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赠汪伦》赏析
范文

《赠汪伦》赏析(精选12篇)

《赠汪伦》赏析 篇1

  一、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六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二、学生分析:

  一方面学生对古文学精华——诗歌,充满热情,爱读、爱背,能在“读百遍”中悟其难以言传之真情。另一方面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分别,六年的同窗情谊真是说不完,道不尽。正是处处寻求倾吐机会!

  三、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止是形成知识体系,还要构建语言能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并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认知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读背《赠汪伦》,能借助注释说说诗的大意。

  过程和方法: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些赞颂友情的篇章,感受真挚友情之可贵。

  情感和态度:能以自己的方式真诚地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情谊。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多种形式的读议中感悟对友情的珍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朋友的情谊。

  六、板书设计:        

  送

  李白          汪伦

  赠

  乘舟欲行     踏歌送行

  水深           情重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 “友谊”, 问看到这个词脑中会浮现出哪些情景?

  2、课件出示《伟大的友谊》一课部分词句,师生共同回味,有感情朗读。引出友谊的伟大,为世人所称颂。

  【以已学课文导入,起到课未始,情已发的效果】

  3、制作动画课件,以故事简述李白与汪伦的友情。

  【这样不仅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

  (二)学习《赠江伦》

  1、学生自读诗歌,自悟诗情

  【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初步感悟诗情。】

  2、交流自己读明白的内容。

  3、师生补充内容后将此诗连起来用白话文来说说。

  4、深入理解后两句诗,引导学生用上关联词和变换句式说一说。

  5、师生共同有滋有味读一读全诗。

  (此时是体会诗情后进入意境的吟诵。)

  6、背一背。

  (三)拓展学习

  1、课件出示部分课前搜集小诗,指导有感情朗读。(《送朱大入秦》—孟浩然、《送友人》—李白、《别董大》—高适,另有几散文和几句格言。

  【这样不公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引导学生读读背背说说唱唱,课前布置自己搜集的有关赞美友情的诗歌、散文、格言、歌曲等。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四)尝试创作

  引导学生想象毕业在际,用诗用文用曲或用画等形式,送给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愿友谊地久天长。

  (从情感迁移到创作迁移,临近毕业,给好友留下自己的深情正是学生所盼望的,课堂上创造这么一个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需要融为一体的好时机学生怎不跃跃欲试?这也不正是大语文观的体现吗?)

  (五)作业

  1、将课堂上所想(写)或课后再创作的诗歌文章、话语等,工整地抄写,制成精美的卡片,送给自己的好友。

  (综合实践型的作业设计即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更突出语文的人文性。)

  2、搜集1-2两篇赞美友谊的诗歌或散文,读一读,背一背。

  本教案特色

  一、抓住契机,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思想会联系的生活中人。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读诗,而诗歌所反映的友情主题与即将毕业分别密切联系。学生当然兴趣盎然,朗读的铿锵与抒情的奔放,无疑是这天设时机让心灵之花自然绽放。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抓住契机进行珍惜纯真友情教育是本教案的一个成功之处。

  二、重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设信任的氛围,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体验,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深情厚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让兴趣爱好不同的同学能各展其采。在课堂上开辟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新课程说:“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实践能力。”作业设计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控究性学习和卡片制作技能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扩大阅读量,暂不求甚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古文学家的经验,本教案也尝试在多种阅读材料的吟诵中感悟思想感情。在不断的诵读中引发情感的共鸣,最终达到在言传中意会,在意会中言传,开成终身发展的语文能力。

《赠汪伦》赏析 篇2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具学具 生字卡片

  教     学     过     程

  检查预习

  情景创设

  导入新课 一、揭题导入

  1、出示《25、古诗两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诗?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赠汪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新课传授

  探索研究

  二、理解课题,介绍诗人及汪伦、诗的背景

  1、“赠”是什么意思?(送给)

  2、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指名交流。

  那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谁来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3、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三、初读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词检查。

  (2)、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了解诗意: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诗句

  1、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把有关的内容画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4、指名交流,补充。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5、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五、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师读其中一首。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一些离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上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后反思 

《赠汪伦》赏析 篇3

  电视上正播放着一个外国影片: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相继安静下来,老师走进教室布置了一个研究任务……放学了,几个孩子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讨论着如何分工完成老师布置的研究小课题……看到这样的片段,我忽然想起我这份还未构思好的教案。于是便有了把“探究”活动提前到课前、延伸到课后的想法。

  赠汪伦(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能有感情地朗读。

  3、会背诵、默写古诗,并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写一首送别诗。

  4、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重点、难点:

  以自我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深入理解古诗,体会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前的前瞻性自我探究

  课前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方式查阅古诗的写作背景,深刻地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诗人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经历、主要的成就等。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到网上查找资料。

  二、课内的小组合作探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教师注意指导读准音。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多少有关他的知识?

