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
范文 |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精选16篇)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1《口技》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惊觉(jiào) 呓语(yì) 叱(chì) 齁声(hōu) 中间(jiàn) 曳屋(yè) 许许(hǔ) 犬吠(fèi) 几欲先走(jī) (二)字形 齁声 屏障 打鼾 叠嶂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作者是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著有《秋声诗》。 三、知识点梳理 (一)词类活用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如:京中有善口技者 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奇妙的声响。如:众妙毕备 (二)一词多义 乳:妇抚儿乳 喂奶,动词。 儿含乳啼 乳头,名词。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动词。 有仙则名 有名,动词。 绝:以为妙绝 极,副词。 群响毕绝 消失,动词。 (三)通假字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 (四)古今异义 几欲先走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 古义:中间夹杂着 今义:两事物之间的位置 稍稍正坐 稍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会宾客大宴 会 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合龙,聚在一起;会议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 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 闻 古义:听见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宾客意少舒 少 古义:稍微 今义:跟“多”相反 虽人有百手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两股战战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某些机关、企业、团体中的组织单位。 (五)重点虚词 其:其夫呓语 她的 不能名其一处也 其中的 之:于厅事之东北角 的,结构助词 妇拍而呜之 代小儿子,代词 撤屏视之 形式宾语,不译 而:妇拍而呜之 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既而儿醒 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 四、课文翻译及结构分析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京,京城,国都,这里指清代的京城北京。善,擅长,善于。口技,杂技的一种,表演者运用口部发音来模仿各种声音。有……者,有……的人。 开头就点明“善口技者”。“善”字贯穿全篇,整个故事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它实际上是本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概括:赞扬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表现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快醒木罢了。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意思是“大宴宾客”,大摆筵席请客。大,盛大,指客人多,酒菜丰盛。宴,宴请,用酒菜款待客人。于,在。厅,客厅。原指官府办公的地方,亦作“听事”,后也用来称私人府第的堂屋。施,设置,安放。屏障,亦作“屏鄣”,这里指屏风。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又叫“醒木”。大小不一,一般约一寸长,半寸厚阔,用木或玉石制成。表演开始时,用醒木击桌,以示止语注意;在表演过程中使用,则可以增强气氛,助长声势。而已,句末助词,意思是“仅此于此”,相当于“罢了”。 写口技表演的原由、时间、具体地点、场地设施和道具。因为是“宾客大宴”,所以主人邀约著名艺人举行口技表演来助兴。时间是一次“大宴”前后。“施八尺屏障”,既点出演出场地之狭小,又暗示表演者与外界间隔,无法得外人帮助。四个“一”和“而已”,列举场上有限物件,点出道具的简单,表明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众宾团坐。 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 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 一句话,引出听众。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反衬“抚尺一下”后所形成的肃静、企盼的气氛。“满”“无”两词,说明人人如此,无一例外。这两句话,表现了听众对这位名噪京城的艺人的向往,反衬他的表演的艺术魅力,烘托了开头提出的“善”字。 以上是第一部分,写演出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形。作者着力于写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对他的其他情况则一字不提,而对表演场地、设施和简单的道具所取得的效果起衬托作用。最后写听众的表现,为表演的开场渲染气氛,预示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即将开始。 第2段写表演者模拟一家人深夜里的生活琐事发生的声响和听众的反应。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遥闻”,写声音来自远处。“深巷”点明声音由外传来。“犬吠”渲染深夜的环境气氛。“欠伸”“呓语”写室内的声音,声音由外而内,由远而近。远处“深巷中犬吠”“欠伸”“呓语”,写声音之小。 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声音由少渐多。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抚慰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哼着哄他睡觉。 “抚儿”“含乳啼”“拍而呜之”,是几中声音的混合表演,而前面写的“欠伸”“呓语”“大啼”“犬吠”是单独的声音。由单声而混声,写出了口技表演的变化多端。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接着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这几句话,写了两方面的意思。其一,从“当是时”到“一时齐发”,是写几种声音同时发出,打破了夜的静谧,写出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合写五种声音的交响,语气急促,突出了第一个高潮到来的气势。其二,是“众妙毕备”一句,这是作者的赞语,呼应开头的“善”字。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用一系列动作写听众反应。“伸颈”“侧目”,描写入神、专注之状;“微笑”,刻画心领神会之态;“默叹”,写出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在全场静默的情况下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神情和动作有力地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极大艺术魅力,它完全征服了听众。 第2段写表演者以口技模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和宾客们被表演所吸引而“默叹”的情况,是表演的第一个高潮。作者巧妙地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起来。先正面写声音由远及近,从外到内,自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到混声的变化,从中不仅可以看出表演者技艺高超,而且可以看出这场表演是精心设计的 ;接着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二者自然结合,表现了口技人的非凡的技艺和神奇的效果,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第3段写全家再次入睡,深夜复归宁静。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没有多久,丈夫打起呼噜,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 先写丈夫熟睡后,后写妇人和小儿子入睡。两个“渐”和一个“止”字,写拍儿声越来越轻逐渐停止,表示妇人和小儿子也渐入梦境。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咳嗽的声音。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写听众反应,亦是侧面烘托之笔。 第3段写一家由醒又入睡的经过和听众情绪的变化。作者仍采取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声音由显而微,深夜复归宁静,宾客心情放松,一切显得自然而合理。这是一个过渡段,是第一个高潮的余波,又是下一个更大高潮的前奏。这就更突出了这场口技表演构思设计的巧妙,表现了民间艺人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第4段写口技表演者模拟一场特大火灾的惊险场面和听众的强烈反应。