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再见了,亲人》说课
范文

《再见了,亲人》说课(精选16篇)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1

  《再见了,亲人》一课,选自魏巍的著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中朝两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全文字字表情,句句含爱,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从“情”字入手,导情、诵读、激发想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渗透国际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感情

  课文所写的是否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回国时的事情,离现在已达四十年了,距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孩子们也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很难投入。为此,我在开篇教学时,运用设疑导入的方式,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亲人别离的场面吗?那种挥泪道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会带给你如何感受呢?”诱发学生情趣。接着通过简明扼要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品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课文语句饱蘸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理解课文时,我在品赏词句上下了一定功夫。具体步骤是:

  1、理解本义。

  2、理解具体语言环境。

  3、推敲比较。

  4、反复吟诵。

  5、摹仿运用。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是值得品赏的。在词语方面,我重点突出“雪中送炭”、“唯一”、和“代价”。目的是加深理解,增强对大娘(大嫂)的崇敬之情。如在品赏“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比喻什么?为什么说大娘送打糕是“雪中送炭”?最后通过摹仿运用,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打糕,真可谓“雪中送炭”。大娘送来的不单单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了战胜敌人的精神子弹,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在品赏句子时,着重理解表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语意含蓄的佳句,结构复杂的长句……如课文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我要求学生先把它们变换这陈述句,弄懂意思,再比较语气,体会感情色彩。

  三、读讲结合,丰富感情

  多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是加深感受的有效途径。课文作者用倾吐心声的叙述方式,用赞美、感激的语句勾画了几位朝鲜妇女的高大形像。教学时,我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逐步感知课文,体味课文中包含的深情,在头脑中再现朝鲜人民高大鲜明的形像。另一方面,我也试图运用声情并茂的讲解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所悟而产生共鸣。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大娘的事迹后,我追问到:“大娘为志愿军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不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齐读──“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一句后,我进一步引导:“正因为这样,所以志愿军说大娘的情谊──(学生接下去) “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感情。”通过巧言利导,读讲结合,学生对“大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朗读体会,这种感情变得更加丰富深刻。又如,在学完志愿军跟“大嫂”告别的一段后,我作了概括性的解说:“大嫂为了使志愿军多吃蔬菜跑到前沿阵地最危险的地方,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付出了血的代价。今天,又架着双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送了程又一程,志愿军十分感激,深表敬意,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一段……”。再如,课文最后一段集中抒发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时,我先要求小组诵读,讨论理解意思后继续动情地说:“列车开动了,想到也许再也见不到这里的亲人了,再也见不到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了,志愿军心情十分沉重。跟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对土地的无比眷念之情达到了最高峰,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样稍加点拨,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能把学生的感情自然推向高潮。

  四、激发想像,升华感情

  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写的,通篇都是志愿军的话。这给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带来一定了难度。于是在学完课文后,我再次引导想像: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回顾课文有关情节,学生不难想象:在挥泪道别时,朝鲜人民也一定回忆起了许多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无数志愿军的鲜血。进而认识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了强烈的情绪熏染,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全班诵读,在诵读中倾吐对朝鲜人民崇敬感激之情。以便让这种浓烈的感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得到升华。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2

  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中艺民族小学 张树安

  [设计理念]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是实施创造性阅读的极好范例。

  [设计特色]

  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一),贴近生活,巧妙引题目

  师:导入  体验生活中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出课题。

  生:初步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

  师:问:生活中谁是你最亲的人?板书:亲人

  师:当你最亲的人离开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中朝两国军民要互称亲人?

  生: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回答。

  生: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联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读议,感悟探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深入领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来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时通过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来理解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

  师:教师指导朗读。提问: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朗读课文。

  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教师及时指导朗读。指导点拨学生合作学习。

  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控,点拨启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学生讨论。自主读议,边读边画。积极,思考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华,完善个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问:在分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为什么把朝鲜土地称为亲爱的土地?

  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读中创新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个性飞扬!)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36万 大 娘

  志愿军 金 花代价!

