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
范文 |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精选13篇)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一幅郊外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古诗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课文插图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古诗意境。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我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来理解词义读通诗句。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通诗歌,感知课文内容。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是,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下面老师考你看谁能把下面几个音节读的又快又准确: 1.出示小黑板。 ái iǔ ān ūn īng èr zhi chi si yi wu jia zuo hua 2.谈话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去(qù)、里(lǐ)”。 板书课题:一去二三里 读题。 二、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 2.介绍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齐读课题。“一去二三里”重点读“去”和“里”。 3.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让学生边拼,边读,从文中找出生字。 2.板书生字,教学生字。 yí qù èr sān lǐ sì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wǔ liǜ qī bā jiǚ shí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借助拼音识字,重点指导,上声读音,和“四”与“十”平翘舌的讲法。 抽读生字卡片,全班读,个别读。 借助课文插图识字。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巩固生字 1.通过看图后完成下题练习。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 十 六 一 三 九 八 二 五 七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教学中既集兴趣、知识、能力为一体,又能比较准确地体现编者的意图,是我设计教案的着眼点。 在本课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扎扎实实识字,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我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鼓励他大胆学习新知识,通过自主研读,自读自悟,并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意,通过烟村、亭台、山、房屋、树木、花、草等构成乡村美景图,以此培养学生良好观图习惯。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不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同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由于多年承担高年级教学,对6、7岁小朋友应从趣味贯穿整修课堂,过渡不自然,缺少儿童化语言,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应着重考虑自己针对的教学对象。 这节课读的不够,应采用多种方法读,如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2【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4种笔画。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通课文,通过看图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诵读,体会小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规范地写字。 【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学完了汉语拼音,我们就可以借助拼音读书、识字啦,你们高兴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借助汉语拼音来学习一首小诗。 2、板书课题,教学生读课题。 二、指导看图说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是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路就可以到达,再看看有几户人家? 3、这里住的人家不多,只有四五家。再数数看,图上有几座亭台楼阁? 4、花多吗?能数得清吗? 三、初读课文 1、刚才我们看的图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所写的内容,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听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3、指名分句读古诗。 4、齐读。 5、通过读课文,看图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四、学习生字 1、认识田字格前的四个生字: ⑴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⑵ 指名认读生字。 ⑶ 去掉拼音让学生认读生字。 2、学习书写生字一、二、三、四、五、六: ⑴ 出示投影,教师讲述田字格中的字是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这些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几种笔画。 ⑵ 齐读生字。 ⑶ 让学生在课文中把生字一一画出来。 五、指导写字 1、认识生字中的笔画。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3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流程: 一、儿歌背诵。 《小金鱼》《数字歌》 (小组集体诵,指名一生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数字可真有趣,很多人都喜欢它们。有人拿他们写儿歌,像今天诵读的《小金鱼》和《数字歌》。还有人拿它们写诗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去二三里》。(老师板书,学生读文章题目。) 三、初读古诗,圈划生字。 1、借拼音自由试读古诗,拼不出来的就问小老师,小老师不会的就问大老师。 2、读课后双横线中的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3、在诗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老师做好示范。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九 十 4、借助拼音,每字读3遍,小老师教给不会的学生,老师巡视。 5、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卡指名读,同时拼读、齐读。其中包括给生字找朋友、区分“人、入、八”以及对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②开火车比赛认字。 四、休息。 (学生听古筝《出水莲》,老师板书生字) 五、诵读古诗。 过渡:休息之后,齐读生字,为读诗做铺垫。 (一)读准读顺 1、大声自由读。 2、四人分行读,其他人做小老师,听读得是否响亮,是否字准句顺。 3、齐读。 4、男生女生接龙读,要求字正腔圆,字准句顺。 5、一组二组赛。 (二)读美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姥姥家,他们一走走了二三里的路,走过一座小桥,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烟囱里正冒着烟,因为快到中午了。他们继续向前走,来到山坡前,看见有几个亭子,于是走进一个亭子歇歇脚,顽皮的孩子数了数,亭子共有六七座。妈妈让他坐下休息,他又趴在亭栏上数亭子边的树上刚开放的花枝,可是数不清楚,妈妈问他有多少?他说:大概八九十枝吧! 3、读诗,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把它写成了诗,还有人把它画成了一幅画。我们先读诗,再看画。 4、体验读。 过渡:我们就把这些有意思的感受带到诗句中,一起读出来。 (1)读给老师听。 ① 生自读,师点评。 ② 生齐读。 ③ 师生接词读,感受韵律美。 (2)读给老师看。 ① 看着老师,背诵给老师看。 ② 配乐齐诵。 六、拓展 在《日有所诵》中寻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教学反思:这是我在新的学校讲的第一节课。毫不隐瞒地说,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一节课,却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三个晚上的12点休息,每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琢磨。也曾想让有经验的同事帮帮忙,转念一想又不行,还不如自己做出来,在往里面填充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也许进步会更大一些。 课讲完后,出了一身的汗,也长吁了一口气,对于心理素质极差的我来说,课堂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然后就是评课议课,同事们很谦虚,也都给足了“面子”,也算是对我的自尊心的一种体贴的维护。 教学反思 1、课堂收得太紧。 课前就一直紧张,唯恐刚入学才两个月的小萝卜头们大闹“天宫”,课堂一旦失控,那个场面绝不是我辈所能收拾得了的。总不能当着全体老师的面暴力得要把小孩儿“栽”出去,那样的面目,即使是在一个玩笑中,自己也觉得可憎。所以,我只有表扬。好在,这个班里的小孩儿还都爱听表扬的话,只是为了得到表扬,确实太乖了,乖得就像我一个人在秀。真叫一个“一放就散,一收就死”。这个舒放的度,好难把握。 2、缺少读图,学生的思维不够灵动。 在美读之前,缺少对学生读图的指导。讲完课再回过头来看,“读图说话”这个环节完全有机会成为本节课的出彩点。比如,在下一节课上的“读图说话”中,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就出现了:“我发现了一条小河。”“我发现了两个小孩儿很高兴,一边走一边说话。”“我发现了很多大山。”……遗憾的是,我不仅没有把握住,而且完全不知道要指导看图这件事。天,无知到这种程度,白读那些书了。惭愧,惭愧! 3、疑惑:评课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在说,这节课上的东西大部分小孩儿都会,都会的就不用教,所以课堂上就有点浪费时间了。我什么也没说,这个大部分来得太没有根据。全班四十个学生,其中十六个是五周岁的小娃娃,对这一课完全没有概念,提前识字和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奢谈。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要求放得低一点,尽量按部就班地走,为学生考虑得周全一点。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孩子能齐头并进,即使快一点的小孩儿稍微等一等,也不算太大的损失,毕竟是第一节识字课。能等一等,总是好的。 但如果真的出现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已经自学会了的情况,课堂又该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呢?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4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难点是分辨“八”和“入”。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5教材简析:识字(一)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一)第一课。本课是一首古代童谣,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笔画“一”。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意境美。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读、范读、同伴互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好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为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每一个汉字。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要做到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导入 新课时,用数学上学的数字来引出本课要学的十个表示数目的汉字,使学生能很快掌握这十个汉字。 二、看图学童谣。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指导写字。 写好“一”字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应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掌握运笔的方法。在学生描红和写字时,教师巡回指导,进行个别辅导。 四、巩固练习。 识字是本课的重点,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有趣味性的练习,如“采蘑菇”、看图填空等,巩固生字。 识字(一)只是一个教学的载体,怎样来让学生通过载体的学习来引发学习的愿望呢?在课外延伸活动中可设计这样的作业 :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找一找,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用上了本课的生字;读读背背带有数字的儿歌,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的愿望与积极性。 教学内容 课 题 一去二三里 班 级 一年级(二)班 执 教 杜三娟 课 型 新 授 课 时 第 1 课时 难 点 教法选择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拼音学完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中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了! 2、 数字娃娃想介绍他的新朋友和我们认识。出示:六 八 七 九三 五 二 四 十 一 3、 谁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 1、同桌之间相互认读卡片。 2、想一想:生活中哪见过这些词?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1、 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 2、 用圆圈圈出这十二个生字 3、 指名读课文。 4、 范读、领读、齐读。 5、 小山村的景色多美呀!谁来当图中的小朋友,告诉大家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图中什么景物? 2、 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1、 背田字格的儿歌。 2、 指导书写“一”。 这节课认识了那些生字朋友?你学会了什么? 1、游戏:采蘑菇。 1、 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 找一找,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用上了本课的生字?