这一段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了!”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两个孩子齐声啼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里面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呼救声,一齐用力拉倒着火房屋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 以上第一小层,写火灾发生后由一家惊起、邻居惊骇呼叫的情况,进而发展到火势不可遏制,千百人呼救、千百人抢救的惊险场面。声音由“微闻”而“忽一人大呼”而“百千齐作”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缓到急。七个“声”字和五个“百千”迭用,写出了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互相交织,表现了火势的猛烈和火灾现场的纷乱。表演达到了高潮,表演者的技艺、才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是没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 以上第二小层,作者四次迭用“百”字,以“百手”“百指”“百口”“百舌”和“一端”“一处”相对照,用夸张的手法称赞口技表演之“善”。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个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以上是第三小层,写听众以假为真、惊慌欲跑的强烈反应。“离席”“奋臂出袖”,写惊慌的动作;“变色”“两股战战”,写惊惧的神色、情感;“欲先走”,写惊恐的心理。“先走”一语,形象地写出了听众真的以为置身火灾现场而忘了是在欣赏口技表演了。这从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戏剧性效果。 以上第二部分,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形象地表达了口技艺人精彩的表演。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了。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撤区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第三部分再次写道具的简单,照应了开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是“一”,而表演的声响为“百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撤屏”呼应开头的“施屏”。让宾客看清临时舞台上还是开场时的那几样东西,演出过程中并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各种声响全是“口技”,从而起了侧面烘托作用,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 五、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作者买哦写口技模拟的各种声音,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着是正面描写;买哦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则是侧面烘托。在描写表演的三个重要场面中,都是先正面描写,后侧面烘托。侧面烘托主要有这样几处:写宾客们“无不伸颈,册目,微笑,默叹”,表现听众们专注入神及叹服的神态、动作;写“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现宾客们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心情有所放松,一张一弛,听众已进入表演者创造的境界中;宾客们如临其境弄假成真,“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衬托出白哦眼获得的神奇戏剧效果;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强调道具十分简单,告诉人们屏风后面并无机关或奇特之处,也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确实不凡。 2.记叙条理清晰而富于变化 课文通过对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的叙写,表现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赞扬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与才能。记叙的线索是一个“善”字,记叙的顺序是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作者依次描写了三个场面,条理分明而曲折多变。第一个场面先静中有动,引发出声,声音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由单一到众多,整个场面是渐进式的;第二个场面由闹而静,声音由高到低,由大到小,出现低谷。百年眼与记叙都有了起伏,在全文中也起到了过渡的作用;第三个场面是突发的,“大呼”又迅又猛,各种声音齐作,把气氛推向高潮,然后收声,群响毕绝,出人意料,真可谓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3.语言洗练、生动 全文不到四百字,却具体展现了口技表演的全过程,语言准确洗练。课文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口技艺人摹拟的各种声音,表现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用“遥闻”一词准确形象地说明声音之远。“微闻”鼠声“作作索索”,形象地表现声音之细微,如在近旁,渲染了一家人再次入睡后复归沉寂的精密气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泼水声。”这一段用排比形象地写出火势之猛,场面之乱,人之慌乱。“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这几句话用夸张手法赞叹口技表演的高超。几处侧面描写,更为形象传神,以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揭示听众的心理,烘托口技者的表演魅力。 六、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有或没有都可以,但必须结合所看的相声表演和本文内容,说清自己的理由。 (二)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少顷、既而、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等词语。所在的句子略。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一会儿、不久、同一时候、不多久、突然、一会儿、突然。 这些词在文中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时间的先后,说明作者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二是让读者感受到口技表演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模拟了众多的音响,表现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答案参见“古今异义” (四)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 一(把)扇子 一(把)抚尺 一(个)大儿 百(只)手 百(个)指 百(张)口 百(条)舌 同步训练 一、给加点字注音(10分) 少顷 夫叱大儿声 犬吠 曳屋许许声 几欲先走 中间 呓语 惊觉 齁声 二、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组是(2分)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a.(1)(3) b.(2)(3) c.(1)(4) d.(2)(4)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12分) (1)满坐寂然 (2)会宾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不能名其一处也 (6)京中有善口技者 (7)妇抚儿乳 (8)众宾团坐 (9)曳屋许许声 (10)奋袖出臂 (11)两股战战 (12)几欲先走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0分)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古义 今义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古义 今义 (3)虽人有百手 古义 今义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古义 今义 (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古义 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的含义(4分) 1.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2.妇拍而呜之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撤屏视之 五、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六、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4分) 1.