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长城和运河 |
范文 | 长城和运河(通用12篇) 长城和运河 篇1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我们先轻松一下,老师给大家猜猜谜。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人。大家知道吗?我们中国有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它已经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时间最久的建筑之一,它叫什么名字?(板书长城,出示长城图和字) 我们中国还有一条河,开凿1000多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最长的人工河流。它又叫什么名字?(板书运河,出示图和文) 2.大家了解长城和运河吗?简介长城、运河。 沐浴着千年的风雨,长城和运河,(板书和)它们的名字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来读课题;让我们呼喊出中国人的骄傲,再读课题。(有底气、有力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想不想去饱览长城和运河的美景?来,听老师读这首诗,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乘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欣赏一下长城和运河的壮丽。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生字词 驾驶 谱写 诗篇 奇迹 绸 带 曲折蜿蜒 奇异 不朽 创造 民族 嘉峪关 连绵起伏 ①大家认识吗?谁来读一读?同学们觉得哪些字音应该注意,给大家提个醒吧!(相机指导奇迹、曲折蜿蜒、绸带等读音,曲以前我们学过,可是老师记得它有两个字音,一个是——,另一个是——,这里应该读——(出示)可齐读) ②去掉拼音还认得这些生字词语吗?来,我们一起试试看。(齐读) 4.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第一小节赞颂的是——,第二小节呢?好,请两个同学分别读课文1,2小节。谁来?(注意正音,适当指导全班读) 5.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回答。(一个________的景象) 三、引导感悟课文第1节,激发情感 1.课文两个小节各写了一个奇异的景象,(板书奇异)知道什么叫“奇异”吗?(奇怪,不同一般) 2.那这个景象奇异在哪里呢?先请一个同学再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大家把看到的奇异的景象给画下来,想一想奇异在哪里? 出示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板书像巨龙) 知道什么叫连绵起伏吗?(看图,看看这些山一座连一座,有高有低,就叫连绵起伏) 那你看看图说说什么叫曲折蜿蜒?(弯弯曲曲延伸) 为什么说万里长城像巨龙?你们见过龙吗?(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长、弯曲,看图,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除了这些,它还有什么地方像龙(雄壮),看看它的气势。 对,万里长城奇在它的连绵起伏,奇在它的曲折蜿蜒,也奇在它的雄伟壮阔,谁来读一读这句。(指名1人,读出了它的雄伟、齐读) 长城明明是静止的,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长城像巨龙一样。) 读一读两句话,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有力量、有生机、有生命) 我们再来读,读出长城的力量,读出长城的生机!(齐读) 3.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巨龙一样穿行在祖国大地的长城,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什么叫不朽,朽,就是腐烂,那么不朽是什么意思?永不腐烂,永不磨灭) 为什么说万里长城谱写的诗篇是永不磨灭的?(因为经历了前百年的风雨依然壮丽)这不朽的诗篇里写着它的奇异、写着它的雄伟,一起读这一句。 这诗篇里还写着什么呢?(观看视频,解说) 你看到了什么?万里长城的诗篇里还记载着什么?(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正因为有了这汗水和智慧,诗人才说东起—— 正因为有了这汗水和智慧,所以作者这一小节的最后才写到——(出示,引读,板书“人间奇迹”。我们的祖先吃尽了千辛万苦,才造出如此雄伟的工程,面对这奇异的景象,这人间奇迹,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觉到怎么样?(骄傲、自豪) 带着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来读这一句好吗?指名读2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让我们满怀对祖先的敬佩读,齐读。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建造,才筑成这宏伟的城墙,为我们的祖国立起了万里屏障。让我们满怀自豪来读,齐读。 课文第一小节赞美了长城的雄伟壮丽,赞美了创造了长城的我们的伟大的祖先,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因长城而骄傲,我们也因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让我们再次感受这骄傲和自豪。齐读第一小节。 四、引导自学课文第2节,领悟写法: 1.我们领略了长城的奇异景象,那么运河在作者眼里又有什么奇异的景象呢?自由读第2段,画出描写运河奇异景象的句子。 2.你们画出了什么句子? 3.出示: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板书:像飘带)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长,柔美,有光泽等) 谁来读一读,读出运河的长,读出运河的美丽。 运河到底有多长,有多美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欣赏视频) 看了这段视频,同学们知道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大运河,可以用上书上的词句。 京杭大运河北起________________,南到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河两岸有__________________,河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祖先用人工开凿的这条河不仅美丽,而且还沟通了南北,给人们带来无数的便利。难怪作者在文末再次赞叹(出示,读) 4.同学们作者在这篇诗歌中分别赞美了长城和运河奇异的景象,赞美了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大家现在浏览一下课文,比较一下两个小节,看看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句子,位置一样,不同的句子,字数也差不多,这样回环往复,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旋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来,把这首诗深情地朗诵一遍,我们一起再来体会一下长城、运河的美丽风姿,和对祖先的赞美。 五、作业: 1.照样子把每个生字写三遍。 驾 折 蜒 谱 朽 篇 创 族 绸 同学们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该注意什么?