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出师 表 |
范文 | 出师 表(精选16篇) 出师 表 篇1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对联导入 新课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三、解题。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四、整体感知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二课时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2.问题探究(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二、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问题探究1、 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三、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第三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中的深厚感情。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4)小结。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出师 表 篇224《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释题,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 于向 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正音。 崩殂(cú) 侍(shì)卫 陟(zhì)罚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费棉(yī) 以遗(wèi)陛下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阵和睦倾颓(qīngtuí)苟(gǒu)全 猥(wěi)夙(sù)夜庶竭驽钝(shùjiénǔdùn) 斟酌(zhēn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诹(zōu)遗诏(yízhào) 4.朗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方法: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四、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明确:1.宜开张圣听。 2.昭平明之理。 3.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4.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5.亲贤臣,远小人。 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五、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四个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4.励精图治。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对照书上注释,试着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 明确: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二、以上我们分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在文中第1、2、3、4、5、8这几段中陈述的,那么,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1.朗读第6、7段。 2.学生口头翻译第6、7段。 3.讨论第6、7段的大意。 (1)第6段是追怀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写自己不顾危难,二十多年来以效忠先帝为己任。 (2)第7段侧重写先帝托孤后,五年来自己竭忠尽虑地具体谋划。 4.明确作用:这两段的作用在于说明此次出师伐魏乃秉承先帝遗志、事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旁贷的职分。 三、再次朗读第6、7段。思考:这两段和全文关系是怎样的?即出师伐魏与修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1.从本文写作的背景来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2.作为议论文来看,出师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嘱后主修明政治的论据。正因为诸葛亮必须出师进驻汉中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所以不能不切嘱后主好自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委之于攸之、棉、允。 3.从表达方式上看,六、七两段可以说突出地体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三国志,诸葛亮传》把这份上书原称为“疏”,《昭明文选》始定名为“出师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达上的特色。以陈情的方式叙自己报效先帝的衷曲,不仅增强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议的分量:修明政治这件大事可是关系重大得很啊!不能不靠你后主“自谋”啦!千万不可有负先帝啊!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四、第6、7段没有直接谈修明政治的问题,但却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中心,那么请找一找,还有哪些话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明确:第1段开头两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接下来讲形势严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讲幸赖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土,说明修明政治尚具备有利条件。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五、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六、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教师进行抽查。 2.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小作文:从《隆中对》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 出师 表 篇3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教学重点: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苏轼曾经说:“读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 ji n zh z ng p zh o y u y w i 崩殂 忠谏 陟 罚 臧 否 昭 攸 祎 以 遗 陛下 b qu w i s sh ji n d n f i zh ng ji 裨 阙 猥 夙 庶 竭 驽 钝 菲 彰 咎 z u zh o 咨诹 遗诏 四、析文。 ⒈上面已经介绍了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那么诸葛亮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又为什么会对刘备刘禅忠心耿耿呢?请齐读第六自然段。 ⒉指名翻译本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①茍全:苟且保全。 ②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③猥自枉屈:“猥”是“辱” 的意思,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④驱驰:奔走效劳。 ⑤有:通“又” ⒊生翻译全段,师订正。 ⒋说说有关“败军之际,危难之间”的有关情节。 ⒌生阅读有关刘备“白帝托孤”的情节,结合刘备“三顾茅庐”的有关情节,领悟诸葛亮写此文的感情。 小结:总而言之,诸葛亮在这里表明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也述说了为什么对皇帝是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那他将怎样来报答皇帝呢?从政治家角度来看,他要给皇帝提各种治理国家的建议,从军事家来看他应当保卫祖国为国征战。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提建议,又是怎样为国征战的。 ⒍指名翻译第一自然段,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 ①崩:古时指皇帝的死亡。 ②殂:死亡 ③诚:实在 ④秋:时 ⑤内:在宫廷内。 ⑥外:指宫廷外。 ⑦盖:原来。 ⑧殊遇:特别厚待 ⑨诚宜:应当。 ⑩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⑾引喻失义:“义”是适宜、恰当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话不恰当。 ⒎为什么要向后主刘禅提出建议呢? 明确:这是形势决定的。 好,就请同学们也当一回政治家,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有什么优势,又有什么劣势。 劣:客观上先帝崩殂,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优:主观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师:也就是说形势上有好有坏,国际形势是严峻的,但众臣有报国之心,那么这个时候什么人将起 到决定的作用? 明确:皇帝 师:也正是如此诸葛亮才向后主提出建议。诸葛亮在这里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明确:诚宜“开张圣听”。 提这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免塞忠谏之路。 ⒏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机动) ⑴指名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①陟:原意为登高,这里指奖励。 ②作奸:奸指奸邪的事情 ③科:科条法令。 ④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⑤昭:表明;显示。 ⑵本段作者和向后主刘禅提出什么建议? 明确:“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即要严明赏罚。 ⑶生齐读本段。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 ⒈熟读课文,背诵一、二、六段。 ⒉预习剩余的段落,并试着翻译。 板书设计 : 出师表 诸葛亮 亮 本布衣(卑鄙) 躬耕南阳 建议 征战 知遇之恩 感激 报之陛下(备、禅) 备 皇叔 (高贵) 三顾茅庐(白帝托孤) 建议: 开张圣听(目的) 附件 相关材料 1、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221年,刘备趁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疏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 2、“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原来还叫“表”而不叫“疏”。 3、《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 :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段话和事情的经过,就是被后世人所津津乐道,推举为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的千古佳话的白帝托孤。此段加上后来诸葛亮为北伐而上的,一直以来被作为推崇诸葛亮"千古第一人臣"的典范事例和佐证。 4、《三国演义》中的白帝城托孤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 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时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后杜工部有诗叹曰:"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先主驾崩,文武官僚,无不哀痛。孔明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太子刘禅出城迎接灵柩,安于正殿之内。举哀行礼毕,开读遗诏。诏曰:"朕初得疾,但下痢;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续为之,勿以善续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 5.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6.有关诸葛亮的诗 书愤 蜀相 作者: 陆游 作者:杜甫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名人读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读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 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足见感人之深。 ... 