遥闻深巷中犬吠。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七、课内阅读(12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力拉 虽 其 色 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4.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八、中考题(XX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掠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锄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选自《龚遂治渤海郡》) (乙)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选自《鹤林玉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移书敕属县 ( ) ②开仓廪假贫民 ( ) ③诘之,乃库中钱也( ) ④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 ) 2.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 ②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3.(甲)文中,龚遂为了稳定渤海郡的社会秩序在赴任途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3分) 4.你如何看待(乙)文中张乖崖这一人物?(3分) 参考答案 一、略 二、d 三、(1)同“座”,座位。(2)恰逢(3)设置,安放(4)夹杂(5)说出(6)擅长,善于(7)喂奶(8)聚集(9)拉(10)扬起,张开(11)大腿(12)几乎 四、1.结构助词“的” 2.他,代小孩 3.结构助词“的” 4.代指屏障内 五、翻译 1.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2.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3.在这个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六、(1)远远地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这是营造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所吸引。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2)这是用老鼠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七、课内阅读 1.噼里啪啦 即使 其中 脸色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c 4.不能。因为描写宾客的反应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八、中考题 1.①命令 ②借 ③盘问,责问 ④竟,竟然(每字0.5分,共2分) 2.①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或追究)。②(于是)亲自提剑走下台阶,斩了那个小吏。(每句1分,共2分) 3.遣还迎接的军队;下令撤销捕吏;明确良民与盗贼的标准(答出两点给1分,三点给2分)。效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1分) 4.既可以说张乖崖防微杜渐,严惩污吏,也可以说他执法过严。(言之成理即可)(3分)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2教学目标 :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3、背诵全文 。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准课文节奏,并让学生翻译文章内容 一、导入: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一段,引导学生:一张普通的嘴竟能将这些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这种靠嘴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就是我国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能做的还只是简单的模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林嗣环给我们带来的那位艺人的表演,看看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声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的《虞初新志》,这是一本笔记体小说集,本文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字铁崖,著有《铁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词,朗读文章 1、 教师范读,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顷(qǐ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齁(hōu) 间(jiàn) 许(hǔ) 曳(yè) 几(jī) 2、 学生齐读,教师在读完后指点节奏 3、 点一到两人来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 四、翻译文段 1、齐读第一段,教师带领翻译疏通第一自然段。 善:擅长,善于。 会:恰逢,正赶上。 宴:摆宴席。 于:在。 施:摆。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无声。 2、请学生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师从旁指点字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4全班齐读,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翻译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汇报情况。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 五、让学生复习,自读,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到文章题眼:“善” 一、复习字词,引出新课 二、整体把握 1、 学生齐读文章后讨论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哪些词语来判断故事情节的发展? 明确: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火 2、 让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写了哪些声音,声音的变化,及宾客的反应。 明确:声音由少到多而杂,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是:小——大——小——大 (具体声响、宾客反应略) 4、 问题探讨 1、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并说说从哪些方面来阐释这个词的。(讨论再回答) 明确:善 道具简单、正面描写场景的精彩、宾客反应侧面烘托 5、 复习字词,尝试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细究,讨论文章各部分的描写手法。 一、复习词句 二、问题研讨 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2、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3、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4、文章前后两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删除,有什么作用? 不可,两次列出的道具虽然是一样的,第一次列出时只是简单的一个交代,为下文做铺垫,在最后再次列出时精彩演出已结束,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艺高超。同时两次的工具陈列形成前后照应,让全文结构更完整。 三、小结: 本文通过简单地文字,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我们欣赏到一场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火灾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我们也应该多多的学习这样的写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3一、教学目标 知识数学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学知识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能力训练1、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条理清晰地复述三个场景 二、教学重点:1、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描摹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嗣(sì)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 叱(chì)鼻句(hòu)间(jiàn)许许(hǔ)曳(yè) 几(jī) 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翻译全文 (二)导入 1、让学生听一段口技录音 讨论:这段声音像什么?