  4、学生展示交流以上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有个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连忙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留别。

  5、“赠”是什么意思?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思。(充分利用工具书,书本中的注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巡回关注每个小组的合作探究情况。

  2、集体交流小组学习探究成果。

  (1)、在说这整首诗的意思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

  将欲行:就要出发了。闻:指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千尺:系虚指,极言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可以引导学生举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写法来帮助理解这一词) 不及:比不上。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忽燃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3)、一、二两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第二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还用了夸张的写法。

  (4)、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比喻、夸张为了说明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

  3、小结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②诗人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假如你和你的好友也要经历这样一次送别,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呢?

  ③利用多媒体,视听动画情境,配乐朗诵这首诗。

  ③游戏活动,再现情境。(让学生扮演李白和汪伦,进行配乐诗表演)

  ④背诵、默写古诗《赠汪伦》

  (三)、了解其他类似的诗

  1、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附录二)

  3、总结并提出课后延伸拓展练习的要求

  三、课后的延伸性拓展练习

  1、搜集李白的其它诗,与同学交流学习。

  2、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仿写一首送别诗。评出当代小李白。

  附录一: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附录二: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高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赠汪伦》赏析 篇4

  赠汪伦(人教国标本教案、教学实录)

  [浅注]

  踏歌: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拉手而歌,用脚踏地为节拍。后来也指“行吟”,既漫步而歌。桃花潭:在今安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是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伦分别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曾经做过县令,辞官后居泾县桃花潭,家有别墅。他豪爽好客,同李白等诗人相友好,常有诗文来往。李白这次来访汪伦,汪伦以美酒招待他,李白临别时写增此诗。

  这首诗以叙事开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此时人以登舟船也就要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走边唱的走了过来。 “忽闻”,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踏歌”,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汪伦。

  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礼拜说: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那么深,却总及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翻情谊呵!”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深。这里用”深千尺“来和”送我情“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关于李白和汪伦的交往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汪伦曾经写信邀请李白:“说先生喜欢游赏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高兴的去了。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是潭水名这里并无桃花;‘万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万,并无很多酒店。”李白大笑。汪伦款待李白几天临行时还赠了不少礼物,亲自送行。李白感其感情,写了桃花潭绝一首。这段故事见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虽属传说,未必真有其事,却颇风趣。

《赠汪伦》赏析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

  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

  4、学生交流资料。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题

  1、看老师写课题。强调:赠板书: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

  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

  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

  4、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给汪伦呢?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3):出示古诗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座位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读古诗。

  (你读得很通顺、很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4、学生交流。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表演)

  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5、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四、再读古诗,感受诗情

  1、过渡: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

  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情厚谊。轻声读,带着感情读,在读中体会。

  5、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

  深千尺:虚指,夸张的说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教师引导:同学们,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表达情感毫不掩饰,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所以,才会有《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会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才会有这流传千古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件5:出示诗句)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这十几天中,汪伦和李白会做些什么呢?(课件6:重新出现古诗)

  教师介绍,深化故事内容:李白一生豪放,而汪伦也是豪爽之人,在这十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谈诗歌,一起吟诗作对,一起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过得非常愉快。

  (3)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的用水深来比喻情深。

  板书:水深情深

  (4)同学们,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

  (5)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

  板书:更

  (6)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深厚的感情,表现出来?

  (7)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6、过渡:李白与汪伦虽只相处了短短数日,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此时,站在船头,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7、有人说,豪放的李白不想伤感,便留下书信一封,想要不辞而别。可是想到当日与孟夫子一别,便十几年不能相见;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与汪伦重逢的时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必定会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

  (1)教师指导:你们知道吗?可以踏而歌之的,必定是昂扬激越,或是轻松欢快的。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李白不禁又想起了……

  (2)有人说,汪伦其实早已知道李白的行程,却故意装作不知,为的就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李白送行,给李白一个惊喜。谁来读读这一句,读出这种惊喜的语气?

  (3)你们看,汪伦是多么理解李白的豪放性格啊!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4)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8、同学们演的真好,你们从这薄薄的28个字中,悟出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真不简单。

  9、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配乐)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五、扩展延伸

  1、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课件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

  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我们又仿佛看见了李白送友人一直来到城外,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好在马上和友人挥手告别,望着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下……

  (课件8:送友人诵读)

  李白一生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这首诗中的友人虽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却流传至今。

  (齐读)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描写友情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

  (课件9:推荐阅读)

  4、像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5、引导学生朗读、欣赏一组描写送别的诗作。

  (1)诗人高适,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董兰庭……

  (2)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3)今日分别,来日必会有重逢的一天,就像这原上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4)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即使远隔天涯,不也如同近邻一般吗?……

  (5)元二是王维的朋友,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借一壶独酒,送友人西出阳关……

  6、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

  (1)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课件10:古诗)

  (2)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板书设计:

  李白  赠汪伦

  水深

  情更深

《赠汪伦》赏析 篇6

  《赠汪伦》教学实录

  公园一校 汤凌飞

  课前交流:

  我有个提议,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师:上课,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导入新课

