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池教案 |
范文 | 小池教案(精选4篇) 小池教案 篇1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及领会所表达的感情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杨万里写的。(1127------1206),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陆游、范成大、尤袤(mào)齐名,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他的诗一部分是反映时政、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多数是描写自然风物的。特点是构思新巧,语言活泼明畅,借题发挥,富有风趣。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 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 3.学生自由读诗。 4.区别字:昔( )惜( )腊( ) 廷( )蜓( )延( ) 晴( )情( )蜻( ) 河( )何( )荷( )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第一小组汇报:无声的泉眼爱惜泉水,让它细细地流淌。 第二小组汇报:树荫倒映在水面,像是爱恋着晴天柔和的风光。 (2)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 (5)男女比赛读。 (6)第三小组汇报: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 第四小组汇报:早就有蜻蜓飞来立在它上头了。) (7)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8)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9)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10)全班朗读。 4、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想知道他们在盛夏时节的美景吗?(出示满池的荷花的画面)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夏天的一首诗,老师在向同学们推荐几首关于夏天的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曲院风荷 【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 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 采得莲房爱子多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 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 始知身是太平人 七、诵读下课。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要养成随时诵读的习惯。现在,让我们一边背着《小池》,来结束本节课。 八、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34《小池》一课的反思 2009年4月29日上午,我执教了一节语文,选了《小池》一课。课后教研领导与同事对我的课进行了指导,感受到受益匪浅。使我对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进行了反思,有了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以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造知识的过程,教师只能影响这一过程,却无法替代这一过程,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使积极主动、活跃的思维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低年级的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如果知识就文字而文字的组织古诗教学,那将是一个枯燥而乏味的过程。为了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我尝试运用图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美的因素。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心绪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教学模式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低年级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原理,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经过探究交流,结合自己画的诗意图,便整体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使他们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还希望能与老师们多交流,多探讨,希望大家能给予更多的指导。 小池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宋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教学中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录像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配以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学中作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本教案将录像、图片都用上了,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媒体运作,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小池教案 篇3课前准备: 一、激趣导入: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也都喜欢古诗。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首新的古诗《小池》 二、解题、释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过渡:在这小小的池塘里,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古诗,去体会一下其中的意境吧! 三、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师配乐朗读 2、出示生字 同学们听得很入神,那你想不想象老师这样读呢?要想把这首古诗读好,你们得先认识几位朋友,请看大屏幕(出示生字) 3、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请把书打到60页,让拼音助手帮帮忙,把要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 4、指生认读生字 ①昔 (请看第一位朋友,它是谁呢?那老师在它的前面加个“忄”,又是谁呢?组个词说句话) ②廷 (同上) ③多音字 “露”。 5、齐读生字。让我们一起和这些朋友打招呼吧! 四、逐句理解诗意 我们和这些朋友已经很熟悉了,那就让我们把它们放回诗句中,自由的读一读古诗吧! 1、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的什么景物呢?(指生答) 板书(泉眼、树荫、小荷、蜻蜓) 2、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再次走入诗句来看一看 3、自由读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每句诗的意思。 4、逐句诗进行汇报。 (1)前两句诗中的重点词语有: 惜:爱惜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2)那这两句诗描绘出什么样的景色?你能把诗句连起来说一说吗?(树荫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3)指导朗读。 作者把泉眼和树荫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你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喜爱)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声音轻柔,甜美,速度慢,动词“惜”、 “爱”读重些,无声读轻些)你能试一下吗?(指名) 过渡:多么美的句子,多么好的境界,不经意间,池塘里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不信,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4)后两句诗中的重点词语有: 尖尖角:嫩荷叶的尖端 立 :停 露 :露出 (5)你能把这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吗?(嫩荷叶才在水面露出尖尖的小角,早就有蜻蜓飞来落在它上面) (6)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荷叶才露出小角,还有蜻蜓飞来) (7)指导朗读。 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片段,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吟诵这两句呢?(欣喜、高兴、喜爱)小小的池塘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池塘的喜爱也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师生做画,理解诗意 学完这四句诗,在你的脑海里一定会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老师也为这首诗配了一幅画,不知和你脑海中的画一样吗?你能帮老师把它补充完整吗? 师:在你们的帮助下,这幅小池图终于完成了。结合画面,你能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说一说吗? 过渡:小小的池塘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小池的喜爱,也间接地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么美好的画面,这么美好的境界,使我有一种想要读这首诗的冲动,你们有吗?)想要读好古诗,只理解诗意还不行,还要注意停顿、重音。 六:读诗,体会情感: 过渡:小小的池塘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小池的喜爱,也间接地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么美好的画面,这么美好的境界,使我有一种想要读这首诗的冲动,你们有吗?)想要读好古诗,只理解诗意还不行,还要注意停顿、重音。 1、齐读。 2.女生读。 3、男生读。 七总结全文:是啊,清清的泉水,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小池优美的风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板书 泉眼 树荫 小 池 热爱大自然 蜻蜓 小荷 小池教案 篇4荣成市实验小学 一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 课题 13、《古诗两首》(所见/小池) 课时 两课时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设计 情景教学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看图激趣 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学。 3.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1.教师简述诗意。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联系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 (六)读一读,想一想 (七)书写生字 (八)评价、指导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古诗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 学生看图,交流图意。指导学生有顺序观察,并进行语言训练。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进行认字教学,学生交流认字方法。 并进行词句训练。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朗读指导: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认字板块: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创造性识字,如:柔(把矛放在树上。) 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学生说诗意,并背诵。 指导书写,并展评。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所见 小池 课后反思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