(指导书写“蜒”“朽”) 2.写一写: 京杭大运河北起________________,南到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河两岸有__________________,河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请课后搜集资料,说说它们的奇异景象。下节课我们来开个推介会。 4.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长城和运河 篇2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 长城和运河 篇3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默写。 2、疏通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长城和运河的雄伟气势,激发爱国热情。 难点:正确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拼音写词语。 jià shǐ chóu dài chuàng zào mín zú bù xiǔ ( ) ( ) ( ) ( ) ( ) pǔ xiě jǐng xiàng shī piān lián mián qǐ fú ( ) ( ) ( ) ( ) qū zhé wān yán ( )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课文赞颂了我国的哪两大建筑工程?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简单地介绍一下吗?指名说。 二、总结课文。 1、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沧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板书:人) 2、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全文。 三、指导背诵课文。 1、自由练读。 2、同桌练背。 3、出示填空指导背诵。 4、指名背诵,赛背,齐背。 四、课堂练习。 1、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 )的诗篇 ( )的景象 ( )的绸带 ( )的长城 ( )的运河 ( )的祖先 2、多音字组词。 dōu ( ) xínɡ( ) qū( ) 都 行 曲 dū ( ) hánɡ( ) qǔ( ) 3、请写出三个形容万里长城的四字词语。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东起 , 嘉峪关,像 在大地。 (2)京杭大运河北起 ,南到 ,像 在大地。 (3)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分别谱写了 的、 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八达岭长城的四季景色确实美不胜收。每当春临大地,岭上阳光明媚,山谷绿意盎然,有桃花、杏花、山茶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簇拥着古老的城墙。那时的长城如在花海中穿行,处处尽芳菲,令人心醉。八达岭之夏,骄阳似火,但时时有清凉的风袭来,有时烟雨迷蒙。那时看长城,活像一条出水的蛟龙。八达岭的金秋更加迷人,那时秋高气爽,万木争艳,鲜红的枫叶,最惹人喜爱,有人说这是筑城者的血染红的,您看多么意味深长。冬日的八达岭,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城墙楼台,轮廓分明,更显示出博大雄伟的风采。 1、这段话依次写了八达岭 、 、 、 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八达岭的 之情。 2、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照样子也写一句。 3、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横线划出来。 板书:1、长城和运河 人 长城和运河 篇4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一类生字9个,会读二类生字2个。重点识记“驾、蜒、”的字形;辨析多音字“行、曲、折”;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含义;积累赞美长城和运河的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背诵课文。 3、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搜集长城、京杭大运河的资料,了解长城与运河建造的历史背景、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分析本课的两句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认识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并能仿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一类生字9个,会读二类生字2个。重点识记“驾、蜒、”的字形;辨析多音字“行、曲、折”;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含义;积累赞美长城和运河的成语。 2、理清课文脉络,熟读课文。初步了解长城与运河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视频建立起对长城与运河的感性印象,找出长城与运河的特性; 3、课堂习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红色板书“和”,启发:“和”一般表示前后并列,说明长城和运河是足以相提并论的不朽之作。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 ppt1 、长城 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完成的,为的是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长一万三千多里,俗称“万里长城”。 ppt2出示大运河图片,理解什么是运河及运河的作用。 二、初读,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驾驶 谱写 创造 民族 绸带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万里长城 首都 不朽的诗篇 奇异的景象 (1)读准多音字 曲 qū(曲折) 都 dū(首都) qǔ(歌曲) dōu(都有) (2)前鼻音:蜒 篇 后鼻音:杭 创 2、字形辨析:延 : 蜒 诞 廷:朝廷 庭院 小艇 挺立 雷霆 3、字形练习: 选字填空 (1)驾 架 骂 ( )驶 书( ) 责( )( )车 (2)蜓 延 蜒 蜻( ) 蜿( ) ( )长 4、二读,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1)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解词:曲折蜿蜒(像蛇一样曲折爬行的样子)、 连绵起伏(或高或低接连不断的样子。)谱写、不朽 (2)查资料:嘉峪关 三、.再读课文 1 各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 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四、作业设计 (一)课作:比较组词,巩固对生字的积累 驾( ) 朽( ) 篇( ) 绸( ) 架( ) 巧( ) 遍( ) 周( ) 1、熟读课文; (二)家作: 1、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通过文字、图片了解它们的奇异景象。