  师:今天汤老师又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既然是朋友,

  我想请教大家,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不是别人,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是谁呢?别着急,先来猜猜看他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很有习·华的大诗人,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如学生回答出李白,教师接:看来李白醉酒诗百篇的佳话是人人皆知。)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90多篇。号称诗仙。(李白)对了,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生平,我想同学们都不陌生,李白与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故事:安徽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

  “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

  ‘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 ‘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

  “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

  师:你说他们俩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

  师: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就在临别刻又出现了一幕让人感动的场面,什么场面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古诗《赠汪伦》。

  自学古诗

  师:什么场面这样让人感动呢?一起看诗文。(引导出声读三遍。)

  师:这首诗有没有生字? (没有)这四句话好不好理解? (好理解)

  1那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的? (生发散连词解句法)是理解古诗句意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就请同学们按照你们总结出的连词解句法自学诗意,可以结合书后注释,小组学习。

  师:谁愿意汇报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生汇报诗意)

  体会踏歌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告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同学们

  2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的别?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

  师: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可汪伦对李白却与众不同,他们是什么方式一齐说(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老师放段音乐,谁愿意到前面来踏歌。其他同学看他做得对不对。(放音乐请同学踏节拍)。还想试一首吗?全班同学在座位上踏歌。(一首是找朋友、一首送别)

  师:通过尝试,我们都理解了踏歌,刚才我们先唱的是找朋友后唱的是送别,这两首诗虽然都有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声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首比较哀婉忧

  3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讨论)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接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还有很多话想对李白说,

  4假如你是汪伦,想想此刻,你会对李白唱些什么? (生想象)

  师:人们都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如果此刻你是诗人李白,站在船头,面对踏歌相送的汪伦,

  5你会对汪伦说些什么?(生想象)

  句式训练

  师:是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到---—(生接)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放课件)

  师:1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一下,千尺是多少米,学过数学吧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 (这是一种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很深厚。)[板书:情谊深厚]

  师;2他俩之间的情谊这么深厚,你觉得在解释这两行诗的时候,用上哪些关联词语能恰当地表达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呢?老师给你提供几个关联词语,(课件)

  师:3你说说用上关联词语好,还是不用好?为什么?

  师:不仅关联词语能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其实不同的句式对句子也同样可以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不信,你把这句诗的意思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形式再宋体会体会?

  师:不管是关联词语还是变换句式都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阅读中去。

  感情朗读和背诵

  师:1这比桃花潭水还深厚的友谊你能读出来吗?读全诗。

  师:2熟读成诵,哪位同学可以背诵。

  扩展学习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师: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一种,请自选一首回家自学,不过学习时不要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着重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把自己当作诗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说,去想,去做,你就能体会出古诗的那种美妙的意境,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就要结束了,汤老师和咱们四年( )班学生也就要分别了,你们舍得离开郑老师吗? (不舍得)想对我说点什么?其实我也舍不得离开大家,为了表达我对大家的情谊,我模仿诗人李白给大家写了一首送别诗,想听吗? (念诗:老师课罢将欲行,忽闻身边惜别声,初春骄阳红胜火,恰似同学送我情。)你们想不想也向李白那样给汤老师写首送别诗呢?或者想想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送别场面,你也试着给朋友或亲人写首诗。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赠汪伦》赏析 篇7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赠”。

  3、通过诵读本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材分析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由我来给你们上一节语文课,欢迎吗?准备用什么形式来欢迎?师提议用唱歌的形式来欢迎。提出要求:边唱歌用脚打节奏。(让一学生起头,全体起立边用脚打节奏边唱歌)。

  2、同学们这样欢迎的形式,让我非常感动。不过你们知道吗?像刚才你们用脚步敲打节奏来唱歌的形式,我国古代专门有一个名称,叫什么?(板书:踏歌)现在,我国少数民族在遇到隆重、喜庆的情况,常用踏歌的形式来庆祝。

  3、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诗中,就有一个人用踏歌的形式为朋友送行,默读古诗,说说这个人是谁?(板书:汪伦)汪伦为谁送行?(李白)李白是谁,你们熟悉吗?(指名学生被李白的诗)李白是如何回赠的?(赠诗)

  4、现在,你知道《赠汪伦》这首诗的来历了,李白这首千古名诗,我们准备怎样来学。

  二、指名读诗。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弄懂诗句,不懂的,提出全班交流。

  2、交流,指名说诗意,相机考词的意思?“踏歌”、“将欲”

  3、质疑。

  四、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中有两句是千古名句,哪两句?。

  相机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指名有感情朗读。

  2、看图练习情景对话。

  3、练习背诵。

  五、拓展。

  1、写朋友送别的诗句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出示幻灯。

  下列都是描写朋友送别的诗句,你熟悉它们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⑴学生轻读了解

  ⑵指名说出自己不熟悉的诗句,教师相机介绍。

  六、运用。

  1、一节课很快结束了,老师与你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临别之前,老师有一段话送给你们,接受吗?“你们的热情好客,使我感动万分;你们的聪明好学,让我终生难忘。我衷心祝愿我们前艾中心校的五(2)班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到达成功的彼岸。”

  2、老师即将离去,你们没有什么话送给我吗?

