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范文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通用2篇)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篇1

  墙上的斑点

  [导学新概念]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资料显示屏]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二)》第1195—1196页)

  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轨、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其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伍尔夫《现代小说》,转引自《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

  她(指伍尔夫)强调写主观真实……她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的隐曲”,要敢于“撇开一切她认为是外来的因素”,要把内心一切“微尘”,“连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连贯,它的闪电般突然跃现的意义”全部记载下来,即使这样写出来“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最终结局”,也不要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伍尔夫的小说,除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为女性,且常常是母亲,如达洛卫夫人、拉姆齐夫人。反映的是中上层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动荡时期里的精神世界。

  ②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③描写富有诗意,文笔流畅委婉。

  ④人物意识的流转方式多姿多彩。(摘自《世界文学历程》(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08页)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 设计: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导语 设计)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三、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内容。

  提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探究:《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方法:意识流小说学生平日接触较少,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过程旨在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设计B

  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设计C

  拓展训练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篇2

  一、课文悟读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作,坦率地讲,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读得非常艰难,而且硬着头皮读了三遍以后,最终却只能以痴人说梦、不知所云来概括,而且也正是从它开始,我害怕阅读意识流作品,包括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和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等这些大学生必读的意识流经典名著。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后,当我再一次细读这部作品时,我却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说获得了某种感受与启迪,又或者说与这部作品产生了共鸣。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或者她)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此外,在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总之,作为小说,它全然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要素,我们对它的性质大约也只能作这样的界定:反小说的小说,用流行的术语表示就是意识流小说。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墙上的斑点》只有思绪的飞扬、思维的流动,却也能称之为小说,因为它要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现代小说》中所写的:“小说的适当素材是不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感情、一切思想都是小说的适当素材;头脑和心灵的一切特点都值得吸取;一切知觉印象都有用处。”因此,《墙上的斑点》不是关于那个“斑点”的小说,“斑点”不过是触发她丰富联想与想像的一个媒介而已,小说的主题也正浓缩在她恣肆汪洋的想像和探求中。反复细读这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在“漫不经心”的意识流动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例如她揭示了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真实生命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它是不确定的甚至神秘的,不可能为它找到明确的结论,正如我们面对面地坐在车厢里,相互观看,只能看到些朦胧的幻影,或者犹如与车厢外的人一样擦肩而过,难以彼此了解。在作品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还表达了一种“平静的、幸福的联想”一棵树倒下了,它的生命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换言之,弗吉尼亚•伍尔夫有这样一个信念: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昔的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从而使个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与永恒。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她愤慨地指出:“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她期待着把这一切陈腐的枷锁都送进垃圾箱,她渴望拥有一个“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没有惠特克年鉴,没有尊卑序列表,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总之,《墙上的斑点》蕴涵着弗吉尼亚•伍尔夫许多意义重大的体验和领悟,它触及到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以及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体制和男性观念的问题等等。正因如此,《墙上的斑点》才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撼力与穿透力,给了我们无穷的回味,使我们的灵魂在阅读中得到洗涤。

  当然,《墙上的斑点》给我们的感觉远不止这些,例如她的那种自由洒脱的语言,她对排比、类比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她笔下那种隽永深刻的象征与暗示以及她对人类精神复杂性的阐释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口清澈而深邃的精神之井,《墙上的斑点》则是这口井中泛起的一朵小水花,在你觉得你已看到它、把握它的时候,它已融人井水之中,除非你能喝干井水,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理解了它。

  说不清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不尽的《墙上的斑点》。

  二、亮点探究

  1.体会作者笔下意识流动中产生的每一个幻象(用诗的术语称之为“意象”也未尝不可),请分析它们究竟是作者信马由缰、不着边际、东鳞西爪的产物,还是有着特定的思维指向和清醒的选择,是作者表达思想的载体。

  探究学习: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作者意识流动中出现的色彩。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色彩词,而且基本上是冷暖两色交替出现。请看开头一段:作者先连用了四个“红”:“黄色的火光”(通常人的视觉中“火光”也是一种“红”)“火红的炭块”“鲜红的旗帜”“红色骑士”;接着便出现两个“黑”:“黑色岩壁”“呈暗黑色”。“红”与“黑”分属冷暖色调中的两个极致,它们先后出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预示着作品中涌动着两种对立的情感:亢奋与压抑,渴望与沉沦,开放与封闭,自由与禁锢,即作者说的“兴奋或痛苦的思想”。可以说,开头出现的这两种颜色,实际上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接下去出现的幻象,可以说都是这两种情感的形象展示。由此可见,意识流小说中的幻象并非胡思乱想,更不是致幻剂下的怪异形象,它在貌似荒唐的连缀中,表现出作者明确的意识指向,它是作者“注意”与“选择”的结果,正如“意识流”这个概念的发明者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意识始终是对于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感兴趣,并且在思想进行的全部时间,都在欢迎这个,拒绝那个,换言之,都在选择。”

