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伊索寓言教学实录
范文

伊索寓言教学实录(精选2篇)

伊索寓言教学实录 篇1

  我讲话后面的同学能不能听得见?

  我们先来聊会儿。

  我们班有没有平常喜欢讲笑话、故事的同学?一开口就能让大家乐的同学?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咱们来看一看,好不好?

  1+1=几。

  我们班的故事大王可不少,在2000多年前,有一个故事大王,他的名字叫(伊索),可以上课了吗?

  这节课我们要读的课文是《伊索寓言》,课文中有三个小故事,谁来告诉我?

  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羊、

  这三个故事有趣好玩,你们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出来说话了。

  “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狼来了,狼来了!”

  “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指名读这三句话,评价。

  比较一下,三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但是有相通的地方。

  不着急,比较是思考的一个办法,比较会产生问题。

  这些话都有引号,全是人说的。

  这三句话都是骗人的。葡萄不是酸的,狼来了,

  骗人的撒谎的,用赵本山的小品的话叫什么?

  忽悠。

  分别忽悠谁呢?

  忽悠自己。

  板书:说谎。

  说谎,说谎的时候心会发慌的。

  课文中有一个带谎的词语,是什么?惊慌失措。

  那两只狐狸和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

  自由朗读课文,找到具体的词句,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来交流。

  强调要求,一定要找到具体的词句,一定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自由读课文。

  狐狸为什么要撒谎?

  非常的妒忌。

  我觉得狐狸吃不到葡萄,反正也无所谓,就想他反正也没成熟。

  我觉得狐狸很笨,做事情应该去尝试一下。

  他说是酸的,他想吃酸的,会掉牙的,还好不吃。

  没有落下来,肯定是酸的。

  眼睛看得见,牙齿够不到。他说这句话是来

  安慰自己的 。

  板书:安慰自己。

  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是酸的不是葡萄的味道,是什么?

  心里发酸。吃不到葡萄,心里酸溜溜的。

  这酸溜溜的话该怎么读呢?把这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读一读。

  指名读。

  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

  狐狸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是世界性的俗语了。

  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引读:……

  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知道葡萄是甜的,她会告诉狐狸,狐狸会怎样酸溜溜的说呢?

  哎呀,甜的就甜的吧,

  我才不吃呢,我家多的是,干嘛要吃树上的呢。

  那些葡萄肯定被麻雀和虫子弄坏了。

  不吃也罢,我反正已经吃饱喝足了,要吃这些干嘛呢?

伊索寓言教学实录 篇2

  寓言教学:以“矛盾”催生智慧——《伊索寓言》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现场】(第二课时)

  一、异中求同,生成矛盾

  师:课文中有三个小故事,谁来讲一讲?(学生复述《狐狸和葡萄》、《狼来了》和《蝉和狐狸》,略)

  师:这三个故事非常有趣。你们看,故事中的人物走出来了(呈现课文人物的语言)——谁来读一读他们的话?

  葡萄架下的狐狸:“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牧羊的孩子:“狼来了,狼来了!”

  大树下的狐狸:“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生(读):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师:不吃也罢,吃了会酸掉牙的!(众笑)

  生(读):狼来了,狼来了!

  师:狼来了吗?顶多是狼狗来了!(学生重读,读出了惊慌失措的语气)

  生(读):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天才的歌唱家!

  师:忽然想起了一句话:你真是——

  生(齐):太有才了!

  师:这三句话说话人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但有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没有?(课堂出现暂时的阻滞。)

  生:这三句话都有引号。

  师:一年级的孩子都能看出来。(笑声)

  生:这三句话的后面都有一个目的。

  生:这三句话都是忽悠人的,一读就知道说的不是真心话,是谎话。

  师:那葡萄架下的狐狸忽悠谁呢?