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分析本课的两句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认识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新词: 驾驶 谱写 创造 民族 绸带 不朽 诗篇 曲折蜿蜒 2、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 3、长城很长,又被称为“万里长城”(板书)运河从北京直通杭州,被称为“京杭大运河”(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仔细欣赏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放声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在哪儿看长城?他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阅读探究: (1)作者在哪儿看长城?(飞机上,空中) 在空中往下看叫“鸟瞰”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看?(居高临下,视野更加开阔,全面) (2)提示读——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提问:这里有个词——奇异,给它找个近义词——奇特 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这奇异的景象? (3)交流出示——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对照插图反复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觉得长城奇特在哪?与众不同在哪? 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长,大 穿行——动感,好像是有生命的 难怪我们称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课文中还有写到长城的长,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补充介绍: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它北面依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总长约6700千米。6700千米是多长呢?举个例子来说吧,从我们镇江到首都北京的路程大约是1200千米,6700千米就等于我们从这到北京三个来回。讲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难怪我们把长城又叫作“万里长城”。) (5)补充资料《长城》一课中对修建长城的巨石的描写。 a、谈阅读体会。人们所想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就是——奇迹, b、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这里的“不朽”是什么意思?(永不磨灭)长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6)读到这里,你的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自豪地读! 3.朗读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城,我们读这一部分,要注意什么?——读出长城的雄伟壮丽,读出自豪之情。 请学生读诗歌,发现偶数行最后一个字在读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出示: qián yán piān xiān qiān biān piān xiān 前 蜒 篇 先 前 边 篇 先 4.齐读。尝试背诵。 三、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比一比,赛一赛,第二小节谁能又快又好地背下来,要动脑筋,找规律。 2、交流阅读收获:为什么背得好,发现了什么? (1)诗歌第一、二自然段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叫“反复手法”体现了诗歌语言的韵律美。 (2)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语言的形象美。读诗歌,找出诗歌第一、二自然段不同之处,完成填空练习。 长城像一条巨龙穿行大地,蜿蜒曲折,连绵起伏。 运河像一条绸带洒落人间,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a、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长城,它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有山坡,往上伸展,有峡谷,往下穿行 ……引读:长城像…… b、启发:绸带是怎样的?把运河比作绸带,你能感受到运河的什么特点?预设生答:柔滑、干净、长、闪亮。指名朗读,评价。 为什么说它也是个人间奇迹呢?补充:全长1747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完全靠人工挖掘。有了运河,两岸的景色更加秀美,南方与北方的物产可以更便捷地交流。 3.读读这些句子,再仔细观察我们课本上的插图。你也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或运河吗? 四、延伸。 图片展示我国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默写。 2、根据课后练习4的要求写一段话在小练笔本上 3、完成课后练习5,语文自习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1 长城 和 运河(人间奇迹) 6700千米 1747千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长城和运河 篇51 长城和运河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或者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观察课文中长城或者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精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奇异之处。 教学准备:挂图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 找一找,读一读。 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东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 (4)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再读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生读 试背、指名背、齐背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行 曲 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对照课本上的长城图,写一段话,尽量用到下面的词语。 巨龙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4、对照课本上的黄河图,写一段话,尽量用到下面的词语。 银光闪闪 绸带 奇异 板书: 1长城 和 运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东起山海关 北起首都北京 西到嘉峪关 南到天堂杭州 长城和运河 篇6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驾驶(注音)指名拼读,齐读词语。