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给儿子的一封信》《给女儿的信》同步检测
范文

《给儿子的一封信》《给女儿的信》同步检测(精选4篇)

《给儿子的一封信》《给女儿的信》同步检测 篇1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2分)

  熟稔(  ) 豁达(  ) 蕴藏(  ) 忐忑(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3分)

  ⑴照片上,孙玉清年轻英俊,而她,连她的儿子,都是鸡皮鹤发,瘦骨嶙峋。

  瘦骨嶙峋:

  ⑵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

  不可思议:

  ⑶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纽带:

  3.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4分)

  ⑴人心如海,世事如烟,偏你心中是一片净土。

  ⑵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

  4.“他放得下,使得起,举泰山如茶几。你则常举轻若重。”句中“举泰山如茶几”的意思是     ,“举轻若重”的意思是     。(2分)

  5.读下面语句,任选其中两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004年辽宁试题)(2分)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⑴

  ⑵

  6.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2004年柳州试题)(2分)

  a、大家都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谁也不会袖手旁观。

  b、经过不断的试验,反复的推敲,关键难题一旦攻克,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c、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郁积在诗人心中的“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d、班会上,大家一致推选德高望重的小华担任班长。

  7.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004年泸州试题)(2分)

  有一知半解的人,并无数学知识,     根据《圣经》这一段或那-段妄肆批评或者驳斥我的著作,我     不预备答复他们,     还要轻视这样无知的见解。

  a.假使  而  不但  而且   b.如果  就  因为  所以

  c、因为  所以  如果  那么   d.虽然  但是  不但  而且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004年泸州试题)(2分)

  a.她的自尊心很强,请同学们说话要多留心,以免不要伤害她。

  b.班长征求和采纳了同学们关于如何进一步办好学习园地的意见。

  c、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

  d.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第二部分:

  (一)

  人是一本书(2004年荆州试题)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

  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     )的人像一本散文集,(     )的人是一本抒情诗,(     )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     )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做人如写书。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给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

  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9.写法体味——贯串全文的一个比喻句是     。(2分)

  10.要点概括——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句子是      。(2分)

  11、词句理解——将下面四个短语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其先后顺序应是     。(2分)

  思维缜密  洒脱飘逸  多愁善感  乐观风趣

  12.语言品味——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写在下面。(3分)

  13.内容探究——本文最后一段话给我们的暗示是     。(3分)

  14.情感体验——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3分)

  (二)

  永葆“童心”之青春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终身实验,研究青少年将来的成就与他们在校成绩的关系。他对三百多名中学生每隔五年作一次面试,实验进行了60年。教授去世后,他的学生继续从事这一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这里引用这一材料,并非完全否定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只是想说明,造成一个人成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一个学生仅仅是通过考试取得好的成绩,而不同时在思想上、心理上培育优秀素质,那么,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美国教授的实验表明,不少在校成绩很好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恰恰没有作出成果。

  其中的症结,按我国首席科学家顾均的分析,关键是缺少胆量、童心和磨难。

  拥有胆量,就是敢闯,敢于探索。经得起磨难,就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倒下。任何事业要创新,要前进,取得成就,都离不开这种精神。这好理解。值得多说几句的,是“童心”。顾均说:“童心就是指同学们在对自然界的追求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反映,比如好奇心,尽情玩耍,趣味游戏等。”可不可以说,注意“童心”,就是要保持和发扬儿童固有的那种好奇心、幻想力与创造欲,防止将儿童头脑模式化、机械化、呆板化。顾均说他的脑子比较好使,与他从小爱玩有关。多玩,能促使儿童多动脑筋。如果不让儿童玩,强迫他们每天做大量作业题,正是使儿童“伤脑筋”。结果,儿童虽然学会了考试,却损害了今后发展的后劲。

