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 江 月 |
范文 | 西 江 月(精选16篇) 西 江 月 篇1.《西江月》教案1 .《西江月》教案 .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1 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课件 《西江月》ppt课件 诗歌五首(西江月 如梦令 书湖阴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观沧海)课件(1) 诗歌五首(西江月 如梦令 书湖阴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观沧海)课件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ppt课件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ppt课件(1) 西 江 月 篇2辛弃疾
西 江 月 篇3(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岱宗 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 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醒笠缱疟ズ募で椤j斯椿舜蠛m掏氯赵拢掏蚯у淖忱鼍跋螅硐至丝男亟螅惴⒘送骋恢泄üα⒁档谋ц骸g胪谴鸥星椋俅卫仕姓馐资琛?nbsp;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 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 2 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 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二、学习《 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三、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四、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4,5.三 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西 江 月 篇4任课教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公学谢红卫老师 授课班级:初一(1)班 授课时间:2003年9月27日 星期三,第三节 教材分析:两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们是宋词和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投影课题并板书:《西江月》(词)、《天净沙.秋思》(散曲)] 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这两首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两首诗歌,细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应答热烈)(答案众多,但都言之有理) 师:都答得很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首诗歌,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西江月》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高兴喜悦情感的,《天净沙 秋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情调呢?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对此进行评议,并纠正两个错误读音:见、社。) 师:第二首谁来读?我希望读的同学能改正刚才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争取读得更好,谁来?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你读得很棒!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两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喜悦? 生:没有。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种感情的呢? 生:借景抒情。 [评: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学生阅读的自主权是此课设计成功的第一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先通过学习《西江月》来体会这种写法。老师把它也读一遍,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喜悦心情的一句话。(师范读) 生:(掌声雷鸣) 师:是哪一句?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找得好,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读这句诗的时候,有没有在脑海中出现一副心旷神怡的画面,大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师:稻香扑鼻,小溪潺潺、蛙鼓阵阵,一群人围在一起笑谈着丰收的年成。这一切怎么能不令人喜悦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一次把这句诗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很有诗意,这就是加入了想象的原因。同学们再看前面的诗句,作者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你们能不能借助想象,也能构思出一副美好的画面,然后像老师那样描述一下?试一试,看谁的语言组织得更好? 生:(静心思索后,分别有两生作答。) 师:这两位同学展开自己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由此可见,想象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师: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是不是高昂? 生:舒缓、明快。 师:那么我们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前面我们读得那么舒缓,好象怕惊动了什么似的,为什么要读得那么那么轻、那么慢呢? 生:因为写的是静景。 师:写静景为什么要写到惊鹊和鸣蝉呢? 生:也是为了写静景。是为了反衬出农夜的寂静。 师:对,以动写静。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大家熟知的“推敲”之说。(简介了“推敲”的故事) 师:请同学再次把它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此清新的夏夜美景,怎不令人心旷—— 生:——神怡 师:可是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下雨了。 师:对,“两三点雨山前”,夏天天气说变就变,而且夏雨多是瓢泼大雨,改为“两三阵雨山前”好不好? 生:(议论纷纷)不行,“阵雨”太大了,让夜里散步的人狼狈之极,哪来喜悦?反而会让高兴之情一扫而空。 师:说得真好,就那么两三点“豆大”的雨,夜话的人可以不紧不慢地找地方避雨,喜悦悠闲自在之情不言自明。这不,接着往下读诗,诗人喜在—— 生:喜在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师:对,想什么就来什么。为什么要特意说“旧时”?喜在旧时—— 生:旧时茅店社檐边 师:旧地重游。哟,实在是喜上—— 生:——加喜。 师:喜出—— 生:——望外。 师: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喜悦 师:那么请同学们用喜悦的语气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齐读) [评: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也在品味语言中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源于语言品味,归于语言运用,学生同时收获的还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读得真好,真有滋味。作者借景抒情,展现了农村夏夜的静谧甜美、闲适宜人,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那么同学们再悉心揣摩、慢慢品咏,看那位同学读得最好。 生:(全班自由朗读,后来有三个学生依次主动站起进行个人朗读)(师进行简单评说)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了这首诗歌,感觉如何? 生:美。 师:对,美在不染纤尘、美得令人心仪。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怎样去欣赏一首诗歌。 生:先要读。 师:对,接着呢? 生:理解。 师:理解什么? 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怎样才能理解呢? 生:要了解诗意。 师:如何了解诗意呢? 生:找出诗中所写到的景物。 师:好。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还答得好,总结归纳得也很好。老师也总结归纳了一下。