中间表现了什么情节?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人能学一下。 学生发言,明白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让学生表演一下,创造一下气氛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欣赏的。 3、作家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课 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音、语气,领会作者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 但:只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乳:喂奶 毕:全绝:极点,最 意:心情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曳:拉 虽:即使名:说出奋:卷起 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3、再次朗读课文 4、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并且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5、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的是哪几段?写了几个场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口技过程中的几个场景。 (二)正课 1、提问:课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个字? 讨论并归纳:“善” 2、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 讨论并归纳:是第二、三、四段,写了3个场景 3、请三位同学分别复述这三个场景。 4、分析三个场景 提示:学生可以注意表现时间的词语 ①第一个场景:夜深人静,一家人惊醒的场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遥闻远→近 便有外→内 梦中惊醒既而小→大 当是时分→合 一时齐发 ②第二个场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未几大→小 再次入睡: 微闻密→疏以动衬静 ③第三个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忽小→大 俄而响声齐作 火起群乱中间百千齐作 又夹无所不有 5、这三个场景描写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还有其它方面的描写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讨论并归纳:有,写了听众的反应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这些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侧面描写,作用是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 7、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8、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除了描写口技者高超技艺和听众的反应外,作者有没有直接进行评论? 讨论并归纳:有,中在第二段中说“众妙毕备”;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9、提问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两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的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总结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11、知识拓展:课外阅读《老残游记》选段《绝唱》,小说中有些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有关语句。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4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训练学生能自渎文言文。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口技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民间艺人的艺术魅力,心中升腾对祖国民族精粹艺术的骄傲之感。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教会学生理解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突出的写法: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加以赏析。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听录音,练习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练习中要重点注意下列字音: 齁(hōu)声 中间(jiàn) 许许(hǔ) 几(jī)欲先走 2、学生自己尝试解释字词义,疏通课文大意,将自己不会的问题标记出来。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中相声、小品中感受过口技这种表演技艺,口技的魅力是无穷的。大家可以回想并解说一下哪位演员非常擅长这一方面的表演。(学生讨论后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其技艺如何高超。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 分别找高、中、低层次的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评析。(如果读得好,可进行下一环节教学,否则,可再由几个同学试读,进行练习,教师做朗读指导。)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将预习时不懂的字、词、句翻译提出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2、学生提出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课文翻译,每一小组抽查一人进行班级文章翻译接龙游戏。如出现问题教师可进行指导。 4、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往学过的知识出发,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检查重点词义。 (1)会宾客大宴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座。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精读研讨 1、口技艺人表演的两个场面是什么? 2、遥闻深巷中犬吠这一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3、文中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何效果? 4、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5、课文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四人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共同明确: 1、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2、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做铺垫。 3、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4、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保持完整,同时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5、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此外,首尾两次清楚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也是侧面描写。 五、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指导背诵:可用作者写文章的思路来指导学生背诵,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中间三段每段都先写艺人所模拟的音响,后写听众的反应,这些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默写时要求学生配上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简单插图,用正楷或行楷做一期文言文书法作品,参加班级书法展。