  所以,珍惜“童心”,历来为有识之士所关心。鲁迅对孩子“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涌出,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认为“是可以敬服的”。世界儿童文学的母题中,就有“顽童的母题”。那些“顽童型”的作品,着重表现儿童的任性与调皮以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要激发想象力,就不宜单纯地向学生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是要努力促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头脑。学会用脑,比死记硬背一些东西,要有用得多。就一个人的成才来说,吸收知识自然是必要的,凡更重要的,是要能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因此,在对青少年的培养中,要珍视那种充满着幻想、好奇的“童心”,充分培育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不要用“死读书”的办法,窒息了这一最具生机、最可宝贵的心灵。

  15.选文中加点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出自《世说新语》,根据文中语境,它的意思是:                        。(2分)

  16.选文开头介绍美国心理学家教授的实验,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3分)

  17.作者认为“造成一个人成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文意,这里的“多方面”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分)

  18、选文中鲁迅先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孩子的“可以敬服”的童心,这段话让你联想到了你学过的哪些课文、读过的哪些作品?请你任意列出其中的三篇(部)。(3分)

  19、请你概括本文的观点。(3分)

  (三)

  抽彩

  那是20年前,当时我还是方济各会的一名修士,派驻新泽西州。我的工作对象是一些波多黎各移民。他们跑到美国来打工,为坎贝尔牌罐头摘番茄,为鸟眼牌罐头摘青菜。你吃过的鸟饭树浆果多半也是他们摘的。他们很多人携家带口而来,都梦想着有朝一日挣足了钱回波多黎各岛老家盖上一所房子。

  那一年是我来这个教区的头一年,可沃尔特·詹森却是最后一年了。他在罐头公司干了40年,行将退休。过去的25年,他一直在工厂做领班。他热爱那些和他一道工作的人们,大家也同样爱戴他。

  沃尔特告诉我,当地有一项热闹的传统活动——“回乡之旅”。每年12月份,本教区的2000个波多黎各家庭都要聚会一次,每家拿出5美元(当时约合一个采摘工一天的工钱),放到一个罐子里,再用一张纸条写上自己家的姓名。然后,大家选出一个人蒙上眼睛,从那些纸条里抽出一张——被抽中的这家就可以用这笔钱回波多黎各岛探亲,快快活活地过上两个星期。

  “你来看我们抽彩吧,”沃尔特向我提议,“我会把你介绍给大家。”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白铁皮屋顶下椽子上飘舞的彩带,仿佛还能闻到意大利面食的香气,听到那动听的乐曲。墙上贴着波多黎各的旅游招贴画,人们围着我和沃尔特,兴奋地指给我看他们的故乡。我不由惊叹,那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下午3点的时候,各家的5元钱都凑齐了。但在抽彩之前,主持人叫起沃尔特,当众送给他一块匾,纪念他在这里的辛勤工作,并表达大家的谢意,感谢他多年来给予大家的关怀和友爱。众人热烈鼓掌。随后,人们请我来抽出那个幸运的家庭。

  我被蒙上双眼,领到一只大罐旁。我把手伸进去,抓到一大把纸条,最后只留下一张在手里。

  我取下眼罩,大声念道:“沃尔特·詹森!”

  欢呼声震耳欲聋。人们簇拥着沃尔特,向他道喜,同他热烈拥抱。

  喧闹还在继续。我漫不经心地把手又伸进那只罐,抓出一把纸条。只见每张纸条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沃尔特·詹森。

  20、文中记叙的事情是发生的时间是    。(1分)

  21、理解文中所写的沃尔特·詹森这一人物,回答他受到大家爱戴感谢的原因是什么?(3分)

  22、抽彩一事给“我”留下了永难忘记的印象,将文中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写在下面。(3分)

  23、对选文要体现的中心理解准确的是(  )(2分)

  a、表现沃尔特是一个崇高的人,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热爱。

  b、表现这些波多黎各移民的善良和他们之间真诚的友爱。

  c、表现我的感动,为这些波多黎各移民的真诚友爱。

  d、表现这些波多黎各移民艰苦却非常感人的生活。

  24、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我”在看到每张纸条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沃尔特·詹森之后的心理感受。(3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在我们的思想行为日趋成熟的今天,亲爱的同学,想必你一定曾静下心来仔细审视过自己,审视过自己的思想、品格……请将你审视的结果告诉你的家长好吗?但记住,要用书信的形式哟。(300字以内)

