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范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精选1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刘桂芳

  今天我在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揭题部分,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课文的题目中,“伯父”是一个称呼,“先生”也是一个称呼,为什么这里要用两个?本来在我的预想中,学生对这个颇有价值的问题能挖出一些内涵来。但问题抛出来后,学生竟没一点反应,这是我没想到的。

  见学生对此没有反应,我并没有急着自己解答,而是稍停顿后,我在题目中的“伯父”和“先生”这四个字下加了着重号,并在读课题中特别强调了“伯父”和 “先生”这两个词的音量,之后,我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和发挥:伯父是什么?是指父亲的兄长,有血缘关系的:而先生,通常是对年长的受人尊敬的人的称呼。经这样一点拨,学生一下茅塞顿开,课堂发言热烈起来

  从这一生成我发现:为了激发学生思考,老师光精心设计问题还不够,问题提出后,老师还要营造问题氛围,搭建问题台阶,凝聚学生思维合力,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头脑震荡,这样,这些好问题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福建省福州市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 张春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育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要做到这点,就需教师改变教育观念,使自己成为课堂的指导者和鼓励者,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口诵心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自己如何学习。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从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入手,进行教改尝试。

  下面是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做法:

  一、预习指导

  学生在课堂内进行:

  先通读一遍,将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分别做上记号。查字典,给生字注音,查出不懂的词的义项,用铅笔批在课本上,留待思考决定。默读一遍,找出文中的人物、事件(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等),并弄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知道事件的先后顺序,互相的联系与人物的关系,并试着给课文分段。再读,思考重点词语、句子和课后习题,把一时无法理解的记下来,并且想好提问的问题。

  老师巡回走动,观察学生,强调学生的读要眼看、口诵、耳听、心惟、手写。这时,学生主要是个人活动,个人查字典,个人读,个人思考,使每个人读到、想到、写到,逐渐学会查字典的技能,养成读、思的习惯。

  二、启发讨论

  师生共同释题:

  学生一看到这个课题,就知道课文的内容一定是围绕着鲁迅先生这个人物来写的。“为什么呢?”我问学生。学生说:“课题中‘我的伯父’,指的就是鲁迅先生。”“那么,为什么还要加上‘我的伯父’这四个字呢?这不是重复了吗?”我又问。学生动了动脑筋,有的说:“在这四个字里,有两个词应该注意:一是‘伯父’,它表明了作者和鲁迅先生的关系,这篇文章一定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或侄子写的。”有的说:“一个是‘我’,它告诉我们这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我的伯父四个字,把意思说明确了,不是重复。”学生的理解很好。通过研究课题,他们弄懂了课题的含义,对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老师引路开头之后,下面主要是学生的问题。以前,学生有疑问,常常是一股脑提出来,老师记不住,学生也记不住。老师只有采取引导的办法,学生才能把能解决的问题尽量由自己解决,真正不能理解的才提出来。同时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抓住关键处。

  有的学生问:“老师,伯父说他自己的记性好,又没有批评‘我’,‘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呢?”有的学生问:“鲁迅先生明明知道侄儿把张三的事说到李四的身上,也不批评,却说自己的记性好。这是为什么?”

  我觉得这两个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就组织学生围绕它去读书,去思考。一位学生发言:“鲁迅先生说自己的记性好,里面就含有批评的意思。你想,我这么大年纪的人都记得很清楚,你小小的年纪,记性还不如我,这不是说明你不用心吗?”有的学生说:“这比批评还厉害,所以‘我’羞愧、悔恨、难受。”还有的学生说:“直说怕‘我’受不了,说明伯父很仁义。”这位同学的话刚完一个学生立即纠正说:“不能说‘仁义’,应该说伯父很慈爱,教育人很有办法。”

  学生说清楚了,老师就不用再重复。这一段问题基本解决了,我叫学生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印象。

  下一段,我请学生解释“恍然大悟”一词。好几个学生都争着起来解释这个词。但我要学生解释这个词的用意不仅是要理解它、掌握它,更想通过它引起学生的疑问:“我”是否真正恍然大悟了呢?有火星就会燃起熊熊烈火。学生顺着这个词读“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发现“我”没有悟对,于是有学生发言说:“伯父说的‘碰了几次壁’的‘壁’还有别的意思。”

  我进一步引导:“‘壁’还有什么别的意思,还是只有别的意思?”