  生:忽悠自己。

  师:呵呵,用一个成语就是——

  生:自欺欺人。

  师:同学们找到三句话的相同点了,(板书:说谎)说谎时心会发慌的,这个“慌”字怎么写呢?(区别“谎”与“慌”的写法。)

  师(生成矛盾):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词句支持自己的观点,选一个故事讲讲自己的想法。(学生读、悟,课堂陷入长时间的沉静。)

  二、同中求异,生成矛盾

  片段1.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想一想,葡萄架下的狐狸、大树下的狐狸,还有那个牧羊的孩子,为什么撒谎呢?

  生:其实葡萄本来不是酸的,狐狸是非常想吃到它的,我从“成熟”、“馋得直流口水”可以看出来。因为他吃不到葡萄,想尽办法都白费劲,所以就说葡萄是酸的,吃了牙齿会酸掉的,不划算的。

  生:我从“想尽办法”也可以看出狐狸一心想吃到葡萄。

  师:吃不到葡萄,就说这个话来——

  生:安慰自己。(师板书:安慰)

  师:同学们能够联系具体的词句来谈,非常好!那些葡萄晶莹剔透、非常诱人,馋得狐狸的牙齿格格地响啊,可是他眼睛看得见,嘴巴够不到哇。(生笑)——想一想,这里的“酸”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是说葡萄是酸的,而是说心里发酸。

  生:心里有些妒忌。

  生:就是吃醋了。

  生:心里酸溜溜的,有点难过。

  师:嗯,心里酸溜溜的,就把甜的说成——(学生接“酸的”)把好的说成——(学生接“坏的”)把美的说成——(学生接“丑的”)这个酸溜溜的话该怎么读呢?

  (学生练习读出语气,指名读,评读,略。)

  师(再次激疑):狐狸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成了世界性的俗语了。——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看见了,告诉他这葡萄是甜的,面对这尴尬的情景,狐狸又会怎么酸溜溜地说呢?

  (课堂中再次出现“涩”味,过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生:甜的就甜的呗,我这几天恰好牙齿疼,才不要吃呢。(笑声)

  生:这葡萄肯定被小鸟咬了洞,吃了会拉肚子的。(众笑)

  生:不管你怎么说,这葡萄就是酸的!

  生:哎哟歪,谁希罕这东西啊!(众笑)

  生:这里面肯定有虫子,吃了肯定不好过。再说了,我是食肉动物,什么没吃过,谁稀罕这个啊,不吃,不吃,就是不吃!

  师(再次激疑):这个“酸”字读懂了!“酸葡萄心理”有趣的!——同学们,假如有人告诉狐狸,伊索先生知道了这件事,并为此嘲笑它了,狐狸先生又会怎么对伊索说呢?

  生:伊索先生您太尖酸刻薄了,我要是能吃到葡萄,干嘛会这样说呢?(笑声)

  生:伊索先生,我这样不是为了心里好受一点吗,干嘛嘲笑我呢?

  师:这样看来,狐狸有可气、可笑、可悲、可叹的一面,同时也有可爱的一面哦。——同学们,让我们有声有色地讲讲这个故事。(学生有感情地读、述。)

  片段2.

  师:我们来换一个故事交流。

  生:牧童说谎是为了寻开心。村民们被骗了,他就十分得意,很有成功感的样子。

  生:我从“好几次”可以看出来,他是撒谎狂!(笑声)

  生:牧童撒谎是在捉弄人,从“牧童看到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中的“哈哈大笑”可以读出来。(师板书:捉弄)

  师:你能紧扣词句来表达自己的理解,非常好。读书,就要对语言有灵敏的感觉。

  生:这是在搞恶作剧呢!

  生:老师,我有一个看法,男孩子太无聊了才撒谎的。

  师:这样说来,大人们也有责任?这个牧羊的孩子也值得同情?

  生:你看,牧童在村边放羊,没有书读,也没有人和他一起玩,他很孤独、无聊,用这种办法引起人们的注意!