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6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说到了他们衣服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习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7佚名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图一的挂图,写有阿拉伯数字的头饰或卡片。五幅简笔图,分别画着四块田、五片瓜、七条鱼、九朵花、六个球,图下为词语填空块田、片瓜等。 2要求学生观察住所周围有些什么景物。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12个生字重点在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四、十、三”。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尝试认读图二下面的生字,再借助文中的注音纠正读不准的音。如同座的两个学生,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学生自练后,教师用卡片检查,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认记生字为教学难点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认字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记牢。如“八”与“入”、“九”与“几”字形相近,可让学生想想“八、九”各像哪个字,不同在哪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几”字出头“九”,“入”字分开“八”。巩固识字的形式要多样。如利用图二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十个学生戴着头饰或手拿阿拉伯数字卡片站在台上先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有相应汉字卡片的同学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让大家读一读。又如用简笔画让学生选生字卡片填空:( )块田、( )片瓜、( )条鱼、( )朵花、( )个球。 2写字 学生首次在田字格里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教他们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配上拍手儿歌记一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要会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一”,要认识并指导写法。一只有一笔“一”。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二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三有三横,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指导写字可教一个写一个,也可让学生先描一描,看看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范字写得好?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并点拨要领。写字教学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本课是第一次指导写字,重点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描、临之后比一比,每笔要一笔写成。 (三)词句 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虚数,意思是说距离不远,人家不多,有几座亭台,有许多花儿。本课只要求学生知道“里”在诗中的意思,其他词语注释仅供教师参考,不必专门解释。教学时让学生在插图中指指、找找即可。解释“里”要结合实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如果操场有400米的跑道,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操场跑道一圈多一点儿;如果教室到校门口的距离有200多米,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教室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总之,一定不照搬注释,抽象讲解。 (四)朗读、背诵 课文儿童情趣浓,语句琅琅上口,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即可在脑中形成,在熟读之后可让学生背出来。 指导朗读时可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就是画中的孩子,正在告诉别人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让别人也感到那地方真美。朗读时“一”要变调,在第四声前念第二声。句中要注意适当停顿,数词可稍重些,突出山村之小,景色之美。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五)实践活动 1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如教室内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谁找得多。 2绕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练时注音)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 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 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从图入手,读文认字写字。 (一)谈话引入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 (二)出示课题 听录音朗读,板书课题,解释“里”。 (三)自读课文 对照插图一,说说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四)自学生字 画出课文中的数字,读给同座听。 (五)检查自学情况 做图二的找朋友游戏,重点读准“四、十、三”,辨认“八、九”。 (六)指导朗读课文 (七)练习写字 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学生写时,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八)巩固练习 选卡片填空,读绕口令。 (九)布置作业 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 ◆[2004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8(一)教材理解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像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其次,出示课件主题图,着重分析“一去二三里”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这个小山村热闹吗?美吗?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课件演示,一学生读有关诗句,一学生指图,教师辅助点击鼠标,出现放大的图画区域。) 课间休息:做识字游戏《摘苹果》,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一个新高,同时学生适当放松。 第四环节,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 首先引入田字格,(多媒体出示田字格,并演示各个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并用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来巩固田字格的认识。写字时,学生先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并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作业,学生展开互评。