  学生议论开了。我请大家结合“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这句话来理解“壁”的含义。

  学生们又争着发言,有的说这个“壁”是黑暗的旧社会,有的说这个“壁”是反动派的统治,有的说是封建势力,还有的说是旧习惯……基本都说到点子上,我一一点头给予肯定。接着我说:“鲁迅先生的话很深奥,含义很深,小孩子当然不容易理解,因此,当时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了,”突然一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话:“他们不是笑话‘我’,笑‘我’太不聪明了,而是笑‘我’当时天真的样子。”接得太妙了。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已经合拍,老师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了。

  下一段,学生们根据课后的习题的提示,注意力都集中在鲁迅先生救护、资助车夫之后脸变得严肃这一点上。我要求学生根据“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叹一口气”来想象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

  一个学生说:“我想鲁迅先生当时是这样想的:这个社会是这样的不公平。大冷的天,车夫还光着脚在马路上奔跑,不然,家里的人又得挨上一天饿了。怎样才能让车夫穿上鞋子,让他的家人吃上饱饭呢?怎样才能把这黑洞洞的墙壁推倒,让人们见到光明呢?咳,这些话对小孩说得清楚吗?以后她会明白。”

  还有一个学生对课文的行文提出了意见。他说:“‘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过他们……’这一小段不应该分开,应接着‘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这一句。起初,我并不知道她问鲁迅先生一个什么问题,看了上一自然段才清楚,分开不如接着。”

  我赞扬了这个学生勤于动脑,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应接着的道理。

  最后,我请学生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的想的得多呢?

  好几个学生都说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病,三更半夜写文章,反劝阿三多休息,不要干重活。我要学生把课文的前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时候课堂上只听见嗡嗡的读书声和低低的谈话声。这是学生们在边读边议。过一会儿,有人举手了,两个、三个、十个、二十个……好了,可以全班讨论了。

  有的说鲁迅先生救护车夫,还给他钱,让他在家休养几天,连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车夫,为车夫的事想了很多;有的说鲁迅先生想到的是要砸烂四周黑洞洞的墙壁,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并的说鲁迅先生如果待人不好,不替大家说话,就得不到工人、学生的拥护;送挽联、送花圈的有这么多人,就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接下去,师生共同讨论课后的思考练习。

  我认为越是开放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就越高。我在备课时,除了深钻教材外,还总要设身处地从孩子们的角度考虑对课文的理解,设想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可能提不出来,自己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总之,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活动的中心也不是教师的讲解。恰恰相反,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课堂的中心内容。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阅读,自己去发现问题,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新知,并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2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加上恰当的小标题,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3、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上册的后半学期,学生以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词语的表达形式与现代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查阅资料。

  教学重难点: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得含义深刻的词句,并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解读课题

  1、板书课题提问:谁知道伯父是什么?你管谁叫伯父?

  (设计意图:让学生区别地方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差异。)

  2、这篇课文说的伯父是谁?

  3、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先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先生是对有学问、有道德人的一种尊称。)

  4、指导读课题。(要求:按老师的提示读课文。)

  (1)、谁的伯父是鲁迅先生?

  (2)、我的什么人是鲁迅先生?

  (3)、我的伯父是谁呀?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指导读课题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运用多种方检查识记情况)。

  2、学生相互提醒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让学生明白空行的标记与作用)

  4、读了这篇课文,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评价鲁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作者是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捕捉课文信息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作者选了生活中的哪些事例来评价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2、小组合作交流,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加上小标题。

  3、全班展示交流,小结板书:

  谈水浒论碰壁救车夫劝女佣

  4、课文除了写鲁迅先生的这四件事,还写了什么?(受到爱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精炼学生语言。)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随机点评,并范读重点语句。

  2、出示句子: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身痛哭。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1)指导学生理解“追悼”,后边的这些话就是对它的解释,老师读前面的话,你们读后面的话。

  (2)“追悼”就是通过我们刚才读的那些形式:送花圈、致敬、痛哭、送挽联,这些活动来纪念他怀念他,这些活动就是追到的内容,指导再次朗读。

  3、周晔此时是什么心情?出示句子学生练习自由朗读。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伯父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我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掉下来。

