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范文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通用15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

  聚散两依依,聚亦欢喜,散也美丽 。因而,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常常描绘到送别的场面:有的令人荡气回肠,有的令人悲痛欲绝,有的令人依依不舍,有的令人勇往直前……不管它激起了观者的何种情怀,但它总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将在此系列活动中畅谈这一主题,描画此种美丽。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以文包诗为体裁以话别为内容的文章。它再现了李白在黄鹤楼边,给自己敬佩的老师兼心目中的兄长——孟浩然饯行,与孟夫子话别的感人情景。

  通过查找送别的方法,赏析送别的诗词,体验送别的情愫,抒发送别的感受,绘画送别的场面,参与以送别为题材的语文课——《黄鹤搂送别》的教学,设计一张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等系列活动,希望能初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对美的创设能力,对生活的实践能力等。

  实施过程:

  25 黄鹤楼送别

  目的要求:

  1、 通过文与诗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实际生活的情感体验,优美音乐的感染,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进一步学习,初步练习运用这种体裁进行创作。

  4、 教学拓展,设计一份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

  重点:

  1、理解文与诗的意思,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学习,练习创作。

  2、小报的刊头与排版的设计。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录音机、资料、小黑板。铅化纸、颜料、图片等。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暮春三月,柳丝细长,长江岸边,黄鹤楼旁,烟雾迷漫,繁花似锦。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景此时此地分别,他们是谁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2、分别即在眼前,他们是如何话别的呢?

  二、新授。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李白和孟浩然是如何话别的?

  2、指名回答。(回答要完整)

  3、再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对话。(同座)

  4、你们能表演一下吗?指名表演,要求其他学生当好观众,仔细看,认真听;当好导演,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当好演员,演出你的设想。并能说出为什么这么演?

  5、交流,再次表演。

  6、告别的话言犹未尽,随着一声“客官,开船了!” 孟浩然登上了小船,伴着江风渐渐远去。(略作停顿)这种离别送行的场面,在影视剧等文学作品中常能见到,我们自己也经常有切身体会。你能说说你见到的、读到的或经历过的场面吗?(学生畅所欲言)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令人十分感动,李白又是如何送行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李白送行时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句中的那些词给你感悟最深?

  2、交流。你感悟到了什么,并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好。

  3、过渡:“依然”、“伫立”、“凝视”直接描写了李白送友人远去的心情,而“白凡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衬托出李白送友人的时间之长,从而生动地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惜别深情,令我们身临其境。我们的心与李白一样,随着友人而去。(略作停顿)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情来读读这一段,好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4、过渡:李白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脱口而出,吟唱出了脍炙人口的送别名篇,它就是:(生答)(帖出古诗)

  四、解诗

  1、李白的这首诗你懂了吗?你是如何懂的?

  2、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交流。我国古诗中还有许多描写送别的,你能念一些给大家听听吗?老师也找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送别诗,请大家拿出资料,轻声读读,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3、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吗?过渡:(指板书)文美,诗美。文生动再现了话别送行的场景,诗凝练概括了话别送行的情景。我们通过文包诗这种体裁形式理解了这首诗,读懂了这篇文。

  五、拓展

  1、文包诗这种体裁真是不错,他可以帮助人们读懂诗。现在有一位小朋友想读懂一首诗,你能创作一篇文包诗来帮助他理解诗意吗?

