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行道树》说课材料 | |
范文 | 《行道树》说课材料(精选17篇)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1四十九中学 马莅尔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又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 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主动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联想仿写与联想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 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三)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 教者 马莅尔 单位 哈市49中学 课题 行道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激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导入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图画、板书课题、展标;学生赏画、读标、入境 自主学习:1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 ;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 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 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 献者精神 ;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板书设计 : 行 道 树 张晓风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奉献者 { } 奉献精神 制造清新,献出浓阴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2四十九中学 马莅尔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又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 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主动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联想仿写与联想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 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三)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 教者 马莅尔 单位 哈市49中学 课题 行道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激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教学程序 导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图画、板书课题、展标;学生赏画、读标、入境 自主学习:1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 ;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 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 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 献者精神 ;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板书设计: 行 道 树 张晓风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奉献者 { } 奉献精神 制造清新,献出浓阴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37.短文两篇 2004年10 月 日星期 课型:讲读课 设计者:高仁设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 进行强化训练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4杭州萧山衙前初中 何卫江 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 )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鼓掌,众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作者邮箱: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5初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4讲) 主讲:刘 畛(南大附中 一级教师) 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窃p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 贪婪l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 扒窃——盗窃 诅咒——咒骂 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 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 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 寂寥:寂静而空阔。 (5)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 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 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 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 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 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 火”,由“火”到“灯”, 由“灯”到“路”—— 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 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 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 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 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对的一组( )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窃b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 贪婪n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 洗涤tiáo 堕落duò 坠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 A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B玷污——沾染 扒窃——盗窃 诅咒——揍骂 C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 装饰——庄稼 D堕落——坠落 烟尘——沉沦 忙碌——平庸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堕落 (2)点缀 4、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句诗的含义? 5、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迁移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光的赞歌 艾青 只是因为有了光 我们的大千世界 才显得绚丽多彩 人间也显得可爱 光给我们以智慧 光给我们以想象 光给我们以热情 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那些殿堂多么雄伟 里面更是金碧辉煌 那些感人肺腑的诗篇 谁读了能不热泪盈眶 那些最高明的雕刻家 使冰冷的大理石有了体温 那些最出色的画家 描出了色授神与的眼睛 比风更轻的舞蹈 珍珠般圆润的歌声 火的热情、水晶的坚贞 艺术离开光就没有生命 山野的篝火是美的 港湾的灯塔是美的 夏夜的繁星是美的 庆祝胜利的焰火是美的 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1、 阅读上面的诗歌,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 为什么“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二) 行道树 (节选)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l、作者写了一篇行道树的自白,用的是什么手法?行道树的形象象征了哪些人?作者赞美了他们什么精神? 2、行道树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划线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4、“仍然固执”表现了奉献者什么样的品质? 5、划线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与《理想》中的哪句诗意义相近? (三) 忽然间,花园的角门开了,一个小男孩飞跑了进来。他没有看那月光下的万紫千红,却一直跑到松树背后的一个不受人注意的墙角,在那如茵的绿草中间,采摘着野生的二月兰。 那些浅紫色的二月兰,是那样的矮小,那样默默无闻。她们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特殊招人喜爱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 月儿行到中天,花园里始终没有再开始谈话,花儿们沉默着,不知怎么,都有点不好意思。 1、在语段中找出一个形容花多,颜色迷人的成语。 2、作者在文中设计一个小男孩采摘二月兰的细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意义? 3、文章结尾写到花园里的花儿们“有点不好意思”,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A 2、B 3、(1)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2)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4、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所以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5、详见“重点分析”。 迁移阅读 (一)1、诗人以“光”这个形象为核心,描绘了因为“光”才有的绚丽多彩的世界。 2、因为“光给我们以智慧\光给我们以想象\光给我们以热情\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二)1、拟人手法。 奉献者。 宁愿牺牲自我,以苦为乐,把为社会做贡献视作神圣事业。 2、从现实中人们对绿化、环保的不够重视方面来回答。 3、主要是: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4、奉献者执著于神圣的事业,而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与态度。5、“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三)1、万紫千红 2、在选文中点明主旨,借默默无闻的二月兰歌颂品质谦逊、作风朴素的劳动者。 3、花儿们的千姿百态比不上二月兰谦逊的美德,赞美了二月兰的朴实之美。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6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体现教学思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很高兴能通过今天的说课活动,向各位汇报我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我说课的课题是《行道树》。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和特点: 《行道树》是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本课出现在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是想通过本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职责和使命,认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价值,着眼于学生心灵世界的感染熏陶。