  师:有道理!寻开心也好,无聊也好,但采取撒谎这种极端的办法都是不对的,后果很严重。(引读)后来,狼真的来了。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

  生(齐读):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师(引读):可是没有人前来帮忙,他继续大喊——

  生(齐读):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师(引读):然而,他喊破了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牧童的声音在那个山头回荡着,回荡着,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传来,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生(齐读,声音压低):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师(再次激疑):假如狼一直没有来,孩子侥幸过关了,后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后来,人们不相信他了,他也觉得无聊了,又开始编其他的谎言了,从此再也没人理他了!

  片段3.

  师:《蝉河狐狸》中的狐狸为什么撒谎呢?

  生:《蝉和狐狸》中的狐狸撒谎是为了拍马屁。

  师:拍马屁的背后有个—一

  生:美丽的谎言。

  师:又回到谎言了。(笑声)

  生:美丽的谎言背后有个陷阱,就是想吃掉蝉。(师板书:陷阱)

  生:美丽的谎言背后有个阴谋。(师板书:阴谋)

  师:课文中有个词语,也是这样的意思——

  生:圈套。(师板书:圈套,认读“圈套、陷阱、阴谋”这三个词语)

  师:用同样的办法,狐狸曾经骗了谁?(生齐说“乌鸦”)

  师(生成矛盾):想一想,假如乌鸦遇上了蝉,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堂中又出现短暂的阻滞,过会儿学生纷纷交流)

  生:乌鸦遇上了蝉,佩服地说:“蝉老弟,你真有判断力啊!”蝉听了乌鸦的话,笑着说:“乌鸦大姐,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遇上狐狸这样的人,一定不要被它的花言巧语迷惑住了!”

  ……

  师: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

  生:吸取教训。

  三、异中求同,再生矛盾

  师:看来,三篇课文都与这个“谎”字有关。葡萄架下狐狸的谎言,是为了安慰自己;牧羊孩子的谎言,是为了捉弄别人,排遣孤独、无聊;大树下狐狸谎言的背后,是设下的圈套,是可怕的阴谋,是美丽的陷阱。我们抓住了一个“谎”字,理解了这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下面我们默读课文,看看这三篇课文之间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较出智慧,看谁发现得多。(课堂再次出现阻滞,学生长时间读、悟,做批注,之后纷纷举手。)

  生:这三则寓言的结尾都有一个道理,(读)“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师: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媒体呈现)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师:这个道理是不是像人生格言似的?咱们把这样的结尾取名为“格言式结尾”(板书:格言式结尾)。这是我们发现的,有知识产权的哦。

  师:我们的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学生接“有”)其实,我们的心中也住着“狼”,住着“狐狸”,……就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到了关键的时刻,我们不要让不好的一面跑出来哟。(学生若有所悟)——我们接着来交流。

  生:我发现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两个动物,故事的主角是动物。

  师:也就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写的。在伊索寓言中,狐狸和狼一般扮演什么角色?

  生:他们都扮演反面不光彩的角色。狐狸狡猾,喜欢骗人,是个大忽悠。狼凶猛,是个大坏蛋。(众笑)

  生:这个狐狸扮演阴险的女人,狼呢,是坏男人。(笑声)

  师:那你说狐狸和狼有没有优点呢?这样抹黑他们公平吗?(学生回答“不公平”)

  生:我爸爸正在读《狼图腾》,其实狼很有团队意识,勇敢,坚强。狐狸很聪明,一看它的样子就觉得很机灵。

  师:嗯,那如果你们有兴趣,课后为他们编个是正面角色的故事。——同学们,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们接着交流?

  生:我发现,每个故事的题目里都有一个“和”字,都是什么和什么。

  师:嗯。这是用来比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生:他们都是一个故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虽短,但都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走就走了呗,偏偏又回来说了句酸话。

  师:说得好!我们编写故事时,也要有意想不到的地方,也要有吸引人的地方。

  生:这三个故事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

  生:这三个全都是伊索寓言。

  师:真是一句大实话。(众人笑)——同学们,我们还读过与之类似的故事吗?

  生:《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农夫和蛇》、《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

  师:想想这些故事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呢?

