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顾茅庐教案整理 |
范文 | 三顾茅庐教案整理(精选2篇) 三顾茅庐教案整理 篇1教学目标: 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 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 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 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 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3.《三国演义》主题: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四、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熟悉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识记并抄写生字,标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这首诗是写谁的呢?——诸葛亮 二、整体感知 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明确:刘备、诸葛亮、张飞 2.这篇小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四个: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探究刘备的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刘备的形象特点。 明确: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3.文中哪些事件或语句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明确: (1)三顾茅庐。 (2)三请之时,“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 (3)“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 (4)泣请孔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5)斥责张飞 4.文中对张飞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特点。 5.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刘备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四、拓展 1.关于刘备你知道哪些信息? (1)时间表 160年,出生于涿县 184年,桃园三结义,同其弟征伐黄巾 194年,升任徐州牧 195年,吕布投靠刘备 196年,投靠曹操 200年,投靠袁绍 207年,投靠刘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208年,赤壁之战联合孙权大败曹操 209年,任荊州牧,与孙权联姻 214年,入成都,领益州牧 215年,刘、孙分占荆州 219年,进位汉中王 221年,即帝位 222年,兴兵伐吴 223年,殁于白帝城 (2)字玄德,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刘胜玄孙,身高7尺5寸(汉尺),双手下垂可以超过自己的膝盖,眼睛能看见自己的大耳。 2.关于刘备有哪些主要情节? 桃源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刘备摔阿斗、白帝城托孤、葭萌关收马超、伐林送徐庶、计夺天荡山、伐吴殒命 3.刘备有哪些性格特点? 喜欢结交英雄豪杰,胸有大志而锋芒不露,机智善变,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宽仁爱民。 五、作业 阅读与刘备有关的重要情节。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施耐庵 刘备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交流阅读心得。 二、探究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明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3.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 4.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一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 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 5.课文中刘备的哪些带有比喻修辞的语言表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确: (1)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6.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 (1)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2)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虽逢其时、未逢其主之权宜之计。 7.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诸葛亮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 三、拓展 1.关于诸葛亮你知道哪些信息? (1)时间表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出山辅刘备。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祈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 232年,发明木牛流马。 234年,病逝五丈原。 (2)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瓢瓢然有神仙之概。 常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2.关于诸葛亮有哪些主要情节? 隆中对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激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智算华容道、遗计杀魏延、骂死王朗、造木流牛马、五丈原禳星、死诸葛走生仲达、挥泪斩马谡 3.诸葛亮有哪些性格特点? 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才能过人。 忠心耿耿、感恩图报。 法纪严明、严于律己。 四、作业 1.阅读与诸葛亮有关的重要情节。 2.完成练习题。 三顾茅庐教案整理 篇2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课堂导入: 本单元还要学习四大名著中的两篇文章。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成就最高。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罗贯中是吴承恩的老师。 二、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三、课文初探 初识文本听朗读,完成字词积累,初步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故事情节 1.字词积累。 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2.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4.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刘备: (1)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仁心爱人。 (2)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诚心求贤。 (3)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虚心求教。 (4)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待人宽和有耐心。 (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 诸葛亮出场前,小说还写了那些事? 1、司马徽初荐(刘备初得诸葛亮的消息。“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只知其有安天下之才。最先涂上了神秘色彩。 2、徐庶走马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3、司马徽再荐(“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4、一顾茅庐(农夫作歌、博陵崔州平——隐者形象):突出诸葛亮的隐者形象。 5、二顾茅庐(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感叹世无英雄,赞赏独善其身:渲染诸葛亮求之不易。诸葛均、黄承彦——其诗为诸葛亮形象的良好写照。 这些人物,每个人都不能真正反映出诸葛亮的面貌,但每个人身上都有诸葛亮的影子。 渲染、烘托铺垫、蓄势(侧面描写) 诸葛亮登场后的刻画: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表现出“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正面刻画 (1)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淡泊名利高风亮节。 (2)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仁心爱人。 (3)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满腹经纶聪睿过人。 张飞: 在第一部分中,找出描写张飞的句子,想想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表现了张飞的`粗暴、急躁而直率。 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课堂小结: 刘备:仁心爱人志向远大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诸葛亮:才略高超满腹经纶淡泊名利智慧过人 张飞:言行鲁莽性格急躁直爽 深入探究: 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和敬重? 明确: (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2)“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 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可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3、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4、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 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 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三分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势。 交流讨论: 1、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3、诸葛亮出山后,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 点拨: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4、诸葛亮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点拨: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课文总结: 《三顾茅庐》这是篇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赞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以及诸葛亮的雄心大略。 艺术特色: 1.铺垫、渲染巧妙运用 2.运用诗歌巧评价 3.运用对比显特色 例题: 1.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前叙述描写属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作用: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3.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 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课堂拓展: 1.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涉及史料,难以用白话演绎。 2.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3.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4.说说你知道的。诸葛亮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明确: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火烧赤壁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5.了解与诸葛亮有关的风景名胜和历史遗迹。 三顾堂 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诸葛草庐 公元1987年重建的仿汉建筑,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此作《隆中对》 躬耕田 乐山与隆中山之间的诸葛亮庙冲的一百多亩田地。当年诸葛亮躬耕陇亩于此地。 六角井 是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生活用水井。 抱膝亭 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后人凭吊诸葛亮抱膝长吟之处。 隆中牌坊 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隆中的标志。 6.关于诸葛亮的诗歌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