  七、作业。

  让学生自己设计

  板书设计

  汪伦 ——————李白

  踏歌             赠诗

《赠汪伦》赏析 篇8

  一、给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   )  (   )     (   )

  汪洋大海    友情        赠送      乘舟     将来      新闻

  二、一字组多词

  李(   )(   )                      汪(   )(   )

  舟(   )(   )                      情(   )(   )

  三、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门(   )(   )                    忄(   )(   )

  木(   )(   )                    氵(   )(   )

  四、按要求填空

  1.“及”字共有(   )笔,笔顺(                          )

  2.“舟”字第五笔是(   ),一共有(   )笔,它是(   )字

  3.“闻”字读音是(   ),部首是(   ),组词(   )

  五、填一填,背一背

  赠汪伦

  (   )(   )乘(   )将欲行,

  忽(   )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   )(   ),

  不(   )汪伦送我(   )

《赠汪伦》赏析 篇9

  孙双金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孙双金

  执教年级:五年级 执教课时:1教时 地点 无锡

  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

  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

  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师:好,坐正。“天一学校”了不起的,“天一”不是天下第一吗?我来看看“天一”的学生是不是天下第一。你说说看。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再来送了呢?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故意在家不送,让李白到桃花潭,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给李白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

  师:专门为李白特制太白酒,酒还没有酿好,李白突然有事要走,急急忙忙赶去相送。你姓什么?

  生:张。

  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然后汪伦给他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然后李白走的时候,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然后就在那边拍打唱歌。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送过行之后,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现在人家走了我就这样送别不行?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你叫什么名字?

  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给莜玲莹掌声,(掌声响起)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不得了,真是天下第一,来,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那个场面是了不得,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

  生:(齐声答)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当时的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齐声答)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你们太拘谨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赠汪伦》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声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齐声答)诗人。

  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比李白大11岁。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那个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好,我们掌声给她。(掌声又响起)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示意语速减慢。)

  师:进步了,掌声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教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来有味道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

  (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指名)你的头摇得最好,我们给掌声他。(掌声响起)但是幅度不能太大,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摇头晃脑地)有感情地朗读。

  师:掌声给他。(掌声响起)前面你们一个都没有晃起来,这堂课你这样晃起来,孙老师真高兴。“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别董大》(屏幕出现《别董大》)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想不想读?

  生:(齐声答)想。

  师:大声读,齐读。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一个好朋友著名的琴师叫什么人?董大,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董大要离开高适了,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

  ,大雪纷纷地下着,这样的天气,人心里好过吗?(指名问)你说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么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地难过。

  生:伤心。

  师:伤心、压抑。天气是这样的天气,而且我的朋友就要离开我了。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中加上伤感,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

  生:(齐声答)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齐声答)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三、四句)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指名问)你说说看这句话什么意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没有一个知己,天下人都认识你。

  师: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天底下谁人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这样的千里黄云、这样的白雪皑皑,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长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板书:话)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

  (生齐读)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渭城曲》齐。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低声)酒。

  师:大声说。

  生:(大声)酒。

  师:(板书:酒)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可以以话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

  生:真情

  师: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板书:情心)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这四首诗你喜欢吗?

  生:(齐声大声说)喜欢。

  师:请你选择一首读给我听,或者背给我听,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的朗诵)

  师:谁来?勇敢的孩子?(面带微笑地说)谁没有发过言的,把手举高一点,把手摇一摇。告诉我你没有发过言,好多人都发过言的,你还再摇嘛!(指名说)你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背一首。

  生:有感情地背诵《赠汪伦》。

  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指名说)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你们说好不好?

  生:(齐大声地说)好!

  (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师:大家诵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了一组古代诗人送别的诗。我们了解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这节课马上就要下课了,下课后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回到南京去了,你怎么送别孙老师呢?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向一位男同学走去)(举起大拇指,笑着说)重情意,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我们会想念你,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

  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握个手。(师生握手)

  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地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赠汪伦》赏析 篇10

  教学目标:教学《赠汪伦》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解了不少诗人,谁能说说你知道的著名诗人(陆游,李白等)

  师: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代)板书:

  我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指名和集体背诵,师略加叙述诗表现的意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又一首诗《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一每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师:看课题,谁赠什么给谁?(李白赠诗给汪伦)

  师:什么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旧诗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生齐读《赠汪伦》

  二、解诗。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试读,齐读。

  逐词逐句解释

  生:乘舟——坐船;“欲”——打算,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我乘坐上船刚刚要走。

  生:忽——忽然;闻——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

  师:什么叫“踏歌”,歌唱时从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就叫做“踏歌”,至于汪伦当时踏歌是怎样的节拍与声调,等会作讨论。

  生:这句诗的意思—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是汪伦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生:不及——比不上;情——情谊,感情。