  2、出示题目:采用文包诗这种体裁,创作一篇童话故事。题目自定。诗: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3、讨论创作

  (1)读诗说说诗意。

  (2)设想故事中有那些角色。

  (3)编写故事。

  第三课时

  一、导入小报设计

  二、确立小报的刊头

  1、交流刊名,提出要求。

  (1)、有新意。

  (2)、有深度。

  (3)、言简意赅。

  2、小组汇报刊名。

  (1)、同学互议。

  (2)、修改、创新、确立。

  3、刊头字体设计。

  (1)出示各种美术字。

  (2)自我创设美术字。

  三、组织材料

  1、交流材料内容。

  (1)、交流各地区、各时期人们送别的风俗。(出示准备的图片或绘画)

  (2)、汇报收集到的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歌赋。

  (3)、畅谈亲身体验。

  (4)、描绘影视剧中的送别场面。

  2、选定自己喜欢的各类作品。

  四、练习排版

  1、勾画轮廓。

  学习用铅笔勾线,划分版块。

  2、大胆着色。

  练习绘插图、刊头画、边框。

  3、认真抄写内容。

  尝试运用各种字体、不同格式抄写。

  五、总结

  舒缓的音乐,热烈的氛围,缤纷的色彩,稚嫩的笔触,我们充满兴奋与新奇,喜悦与自豪,创编了自己的小报。虽说它没有变成铅字,虽说它没有许多读者,但是它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智慧的起点,实践的展示台,成功的第一步。

  板书:

  25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境美 故人西辞黄河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情深 孟浩然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反思:

  有效教育实施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高耗低效”的问题,提升教育的质量内涵,准确地把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功能。有效教育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实施为背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释放教师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效能。国家教育部也早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强调指出: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的作业。《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作业应以布置量少、质高、有趣、灵活的内容为主,既减轻过重的负担,又使能力得以培养,知识得以传授,习惯得以养成,信心得以树立,心灵得以美化……

  此次以送别为主题的语文系列活动在学生的查找资料、阅读欣赏、描绘摹画中得以升华;课文中蕴涵的深情得以进一步理解,动手实践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变被动的获取为主动的汲取,变繁重的抄写为鲜活的设计;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尝试了实践的喜悦,受到了美学情感的熏陶。 同时,教者也确立了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点,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将生活与课堂衔接,拓展课堂,激活生活。通过教学中的多样化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地选择活动,能更深刻地去领悟教材,能更准确地去体会情感,能更深沉地去感悟艺术,能更机智地去挖掘生活。

  虽然此次活动受到了学生的青睐,但终因学生的阅历有限,文学功底不足,绘画技能较低,所以小报的质量不够高,仍需进一步的训练与培养。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述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设计理念】

  本课时以“讲读”为主线,以想象、表演为桥梁,以语言、思维发展为目标。在教学中,能过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语言的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人文美……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藏、终于、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课件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

  送别

  2、教师: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 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一说吗?

  3、学生交流。

  三、品读第1、2自然段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学生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2、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3、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一会儿……一会儿……”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4、指导朗读。

  四、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课件出示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指名读,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①“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②“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③“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如《春晓》、《宿建德江》)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3)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安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安慰的?

  2、课件出示孟浩然的话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指名读,说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是什么意思?

  (2)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3)指导朗读句子。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五、品读第4自然段

  过渡: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意,可是“送君千里终需一别”。

  1、引读:

  岸边(         ),似乎它们也对友人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课件出示句子,播放动画及背景音乐《琵琶行》。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   友人登船远去了,这时的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2)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3) 友人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此时此刻的他心情怎样?

  (4)  李白长时间地伫立在那里,心中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

  六、品读第5自然段

  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1、课件出示古诗,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小故事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6、感情朗读古诗 。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7、教师小结: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自己的真朋友,也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总结全文:这一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了诗人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那深厚的友情。

  八、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推荐古诗,课件出示:《别董大》、《赠汪伦》。

  4、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和优美句子。

  3、用“暂时”、“凝视”造句。

  【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送别

  李白  ——————————  孟浩然

  依依惜别、情深意重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3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抓“藏”“夫子”“敬仰”“兄长和老师”“酒”“依然伫立”“凝视”等词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领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指读课题

  (2)课文讲了谁送谁?(相机板书)

  2、回忆文本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名说

  (2)除了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概括?