  (1)学生自由朗读,谈体会。

  (2)指导比较”吊唁“与”追悼“两个词的异同。

  (3)、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吊唁”和”追悼”两个词相同之处,都有表示对死者怀念的意思,可”吊唁”比”追悼”有多了一层意思。人们到殡仪馆吊唁,除了向死者表示怀念外,还表示对家属的慰问。

  4、小结:“吊唁”和“追悼”都是我们通过读书读懂的,通过读书体会出来的。所以,只要我们多读书,联系课文就能把意思读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语境学习理解词语,读懂意思,并在读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五、课堂小结

  1、谈话:通过学习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人的爱戴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2、老师小结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文内容来看,第一部分明确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以具体事例作答;以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序,先写结果,后写原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4

  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挽、囫、囵、枣、搞、恍、霜、详、逝、章、咳、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难点:

  1、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2、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挽、囫、囵、枣、搞、恍、霜、详、逝、章、咳、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提问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在介绍闰土时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让我们感知到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波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你还记得是谁把闰土介绍给我们大家的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1、我知道《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是        ,她与鲁迅的关系是       。

  2、在预习中我认识了生字,能读拼音写出词语。

  wǎn  lián       gǎo  xiào       xiáng  xì

  (          )     (         )     (         )

  ké  sou        wén  zhāng       shì  shì

  (          )     (         )     (         )

  3、课文中成语或四字词语比较多,我不仅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意思,还会用词语练习说话。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4、课文中有一些不懂的地方,我做了记号,可以跟同学交流交流。

  5、通览课文,我发现课文在结构上与其他课文不同之处在于以      为标志,把课文分为    部分。读课文,我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并能归纳大意。

  6、我概括总结了拟小标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做小标题。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我要试着给各个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①                ②                 ③               

  ④                ⑤               

  三、再读课文,把握中心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我能画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2、明确中心,找出首段中相呼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紧扣中心,联想拓展

  1、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本文的中心句是                         。

  2、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可能是指       

  。

  3、找到相关句子勾出来读一读,结合课外搜集资料想想理由,与同学交流。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关爱孩子

  1)读这部分,交流从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体会到                                           。

  3)当小周晔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关爱关怀时,心情            ,我要带着        之情再次朗读第一段。

  2、关爱车夫

  1)读这部分,我发现这段中动词较多,有                            。

  2)最打动我的动词是      ,我体会到了                           。

  3)当时的情景给小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伯父的神情,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标注在书上,与大家交流。

  4)我想象到伯父鲁迅当时心里想:                               ,也正因为                           ,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  

  和                   。

  5)我能读出这段话中人物的不同情感。

  3、关心女佣

  1)朗读这段话

  2)这段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鲁迅先生                      。

  4、交流“碰壁”

  1)找出这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2)“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把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意。                                                 。

  3)伯父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想一想。

  “四周黑洞洞的”指             ,实际上指的是                     。

  “碰壁”指                   ,实际上指的是                       。

  4)从这件事我体会到鲁迅先生                               。

  5)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习了全文,我能回答第一部分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我也明白了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课后的阅读链接

  读一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结合课文的学习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 设计:

  一、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2.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 悼 逝 餐 枣 搞 冠

  骂 嚼 悟 摊 奥 咳 嗽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4.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5.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二)合作交流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父伯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作业: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三)品读体验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板书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自由读体会。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四)巩固延伸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练习列小标题。

  3.通过学习“深切的怀念”、 “谈论《水浒》”、“笑谈“碰壁”,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3、看资料袋及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练习加小标题

  四、读第一段“深切的怀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感情朗读

  五、回忆往事,品味关爱

  自由读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交流讨论“谈论《水浒》”、部分.

  重点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相机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二)、交流讨论“笑谈“碰壁” 部分

  结合时代背景,重点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相机理解:词语“恍然大悟”

  六、引入资料,为爱升华

  1、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

  2、得到先生爱抚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晔一人呢,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内容。

  3、总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能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学习准备: cai课件,课前让学生解鲁迅先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为 “爱”起航

  1.小周晔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

  出示课文片段,朗读。

  2.鲁迅先生关爱把爱给予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当孩子们知道如今要失掉一位爱护他们的长者进,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3.其实在每一个在灵堂上痛哭流泪的人都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爱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那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二、救护车夫,为 “爱”呤咏

  1.自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把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  相机出示片段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说体会。

  (1)默读,边读边把表示动作的词画下来。

  (2)想象当时场景。

  (3)鲁迅先生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

  (4)品味“半跪”含义。

  (5)小结:这“半跪”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归纳抓住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6)指导朗读。

  相机出示片段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体会。

  (1)    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境下,为谁叹气?

