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9黔之驴 |
范文 | 29黔之驴(精选15篇) 29黔之驴 篇1.《黔之驴》教案1 .《黔之驴》教案3 .《黔之驴》案例设计与教学反思 .《黔之驴》译文 .《黔之驴》同步练习1 .《黔之驴》同步练习 《黔之驴》flash在线课文范读录音 《黔之驴》flash朗读 《黔之驴》ppt课件1 《黔之驴》ppt课件2 《黔之驴》ppt课件3 《黔之驴》wav课文音频朗读 29黔之驴 篇2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 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介绍作家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故世称“柳河东”。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威礼部员外郎。这是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遭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被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散文和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 《黔之驴》是他被贬为永州刺史后所作。是著名讽刺小品《三戒》(另有《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事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点名学生试读 2. 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3. 全班齐读 四、疏通字词 1. 置疑 2. 字词训练 船载以入 ( 用船 ) 驴不胜怒,蹄之( 踢 ) 以为神 ( 神奇的东西 ) 技止此耳( 罢了) 稍出进之( 渐渐地 ) 至则无用( 却 ) 慭慭然 ( 小心谨慎的样子 ) 乃去( 离开 ) 虎大骇,远遁 ( 逃走 ) 以为且噬己也( 将要 ) ( 咬 ) 觉无异能者(特殊的本领 ) ( ……似的 ) 蔽林间窥之( 隐藏 ) ( 偷看 ) 五、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课文分析 1. 问: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明确:体态:庞然大物;声音:鸣;动作:蹄。传神地写出了驴在“庞然大物”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2. 问: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明确: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家伙。 3. 问: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明确:心理描写有:以为神 ;慭慭然,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甚恐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缚 ;技止此耳。 动作描写有:蔽林间窥之 ;远遁;往来视之,进出前后 ;荡倚冲冒 ; 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 问: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明确: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他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至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确:a、讽刺了那些表面强大,实际无能的外强中干的人。b、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材料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类,作三戒。” ——《三戒》序 本文省略的结尾部分: “噫!形之庞而类有德,声之宏而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八、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九、板书 驴 虎 形态:庞然大物 -------------- 以为神 声音:鸣 -------------- 甚怒 动作:踢 -------------- 喜(技至此耳) 教学反思: 29黔之驴 篇3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4、教育学生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 (1)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2)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突"这两个成语。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目标2) "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船载":用船载。以:连词,相当于而。 "放之山下。虎见之"这两个"之'奖代词,指驴。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以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阚 于是 3.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目标3)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 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4、提问: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提问: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 提问: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用一个成语表示是什么? 5、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6、黔驴技穷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技能低劣,无法解决窘境方面。请几位同学给这两个成语造句。(目标3) 7、学生自由说。 例句: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但实际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句: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句:小明夸大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黔驴技穷,束手无策。 四、教师小结并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是一篇寓言。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描写把 它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全文。 B、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C、完成课后练习四。 七、说课精要:通过问题式教法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课 (学生先独立做,后师生共评)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一)解释了列加点字。 A蔽林间窥之 B.稍出近之 C.虎大骇 D.益习其声 E.尽其肉,乃去 (二)翻译下列文盲句子。 1.以为且噬己也。 2.驴不胜怒。 (三)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之技: 3.黔驴技穷: (四)《黔之驴随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说课精要:通过练习,学生对知识得到进一步掌握。 四、教学后记: 29黔之驴 篇4教学设想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人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鸣”“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黔驴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i”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尸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一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总结: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学生自读全文并背诵。 观书有感 朱 熹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诗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因为书是长方形的。“一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 29黔之驴 篇5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 介绍作家作品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点名学生试读 2、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3、全班齐读 四、 疏通字词 1、置疑 2、字词训练 五、 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 课文分析 1、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2、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3、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4、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29黔之驴 篇6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 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 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明确: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 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艺。 4.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动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29黔之驴 篇7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着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读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举手朗读。 4、集体朗读。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1.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了 却 以为神: 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 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 乃去:才离开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 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 稍:渐渐 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 (名作动) 止:只仅 尽: 吃光 (用做动词) 断:咬断 四、问题研讨 观看视频动画,对比思考以下问题。 1、动画相对于文字要形象,但是无法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经不起推敲。