  伟大友谊 大 嫂

  课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学。

  巧设情境、感悟体验、激发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学生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浓缩,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折射点,因此,“引”要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引导能为全课的学习提供情感的辅垫,着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体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导-学。

  学生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习得的,良好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导”体现在:导读、导练、导方法,为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基本思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这样的课堂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将是受益无穷的。

  三、展-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范例,以此为凭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读写结合,应用与实际中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育所要求的 “展”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延伸;课外信息的搜集、积累;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与个性思维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3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

  (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⑴ 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⑵ 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⑴ 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细读这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一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说明什么?

  ⑵ 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⑶ 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⑷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⑸ 领悟学法:

  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⑴ 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

  (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⑵ 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⑶ 指名朗读。

  ⑷ 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⑴ 引读:

  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此刻,他们坐在已经开动的回国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泪流满面的亲人,他们不得不挥挥手,做最后的告别……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越开越快了,离朝鲜的亲人越来越远了。他们只能在内心深处对亲人们说──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⑶ 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⑴ 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⑵ 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⑶ 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⑴ 导语: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⑵ 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⑶ 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当年,这些英雄的事迹,传遍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小金花在送别为他们流血牺牲的志愿军叔叔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想到什么?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了这篇课文后,不想对当年的亲人们说点什么吗?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⑴ 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

  (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⑵ 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⑶ 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4

  教学要求:

  1. 了解课文写了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抒发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能有层次地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变化,正确地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惜别的依依深情。

  2. 学会“役、暂、糕”14个生字,掌握“难、累、尽强”等多音字,会读写“硝烟、噩耗,崎岖”等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说说“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的意思。

  3. 能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深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范读课文,导入新课

  ⒈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⒉简介课文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情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组成,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乃日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刀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朝鲜的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在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后,于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范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文中是谁对谁说“再见了,亲人”?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

  二、自学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

  ⑵完成课后练习3,然后同桌交流。

  ⑶课题中的“亲人”是指谁?

  ⒉自读课文(10分钟)

  ⒊交流自学:

  回答问题:课题中的“亲人”是指朝鲜人民,大娘、金花、大嫂是其中的代表。

  三、导学

  ⒈指名读1-3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娘、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

  出示填空:

  大娘:为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金花:__________________

  大嫂:__________________

  ⒉学习第一节,按“劝慰——回忆——抒情”把第一节分为三层,并指导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⒊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

  学习方法:⑴默读分层;

  ⑵朗读体会;

  ⑶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⒋分小组自学4-6节,讨论该怎样朗读。

  四、总结

  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⒉课文抒发了怎样一种感情?

  板书出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抒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 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深厚情谊

  鲜血凝成的

  五、完成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5

  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想好没有?

  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

  生:可以。(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

  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

  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这样读就对了。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

  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

  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  

  生:好。  

  师: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

  (学生开始读书。)  

  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可以。

  生:老师,什么叫做“顶着打糕”呢?

  师:什么叫“顶着打糕”?(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

  生:顶着打糕。

  师:明白了吧?好啦,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

  师: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

  师:有意思,有意思。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

  师: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

  师:明白没有?(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

  生:明白了。

  生: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生: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生: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师: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师: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  

  师: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大娘为什么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  

  师: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你这个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还有谁?  

  生: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

  生:他们为什么要让列车开慢一点?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恋恋不舍。

  生:难舍难分。  

  生:依依不舍。  

  师:还有什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  

  生: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学生诧异)我为什么说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说,为什么?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爷爷奶奶是爸爸妈什么?

  生:爸爸妈妈。

  师:对,应该把爸爸妈爸爸妈妈放在前面,是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谁?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生:不是。

  师: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一边读一边抓住什么来读呢?(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

  抓事实──理解──说服

  抓情感──体会──感动

  师: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

  生:能。

  师: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什么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学生读课文)

  师: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

  生:行了。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6

  福建省宁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邱衍霖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时要披文入境,以情动人,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一、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2)志愿军战士怀着怎么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通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审题,理出课文的两桥头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

  二、认识“亲人”救助的感人事例。

  首先从“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的问题导入  ,启发学生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的牺牲。

  进而引导学生按“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这一思路具体认识各位“亲人”,并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品读,理解重点词语。

