为······ 有的认为······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课文的哪一段?(出示:第十自然段) 指名读第十自然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蜻蜓尾巴的特点是什么?作用又是什么呢? 第十段还介绍了什么的特点和作用? 除了尾巴和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那些部位的特点和作用? 但是我们的课文没有一一介绍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来代替。 4、原来蜻蜓有这么多的秘密啊。你喜欢蜻蜓吗?那我们就来一起读一下课文吧。 三、过渡:陶行知先生讲了那么多有关蜻蜓的知识,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我们也入神得听听着。那陶行知先生为什么要为孩子们讲那么多有关蜻蜓的知识呢? 你还记得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吗?陶行知先生有没有像爸爸那样斩钉截铁的命令?而是怎么做的?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伙伴,你会怎么说?是呀,孩子们也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纷纷说明什么?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它并没有离开,而是久久不忍离去,在天空中徘徊,它在感谢谁?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吗? 陶行知先生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而汤姆的爸爸是以一种严格要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从他们两个身上,让你想到了谁? 循循善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爱有很多种,我们也要热爱大自然,爱蜻蜓 四、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 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你们和······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五、作业。 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蜻蜓是"除害飞行家"?它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和搜集、处理信息的研究,一星期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教后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起初,我把重点放在理解陶行知先生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上,后来经过与其他老师的教研我们把重点定在了让孩子们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上。 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作为一个难点,也是应该向孩子们着重指出的。 教学这一课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引导孩子们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我让孩子们找出陶行知先生问了哪几个问题,孩子们很容易就找出来了: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根据这两个问题,我展开了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 如果再碰到有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知道很多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让他们与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体会爸爸的严格要求和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源于“爱”,并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体会一下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对他们的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6设计思路: 1. 根据语文学科特征,紧抓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学习课。 2. 根据“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学习他与人沟通的巧妙方法。 3. 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使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了解蜻蜓,激发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正确书写11个生字,会认6个只识不写的字,理解几个相关词语。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和高超的育人方法。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练习读好人物间的对话,品味重点词句,体会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尊重、关爱。 2.了解蜻蜓,懂得它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体会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和与人沟通的巧妙方法。 课前准备:1、生字词卡片;2、课件; 3、收集蜻蜓和陶行知先生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可爱的小动物,瞧它们来了(多媒体展示蜻蜓各种状态下的图片)! (二)揭示课题,学生字 1.学习“蜻蜓”两个生字。 (1)师生写课题,教师强调“蜓”的结构,两个部分要紧凑,第八笔捺要长一些。 (2)读生字,强调读准后鼻音。 (3)从“蜻蜓”两字的字形,你知道什么?(形声字,蜻蜓是一种昆虫(益虫)等。 2.读课题,理解“放飞”。 二、读课文,学生字 (一)了解陶行知 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的事? (1)通过搜集资料,说说你印象中的陶行知。 (2)读课文中的“学习链接”。(陶行知一生做的最大的事:投身人民教育事业) (二)初读课文 过渡:那么写了陶行知的哪些事呢?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一读,标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 (2)二读,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三读;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2、同桌互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引导学生用形声字特点来识记字形。 3.多形式读词语,注意纠正翘舌音。 (四)读通课文 1.分段朗读。 (1)指名读、齐读。 (2)生评议:是否读正确,读通顺。 2.运用词语复述课文。 3.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三、引导发现,书写生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 (1)用归类法,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2、老师范写“衡”的字: “衡”:左右窄,中间宽,中间好像一个鱼字,下面是大字,最后一笔由捺变为点,注意三部分的宽窄配搭。 3.学生写认为难写的字。 4.评议:自评、互评,展评。 四、重组语境,巩固生字词 出示:陶行知看见孩子们在池塘边捉蜻蜓,他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头,跟他们讲蜻蜓吃苍蝇、蚊子和孑孓,是我们的好朋友。蜻蜓用尾巴掌握方向,调整飞行方向,眼睛结构很复杂,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最后,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1.自读; 2.指名读; 3.齐读。 六、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默读思考,提出问题。 2.全班交流,引导问题归类。 (1)关于蜻蜓; (2)关于陶行知; (3)关于孩子们。 3.生课后解疑。 画面能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喜欢,让学生带着愉悦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阶段的学习。 随文分散识字,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能有效地提高识字质量。 以读为主线,只有读通,才能读懂,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运用词语重组语境,巩固生字词;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领悟课文奠定基础。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收集相关资料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慈 爱 抚摸 商量 七嘴八舌 入神 放飞 结构复杂 保持平衡 掌握方向 1、指名读、齐读。 2、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二)简单说说课文讲了陶行知的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认识蜻蜓之可爱 (一)句式训练,爱蜻蜓本领高 1.