因而,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上一堂文学课,上一堂人生体验课,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这篇课文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必须有所取舍。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对于这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而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鉴于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在教学中,我把对文章主旨的感知和领悟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我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从教法及学法设计上看,这节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阅读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应该怀着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阅读感悟,点拨探究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刚刚进入七年级,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多的引导、组织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师生的共同探究和讨论中感受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学难点。 下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结等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开头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请大家说一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这个设计用谈话方式导入,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又能为课文的教学做情感铺垫。 二、自读感悟,初步感知课文。 这一篇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所有预习过的学生都会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通过读,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语言,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读后出示一个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 )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行道树的形象,并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三、指导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环节学生找出了修饰语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把目光注意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恰好可以解决上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忧愁”和“快乐”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学生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所以我准备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从文章中分别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和揣摩,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行道树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课文主旨。 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主要内容后,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方能真正把握课文主旨,而“神圣”、“痛苦”、“深沉”则是其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了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同时,用课件展现像清洁工、国防战士、医生、教师等等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首先出示这么一个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 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堂导向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这样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结合学生小组活动情况,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赞美的无私奉献者,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探索无穷尽,教法无限制,我的这堂课希望能尽量地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来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与认识,请各位批评指正。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7许子芬 2004-8-28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 进行强化训练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第一次真好》学习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8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学习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2. 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四、学习方法:朗读学习法。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两篇短文有叙有议。学生小组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前准备 :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行道树 学习过程: 一、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三、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四、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五、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你理解起来有难度? 六、课内练习: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红花草 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红花草。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红玛瑙,真美。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朴实、崇高的情怀。 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香气弥漫,空气好像渗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癫狂,终日绕着她采蜜。驰誉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己。 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入观赏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红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质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 a.由远及近时间顺序 b.由外到里空间顺序 c.由近及远时间顺序 d.由里到外逻辑顺序 3、红花草的一些品德与人类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数不要超过方格范围。 红花草 人类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残冬 ②无意争春 一心酿蜜 ③死得其所 给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 七、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发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业: 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牙龈 ,自豪 解词: 堕落: 繁弦急管: 点缀: 深沉: 第2课时:指导自读《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学习过程: 一、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2、作者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那么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 二、合作探讨:本文中有哪些词语你认为难以理解或很有意义?小组交流。 1、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三、自由发言: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尝试?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看谁讲述精彩。 四、课内练习1: 请学生熟读短文两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当夜幕降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硕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种点缀。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觉__________________。 (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给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课内练习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1、下面是选文1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②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选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堂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属于人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请同学们诵读体会这句格言的意义,品味充满理想与信念的人生境界。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9教学目标 : 1、通过自由朗读、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想 导 入 新 课 假设自己是一棵树,说说自己更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出示森林、盆景的图片。 问学生你愿意来到城市做一棵行道树吗? 揭示课题。 启动简洁有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 体 感 知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拼音。 学生自读课文。 为课题加上修饰语。 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正音。 