苏轼说:"读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出师 表 篇4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 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熟悉课文 (l)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请班里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 五、总结、扩展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 出师 表 篇5教学目的 1 了解奏表的特点。 2 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 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设想 诸葛亮的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此表用散体写成(唐宋以后写表多用骈体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给君王的上书。臣下上书奏事,陈述己见,提出建议,有所谏诤。诸葛亮在出征时,以深怀托孤之情、肩负丞相重任忧虑国事的心意给后主刘禅进此表,其情其辞自有其特点。“表以陈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疏通文字,懂得词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础。教学中要把这个基础打扎实。 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介绍文章的背景。 2 正音、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殂(cú) 陛(bì) 以塞(sè)忠谏 陟(zhì) 臧否(zāng pǐ) 攸(yōu) 祎(yī) 以遗(wèi)陛下 咨(zī) 裨(bì) 阙(quē)漏 颓(tuí) 桓(huán) 闻(wèn)达 猥(wěi) 危难(nàn) 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 驽(nú) 攘(rǎng) 彰(zhāng) 咎(jiù) 诹 (zōu) 涕(tì) 四、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布置作业 1 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 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理解段意,明了诸葛亮提出了哪些谏言。 2 练习诵读。 教学过程 讲解文章第1—5段 第1段 一、全班齐读。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二、词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这里指刘备;“先“,称已死的人为先,多用于尊长。“创业”: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却。“中道”:中途,半路。“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吴三国。“益州”:汉代州名,现在四川省一带,当时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汉的益州,因称蜀为益州。“疲弊”:困苦穷乏。“诚”:确实,的确。“之”:的。“秋”:时机,时刻。“然”:但是。“侍卫”:侍从护卫。“于”:在。内”:指朝廷中。“忠志之士”:忠诚有志的将士。“身”:自身,自己。“者”:表语中停顿。“盖”:连词,承上文申说原因。“追”:追念。“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报”:报答。“之”:代先帝的殊遇。“于”:及于,给。“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宜”:应当。“开张”:开扩。“圣听”:皇帝的听闻;“圣”,对皇帝的尊称。“以”:而。“光”:光大。“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恢弘”:发扬,扩张;“恢”,扩大;“弘”,又作“宏”。“气”:这里指昂扬的精神状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引”,引证;“喻”,比喻;“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以”:因而。“塞”:堵,阻隔。“忠谏”:忠诚的劝谏。 三、内容。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员。刘禅即位,诸葛亮开府治事。“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即内廷处廷要协同一致;“为”,是。“陟”:升进。“臧”:善。“否”(pǐ):恶。“异同”:复词偏义,意思在“异”上。“奸”:邪恶不正。“科”:法令。“为”:做,行。“有司”:专管其事的官员。“论””评判。“刑”:处罚。“以”:用来。“昭”:显示,表明。“平明”:公正明察。“理”:治理。“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内外”:内廷外府。 三、内容。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第3、4段 一、叫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待中”:官名,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侍郎”:或称黄门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车驾,并充侍卫。“良”:贤能。“实”:诚实,老实。“志虑”:志向心思。“是以”:因此。“简拔”:选拔;“简”,选择。“以”:用,把。“遗”:交付,给予。“愚”:自称的谦词。“以”:认为。“为”:是。“无”:不论。“悉”:全,都。“以”:拿,把。“咨”:征询,商量。“必”:一定。“裨补”:增益补阙。“阙”:同“缺”,欠缺,不足。“广益”:使获得更多的好处;“广”,扩大;“益”,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性行”:品性行为。“淑”:善良。“均”:公平,公正。“晓畅”:明了通达,精通。“试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试用。“于”:在。“称”:称赞。“举”:推荐。“为”:作,担任。“督”:谓大将。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行(háng)阵”:军队行列,这里指军中将士。“所”:处所。 三、内容。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第5段 一、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接近。“远”:疏远,离去。“小人”:奸邪无德之人。“所以”:……的原因。“兴隆”:昌盛。“倾颓”:衰败。“论”:议论。“未尝”:未曾。“痛恨”:极不满意;“痛”:极,非常;“恨”,遗憾,不满意。“于”:对。“桓、灵”:东汉末桓帝、灵帝。他们在位时宠幸宦官外戚,捕杀贤能,朝政腐败。“侍中”:指郭攸之、费祎、“尚书”:主管朝廷政事,指陈震。“长(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书、簿籍的官,指张裔。诸葛亮出征,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参(cān)军”:官名,参谋军务,指蒋琬。诸葛亮出征,他和张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悉”:全。“贞”:正直。“良”:贤能。“死节”:守节义而死。“愿”:希望。“信”:信任。“隆”:势盛。“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要多久时间。 三、内容。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布置作业 1 背诵第1—5段。 2 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 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 理解段意,明了诸葛亮提出的谏诫。 2 练习诵读。 3 总结词语。 教学过程 第6段 一、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布衣”:平民的代称。“躬”:亲自。“于”:在。“苟全”:姑且保存。“乱世”:动荡不安的时代。“闻(wèn)达”:显达或受称誉;“闻”:名声;“达”,显贵。“以”:因为。“卑鄙”:身份低微,学识鄙陋。“猥”:谦词,辱,使自己降低身份。“枉”:屈就,用于别人,含有敬意。“屈”:委屈。“顾”:拜访。“于”:到。“咨”:征询。“以”:拿。“感激”:感动。“遂”:于是。“许”:应允,答应。“以”:用,拿。“驱驰”:驱逐奔驰,引申为尽力效命之意。“值”:遭逢。“倾覆”:倾倒覆没,意为大败。指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战败。“际”:时期。“危难(nàn)”:危险困难;“难”,祸难。“尔来”:自那时以来;“尔”,这,那。“有”:用来整数与零数之间。“矣”:表示已然。 三、内容。 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第7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故”:因此,所以。“寄”:委托。“以”:把。“大事”:重大的事情,这里指国家政务。“以”:这里表时间界限。“夙”:早。“恐”:担心。“不”:无,没有。“效”:效果。“以”:而,因而。“明”:明见。“泸”:水名,今金沙江。“不毛”:不生长五谷,意指荒凉之地;“毛”,五谷。“兵甲”:武器军备。“奖”:勉励。“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指曹魏统治区。“庶”;庶几(jī),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之词。“竭”:尽。“驽钝”:低能,愚钝;“驽”,能力低下的马,喻才能低下。“攘除”:铲除;“攘”,排斥。“还于旧都”:回到从前的都城;“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所以”:表所用之物,意为用来……的。“报”:报答。“而”:表并列。“职分”:身任之职所应尽的本分。“斟酌”:考虑。“损益”:减少增加,指兴利除弊。“进:”:奉上。“尽”:完全。 三、内容。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第8段 一、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愿”:希望。“以”:把。“效”:成效。“治”:惩处。“以”:用,拿。“告”:上报。“灵”:英灵。“兴德”:发扬盛德;“兴”,兴起,兴盛。“责”:谴责,处罚。“慢”;轻忽。“彰”:显明,表明。“咎”:罪过,过失。“谋”:谋划。“以”:连词。“诹”:询问。“善道”:好办法。“察”:明察。“纳”:采纳。“雅言”:正确之言;“雅”,正确。“深”:深切。“追”:追念。“遗诏”:君王临死前发布的命令;“遗”,遗留。“不胜”;不尽。 三、内容。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道 ①道路。“中道崩殂”。②办法。“咨诹善道”。 遗 ①遗留。“以光先帝遗德”。②(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为 ①是。“俱为一体”。②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③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论 ①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无 ①没有。“若无兴德之言”。②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 ①实行。“然后施行”。②行为。“性行淑均”。③(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益 ①益处。“有所广益”。②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而 ①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②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于 ①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②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③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④到。“还于旧都”。 以 ①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②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③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④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⑤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作课后练习。 [译文] 先帝创建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地区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在朝中侍卫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诚将士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怀先帝对他们有特殊的恩遇,想将此报答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听闻,广开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奋,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自暴自弃,任意称引譬喻,言而失义,因之堵塞忠诚劝谏的道路。 