  生:这些故事都很有趣,好玩。

  生:都有道理,有说服力。如果直接告诉道理就没有说服力了,但编成故事就有意思了。

  生:这些故事都耐人寻味,故事主人基本都是动物,让人想像,读了还能联系到自己。

  师:好了,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它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如果你们感兴趣,课后把《伊索寓言集》找来读读,我们再来开一个读书报告会,好吗?

  生(齐):好!

  【教后反思】

  寓言教学重在“生成矛盾”

  《伊索寓言》(苏教五上)中有三个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学生对这三个故事并不陌生。一般地,寓言故事乍看都很简单。教学这类文本,要以形象感悟内涵,充分地进入故事当中去,建构“我和寓言”的关系,寓言所寄寓的道理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田。如果架空分析,寓言教学就会有很“硬”的感觉,纵然寓言故事说明的道理再深刻,也是外在于学生的。这就要揭示矛盾,给学生强而有力的刺激。教学中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与发现,他们就会硬撑着进入文本内部,思维处在疲沓状态,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这就需要寻找一种“催化剂”,依此引发思维冲突,展开文本细读过程,建构“我和寓言”的关系,创造融通共生、自由和谐的境界。

  拿这个故事来说吧,教学从人物的话切入,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主题聚焦在“谎”字上,自然就有了矛盾:“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教师利用这个矛盾串起了全文教学的脉络,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将“不难”的寓言引导到“难”的困惑中,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此外,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比较,文本内容形成互补、互为资源,不仅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而且使学生对文本有了“陌生化”的感觉,利于打破惰性思维,激起创造的热情。比较出智慧,“比较”是矛盾生成的重要方法。如果以单个文本为单位,学生的思维就会从表面到表面滑行,无法真正进入到故事中去。

  接着,紧扣“谎”字深入三个文本的细部,由文字或由学生的感悟掀起波澜,理解“酸葡萄”、“狼来了”、“奉承话”背后的意义。第一个片段,学生在理解狐狸说谎的基础上,进而调细“酸”的语境意义,之后利用假设、还原的办法再生矛盾:“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看见了,告诉它这葡萄是甜的,面对这尴尬的情景,狐狸又会怎么酸溜溜地说呢?”“假如有人告诉狐狸,伊索先生知道了这件事,并为此嘲笑它了,狐狸先生又会怎么对伊索先生说呢?”这样不断揭示矛盾,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学生对“酸葡萄”也就有了个性化的解读。第二个片段,教师根据学情掀起冲突:“这样说来,大人们也有责任?这个牧羊的孩子也值得同情?”这样就颠覆了长时间以来对“狼来了”的一元化解读思维。第三个片段,把另一个熟识的故事《狐狸和乌鸦》引进课堂,通过“乌鸦”和“蝉”相遇生成矛盾,寓意的理解也就自然蕴含在其中了。三个文本读后,自然地也就理解了“三篇课文都与这个‘谎’字有关。葡萄架下狐狸的谎言,是为了安慰自己;牧羊孩子的谎言,是为了捉弄别人,排遣孤独、无聊;大树下狐狸谎言的背后,是设下的圈套,是可怕的阴谋,是美丽的陷阱。”学生的收获岂止是理解了课文,他们更是学得一种解读思维。

  最后,教学重新回到整体上来,仍然用比较的方法生成矛盾,从“意”到“言”,从“言”到“意”,从结尾、题目、角色、叙事方式等各方面自主建构寓言的体裁特征。寓言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内容的感悟上,只有深入到言语形式的感悟,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寓言的内涵。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找到三则寓言的共同点,进而提出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要求,这就给名著阅读开了一扇窗。

  不仅是寓言的教学,所有课文的教学都应重视矛盾生成。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就是——矛盾生成。课堂教学是一对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流畅与停滞,有序与无序,协调与冲突,简单与复杂——始终交替出现并且互为作用。而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也需要依靠矛盾,在不断努力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将得到螺旋式的提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运用“矛盾生成法”来组织教学,课堂经历从无疑到有疑、从流畅到停滞的过程,有的环节甚至给人以“涩”的感觉,此时,学生的思维看似受到阻滞,其实恰是在“愤愤悱悱”中进行思考和交锋,一旦有突破,课堂就会出现一种毫无挂碍的高层次的流畅、自由。