  用诗句概括(相机评议:这位同学已经基本了解文包诗的特点了。)

  (3)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诗句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齐读

  分析:这一部分,除了让学生更好地回忆课文内容,大致将本文的框架,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正好也是本课的总起句。在这一环节,我还特地安排了让学生用诗句来概括本文。从而体现出文包诗的特点。在上课的同时,我顺便让学生寻找解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句子。从而进入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一对风流潇洒的朋友就要分别,轻轻打开书,默读课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生:依依惜别(板书)

  师评: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理解依依惜别

  (1)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感情很深厚,不忍分别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词

  师: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

  生有感情地读:依依惜别

  师: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这浓浓的情谊。

  3、朗读第二节

  (1)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

  生:藏

  师:藏的是什么?

  生: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还有哪里也看出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生:触动、有意、故意……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诗人与好友只好把这份离别之情藏在心中,越藏越深。谁能把浓浓的情意读出来。

  生个别读

  (3)启发激情

  师:平日,他们会做什么?

  生:作诗,交谈……

  师:饮食赏景,多么惬意,现在却将离别之情藏于心底

  生: 再读

  分析:紧抓“藏”“有意”引导学生体会。面对离别,两位大诗人的不舍,留恋,谁都不愿意先开口告别,也不愿意去面对离别这一刻的感情,从而将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也藏在学生的心里。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4、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依依不舍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生初读

  师:谁接着读。

  (2)自由读

  师:离别之情就在眼前,自由读,

  (3)理解诗人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会读书,不仅读懂礼拜的话,更能读懂李白的心。谁来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六个“您”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生:夫子读出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补充:夫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

  生:从敬昂、兄长和老师中知道。孟浩然比李白年轻了二十岁,但仍旧称他为老师。

  师: 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老师……谁来读出对他的尊敬?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什么?

  生:人品,诗篇。

  师:最早创造山水诗的诗人,谁知道他的诗?

  生:《春晓》……

  师: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释。

  李白还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看看注释,能读懂吗?

  师:因为您抛弃了

  生:因为您抛弃了荣华富贵,远离官场

  生:因为您淡泊名利,

  师:就是这样一个孟浩然,怎能不让孟浩然深深敬仰?

  生:“吾爱孟夫子……”

  师:他们就是志同道合的

  生:知己

  分析:在讲到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人品”时,我出示了《赠孟浩然》作为拓展,更好地让学生通过诗句理解来了解孟浩然的品质。因为诗句比较难懂,所以我添加了个别字词的解释,以便学生很快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说一说孟浩然的人品,同时,有一个学生通过“吾爱孟夫子”这句话,感悟到李白也是一个淡泊名利,抛弃荣华富贵的人,他们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学生知道,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很不容易,现在面临离别,是多么的不舍。

  师:你就是李白,请你表达出对孟浩然的敬仰吧

  生:朗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师:谁还想读

  生:朗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4)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

  师:我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深敬仰,还能读出什么?

  生:害怕没有见面的机会,依依惜别之情

  师:在交通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

  生:一生都见不到

  师: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朗读

  师:范读,

  生:齐读。

  师: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

  生:留恋,不舍

  师: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读。

  生:齐读。

  (5)升华感情体会

  师:你们就是李白,请你们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一只手不够尊敬,再高一点,举好你的酒杯,面对你深深敬仰的兄长和师长,起

  生:齐读。

  分析:创设情境,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一吐不舍之情,朗读效果较好。学生站起来,端起酒杯,想象自己面对深深敬仰的兄长和老师,满怀留恋,读到位。

  5、体会孟浩然的句子

  (1)指读句子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读!

  生: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2)体会孟浩然安慰李白

  师:孟浩然引用王维的诗,想说什么?

  生:孟浩然不想和李白分别。他是在安慰李白

  师:还有哪里也看出他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生:永世不绝

  6、分角色朗读

  师: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近了诗人的心理,分工读,感受孟浩然的心情。

  生:配乐对读。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生读第四自然段

  生深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1)理解“依然伫立”

  师:知道什么叫“伫立”吗?