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都是贤能老实、志向心思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不论大小,都同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办,这样一定能增加益处,弥补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品性良善,办事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群臣举荐他作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都同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 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没有不感到非常可叹,对桓、灵二帝深为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贤能,能以死殉节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以计日而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学识鄙陋,而降尊屈驾,亲自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逢战败,在战事失利之际我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我领受了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政务托付给我。领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损害先帝的明见,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军备已经充足,应当勉励并率领大军进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尽自己驽钝之才,铲除邪恶势力,复兴汉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本分。至于考虑兴利除弊,进献忠言,那就是攸之、祎、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盛德的言辞,那就责罚攸之、祎、允等人的轻忽职守,来显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该远行了,面对奏表我眼泪落下,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出师 表 篇6[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 (1)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2.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迫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3.易错易混分析 注意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现代汉语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结果,一般用在复句内的第二分句里,此句则是因果倒装句,表示这是先汉所以能兴隆的原因。 (2)先帝不以臣卑鄙。 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行不端,恶劣不道德,可古代则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此句就是用的古义:先帝不嫌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毂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 “非敬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 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精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份,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 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少数民族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 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 不效则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为“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 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 察纳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中国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荣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儒生”。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庶竭驽钝。 “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希”、作“幸”讲?这是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jū,“书”读Xū,“储”读qǚ。“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 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殂(cǘ) 陛(bì) 以塞(sè)忠谏 陟(zhì) 臧否(zāng pǐ) 攸(yōu) 樟(yī) 以遗(wèi)陛下 咨(zī) 裨(bì) 阙(quē)漏 颓(tuí) 桓(huán) 闻(wén)达 猥(wěi) 危难(nàn) 二十有(yòu) 一年夙(sù) 驽(nú) 攘(rǎng) 彰(zhāng) 咎(jiù) 诹(zōu) 涕(tì) (四)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六)讲解文章第1~9段 第1段 1.全班齐读。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2.词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土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这里指刘备;“先”,称已死的人为先,多用于尊长。“创业”: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却。“中道”:中途,半路。“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吴三国。“益州”:汉代州名,现在四川省一带,当时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汉的益州,因称蜀为益州。“疲弊”:困苦穷乏。“诚”:确实,的确。“之”:的。“秋”:时机,时刻。“然”:但是。“侍卫”:侍从护卫。“于”:在。“内”:指朝廷中。“忠志之士”:忠诚有志的将士。“身”:自身,自己。“者”:表语中停顿。“盖”:连词,承上文申说原因。“追”:追念。“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报”:报答。“之”:代先帝的殊遇。“于”:及于,给。“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宜”:应当。“开张”:开扩。“圣听”:皇帝的听闻。“圣”,对皇帝的尊称。“以”:而。“光”:光大。“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恢弘”:发扬,扩张;“恢”:扩大;“弘”:又作“宏”。“气”:这里指昂扬的精神状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引”:引证;“喻”:比喻;“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以”:因而。“塞”:堵,阻隔。“忠谏”:忠诚的劝谏。 3.内容。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第2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员。刘禅即位,诸葛亮开府治事。“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即内廷处廷要协同一致;“为”:是。“陟”:升进。“臧”:善。“否”(pI):恶。“异同”:复词偏义,意思在“异”上。“奸”:邪恶不正。“科”:法令。“为”:做,行。“有司”:专管其事的官员。“论”:评判。“刑”:处罚。“以”:用来。“昭”:显示,表明。“平明”:公正明察。“理”:治理。“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内外”:内廷外府。 3.内容。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第3、4段 1.叫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樟、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待中”:官名,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侍郎”:或称黄门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车驾,并充侍卫。“良”:贤能。“实”:诚实,老实。“志虑”:志向心思。“是以”:因此。“简拔”:选拔;“简”:选择。“以”:用,把。“遗”:交付,给予。“愚”:自称的谦词。“以”:认为。“为”:是。“无”:不论。“悉”:全,都。“以”:拿,把。“咨”:征询,商量。“必”:一定。“裨补”:增益补阙。“阙”:同“缺”,欠缺,不足。“广益”:使获得更多的好处;“广”,扩大;“益”,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上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性行”:品性行为。“淑”:善良。“均”:公平,公正。“晓畅”:明了通达,精通。“试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试用。“于”:在。“称”:称赞。“举”:推荐。“为”:作,担任。“督”:谓大将。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行(háng)阵”:军队行列,这里指军中将士。“所”:处所。 3.内容。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第5段 1.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接近。“远”:疏远,离去。“小人”:奸邪无德之人。“所以”:……的原因。“兴隆”:昌盛。“倾颓”:衰败。“论”:议论。“未尝”:未曾。“痛恨”:极不满意;“痛”:极,非常;“恨”:遗憾,不满意。“于”:对。“桓、灵”:东汉末桓帝、灵帝。他们在位时宠幸宦官外戚,捕杀贤能,朝政腐败。“侍中”:指郭攸之、费樟。“尚书”:主管朝廷政事,指陈震。“长(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书、簿籍的官,指张裔。诸葛亮出征,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参(cān)军”:官名,参谋军务,指蒋琬。诸葛亮出征,他和张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悉”:全。“贞”:正直。“良”:贤能。“死节”:守节义而死。“愿”:希望。“信”:信任。“隆”:势盛。“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要多久时间。 3.内容。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第6段 1.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的代称。“躬”:亲自。“于”:在。“苟全”:姑且保存。“乱世”:动荡不安的时代。“闻(wèn)达”:显达或受称誉;“闻”:名声;“达”:显贵。“以”:因为。“卑鄙身份低微,学识鄙陋。“猥”:谦词,辱,使自己降低身份。“枉”:屈就,用于别人,含有敬意。“屈”:委屈。“顾”:拜访。“于”:到。“咨”:征询。“以”:拿。“感激”:感动。“遂”:于是。“许”:应允,答应。“以”:用,拿。“驱驰”:驱逐奔驰,引申为尽力效命之意。“值”:遭逢。“倾覆”:倾倒覆没,意为大败。指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战败。“际”:时期。“危难(nàn)”:危险困难;“难”,祸难。“尔来”:自那时以来;“尔”,这,那。“有”:用来整数与零数之间。“矣”:表示已然。 3.内容。 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第7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樟、允之任也。 “故”:因此,所以。“寄”:委托。“以”:把。“大事”:重大的事情,这里指国家政务。“以”:这里表时间界限。“夙”:早。“恐”:担心。“不”:无,没有。“效”:效果。“以”:而,因而。“明”:明见。“泸”:水名,今金沙江。“不毛”:不生长五谷,意指荒凉之地;“毛”,五谷。“兵甲”:武器军备。“奖”:勉励。“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指曹魏统治区。“庶”:庶几(ji),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之词。“竭”:尽。“驽钝”:低能,愚钝;“驽”,能力低下的马,喻才能低下。“攘除”:铲除;“攘”,排斥。“还于旧都”:回到从前的都城;“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所以”:表所用之物,意为用来……的。“报”:报答。“而”:表并列。“职分”:身任之职所应尽的本分。“斟酌”:考虑。“损益”:减少增加,指兴利除弊。“进:”:奉上。“尽”:完全。 3.内容。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第8段 1.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樟、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愿”:希望。“以”:把。“效”:成效。“治”:惩处。“以”:用,拿。“告”:上报。“灵”:英灵。“兴德”:发扬盛德;“兴”,兴起,兴盛。“责”:谴责,处罚。“慢”:轻忽。“彰”:显明,表明。“咎”:罪过,过失。“谋”:谋划。“以”:连词。“诹”:询问。“善道”:好办法。“察”:明察。“纳”:采纳。“雅言”:正确之言;“雅”,正确。“深”:深切。“追”:追念。“遗诏”:君王临死前发布的命令;“遗”,遗留。“不胜”:不尽。 3.内容。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道:①道路。“中道崩殂”。②办法。“咨诹善道”。 遗:①遗留。“以光先帝遗德”。②(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为:①是。