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5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肉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早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准课文内容。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3.思考:课文第…’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三、分析2、3、4段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6[教例简述] 这是《口技》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此时课文讲析的任务已经完成。教学时间还有30分钟。 教师:《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据教学要求,应当全文背诵。现在大家聚集会神、齐心合力,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背诵。 下面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学生诵读) 教师:下面再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默想,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人侧面写声。 (学生诵读) 教师:现在咱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注意,抢记中也有规律,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加快背诵速度。 (全班同学两分钟内背完) 教师:下面咱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谁先背完谁举手。竞争要讲究技巧,背诵本段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可以用分层消化法”,可以用“情节线索法”,可以用“紧扣字词法”等。下面竞赛开始。 (全玫同学争先恐后,三分钟背完) 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很简单,一分钟背下来。 (学生背诵) 教师:背第三段咱们用了“限时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诵,以快为原则,不但要很快背下来,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钟背完)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①分层消化法:按绘声——评论——侧面烘托三个层次背;②电影镜头法: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顺序;④表情诵读法;⑤说书法……)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呼应,词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 下面咱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即我点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开始: ①背开关和结尾 ②背第二段中写“醒”的场面描写 ③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场面描写 ④背出四处侧面描写的句子。 [评析] 《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时教学中,一般用两节课讲析,有少数教师用三节课讲析,在松散的教学结构中浪费好不少宝贵的时间。 此教例是用两节课讲完全文并让全班同学能背诵全文。背诵花去30分钟,“工作”效率很高,故称为“高效背诵”。 背诵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学程序合理。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然后进行三遍铺垫性全文诵读,其后才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背诵阶级,最后还进行了巩固性检查。 第二,教学方法巧妙。教师主要的技巧在于设置了一个背诵的“激励机制”,采用“抢记法”、“限时法”、“竞争法”、“自悟法”、“检查法”等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饱满。 第三,穿插的内容丰富。在铺垫性诵读阶段,教师巧妙穿插对课文写作艺术的复习、回味;在指导背诵阶段,穿插了背诵方法的指导、点拨,还特别穿插了学生背诵技巧的介绍。 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结合进行,教学频率高、密度大、效果当然不错。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7七个一工程·一篇案例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 ——记《口技》教学片段 南川三中初一年级 尧彬 《口技》一文,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地描写,结构层次清晰、有条不紊,极好地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教学时亦应抓住其结构和语言的特点进行教学。但上过本文,有一个镜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师: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生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并感到满意,“默叹”一词表明宾客还能意识到这是口技表演,虽已入神但还能自持。 生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现了宾客也随口技表演内容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也说明宾客逐渐难以自持。 生3:“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生4:我认为宾客不是要逃跑,而是去救火。 (哗然) 我当时也懵了:是我看的资料不全吗?不权威吗?但在我的记忆中是翻译成的“几乎想争着逃跑”呀!随即,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却赶紧翻阅资料。但事实就是这样:《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文言文全解》、《教材全解》、《点拨》等中都译为“几乎想抢先跑掉”之类的,无一是译为去救火的。 我暂不表明观点,让学生自己表决。结果各有理由: 认为是逃跑的理由是:众多资料书中是这样的翻译,古汉语字典上的“走”也是解释为“跑,逃跑”。因为此时宾客已不能自持,所以在火灾面前表现出逃跑心理是符合事实的。 认为是救火的理由是:救火救人是发生火灾后宾客们应立即想到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文中的“奋袖出臂”一词也表明宾客们准备大干一场。“走”是解释为“跑”,但不是“逃跑”,而是跑去舀水,同时也表明了宾客们不能自持的境界。 不用说,我赞成了救火的观点。因为我们的教学,不只是欣赏文中壮观的场面,体会写作的精妙,更要培养学生做人素养。至于是否改变了原文本意,我想林嗣环在天之灵也不会过多指责吧。 2005/6/13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8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4.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目标1、2、3 学习难点:目标2、4 学习安排:两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 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4)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5).查阅资料,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写在下面。 (6).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7)读准下列字音: 少顷 伸颈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曳屋许许声 几欲先走 咳嗽 齁声 (8)试着翻译全文,把不懂的做好标记 二课堂研讨: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指名汇报师生探讨明确) 2范读、齐读 3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妇抚儿乳”中的“乳”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喂奶”讲。请在文中找出这类词,写在下面。 4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完成“练习三” 5找出古今异义词,比较古今不同含义写在下面 : 6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用法有什么不同,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三作业:1熟记实词义。2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齐声背诵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闻”“少”“稍稍”“虽”“股”“走”;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呜”“名”,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注意。 