  连词解句意

  整句诗的意思: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自己说说诗的意思,指名说。

  三、了解诗的意思。

  师:汪伦对李白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如果一层楼高4米,比83层楼还高。

  师:用“千尺深”的潭水,也比不上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有多深了。

  师:可以想象,当时李白听到汪伦带领男女老少踏歌前来送别时,心情何等激动,因而当即赋诗赠送,那么汪伦“踏歌”时是什么样的节拍?又是什么样的歌声?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汪伦可能用一种较缓慢的脚步,较凄凉的'声音。因为和好朋友李白就要分别了,

  生:……急促……高亢……,因为约定的时间快到了。

  生:……较快……宏亮……,虽是送别,还会有相逢机会。

  师:我倾向于用较快的节拍,宏亮的声音。这种推想,因为李白的赠诗中没有伤感的情绪,而且插图上李白的表情也没有伤感的表现,可以证明这种推想是正确的,本诗虽写的是与友人分别,却感情奔放,形成了本诗特有的风格。

  齐读本诗。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两句诗连在一起,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解释?

  生:用上“哪怕……也”解释,意思: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上“如果……就……”,解释:如果……就……。

  生:用上“即使……也”解释:即使……也……

  生:用上“就算……也”解释:就算……也……

  生:用上“纵使……也”解释: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用写信邀请李白来家乡做客,接着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村民踏歌相送,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解释这两句,能不能表现李白此时激动的心情呢?

  生:感叹句解释: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用反问句……

  那里比得上……呢?

  ……

  怎么比得上……呢?

  生:还可用设问句……桃花潭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四、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

  师:桃花水有千尺深吗?(没有)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这里用“夸张、比喻”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深,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我们怎样读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指名读,齐读。

  有时间、背或抄。

《赠汪伦》赏析 篇11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江伦送我情。

  从一年级上学期拼音教学结束之日起,学生们就在我的牵引下开始了日见其深、日见其广的课外阅读。仿佛山泉总要流经秀谷——刚上三年级,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把小小触角探进古典文学的广袤空间:方思佩、夏璇读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周楠、江嘉辉、晋申诸男生比赛似地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少儿版);汇报课上,沈冠楠声情并茂的《爱莲说》,震住了全班,令一帮要强的小家伙大受刺激!孙添于是不甘示弱,打擂似地诵起了“关关雎鸠”,就连程度较差的郑丹东,也在摇头晃脑地唱读《三字经》。

  所以——这节课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

  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赠汪伦》原本浅显,背诵、理解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剩下的大半节课干什么呢?我当然可以接着往后上,可是,既然课时宽松,既然学生不求甚解、率性而为的阅读需要提升和引导,那么——在“家里”,在自己孩子中间,我且以“完成任务”为起点,和他们一道,乘着李白的扁舟,踏着汪伦的歌声:驶出去,飞起来。

  为此,在后面的30分钟,我们——

  现场

  一、为彰显《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做准备。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对于健康幸福的人生而言,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都不能少!(笑声)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是惧怕孤独的。离群索居是孤独;抛亲别故,住在陌生人群中间也是一种孤独。孤独滋味最难熬——所以,自古以来,离愁别恨成了文学创作永恒的话题。这样的作品,唐诗中就有不少,谁能背来听听?

  学生(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孟浩然)

  学生(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学生(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熝生有的记得牢些,有的记不清了,于是,当一个人站起来大声背诵时,其他孩子努力回忆着,轻轻跟着念。是相对低沉的声音使然,更是诗歌不可言传的感染力使然,念着念着,渐渐的——课堂气氛变得有些低回黯然。

  二、讨论。两种人之常情

  师:当我们把这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读时,有什么共同感觉?

  学生(1):凄凉。依依不舍。

  学生(2):悲壮、苍凉。还有些伤感。

  师:对。凄凉,辛酸,依依不舍,淡淡忧愁——这是大多数离别文字的基调,也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

  大家知道,刘晓辉同学的父母早就要把她转到上海去了,可是刘晓辉呢,拖了又拖,总也不肯走,为什么?

  学生(1):我知道,她不愿意离开这儿的老师和同学,她怕上海的新老师、新同学不喜欢她。

  学生(2):老师,昨天我和刘晓辉通电话了,她说她在那里过得很好。

  师:我也接到她的信了,薛老师很为她高兴!我早就说过:刘晓辉同学勤勉善良,到哪里都不会缺少友谊,到哪里都不会孤独的。可是,这依然不能减少我们对她的牵挂和思念——为什么?

  学生(1):因为她是我们的好朋友。

  学生(2):因为她宽容大度,从不斤斤计较,和她在一起,我们特别开心。

  学生(3):临走的时候,她爷爷请我们去她家玩了一个晚上。看DVD,唱歌,喝饮料,开始还挺高兴的,可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就都哭了……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感人的友谊——谁说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懂感情?我觉得我的学生最懂友谊了。但是生活中也不缺乏相反的例子,你们能说说吗?