“俱为一体”。②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③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论:①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无:①没有。“若无兴德之言”。②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①实行。“然后施行”。②行为。“性行淑均”。③(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益:①益处。“有所广益”。②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而:①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②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于:①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②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③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④到。“还于旧都”。 以:①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②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③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④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⑤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 〔小资料〕 一、译文。 先帝创建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地区困苦穷乏,这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在朝中侍卫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诚将士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怀先帝对他们有特殊的恩遇,想将此报答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听闻,广开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奋,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自暴自弃,任意称引譬喻,言而失义,因之堵塞忠诚劝谏的道路。 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樟、董允等人,这都是贤能老实、志向心思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不论大小,都同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办,这样一定能增加益处,弥补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品性良善,办事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群臣举荐他作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都同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 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没有不感到非常可叹,对桓、灵二帝深为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贤能,能以死殉节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以计日而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学识鄙陋,而降尊屈驾,亲自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逢战败,在战事失利之际我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我领受了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政务托付给我。领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损害先帝的明见,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军备已经充足,应当勉励并率领大军进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尽自己驽钝之才,铲除邪恶势力,复兴汉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本分。至于考虑兴利除弊,进献忠言,那就是攸之、樟、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盛德的言辞,那就责罚攸之、樟、允等人的轻忽职守,来显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深切迫念先帝的遗诏训示。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该远行了,面对奏表我眼泪落下,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二、作者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后,他建议刘备称帝,并自命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得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在文学事业方面,诸葛亮的成就没有他在政治、军事方面那样引入注目,也不能与他的政敌、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曹操相比肩。 然而,诸葛亮的散文,却具有独特的风格: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诸葛亮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因而也就反驳了“怪亮文采不艳,而诸过于丁宁周至”的评论之非(见《进诸葛亮集表》)。陈寿还于《三国志》之外,编辑了一部《诸葛氏集》,总目分24篇,计104112字,并于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写表向朝廷推荐(惜此集至宋代即已散佚)。 明清两代,有不少人编诸葛亮的集子,其中以清代张澎编的《诸葛志武侯文集》体例较好,搜辑资料亦较完备。1960年由段熙仲、闻旭初先生编校、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就是以张澍的本子为底本的。 三、里的一些官职。 表文云:“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樟、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此处的侍中,指郭、费,侍郎指董允。 侍中,从秦汉到北宋都置此官,但历代侍中任职不一。在秦汉时期,侍中是加官,无职,无定员;三国时期,则是皇帝左右的侍从官员,出入宫廷,备顾问应对,成为禁中决策的顾问人员,职位渐显。唐代的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门下省在侍中主持下审议,副署皇帝诏令,签署臣下章奏、职任,与三国时的侍中不同。要注意区别,免得学生视同一律。 侍郎,在三国时,为郎官之一。“郎”即“廊”字,郎官即宫殿廓庑之官,皇帝近侍之臣。里的董允,官黄门侍郎。黄门(黄闼)即宫门,因其受事于黄闼之内,故称黄门侍郎。职任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当时的侍郎,与后世的同名职事官不一样,后世称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副长官为侍郎。 表中又说:“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皆贞良死节之臣,……”侍中仍指郭攸之,费樟,尚书指陈震,长史专指张裔,参军专指蒋琬。 尚书,在战国秦时官位较低,自汉武帝时候起,地位逐渐重要。尚书是在帝左右办事官员,掌文书章奏,有点像皇帝的秘书人员。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三国时亦然。后世则称六部长官为尚书。 长史,在三国时,是丞相府属官。(其前,西汉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均置此属官,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亦然;此外,两汉边郡太守亦置长史。)张裔为丞相府长史,诸葛亮出征,留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宜。 参军,三国时的参军,全衔是:参丞相军事,为丞相属宫。参军数额往往不少,随亮出征的马谡亦是其一。在表文中专指蒋琬,当时琬与裔共同留丞相府,处理府事。诸葛亮最信任蒋琬,曾密谓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专门提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处所说的“督”,不是都督,更不是大都督。按:都督一官,为领兵将帅,汉末始有这个军事职称;后来凡称都督中外诸军事者,即大都督,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三国后期魏国司马氏父子就先后担任过大都督或大将军。汉称都督诸州军事者,尚非大都督。蜀国向宠,先曾充牙门将,公元222年刘备征吴,彝陵一战全军惨败,独宠营完好无损,“先帝称之曰能”指的就是表现在这一战事中的军事才干,“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向宠担任的是中部督,并不是专镇一方的都督,而是典宿卫兵,为皇帝的近卫军长官。 四、文体知识——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的请求、愿望或意见的一种文书样式,也叫“奏章”或“奏疏”。本来,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细分为四类:章、奏、表、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统称为“表”。不管怎么称呼,总是一种例行公文,很少流传。但诸葛亮的这篇(原文无此标题,篇名是后人加的)由于报匡的至诚,情意的真切,成为散文史上的名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爱国诗人陆沥在《书愤》中热情颂扬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感慨糸之:“或为,鬼神泣壮烈。” 五、古代对“死”的表达。 等级观念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死”的表述也分等级:帝王死称“崩”,诸侯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就称“死”。 六、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坎坷,饱经离乱,崇敬诸葛亮,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他晚年避居成都,前去拜谒武侯祠(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故称武侯祠),首句一个“寻”字道出了诗人迫切拜谒的心情。“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成都以产锦闻名,曾设专官管理,故称此名)句点明武侯祠的地点与非凡气象。走到祠前,只见映阶碧草,听到黄鹂好音,而一个“自”与“空”写出了祠堂的荒凉、寂寞,一代名相竟被人冷落了。睹物思人,诗人不禁潸然泪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出统一天下的计谋,帮助刘备开创基业,帮助刘禅继承大业并渡过(济)难关。真不愧为“两朝开济”的老忠臣。他六出祁山伐魏,没有成功,病死军中,永远使天下英雄每念及此,泪满衣襟。“英雄”既指千古仁人志士,又指诗人自己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正寄希望于当世的名臣良相。 (商警允) 教学后记 出师 表 篇7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彼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官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 表 篇8教学目的 1 了解奏表的特点。 2 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 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设想 诸葛亮的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此表用散体写成(唐宋以后写表多用骈体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给君王的上书。臣下上书奏事,陈述己见,提出建议,有所谏诤。诸葛亮在出征时,以深怀托孤之情、肩负丞相重任忧虑国事的心意给后主刘禅进此表,其情其辞自有其特点。“表以陈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疏通文字,懂得词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础。教学中要把这个基础打扎实。 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介绍文章的背景。 2 正音、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殂(cú) 陛(bì) 以塞(sè)忠谏 陟(zhì) 臧否(zāng pǐ) 攸(yōu) 祎(yī) 以遗(wèi)陛下 咨(zī) 裨(bì) 阙(quē)漏 颓(tuí) 桓(huán) 闻(wèn)达 猥(wěi) 危难(nàn) 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 驽(nú) 攘(rǎng) 彰(zhāng) 咎(jiù) 诹 (zōu) 涕(tì) 四、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布置作业 1 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 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理解段意,明了诸葛亮提出了哪些谏言。 