《给儿子的一封信》《给女儿的信》同步检测 篇2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08一113页。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同时对儿子的性格、思想、行为进行剖析,勉励他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进一步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3.通过作者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进一步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儿子的分析,来让他不断从性格、意志等方面完善自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关于亲情的名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亲情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名片的录像带。

  2.搜集一些以父爱、母爱或其他亲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的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2.摘抄一些反映父、母爱或其他亲情的文章,认真体会;绘制父亲或母亲的图画。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描写亲情的句子或文章入手,结合创  1.结合自己的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

  作背景,导入  新课。                       问题,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

  涵。

  4.让学生分组讨论关于亲情的文章的技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

  巧所在并能体会其中饱含的深情。             感,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叙述自己对

  父爱、母爱或其他亲情的认识与感

  受。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亲情

  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的对亲情的

  说法,导入  新课。

  3.有感情朗地读文中集中反映作者感

  情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父爱、母爱或其

  他亲情的感受或认识。

  2.自己摘抄的描写父、母爱的句子,感受

  这些感情的朴素与宝贵,激发自己的情

  感。   

  3.在听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

  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默读,体会书信大意。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所表达

  出文中作者对儿子的何种情感。(教

  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体会作者

  对儿子优点的分析:这反映作者出于

  什么考虑而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3.分析:就文章的总体来说,作者对孩

  子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有希冀。这构

  成这篇文章的主旨。在孩子即将迈

  人人生关键阶段的时刻,具有重要意

  义。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

  妙处。

  1.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

  深切的关怀与深深的爱。

  2.据教师的讲解,看得出来作者正确地去

  分析自己的孩子,优点与缺点分明,也

  能看出作者对儿子深深的爱。作者用

  一颗平常心去教育子女,难能可贵。

  3.听讲,体会:作者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方

  式我们是认同的。孩子的未来、发展应

  该由他们自己确定;家长只需要对根本

  的东西进行引导就可以了,不能给孩子

  太多压力。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

  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加深课文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其对文章的理

  解,修改学生已绘制的自己父亲或母

  亲的图画。

  2.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亲情”的

  内涵,并进行比较阅读。

  3.再次强调,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而

  言,书信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亲情”的内

  涵,能有所感悟、体会。

  3.听讲,加深对书信特点的理解。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作者(父亲)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儿子进行谆谆教诲的好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应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书信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

  板书设计 

  给儿子的一封信

  刘亚洲儿子——追忆历史——优点评价——提出希冀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反映父亲对儿子的成长进行谆谆教诲、提出殷切希冀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书信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日后的书信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给儿子的一封信》《给女儿的信》同步检测 篇3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读文理解举例在书信中的作用,积累文中的经典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互动交流深刻理解书信中所讲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父母的爱子之情,培养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用来出示预设问题及作业。

  重点:知识与能力目标与过程与方法目标。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注:每一个环节的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师的总结性话语也要根据课堂状况随时生成,以能达成教学目标为课堂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一:激情导入——你们的父母向你谈起过他们对你们在品质方面的希望吗?(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生活,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1~2分钟)

  二:整体感知15~18分钟

  1、简介作者(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点出作者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当代文学战线上,活跃着一位军人作家。他的名字叫刘亚洲,刘亚洲有一个儿子,名字叫胖胖,这一年胖胖的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于是,刘亚洲非常郑重地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我们今天就来欣赏品味这封信。(板书课题)(1分钟)

  2、速读课文(8分钟),然后回答问题。(8分钟)

  出示问题:a刘亚洲的信中肯定了儿子的哪些优点?对儿子提出了哪些希冀?

  b信中的哪些语言令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c信中谈了大量事例,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走,为后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蓄势。

  心地善良                     培养博大的胸怀     

  ab明确:优点评价                   提出希冀

  有平民思想                   有钢铁般的意志   (相关段落请学生读出)

  c谈收获:(积极鼓励学生发言)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何收获?