  (2)    鲁迅先生在想些什么?

  (3)小结:先生的痛心、先生的愤怒、先生的焦虑,那是因为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

  (4)指导朗读。

  4.配乐引读“救护车夫”部分

  5.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也或许根本跟鲁迅素不相识。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三、关心女佣,为 “爱”感动

  1、谈谈阿三说的一段话的体会。

  2.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片段,齐读。

  四、拓展延伸,为 “爱”抒写

  1.对于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2、齐读最后一节

  3、如果你当时就在吊唁现场,面对着鲁迅先生慈祥的面容,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4.交流

  五、总结全文,为“爱”纪念

  让我们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节选部分作为我们本课的结束,让我们共同深情地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8

  教学目标:

  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失声痛哭、饱经风霜等词语,感受伯父的和蔼可亲与鲁迅的非比寻常,体会周晔对伯父的敬仰和怀念,认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写回忆亲人”文章基本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知道,这是伯父去世9周年的时候,周晔写的一篇纪念伯父鲁迅的文章。请大家回想一下,周晔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伯父的哪些往事?

  (1伯父去世  2谈《水浒传》  3谈“碰壁”  4救助车夫   5关心阿三)

  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深入学习课文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小小的问题。请大家认真的读一读课题,然后再认真地想一想,周晔为什么要在“我的伯父”后面还要加上“鲁迅先生”呢?直接用“我的伯父”为题,不是更简洁明了吗?

  2让学生先自由地说说自己的猜想和理解,发散学生的思维,看看当今的孩予们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3教师提示:这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特有的称谓(俗称“叠语称谓”)。这里“鲁迅”是核心,“伯父”是表明了我和鲁迅的关系,“先生” 是我对伯父的尊敬。你看,简短的八个字,不但明白了课文写谁(鲁迅),而且清楚的表明了我和鲁迅的关系,同时还表达了我对伯父的敬意。一读课题,我们就知道周晔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回忆自己的伯父。这种称谓一般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

  三入情入境,深入阅读。

  1、伯父就是伯父——和蔼可亲的伯父——走进鲁迅

  同学们,今天我们都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是,伯父在世的时候,周晔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小周晔眼里的伯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伯父呢?

  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分组阅读五个小故事,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还要组织起读课文,全保大家读通读懂。然后引导每小组学生来汇报:在……,周晔看到(或者听到),就明白伯父是个……的人。

  [注意要求学生体会l0岁小周晔的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朗读相应的语段。朗读体会小周晔当时的感受——集中体会鲁迅在孩子们的眼里那一种“和蔼可亲”的伯父形象。]

  (1)  伯父去世——伯父是个受人爱戴的人。

  请学生反复朗读“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

  让学生思考,小周晔明白了伯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伯父去世的时候,周晔看到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就明白伯父是个受人爱戴的人。

  (2)  谈《水浒传》——伯父是个慈祥的人。

  在伯父谈《水浒传》的时候,周晔听到“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就明白伯父是个慈祥的人。

  为了引导学生真切的感受伯父的慈祥,在学生汇报之后,再引导学生猜一猜,当时小周晔和伯父谈《水浒传》的时候,小周晔可能站在伯父的什么位置:l站在伯父的身边  2坐着伯父的对面  坐到伯父的腿上  3爬在伯父的背上  4钻到伯父的怀里  5还可能……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尽情的猜想,这就是帮助孩子亲近鲁迅。体会伯父的“慈祥”。

  最后,请学生齐读描述我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一段文字,教师模仿鲁迅的神态和口气,朗读中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师生一同感受伯父的慈祥。

  (3)  谈“碰壁”——伯父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在伯父谈“碰壁”的时候,周晔听到伯父说他的鼻子是碰壁碰扁的,就明白伯父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小组汇报之后,再分角色朗读小周哗和伯父的对话,男同学读伯父的话,女同学读周晔的话,教师读提示语。共同感受周晔和伯父之间的亲情和鲁迅的幽默风趣。最好对话前,教师提醒他们要注意的角色意识和态度认真。当然也不能要求太高,孩子们有初步的感知就可以了。

  听伯父说话真是一种享受呀!

