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春 望 |
范文 | 春 望(通用12篇) 春 望 篇1.《春望》教案 杜甫《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教案1 苏教版《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知识导学 .苏教版《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教案1 《春望》flash在线朗读 《春望》mp3课文音频朗读 《春望》ppt课件(1) 《春望》ppt课件 杜甫《春望》wav音频朗课文朗读 诗五首《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登飞来峰》《论诗》flash朗读 苏教版《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ppt课件(1) 苏教版《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ppt课件(2) 苏教版《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ppt课件 春 望 篇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板书设计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簪 春 望 篇3望岳 一、导入 。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介绍背景导入 ,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 ◆ 《石壕吏》简案 第1页 共2页 ◆ 三、整体感知: 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春 望 篇4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7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阅读欣赏课堂教学实录 沂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黄玲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一、联系已知,谈话导入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诵读古诗,谁愿意展示自己,选一首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长恨歌》。 师:你背得真好,请坐。 生:背《江畔独步寻花》 师:真美呀! 生:…… 师:大家积累的古诗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两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想读吗? 生:想读 师:请看屏幕。 师:这两首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 二、感知诗意,质疑探究 师: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读这两首诗。)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可以选择一首来读。 生:我想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生:我读《春望》。 生:我读《春望》。 生:我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刚才她读时有一个字,就是“卷”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juǎn”。 师:对,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要读“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师:短短的时间我们就把诗读得这么流利,真棒!诗的意思有没有信心弄懂呢? 生:有。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首诗,并借助下面的注释想想这两首诗大体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用“?”标出来,等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开始吧! (生读诗讨论。) 师:大家学得很投入,讨论得也很热烈,谁愿意说说诗的大体意思,想说哪首都行,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生:我知道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时心情很高兴。 师: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真会读书。 生:我知道《春望》写的是作者看到国家破碎,心情非常悲伤。 生:我知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高兴的心情,《春望》表达的是悲伤的心情,。 师:你能把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真会读书。 …… 师: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我不知道“浑欲不胜簪”的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就是头发很少,连簪子都别不住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诗句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读书真认真。 …… 师:我们通过互相帮助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们真会学习呀! 三、对比学习、体会诗情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这两首诗,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作者都是杜甫。 生:这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系。 生: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是一首表达的是高兴的心情,一首表达的是悲伤的心情。 生: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每一句是七个字,《春望》每一句是五个字。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大家说到这两首诗都与一场战争有关系,知道是哪场战争吗? 生:我知道是安史之乱。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那可是是改写唐朝命运的一场战乱,老师这有一段录象,请看。 师:看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什么? 生:战争太残酷了。 生:战争太可怕了。 …… 师:在这样一场堪称浩劫的战争中,人民生活会怎样? 生:人民生活会很贫困。 生:有很多人会死在战场上。 生:人民会背井离乡去逃难。 …… 师:诗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诗人的生活会很贫困。 生:诗人会很伤心。 生:诗人可能会和人民一样出去逃难。 …… 师:是呀,在连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诗人饱经流离和凌辱之苦,所以当他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消息时,他的心情会怎样? 生:诗人会很高兴。 生:诗人会很愉快。 生:诗人会很兴奋。 …… 师:大家的发言围绕一个字,“喜”。(板书:喜)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想一下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喜悦? (生读诗思考。) 师:谁愿意说? 生:我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听到收蓟北的消息时,眼泪把衣裳都沾湿了。 师:你能再读读这一句吗?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你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悦。 生:我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听在大声唱歌,开怀畅饮。 师:是呀,大声唱歌,开怀畅饮,庆祝胜利,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 生:那是一幅喜庆、热闹的场景,不光是诗人,人们都在庆祝胜利。 师:此时此刻只有一个心思忙着什么? 生:想要赶快回到家乡去。 师:对,“青春作伴好还乡“。谁愿意读这句?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我们一起读,好吗? (生齐读这一句。) 生:我从“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家里人脸上的忧愁都没有了。 师:你能想象当家人听到失地被收复的消息时的情景吗? 生:家里人脸上的忧愁一扫而光,非常高兴,激动的东西都来不及慢慢收拾,胡乱的收拾书籍还有其他东西。 师:是呀,愁消哀散,狂喜不已。“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谁还愿意读这一句?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生:我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知道了诗人的心情非常急,他想快点回家去。 师:真是归心似箭,身在巴峡,心已回到了家乡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谁愿意读这一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师:我们一起体会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再来读全诗,再次感受诗人的喜悦,好吗? (指名读,齐读。) 师:我也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是呀,战乱初定,家人团聚,国家即将迎来和平,诗人狂喜流泪,当战火连绵时,诗人的心情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春望》。这首诗写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当时,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洛阳,杜甫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素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人安置在四川,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他身陷贼中半年之久。春天来了,看着昔日繁华,如今满目凄凉的京城,他不由触景伤怀,写下了《春望》。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想一想,在这暮春时节,诗人望到了什么? (生读诗思考。) 师:谁愿意说? 生:诗人望到了城春草木深。 生:诗人看到了城里的草木很茂盛。 师:为什么草木深?人呢? 生:人们都上战场打仗了。 生:很多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 ……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非常荒凉。 生:荒无人烟。 生:满目荒凉。 师:山河依旧,国已破碎,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满城草木丛生,人烟荒芜,看到这些,诗人心情如何? 生:诗人心情悲痛。 生:诗人心情难过。 生:诗人心里很伤心。 ……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围绕一个字“悲”。