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山行》研讨要点 |
范文 | 《山行》研讨要点(通用17篇) 《山行》研讨要点 篇1一、“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为历代读者所喜爱? 1.对比、比喻新颖;2 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3 富有哲理,经霜色愈浓,磨难之后更显旺盛生命力。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胜于“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原因。 1.有动态感;2 给人更为高远、缥缈的感觉。 以上一二两点详见练习二解答。三、与范仲淹的两首咏秋词(见练习二)对比,情调有何不同,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 《山行》热情赞美勃勃生机,“生处”“坐爱”“红于”句均显此情调,尤其“红于”句。《渔家傲》“悲壮”,主要从“燕然未勒归无计”等可读出。《苏幕遮》“悲凉”,可从“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明月高楼”等景象中体味到。 参见练习二及练习一解答。 《山行》研讨要点 篇2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3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山行》研讨要点 篇3【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习,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习、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习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平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习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山行》研讨要点 篇4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见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诵古诗。”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出示图片) 生回答。 师: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课件出示山行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我们小朋友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云、人家。师:是呀。相机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①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师:为什么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图片) 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认识生字“径”、“斜”。 师:小朋友,在这句诗里面,有两个生字朋友,他们很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字宝宝的好朋友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多几个学生回答 (二)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回忆《秋叶飘飘》。 (出示图片)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枫叶。(板书:枫林) 师:这里的枫林美吗?(出示枫林图)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小组赛读。 ④齐读。 3、(出示图片)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师:对呀,因为了有这些红红的枫叶,让我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更美了。(出示多张枫林图)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①齐读。 ②填空。 诗人停下车是 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 早春二月花还红。 ③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认读“枫”、“于”,并书写。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两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 ① 讨论交流识记方法。 ②师范写,生书空。 ③生书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一次比一次写的漂亮。 ④评议。 师小结:“枫”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找一找读古诗的方法吧!(出示图片) ① 师范读。 师:古诗有很多种读法,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一读。 ② 学生自由体会读。 ③ 指名读。 ④齐读。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①学生欣赏歌曲《山行》。 ②生小声跟唱。 ③复习歌曲《赠刘景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3、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杜牧一起欣赏了这深秋时节美丽的景色,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诵。(出示图片) ② 指名背诵。 ③ 小组比赛背诵。 ④齐背。 五、拓展运用 1、师: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如:在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有一句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课件)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写一写吧。 2、说说写写。(出示课件) 我喜欢春天 , 因为 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 我喜欢夏天 , 因为 。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 我喜欢冬天 , 因为 。 ①自己写一写,师巡视。 ②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说一说,写一写。】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诗送给你的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齐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有关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 4、古诗两首 山 行 杜 牧 《山行》研讨要点 篇5小学语文《山行》实录 一、导入:先请问同学们,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 生: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而且冬雪后的景色也非常美。 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生: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吃冰糕,穿裙子;可以戴太阳帽,可以游泳。 生:我喜欢春天,春花灿烂、万紫千红、春风和煦、景色怡人。 师:确实,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但是,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更是有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小学语文《山行》,并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进行比较阅读,跟随他们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去感受赏秋的情怀。(板书:山行 杜牧)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要达到哪些要求哪?请看大屏幕: 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初读古诗 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屏显画面) 同学们跟录音读。 自由朗读。 四、理解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诗意,有不懂的地方,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学生看注释,交流。 师:小学语文《山行》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秋 生: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季节。 师:那么,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写霜叶外,还写了哪些景物?(板书: 霜叶) 生;还写了、石径、云、人家。(板书: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文章怎么写“山、石径”的? 生: 师:由“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想到山势怎么样的? 生:高而缓。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远”、“斜”。 师:“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写出了山势的缓。“远”和 “斜”这两个字也是互相照应,又写出山高。另外写山势缓、坡度不大,从后文也能看出?你找到了吗? 生:“停车”。坡度不大,可以乘车游山。 师:写“云”、写“人家”是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师:“深”是形容词,“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位同学在回答的时候运用了联想,他由“云”、由“生”想到了白云飘浮的种种动态。