(出示投影并讲读: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抓关键词,品味语言;读景组画,情景交融。) 师:我们知道了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那么,我们不妨尝试着自己来欣赏《天静沙 秋思》。同学们对照我所出示的思考题,组成学习伙伴,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到时,你们选出最强的选手代表你们出来发言,看那组说得最好?好,开始! (出示投影: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开展热烈讨论。) 师: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哪位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 生: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师:“伤心欲绝”用得很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 生:因为他远在天边。 师:你怎么知道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 生: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师: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生:通过十二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师: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呢? 生:(一一列举出各种景物。) 师: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生(纷纷回答):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说得真好,太美了。简直重新作了一首现代诗。希望这位同学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师: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师:还有那些景物与前一诗相类,却传达出不同感情。 生:(七嘴八舌) 甲:“惊鹊”、“鸣蝉”、“蛙声”与“昏鸦”就不同,同时乡村之景,喜与悲却不同。 乙:“明月下的别枝”与“枯藤老树”组合成的画面也不同,清新之夜和愁苦的黄昏所表现的感情也不同。 丙:不过,“小桥流水人家”好象很温馨,很感人,不是伤感的。 师:是呀,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生: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师:说得太妙了,比老师说得都要好。同学们把这首诗好好地读一遍,尽量读出那种伤心的感觉,我看哪位同学读得更好。 生:(依次有三位同学起来朗读,效果都不错。) 师:作者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那么我们能否从《天净沙秋思》中抽出一句来和《西江月》重新组合,形成一幅悠闲惬意的画面。你们说选那一句?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你们怎么又和我想得一样,这说明我们的心是紧紧相通的,我还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了一首新的《西江月》。 生:(跃跃欲试,讨论异常热烈) 师:老师也组了一首。 (出示投影并吟诵:小桥流水人家, 清风鸣蝉鼓蛙, 山前村树稻花, 明月高挂, 丰收人在夜话。) 生:(异常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掌声,同学们真会鼓励人。你们说我这首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和马致远的《天净沙》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所体现的感情同不同? 生:不同。 师:对,一个是欢快,一个是悲伤;大家一定要明白,景因情而生,情因景而显,在平常的作文中,我们要学会借助景物描写来体现自己的心理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评:情感迥然不同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欣赏,寻找语言上的相通之处,教学设计才能找到迎刃而解的关键所在;而大胆地组合新诗,则是整个课堂设计的亮点所在、高潮之处!] 师: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两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生:(齐声说)好! 师: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课后反馈: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而不管意象也好,意境也好,他们同样披戴着语言的面纱,撩起这面纱,才能感受诗之美韵。本节课正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学习感悟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西 江 月 篇5《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任课教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公学谢红卫老师 授课班级:初一(1)班 授课时间:2003年9月27日 星期三,第三节 教材分析:两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们是宋词和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投影课题并板书:《西江月》(词)、《天净沙.秋思》(散曲)] 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这两首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两首诗歌,细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应答热烈)(答案众多,但都言之有理) 师:都答得很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首诗歌,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西江月》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高兴喜悦情感的,《天净沙 秋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情调呢?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对此进行评议,并纠正两个错误读音:见、社。) 师:第二首谁来读?我希望读的同学能改正刚才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争取读得更好,谁来?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你读得很棒!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两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喜悦? 生:没有。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种感情的呢? 生:借景抒情。 [评: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学生阅读的自主权是此课设计成功的第一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先通过学习《西江月》来体会这种写法。老师把它也读一遍,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喜悦心情的一句话。(师范读) 生:(掌声雷鸣) 师:是哪一句?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找得好,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读这句诗的时候,有没有在脑海中出现一副心旷神怡的画面,大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师:稻香扑鼻,小溪潺潺、蛙鼓阵阵,一群人围在一起笑谈着丰收的年成。这一切怎么能不令人喜悦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一次把这句诗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很有诗意,这就是加入了想象的原因。同学们再看前面的诗句,作者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你们能不能借助想象,也能构思出一副美好的画面,然后像老师那样描述一下?试一试,看谁的语言组织得更好? 生:(静心思索后,分别有两生作答。) 师:这两位同学展开自己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由此可见,想象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师: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是不是高昂? 生:舒缓、明快。 