出示幻灯片: ( 的)行道树 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通过为课题家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合 作 探 究 合 作 探 究 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在大班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①“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②“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④“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⑤“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探究是一个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介绍本堂课探究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多做鼓励性评价。 抓住“神圣的事业是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进行深挖。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这些痛苦带来了怎样的深沉,为什么说是神圣的事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文中的行道树就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深挖,以点带面。 在体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有助于加深对行道树奉献精神的理解,形成学生的独特体验。 拓 展 延 伸 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说自己喜欢做怎样的树,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 多做激励性评价。 教师小结。 通过想象,进一步调动个人的学习体验。 作 业 布 置 教师布置: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 选做:以“我是一棵树“写一片段。 作业 分层次。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10【课堂实录】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兰天同学画的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 男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还能说得再细致具体一些呢? 女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 师:说得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 女生答:喜欢。 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吗? 全班答: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兰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 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生: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来谈,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 生(1):我最喜欢第3自然段,因为这段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师: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1)朗读第3自然段,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全班同学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它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生长的环境。我喜欢其他树生长的环境,更喜欢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它懂得奉献。 师:说得太好了。你把这段也读一下吧。 (生(2)朗读第2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3):她读得没节奏,没感情,声音小。 师(笑):哦,是这样的吗?你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3)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他学习啊。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4):我喜欢最后一句。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是忧愁而快乐的树。 师:你读来听一听。 (生(4)读。全班掌声鼓励) 生(5):我喜欢第5自然段。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生(5)朗读第5自然段。同学鼓掌。师环视教室,无人举手,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然后要学生再齐声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集体探究。 生(1):我们的问题在第3自然段。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探究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补充):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师:在课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纷纷答: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 师:很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生(4):“制造清新”。 生(5)(补充):“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6):给市民带来快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加点的词语系板书部分,下同)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啊,是“以苦为乐”的精神,是“奉献精神”,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7):“好人”“伟大的人”。 生(8)(补充):“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题。 生(9):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0):“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是行道树的主观感受。 生(11):我觉得这里的“堕落”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堕落”不同,它是行道树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较说的,好像是一种幽默的说法。 (师肯定。学生继续就“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 生(12):我们组认为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不好理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生(13):这是假设。 师:只是假设?能不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思考。 生(14):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师: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一定要结合课文,看看前后是怎么说的。这就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学们继续提问题吧。 生(15):我们的问题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 师:大家认为这两个词矛盾吗? 生齐答:不矛盾。 师:为什么?谈谈理由吧。 生(16):不矛盾。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生(17):“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师(指着板书):对,“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这时铃声响了) 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我们下来继续探究交流。下课。 附板书: 行道树 张晓风 (象征奉献者){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制造清新,献出绿阴}奉献精神 【评点】 《行道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康念菊老师的这堂课,是我们实验区初一语文的一堂研究课,它给我们参加实验的老师很好的启发,对我们如何进行课改试教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点有: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开始时用该班学生的一幅画引入,让学生说出画的内容,这种方法很好。因为这张画是他们熟悉的同学画的,他们感到亲切,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和兴趣,这样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教学的开展做好了第一步。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只是就课讲课,是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这正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体现,也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的状况。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语文课改必须摒弃的。康老师的这堂课,就是对过去的所谓的“规律”的反动,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康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4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上。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康念菊 戴伟)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11一.整体感知: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四.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12《行道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品味本文诗一般充满哲理的语言。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4、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评价形象化的语言,由此感受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法]: 感悟、研讨、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5分钟) 1、结合多媒体,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行道树作用的认识。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的风格。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10分钟) 1、欣赏配乐朗诵,创设氛围。 2、欣赏完了文章,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帮老师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讨论后明确:本文主要是在写行道树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她富于牺牲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3、散文中有中心句,你能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吗?关键词是什么? (提示:先速读课文将文中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再比较,看哪一句最能概括主旨。) 学生自由回答后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道行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做贡献而快乐。 