1.会宾客大宴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三、本文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富于变化。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同时发生: 3.表示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四、 写作方法探究 1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由少而多,响声大作。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响声大作 2除写口技艺人的技艺精湛外,还写了听众的表现,表现人们惊恐万状的句子有哪些?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开头和结尾两次强调道具之简单有何用意? 4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蒙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对表现后文失火场面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举例说明。 五、作业:记叙一堂课或一次活动,要求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9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间jiàn许 许hǔ 曳yè 几jī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 (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10《口技》 我国古代有许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关于作者: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关于口技: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学习课文,按注释读一遍课文,把字音读正确,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了解故事情节,按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口述或笔译全文。 思考: 1、“京城有善口技者”,从课文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表演者“善”口技? 口技表演者的道具;表演的内容;听众的反应。 2、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3、本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描摹出来的。 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如:犬吠声,妇人欠伸声,其夫呓语声。 声音大小相同。如:儿醒大啼声;夫醒声;妇抚儿乳声,儿含乳啼声,口中呜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声音疏密错落,或由密而疏,微闻余响。 如:夫 声,妇指儿渐拍渐止声;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倒声,妇梦中咳嗽声;或由疏而密,百千齐作,惊心动魄;如:一人大呼火起声,夫起呼声,妇起呼声,两儿哭声及百千人大呼声,百千儿哭声,百千犬吠声,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4、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这样写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深入探求: 1、本文写作上是以正面描写为主还是以侧面描写为主? 先看文章中有关正面描写部分。文中以较多的篇幅刻画描写了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如“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众妙毕备。”又如写火灾场面时,文中写到:“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这些描写,都从正面形象而生动地刻划了口技人表演的卓越技巧。由此可见,本文在正面描写方面,确有其“善画声”的独到之处,也是符合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另外,文章为了衬托口技人表演的技巧之高,也同时在侧面描写方面有生动的刻画。如通过写听表演的宾客的神情动作来烘托口技表演的精彩,又如通过文章首尾两次写口技人表演道具之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表演内容中所摹拟的“百千齐作”之声,形成对比,等等。都是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综上所述,本文在写作上应该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其主要特色的。 2、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有以下3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①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②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③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的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3、本文在文言词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①古今异义词 但 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闻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②一词多义 乳:“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 名词,奶头 绝:“以为妙绝” 副词,极 “群响毕绝” 动词,尽,消失 ③词性活用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原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原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测试 1、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觉(jué) 呓语(yì) 伸颈(jǐng) 既而(jí) B、叱责(chì) 倾斜(qǐng) 意少舒(shāo) 未几(jǐ) C、犬吠(fèi) 少顷(shǎo) 曳屋(yè) 咳嗽(sòu) D、崩倒(bēng) 屏障(píng) 几欲先走(jǐ) 许许声(xǔ) 2、下列各组加红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A、众宾团坐:坐立的“坐” 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B、以为妙绝:到极点 群响毕绝:极,极端的 C、妇抚儿乳:奶头 儿含乳啼:乳头 D、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向,意向 3、《口技》作者是 , 朝人。 课内阅读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依次解释加红词,正确的一项是( ) 觉 是 毕 无 A、睡醒 这 全,都 没有一个 B、睡觉 这 完全 没有 C、觉醒 那 都 没有 D、睡醒 那 完全 没有一个 5、概括段意准确的是( ) A、这段话写口技人的表演情况和听众的反应。 B、这段话写口技人以口技摹仿一家人睡觉的情形。 C、这段话写口技人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惊醒的过程和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默叹。 D、这段话写口技人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惊醒的过程和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 参考答案 1、 答 案:C 知识点:多音多义字的辨析;文言文中特殊字音的掌握。 解 析:A项中,“既”读音应为jì,“既”和“即”要注意分清,“即”读jí。B项中,“倾”应读qīng,这个音经常被读错。D项中,“几”在这里读jī,“几乎”的意思,这是一个多音字。“许”在本文读hǔ,是一个象声词,形容房屋倒塌的声音。 2、 答 案:A 知识点: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 解 析:A项中,第一个“坐”是动词,坐立的坐;第二个“坐”是通假字,通“座位”的“座”。B项中,“群响毕绝”的“绝”是“停止、消失”的意思。C项中,“妇抚儿乳”的“乳”是名词做动词,“给……喂奶”的意思。D项中,“不能指其一端”的“指”是动词,“指明,指出”的意思。 3、 答 案:林嗣环 清 知识点:对作家作品知识的掌握。 解 析:《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的作者是清朝学者张潮,这是他编选的,但要注意文章的作者是林嗣环。 4、 答 案:A 知识点:对文言文中一些词义的理解。 