  教师小结——雨果说,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说胸怀是蓝天,那么意志便是传说中擎天的白玉柱,要想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预设问题 :

  1、他那么强调胸怀,这胸怀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学生:……

  2、什么样的胸怀是博大的胸怀?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简要说明。(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博大的胸怀的真正内涵,使学生认识“博大”不仅包含了对人、对己,更包含了对家、对祖国乃至世界。)

  此问要求学生上课前积极搜集古今中外有关胸怀博大意志坚强的名人的例子,搜集前教师可作指导。如周恩来少年时代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白求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一生、居里夫人研制出镭的提取技术却没有申请个人专利。

  (设计意图:强调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在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语言为课堂结束升华文本留下语言表述余地)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培养语文能力,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衔接语——那么如何才能具有宽广的胸怀,怎样培养坚强的意志?他们又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举行一个即席演讲,请你从两种品质中任意选一种发表自己的见解。

  准备——(5分钟)(最好写下来,不少于100字)

  演讲——(10分钟)

  学生互相评价——(5分钟)

  四:课堂评价

  师评: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而且语词恳切,感情真诚。的确,意志和胸怀是攀上理想之高峰的阶梯,但是有了他你一定就能取得成功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辩证思维能力。)

  生:……

  老师:其实,多姿多彩的生活在创造多种多样的机会的同时也造就了千变万化的困难,即使这样你也一定要懂得胸怀和意志是基石,有他你就有成功的可能。

  五:课堂总结——交流收获(或感受)(师:我们回头看一下本节课我们都干了些什么?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学生……(两个内容:胸怀和意志;父爱,师说其一)

  胸怀博大,意志坚强是勇气,有他,你才能不为浮云遮望眼;胸怀博大,意志坚强是胆识,有他,你才敢挑战劲敌,如秋菊傲寒霜;胸怀博大,意志坚强是勇气,有他你才敢创造完美的自我……

  学生仿说……(以父爱为内容)

  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真的很神奇,茫茫大漠他回告诉你那里有绿洲;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真的很重要,山重水复,他会指给你歇脚的村落……

  六:作业:刚才的场面要是让你们的爸爸妈妈看到他们不知到要有多高兴,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的收获,我们下节课比一比谁的感情最真诚,谁的书信最有说服力。

  1、把你从本文中推荐的名言、警句制成卡片,并搜集名言警句找出你喜欢且对你有教益的写到到你的积累本上。(设计意图:拓展语言积累,丰富语言材料。)

  2、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尽可能回答你父亲可能对你提出的的希望。

  (提示:写信时须注意什么?明确:格式、恰当的方法)

《给儿子的一封信》《给女儿的信》同步检测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本课生字词;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理解举例在信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4、领会信中所饱含着的深情,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目标2、3、4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讲一则小故事,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让学生感觉到自然界中母亲的伟大。故事略。 

  自然界是这样,人类更不用说,有这样一个比喻:父亲象一张弓,积蓄了一生的力量,也要把儿子射出大山。你们认为你们的父亲是这样吗?(学生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将军,读一读他给儿子写的一封信,从中感受父辈对自己子女的拳拳之心。(板书课题),注意这位将军的名字(亚洲)并展示多媒体,了解作者。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圈画生字词,自己动手解决。(展示多媒体及时检测); 

  2、信中主要讲了什么? 

  (三)、深入理解,合作探究 

  父亲肯定了儿子的哪些优点,又提出了哪些希望? 

  1、 优点:a、写了哪些事例?你对哪个事例印象最深?并谈感受。b、为什么只突出这两个优点?c、你认为自己有哪些优点?请结合实际谈谈。 

  2、 希望:a、写了哪些事例,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为什么?b、为何只强调这两点呢?c、你怎样看待自身的不足?联系实际谈谈。 

  (四)、口味语言: 

  从本文中推荐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作业 

  1、把你从本文中推荐的名言、警句制成卡片,看看谁做的最好(从布局、内容、字体等方面比较) 

  2、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尽可能回答你父亲可能对你提出的的希望。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8: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