例:①、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②、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③、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5、本文中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心系社会) 三、析一析——质疑探究,深入理解(10分钟) 1、文章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它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那么行道树的形象和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哪些地方相似? ① 两者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 两者都为他人放弃安逸的生活。 ③ 他们的选择都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 ④ 他们的付出都是不求回报的。综上所述,作者用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这是非常贴切的,行道树身上浓缩了奉献精神的精髓。 四、说一说——演绎教材,情感体验(15分钟) 1、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例:①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 ②行道树,你的存在尽管只是悲凉的点缀,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2、本文中张晓风写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物,实际上是赞美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人们经常赋予他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同学展开想像,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自由发言。 ① :小草,她,坚韧、顽强、执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 :蜡烛,明知道自己会烧光,却仍然要点着。也有一句古诗,可以说明这一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③ :还有蜜蜂,辛勤采蜜,为人类服务,自己的寿命却很短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④:还有牛,辛苦地耕田,为农民服务,很勤奋,能吃苦。鲁迅先生曾这样说牛:“吃的草,挤出来的是奶” ⑤:路灯,孤独、寂寞,却给别人方便。… 五、找一找——思考人生,主题升华 行道树,蜡烛,牛、蜜蜂、路灯、他们的这种牺牲精神是什么精神的体现?象征了什么样的人?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学生举例:(如:清洁工人,白衣天使,教师、科学家、航天英雄、士兵、公安干警等。) 六、拓展延伸(5分钟) 播放《好大一棵树》mtv, 要求:在认真欣赏完这首歌曲后,请同学联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从无私奉献这一点来谈) 七、作业 1、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2、仿写练习 例: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 如果我是 , ; 如果我是 , ;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13汤原县第一中学 曲红梅 师:上课! 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屏幕显示两幅行道树图片) 师:行道树是指什么? 生(齐):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男):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女):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齐):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何谓神圣的事业? 生F: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 师:回答得多好。奉献者是伟大的、神圣的,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H:夜晚孤独、寂寞。 师:谁能将文中原句读一下。 生I: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J: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师: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谁还能再设想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贴广告,钉钉子。 生L:树上的灯烧灼着它,车失事撞着它。 生M:有时为了道路的畅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压枝,不能让它长得太茂盛。 师(笑):很有创见,也就是要听凭人的摆布。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 生(齐):人。 师:能否改变。 生(齐):无法改变。 师:由于命运的安排,它离开了同伴,站在马路两旁,立在飞尘之中,这个它无法自己决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应该怎么办? 生(齐):应勇敢战胜它。 师: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还有? 生(马上说):砖缝里的香瓜子。 生:县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师:谁都渴望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护、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进而去战胜它,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生N:海伦·凯勒。 生O:霍金。 生P:张海迪。 师:好,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利益 生(齐):集体利益为重。 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主人,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生Q: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 师: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生R: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生S: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生T: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师: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爱戴。 生U: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一本《痛并快乐着》,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你的境界非常崇高,体会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许多像行道树一样虽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献着,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应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V(举手站起):老师,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好!谁来谈谈? 生W: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 生X:“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行道树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屏幕显示:《乞丐和露珠》《铺路石》) 生Y:它们和行道树一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们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屏幕显示) 分组研讨,把你们组内最精彩的展示出来,看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说:______________ 师: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恢气,还有机会争夺冠军,请看 精彩夺魁: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举出来吗? 生:阐述。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a: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献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b:学了一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业 :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附:课外阅读 乞 丐 与 露 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 路 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附:选题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教材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行道树》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14师:上课! 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屏幕显示两幅行道树图片) 师:行道树是指什么? 生(齐):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男):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女):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齐):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何谓神圣的事业? 生F: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 师:回答得多好。奉献者是伟大的、神圣的,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H:夜晚孤独、寂寞。 师:谁能将文中原句读一下。 生I: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J: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师: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谁还能再设想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贴广告,钉钉子。 生L:树上的灯烧灼着它,车失事撞着它。 生M:有时为了道路的畅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压枝,不能让它长得太茂盛。 师(笑):很有创见,也就是要听凭人的摆布。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 生(齐):人。 师:能否改变。 生(齐):无法改变。 师:由于命运的安排,它离开了同伴,站在马路两旁,立在飞尘之中,这个它无法自己决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应该怎么办? 生(齐):应勇敢战胜它。 师: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还有? 生(马上说):砖缝里的香瓜子。 生:县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师:谁都渴望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护、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进而去战胜它,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生N:海伦·凯勒。 生O:霍金。 生P:张海迪。 师:好,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利益 生(齐):集体利益为重。 