在这里,我引入一个故事: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学生练写了三个字,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教育意义。] 总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9【教材简析】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忙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难点是分辨“八”和“入”。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 板块一:读中激发兴趣。 1、观察课文插图:多美的图画呀!你能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吗?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练习说话。 2、这幅美丽的图画是编书的叔叔阿姨根据一位古代诗人写的诗画出来的,你知道这首诗吗? 3、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5、教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美丽的插图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板块二:读中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读课文。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认识的字就看着字读,不认识的就先读读上面的拼音,再读读字。看谁的眼睛最灵活,最用心,能把字看清楚,把字音读准。) 2、用不同符号标出会读的字和不会读的字,同桌互帮互学。 3、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表扬能自主识字的学生) 4、教学生字 ①读一读 a、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重点引导学生读准“四、十、三”。 b、变序抽读出示12张生字卡片(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②摆一摆 a、把12张生字卡,分成两类摆一摆。 b、交流:为什么这么摆。(“一”至“十”是数字,“去”与“里”不是) 5、在学生学习完生字的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把课文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然后抽学生个别读,并指导互相评议、纠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习生字的过程,鼓励学生们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放手放学生去学,相信他们能会。之后,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 ● 板块三:读中有所感悟。 1、编书的叔叔阿姨根据古代诗人写的诗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来,他们的本领可真大呀!小朋友们想学这种本领吗? 2、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就越多。引导学生说说看见了哪些景物,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深究、发现、感悟的层次,以此也培养了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好习惯。】 ● 板块四:读中培养语感。 1、小朋友,这个小山村热闹吗? 你来到这个小山村,觉得它美吗? 我们该怎样读呢? 2、配乐诵读全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从而读出诗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板块五: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1、我会认 a、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b、做找朋友游戏。出示课文插图二。(图上的足球暂时隐去。)游戏说明:如老师点一号“队员”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此时学生要迅速举起手中相应的足球字卡,并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一,一号球。”并上台把球贴在相应的位置。 2、我会记 a、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b、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几、九”“云、去”“入、八”来记住“九”“去”“八”。 3、我会用 a、摘果子说词语或句子。 出示梨树图(上面挂着12个梨头,每个梨头背后有一个生字)。 指名摘果子。摘到果子后,领大家正确地把生字读两遍,并把这个字所在的诗句读一遍。 B、选生字卡填空。 黑板上出示六朵花、三条鱼、两个苹果、一块田、九本书等图片,图片下为相应的词语填空。 指名选卡片填空,并带大家齐读。 C、交流: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 4、我会写。 ①认识田字格(我们知道四线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的家在哪里?) ②今天,我们帮“一、二、三”安个家。 ③出示“一”“二”“三”。设问: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都是由“横”组成) ④指导写“横”:顿笔,斜拉,顿笔,收笔。 ⑤这三个字怎么写才最漂亮呢? ⑥学生描红,临写。 ⑦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红星”。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无需教师繁琐的讲解,提醒、强调。学生们的潜能是巨大的,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在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大胆实践中探索新知,学习书写,获得发展】 ●板块六: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下有关节目的资料,要交代清楚几月几日是什么节日(注:日期用中国数字表示,其它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者请父母帮忙),只要你亲自搜集了,你就会得到一颗“搜集资料小红星”,积极行动起来吧!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10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汉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课前准备: 一、复习导入 1、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老师现在想考考大家,还认不认识这些朋友的名称(师出示卡片) 激趣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里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汉字朋友最喜欢与上课专心听讲、爱动脑筋的同学交朋友,看哪位同学在这节课中交的汉字朋友最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打开书第44页。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请看看课本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呢?(小组进行讨论) 2、各小组派代表说。 师述说:有一个山村,住着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山上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山下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鲜花,你觉得这充满生机的村庄美不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这美丽的画面) 3、作者把这个美丽的村庄写成一首有趣的童谣,你们想不想学,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课。 