  学生(1):汪燃下课老打我,这学期他终于转学回老家了,我很开心。

  学生(2):表哥最不懂礼貌了。一到我家就翻箱倒柜找吃的,还霸占电视,拿着遥控器乱按。他一来,我们全家都头痛!

  学生(3):一天晚上,我家来了个客人,是爸爸同事。从6点钟一直坐到10点半,高喉咙大嗓子的,废话那个多!茶喝涨了,上过卫生间,又坐到了沙发上!妈妈恨死啦,警告爸爸:下次再带这种人来家,跟他没完!(笑声)

  师:听听,多丢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检讨自己,千万不能像这三位,否则,人见人厌,很可怕,很没面子哦——所以,有这样一个人,如果他的离开使我们感到万分高兴,那说明什么?

  学生(1):这人很烦。

  学生(2)熕爱欺负人。

  学生(3):或者我正忙。

  学生(4):或者我有自闭症,根本不好客!(笑声)

  师:大家说得很好,也很全面。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投缘的两个人之间是绝对不会为离别而伤心的。伤心什么?高兴还来不及呢——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三、扣住“踏歌”,真切体会汪伦的心情。

  用事先准备好的磁带播放《小白菜》《红蜻蜓》《中国少年先锋队歌》,它们分别是凄凉、抒缓和激昂欢快的。经过一番令人捧腹的尝试,学生找到了“踏歌”的感觉,发现可以“踏而歌之”的只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它是轻松、欢快,令人振奋的。由此可以想见:汪伦所踏之歌必定也是轻松、欢快者;汪伦心情必定也是轻松、欢快的——绝无好友远别“应有”的伤感。

  一片笑声中,三两个学生提前退出“踏歌”激起的浪花,面露困惑。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一等,再等一等!

  四、讨论。从后两句体会李白其人其诗

  师:如果换作我,看到朋友因为自己离开而高兴,我会很伤心的!可咱们瞧瞧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呵,感觉好着呢!在他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又深厚、又真挚——这中间必定是有原因的,否则,我们可以说李白这人自作多情、恬不知耻啦!(笑声)

  学生(1):我觉得李白的感觉是对的。如果汪伦不喜欢李白,就不来送行了。

  学生(2):汪伦仰慕李白,所以才特意请他。能结交鼎鼎大名的诗人,他已经感到很荣幸、很满足了。

  学生(3):在新华书店,我看到签名售书,场面真火爆。爸爸说,那些人都是追星族。汪伦也是追星族——李白来了,大笔一挥,他也跟着出名了!能不高兴吗?

  师:追星族这个比方很有意思。不过我认为汪伦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比起赵薇、谢霆锋的崇拜者,要高明得多,也体面得多。

  学生(4):我同意前一个同学说的。是仰慕,不是追星。送李白的时候,《赠汪伦》还没写呢。

  学生(5):老师说过,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汪伦要用快乐的歌声为他送行、为他祝福。

  学生(6):李白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离别是常有的事。如果分别一回就伤心一回,那他还怎么云游,怎么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和……和《望天门山》呢?

  学生(7):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他们谁也不为离别忧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把我原先准备说的许多话都给说了!所以我常讲:给你们上课真轻松、真享福。同时,这也让薛老师感到压力很大,我得用功再用功,否则,你们就不用我教,也不要我教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在离愁别恨之外,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友情在: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说它是——

  学生(1):潇洒。

  学生(2):豪放。

  学生(3):这就是浪漫!

  师:对。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浪漫。它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

  所以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当我们读一首好诗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在读一颗真诚美丽的心灵,在读一段鲜活生动的世俗人情。世界有多么广阔,人的心灵就有多么广阔——千万不要以为李白只有乐观豪放的一面。这里是李白的两首死别诗,大家可以借助资料或通过讨论来读懂。我相信,前一首会让你们笑破肚皮,而后一首呢——读了就知道啦(出示预先板书好的内容):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也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于何人!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学生记录,朗读,议论。教师巡视,有问才答。)

  铃声响,下课!(根据课后记录整理)

  后记

  这节课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性学习(本文略去)——深入发掘——向课外拓展。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教材”出发,进入更深更广境界的过程。钻进去需要力量,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惟有厚积薄发,预先具备了较深的内功、预先蕴积了真诚的感动,才有可能调动这种力量,唤起这股激情。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现在谈得比较多的是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教师的底蕴和学养则少被提及,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

  我们当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当然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但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交会,对于那些蕴涵深刻的美文,我们首先要的是知人论世,是动情。因为对于任何人而言,动情的感悟永远比动脑得来的答案更难忘、更真切、更具孕育性和扩张力——那感悟也许是朦胧的,比不上“分析”来得透彻。但其可贵也正在于朦胧——因为“理解”总是局限在有限的知识范围之内,而感悟或莫名激动却将人引向无边的未来和无限广阔的空间。

  有些老师可以从自己的教学预计到学生能考出多少分,那是我所不能及的“硬功夫”。我所可骄傲的是:一再惊喜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和他们由此而来的思辨能力。