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主人,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生Q: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 师: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生R: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生S: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生T: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师: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爱戴。 生U: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一本《痛并快乐着》,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你的境界非常崇高,体会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许多像行道树一样虽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献着,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应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V(举手站起):老师,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好!谁来谈谈? 生W: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 生X:“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行道树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屏幕显示:《乞丐和露珠》《铺路石》) 生Y:它们和行道树一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们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屏幕显示) 分组研讨,把你们组内最精彩的展示出来,看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说:______________ 师: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恢气,还有机会争夺冠军,请看 精彩夺魁: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举出来吗? 生:阐述。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a: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献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b:学了一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业 :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附:课外阅读 乞 丐 与 露 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 路 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附:选题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教材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行道树》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15《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容易把握。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当然这种读包括课前的习读以及课上的演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为实现这一宗旨,我积极引领同学思考:奉献者是伟大的,又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有哪些痛苦啊?进而回顾,它的家原来在山上,现在被人为的安放在道路两旁,从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到夜晚的孤独、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种种有关痛苦的设想,并就“行道树”的遭遇想到人生,当人处于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境遇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砖缝里的香瓜子以及悬崖间的奇松怪柏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并及时引入《铺路石》、《乞丐和露珠》两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腾飞的巨龙,就像“行道树”一样,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要善于观察,不断感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一个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人生话题,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迪自己的思维。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要让学生感悟: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为主的语文课该是多么单调苍白,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类文品读、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拟广告、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让他们体悟: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在教学过程 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例如教师说:你很有见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彻;你真令老师感动,这么小就有这么深刻的思想;同学生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等等。甚至对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的同学,你都可以赞美几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你的语言非常流畅;你的某个词拿捏得特别准确。教师要有从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一堂课不仅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它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的。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的学习主体。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16张晓风散文创作历程(楼肇明)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中国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PGN0052B.TXT/PGN>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在这里,亦秀亦豪、腕挟风雷是一个高度凝练传神的概括,“腕挟风雷”是对“亦秀亦豪”之“豪”所作的补充和说明。英国女作家伍尔芙指出:“一个人,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是个纯粹的女人,那将是天大的不幸。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是个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这一男女双性气质的组合理论极富启示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国作家来说,中国民族历来就偏向于柔弱的阴性思维,一部中国古典散文史,韩海苏潮以外,满眼芳草萋萋的阴柔之美。 在回溯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历程之前,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诚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它们如同扇形展开的平原那样,渐次展开其旖旎的,且愈往后愈显宏阔的山光水色;它们是一个渐次展开,时有回溯,不断递进和不断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在思想艺术境界上不断涤滤和调整,不断加深和拓宽其“视界融合”的过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姑且打一个以偏盖全的俗套比喻,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在我看来,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善到圆融浑成的过程,但却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摘自《张晓风散文论》,《文学评论》 1994年第7期) 《行道树》说课材料 篇17《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容易把握。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当然这种读包括课前的习读以及课上的演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为实现这一宗旨,我积极引领同学思考:奉献者是伟大的,又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有哪些痛苦啊?进而回顾,它的家原来在山上,现在被人为的安放在道路两旁,从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到夜晚的孤独、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种种有关痛苦的设想,并就“行道树”的遭遇想到人生,当人处于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境遇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砖缝里的香瓜子以及悬崖间的奇松怪柏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并及时引入《铺路石》、《乞丐和露珠》两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腾飞的巨龙,就像“行道树”一样,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要善于观察,不断感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一个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人生话题,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迪自己的思维。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要让学生感悟: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为主的语文课该是多么单调苍白,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类文品读、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拟广告、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让他们体悟: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在教学过程 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例如教师说:你很有见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彻;你真令老师感动,这么小就有这么深刻的思想;同学生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等等。甚至对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的同学,你都可以赞美几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你的语言非常流畅;你的某个词拿捏得特别准确。教师要有从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一堂课不仅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它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的。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的学习主体。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