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习作1,练习 |
范文 | 习作1,练习(精选2篇) 习作1,练习 篇1习作1一、教学要求: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初步懂得怎样观察多幅图作文。3、按照习作要求,完成看图作文。二、教学重点:懂得怎样观察多幅图作文。三、教学难点:按照习作要求完成作文。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六、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1、图上有几个人物?能说清图上人物的关系并给他取个名字吗?2、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两个人给笑树捆稻草的事)3、分图简洁说说图的意思。(1)、妈妈给小建买了一件棉衣。(2)、一棵小树再寒风中瑟瑟发抖。(3)、小建和小华为小树捆稻草。(4)、小树也穿上了“棉衣”。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叙述图上场景的顺序。(1)、交代小树所在的地方(2)描写小树在寒风中的样子(3)想象小华对小建说了些什么(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5、教师小结:全文按图写了四段话,交代了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们看到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下面请同学运用这样的方法仔细观察下面两组图,选一组自己喜欢的,练习写一件事。二、观察画面,运用要点,分图口述。1、观察第一组图,说说这三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加个题目,给图中的人物起个名字。 2、指名说说,师生评议。三、学生练习。1、同座位看图分段口述,再连起来说一说,相互纠正。2、学生练习。 1、观察第一组图,说板书设计:习作1看清图意时间、地点、人物(想、说、做) 练习1一、教学要求:1、按笔顺正确写“隶”、“族”、“嘉”3个字.2、读一读,区别“沉”与“城”、“劲”与“敬”、“阻”与“主”、“蓝”与“南”的读音。3、区别同音字、字形相近的字并练习组词。4、认识打比方的句子,体会打比方的表达作用。5、熟记8条成语。6、回忆过春节的感受,并要求根据图意做口述。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地书写“嘉”这个字。2、认识打比方的句子,懂得如何打比方。3、能口述过春节的事情和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三、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口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分课时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按笔顺正确写“隶”、“族”、“嘉”3个字。2、读一读,区别“沉”与“城”、“劲”与“敬”、“阻”与“主”、“蓝”与“南”的读音。3、区别同音字、字形相近的字并练习组词。二、教具准备:小黑板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1、指名读题。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3、指导。(1)、指名认读“隶”、“族”、“嘉”3个字。(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3)、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习书写,了解笔顺。(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难写,难在哪里。(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嘉”这个字。4、学生练习,教师及时小结。5、评点写的好的字,指出不足。二、教学第二题。1、指名读题。2、让学生说说这一题应怎样练习。3、指导。(1)、学生各自轻声读8个词。(2)、指名读词,教师指出读的不准确的字音。(3)、学生讨论每组加点字读音的区别。4、学生边读边记,读准容易混淆的字音。5、学生“开火车”读,教师及时纠正。三、教学第三题。1、指名读题。2、让学生说说这一题应怎样练习。(先比一比,再组词。)3、指导。(1)、指导分别读一读这四组字。(2)、要求学生找出同音的一组字。(“驾”与“架”)(3)、分别引导学生比较同音字的字形、字义的区别。(4)、要求学生找出另外三组字的异同。4、学生尝试填写,分组练习口头组词。5、学生汇报填写情况。 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认识打比方的句子,体会打比方的表达作用。2、熟记8条成语。二、教具准备:小黑板三、教学过程: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3、指导。(1)、各自轻声读这三句,分别找出句中表示比喻的词。(2)、指名读,想一想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3)、小黑板出示去掉比喻的句子,分别与原句进行比较朗读。(4)、让学生思考:是否带有“像”这个字的句子就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出示:小令长得像她妈妈。(同类事物不可作比)4、反复朗读,加深印象。二、教学第五题。1、指名读题。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3、指导。(1)、学生自由读这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不厌其烦:不嫌麻烦。厌:嫌。