  生:久久站立

  师:伫立前面还有一个词

  生:依然

  师:李白伫立在江边干什么,是在欣赏蓝天白云……?

  生:送别,看孟浩然

  师:你们就是岸边的李白,你们的心情就像波澜起伏的江水,你会想起哪些画面呢?

  生:在《阳关三叠》古曲中补白。

  分析:在这一部分中只注重了用语言渲染,将文本感情升华,丢弃了诗句的结合,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文包诗的特点。如果在读第四自然段时,回到诗句,从理解句子到理解诗句,并通过对文本的联想,创设情境,体味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2)创设情景,体会

  师:让我们一起听听诗人的心声:

  生:孟浩然,你是我的知己,你是我的朋友,你是唯一理解我的人啊。

  师: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李白在默默地说:

  生:好友阿,你一定要再来,我们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吟诗吧。

  生:我会想念你的。

  生:孟浩然,你一定要回来啊。

  2、第五自然段

  过渡: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吟出:

  (1)读古诗

  生:读古诗题目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读

  生:齐读。

  (2)理解古诗

  师:之什么意思

  生:到

  师:孤帆什么意思

  生:一只船

  师:几只

  生:一只

  (3)体会“孤帆”

  师:长江要道,难道只有这一只吗?

  生:孟浩然走了,就没有朋友了

  师:孤独,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只留下李白一个人,所以……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再深情地读

  生读

  师:谁想在音乐声中深情的诵读(配乐)

  生:诵读。

  四、回忆文本,背诵古诗

  师:滚滚长江都是水,千年已去人去楼空。后人浮想联翩。假如你登上黄鹤楼,你会想起两个人:

  生:李白,孟浩然

  师: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一定会想起其中的诗句:

  生:诵读。(去掉字幕)

  分析: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在讲解这篇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时候,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3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们读出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同学们都认真地读起书来,后来他们就小组讨论,然后作交流。他们找出了很多的地方。发言很踊跃。但有些回答是不到位的。由于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学生可能会回答地怎么样,又缺乏灵活的教学机智,所以很多问题我都没有很好地引导,帮助学生去深化认识。假如说在课前,我考虑地再多一些学生的情况,想得更细一些,那么我想教师”导”作用会发挥得更好,学生的认识也会向纵深发展。

  五、作业超市。(请选择其中的一题完成)

  1、背一背:积累几首你喜欢的送别诗;

  2、摘一摘:很多文章中都有这样的句子,它们既是写风景的,同时也是抒发感情的,作者把他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对景色的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请从课外文章中积累一段这样的句子。

  3、写一写:李白的这首诗脍炙人口,很快就传颂到了扬州。孟浩然看到这首诗,心潮澎湃,历历往事浮现在眼前,于是,他提笔写起信来——请把这封信写完整。

  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5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尽量多的潜心会文的时间,让学生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为宗旨。课始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几幅图景?(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潜心会文,投入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脑海中再现那感人的情景,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满饮此杯、依然、凝视、伫立、孤帆等,虽然只是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像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四、引入资料,促进深化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太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以及对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引用,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6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平江实验学校副校长惠兰老师在星海学校执教此课的第二课时。

  教学片段:

  师:哪些场面能感受依依惜别之情,把你的体会画出来,找出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写出你的感受,静静地默读。

  生边默读边勾画,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场面打动了你?

  生: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

  别之情。

  师在投影上出示此段文字。

  师: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生:不是,他们是借赏景不去面对离别,害怕伤心一触即发。

  师:体会很好。他们是借欣赏之情来藏伤心,怎么藏?

  生齐:“有意”藏。

  师: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他们一别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见,因此,他们的心情应该怎么读出来?指文字:读。

  生(突出重点字词,声情并茂地)读句子。

  师(深情地):真是:此时无声――

  生齐(投入地接到):“胜有声”,

  师:此时无泪――

  生齐(激动地):胜有泪。

  ……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师: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相机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

  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孟夫子: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生:“您”字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您”一共有几处?