  由于我的“漫谈”(也有同行斥为“散扯”),学生由《北京的四合院》读到《穆斯林的葬礼》;由《秋天的怀念》读到了《我与地坛》——当然,能这样做的,总是“一些人”,这就足够了,社会的前进总是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整个集体读书境界的提升,也必定要依赖于一部分人的捷足先登。

  佛说:自度度人。

  这也是我的远航和飞扬。

《赠汪伦》赏析 篇12

  背景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江伦送我情。

  从一年级上学期拼音教学结束之日起,学生们就在我的牵引下开始了日见其深、日见其广的课外阅读。仿佛山泉总要流经秀谷——刚上三年级,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把小小触角探进古典文学的广袤空间:方思佩、夏璇读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周楠、江嘉辉、晋申诸男生比赛似地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少儿版);汇报课上,沈冠楠声情并茂的《爱莲说》,震住了全班,令一帮要强的小家伙大受刺激!孙添于是不甘示弱,打擂似地诵起了“关关雎鸠”,就连程度较差的郑丹东,也在摇头晃脑地唱读《三字经》。

  所以——这节课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

  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古诗《赠汪伦》原本浅显,背诵、理解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剩下的大半节课干什么呢?我当然可以接着往后上,可是,既然课时宽松,既然学生不求甚解、率性而为的阅读需要提升和引导,那么——在“家里”,在自己孩子中间,我且以“完成任务”为起点,和他们一道,乘着李白的扁舟,踏着汪伦的歌声:驶出去,飞起来。

  为此,在后面的30分钟,我们——

  现场

  一、为彰显古诗《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做准备。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对于健康幸福的人生而言,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都不能少!(笑声)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是惧怕孤独的。离群索居是孤独;抛亲别故,住在陌生人群中间也是一种孤独。孤独滋味最难熬——所以,自古以来,离愁别恨成了文学创作永恒的话题。这样的作品,唐诗中就有不少,谁能背来听听?

  学生(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孟浩然)

  学生(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学生(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学生有的记得牢些,有的记不清了,于是,当一个人站起来大声背诵时,其他孩子努力回忆着,轻轻跟着念。是相对低沉的声音使然,更是诗歌不可言传的感染力使然,念着念着,渐渐的——课堂气氛变得有些低回黯然。

  二、讨论:两种人之常情

  师:当我们把这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读时,有什么共同感觉?

  学生(1):凄凉。依依不舍。

  学生(2):悲壮、苍凉。还有些伤感。

  师:对。凄凉,辛酸,依依不舍,淡淡忧愁——这是大多数离别文字的基调,也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

  大家知道,刘晓辉同学的父母早就要把她转到上海去了,可是刘晓辉呢,拖了又拖,总也不肯走,为什么?

  学生(1):我知道,她不愿意离开这儿的老师和同学,她怕上海的新老师、新同学不喜欢她。

  学生(2):老师,昨天我和刘晓辉通电话了,她说她在那里过得很好。

  师:我也接到她的信了,薛老师很为她高兴!我早就说过:刘晓辉同学勤勉善良,到哪里都不会缺少友谊,到哪里都不会孤独的。可是,这依然不能减少我们对她的牵挂和思念——为什么?

  学生(1):因为她是我们的好朋友。

  学生(2):因为她宽容大度,从不斤斤计较,和她在一起,我们特别开心。

  学生(3):临走的时候,她爷爷请我们去她家玩了一个晚上。看dvd,唱歌,喝饮料,开始还挺高兴的,可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就都哭了……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感人的友谊——谁说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懂感情?我觉得我的学生最懂友谊了。但是生活中也不缺乏相反的例子,你们能说说吗?

  学生(1):汪燃下课老打我,这学期他终于转学回老家了,我很开心。

  学生(2):表哥最不懂礼貌了。一到我家就翻箱倒柜找吃的,还霸占电视,拿着遥控器乱按。他一来,我们全家都头痛!

  学生(3):一天晚上,我家来了个客人,是爸爸同事。从6点钟一直坐到10点半,高喉咙大嗓子的,废话那个多!茶喝涨了,上过卫生间,又坐到了沙发上!妈妈恨死啦,警告爸爸:下次再带这种人来家,跟他没完!(笑声)

  师:听听,多丢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检讨自己,千万不能像这三位,否则,人见人厌,很可怕,很没面子哦——所以,有这样一个人,如果他的离开使我们感到万分高兴,那说明什么?

  学生(1):这人很烦。

  学生(2)他爱欺负人。

  学生(3):或者我正忙。

  学生(4):或者我有自闭症,根本不好客!(笑声)

  师:大家说得很好,也很全面。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投缘的两个人之间是绝对不会为离别而伤心的。伤心什么?高兴还来不及呢——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三、扣住“踏歌”,真切体会汪伦的心情。

  用事先准备好的磁带播放《小白菜》《红蜻蜓》《中国少年先锋队歌》,它们分别是凄凉、抒缓和激昂欢快的。经过一番令人捧腹的尝试,学生找到了“踏歌”的感觉,发现可以“踏而歌之”的只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它是轻松、欢快,令人振奋的。由此可以想见:汪伦所踏之歌必定也是轻松、欢快者;汪伦心情必定也是轻松、欢快的——绝无好友远别“应有”的伤感。

  一片笑声中,三两个学生提前退出“踏歌”激起的浪花,面露困惑。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一等,再等一等!