“丰富的联想”对学习诗歌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同学们也运用联想,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什么?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生:想到小屋,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家人正忙着做晚饭。(两三位同学说)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从我们这几位同学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我仿佛从“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看到了一幅“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了深山中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但最令诗人动心的还不是“石径”、不是“人家”,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 师(解说):枫叶流丹,层林如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的,胜于春花的枫叶。 古人写枫叶的名句很多,如:“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屏显) 师:这里有青山、有红枫、有流水,诗人坐在船上欣赏自然之景。 “林间暖酒烧红叶”——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屏显)。 师:浪漫的诗人在枫林间温上一壶酒,枫叶像被火燃烧一样火红。 师:这两句诗既写了枫叶,又写了人的活动。但这些诗句与杜牧的诗相比,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专写秋天枫树色彩的艳丽,说它胜于春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那么,作者借这样的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哪? 生: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与感悟再来诵读这首诗。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要注意诗的节奏,也就是停顿、语速的快慢外,还要注意理解诗的内涵,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感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要读好诗,你还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作诗人,把这首诗当成你自己的。同学们自由朗读。 师:我看很多同学都能背过去了。谁能给大家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生背。 师:再找一同学背。 师:我们一齐来背。 师:同学们背得既快又好。小学语文《山行》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山、石径、云、人家、霜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样是秋天的美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下面我们来看比较探究中的毛泽东的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师: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投影)找一学生读。 师:听朗读录音。 师:自由朗读这首词。 师: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词意。 老师讲析词意。 师:这首词和杜牧的小学语文《山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写了秋天的景色,赞美秋天的,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生:都是借景抒情。 师:借的景一样吗,抒的情相同吗? 生:不同。小学语文《山行》这首诗由描写眼前的秋天的美景,来抒发一个文人士大夫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而《采桑子·重阳》的视野却非常开阔,描绘了经霜的万里秋色,抒发了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自己朗读这首词。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朗诵《采桑子·重阳》,体会这首词所抒发的革命豪情。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diyifanwen.com)地址 ) 本文转载 《山行》研讨要点 篇6古诗两首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2)学习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这两行诗。“姑苏”指哪儿?“到”什么意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背诵课文。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泊( ) 渔( ) 鸟( ) 经( ) 伯( ) 鱼( ) 乌( ) 2、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坐: 于: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 、 、 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 ,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山行》研讨要点 篇71.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秋山图,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 2.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而高,由近及远。但见蜿蜒曲折的石径向上延伸,山顶白云缭绕,隐约可见山中人家。后二句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路旁山坡上,经霜的枫林辉映着夕阳,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3.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车驶入山中,沿途景色迷人,而傍晚枫林胜景更令诗人留恋。原本透红的枫叶,镀上夕照的光辉,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两句诗笔调清新、流畅。上句出语并不奇特,却能唤起读者的注意:诗人为什么停车?何以为“枫林晚”动情?这就为下句写景作了铺垫。下句用“红于”二字把经霜的枫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含蕴丰富,尤值玩味: (1)表明“霜叶”比“二月花”红得更艳丽,赋予秋景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荡涤了萧索的悲秋气氛。用“红于”,说比“二月花”还要红。不说其究竟更浓烈到什么程度,能令人遐想。倘说:“红如”,则因太实而窒息了想象。 (2)用“红于”,更显出意境开阔、情调豪壮。“二月花”不管开得多么繁盛,也不会比叶多。枫树则每片叶子都是它火红的“花”,是通体皆红,何况还是整片火红的“枫林”,又映照着夕阳,其娇艳、浓烈自然远比“二月花”壮观。 (3)“红于”还是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议论。说“红如”只是在外表上赋予“霜叶”以春花的色彩;“红于”则强调了“霜叶”内在的精神、气质: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主要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练。这是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同凡俗的审美观的形象表现,因之而耐人寻味。 (摘自陈定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山行》研讨要点 篇8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全诗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个“晚”字告诉我们:诗人赶路已经一天了,着实需要找一个“人家”歇歇脚了。抬起头顺着陡峭、蜿蜒、倾斜的石径朝着寒秋之中的山顶望去,就在那“白云生处”恰恰有了人家。这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本应该是径直过去的,可就在这时,诗人却突然“停车”、驻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发现了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红、耀眼的“枫林”。因为太“爱”这夕阳中的“枫林”了,旅途的饥渴、劳顿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驻足欣赏是在自然也不过的事了。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为什么呢? 首先是这一诗句脱俗。在古诗中吟诵红叶的诗句并不少见,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惟有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鲜艳,而且说它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除、了枫叶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之外,春花无此大观的。所以,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诗句与情怀,道骨仙风,超凡脱俗; 其次是情景交融写法非同一般。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是美艳绝伦,但它却常常被一般文人的“悲秋意识”笼罩。而诗人在这里却以一个大大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去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写,不仅写出了如画的秋景,而且一扫常见的衰飒暗淡,更加突出了身世坎坷的杜牧那高朗、俊逸的气质与胸怀。再从写作的技巧来看,全诗四句,以第四句为重点,前三句都从不同角度为突出第四句起着唤起、烘托、铺垫的作用。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唤起第四句“霜叶”的铺垫;第二句的“白云”是从色彩对比的角度来反衬第四句的“霜叶”的红艳;更为有力的铺垫是第三句的“停车”和由此突显的“爱”字,及随后出现的“枫林晚”中的那个“晚”字。