  生齐读六个“您”:足见他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还有第二句“兄长、老师”从这点上看出尊敬。

  师:李白把孟浩然当成兄长,甚至——

  生齐:老师。

  师:李白鄙视权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为什么独独对孟浩然这样敬仰?孟浩然何许人也?老师请大家收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请交流。

  生:孟浩然,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师:李白也是一个诗人。遇到孟浩然真是千金易得——

  生齐:知己难求。

  生:孟浩然曾经做过官,后来辞官。

  师:因此说人品令人——

  生齐:敬仰。

  师:当时孟浩然四十岁,李白二十八岁,孟浩然已经诗名远扬,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他的诗我们学过哪

  首?

  生:《春晓》

  师生齐背古诗。

  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

  生:伤心!

  生:难过!

  生:不舍!

  师指板书,师生齐:痛彻人心,依依惜别!

  师:终于,一二齐读。

  生饱含深情读。

  师:“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虽然有意不去触动,可是毕竟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

  生:他们必须要惜别了,情不自禁。

  生一起动情地再读“终于……”

  师:满饮此杯!杯中是酒,更是——

  生:祝福

  生:友谊。

  生:千言万语。

  师:真是心有灵犀――

  生齐:一点通。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

  生:祝福。

  生:友谊。

  师:自己读孟浩然的话,读懂了吗?

  生:他在“劝李白”,劝伤感的友人。

  师:劝他——

  生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他用激昂的语言劝李白,真不愧是——

  生齐:兄长,是老师。

  师:一起读。

  生用激昂的语调再次齐读孟浩然的话。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评析:

  这原汁原味、返朴归真的课堂焕发出了语文的应有“味道”,学生和教师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上恣意挥洒,语言得以训练,语感变得敏

  锐,情感得到陶冶……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久久沉浸在浓郁的语文味道中,反复品味,余味无穷。

  一、妙语如珠,教学无痕,积淀文学底蕴。

  语文姓语,语文课堂就应当语味十足。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文素养,要有一种独特的

  “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的教师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惠兰老师善于激情、创设情境,用优美的词句构建课堂的结构,妙语如珠,她深厚的文学底蕴决定了语文味课堂构建的成

  功。惠老师匠心独运,孕教学于无痕,适时提供给学生可以积累的优美词语,如月下吟诗、花间畅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等,但更多的时候

  ,她是轻轻一点,起个头,让学生在情景中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泪胜――“有泪”,千金难得——“知己难

  求”。心有灵犀――“一点通”等。

  学生和惠老师只是初次“合作”,但却在短短的时间里有了默契,师生之间如此和谐,这有赖于教师情境的创设和情绪的渲染,更有赖于教学

  细节的精心设计。在名师的引领下,学生以前似曾相识的或者已经积累的好词佳句被激活,居然会自如地用了,可以想象孩子们内心的惊喜;

  可以推断,孩子们今后学习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必将高涨。

  二、紧扣文本,纯净高效,构建诗意课堂。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道,中间必不可少的就是必需的恰当地咬文嚼字。”

  语文课的学习不能脱离文本,看多了花哨的语文课,惠兰老师的课堂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学习,显得纯净而高效。

  惠兰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组织、引领学生品读、感悟、熏陶、运用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

  的积累,推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断提升

  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惠兰老师精心设计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后,学生也用如诗的语言来诠释他们的理解,

  如满饮此杯,杯中是——友谊、杯中是——祝福、杯中是——千言万语。孟浩然一饮而尽,收下了——友情,收下了——祝福等。相信学生,

  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能还你一个精彩!