  对第1自然段(大娘的故事),引导学生弄清志愿军战士和大娘话别时主要追述了哪两件事。大娘在“我们空着肚子”战斗,正需要食物时及时送来打糕(理解“雪中送炭”),而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护伤员,丢下自己仅有的一个亲人小孙孙,而孩子被炸弹炸死了(理解“唯一”)。这样就能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同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第2、第3自然段(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在第2自然段中,小金花与她的妈妈救出了老王,而小金花却等来了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理解“同归于尽”、“噩耗”)。在第3自然段中,大嫂为给我们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双腿(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教师小结: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他们都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还重,她们都是志愿军战士最亲的“亲人”。

  三、领会告别“亲人”的惜别感情。

  在上述对具体事例的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亲如骨肉的亲人,今天就要分别了。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面3个自然段中道别的抒情语句。然后教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引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即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如下“引语”: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饱含感情的“引语”,感染了学生,引导他们把领悟到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通过朗读心情抒发。

  四、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并思考: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聚成伟大友谊”的中心得以显现。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选择中心思想”的练习;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五题,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让学生从课文前3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7

  《再见了,亲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第14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本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话别的口吻写的,语言丰富生动,情节十分感人。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说课。

  【说教材】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组教学内容围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训练重点编排,《再见了,亲人》,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国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亲人。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教具准备〗

  大白纸,马克笔。

  【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小组工作、学法指导。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 自学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讨论、讲授、质疑,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练习,“自学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和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说学法】

  《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的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授统的被动的多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常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真情实感。

  【说教学程序】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划分成5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学习课文垫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

  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通过读,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你知道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学生回答,以学定教。

  三、传授过程

  1、精讲、精读让生自由朗读课一自然段,想想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

  2、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体现出大娘对志愿军的爱?

  3、句式比较,把反问名换个说法。

  4、加强读的训练。

  5、总结学法。

  四、交流点拨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把词语放入情境中,相机指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根据学法、学习说出不懂地方。

  五、总结评价

  根据板书,逐一指导学生说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板书的设计】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主要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作为典型的代表,我的板书设计,主要根是他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事情来设计板收浅显易懂,学生通过板书加深对课文理解。我认为板书主要是为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设计服务,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没有追求太花哨的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8

  课时目标: 

  1. 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 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 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 学习第一节。 

  (一) 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 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 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 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 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 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 

  ——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 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 仿佛看到了什么? 

  3. 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 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5.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 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 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 写其他部分。 

  1. 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 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 引读其他部分。 

  4. 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 分组学习第2、3节。 

  1、 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同桌讨论: 

  3、 大堂交流 

  △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6. 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 引读第4-6节 

  1、 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 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9

  【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讲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七组中,本组围绕“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一训练重点,所选的三篇课文和一则读写例话,都是围绕这一训练重点编排的,抓好这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初步懂得写文章要做到有中心,并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运用。

  课文为了表达“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思想,精心选择了材料。针对这个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在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那么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这样确定目标,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2、3自然段。

  3、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说学法】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观察法:

  课文中讲的是志愿军跟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话别,实际上志愿军是跟全体朝鲜人民话别的,她们三个各代表朝鲜的老人、孩子、中年人。在理解时,可让学生观察课文标图,让他们从直观上认识、理解。

  2、迁移法:

  在学习1~3自然段时,可以用迁移法。

  3、读悟法: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地概括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1、听写词语。

  2、指导背诵。

  3、小练笔(题目在课文中)。  

  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二、落实目标

  1、落实目标:

  解题后,我对照预习要求,检查预习情况。通过认读生字词,自由读课文,读完评议的方式,培养正确、流利朗读的习惯。然后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保证初读的质量。)

  这样,我完成了目标1。

  2、落实目标2: 

  ⑴ 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学生通过读、想、找山大娘为志愿军做了三件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洗补衣服  → 几夜没合眼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救伤员   → 失去小孙孙

  之后我再引导学生解决课后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讨论理解词语“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再让其口头造句。  

  ⑵ 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学习课文2、3自然段,解决课后题。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注意从扶到放,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自己评。 

  ⑶ 学完课文1~3自然段,我再让学生多读课文,从中体会到大娘、小金花、大嫂跟志愿军战士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解决课后题。