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2、师:今天,我们要和飞行员一同驾驶飞机飞上蓝天,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情景? 师读课文 3、指名学生交流看到什么。出示图片(长城、运河) 出示词语: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指名读,齐读词语。师:万里长城大家很熟悉;运河不同于黄河,它是由人开凿、挖掘出来的,是人工河流。 4、出示课题,齐读。通过学习这首诗来了解这两大建筑。 二、初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同桌检查交流,及时正音。 3、重点反馈个别字词读音: 创造、首都、北京、中华民族、谱写 (1)开火车抽读,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2)齐读 4、将生字送回课文,分男女生再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最能写出长城和运河特点的词语,用圈圈出。 2、指名交流 出示:壮丽。学习生字“壮”板书。 3、壮丽就是壮观、美丽的,你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1)自读 (2)指名读,评价 四、细读课文,圈划词句,理解内容 1、再读课文,根据要求圈划词句。哪些词句写出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1) 自读,直划 (2) 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集体交流,出示: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借助图片读好词句 (1)图1:你们看,这就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她跟山脉一样,连绵起伏:同飞腾的巨龙一样,曲折蜿蜒;指名读句: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齐度读。 (2)图2:她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那里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雄关”,总长6700公里。长城气势之壮丽,跨度之长,难怪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指名读: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3)图3:谁已经能借助图片读好这几句话:(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学习“丝”,板书,注意笔画。 师补充:读得真好。是呀!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读出长城与运河的壮丽景象。师生配合读文。 出示: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2、通过补充资料,了解课文内容 (1)听一听,老师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间奇迹的。 长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她长达6700公里,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她规模浩大、气势壮丽、历史悠久,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她传递了南北两地的经济、文化。也是世界建筑奇迹。她们的建造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所以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 (2)根据资料,小组合作交流,你对长城和运河有了什么了解。 (3)指名交流。 3、现在让你们驾驶飞机亲自从高空欣赏祖国这壮丽的景象吧。 观看录象,直观感受。师范读课文。 4、交流观看感受。组织赛诗会,用各种形式读好全诗。(男女生赛、同桌赛等形式) 5、总结全文,通过朗读诗歌了解了长城和运河,她们都是人间奇迹。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壮丽的景象。 四、拓展练习 1、出示填空,练习说话: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我看到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中国还有哪些人间奇迹,说出名字,简单介绍。(乐山大佛、故宫) 我看到。 课外作业,查阅这些人间奇迹的有关资料,进行学习。 1、游戏激趣,比一比,再组词(看时间) 驾——架壮——状驶——使 谱——普 教学目标: 1、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驾 驶 壮 谱 创 华 丝 首 京 堂”11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并记忆“壮创华京堂”5个汉字。积累词语“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 2、通过阅读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壮观,感受她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好这首诗歌。 2、能在熟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并通过适当的资料补充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感受她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和运河 篇7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 3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教学方法:观察想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我们的祖先勤劳勇敢,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金碧辉煌的故宫等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壮丽雄伟的万里长城和气势磅礴的京杭大运河,近距离地感受长城与运河的雄奇。 (随机出示长城与运河画面,给学生带来初次视觉冲击。) 板书课题:长城和运河 二 、观察画面 初步体验 看着眼前的画面,你会想到那些词语来描绘它? (如壮丽雄伟、连绵不断等) 三 、初读感知 过渡: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相信大家对长城和运河有了一定的了解。让我们再来看看本文的作者是怎样饱含深情、热情讴歌长城与运河的。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一定要给充分的时间) 2 检查自读效果,随机正音。 3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 4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相机指导朗读时的停顿,努力读出诗的韵味。 四 自学生字新词 1 尝试自己分辨、记忆字形,互相交流启发。比一比,看谁的记忆方法好,记得准,记得快。 