2 练习诵读。 教学过程 讲解文章第1—5段 第1段 一、全班齐读。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二、词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这里指刘备;“先“,称已死的人为先,多用于尊长。“创业”: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却。“中道”:中途,半路。“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吴三国。“益州”:汉代州名,现在四川省一带,当时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汉的益州,因称蜀为益州。“疲弊”:困苦穷乏。“诚”:确实,的确。“之”:的。“秋”:时机,时刻。“然”:但是。“侍卫”:侍从护卫。“于”:在。内”:指朝廷中。“忠志之士”:忠诚有志的将士。“身”:自身,自己。“者”:表语中停顿。“盖”:连词,承上文申说原因。“追”:追念。“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报”:报答。“之”:代先帝的殊遇。“于”:及于,给。“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宜”:应当。“开张”:开扩。“圣听”:皇帝的听闻;“圣”,对皇帝的尊称。“以”:而。“光”:光大。“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恢弘”:发扬,扩张;“恢”,扩大;“弘”,又作“宏”。“气”:这里指昂扬的精神状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引”,引证;“喻”,比喻;“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以”:因而。“塞”:堵,阻隔。“忠谏”:忠诚的劝谏。 三、内容。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员。刘禅即位,诸葛亮开府治事。“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即内廷处廷要协同一致;“为”,是。“陟”:升进。“臧”:善。“否”(pǐ):恶。“异同”:复词偏义,意思在“异”上。“奸”:邪恶不正。“科”:法令。“为”:做,行。“有司”:专管其事的官员。“论””评判。“刑”:处罚。“以”:用来。“昭”:显示,表明。“平明”:公正明察。“理”:治理。“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内外”:内廷外府。 三、内容。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第3、4段 一、叫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待中”:官名,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侍郎”:或称黄门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车驾,并充侍卫。“良”:贤能。“实”:诚实,老实。“志虑”:志向心思。“是以”:因此。“简拔”:选拔;“简”,选择。“以”:用,把。“遗”:交付,给予。“愚”:自称的谦词。“以”:认为。“为”:是。“无”:不论。“悉”:全,都。“以”:拿,把。“咨”:征询,商量。“必”:一定。“裨补”:增益补阙。“阙”:同“缺”,欠缺,不足。“广益”:使获得更多的好处;“广”,扩大;“益”,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性行”:品性行为。“淑”:善良。“均”:公平,公正。“晓畅”:明了通达,精通。“试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试用。“于”:在。“称”:称赞。“举”:推荐。“为”:作,担任。“督”:谓大将。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行(háng)阵”:军队行列,这里指军中将士。“所”:处所。 三、内容。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第5段 一、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接近。“远”:疏远,离去。“小人”:奸邪无德之人。“所以”:……的原因。“兴隆”:昌盛。“倾颓”:衰败。“论”:议论。“未尝”:未曾。“痛恨”:极不满意;“痛”:极,非常;“恨”,遗憾,不满意。“于”:对。“桓、灵”:东汉末桓帝、灵帝。他们在位时宠幸宦官外戚,捕杀贤能,朝政腐败。“侍中”:指郭攸之、费祎、“尚书”:主管朝廷政事,指陈震。“长(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书、簿籍的官,指张裔。诸葛亮出征,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参(cān)军”:官名,参谋军务,指蒋琬。诸葛亮出征,他和张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悉”:全。“贞”:正直。“良”:贤能。“死节”:守节义而死。“愿”:希望。“信”:信任。“隆”:势盛。“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要多久时间。 三、内容。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布置作业 1 背诵第1—5段。 2 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 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 理解段意,明了诸葛亮提出的谏诫。 2 练习诵读。 3 总结词语。 教学过程 第6段 一、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布衣”:平民的代称。“躬”:亲自。“于”:在。“苟全”:姑且保存。“乱世”:动荡不安的时代。“闻(wèn)达”:显达或受称誉;“闻”:名声;“达”,显贵。“以”:因为。“卑鄙”:身份低微,学识鄙陋。“猥”:谦词,辱,使自己降低身份。“枉”:屈就,用于别人,含有敬意。“屈”:委屈。“顾”:拜访。“于”:到。“咨”:征询。“以”:拿。“感激”:感动。“遂”:于是。“许”:应允,答应。“以”:用,拿。“驱驰”:驱逐奔驰,引申为尽力效命之意。“值”:遭逢。“倾覆”:倾倒覆没,意为大败。指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战败。“际”:时期。“危难(nàn)”:危险困难;“难”,祸难。“尔来”:自那时以来;“尔”,这,那。“有”:用来整数与零数之间。“矣”:表示已然。 三、内容。 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第7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故”:因此,所以。“寄”:委托。“以”:把。“大事”:重大的事情,这里指国家政务。“以”:这里表时间界限。“夙”:早。“恐”:担心。“不”:无,没有。“效”:效果。“以”:而,因而。“明”:明见。“泸”:水名,今金沙江。“不毛”:不生长五谷,意指荒凉之地;“毛”,五谷。“兵甲”:武器军备。“奖”:勉励。“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指曹魏统治区。“庶”;庶几(jī),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之词。“竭”:尽。“驽钝”:低能,愚钝;“驽”,能力低下的马,喻才能低下。“攘除”:铲除;“攘”,排斥。“还于旧都”:回到从前的都城;“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所以”:表所用之物,意为用来……的。“报”:报答。“而”:表并列。“职分”:身任之职所应尽的本分。“斟酌”:考虑。“损益”:减少增加,指兴利除弊。“进:”:奉上。“尽”:完全。 三、内容。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第8段 一、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愿”:希望。“以”:把。“效”:成效。“治”:惩处。“以”:用,拿。“告”:上报。“灵”:英灵。“兴德”:发扬盛德;“兴”,兴起,兴盛。“责”:谴责,处罚。“慢”;轻忽。“彰”:显明,表明。“咎”:罪过,过失。“谋”:谋划。“以”:连词。“诹”:询问。“善道”:好办法。“察”:明察。“纳”:采纳。“雅言”:正确之言;“雅”,正确。“深”:深切。“追”:追念。“遗诏”:君王临死前发布的命令;“遗”,遗留。“不胜”;不尽。 三、内容。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道 ①道路。“中道崩殂”。②办法。“咨诹善道”。 遗 ①遗留。“以光先帝遗德”。②(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为 ①是。“俱为一体”。②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③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论 ①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无 ①没有。“若无兴德之言”。②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 ①实行。“然后施行”。②行为。“性行淑均”。③(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益 ①益处。“有所广益”。②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而 ①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②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于 ①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②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③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④到。“还于旧都”。 以 ①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②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③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④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⑤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作课后练习。 [译文] 先帝创建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地区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在朝中侍卫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诚将士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怀先帝对他们有特殊的恩遇,想将此报答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听闻,广开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奋,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自暴自弃,任意称引譬喻,言而失义,因之堵塞忠诚劝谏的道路。 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都是贤能老实、志向心思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不论大小,都同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办,这样一定能增加益处,弥补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品性良善,办事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群臣举荐他作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都同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 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没有不感到非常可叹,对桓、灵二帝深为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贤能,能以死殉节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以计日而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学识鄙陋,而降尊屈驾,亲自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逢战败,在战事失利之际我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我领受了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政务托付给我。领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损害先帝的明见,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军备已经充足,应当勉励并率领大军进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尽自己驽钝之才,铲除邪恶势力,复兴汉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本分。至于考虑兴利除弊,进献忠言,那就是攸之、祎、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盛德的言辞,那就责罚攸之、祎、允等人的轻忽职守,来显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该远行了,面对奏表我眼泪落下,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出师 表 篇9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熟悉课文 (l)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请班里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 五、总结、扩展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 出师 表 篇1024出师表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 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2.