  整合——从“谈碰壁”和“谈《水浒传》”伯父的慈祥、风趣幽默、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周晔面前的伯父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伯父对在孩子面前总是微笑着,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那么对于车夫和佣人阿三呢?请其他两组继续汇报。

  (4)  救助车夫——伯父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周晔看到伯父和父亲救助受伤的车夫,她在心里想伯父真是个——好人呀!会帮助别人的人!对于车夫来说,伯父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这件事,对于幼小的周晔来说,他不会有更多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在体会当时小周晔的心理,我们要很好的把握——在她看来,伯父就是个好人,是个会帮助别人的好人。之所以,在所有的往事中,这一件记得最清楚,写得最详细,那时9年之后,周晔长大成人,对这件事所思得最多的缘故。所以“救助车夫”和“关心阿三”这两件往事放在后面“伯父不仅仅是伯父”的第二个环节,重点品析。]

  (5)  关心阿三——伯父是个善良的人

  前面的几件往事都是周晔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的。这件事是伯父去世后佣人阿三告诉我的。伯父对阿三的关心,对于阿三来说——伯父也是个和蔼可亲的人。

  概括起来就是——和蔼可亲的伯父。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教师板书:伯父就是伯父

  2、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鲁迅

  伯父去世9年了,当年和伯父一起生活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九年来,周晔也从十岁的小姑娘长成了l9岁的大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晔也慢慢的知道自己的伯父就是鲁迅,就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回想起和伯父生前在一起的幸福快乐生活,周晔心头盛满了无限的伤感和不尽的怀念。

  1学生齐读课题!——体会周晔对伯父的思念和怀念!

  此时,周晔脑海里的“伯父”难道还是9年前的那个“伯父”吗?

  2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伯父去世9年之后,回想起当年的一件件往事,伯父的哪些言行是当年周晔根本就没有弄明白的昵?

  先让学生每个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先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不明白问题”,然后集中一下两个问题的研讨:

  两个重点:(1)伯父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还要深深地叹息一口气呢?

  先放开让学生自由的说说,然后集中引导学生齐读“伯父和父亲救助车夫的情形”和“伯父回来一脸严肃的情形”那两段话,感受伯父的“深深叹息”。

  课件出示:“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着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车在路上跑呢?”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伯父去世多年了,伯父半跪着在北风中给车夫清洗伤口的身影,伯父那一声深深地叹息,如今还历历在目。

  周晔当年不明白“伯父为什么要一脸严肃地深深叹息”?他现在明白了吗?

  车夫是伯父的亲人吗?——不是!

  车夫是伯父家的佣人吗?——不是!

  车夫是伯父的熟人吗?——不是!

  都不是!

  对于车夫来说——

  伯父是“好心的先生”;

  对伯父来讲——

  车夫是陌生的穷苦人。

  同学们,当初年幼的周哗听不懂伯父深奥的话,如今,周晔终于明白伯父那一声深深的叹息——是对车夫的深深同情!是对陌生人的真诚帮助!是对穷苦人的真情关爱!

  爱自己的侄女和亲人,是好伯父;还能爱身边的那些陌生的穷苦人,不是一般的伯父;

  (2)伯父的鼻子又扁又平应该是天生的,肯定不会是碰墙壁碰的,那伯父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壁”真的是“墙壁”吗?

  伯父生活的年代1881-1936,正是中国历史上政府最无能,老百姓最遭殃的时候,就像车夫的生活一样悲惨,伯父就常常拿起手中的笔,揭露腐败政府的罪行,就常常遭到腐败政府特务的跟踪和迫害,所以这里的“碰壁”不是墙壁,而是特务们的枪口和尖刀,但是伯父没有胆怯害怕,伯父的笔名就达l20多个。所以有人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伯父鲁迅先生今年去世9周年了,我明白了,伯父去世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来追悼伯父,我明白了伯父那一声深深的叹息,他在车夫和车夫呢样的老百姓的生活发愁哀叹,我明白了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人。我才明白伯父不仅仅是伯父,我的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都不一样!

  学生齐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出自豪和骄傲。

  板书:伯父不是一般的伯父

  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鲁迅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鲁迅和一般伯父所不一样的地方?