4、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 5、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里:长度单位,一里=500米,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概四百米,我们跑完一圈再跑多一点也就是一里了。) 三、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1、这么美的村庄,这么有趣的童谣,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读读,去感受这乡村美丽的风光,你们想不想听,老师有两个小小的要求: A.闭上眼睛 B.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图上画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这么有趣的童谣,你们想不想去读,边读边和童谣中的生字交朋友。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 (提示“一”的变调) 2、你交了哪些生字朋友?你是怎么认识的?(出示要认的字) 小朋友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既懂得观察,有能通过各种途径自己识字,真棒! 3、你觉得这些字中哪个音或字形难读,难记的,给同学们提个醒。(四、十、三) 4、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小老师,带同学们读准这些字的音,好吗? 5、抽取12张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6、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A、找朋友的游戏:(持拼音卡片的上来找其对应的生字) B、比赛读绕口令:(看哪个同学读得又快又准)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要分清四和十,必须认真读一读。 五、指导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与学习伙伴合作,一位读古诗,一位指图中的内容,轮换合作。 3、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 4、男女生、小组比赛。 六、课间游戏 全班表演唱《数鸭子》。边唱边做动作,让学生轻松轻松。 七、 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一”。 a)认识田字格。 i.谈话激趣: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四线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的家在哪儿呢?(出示田字格)这就是生字的家。 ii.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iii.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他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b)指导书写“一”。 i.教师介绍笔画名称“横”,范写“一”,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起笔稍重,向右行笔要果断,稍上斜,收笔稍顿。 ii.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讲评后,学生继续练写。 八、布置作业 a)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b)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了本课的生字。比一比谁找得多。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11知识目标: 学生能认识 12个汉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五个汉字能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并且喜欢学习古诗。 教材简析: 本课包括一首古诗和一幅插图及 12个生字。通过学习古诗,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并且喜欢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能认识 12个汉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 5个汉字并能背诵古诗。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数字朋友,有 10个老朋友想考考大家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有信心吗?(出示 1到 10数字卡片)这些老朋友真高兴,同学们都记住他们了。 二、学习生字 1 、还有 10位新朋友也急着跟大家见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这些新朋友是 1到 10的汉字写法,让我们赶快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2 、打乱顺序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学生读)看来大家已经和这些新朋友成了好伙伴,说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如:八和入的区分,十和七,四和十、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3 、游戏:找朋友 .“师:我的朋友在哪里?生:你的朋友在这里。”一起读。 三、学习古诗 古代一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巧妙地用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出示古诗读)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 请小朋友们在书上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圈出来,仔细观察读音有什么变化。 (出示带拼音的十个字,练习拼读) 2 、其实还有两个生字宝宝特别着急跟大家见面,出示“去和里”拼读,组词,说反义词。 3 .师范读:这么美的诗,老师也想都,能给我个机会吗?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4 .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 5 、引读 : 一去——烟村——亭台——八九—— 6 、展示读。 (二)了解诗意 1 .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现烟村、亭台、花图片)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 2 .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3 .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4.关于这首小诗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背诵全诗 ( 1)根据图片试背诵。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 ( 2)配乐背诵:让我们跟随音乐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再次走进这个美丽、安静的小山村。 四、写字 1 、认识田字格 2 、指导写字 五、学唱数字儿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教室,在操场, 我的朋友在这里。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12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了汉语拼音。