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音乐咚咚啪教案 |
范文 | 音乐咚咚啪教案(通用2篇) 音乐咚咚啪教案 篇1活动目标: 感受音乐的节奏,能在唱到"咚咚啪"时做出相应的动作。 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活动重难点: 喜欢做不同的"咚咚啪" 乐意跟上音乐一起做 活动过程: 一、礼物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今天,史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猜猜是什么?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来,一起喊:一、二、三……… 2、哦!原来是面大鼓。"嗨!小三班的小朋友,你们好?我的名字叫大鼓,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那你们知道我是怎么玩吗?来,谁来试一下? 二、反复练习"咚咚啪" 1、我也想试一下,你们看我是怎么敲的? 2、谁看到我是怎么敲的?咱们一起试一下。 3、刚才,咱们做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啪,现在做一个"很小很小"的"啪"。 你们想想,怎么样做就是"很小很小"的啪呀?(再小小的,咚咚啪) 玩累了没有、咱们一起休息一下吧!好了,伸个"大懒腰"吧!好舒服呀!咱们做一个"大懒腰"的咚咚啪,好不好?(大懒腰,咚咚啪) 4、刚才做了一个"大懒腰"的咚咚啪,走路时的"咚咚啪"怎么做?(走来走去、咚咚啪) 5、你们看我在干什么?(师做转个大圈,咚咚啪) 6、你们看我在干什么?跑得时候怎么做呢?(跑来跑去、跑来跑去、咚咚啪)《强调跑的时候不要挤》 三、欣赏VCD,让幼儿完整充分地感受旋律,同时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老师这也有些小朋友会做"咚咚啪"想不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四、跟上音乐动起来。 他们做的好不好?咱们和他们比一比吧!你们准备好了吗?那咱们开始吧! 五、通过互动来巩固动作。 1、刚才,小三班的小朋友做的真棒,现在,老师要请几个小朋友来做一下,然后每个小朋友再请一个客人老师和你一起做。 2、咱们请所有的客人老师一起做,好吗?(客人老师,咱们一起做,好吗?)延伸: 幼儿创编其它的"咚咚啪" 音乐咚咚啪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理解童谣内容,萌发对小鼓的喜爱之情。 2、学习对童谣的理解、表现能力。 3、理解童谣内容,能清晰、有表情的朗诵童谣。 4、培养初步的知识经验迁移和仿编能力。 5、理解童谣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6、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隹备: 1、知识准备: 自由玩小鼓并听小鼓的咚咚声。 2、物质准备: 小鼓,多媒体设备,课件: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图片及声音。 3、物质准备: 收集各种各样的鼓,装饰布置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的小鼓响咚咚》的音乐背景下带幼儿拍手唱歌坐好。 提问:小朋友们,刚才你听到歌词里面有什么? 二、展开教育 (一)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朗诵童谣。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童谣。 2、教师边做动作边朗诵一遍童谣。 3、幼儿跟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 4、请个别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4人一组,分2-3组) (二)引导幼儿仿编童谣的后两句。 1、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根据6种图片如: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说出6种相应的象声词)提问:小鼓还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它做什么事情可以发出这样的声音呢?(当幼儿说出小鼓做的'一种事情,教师出示相应课件图片及声音,请6个幼儿分别说出与6种声音相应的象声词及做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仿编童谣。 (三)根据以上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自由仿编童谣。 三、活动结束教师小结活动过程,带幼儿把自己编的童谣带回去给别的小朋友听。 四、活动延伸幼儿在午睡时,同伴可以引导幼儿用关心他人,不影响他人的正确行为来表现。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附童谣: 我的小鼓响咚咚我的小鼓响咚咚,我说话儿它都懂,我说小鼓响三声,我的小鼓,咚,咚,咚!。 哎呦呦,这不行,妹妹睡在小床中,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说声:“懂,懂,懂”!。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分三个环节。在学习童谣环节中,教师创设幼儿喜爱的“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学习童谣。幼儿能够较深入地理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图片引导迁移生活经验,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快乐地完成了仿编学习。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较好地实现了活动目标。 教师本身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要学会大胆放开自己,让自己充分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语态,优美的歌声等等。这些都是一节好的音乐活动所必备的。 教学点评: 活动重点立足于“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清晰、有表情地朗诵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因此,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充分感受、理解童谣,体验作品语言的结构形式、韵律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童谣。小班仿编活动的特点是:只要求幼儿在原有诗文的基础上换词,通过改变某个词来体现诗歌的变化。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仿编,更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创设“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运用直接示范朗诵和边做动作边朗诵的方式调动幼儿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去欣赏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感受、理解童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运用“出示动作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说出象声词”——“根据动作和象声词仿编童谣的后两句”——逐步过渡到“脱离图片自由想象仿编”的模式,师幼互动积极有效,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较好地完成了仿编目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