师:那么我们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前面我们读得那么舒缓,好象怕惊动了什么似的,为什么要读得那么那么轻、那么慢呢? 生:因为写的是静景。 师:写静景为什么要写到惊鹊和鸣蝉呢? 生:也是为了写静景。是为了反衬出农夜的寂静。 师:对,以动写静。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大家熟知的“推敲”之说。(简介了“推敲”的故事) 师:请同学再次把它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此清新的夏夜美景,怎不令人心旷—— 生:——神怡 师:可是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下雨了。 师:对,“两三点雨山前”,夏天天气说变就变,而且夏雨多是瓢泼大雨,改为“两三阵雨山前”好不好? 生:(议论纷纷)不行,“阵雨”太大了,让夜里散步的人狼狈之极,哪来喜悦?反而会让高兴之情一扫而空。 师:说得真好,就那么两三点“豆大”的雨,夜话的人可以不紧不慢地找地方避雨,喜悦悠闲自在之情不言自明。这不,接着往下读诗,诗人喜在—— 生:喜在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师:对,想什么就来什么。为什么要特意说“旧时”?喜在旧时—— 生:旧时茅店社檐边 师:旧地重游。哟,实在是喜上—— 生:——加喜。 师:喜出—— 生:——望外。 师: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喜悦 师:那么请同学们用喜悦的语气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齐读) [评: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也在品味语言中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源于语言品味,归于语言运用,学生同时收获的还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读得真好,真有滋味。作者借景抒情,展现了农村夏夜的静谧甜美、闲适宜人,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那么同学们再悉心揣摩、慢慢品咏,看那位同学读得最好。 生:(全班自由朗读,后来有三个学生依次主动站起进行个人朗读)(师进行简单评说)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了这首诗歌,感觉如何? 生:美。 师:对,美在不染纤尘、美得令人心仪。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怎样去欣赏一首诗歌。 生:先要读。 师:对,接着呢? 生:理解。 师:理解什么? 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怎样才能理解呢? 生:要了解诗意。 师:如何了解诗意呢? 生:找出诗中所写到的景物。 师:好。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还答得好,总结归纳得也很好。老师也总结归纳了一下。(出示投影并讲读: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抓关键词,品味语言;读景组画,情景交融。) 师:我们知道了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那么,我们不妨尝试着自己来欣赏《天静沙 秋思》。同学们对照我所出示的思考题,组成学习伙伴,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到时,你们选出最强的选手代表你们出来发言,看那组说得最好?好,开始! (出示投影: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开展热烈讨论。) 师: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哪位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 生: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师:“伤心欲绝”用得很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 生:因为他远在天边。 师:你怎么知道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 生: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师: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生:通过十二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师: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呢? 生:(一一列举出各种景物。) 师: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生(纷纷回答):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说得真好,太美了。简直重新作了一首现代诗。希望这位同学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师: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师:还有那些景物与前一诗相类,却传达出不同感情。 生:(七嘴八舌) 甲:“惊鹊”、“鸣蝉”、“蛙声”与“昏鸦”就不同,同时乡村之景,喜与悲却不同。 乙:“明月下的别枝”与“枯藤老树”组合成的画面也不同,清新之夜和愁苦的黄昏所表现的感情也不同。 丙:不过,“小桥流水人家”好象很温馨,很感人,不是伤感的。 师:是呀,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生: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师:说得太妙了,比老师说得都要好。同学们把这首诗好好地读一遍,尽量读出那种伤心的感觉,我看哪位同学读得更好。 生:(依次有三位同学起来朗读,效果都不错。) 师:作者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那么我们能否从《天净沙秋思》中抽出一句来和《西江月》重新组合,形成一幅悠闲惬意的画面。你们说选那一句?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你们怎么又和我想得一样,这说明我们的心是紧紧相通的,我还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了一首新的《西江月》。 生:(跃跃欲试,讨论异常热烈) 师:老师也组了一首。 (出示投影并吟诵:小桥流水人家, 清风鸣蝉鼓蛙, 山前村树稻花, 明月高挂, 丰收人在夜话。) 生:(异常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掌声,同学们真会鼓励人。你们说我这首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和马致远的《天净沙》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所体现的感情同不同? 生:不同。 师:对,一个是欢快,一个是悲伤;大家一定要明白,景因情而生,情因景而显,在平常的作文中,我们要学会借助景物描写来体现自己的心理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评:情感迥然不同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欣赏,寻找语言上的相通之处,教学设计才能找到迎刃而解的关键所在;而大胆地组合新诗,则是整个课堂设计的亮点所在、高潮之处!] 师: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两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生:(齐声说)好! 师: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课后反馈: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而不管意象也好,意境也好,他们同样披戴着语言的面纱,撩起这面纱,才能感受诗之美韵。本节课正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学习感悟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西 江 月 篇6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说,古诗词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词)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词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词教学仅仅满足于诗词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词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不仅于此,古诗词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难有突破。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读者不仅直视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原风光,而且会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对于这样意美情浓的诗词怎么教?