  三、巩固练习

  1、指导课文中较难写的生字。

  2、让学生练习写生字。

  四、课堂总结

  1、引用板书,我引导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归纳学生学习所获。

  2、教师总结升华: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围绕目标学习课文,掌握了读书方法,学会了学习。

  五、作业  

  1、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这是为了巩固课堂上同学们口头上造的句,在书面上得到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因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说板书设计】 

  洗补衣服 → 几夜没合眼 比山高比

  再见了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海深的情

  亲人       救伤员  → 失去小孙孙 谊、我们

  小金花:和妈妈救老王→失去妈妈  的心永远

  大嫂: 挖野菜  → 失去双腿  在一起

  我是根据课文重点内容设计板书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⑴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 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⑴ 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⑵ 学生汇报:

  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⑴ “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① 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 “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

  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② 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 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

  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③ 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⑵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① 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② 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⑶ “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① 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② 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⑴ 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⑵ 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⑴ 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⑵ 激qing配乐朗读:

  ① 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② 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 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

  (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⑴ 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⑵ 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⑶ 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⑷ 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2、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⑴ 他是我们班(     )一位能跳拉丁舞的同学。

  ⑵ 今天得到你们的捐赠,这真是(     )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⑶ 校广播操比赛结束了,同学们都(     )地等待成绩的公布。

  3、改成陈述句:

  ⑴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⑵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按课文内容填空:

  为了志愿军,大娘________,为了志愿军,小金花_______,为了志愿军,大嫂_______,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2、全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是进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在感情朗读时,可以逐段进行巧妙引读,在引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达到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3、在品悟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情感时,可以逐段展开学习,重点品悟其中一段,从扶到放,培养学生自学及自主能力。

  【资料链接】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2、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11

  【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达成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设计特色】

  1、巧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中悟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4、发挥学生想象能力:

  在学习完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后,让学生思考: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5、切实注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实验稿)》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作业布置,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更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作业布置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渴望自主,渴望知识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的需求。布置的三道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道完成,这也正体现了小学语文作业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设计流程】

  一、音乐渲染,引入情境

  1、出示纪录片: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赴朝鲜的情境。简介时代背景。(播《志愿军战歌》)

  2、检查预习:

  ⑴ 交流搜集的资料,增强对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了解,为学文做好铺垫。

  ⑵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了那些了解?

  二、运用图画,再现情境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⑴ 引读:

  是呀,在分别的时刻有许多朝鲜亲人赶来为志愿军送行,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赶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志愿军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自由轻声读这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和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

  ⑶ 个别读重点词句:

  理解朝鲜大娘爱护志愿军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唯一的亲人,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谊。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⑴ 默读二、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理解词语“噩耗”、“同归于尽”。领悟句子“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⑶ 启发想象:

  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语言描绘,创设情境

  引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播放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配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顿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

  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学生接读课文)。

  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四、小结延伸,体验情境

  1、再见了,亲人!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为大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再见了,亲人!”

  2、布置作业:从以下语文实践活动中任选一项:

  ⑴ 班里一位同学转学走了。请你模仿第一自然段,代他以《再见了,母校》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片断作文。

  ⑵ 诵诗:

  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请找一首有感情地朗读。

  ⑶ 推荐描写抗美援朝的书:《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凯歌声中话友谊》。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   朝鲜人民