2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借助图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新词。 五 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词语。 2 熟读课文。 3 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 深入感悟课文,激发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感悟文本 教学难点:深入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观察想象 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指读词语 驾驶 谱写 曲折蜿蜒 不朽的诗篇 绸带 创造 连绵起伏 奇异的景象 2 齐读课文 二 精读感悟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和作者同样的激情。 1 学习第一部分 (1)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长城的多幅图片,师配以简单介绍。 (2)引导学生读诗文,体会长城特点。 1自读这一部分后思考: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2借助地图,显示长城由东到西所跨越的省份,深化学生对“长”的特点的体悟。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像长城的雄姿。 (3)师点拨,加深学生体会。 1诗中“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这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不朽”是什么意思? 2“奇迹“指什么?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怎样理解“祖先”? (师生共同交流有关长城的建造、规模、作用等方面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美读,把自己体会到的对长城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尽情表达出来。 2 学习第二部分 (学习过程及方法与上大致相同) (1)图文结合,感悟运河特点。 (2)抓住重点语句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结合交流资料,教师进行重点点拨。 (4)指导美读。 三 鉴赏美读 延伸文本 1 谈话:我们的祖先,我们的人民还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我们能不能也尝试用诗一般的语言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奇异景象呢? 2师出示“下水文”,请学生阅读、欣赏、评价。 3 学生观察长城或运河图片,写一段话或仿写一首小诗。 板书: 1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动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市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像绸带) 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长城简介 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 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顶宽7.8米,可以五马并骑,十列并行。 访问中国的旅游者,莫不想前往登临,一睹长城的雄姿。游览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万里长城的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的记载。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起来。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课文中讲的这段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万里长城是公元前7世纪开始修建的。当时,中国北方诸侯割据,他们为了防御邻近诸侯的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一段段防卫墙。与此同时,燕、赵、秦三个诸侯国的北方,又与少数民族中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为邻,为了防御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三国各自都在他们的弱方修筑了长城。到了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把一段段的长城连结起来,成了现在万里长城的基础。后来经过历代增建,及到明朝,就修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它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到甘肃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长约12000多华里,因而名为万里长城。 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特别是它不是一般的土墙,而是整齐的条石和结实的青砖砌筑的。有人计算,如果把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和土方,筑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围墙,可以绕地球一周。不用说烧制这些砖石,就是把它们通过崎岖的山间小路送达修建工地,已经是一项十分宠大的工程。因此,游览长城的人莫不为先民的伟大气魄和坚毅精神所感动。 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以及垛口 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关隘一般都建在形势险要之处,居庸关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居庸关和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达14米,城墙的外侧一般都选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以增加攻城的困难。每隔不远,有一座拱门,称“券门”。守城士兵由此上下。城墙顶宽达5.8米,可容五马并骑。城台是每隔300至500米的一组高出墙顶的方形建筑,是巡逻放唢的地方。烽火台专门传递军情。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如此传递,千里之外的敌情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使朝廷了解。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不要只把它理解为一个“口”。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齿形墙总的称为“垛口” 居庸关长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中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居庸关的中心,现在还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叫“云台”。在元朝时,这台上建有三座石塔,于元末明初被毁。