我以为读字当头,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要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 [设计理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阅读既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的对话过程,又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中,加深对词的理解与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及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设计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1、阅读积累:《如梦令》(李清照),《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等。(可在课前完成) 2、以读入手,通读文本 (1)揭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新词,一起来读读看。(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2)知背景:这首词是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相信大家对辛弃疾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对词人都有哪些了解?(附小资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词就是词人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 (3)自由读,要求读正确。(生读) (4)指名学生读。(2至3人) 正音:见(读xian) (5)男女生比赛读 (6)展示读,读通顺。(谁愿意读,就站起来向同学们展示展示)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对于古诗词教学尤其如此。在教学伊始,力求通过阅读积累唤醒孩子们心中的古诗词积淀,让他们在阅读赏析《如梦令》、《清平乐村居》这些美好的情境中陶醉,并以此引发学生学习新的古诗词的内在激情。当学生面对文本,不急于理解与分析,而是仍以读入手,通过对文本的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互读、展示读等形式,从而真正意义上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构一种无声的对话,并真正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1、过渡,引入第二教学环节(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你能读懂它吗?) 2、自由分组,讨论交流。(请同学们自由分组,讨论讨论你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组内交流,做好笔录。 4、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 相机出示下列语句。(或者课件或者小黑板)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师引导: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鹊儿在动,从枝上飞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鹊儿没有霜满天的哀伤,它难道能关闭着歌咙?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觉得那是细语呢喃;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师引导: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师引导: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小雨沙沙送来夜的清凉。这是无声中的有声,这是不动中的悄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师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夏夜的雨飘零而下,作者不由地加快了脚下的步伐,这也许是大雨来临之前的先兆,他是否在急着寻找一个避雨地场所呢?可是这野岭之上,哪里有人家,哪里可以找到大雨来临时的避雨的港湾?他的心里是否着急了呢?嘿,走运了溪桥,路儿忽然一转,还是那家茅店,还是那座社庙,竟都还在,竟于心焦之时出现在作者的眼前,他内心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 5、教师小结,范读。(是啊,多美的黄沙岭,多美的夜色!我也仿佛与诗人一样走在这条熟悉的小路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设计意图:读懂词,不仅仅要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与作者建构对话的空间,而且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感受、体验黄沙岭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词人的心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在读懂词的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提出要求:读透。(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配乐读。(感受感受词人夜行黄沙道中的场景) 3、听读。(请闭上眼睛,和着音乐,一起与诗人辛弃疾走进这美妙的夜色,听一听,你能从中听到什么?) 4、学生交流。(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5、教师引导。(略) 6、展示。(可以是诵,可以是写,也可以是演) 师:词中尽管写的是我们常见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从这里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尽管词人没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笔下的一幅幅艺术画面,却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你能把词人这种喜悦与爱表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读透是古诗词学习的最高境界。它既可以引领我们去领略古诗词中所展现的无限风光,又可以使我们徜徉在这种浓浓的古诗词氛围中与时空对话。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走进诗词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换句话说,诗词读透了,也就等同于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了。] 西 江 月 篇7《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中。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接着我出示诗词卡片。学生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然后,我让学生在风格迥异的两段音乐“中国功夫”、和“明月几时有”中真切感受到词豪放、婉约的不同风格,引出作者和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诗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采访同学:“你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我来采访采访你。”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使同学对字的读音印象十分的深刻。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古人读诗手舞足蹈,于是我就让同学们拍手读诗,又学着古人“踏歌”而读。后来我让同学们借歌曲《明月几时有?》来唱唱这首词,又是朗读方式的延伸。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根据古诗讲究“诗情画意”的特点,在读好的基础上,设计想象画面、说一说等方法,为古诗和今天的理解,作者和今天的学生搭设一个桥梁。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预设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原文欣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 江 月 篇8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课件设计: PP四张抒情音乐一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2、揭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词题 二、布置初读。 1、自由诵读: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检查。 1、(出示课件1)指名读,正音;齐读。 2、质疑,引导解疑。 四、小组学习。 1、用心读,边读边想画面。 2、小组内互说,有感情地朗读。 五、大组交流。 