  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着“矛盾”展开。“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黑格尔)平衡源于矛盾。和谐,是一种最利于生存的“矛盾态”! 从平衡——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这是事物的运行规律。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发生在“交汇点”上,把握对立的张力,找到矛盾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更深层学习,这是教学设计最困难的一环,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环。如同水有落差产生电一样,利用矛盾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落差、且达到一个恰当的峰值,才会有教学对话的发生,也才会有教学内容的生成。

  “矛盾生成”具有怎样的价值呢?这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

  第一,“矛盾生成”作为一种解读思维。文本解读需要切入文本的精髓、精华,聚焦在文本内部超越常态的矛盾和情态上,聚焦在非同一般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上,聚焦在“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地方上。这就需要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将已知转化为未知,让学生经历发现与惊喜。如果没有这种思维,我们在背这篇课文的时候,很难有“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然后再回到“异中求同”这样大开大合的教学思路,也很难有文本细读巧妙的点拨、拓展。

  第二,“矛盾生成”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动态是最好的平衡。”利用矛盾生成组织教学,让教学过程成为矛盾生成、呈现与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言—意—言”中反复走几个来回,课堂也由低级的流畅到中途的阻滞再到一种毫无挂碍的自由,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如果没有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阻滞,我们的课就会始终处在一个“稳态”,或教学流程看似很流畅地“流”动,可教与学依然存在着“隔”,学生的思维处在“疲沓”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没有发生。这种表面的、低级的或假性的平衡姑且称之为“惰性平衡”。惰性平衡带来教学的平庸化。久而久之,这种“惰性”最终成为一种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蛰伏于学生身上,茧缚了个体言语生命的活力,扼杀了母语文化的创造性。——打破惰性的平衡,走向深层的和谐,课堂教学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矛盾生成”作为一种素养目标。利用矛盾生成不仅把“对教材的理解教”教给了学生,而且把“对课文理解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往深层讲,就是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这样就能打破表面的思维习惯,这本身就有很大的价值。由此可见,“矛盾生成”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还指向了关系事物,且道出了追求期望——深层和谐,因而它是打破低级平衡、生成课堂智慧的动力。

  生成矛盾的方法因人、因文而异,可以从作者的创作中生成矛盾,可以从文本的关键词句中生成矛盾,可以从文本与文本的比较中生成矛盾,可以从学生对文本的原初体验中生成矛盾,可以从学生的疑问中生成矛盾,可以利用文本这个例子,在活动、项目设计中生成矛盾……这要靠教师的“专业感觉”去判断。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突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矛盾,即在领会文本的言和意的统一、融合及契合上。

  当然,深层和谐教学的“矛盾生成”具有教学现场的适应性。它依据学情而变化,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生成”的。从我的这节课可以看出,老师经过多次启发引导才让学生触摸到“我和寓言”之间的关系,这实在是不容易的。所以,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它是教学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最终教学结果的有方向的生成。学生的解读思维一开始总是笼统的、肤浅的、粗糙的,怎样改变学生这种习以为常的思维状态,就要靠教师不断地、适时的、精确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空泛,教师就引导他找到落点;学生回答抽象,教师就引导他回到具体;学生回答肤浅,教师就把他引向深刻;学生茫然无措,教师就给他指引方向;学生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教师就让其他同学帮助;当学生真正抵到程度的极限还是难以回答出来时,教师就要和盘托出了。课堂上一次次的鸦雀无声,一次次的困惑艰涩,一次次的处于“愤悱”状态,都让教师给引上思维的坦途,就犹如把学生带到了“高速公路的路口”,阻滞一冲破,课堂又欢畅地流淌下来,进入了一种毫无挂碍的、高层次的自由状态。这位教师高超的教学启发、引导艺术是走向深层和谐的又一保证。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9: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