  三天三夜  洗补衣裳,几夜不眠

  空肚杀敌  送打糕,昏倒路旁

  英勇奋战  救伤员,失去外孙

  流血牺牲  救老王,妈妈牺牲

  挖野菜,身受重伤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12

  江苏太仓市实验小学 杨春柳

  难忘《再见了,亲人》一课,不仅是因为作家魏巍的深情叙述,也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后来,这一课我又听过几次,竟发现自己对它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肯定是要学法指导的……”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上《再见了,亲人》时我的指导老师说的。他很熟悉课文,告诉我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嘟是以“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二、三小节。于是我这样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2.试按“劝慰——一回忆——抒情”将课文分成三层;3.读劝慰大娘的话;4.回忆往事,理解“雪中送炭”等重点词句;5.将抒情部分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6.感情朗读。同时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往事,理解‘亲人’”——“读课文,体会感情”,并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小节,讨论交流。说实话,这所谓“三步”学习法,要不是翻出原先的教案,我还真想不起来了,而深深印在心中的是自己教学中的语言。如:“望着这一批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志愿军战士,想到就要和他们分别了,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共同战斗的日子,人们的眼泪扑籁籁地掉下来。一位老大娘拉着战士的手,‘孩子’还没说出口,就已是泣不成声。在这长长的山路上,只听见哭泣的声音,只看见这一条伤心的人流。”课后,一位老师鼓励我:“你应该保持这样的激情。”现在想来,像这样以情动人的课文,一味地强调学法指导,是有些武断的。“满怀深情地读一读……”1999年12月,在学校听了一节挂牌课《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以一个大问题贯串:“为什么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逐段讲解后,点出中心: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似乎但凡能想出的教学设计都使上了:分层、根据文字想像画面(“送打糕”一段)、背诵(第一节)、学法点拨、想像说话(以朝鲜人民的口吻设想)……另外,还播放历史录像。如果是我,也很难想出什么更新奇的招了。但感觉就像读早已知道结局的小说,少了那么一点情趣,我是如此,听课的学生也是如此。我注意了教师的朗读指导语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饱含激情读第二件事”、“有感情地读这一节”等等。我不知道这“满怀深情”到底有多深,但很显然,这样浮于表面就“感情”读“感情”,学生是难有感情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倾注纯真的情感。……教师以自己的恰到好处的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进行。”(李吉林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如果教师不将自己的情投入进去,那么他的语言肯定是缺乏感染力的。这一课的教学,尽管在设计上看似无可挑剔,教程也很流畅,但缺少了“情”,少了形象性境界的营造,总觉得走了味。“咱们写首诗吧……”

  一年以后,我又听到了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留下深刻印象。总结部分,教者冒出这么一句:“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随即出示一个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听时一喜,原来还可以这样教。学生的答案也令人惊喜:“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在朗朗诵诗声中,“情”溢于言表。而教者在这一课教学中,其他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如:让学生以老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写活,将其与课文对应起来念,激情荡漾。尽管教者也有他的不足,但我想,有情,有创新,才有可能步入极高的教学境界。回首又见它如果让我现在教这一篇课文,我还是无法将它定格,但有几点我可以肯定:

  第一,我会让我说的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第二,绝不给自己的教学冠之以诸如“学法指导”之类的定式。第三,要有创意,以最适宜的方式,给学生充分阅读和表达的机会。

  (此文在本刊“难忘的一课”征文中获一等奖)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13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深情厚意

  大嫂 挖野菜致残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14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15

  教学内容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感情真挚强烈。

  教学目标阐明: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在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真情。

  2、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3、小组合作学习与全班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对象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已有一定的认识,易和课文情感产生共鸣,并且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已掌握很多种,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喜欢朗读表现情感。

  教学设计理念:

  1、精读课文的教学很重要,虽然语文教学倡导自学、自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读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思想情感。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举一反三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3、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策略:以读为本,重视读的实践过程。采用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qing导课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再见了,亲人。

  生:全班齐背4~6自然段。

  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课文1~3自然段,好吗?

  生:好。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

  师:请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生: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生:枪林弹雨送打糕;

  生:为救亲人失孙儿;

  生:为救亲人勇献身;

  生:为了亲人失双腿。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

  生:我认为这句话写的好: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生:我认为“冒”、“穿”、“顶”、“送”等动词写出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

  生: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我还有个问题:谁能帮我说出“雪中送炭”这个词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文中是指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为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送打糕。

  师:回答的真好,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我知道,这句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请大家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师: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象,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幻灯片展示)

  生: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请把你们讨论的重点句子说出来大家一起体会。

  生:“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师:你为什么要读这一句话。

  生:我们从“同归于尽”这个词体会到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生:“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知道了,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师: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但意思不能变。

  生: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虽然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但反问句感情更强烈一些,表达效果胜过了陈述句。以后的作文中同学们也可以尝试反问句的好处。

  师: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讨论交流。

  生:都用第二人称,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还要补充一下,前三个自然段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请大家记住这些特点吧!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师: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相继读1~3自然段。

  师: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象,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师:出示媒体图片。

  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师:请你先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生: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__________胜似__________。

  师: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生:(男生)背诵4-6段。(女生)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师: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五、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16

  师:看谁眼明耳聪。观看屏幕:志愿军战士拼杀在朝鲜战场及战死朝鲜战场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⑴:有十四万志愿军战士战死战场。

  生⑵:志愿军战士勇猛地拼杀在战场,血洒战场。

  师:刚才一幕是我们看到的在1958年,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拼杀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战争结束了,我们的战士告别他们,这一激动人心时刻。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学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写的是什么情景?亲人是谁?带着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读词语。

  供应、血泊、崎岖。

  师:“崎岖”是什么?