  2.有的人认为意识流的作品笔法散漫随意,它是不讲究结构的,从中你找不到任何结构的脉络,你这样认为吗?请以《墙上的斑点》为例,试作探讨分析。

  探究学习:人们对意识流小说的误读,很多情况源于对意识流小说结构的这种误解,这也是意识流小说家的美学思想不能持久地为大众所接受的重要因素。其实,意识流小说并非不要结构,只是它们对传统的文本进行了解构,重组了自己的小说结构,或者说是在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和形式中重建了人的经验。即摆脱那种依赖情节及其后续发展的传统的束缚,反对对“事物的精心编造”,转而寻求“表现转瞬即逝的感觉,或头脑中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活动,然后将其与外部同一样式和节奏的一种更加普遍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瞬间的反应、暂时的情绪、短暂的刺激、随意的暗示和游离的想法,实际上‘集中’在与某些相互连贯和构成事物的文体关系上”(安德鲁•桑德斯著,谷启楠等译《牛津英国简明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细读《墙上的斑点》,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事物中的相互连贯”。这里有必要将作者意识的流动作一番剖析。在《墙上的斑点》一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流动方式,一种是跳跃式流动,一种是连环式流动。跳跃式流动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平行跳跃流动,即事物与事物之间处于一种平行的关系。例如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珠宝等,这些事物可以随意编排,不存在排序上的先后。另一类是层进式的跳跃流动,即事物之间存在着浓淡深浅高低大小早晚等关系,例如斑点钉子肖像画老房子旧房客火车上所见等等,这些事物无论是它的形式还是意义,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不能任意排列的。连环式流动,类似于我们修辞学上的“顶针”,即由前一个物象引出后一个物象。例如古冢坟墓或营地白骨收藏家(收藏白骨)牧师(与收藏家通信)老伴(借考证带老伴旅行)樱桃酱、书房(此时老伴正想做樱桃酱或收拾书房)营地或坟墓(牧师的希望)等,可以说这些物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件事引发出另一件事,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连环关系。由于作者采用了这样两种意识流动的方式,所以,小说在松散的表面下,隐藏着严谨的深层结构。除此以外,小说采用变式反复的手法进行过渡,也使结构变得自然合理。如“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可是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假如我在此时此刻站起身来,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果真是我们怎么说不好呢?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真的,现在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这些过渡句既显示出作者语言的丰富性,更使意识的流动显得环环相扣,前呼后应。

  3.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探究学习: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作用:①用来引导过渡,如在对斑点展开联想之前,她写道:“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这句话既说明了人的思维与意识的特点,也为自己后面的联想奠定了基础。②用来概括总结,例如当她的思路从斑点联想到木块上的裂纹,联想到木板,再联想到树及树的倒下后,写道:“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

  这个句子,是对前面一次连续的意识流动的提炼,从中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③用来突现并提升主题,《墙上的斑点》所要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为此,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关的哲理式句子,如“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打人十八层地狱的危险”“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这些句子,使文本的意义变得明确起来,使读者对作者头脑中的无数个印象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4.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写道:“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段话深刻表现了( )

  a. 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b.19世纪之前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c. 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识。

  d.19世纪之前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识。

  探究学习:这道选择题貌似简单,但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却并不容易。这里首先要把握意识流小说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点,同时要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观念以及她的创作心境。我们知道,意识流小说是上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从其现实性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排除b和d两个选项。再从意识流小说家接受的是非理性主义思想人手,联系弗吉尼亚•伍尔夫时时处于一种封闭孤独的心理状态,时时感受到命运的不确定性的思想意识,由此可以推断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

  5.作者对墙上的斑点最初的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探究学习:这是作者为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念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三、选题设计

  1.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流小说的诗意美。

  研究方法: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墙上的斑点》的语言美(诗性语言)。

  (3)《墙上的斑点》的结构美(诗性结构)。

  (4)《墙上的斑点》的想像美(诗意想像)。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墙上的斑点》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XX年版。

  2.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观。

  研究方法:

  (1)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基本内涵。

  (2)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形成。

  (3)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看她的生命观。

  (4)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观。

  (5)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对我们的启迪。

  参读书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译《伍尔夫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黄梅、张耀东译《伍尔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XX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XX年版。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5: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