  先让孩子们自由的述说,然后课件出示:鲁迅不平凡的一些文字。

  1、1918年5月,伯父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3、伯父一生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等专集,总计达300多万字。

  4、伯父的作品被译成英、曰、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5、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6、鲁迅是20世纪亚洲最伟大的作家。——日本著名作家、l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接受我国日本文学研究学者许金龙先生专访时说,

  7、鲁迅具有“天才”的稀有品格——英国著名作家 史沫特莱

  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整合学习:70年过去了,伯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周年了——

  (1)每当看到伯父送我的《表》和《小约翰》两本书,我的耳边就会想起【“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2)每当我看到伯父遗像上那又扁又平的鼻子,我的眼前就会浮现一【伯父笑谈碰壁的事情】

  (3)每当我看到风雨中那些奔跑的疲惫不堪的车夫,我的脑海就会浮现一【伯父那严肃的目光】

  (4)每当我遇见阿三老人,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伯父三更半夜的伏案写作的身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9

  课前谈话:

  昨天,我们见了十五分钟的面,已经和大家成为朋友了,那今天老师和昨天有什么不同吗?你们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来自哪里?发现问题很简单,只要眼睛雪亮,头脑灵活,就能发现问题。上课时大家用雪亮的眼睛,灵活的头脑去发现问题。

  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看,这位是谁?

  出示图片。

  师:对,这位就是鲁迅先生。大家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把查到的资料拿出来。

  生:我查到一个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生:我书上了解到,鲁迅把胡子剪成八字胡,人家都认为他是日本人,后来就剪成一字胡。

  生:我是打160电话查到的。他一生代表作有《呐喊》、《狂人日记》等。

  生:他的原名是周树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

  师:教师从图书馆里也找到了珍贵的照片(课件出示)他还是个疼爱孩子的人,还经常为大学生演讲。他非常关心青年人的成长。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多方面找到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生读题。

  师:读这个课题,你想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什么?

  生:文章是怎样写?

  生:我想了解鲁迅是怎样做人的。

  生:我想了解鲁迅生平的事情。

  生:我想问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我知道,这篇文章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是从看书上知道的。

  师:同学们,读一篇文章就应该从题目开始,从课题中读出意思,发现问题,设定目标,自己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提出,这篇文章很长,有的句子很长,有的句子很难读通,有的句子生字特别多,多音字多,有些字读不准。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我相信同学们相互合作,自己学习,一定能读好。要求:生字词读正确,句子读通。下面请大家分组朗读文章。

  生分组读。

  师:看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词语。

  师:老师发现“正”这个字是多音字,但同学们都读正确了,你们是怎么读正确的?

  生:查字典。

  师:这个句子很长,64个字,6个多音字,谁自告奋勇读一读。

  生读句子: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安在那个人身上。

  生评价。

  师:注意“全搞不清”要读正确了。大家一起来读这段话。

  生齐读。

  出示第二个长句子: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给他洗干净。

  师:谁能说说读长句子有什么方法?

  生:开始读得慢,后来读得快。

  生:多读几遍。

  生:读不通顺的词多读,再连起来读。

  师:同学们方法真多,看来同学平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

  投影出示:

  思考:

  1、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边读边想,用笔画出能解决问题的词语和句子。

  生读课文。

  师:如果有所发现,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小组交流。

  师:通过默读和讨论,你们发现什么?

  生: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的事;第二件事是谈伯父和爸爸的鼻子有什么不一样;第三件事是伯父和爸爸帮助车夫;第四件事是和他家的佣人谈。

  生:我跟他讲的事情一样,但还可以这样说:第一件事写在我家里,第二件事写在伯父家;……

  生:我认为写了五件事,还要加上伯父在殡仪馆的事。

  师:他们发言有什么共同之处?第一件事是讲──

  生:谈《水浒传》。

  师:第二件讲──

  生:说鼻子。

  师:第三件事是──

  生:帮助车夫。

  师:第四件事是──

  生:见到阿三。

  师:那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生:伯父在殡仪馆的事。

  生:我同意写四件事。

  生:另外的一件事是“我”怀念鲁迅的。

  师:是呀,怀念鲁迅是鲁迅做的事吗?由怀念引起了下文的四件事。第二个问题──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生齐读。

  师:边读边体会,可以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阅读感受。想读就读,读出感悟,想写就写,写出体会。

  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用声音表达你的感受。

  2、写下一、二句体会,用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生自由读书。

  师:你想读哪些句子?