(板书:悲) 师: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心情?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鸟儿在快乐地歌唱,可是诗人看到、听到这些,反而感到更加伤心。 生:春天来了,百花盛开,鸟语花香,可是诗人想到国家破碎,自己妻离子散,伤心的眼泪都滴落到花上。 师:是呀,动荡的时局让人忧虑,所以诗人见花开而落泪,又想到妻离子散,所以听鸟语而心痛,此刻,诗人心情怎一个悲字了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谁愿意读这一句?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师:诗人还望到什么? 生:诗人还盼望家书。 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什么抵万金? 生:战争已经打了三个月了,诗人和家人分离,盼望着家人的书信,在诗人的眼中,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生:战争已经打了三个月了,书信都没有办法传递了,诗人收不到家人的书信,心里很着急,所以觉得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战争阻断了家信的传递,一封普通的家书让身陷囹圄的诗人望眼欲穿,而音讯全无。于是,这国伤家恨让40岁的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谁来读这一句?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诗人什么样了? 生:不但头发都白了,而且都快掉光了,连簪子都别不住了。师:谁还愿意来读这句?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国家已处在危难之中,人民饱受流离之苦,身处乱世的诗人不禁心痛流泪,让我们再来读全诗。 (教师引读、指名读、齐读) 四、深化体验,升华情感。 师:此刻,两相对比,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喜”与“悲”,让我们再借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你想读哪首就读哪首。 (出示屏幕,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你们的心与诗人相通了,已经与诗人同欢喜,共悲伤,请你们想一想,诗人的“喜”与“悲”,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离别和团聚吗? 生:因为国家破碎而悲,因为失地收复而喜。 生:因为京城被叛军占领而悲,因为官军收复失地而喜。 师:杜甫仅仅是一位满腹经伦的诗人吗? 生:他还是一位爱国的大诗人。 生:他还是一位热爱人民的大诗人。 师:是呀,杜甫不仅是一位满腹经伦的诗人,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圣。他的血脉感情总是随着国家的命运跳动,他的诗中有很多都渗透着强烈执着的爱国之情。请大家课后多读读杜甫的诗篇,进一步去感受杜甫、理解杜甫,好吗?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春 望 篇5教学目标 ①背诵诗歌。 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课时安排:半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②熟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春 望 篇6《春望》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诗,诗中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春望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望》阅读原文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阅读题目24、“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 答: 26、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 27、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春望》阅读答案24、战争(2分) 25、残破凄凉(2分) 26、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或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2分)27、B(2分)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1分)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理解。(2分) 春 望 篇7望岳 一、导入 。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介绍背景导入 ,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 ◆ 《石壕吏》简案 第1页 共2页 ◆ 三、整体感知: 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春 望 篇8——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春雪阅读答案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解析】 新年:指 农历正月初一。 故:故意。 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被穿树飞花的春雪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译文: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⑴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⑵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春雪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⑴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意思对即可) ⑵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把初春的景象写得富有情趣。(意思对即可) 春望阅读答案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 ,实际上是写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望阅读答案 1.望 山河草木 花鸟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画面描写、揭示含义,意同即可) 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 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中考语文散文的阅读方法解析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春 望 篇9“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春望》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春 望 篇10《春望》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古诗的阅读答案解析,希望大家能够加深理解。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择题 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 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④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颔联寄 于 ,表达 之感,运用了 的修辞。 3、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 4、本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诗人 之情。 5、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9、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10、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12、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望》答案: 1.①C ②D ③C ④ C 2、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安史之乱 9、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0、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1、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2、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春 望 篇11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头两句诗即直写眼前景物: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已江山易主,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荒芜。三、四句是触景生情:眼望春花却流出离别之泪,久别的苦情使人听到鸟儿叫也心惊。五、六句则以家书久绝的夸张描写,表现了离乱中的思亲之情,写出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状,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感悟诗情,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与爱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会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 导入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二、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预习,初步学习古诗。 1、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2、自读,准确流利。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抵 搔 浑 簪 3、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四、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结合预习、书下注释、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五、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诗的意境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 2、引导学生说说每句都描写了什么?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6、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思亲 浑欲不胜簪 春 望 篇12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感时恨别抵搔 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 寓情于景感时忧国 城春草木 溅泪花 触景生情过渡 惊心鸟 产生共鸣烽火家书 恨别思家 细节描写搔更短不胜簪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