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 1、 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 问题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 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出师 表 篇11诸葛亮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 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2)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cu2)疲弊bi4 陛下(bi4)恢弘(hong2) 妄自菲薄(fei3bo2)以塞(se4)驽钝(nu3) 陟罚(zhi4 臧否(zang1pi3)裨补阙漏(bi4que1) 郭攸之(you1)费祎yi1 行阵和睦(hang2)长史(zhang3) 猥自(Wei3)夙夜忧叹(su4) 以彰其咎(jiu4) 咨诹(zou1)以遗陛下(wei4)斟酌损益(zhen1zhuo2)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 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 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 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 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 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 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 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 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 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 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 名词用为动词 发扬光大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 形容词用为动词 发扬扩大 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 形容词用为名词 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 形容词用为名词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优劣得所。 亲 形容词用为动词 亲近 亲贤臣。 远 形容词用为动词 疏远 远小人。 奸凶 形容词用为名词 奸邪凶顽的人 攘除奸凶。 慢 形容词用为动词 怠慢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 缺点 稗补阙漏。 有通又 表余数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 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 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 表目的 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 表结果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 表时间 以 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妄自菲薄)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 (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益州疲弊2.盖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气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l,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诵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课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 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诵课文,尽量背诵。 2.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 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 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 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提问: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 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4.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 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5.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讨论并归纳:提出了三条建议。 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 “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 稳定的后方。 7、提问: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 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 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 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 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8.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 “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讨论并归纳;“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 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10.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 11.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 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讨论并归纳: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 虚语) 13.提问: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讨论并归纳: O)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 14.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 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 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 “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 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 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 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 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15.提问: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 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 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 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 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 情。 四、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 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 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 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存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 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 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凤夜忧叹,恐托 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报先帝而忘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神 九之任也。 1.选出于“故五月渡沪”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B.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D.彼竭我盈,故克之 2.选出加点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 遂许先帝以驱驰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上文中‘由是感激”的“是”是指代是什么?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这 句话。 答: 4.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努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附译文: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 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 关头啊。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土们在边境上 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 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 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 不应当有差别。如果有做坏事j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 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 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伟、董允等人,都善良诚实,志向和心思都忠 贞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人 我以为宫中的事 情,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 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做事公正,对军事精通熟练,从前试用他的时 候,先帝曾称赞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 队中的事情,都可以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部队团结一心,把才能 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 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间,每逢跟我谈论这些, 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 军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 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 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 分,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 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严重挫折,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 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 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 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沪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现在南方已 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 中原,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家的 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 于权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无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 之、费伟、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朝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 冶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就应当责 备郭攸之、费袜、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认识、采纳正确的意拗深切 的追念先帝的遗命。