三塔毁后,在此台上又建一院,名“泰安寺”,此寺于清康熙年间被火焚毁,只剩下这个基座------云台。云台的券门内,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刻工精巧,姿态传神;还有梵文、藏文、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刻成的佛经。 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蜿蜒曲折,蟠伏在中华大地上。万里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万里长城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它纵横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曲折绵延长达6700公里,约有1.3万华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人们提到长城时,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其实在秦以前的战国时代,有许多诸侯国,像燕、赵、魏、秦、韩等,都在修筑长城,以便相互防御。后来,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把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才成为长达万里的、雄伟壮观的长城,也可以说是秦始皇统一后的一项重大的军事防御措施。不过,在秦以后的许多朝代,对长城又不断地进行修建,直至明代。可以说万里长城这项伟大的工程,到了明代后期才算最后完工的,也就形成了长城今天这样的规模和面貌。 长城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经跨高山峻岭,越过沙漠,穿过草原,经绝壁,随着山势曲折起伏而修筑,因地形隘口险峻峥嵘而立,宛如一条飞舞着的东方巨龙一样。在这长达万里的长城间,每隔一段距离都要建立起无数的箭楼、烽墩和关隘、方城等。在城墙上还建有许多两层的堡垒,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垛口、望洞,便于瞭望和攻击,下层有砖砌的小房间,可居住士兵和储备粮食和兵器等。在长城内外群山之间的制高点上,设有许多烽火台。这是为传递军事情报而设立的,每当遇到敌人来犯时,白天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夜间点起火种,这样一座一座地传下去,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很快可以把消息传到京城来。长城还有一个特点,即是在大约每隔10余公里处建造一个关城。关城口大小要依据地势险要程度和军事上的重要性来决定。其中著名的关城有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雁门关、嘉峪关等。例如,居庸关就是建筑在北京西北50公里处的地方,它是建在一条长约20公里的深山峡谷中,地势非常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是古代北京城西北门户,位置十分重要。 在居庸关的中心,还保存着一座汉白玉石台,叫“云台”。原来云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是元代建造的,现已被毁掉了。在云台下面有一个六角形的门洞,门洞两旁石壁上,雕刻着四大天王和许多造型十分精美的佛像。那四大天王看上去个个目光炯炯有神,浑身充满着一种力量。在门洞里面有大量的石刻像,还有用汉文、西夏文、藏文等六种文字雕刻的佛经。这些雕像、石刻,也都是元代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八达岭是居庸关的一部分,它海拔1000多米,居高临下,地势险峻。由于八达岭一段长城特别险峻、雄伟,距离北京较近,所以解放后对这段长城进行了修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国内外人民经常来这里游览的胜地。 当你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的烽火台上,放眼远望,那蜿蜒曲折的长城,像一条巨龙在飞舞,翻山越岭,游向远方的天边;再看那长城的堡垒,一个连着一个,一段城墙接着一段城墙,一望无际,苍苍莽莽。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景像,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绵长的长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艰难是无法想象的。这时,你也许会想:我们空手攀登长城都会感到很吃力,那么在古代没有任何建筑机械情况下,是怎么建造这样雄伟的长城呢?难怪人们赞誉,长城是人类活动的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和不屈精神的象征。因此,长城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项目。 京杭大运河简介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历史上,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由于年久失修,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我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生产也很发达。在兖州、济宁、枣庄、滕县、丰县、沛县、徐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并连接上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工业城市。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纷纷下大力气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县、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济宁段(山东济宁—江苏徐州蔺家坝),全长约130多千米,其整治扩建工程,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内河工程,计划在2000年底全面竣工。本次工程总投资14 96亿元。工程完工后,济宁段主航道将由现在的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标准,底宽由目前的16米拓宽到50米,水深达到3米。届时,千吨级船舶可由长江直达济宁,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据推测,到2000年,济宁原煤产量将达到5500万吨,每年外销2500万吨,都将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华东、华南,运往全国各地。 江苏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全长628千米。交通部和江苏省政府投入巨资,对苏北、苏南运河进行了整治扩建。投资10亿元,扩建了京杭运河上的谏壁、解台两座二线船闸和淮阴、淮安、宿迁三座三线船闸,消除了京杭运河江苏段的“瓶颈”制约,实现了京杭运河苏南、苏北全线畅通,为江苏及华东地区提供了一条南北水上快速交通大动脉。苏北运河(徐州蔺家坝—淮阴—扬州六圩口),全长404千米,纵跨徐州、宿迁、淮阴、扬州等11个县市,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水系,是京杭运河上运输最繁忙的河段。本次整治,共耗资6亿元,基本建成二级航道,成为京杭运河上等级最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驶2000吨级的船舶。目前有苏、鲁、沪、浙、湘、豫等十多个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货运量可达3亿多吨。