解 析:“惊觉”的“觉”这里读jué,是“觉醒”的意思,而不是“睡觉”的“觉”(jiào)。“是”在文言文中作代词,“"这,这样”的意思。“毕”在这里作副词,“全,都”的意思。“无”在文中与“不”连用,双重否定表肯定,指所有的人都伸颈……,所以是“没有一个”的意思。 5、 答 案:C 知识点:对文章意思的概括。 解 析:A项概括得太空泛,不能明确文章的内容。B项概括得不全面。D项内容概括得很全面,但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不是大声的赞叹,而是“微笑,默叹”,不出声地,心领神会地。所以C项最全面,准确。 中 考 解 析 1.文言语句加红色字读音有错误的是 A.其夫呓语(yì) 汤熨之所及也(tāng) B.以啮人,无御之者(niè)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 C.人则无法家拂士(bì) 默而识之(zhì)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ŭ)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gēng) 【考点】:文言词语的读音 【分析】:答案为A项。“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是通假字,同“烫”,应该读四声,用热水焐。 2.解释红色的词都正确的是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同“饲” 见:同“现” B.屠不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困窘急迫 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书:书信 罾:用网捕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植:种 亵:亲近而不庄重 【考点】:词语的含义 【分析】:答案为B项。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能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本段开头以“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相比较,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B.“退亦忧”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 C.“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 【考点】: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答案为B项。选文中的“退亦忧”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相呼应。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的是“进亦忧”。“进”即指“居庙堂之高”,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退”即指“处江湖之远”,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11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12一、导入课文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语言,比如鹦鹉能模仿人学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化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让我们一起来欣享《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朗读、积累、品味 三、朗读 1、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生读课文,每个小组试读,尔后挑出一名展示;同学们读得积极踊跃,有模有样! 老师也读一读第四段啊,跟你们学习了! 2、再读课文 理清情节、感知内容,思考: 1)、找出时间词语, 2)、本文写了哪些场景? 组内交流,提问,生答 归纳: 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按时间是顺序) 三个场景:梦中惊醒、再次入睡、火起群乱 四、积累 我们进行了朗读,了解了情节,下面我们着重于积累。积累重点词语、重点语句、重点段落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 但闻(只听见)屏障中 妇扶儿乳(喂奶),儿含乳啼,妇拍儿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 宾客意少(稍微)舒,稍稍(渐渐)正坐 虽(即使)……人有百口,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于是……,两股(大腿)战战,几欲先走 2、翻译下列语句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也;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生讨论,举手翻译、评议纠错 3、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4、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例如: 1、“遥问”表远远的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深夜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生活环境中。 2、“微闻”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宁静。 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首先自己,然后在小组,在班级内品味。 师总结:同学们品味各有千秋、各有风味。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13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教师:1993年,有一个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曲苑杂坛》中表演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打红。在“洛桑学艺”中,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此一年内,洛桑这个笑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笑星过早地陨落。1995年10月2日因车祸去世,年仅27岁。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对他的表演记忆犹新。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位年轻笑星的精湛表演。(播放洛桑学艺片段,约3分钟) 教师问:短片中那么多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明确:都只是凭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明确: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 问:洛桑虽然已经去世了,但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通录像欣赏他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实,口技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艺术,可那时不象现在有摄象机,他的精彩表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把书翻到20课。 二、新授。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场口技表演。(听录音) 1、齐读课文。 2、问:刚才我们欣赏的《洛桑学艺》中,洛桑的表演道具很简单的,那么文章中的这位口技艺人又使用了哪些道具呢?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问:文中哪一节对此进行了交代?明确:开头和结尾两节。 问:按理讲对道具的交代只要一处就足够了,作者为什么要交代两次呢? 明确:说明口技艺人技术的高超。问:那么这位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表现在哪里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他放一下,等会再来看。 3、问: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明确:犬吠欠伸呓语儿啼妇呜夫叱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等。 问:这么多的声音都是同一个场景中发生的吗?明确:不是,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一家人由醒而梦。 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2节。问:这一节中大家对那些词句在理解上还感到困难?(学生质疑,相互帮助解决)如无疑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1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学能目标 1.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德育审美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像空间的技巧。