(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着这篇表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 什么。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 lbo2 bao2薄纸2.Se4 Sai1 堵塞 3.hang2 xing2 4、Pi3 fou3 是否 5.wei4 yi4 遗失 二1.贫困衰弱2.特殊待遇3,发扬光大4. 痛心遗憾5.地位低微,见识浅陋6.感动激动 三1.希望竭 尽我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 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3.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 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1.D.2.D3.先帝不因为我地位 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今 的大事。4.C 出师 表 篇1224 探究指导 一、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崩殂 (cú) 疲弊 (bì) 陛(bì)下 性行(xíng) 行(háng)阵和睦(mù) 恢弘(hóng) 妄自菲(fěi)薄 忠谏(jiàn) 长(zhǎng)史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以遗(wèi)陛下 悉以咨(zī)之 裨(bì)补阙(quē)漏 猥(wěi)自 枉(wǎng)屈 夙(sù)夜忧叹 庶(shù)竭驽钝(nú dùn) 彰(zhāng)其咎(jiù) 咨诹(zōu)善道 遗诏(zhào) 不胜(shēng) 陟(zhì)罚臧(zāng)否(pǐ) 二、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幼年时随叔父避乱荆州。公元2XX年,刘备“三顾茅庐”,始出山,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被任命为丞相,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善计谋,通兵法,深得将士爱戴。公元234年,病死军中。留有《诸葛武侯集》。 三、文体介绍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请求和愿望。 四、 文章主旨因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后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以告诫和劝勉后主,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五、 文章注释及译文、分析 先帝 创 业 未 半而 中道 崩殂, 今 天 下 三 分,益 州 疲 弊, 此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 诚 危急 存亡 之 秋 也。然 侍卫之臣 不懈 于内, 忠志之士 忘身于外者, 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 盖 追 先 帝 之 殊遇, 欲 报之于 陛下也。诚 宜 开张圣听, 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 以 光 先 帝 遗德, 恢弘 志士 之气,不 宜 妄自菲薄, 引 喻 失 义, 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这一段,作者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此段为全篇议论张本。 宫 中 府 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 宜 异同。 若 有 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功过、好坏,(标准)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 作 奸 犯 科 及 为 忠 善 者, 宜 付 有司 论 其刑赏, 以 昭 陛 下 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 平 明 之 理, 不宜偏私, 使 内 外 异 法 也。 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内和相府刑赏之法不同。 这一段,作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侍中 侍郎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 皆 良实,志 虑 忠 纯, 是以 先帝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 简拔 以 遗 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悉 以 咨之, 然 后 施行, 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以为宫中的事情,事情不分大小,都可以拿来问问他们,这之后再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补充注释:阙:通“缺”,缺点。 这一段,作者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所作的安排。为下文说“亲贤”张本。 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晓 畅 军 事,试 用 于 昔 日,先帝称 之 曰 能, 是以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公正,对军事精通熟练,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他有才干,因此 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必 能 使 行 阵 和 睦, 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可以拿来问问他,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 优 劣 得 所。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各得其所。 这一段,作者说明出师前在军政上所作的安排。这也是为下文说“亲贤”张本。 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 帝 在 时,每 与 臣 论 此 事, 未 尝 不 叹 息 痛 恨 于 桓、灵 也。侍中、尚书、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 长史、参军,此 悉 贞 良 死节 之 臣, 愿 陛 下 亲 之 信 之,则汉室之隆, 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 可计日而待也。 就指日可待了。这一段,作者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这是作者给后主的第三项建议。 臣 本 布 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 求 闻 达于 诸 侯。 先 帝 不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 以 臣 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嫌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我因此十 由 是 感 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 值 倾 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 命 于 危 难 分感动、激奋,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严重挫折,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 之 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补充注释:苟全:苟且保全。闻达:闻名显贵。 这一段,作者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概括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先帝知臣谨慎, 故 临崩 寄臣 以大事也。受命 以来,夙 夜 忧 叹, 恐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的 托付 不效,以 伤 先帝 之明,故 五月 渡泸, 深入不毛。 今 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去作战)。现在 南 方 已 定,兵 甲 已 足, 当 奖 率 三军 北 定 中 原, 庶 竭 驽 钝, 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让我能用尽自己平 攘 除 奸 凶, 兴 复 汉 室, 还 于 旧 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 庸的才智,去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室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 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毫无保留地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这一段,作者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愿 陛下 托臣 以 讨贼兴复 之效,不效 则 治臣 之 罪,以告先 帝 之 灵。 若 希望陛下托付我讨伐曹魏、复兴汉朝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 无 兴 德 之 言,则 责 攸 之、祎、 允 等 之 慢,以 彰 其 咎;陛 下 亦宜 自 没有发扬美德的忠言,就应当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亲自 谋, 以咨诹善道,察 纳 雅言,深 追 先 帝 遗 诏。臣 不 胜 受 恩 感 激。 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遗诏。(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这一段,作者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 知 所 言。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着这篇表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 这一段是表文的结束语,诉依依离别之情。 六、 文章结构全文共九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作者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分析形势,谏广开言路。第二层(第2段):论内外一体,谏赏罚严明。第三层(第3~5段):说人事,谏亲贤远小。第二部分(第6~7段):以自叙经历为重点,表达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结束语。 七、 写作特色1 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2 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炼。 八、 一词多义 1以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表时间,“以” 受命以来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 用来,来 以光先帝遗德 2于 到 在还于旧都 对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在 受任于败军之际 3秋 时 危急存亡之秋 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4之 助词,的 忠志之士 代词,先帝的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5遗 yí遗留 以光先帝遗德 wèi给予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6行 xíng品行 性行淑均 háng古代军制,25人为一行行阵和睦 7所以 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用来 此臣所以报先帝 8效 大业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有功效,实现 不效则治臣之罪 九、 通假字 1 “阙”通“缺”,缺点 2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十、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① 光:发扬光大 ② 毛:长庄稼 2 形容词作动词①恢弘:发扬 例句:恢弘志士之气②亲:和……亲近 例句:亲贤臣③远:和……疏远 例句:远小人 3形容词作名词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奸凶:奸邪、凶顽的敌人。 