徐州段最大通过量已达5500万吨船舶吨位,其中货物通过量达3500万吨。苏南运河(镇江谏壁—常州—南浔),全长224千米,贯穿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常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县市,沟通了长江、太湖水系,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的省际河流相连。目前有苏、鲁、皖、沪、湘、鄂、川等13个省市的船舶在该段运河上航行。 本次苏南运河的整治工程,是国家在“八五”期间安排的一项交通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江苏省的六大交通重点工程之一。本次整治工程,总投资27亿多元,航道全部达到四级标准,可通航500吨级船队,是我国目前内河航道建设的样板,成为我国目前内河建设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效益最好的水上主通道。目前,年货运量已超过1亿吨,超过江苏境内长江航道的运量,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3倍。航行船舶的密度超过了德国的莱茵河,是京杭运河上运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刚建成的谏壁船闸日均船舶通过量已达10万吨以上。 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代表运河的位置,河道狭窄、弯曲,终年可通机动船舶。近几年来,经过交通部门的整治,改善了航运条件,目前可通行300吨级的船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部和浙江省正计划将京杭大运河拓伸至浙江省东部的宁波港,此举将为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乃至内河航运的繁荣带来契机。规划中的杭甬运河长240余千米。位于杭州湾南岸,纵贯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线按四至五级航道标准设计,年通过能力将达4000万吨。本次对京杭运河的全面整治,将大大提高航运能力,使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的大动脉,还极大改善和推动了沿河的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确保农业的稳产高产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综合利用效益明显。 长城和运河 篇8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驾、驶、壮、谱、创、华、丝、首、京、堂”十个生字,积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等词语,正确书写“壮、创、华、京、堂”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带着自豪的情感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能根据提示填空。 4、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知道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诗歌的节奏,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诗歌。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特点的相关词语。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录象资料。 2、学生方面的准备:收集有关介绍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看长城图、运河图,认识长城和运河。 (1)说出画面上所画的地方。 (2)板书:长城 运河 (3)运河:运河就是人工开凿的河道。 2、揭示课题:15 长城和运河。 二、初步感知,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1)学习生字:驾驶、壮 (2)读句子。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读课文,说说:诗中写到的长城和运河是怎样的?并完成课文填空。 填空内容: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 。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 , 。 2、指导朗读第一节。 (1) 观看介绍长城的录像片。 (2) 听录音,展开想象,模仿读。 (看图,做动作理解:连绵起伏和曲折蜿蜒的意思) (3) 学习生字:谱、创、华。 (4) 自由练读。 (5) 指名或分组赛读。 3、展开想象,自主学习,朗读第二节。 学习生字:丝、首、京、堂。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 2、总结:长城和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们。 3、指导背诵。 4、拓展练习: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其他一些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想象说话: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 ,它像 ,又看到了 ,它像 。 五、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壮”。 3、自行练习,书写其他生字。 板书设计: 15、长城 和 运河 像巨龙 像丝带 中华民族的祖先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 长城和运河 篇9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前置预习: 1、读课文三遍,最好能熟读成诵 2、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查字典理解课文新词的意思 4、查资料:长城和运河 5、搜集还有那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的古迹 教学过程 一、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二、交流资料 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长城和运河的资料。 (2)通过了解的资料你感受到什么?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导读,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二、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背诵课文,齐背课文。 长城和运河 篇10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 板书:长城和运河 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初读指导 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正确朗读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导读 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出奇景呢? 