苦口婆心:怀着好心,再三诚恳地劝告。促膝谈心:形容*近坐着,谈心里话。4、学生自由练读,同座位练习背诵。5、指名背,齐背。 第三课时一、课时目标:回忆过春节的感受,并要求根据图意做口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二、教具准备:小黑板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六题。1、审题。(1)、揭示话题:快乐的春节。(2)、致命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指导。(1)、分小组讨论:今年的春节,过的好吗?(2)、出示教学挂图,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五幅图的主要内容。“一家人忙着贴春联、清扫积雪。跟爸爸、妈妈到爷爷、奶奶家拜年。在爷爷、奶奶家看电视。全家人吃饺子。看舞龙。”(3)、选取一幅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准备进行口述。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按照顺序来说。4、学生分小组练习口述。5、学生任意上台练说。6、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大胆练说。 习作1,练习 篇2作文训练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小马过河》中的小马一生下来就在视频聊天室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小母马;司马光搬起大石头砸缸,救出的却是青蛙王子、流氓兔、西瓜太郎;白雪公主穿高叉泳装;与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同名的人物成了《狼来了》中的牧羊娃;卖火柴的小女孩高喊:“卖……火柴喽!最后三天平价销售,折扣折扣再折扣了!”这是目前一本彻底颠覆经典语文教材《q版语文》中的一些搞笑内容。 在一份网上调查中,60%以上的投票者认为《q版语文》中的戏说糟蹋了文化精华;也有人认为在目前语言网络化、思维跳跃化的氛围中,来点时尚也不妨。请就“经典与时尚”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习作例文] 四川绵阳普明中学 经典与时尚,大多数时候似乎是兵刃相向的冤家。时尚冲击着经典,经典批判着时尚。随着社会的进步,经典与时尚之争愈演愈烈。 经典,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时尚,宛如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时尚叛逆着经典以证明自己的存在,经典规劝时尚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然而,稚嫩的时尚似乎对经典有失恭敬,更有甚者,为了哗众取宠搞笑而彻底颠覆经典。《q版语文》便是如此。机敏过人的司马光砸缸救出的竟是青蛙王子、流氓兔,勇敢无畏的王二小成了《狼来了》中牧羊娃的名字。就连纯洁高贵的白雪公主也被泳装重新设计了形象。面对这样的《语文》,我们能掩饰一笑之后的沉痛?这种戏说,不仅降低了原作的思想品位,还糟蹋了人类文化的精华。假如这种以融入所谓的“时尚”的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便失去了其原本存在的意义。 经典能绪就永恒,是因为它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受了非议与贬斥、批判与责难,最后成为共同的典范。所以,时尚不一定会成为经典,但经典却在某种意义上是永恒的时尚。 时尚,如同一株破土吐芽正在拔高的幼苗。经典,则如同一颗经风霜洗礼、受岁月检阅而葳蕤依旧的大树。 因为是幼苗,所以时尚有蓬勃的生机和巨大的生长空间,它可能比经典更能虏获人心,尤其是受到新生代的青睐。因此,西瓜太郎、流氓兔的卡通比孙悟空、哪吒的收视率高;韩寒、郭敬明的小说比鲁迅、沈从文的作品畅销……然而,也正因为是幼苗,所以时尚缺少了风雨的历练与历史的淘洗,它缺乏经典的深刻内涵与多重意义。是稂是莠还有待时间的考验与证明。 因为是大树,所以经典提供给我们栖息的凉荫。一部《边城》可以让我们感受湘西人的淳朴,一曲《命运》可以激发我们书写人生的斗志!经典,记录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智慧,可以启示我们解答疑问,给我们指引方向。历久弥香。因为是大树,经典也可以为成长中的幼苗提供养料,许多著作正是汲取了经典的养分而诞生的,这些作品后来也跻身经典之列。假如这种“大树滋养幼苗”的现象成为“时尚”,那么文化的传承与繁荣便指日可待了! 经典与时尚绝非水火,若使“时尚”更加“经典”,经典便能成为永恒的时尚! [点评] 本文最明显的优点在于,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作者不是简单地批判《q版语文》之类的“时尚”之作的低俗与可笑,而是展开了思辨分析,指出“经典与时尚绝非水火,若使‘时尚’更加‘经典’,那么文化的传承与繁荣便指日可待了”。大量“因为”、“所以”之类连词的运用,可见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文章的逻辑性,而这又使文章的思想深度得到了强化。当前,中学生作文普遍缺乏思想,而代之以华丽的辞章掩饰。本文在思想上的深刻,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作者善于设喻。为避免说理的枯燥乏味,文章根据内容的需要,将“经典”比作“饱经沧桑的老者”、“经受风霜洗礼的大树”,把“时尚”喻为“涉世未深的少年”、“破土吐芽正在拔高的幼苗”。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给人深刻的印象。 (指导教师 黄平科) 四川省绵阳普明中学 邮编:621000 e-mail: [1]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