停车何故?是出于对“枫林晚”的“爱”;“枫林晚”何以这样可爱?是因为,在夕阳之中,满山遍野的枫林红叶红得快要燃烧起来了,这色彩的艳丽,这场面的壮观绝非春花能比。说到此处,全诗的重点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能千古传诵也就不奇怪了。 《山行》研讨要点 篇9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 3、尝试用熟悉的旋律来唱诗句。 活动准备: 画有与古诗内容相一致的图片、钢琴曲《春江花月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欣赏老师画的`《山行》一图。教师朗诵《山行》(配音乐) 二、基本部分: 1、组织幼儿来欣赏画中的内容结合古诗逐行的来欣赏有关诗句,请幼儿从图中找一找诗文所描述的景色。 2、引导幼儿逐句的来朗诵诗文,并向幼儿介绍我国故事的有关知识,从每句的词、字中来了解古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3、配乐朗诵《山行》 引导幼儿用原有的学习经验来尝试唱一唱古诗。 教师根据幼儿要求弹琴,请幼儿有节奏的来唱诗句。 活动结束: 教师弹琴请幼儿用分唱的方法来演唱古诗,加深对古诗内容的了解。 远目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示: 沿着不平的石路登上带有寒意的山间,白云飘出的地方有人家。因为深深喜爱傍晚枫林的美景而停车欣赏,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山行》研讨要点 篇10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进行突破。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一、激情导入 二、资料交流 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简介古诗作者。 三、自读自悟 1、教师放录音,学生听,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3、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4、学生初步感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四、检查效果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图画。 一、复习导入 指名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二、精读赏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质疑,讨论问题。 三、想象诗境 四、迁移拓展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5 古诗两首 《山行》 《枫桥夜泊》 寒山 石径斜 月、乌、霜 白云 人 家 枫、火 愁 爱 枫 林 城、寺 霜叶 红于 二月花 钟、船 教学反思: 《山行》研讨要点 篇11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四)“放手”合作学习三、四句。 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 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山行》研讨要点 篇12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5个二类生字,会写6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乘坐时空转换器去远离现代社会久远的唐朝看看去。(展示山行的图片)一条小小的石子路,弯弯曲曲地通到远远的高山上。想不到在峰峦起伏、云遮雾罩的深山里,还有几户人家居住着。我们把车子停下来了,那是因为留恋今晚枫林的景色。啊,经过霜打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真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山行》,这是唐代一位诗人杜牧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二、新授 (一) 读诗、赏诗,感悟诗意 1. 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学生感悟古诗大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 径、斜、亭、车、霜: 3. 巩固复习二类字 猜字游戏完成 三、朗读、背诵古诗。 四、 作业:熟背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类生字的认读及其书写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 2.复习二类生字(卡片) 二、学习一类生字 行:象形字,古文字为“ ”,是十字路口的象形。本义指道路。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故引申出“走路”的意思。又由道路供行人行走引申为流通、传递。 银行、行家中读hángɡ 远:形声字。字谜:二儿走之行千里。 亭:象形字。“丁”的上部分象高台上的一凉亭形状,也可以把“丁”视为简易的亭子的形状。 停:形声字。从人,亭声。本义是指人止息停留。 字谜:人到亭前步便止,遮阳挡雨好停歇。 车:字谜:东字两点连,连成一直线;回家坐上它,千里一日还。 霜:形声字。顺口溜:霜字雨头下加相,寒露过后是霜降;遍地好象撒白盐,似雪非雪这是霜。 三、练习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古诗,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背诵古诗 2. 复习一、二类生字 二、课后练习 1.填字、涂色,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 2.读一读。 先读一读,在写一写 三、背一背 作为知识的积累,初晓诗中大意,背诵全诗。 四、作业 《山行》研讨要点 篇13《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淀,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山行》研讨要点 篇14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山行》研讨要点 篇15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撷”,是摘取之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天的精华之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和秋天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想。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现在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生活的时代唐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杜牧的诗文创作都有积极的追求。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苦心”说的是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他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刘熙载以“雄姿英发”(《艺概》卷二)来概括他的独创风格。其七言绝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词牌和词牌名:词牌,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词都有词牌名。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遂取以为名。《苏幕遮》,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录音诵读或教师范读《山行》及范仲淹的两首词《渔家傲》《苏幕遮》。 补充注释: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径】狭窄的道路;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产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处、高处。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晚】指日落时分,傍晚。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 【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 【寒烟】课文中指秋天带着寒意的水气烟雾。 【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愁肠】指充满烦愁哀伤的心绪。肠,心肠,指内心。 2.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琅琅上口。 3. 同桌互读、评读。 4. 指名读诗。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感情四个方面作出评价。师重点指导“生”“斜”。 5. 齐读全诗。 6. 四人小组合作,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7.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8. 教师小结三首诗的诗意: 《山行》: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渔家傲》: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苏幕遮》: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 9. 全班齐读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 《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明确】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 ”或“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 ”句式说话。 【示例】 (1)我觉得“斜”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我觉得“生”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处,“白云”亦可理解为“炊烟”,一个“生”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使人倍感温馨。 (3)我觉得“晚”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⑷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觉得“红于”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的画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 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4.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明确】 (1)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肃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2)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3)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4)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5. 古人云:“诗言志。”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 你能给这首重新拟一个标题吗? 【明确】山林秋色图、秋山旅行图、秋山枫叶图、深秋晚景图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1. 词的首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其中哪个词是关键? 【明确】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点,“秋”点明时间,其中“异”字是关键,它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2. 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塞下风景”之“异”? 【明确】 从三个角度来写:“衡阳雁去无留意”,从视觉角度写,反衬边地荒凉,战士生活条件艰苦;“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角度写,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表现出了兵营生活的单调孤苦;“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再次从视觉角度写,犹如特写镜头,“长烟”、“落日”、“孤城”,壮阔的背景与伶仃的“孤城”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 3. 你能给这首词的上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边塞风光图、悲壮兵营图、边塞秋景图、塞下孤城图等。 4.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能从词的下片读出将军流泪的原因吗? 【明确】 思念家乡,思念妻儿老小,可是敌人未灭、功业未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再加上身处浓霜满地的夜晚,耳畔听着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声,使人倍感凄凉,内心充满苦闷与悲愤。 5. 你能给这首词的下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将军思乡图、将军怨恨图、征人思乡图、霜夜思乡图等。 (二)小组合作学习《苏幕遮》 1.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 上片描写了天、地、山、水、白云、黄叶、绿波、寒烟、斜阳、芳草,这些景物自上而下,自近及远,际天极地,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2. 这首词的上片是纯粹写景吗?你是如何理解词中之景的? 【明确】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 【相关链接】 古代诗歌多以草喻离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唐代刘禹锡《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东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代谢逸《蝶恋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又有以草代指故乡、思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还有以芳草喻爱人、亲人、思念之情的,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总的来说都是与愁思有关。 3. 这首词的下片结句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思念什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种思念之情的? 【明确】“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词人通过融情入景、反衬、联想等手法表现了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 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 你能从不同角度说说范词与《山行》一诗情调有什么不同吗?请使用“我觉得 一诗(词)情调是 的,这从‘ ’中可以体味的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明确】 我觉得《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这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或“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等句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渔家傲》的情调是悲壮的,这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苏幕遮》的情调是悲而清彻的,这从“碧云天”“黄花地”“寒烟翠”“明月高楼”等词语中体味到。 (四)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 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 2.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3.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附】板书设计: 篇 目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山 行》 都写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一反历来悲秋情调 《渔家傲》 都写乡愁。 外在景色悲凉而内心满怀豪情。 《苏幕遮》 色彩艳丽,意象明净,情调悲而清彻。 《山行》研讨要点 篇16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老师引入: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板书)。(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主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著《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学生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评价。 3.四人一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第一句学习。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着重让学生自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二句学习。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深处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半放开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山行》研讨要点 篇17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 二、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赠刘景文》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诗中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3、老师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 出示生字 ] 4、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会读吗?(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 5、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6、学生质疑(在诗句上划上横线) 7、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8、你们小组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难?汇报交流 9、估计还有“擎雨盖”、“犹”、“傲霜枝”不能解决,教师利用课件帮助理解。[ 出示课件 ] 10、梳理诗句意思。(小组合作练说——交流汇报) 三、朗读激情 1、纵观整首诗,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点来写?[ 出示“荷尽”、“菊残”图 ]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说说理由。[ 出示“橙黄橘绿”图 ]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齐读 5、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一句,能不能背给大家听 6、假如整首诗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练——个别背——配乐朗诵) 四、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 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 出示春、夏、冬诗 ] 五、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出示田字格 ]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唱 六、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