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写法,品味语言,培养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查阅有关口技的音像资料,记录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做口技练习,体会口技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总体把握文章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统领作用。 教学设计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叹为“听”止。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如此,那林嗣环笔下的那位口技艺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2.讨论学习,了解大意。 学生讨论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感知语言,领悟特点。 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刻画了哪些声响,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 教师明确: (具体声响略)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变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当我们观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 表演的内容 表演的道具 观众 看表演的反应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找课文中原句来印证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 教师协助归纳: 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众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论 表演精彩善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善。 质疑问难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交学生下来分小组讨论研究。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15[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2、说。 ①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②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 有内外 有高底 有动静 有远近 有分合 有疏密 有点面 有张弛 有明暗 3、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①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②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股( ) 走( ) ④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⑤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 变色离席——( ) 大啼——( )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 ⑥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评析] 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我们在观察课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项的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真是匠心独运。 这份“智能练习”可能表现了教者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上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咱“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我们提倡这种价值的课堂智能练习。 《口技》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篇16一 出色的结构安排 (一)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二)行文有波澜。所记之事,是旋律一步比一步紧,声音一步比一步高,火起之后,记事的波澜到了最高峰,真是千态万状,尽来眼底。“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以下是波澜渐低的写法,却也有作用,比喻的说法是用绿叶来衬托红花,为的是使花显得更红艳。(三)擒纵之法,或是说勒放之法。第3段写夫妇入睡,微闻鼠声,几乎归于静寂,“宾客意少舒”,这是勒。紧接着“火起”,形势大变,是一放。前面有了一勒,这一放才显得如山洪暴至,一泄而下,痛快淋漓,故感人也益深。(四)前后照应。记叙文,尤其篇幅比较长的,容易顾此失彼,《口技》在这一点上则颇有可学之处。例如文章开头提一下演技之前的简单设施,结尾重复一次,这是前后呼应,提醒读者,文中所写的千态万状只是“技”,并没有弄虚作假。 二 精彩的文字 (一)简练。文言,尤其是古代文字,简练是共同的特点。《口技》所记之事很新奇,也相当繁杂,却仅仅用了三百多字。(二)生动。一般说,生动是由于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能够形象化。例如,宾客的“伸颈”,“侧目”,“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妇人的“惊觉欠伸”,老鼠的“作作索索”,等等,都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三)贴切。例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深巷中犬吠是“遥闻”,老鼠作作索索是“微闻”等,都恰如其分,准确逼真。(四)繁简得当。一事有一事的发展变化,其中有大小,有轻重,有顺逆,有松紧,所以不能平均地写。《口技》中间部分形容口技之妙详写,开头结尾略写,在繁简方面处理得当。 三 生动、形象、细腻的场面描写。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1段)是写表演前的准备和全场情况的。而在这段文字的开头,就有一幅“鸟瞰图”似的场面描写。文章开头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笔扣题,总写一笔,点出地点(“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着就点明表演的场合:“会宾客大宴”。作者在此着墨寥寥,未加铺陈,但是,却从总体着眼,概括地写出了全场总的气氛和景象。作者将一幅热闹画面鲜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全面的鸟瞰图似的描写外,作者又摄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写镜头。如:“会宾客大宴”描写之后,紧接着就写了“于厅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无敢哗者”这一场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在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人物、道具、表演效果,都作了细腻的、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再有,《口技》一文对场面的描写,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除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外,还写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如第二部分(第2—4段),是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的。以其中对口技的描绘为例,它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簌俱发,莫名其端时,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其他,如写表演的过程、交代场景和写听众的反应,无不写得有头有尾,眉目清晰,层次井然,严谨有序。当中又穿插三个场景描写: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写一家人复睡入梦,恢复安静的情形,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文增波澜,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第三个场景写紧张的救火场面,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随声换形,场次分明。总之,有所选择的场面描写,显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了人物,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发展,深化了主题思想。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