1、自由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①引词句。②说画面。③作补充。④练诵读。 2、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完整画面。 3、(出示课件2)说完整画面。 ①小组内互说。②独立说或合作说完整画面。 4、配乐诵读。 ①指名诵读。②简评。③齐诵,可变换方式。④练背。 六、补充积累。 1、(出示课件3、4)补充辛弃疾词《南乡子》《破阵子》,师生齐诵。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 情 乡村夏夜 舒适喜悦 西 江 月 篇9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西 江 月 篇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诗词阅读题目(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1分) ▲(2)请你展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2分) ▲ 《西江月》诗词阅读答案(1)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惊喜),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1分,紧扣“欢欣(惊喜)”“入迷”,意对即可) (2)示例:半夜里,明月爬上山头,皎洁的月光掠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盘旋;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幽静的田野里传来清脆悦耳的蝉鸣声。(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 1分)。 《西江月》诗词鉴赏 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西 江 月 篇11大家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辛弃疾的《西江月》。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正是辛弃疾光复故国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从而把一腔忠愤转向词的世界,也就是这样,造就了南宋词坛上的一代大家。 《西江月》是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西江月》写的是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写的是一次夜行的经历。辛弃疾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写了一副鲜明生动逼真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以及词人忘怀于大自然的快乐。抒发了词人的闲适的心情。 说学情: 本节课面临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告别迷恋动画片的时代,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本节课能够让他们联想到动画片中的画面,所以讲课的时候把他们接触过的动画画面引入到课堂上来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教学目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赏析,在表达中再现意境,在学习中感受宋词的魅力。 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读词,品词,悟词。从而了解词人的基本信息和词的有关常识。理解词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体会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通读感知词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全词,理解词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特殊句式,了解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达到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词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5、 体会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重点 对本词来说,学生对乡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乡村,没有表象积累,更没有情感体验。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通过词作里对景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静之美,品味词作朴实的语言描摹等文学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楚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既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学法: 教: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想象阅读法等组织教学。 学:学词,感悟古诗词,不在光要感悟句的字面意思,还要体会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我们要紧紧抓住“意象”来组织意境,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从而感词人所感、想词人所想。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程序 一、 学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前背诵宋词 这一个学习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诵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 引读与学生对话( 不是直接用切入法,而是引导学生思考。) 1、南宋词人,你会想到谁呢? 从而引导到辛弃疾。从豪放词引导到农村词。 2、 从辛弃疾在赣州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联想到《西江月》。 三、 初读与文本对话 1、教师范读2、学生自己练读 3、指名朗读交流 (指出:“见”的读音) 解题初读,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四、品读与作者对话 1、 解决关键词,上片的● “别枝惊鹊”● “半夜鸣蝉”● “蛙声一片”;下片的 ● “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 “旧时茅店”“路转溪桥忽见”。 2、 上片的意象是什么?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又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3、 下片的意象是什么?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又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4、 在词中找到特殊句式,是哪里?解读倒装用法的意义? 5、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词人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五、扩读与宋词对话 1、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2、 介绍其它宋词,了解南宋背景下的其他词人。 六、 设计作业 1、展开想象,把作者的夜行经历写下来。(扩写) 2、收集田园诗词,进行赏析比较。 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让学生们创作一首《西江月》,再去学辛弃疾的其他诗词。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从以上几个方面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 现在结合我的教学过程,我说说这节课的几个特点: 一、引导学生,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与学生互动,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并通过创设情境,把文章中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二、多媒体,使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西 江 月 篇12首先,我要说的是教材: 本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夜行黄沙岭所看到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多角度、探究性阅读的精神。