  本课主要通过读中感悟,自主交流后再回到读中表现,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如引导学生体会了“有意不去触动”后,学生朗读时就读出了重

  音和语气。再如“终于……”和“孟浩然的话”学生感悟后的几次朗读水平均出现螺旋式上升。

  书声琅琅的课堂,也飘溢着诗意的芬芳。

  三.巧于安排,精于裁剪,凸现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整堂课,我们所看到的惠老师,始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千年以前的离愁别绪里的,一起欣赏着,一起感动着,她真正成为了平等中首席!而教

  师有效的调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

  从一开始,惠老师就发挥孩子的学习的自主性,让孩子自我感悟,同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注重方法的培养,关注细节,培养读书的习

  惯,引导学生找句子、词语、甚至标点,划划写写。在学生交流时,也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自由讲述,适时点拨。在感悟关键字

  词时,当学生没有找到的文本中的“终于”两字,教师充分发挥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及时指出,引导孩子体味。

  一个好的教师,也必定是一个优秀的裁剪师。

  让孩子收集资料是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看惯了一上课就先交流收集材料的冗长开头,再看这节课的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惠老师将人物生平

  介绍的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挂起钩来,让学生适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交流,着重介绍孟浩然的人品。老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补充学生不

  易查找到的故事背景,孟浩然和李白交往时的年纪、故事等娓娓道来,帮助孩子理解李白对孟浩然“兄长和老师”感情的由来,有效弥补了学

  生收集资料中的空白点。

  此外背诵孟浩然的古诗,也是合乎时宜、有效的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巧妙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细节,从而使孩子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课堂上升到一个师生融合互动的境界。

  如果说惠兰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是一篇美文的话,那么她的课堂就是浸润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里的课堂,是飘溢着浓浓的纯

  正的语文味道的课堂,是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得到美的享受和新的提升的诗意课堂!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

  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分析: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1.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带来一首《长亭送别》,让我们来一起静静地欣赏吧!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师:从这首歌中,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a唱者的心情很忧伤。b这两个朋友间的感情很深。c歌者舍不得他的朋友离去。d唱歌的人心情忧伤。e朋友分别时难过的场面。)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啊!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或歌或写。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离别的情怀。老师这里有一首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激情诵读,学生自由读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送别时诞生的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今

  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提笔即是练字时,”不要错过练字的机会。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鹤”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得紧凑些。)

  3.齐读课题。

  二、基础达标检测。

  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有没有信心。

  打开学案作业,完成基础达标1、2

  (请二人小组互相交换,检测,全对的请为对方赠送一颗小红星。)

  2.得到小红星的同学自豪地举起自己的小手。你们真了不起,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愿意和你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重新感受一下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动人场景。请打开课本13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完成学案作业设问导读1。

  2.同桌交流。汇报。

  3.默读课文,对照古诗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完成设问导读2.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1——3自然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自然段)

  四、细读品味。

  1.自由朗读课文1、2、3自然段,完成学案作业设问导读2.

  在文中找出和“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相对应的内容,仔细品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出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

  人孟浩然饯行。(就是烟花三月下扬州。)

  (预设a.描述了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情景b.在这么美好的景致下,诗人却正在设宴为朋友送行,更是反衬了离别的伤感。c.我知道了:“故人”指的是好朋友,在文中指李白和孟浩然。)

  2.通过课前的预习,课下搜集的资料,你对李白和孟浩然有哪些了解呢?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代表作:《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指导朗读。

  a.指生读。 b.全体读。

  (评:听了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副阳春三月,百花争艳的景色。)

  5.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描述了黄鹤楼的壮观。)

  6.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一会儿眺望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两个人感情深厚,不忍分离。)

  (1)理解“远眺”和“仰望”。完成学案作业基础达标3.