  生:我想读的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生读)因为这句话里写了不认识的人也来悼念鲁迅,令人感动。

  指名再读。

  生:我觉得伯父去世了,应该读得慢一点,这是很悲伤的,要轻一点。

  生读。

  出示鲁迅逝世时追悼大会上的图片,放哀乐,师解说……(巴金的悼念文章)。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读。

  师:用一两个句子写出你的感受。

  生:读着“有时候,……不叫我干重活。”我感觉鲁迅先生自己病了还让别人多休息,非常伟大。

  生:我补充:我觉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出示救护车夫的句子。

  师:看了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生:鲁迅花了力气和光阴,救助车夫。

  师:作为一个北大的教授,却为救一个车夫蹲着,半跪着,洗干净,上药,扎好绷带……(用课件演示)我们下堂课我们分小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希望你们在课后多读书,读好书。

  推荐写鲁迅的文章给同学们。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10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重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惫。〕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严寒。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严寒。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轻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假如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假如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非凡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非凡是在那严寒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暖和……?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轻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面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爱的愉快的表情了,忽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厉。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经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熟悉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奇。〕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李老师结合教材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物,这对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强爱好、提高阅读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点评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李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李老师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 (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第二,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李老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严寒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熟悉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李老师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熟悉;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熟悉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练习,既提高学生的熟悉,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第三,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李老师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李老师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其作法是: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本节课,李老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11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12

  佚名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2课时)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三、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y#ng。

  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别。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与"绷"区别。

  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四、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

  (1)找本段中最能体现主要内容的原话。(可从一句话中摘取。)

  (2)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要求:(1)要准确;(2)要简练;(3)要相应的整齐。

  2、按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列小标题。(下面小标题供参考。)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速读课文后指名用自己的话给课文加小标题。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

  伯父在世时,作者对他有何看法?伯父逝世时,作者惊异什么?

  2、读后讨论。

  3、"爱戴"与"爱抚"有何不同?

  4、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鲁迅深受爱戴?

  (许多人、甚至、数不清、堆满、各色各样)

  5、过渡:鲁迅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谈《水浒传》怎么能说明伯父值得人爱戴呢?

  2、引导学生讨论。

  "能不能说明"?为什么?

  (能说明。①伯父借谈《水浒传》,教育作者看书要认真。②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不再马马虎虎了。"③伯父不但口头教育,还送书给她看。④伯父关心的人,除侄女外,还有很多很多,真可谓是关心下一代的学习。)板书:关心下一代。

  3、理解句子含义。

  伯父说"还是我的记性好。""我"听后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4、小结。

  伯父这样关心下一代,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请大家注意,作者写第一段,目的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伯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写第二段伯父关心下一代的学习,目的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想一想,作者写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目的又是什么呢?

  (也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

  四、学习第三段。

  1、分角色朗读后,质疑。

  2、分组讨论。

  ①"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要"碰壁"。)

  ②"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社会太黑暗了,人民没有丝毫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和打击。)

  ③在座的为什么哈哈大笑?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

  ④谈"碰壁"能不能体现鲁迅值得人们爱戴呢?为什么?

  (能。由"碰壁"可以看出鲁迅不顾个人的一切,与敌人斗争的不屈精神。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而顽强战斗,怎能不值得人们爱戴呢?)

  板书:憎恨旧社会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用自己话说说各段小标题。

  2、1~3段各段主要讲的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

  1、分角色朗读1~7自然段,思考:

  ①伯父和爸爸是怎样救车夫的?

  ②车夫走前,伯父又是怎样关心的?

  2、读后讨论:重点体会伯父的动作、行为。

  3、默读下文,思考讨论:

  "我"问他车夫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拉车的问题时,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同时又深深叹气呢?

  (伯父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痛苦,脸色变得严肃;伯父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叹气,深表同情。)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三、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思考:

  鲁迅先生写文章干什么?"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不在乎"表明什么?再从他对女佣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人?

  2、讨论后小结:

  (他写文章,主要是为唤起民众对敌斗争,拯救人民,拯救祖国。)

  (表明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教学小结:

  《三味书屋》一课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本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所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内容真实,便于我们了解生活中的鲁迅。要了解更多,请同学们课后翻阅有关书籍获取。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札记 篇13

  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理解课文时,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