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的蜻蜓,陶行知为什么要劝他们把它放了呢?默读课文。 (1)指名用“因为……所以”回答,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2)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3)出示图片,认识孑孓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 (4)一只蜻蜓可以吃多少虫子呢? 2.指导读第2-6自然段中的对话。 (1)在朗读和表演中理解“七嘴八舌”。 (2)练习朗读:“你们说蜻蜓是不是人类的朋友?” (3)训练用不同的句式来回答问题: 蜻蜓真的是人类的朋友啊! 蜻蜓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3、小组合作探究: 以陶先生当时的身份,直接叫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为什么还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呢? (二)品词析句,爱蜻蜓结构奇特 1.默读课文,思考:陶行知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哪几方面的知识? 2.小组轮读,组织交流;抓住关键词体会蜻蜓的可爱、有趣 。 眼睛奇特:一闪一闪 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 尾巴神奇:一撅一撅`一节一节 又细又长 3.出示蜻蜓图,学生仔细观察,领悟课文准确生动的描写方法。 4.理解“据说”。 (1)蜻蜓的尾巴在飞行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书上却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掉一截,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2)讨论、交流。 (3“据说”能去掉吗?为什么? (4)激发探究:蜻蜓饿极时,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体会陶行知用词的准确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三)研读句子 揣摩表达方法 1.读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课件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2.默读,比较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指名回答。 (2)小结:两个句子都是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3.过渡:蜻蜓被称为“除害飞行家”,这和它有神奇的翅膀是分不开的。课件出示蜻蜓: (1)引导观察蜻蜓的翅膀,说它的样子。 (2)老师或学生结合资料介绍蜻蜓翅膀的作用。 (3)迁移练习: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蜻蜓的翅膀。 4.陶行知只介绍了蜻蜓的眼睛和尾巴这两方面的知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还讲了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用“先说样子,后说作用”的方式介绍蜻蜓。 三、品读语言,感知人物之崇高 (一)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默读课文划出描写陶行知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句子,从中感受到了他的什么品质? (二)以说“( )的陶先生”为目标,分组研读课文。 (三)交流研读,指导朗读。 1.知识丰富的陶行知; 2.爱护蜻蜓的陶行知; 3.慈爱和蔼的陶行知;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 (1)抓住“慈爱”“抚摸”感受人物的和蔼可亲。 (2)用“慈爱”造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3)加上动作朗读,读出他的和蔼可亲。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1)指导读出“商量”的口吻。 (2)要小朋友放飞蜻蜓,可以用哪些语气说?(生气、严肃、命令、商量……) 他用( )的口吻说:“把蜻蜓放掉, ” (3)你喜欢哪种方式的劝说?为什么? 4.教育有方的陶行知。交流: (1)从哪里可以看出他育人方法巧妙?。 (2)学生用“不是……不是……而是……”的句式,说如何教育有方。 四、创设情境,感受放飞蜻蜓之快乐 (一)指导朗读 1.过渡:听了他的话,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呀? 2.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好:“纷纷”及两个“放了它”) 3.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1)想像放飞后的小蜻蜓在空中尽情飞翔的画面; (2)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你想说些什么?(出示课件) 4、师生配合动作朗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回归题目,升华情感 (1)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还有什么?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放飞的不仅是蜻蜓,还有爱心和对生命的尊重,更有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 2.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2)通过查找蜻蜓的资料进行探究。 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和对蜻蜓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探究兴趣。 让孩子对照图片介绍蜻蜓,能促进孩子积极地理解语言,学习观察和分析事物,在实践中揣摩遣词造句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由“为什么劝”到“怎样劝”突出中心人物是陶行知,由对蜻蜓的认识过渡到对人物的认识。 通过朗读指导、动作演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不同句式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感受到陶行知的美好品质。 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激发表达欲望,课堂成为灵动、活泼的课堂,充满童真、童趣。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听写生字词 二、课堂能力训练 (一)演一演 分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内容。 (二)说一说 1.如果你就是孩子中的一员,你乐意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 2.讨论:为什么你也乐意放飞蜻蜓? (1)从蜻蜓本身讲; (2)从陶行知教育人的方法讲。 (三)、练一练 1.创设情境:是啊,无论是一只小蜻蜓还是一只小蜜蜂,他们都是那么美丽、可爱,瞧,这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课件出示画面) 2.情境对话: ●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捉蜻蜓的小男孩,你想说些什么?(因为……所以……) ●瞧,它的眼睛大大的,和我们人类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呀?它的尾巴又细又长,有什么作用?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吧。 三、拓展性阅读 (一)阅读交流《陶行知的的故事 》(课件出示) 1.体验性阅读该故事。 2.交流从具体事情或关键文字中品出的陶行知的美好品格和育人艺术。 3.齐读陶行知名言:“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二)评价人物 1.出示伟人称赞陶行知的话语,读出佩服、赞美的语气。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 万世师表。—— 宋庆龄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2.用简短的话语评价自己心中的教育家陶行知。 此环节是对蜻蜓这一昆虫的进一步认识和陶行知巧妙沟通方法的学习运用。 拓展性阅读,巩固学生通过具体事情或关键词句认识人物的阅读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陶行知美好品格和高超育人艺术的认识。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7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细读文本,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再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 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精讲结束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在课文19放飞蜻蜓中认识了哪些人?(板书:陶行知) 2.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他是安徽人,曾留学美国,拜当时世界最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为师。回国后,他创办了多所学校,我们南京的晓庄师范就是他创办的。(视频简介) 3.