  二人小组交流,汇报。

  (2)理解“依依惜别”。(留恋,不忍分离。)

  7.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度:不忍别时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完成学案作业三、巩固练习:1.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题。

  2.师:知己难求啊!难怪这样难舍难分,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的之情送回诗中去,把相对应的诗句读一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你们读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情谊,把他们那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读出来了,你就像一个真正的诗人。你把他们那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读出来了。你读出了诗人的心声。)

  五、品析重点,走近内心。

  你能找出和后两行诗相对应的内容吗?请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1.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杨柳依依指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仿佛也在留。恋孟浩然,不忍心让他离去。)

  2.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伫立”指长时间地站着。“凝视”指聚精会神地看。这句话写了李白长时间地站着,聚精会神地望着孟浩然远去的身影,反映了他和好朋友孟浩然之间不忍分离的深厚友情,朋友远行,他的心也随之而去。)

  3.凝视是什么意思呢?请完成学案作业基础达标3.根据意思写出含有“看”的词语,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4.几多不舍,几多祝福,都化作李白心头的诗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理解“孤舟”“唯见”。

  “孤舟”是什么意思?老师心中有个疑问:暮春三月,长江边上,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热闹非凡,怎么可能是“孤舟”“唯见”呢?我认为是李白写错了。

  (一个“孤”字背后有一双凝视的眼睛,有一份浓浓的离愁。李白舍不得孟浩然离去,眼里只有孟浩然乘坐的小舟,她目送孟浩然乘坐的小舟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站了很久,目标始终盯着白帆,“孤”字更表现了李白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怀。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借景抒情。)

  6.此时,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也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他会想什么呢?

  (朋友,真舍不得你走啊!

  祝你一路平安。

  这一走,咱们何时才能相见啊?

  你走了,再没有人和我饮酒作诗了。)

  7.小结:

  多情自古伤离别,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李白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激动地心情,随即吟出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8.你能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吗?

  六、总结拓展。

  1.《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既有文又有诗,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

  2.小练笔。

  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李白的古诗《赠汪伦》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篇文章。

  3.读一读其他送别诗。

  附: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宿建德江》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八、板书设计:

  饯行

  25、黄鹤楼送别话别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习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习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习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0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谢谢

  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自由读)

  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

  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4、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2)师:(多媒体)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4)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5)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读。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练一练。。

  (学生自己练习)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挥手与李白告别,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理解这句诗?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4、理解“伫立”、“凝视”

  5、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6、指导朗读。 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读第五自然段。(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快场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现。)

  2、所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生齐读)

  3、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名诗句,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1

  设计理念:

  1、由点到面,感悟情感

  2、引导想象,触发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初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鸱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人文本;美美读词,初人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B、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他们一别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见,因此,他们的心情此时是什么样?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1、谁愿意做做那伤感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图)“相见对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们看,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3、不忍离别但是终须别呀!李白伫立江边,望着一江春水,不忍离去,此时他会在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给景以人的灵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强烈的渲染,学生深受感染,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欲罢不能。)

  (五)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盂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设计意图:由乐曲导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同时凄婉惆怅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佳境,学生感伤的情怀随之升腾,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伤感的音乐中学生动情地诵,感伤地读,那伤感的情怀彼此传递,那思念的话语静静地流淌,那感动的真情打动人心直至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2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4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

  b齐读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并同桌讨论弄懂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①“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是诗句中哪几个字?

  ②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C、出示图片并提问: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觉得景色怎样?

  D、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提问:

  (1)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2)这一句话写了什么?

  (3)为什么有意不去触动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A、出示句子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默读并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4)、指导读

  B、再出示句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1、指名读

  2、提问:

  (1)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

  (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邻”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4)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5)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提问:

  (1)、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白帆渐渐远去,然后消失,说明了什么?

  (3)、此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全诗

  提问:什么是“脍炙人口”?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四、总结全文。

  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临写作业

  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饮酒、话别、友谊不绝)

  ⑵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

  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⑶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

  (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⑷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孟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

  (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⑸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是王勃)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面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⑹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⑺齐读第三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

  ⑵“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

  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

  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

  ⑸齐读第四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⑵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⑸齐读第五自然段。

  一、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大家学得很有兴味。

  二、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5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离别类的诗词。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