十一、 古今异义 1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2义: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意义、含义 例句:引喻失义 3异同: 古义:差异。偏义复词,只有“异”起表义作用,“同”只起陪衬作用;今义:不同与相同 例句:不宜异同 4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5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6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7奖:古义:劝勉、鼓励今义:奖励、嘉奖 8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 9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十二、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① 例句:此皆良实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② 例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 2倒装句状语后置 例1:苟全性命于乱世,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译文: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例2:临崩寄臣以大事,语序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3省略句省略主语例句:诚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省略主语“陛下”和省略主语“臣”。快乐套餐 一、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a 崩殂( ) 性行( ) 臧否( ) 裨补阙漏( ) 陛下( ) b 咨诹( ) 夙夜( ) 菲薄( ) 猥自枉屈( ) 陟罚( ) c 驽钝( ) 攘除( ) 以遗陛下( ) 费祎( ) 行阵(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 陟罚臧否( ) 性行淑均( ) 夙夜忧叹 ( ) 引喻失义( ) b 中道崩殂 ( ) 悉以咨之( ) 此皆良实( ) 危急存亡之秋( ) c 平明之理( ) 臣本布衣( ) 以彰其咎( ) 咨诹善道 三、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a 诚宜开张圣听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 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 2 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身”的意思是。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4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 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5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参考答案 一、 a cú xíng pǐ bì bì b zōu sù fěi wěi zhì c nú rǎng wèi yī háng 二、a善恶 平 早 适宜、恰当 b死亡 询问 善良、诚实的人 时 c 治 平民 表明、显扬 询问 三、a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店铺)开始营业b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c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四、(一) 1先帝 2 zhòu;亲自;不长庄稼、荒凉(的地方)。3 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4 “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5 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出师 表 篇13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熟悉课文 (l)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请班里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 五、总结、扩展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 出师 表 篇14.《出师表》教案1 .《出师表》教案2 .《出师表》教案3 .《出师表》教案4 .《出师表》教案5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案(两篇) .《出师表》教案8 .《出师表》重点提要 笔记要点 .《出师表》基础训练 .《出师表》综合能力测试题 .《出师表》同步练习 .出师表·自学评估 .出师表·同步训练 出师表 苏教版 《出师表》ppt课件9 《出师表》ppt课件8 《出师表》ppt课件7 《出师表》ppt课件6 《出师表》ppt课件5 《出师表》ppt课件4 《出师表》ppt课件3 《出师表》ppt课件2 《出师表》ppt课件13 《出师表》ppt课件12 《出师表》ppt课件11 《出师表》ppt课件10 《出师表》flash课文朗读 《出师表》flash素材 出师 表 篇15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中国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出师 表 篇16一、写作背景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他小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喻极没出息;“把别人当成阿斗”,比喻极其糊涂。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他要离开国都,对这样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导又失君臣之礼节。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告诫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无比忠贞之情来打动刘禅。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二、难句例析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2.引喻失义。“引喻”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 “喻”是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译文:称引比喻不合时宜。3.性行淑均。“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之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5.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是“低微鄙俗”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来看我。6.察纳雅言。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7.庶竭驽钝。译文:让我用尽自己平庸的才能。三、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填入括号内。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5.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四、内容,层次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5段)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这部分分三层第一层(第1段)刘禅昏弱,耽于安乐,亲信宦官黄皓(小人),所以,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形势之危急,论及国家存亡之理,以警醒刘禅。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有一批忠臣志士感念先帝之殊遇而为国事尽心尽力,这就意味着客观形势固然堪忧,但希望仍然存在。最后提出劝谏: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忠臣志士的劝谏,才能够救国图存。这是第一项建议。说明:本段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分析形式;第二小层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第三小层,提出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层(第2段)这段内容有两点:赏罚标准要统一和执法不宜偏私。(若用课文中原文回答层意则应答第二段第一句).“宫中”,指刘禅皇宫中的亲信。“府中”指诸葛亮丞相府(即执政的朝廷)中的官员。223年,刘禅命诸葛亮开府治事,诸葛亮治府严明,赏罚有度。鉴于对刘禅昏弱的担忧,诸葛亮特意提醒刘禅,对宫中要赏罚分明,如同府中赏罚严明一样。赏罚严明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昏庸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亲近侍臣,受他们牵制与朝廷中执政的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这是东汉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诸葛亮把这作为前车之鉴而提出建议,他先强调宫府一体,执法要相同,然后提出对宫中要施行严明的赏罚制度的建议,说服力强。这是第二项建议。第三层(第3-5段)为了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的稳定,诸葛亮对人事的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将一批可靠的优秀的文臣武将一一向刘禅推荐,并警之以历史教训,让他明白亲贤远佞,才能兴复汉室。诸葛亮对人事的这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刘禅要亲信什么人,他都一一列举;刘禅要疏远什么人,就不言而喻了。他对刘禅“亲贤远佞”的建议,针对性强,意义重大。这是第三项建议。国内政局稳定,诸葛亮出师伐魏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一部分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下文的出师。第二部分:表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国忠贞不二的感情。第一层(第6段):自述出身,讲述个人经历。此段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先写自己身份,志趣,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接下来,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与先帝以驱驰。”中,再写自己对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的受恩感激之情。最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一句叙述自己与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第二层(7段):表达尽力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层(8段):提出光复汉室的要求。第四层(9段):诉依依之离情。五、内容分析:1.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2.文章开头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又说“益州疲弊”?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原因是:(1)先帝中道崩殂;(2)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魏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3.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治国建议?并且反复陈说的又是哪一条?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的建议共三条:(1)广开言路(即“开张圣听”)(2)严明赏罚(即“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远佞(即“亲贤臣,远小人”)反复陈说的是第三条。4.诸葛亮在这篇表中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励精图治,兴复汉室。5.“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论此事”的“此事”指什么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6.本文用“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对比说明什么道理?说明是否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的兴亡。7.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8.伐魏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指什么?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0.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