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乘着汉语拼音的快车到汉字王国去找汉字做朋友,有了汉字朋友,我们就能看书、读报、学到更多的知识。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 3、学生读课题,解释“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相当于绕着我们学校的围墙走大约一圈.) 4、《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本,听老师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㈠、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㈡、看图说话 1、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2、(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3、最远处有几座亭子。什么是“亭子”呢? 4、出示挂图:亭台 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5、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6、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7、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8、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 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9、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10、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11、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2、多美的山村呀!村民居住的房子被炊烟缭绕着,简直就象在神话中,那六七座亭台又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远处还有粉红的桃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村庄中,使小村庄变得更美了! ㈢、生练读 1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怎么样?(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幅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觉?你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喜悦)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2、师范读,学生感悟读法。 3、学生自己练读。 4、指名读,集体评价。 5、教师与学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㈣、自学生字 1、谈话: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 2、出示课文插图2。图上画的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每一位小队员衣服上的号码都对应我们今天学的一个生字。)下面请同学们拿起铅笔把课文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生字画出来。(对照板书) 3、自己读生字,读准确后,再把它读给同桌听。 ㈤、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谈话:我们自己学了生字,也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十个生字是表示数字的汉字。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他们。 3、做游戏:找朋友。 三、扩展活动 1、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我们今天学的十个汉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教读生字:芦、总。(强调“不”的读音) 3、出示小黑板:《咏雪诗》 四、作业设计 1、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2、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插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图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 篇13活动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优美意境。 2、愿意用吟、唱以及打节奏等多种方式来学习和表现古诗。 3、感受学习古诗所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课件ppt、节奏卡、数字卡片活动过程:一、数字游戏,激发兴趣。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许多数字宝宝,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好吗?(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认读)2.玩数字游戏:看数字拍手、给数字排队等2.教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宋朝,有个名叫邵雍的人,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小山村,看到了山村美丽的景色,而且和这些数字有关。让我们一起跟着邵雍去欣赏一下小山村的景色吧。(欣赏视频)3.提问:在这段视频里,你看到了些什么?(幼儿回答)教师随着视频的播放进行小结: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有山有水,走过去二三里路就到了。住着四五户人家,正是烧饭的时间,家家户户的烟囱飘出了一缕缕炊烟。小山上有六七座美丽的亭台,很别致,再加上盛开的鲜花,小山村显得更加迷人了。二、学习古诗1.初次欣赏古诗教师:邵雍看到这样的美景,非常开心,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题目是“山村咏怀”,又叫“一去二三里”。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古诗是怎样的。(放视频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山村的美,感受诗歌)。提问:你听到了些什么? 2.再次欣赏古诗提问: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里面有一个小秘密?(里面有1-10 的数字)教师小结:诗人把数字巧妙地融入古诗,表现了山村美丽的景色,好像一幅美丽的画一样,而且这首诗朗朗上口,非常好听,一起来朗诵一遍。3.请个别幼儿朗诵一遍。4.配上节奏朗诵古诗。教师:小朋友想不想试试,边拍手边念这首古诗呢?教师示范边拍手边念古诗,幼儿朗读古诗。出示节奏卡,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集体按照节奏卡边朗诵古诗边打节奏。教师:小朋友表演得真不错,想不想换种表演方法呢?请幼儿两个人一组, x x节奏时两位小朋友相互击掌,x节奏时自己拍手。三、学习演唱歌曲1.教师:今天我们还要来试试把这首古诗编成歌曲,好吗?我们听过一首《柳树姑娘》的歌曲,今天老师把古诗唱进这首歌曲里,听听好听不?2.教师随《柳树姑娘》的伴奏带唱歌。提问:“好听吗?”“你听到老师唱了几段?“你听到老师唱这首古诗时和以前唱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时是念的,有时是唱的)教师:歌曲第二段是念的,叫说白,因为是很有节奏的,所以叫有节奏的说白。3.教师再次完整示范一次。4.集体学唱歌曲。5.请能力强的幼儿念说白,集体演唱。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打击小铃边念说白,随乐曲伴奏演唱歌曲。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