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范文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精选7篇)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1

  说课其实也是一种集体备课的形式,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1)竞赛活动法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3)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篇文言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而且本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习。

  四、说程序设计

  本文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设计的。

  整堂课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课堂以读贯穿始末,以赛促其乐学。

  (一)、初读

  1、导入课题。(3分钟)

  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看哪组同学搜集的多且好。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导入课题。

  2、检查预习,(10分钟)

  (1)、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2)、“齐心合力疏文意”,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的疏通,还可以培养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二)、精读(15分钟)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可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 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三)品读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10分钟)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 式。 说明:这“三品”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既鉴赏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又体会了文中暗含的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熟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五)、创新活动(布置作业)(2分钟)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选做题)

  说明:本活动设置,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联),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说反馈

  程序设计中的初读—精读—品读这三个环节,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2

  新乡市第七中学   李振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   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

  在这一环节中,先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最后“齐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检查任务。

  二、课文赏析

  首先请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读课前预习提示之后,大家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为“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这一部分有三个环节组成“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这对于很少下雪的杭州、对于很少见到大雪的张岱而言,难道不是一番奇景吗?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让我们“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进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小结完之后,在深沉而有些悲怆的音乐声中,我有感情地朗读了这篇文章,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巩固拓展

  这里安排了三个环节“体味白描、比较辨析、品读课文”,白描的手法通过《清明》这首诗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辨析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最后,全体学生和老师在音乐声中齐读《湖心亭看雪》,使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结束了这堂教学。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雅趣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3

  新乡市第七中学   李振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   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

  在这一环节中,先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最后“齐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检查任务。

  二、课文赏析

  首先请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读课前预习提示之后,大家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为“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这一部分有三个环节组成“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这对于很少下雪的杭州、对于很少见到大雪的张岱而言,难道不是一番奇景吗?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让我们“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进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小结完之后,在深沉而有些悲怆的音乐声中,我有感情地朗读了这篇文章,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巩固拓展

  这里安排了三个环节“体味白描、比较辨析、品读课文”,白描的手法通过《清明》这首诗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辨析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最后,全体学生和老师在音乐声中齐读《湖心亭看雪》,使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结束了这堂教学。

  板书设计 :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雅趣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4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张岱以清闲淡雅的笔墨,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以不着痕迹的浅淡笔触展示了游湖人的高雅情趣,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及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竞赛活动法,朗读法,赏析法 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另外作为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初读

  1.导入课题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使学生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抛出引言“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检查预习

  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说明:初读阶段,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调节初三紧张乏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中初步感知文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精读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采用什么写法?

  3.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三)品读

  在整体朗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下来开始对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加以深入挖掘。为了防止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留于表面,我于是设计了由词到句到文的三个环节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

  一读 品词语。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我让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通过对词语的赏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两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绝”字和“独’字来分析,一个“绝”字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然而正是在这人鸟声俱绝冰雪天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趣啊!

  二读 品美点。本文意境深远,更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其中在写湖中雪景,视线由远及近,山水,景致,人物一气合成,如同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

  于是我设计了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鉴赏,由景入情,例如: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我指导学生体会句中视线由远及近的移动,景物由面到点的变化,从而感受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及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粟米的深沉感慨。

  三读 品情感。文章虽是写景佳作,但它更深的寓意是在于抒发他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虽然就学生的年龄而言理解这一情感有一定距离,但在前文的层层铺垫之后学生的感情已经逐渐被调动起来,于是我设计了以“我从文中   处, 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虽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但学生很快就能捕捉到情感喷发的焦点。如: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夜深独往,既是不欲人见,也是不欲见人。那么作者的这种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忧愤就溢于言外。 再如:周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的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环节确实有一点的难度,有时也遇到了引而不发的尴尬局面,但我始终紧扣文本,力图做到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正是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下面让我们一起以我们最饱满的情感再次齐诵全文,再次感知这位痴人之痴心。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

  在这一环节中,先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最后“齐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检查任务。

  (二)课文赏析

  首先请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读课前预习提示之后,大家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为“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这一部分有三个环节组成“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 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 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这对于很少下雪的杭州、对于很少见到大雪的张岱而言,难道不是一番奇景吗?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让我们“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进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小结完之后,在深沉而有些悲怆的音乐声中,我有感情地朗读了这篇文章,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巩固拓展

  这里安排了三个环节“体味白描、比较辨析、品读课文”,白描的手法通过《清明》这首诗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辨析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最后,全体学生和老师在音乐声中齐读《湖心亭看雪》,使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结束了这堂教学。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   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

  在这一环节中,先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最后“齐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检查任务。

  二、课文赏析

  首先请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读课前预习提示之后,大家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为“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这一部分有三个环节组成“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这对于很少下雪的杭州、对于很少见到大雪的张岱而言,难道不是一番奇景吗?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让我们“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进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小结完之后,在深沉而有些悲怆的音乐声中,我有感情地朗读了这篇文章,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巩固拓展

  这里安排了三个环节“体味白描、比较辨析、品读课文”,白描的手法通过《清明》这首诗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辨析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最后,全体学生和老师在音乐声中齐读《湖心亭看雪》,使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结束了这堂教学。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雅趣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枝城余家桥中学   邓俊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质疑解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四)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 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篇7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下联:品诗人感悟意境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下联:偶逢知己饮亭中

  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