  四、讨论:从后两句体会李白其人其诗

  师:如果换作我,看到朋友因为自己离开而高兴,我会很伤心的!可咱们瞧瞧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呵,感觉好着呢!在他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又深厚、又真挚——这中间必定是有原因的,否则,我们可以说李白这人自作多情、恬不知耻啦!(笑声)

  学生(1):我觉得李白的感觉是对的。如果汪伦不喜欢李白,就不来送行了。

  学生(2):汪伦仰慕李白,所以才特意请他。能结交鼎鼎大名的诗人,他已经感到很荣幸、很满足了。

  学生(3):在新华书店,我看到签名售书,场面真火爆。爸爸说,那些人都是追星族。汪伦也是追星族——李白来了,大笔一挥,他也跟着出名了!能不高兴吗?

  师:追星族这个比方很有意思。不过我认为汪伦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比起赵薇、谢霆锋的崇拜者,要高明得多,也体面得多。

  学生(4):我同意前一个同学说的。是仰慕,不是追星。送李白的时候,古诗《赠汪伦》还没写呢。

  学生(5): 老师说过,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汪伦要用快乐的歌声为他送行、为他祝福。

  学生(6):李白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离别是常有的事。如果分别一回就伤心一回,那他还怎么云游,怎么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和……和《望天门山》呢?

  学生(7):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他们谁也不为离别忧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把我原先准备说的许多话都给说了!所以我常讲:给你们上课真轻松、真享福。同时,这也让薛老师感到压力很大,我得用功再用功,否则,你们就不用我教,也不要我教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在离愁别恨之外,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友情在: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说它是——

  学生(1):潇洒。

  学生(2):豪放。

  学生(3):这就是浪漫!

  师:对。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浪漫。它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表现为古诗《赠汪伦》的洒脱豪放。

  所以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当我们读一首好诗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在读一颗真诚美丽的心灵,在读一段鲜活生动的世俗人情。世界有多么广阔,人的心灵就有多么广阔——千万不要以为李白只有乐观豪放的一面。这里是李白的两首死别诗,大家可以借助资料或通过讨论来读懂。我相信,前一首会让你们笑破肚皮,而后一首呢——读了就知道啦(出示预先板书好的内容):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也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于何人!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学生记录,朗读,议论。教师巡视,有问才答。)

  铃声响,下课!(根据课后记录整理)

  后记

  这节课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性学习(本文略去)——深入发掘——向课外拓展。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教材”出发,进入更深更广境界的过程。钻进去需要力量,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惟有厚积薄发,预先具备了较深的内功、预先蕴积了真诚的感动,才有可能调动这种力量,唤起这股激情。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现在谈得比较多的是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教师的底蕴和学养则少被提及,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

  我们当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当然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但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交会,对于那些蕴涵深刻的美文,我们首先要的是知人论世,是动情。因为对于任何人而言,动情的感悟永远比动脑得来的答案更难忘、更真切、更具孕育性和扩张力——那感悟也许是朦胧的,比不上“分析”来得透彻。但其可贵也正在于朦胧——因为“理解”总是局限在有限的知识范围之内,而感悟或莫名激动却将人引向无边的未来和无限广阔的空间。

  有些老师可以从自己的教学预计到学生能考出多少分,那是我所不能及的“硬功夫”。我所可骄傲的是:一再惊喜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和他们由此而来的思辨能力。

  由于我的“漫谈”(也有同行斥为“散扯”),学生由《北京的四合院》读到《穆斯林的葬礼》;由《秋天的怀念》读到了《我与地坛》——当然,能这样做的,总是“一些人”,这就足够了,社会的前进总是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整个集体读书境界的提升,也必定要依赖于一部分人的捷足先登。

  佛说:自度度人。

  这也是我的远航和飞扬。

  点评

  窦桂梅(北京清华附小语文特级教师)

  这是一节有些“另类”的语文课。

  我们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技术层面审视它。我想,这节课给予我的启发就是——教师的素质永远是最重要的。

  正如教者所说:“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仍然陷在方法技巧的探索与改进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教师的底蕴和学养则少被提及,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

  不是吗,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手段,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新星”,而是那些认准方向、劳作不息的普通教师。

  从背景介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薛老师是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老农”,她在用文化经营自己的“庄稼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就这样,在四季的轮回中,伴随着学习、鉴赏、思维、表达的快乐,学生成长着,幸福着。这种经历和感受,必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薛老师的教学是在传递文化,也是在传递激情。尽管她的力量还很单薄,尽管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都缺乏薛老师这样的内功,但我们在追赶她的时候,已经和她一起去远航,去飞扬了。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