讲读 比较: a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b我看见一个奇异的景象。 你觉得长城怎样?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讲读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 )比作( ),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之处,你能说说吗?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长城和运河 篇11长城和运河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目标: 1. 认识课文中的是10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 2. 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 3. 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 2. 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 初步了解,揭示课题 1.认识长城,介绍长城 师:你知道这是哪里吗?(出示图片) 从古到今所有的人类建筑中最著名的应该就中国的万里长城了,长城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出示词卡:山海关;引读)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出示词卡:嘉峪关,引读)全长1万3千多公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 随机贴板书: 万里长城 (西)嘉峪关 山海关(东) 2.认识运河,介绍运河,随机教学生字“首、京、堂” 师:再来看看这幅图,认识它吗》(出示图片)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北起首都北京(出示词卡:首都北京;指导读音“京”后鼻音;首:第一:首都:指一个国家最高领导机关所在的地方,我国的首都在——引说;首,还可以做量词,我们可以说一首什么——个别学生交流)它南至天堂杭州(出示词卡:天堂杭州;指导书写“堂”)天堂是指神仙住的地方,可见,杭州是个多么美妙的地方。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 随机贴板书: (北)首都北京 京 杭 大 运 河 (南)天堂杭州 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媒体图片,你能不能说一说,长城和运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随机教学:壮丽)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板:15 长城和运河 二. 感知课文,读通课文 过度:课文是如何描绘长城和运河的呢?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了课文大家一定很想去那里看看吧?好吧,我们的旅行就要开始了,可是谁来驾驶飞机呢?(出示:驾驶;个别读)倘若谁能发现这两个字的共同点,飞机就有谁来驾驶。 2. 教学“驾驶”;都有“马”,古代的交通工具多为马力;都是形声字 3. 给找到相同点的两个学生带上头饰,分别读课文的两小节,其余同学边听边找,长城和运河在作者眼里分别像什么。 4. 出示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个别读,引读 过度:长城怎么就像巨龙穿行了呢? 三. 深入学习,激发情感 1. 出示第一小节,学生自读 师:请我们的游客乘坐飞机从高口俯视长城,看看长城为什么像巨龙 2. 出示:长城图和巨龙图 学生比较后说说像在哪里。 师小结:(可以引学生一起来说:长城翻山越岭,时高时低,弯弯曲曲,接连不断,穿过山脉,越过河流,这真是一幅壮丽的景象;随机再出示:壮丽) 3. 引读:万里长城真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东起——,西到——,万里长城谱写了——。 师:万里长城真实万里长。有人计算,如果把长城所用的砖、石筑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围墙,则可以绕地球一周啊!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啊。可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呀! 4. 引学生说: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指名说,齐说) 师:游览长城的游客无不为先民大伟大气魄和坚毅的精神所感动,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 5. 齐读第一小节 过度: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运河却谱写了动人的诗篇,为什么动人呢? 6. 出示第二段,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哪里动人了?(学生说说,老师指导读读句子) 师:运河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是在运河的哺育下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每天,有成千上万的船在运河上航行,它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更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7. 引学生说: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指名说、齐说) 8. 齐读第二小节 师:长城和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们一个像巨龙,一个像丝带,一刚一柔,为中华炎黄子孙的安康幸福献出了全部,我感到很骄傲,你呢? 9. 学生也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引读课题) 10. 配乐读课文 四. 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师:其实,我们中华的儿女还创造了很多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 1. 小组交流,出示句式: 谱写了 的诗篇。 2. 出示图片,了解更多中国著名的建筑。 3. 出示仿写的诗句,学生朗读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人耸立在黄浦江的东岸, 高大威猛,英姿飒爽。 东方明珠塔谱写了秀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智慧的中华儿女。 我驾驶着豪华汽车行驶在祖国大地,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横卧在长江两岸, 雄伟壮观,宽阔笔直。 南京长江大桥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勤劳的中华儿女。 布置作业,仿写课文 长城和运河 篇12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 曲 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 动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市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像绸带) 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