  生:“崎岖”都是山字旁,形容山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师:(教师介绍两个字)“蜿蜒”是指山路弯弯曲曲。那“崎岖”是指山路怎样?

  生:指山路弯弯曲曲。

  师:课文描写什么情景(用一个词来说)。

  生⑴:送别。

  师:还有其他的吗?

  生⑵:依依不舍。

  生⑶:离别。

  生⑷:分别。

  生⑸:告别。

  师:用一句话来说:谁送别谁的情景。

  生: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

  师: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

  生⑴: 朝鲜人民。

  生⑵:和志愿军在一起的人。

  师:课文具体写哪三个人?为什么?

  生⑴:大娘。

  生⑵:小金花。  生⑶:大嫂。

  生⑴:因为他们对志愿军帮助最大。

  生⑵:因为他们对志愿军战士情最多。

  生⑶:这三个人是千千万万朝鲜人民的代表。

  师:《再见了,亲人》难道单单是指朝鲜人民,还指谁?(课上完后再说)

  师:你们认为怎样的人是亲人?

  生⑴:我们的亲戚。

  生⑵:有血缘关系。

  师:朝鲜人民和我们有血缘关系吗?是亲人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说是亲人?谁称得上是志愿军战士的亲人?划出句子,并写上为什么?划好后可以是轻声读,也可以是自由读,也可以默读。

  师:谁称得上是志愿军战士亲人?

  生:大娘。

  师:找句子?为什么?

  生: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修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大家自由读这样的句子。小孙孙是大娘什么人?想想你们丢失一件心爱玩具?心里会难受,有时难受好几天!想想大娘此时的心情!

  生⑴:难过。

  生⑵:痛苦。

  生⑶:悲伤。

  师:读读这几句,把大娘悲伤痛苦的心情读出来,齐读──个别读──齐读。

  师:“唯一”什么意思?

  生:只有一个小孙孙。

  师:除了小孙孙,你们猜猜那大娘儿子,女儿,可能会是怎样死的?

  生⑴:可能也是战死战场。

  生⑵:可能是为了救伤员被炸死。

  生⑶:可能是战争中受伤,伤口感染,无法医治死亡。

  师: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大娘的内心仅仅是痛苦吗?那是怎样的痛呢?

  生⑴:悲痛。

  生⑵:绝望的痛。

  师:刻骨铭心的痛读出语气,个别读──齐读──个别读──齐读,除了这件事,还有哪件事?

  生: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血中送炭啊!

  师:在那么多的句子里,哪几个句子里最最重要?最能体现的?

  生: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血中送炭啊!

  师;大娘明明是送蛋糕,那么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

  生: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

  师:课文中是什么困难?想想大娘带领全村妇女一路走来顺利吗?会遇到哪些危险?说一说并读读这句话,读出大娘危险,自己读。

  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路走啊,送啊,就是不肯停止脚步。读读开头的句子。

  生: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师:看课件,这就是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依依不舍的情景。当志愿军战士告别大娘,大娘听了您的话,就是不肯停止脚步。你能用请求语气来读,大娘还是不肯停止脚步。你能用肯求语气来读,大家为什么不肯停止脚步;这是为什么?

  生⑴:大娘把我们也看成了他的亲人。

  生⑵:志愿军也是为朝鲜打仗。

  生⑶:这八年来他们累积感情太浓。

  生⑷:这八年来我们志愿军14万战士在朝鲜战场洒了鲜血,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洒热血,抛头颅,在大娘心里早已把志愿军战士当成自己的亲人,此时,大娘肯定有千言万语要说。

  师:谁替大娘说一句话。

  师:替志愿军战士说一句话。

  最后师总结。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