刚才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陶行知和孩子们发生了什么事?(板书:放飞蜻蜓) 4.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更加了解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 二、细读品味。 1.有一天午后,陶行知先生遇到了一群孩子。(朗读第一节)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他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慈爱,抚摸,更加体现了陶行知的亲切,对孩子们的关爱。) (个别朗读) (2)朗读3-5自然段。 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 (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朗读。) (3)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大家说说看,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为什么? 孑孓的意思什么? (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循循善诱,和蔼可亲。) (4)自读课文7—10自然段。 让我们来当小博士,通过朗读,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填表: 特点 作用 尾巴 一节一节, 又细又长。 保持平衡, 调整方向。 眼睛 很大, 结构很复杂。 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介绍小知识: 蜻蜓点水. 词语精读:小心地翻过去。(为什么?体现陶行知不想伤害益虫,爱护小动物。) 视频欣赏:晚霞中的红蜻蜓 看过,听过,学过,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现在对蜻蜓的感受吗? (5)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觉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蜻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张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望着飞翔天空的蜻蜓,你有话想跟它说吗?) 3.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练一练,如何读好这些句子,让先生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五、听了陶先生和孩子们的对话,相信大家一定对蜻蜓有了更多了解。老师建议大家将课文中描写蜻蜓的有关句子再读一读,努力记住有关词句。你还可以用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蜻蜓的资料,待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介绍蜻蜓。 六、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2.出示老师的收获: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向善的心! 七、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2—10自然段: 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 吃食: (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 (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2)后来陶先生怎么介绍的?(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是益虫。) (3)补充知识: (一只蜻蜓每小时吃20只苍蝇、840只蚊子,每天吃1000多只小飞虫。还吃稻飞虱、浮尘子等。) 课件展示水虿、孑孓。读第6自然段。 (4)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5)课件欣赏:复眼。 (6)除了尾巴、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什么知识? (7)课件出示小知识:(种类、飞行、产卵、低飞原因。) (8)说话训练:听了、读了这些知识,用上“我知道……还知道……”说说你对蜻蜓的了解。 (9)指导朗读6—10自然段。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课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自由读文,划出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平等……) 5、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6、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陶行知肖像及个人简介、名言、伟人们的题词。 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教育家。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1、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题词: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三、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2、出示老师的收获: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向善的心!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10《放飞蜻蜓》中的几个问题 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有多个问题出现,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而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答案。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更详细的答案,循循善诱地教给孩子们蜻蜓的食物知识。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这就将蜻蜓与孩子的距离缩短了。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这个问题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具体点就是蜻蜓的眼睛,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的身体结构特点。蜻蜓的复眼的神奇肯定吸引了孩子们。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动情点”的作用,提起这个“动情点”,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放飞蜻蜓,也就放飞了生命,放飞了童心,放飞了希望。 出示上面这五个问题,其实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发现到一些问题,将其逐步解决了,就是适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以这一课抓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探究学习理念。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11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徐博)老师课题实验课《放飞蜻蜓》的综合评议记录 1、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扎实、朴实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2、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自学,要求提得明确,分层次落实,指向课后练习的重点目标。注重朗读、讨论、圈画、讨论多种形式的结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巡视指导。 3、词语理解得法,能紧扣课文语言,有些通过表演来体会,学生感觉有趣而且印象深刻。 4、教师课前能精心制作蜻蜓标本,帮助学生形象地建构蜻蜓的特点,使学生对蜻蜓了解得更清楚,认识更深刻。并且在课前教师能搜集资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课本以外的有关蜻蜓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空间上的延伸。 5、开展创造性的朗读,补充提示语朗读,理解语句,分析结构,使朗读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6、建议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学化、板块性的设计,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12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缺乏课堂机智。例如:学生在回答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他的体会是陶先生不顾形象。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的.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 小学语文三年级《放飞蜻蜓》教案 篇13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 放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