结合“三维”目标及本文内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美; 2、 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夜行黄沙岭所看到的美景; 3、 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暨定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卓越课堂以及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我将与学生采用以下教与学的方法: 1、 教学中注重“溶情”; 2、 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3、 给孩子一个“感悟的课堂”; 4、 引领学生去读书。 基于以上认识,现在,我该带着学生走进课堂,走向文本了。 一、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用时约2分钟) 本节课的导入,我要做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做好思想准备。我可以这样教学: 今天,我们学习第29课诗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并且这样的设计还可将学生很快引入文本。 二、 细读课文 品味情感(用时约32分钟) 1、出示多媒体课件,观察图画,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如果你就在这幅画中,会说什么?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意在把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与教学相结合,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这样的安排,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接下来,就要找出课文中有关图画的描写。 学生通过自读,不难发现词的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对这部分的教学,可采用“三读”。一读:找出句中写景的词;二读:体会诗的意境美;三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三读”可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在读书中体会作者写景的方法,在读书中领悟情感,还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我让学生自学,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应训练的一种能力吧! 接下来,多媒体出示词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读一读,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于是,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在分小组朗读中体会,也可让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还可让学生结合注释与文本对话,再还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当教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时,我通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阅读,结合上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抓住“忽见”一词深刻领悟。一个“忽见”道出了作者在“两三点雨山前”后见到茅店时的欣喜若狂。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用时约2分钟) 是啊,作者夜行黄沙岭看到了如此美景(板书:夜行→黄沙 “美”置于箭头上方),虽然中间遇到了一段小插曲,但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惊喜(同时将“喜”板书于箭头下方),因为“路转溪桥忽见”嘛!作者如此,你呢?请赶快与同学分享一下你所看到的美景吧! 我还结合不同层面的学生安排了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搜集所学过的其它的词并读一读。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再次敬礼) 西 江 月 篇13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课件设计: PP四张抒情音乐一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2、揭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词题 二、布置初读。 1、自由诵读: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检查。 1、(出示课件1)指名读,正音;齐读。 2、质疑,引导解疑。 四、小组学习。 1、用心读,边读边想画面。 2、小组内互说,有感情地朗读。 五、大组交流。 1、自由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①引词句。②说画面。③作补充。④练诵读。 2、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完整画面。 3、(出示课件2)说完整画面。 ①小组内互说。②独立说或合作说完整画面。 4、配乐诵读。 ①指名诵读。②简评。③齐诵,可变换方式。④练背。 六、补充积累。 1、(出示课件3、4)补充辛弃疾词《南乡子》《破阵子》,师生齐诵。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 情 乡村夏夜 舒适喜悦 西 江 月 篇14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环节简析: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环节简析:“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环节简析: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精彩纷呈地想象,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学生交流(学生有的说想学习其它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它词,有的说想把这美景画下来,有的说想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还有的说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环节简析: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西 江 月 篇15教学内容: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 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 避雨 惊喜 兴趣 盎然 西 江 月 篇16一、说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以诵读来“帮助”解析。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六年级学习诗词的要求:“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想象等来体现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考虑到本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活动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品读词文,通过想象,把平面的词句想象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一幕立体的场景,进而理解词句的内涵,体会词中的情感。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标》要求、我设想了五字课堂教学模式。 1、导 通过曲调《破阵子》和《西江月》的对比,使学生了解词牌名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选择什么样的词牌名就决定了词的风格。 2、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实现对古诗词大意的把握。另外,悟诗人之情,要读懂诗词的景,词的意境就呈现在眼前了。 3、赏 赏析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趣和意蕴。以诵读想象来“帮助”赏析,带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 4、悟 在赏析中,体会此人对景的喜爱之情和期盼丰年的喜悦之情。 5、写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做到文景合一,身临其境。 六、说板书: 根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此设计内容精炼,条理分明,既显示了课文的结构,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又主题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景(美)情(真)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