现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动作的有: 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 跳踉…… 心理的有: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 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2、谁来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3、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4.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五、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课外延伸 1.为本次课所学的三个成语造句。 2.搜集两个有成语出处的语言故事 29黔之驴 篇8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豪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糜》《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破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二、参考译文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三、关于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是讥讽那些腐败无能的世家旧族的,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名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顾易生在《三戒》注的说明里说:“作者通过小麋、驴子、老鼠三种动物的先后悲剧,对旧社会中些依仗人势、侍宠骄横、得意忘形、外强中干、作威作福、贪婪暴虐的人物加以强烈的讽刺,表示人民对他们的蔑视、鄙视和憎恨,包含着对反动统治者所豢养的奴才进行斗争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著名的《三戒》就是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来讽刺那些或侍宠骄横、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并指出他们自取灭亡的下场。”“这些寓言往往概括了一些普遍的真理,其讽刺对象是较广泛的;但这些徒有其表,虚张声势的社会现象,在统治集团中间却是更为大量而集中的存在,因此,它无疑是刺向整个官僚社会的一把锋利的匕首”。 以上这些议论的一个共同点,基本上都是认为柳宗元的《三戒》是讽刺他的政敌或统治阶级的。毛主席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里又说了下面一段话: 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一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和驴子的。”由于毛泽东及《毛泽东选集》的影响,便真成了敌人的形象了。 四、无辜的驴 虽然“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但它也是无辜的。它被“好事者”用船装到黔,当地人由于从未有过驴而使它“无可用,放之山下”。驴从无害虎心,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挑衅。当驴“不胜怒”(也是忍无可忍),踢了虎一脚(“蹄之”),从而暴露了自己的无能,被虎“跳踉大阚,断其喉,食其肉”。作者深表同情地说:驴“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分明是同情驴的,因为他是受害者,而且是被“好事者”用船把它装到它不熟悉的地方后发生的悲剧!言下之意,如果驴不被好事者弄到黔,它可能就不会遇到虎,也就不会被吃掉!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29黔之驴 篇9【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 ) 以为神( ) 以君之力( ) 以为且噬己也( )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然往来视之( ) 船载以入( ) 稍出近之( ) 驴不胜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尽其肉,乃去( )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中塑造了“驴\"和“虎\"两个对比的形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对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中引出对形象的理解,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好准备。 教学步骤: 抓住具体的词句来理解形象。 1.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明确:a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b以为神;c因不识而害怕;d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e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f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明确:a“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2.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 1.熟读文章的情节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此情节) 2.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鼓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资料整合平台】 29黔之驴 篇10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豪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糜》《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破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二、参考译文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三、关于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是讥讽那些腐败无能的世家旧族的,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名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顾易生在《三戒》注的说明里说:“作者通过小麋、驴子、老鼠三种动物的先后悲剧,对旧社会中些依仗人势、侍宠骄横、得意忘形、外强中干、作威作福、贪婪暴虐的人物加以强烈的讽刺,表示人民对他们的蔑视、鄙视和憎恨,包含着对反动统治者所豢养的奴才进行斗争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著名的《三戒》就是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来讽刺那些或侍宠骄横、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并指出他们自取灭亡的下场。”“这些寓言往往概括了一些普遍的真理,其讽刺对象是较广泛的;但这些徒有其表,虚张声势的社会现象,在统治集团中间却是更为大量而集中的存在,因此,它无疑是刺向整个官僚社会的一把锋利的匕首”。 以上这些议论的一个共同点,基本上都是认为柳宗元的《三戒》是讽刺他的政敌或统治阶级的。毛主席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里又说了下面一段话: 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一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和驴子的。”由于毛泽东及《毛泽东选集》的影响,便真成了敌人的形象了。 四、无辜的驴 虽然“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但它也是无辜的。它被“好事者”用船装到黔,当地人由于从未有过驴而使它“无可用,放之山下”。驴从无害虎心,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挑衅。当驴“不胜怒”(也是忍无可忍),踢了虎一脚(“蹄之”),从而暴露了自己的无能,被虎“跳踉大阚,断其喉,食其肉”。作者深表同情地说:驴“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分明是同情驴的,因为他是受害者,而且是被“好事者”用船把它装到它不熟悉的地方后发生的悲剧!言下之意,如果驴不被好事者弄到黔,它可能就不会遇到虎,也就不会被吃掉!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29黔之驴 篇11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豪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糜》《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破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二、参考译文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三、关于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是讥讽那些腐败无能的世家旧族的,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名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顾易生在《三戒》注的说明里说:“作者通过小麋、驴子、老鼠三种动物的先后悲剧,对旧社会中些依仗人势、侍宠骄横、得意忘形、外强中干、作威作福、贪婪暴虐的人物加以强烈的讽刺,表示人民对他们的蔑视、鄙视和憎恨,包含着对反动统治者所豢养的奴才进行斗争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著名的《三戒》就是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来讽刺那些或侍宠骄横、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并指出他们自取灭亡的下场。”“这些寓言往往概括了一些普遍的真理,其讽刺对象是较广泛的;但这些徒有其表,虚张声势的社会现象,在统治集团中间却是更为大量而集中的存在,因此,它无疑是刺向整个官僚社会的一把锋利的匕首”。 以上这些议论的一个共同点,基本上都是认为柳宗元的《三戒》是讽刺他的政敌或统治阶级的。毛主席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里又说了下面一段话: 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一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和驴子的。”由于毛泽东及《毛泽东选集》的影响,便真成了敌人的形象了。 四、无辜的驴 虽然“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但它也是无辜的。它被“好事者”用船装到黔,当地人由于从未有过驴而使它“无可用,放之山下”。驴从无害虎心,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挑衅。当驴“不胜怒”(也是忍无可忍),踢了虎一脚(“蹄之”),从而暴露了自己的无能,被虎“跳踉大阚,断其喉,食其肉”。作者深表同情地说:驴“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分明是同情驴的,因为他是受害者,而且是被“好事者”用船把它装到它不熟悉的地方后发生的悲剧!言下之意,如果驴不被好事者弄到黔,它可能就不会遇到虎,也就不会被吃掉!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29黔之驴 篇1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 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9黔之驴 篇13黔之驴 教学目的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以为”:① 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 “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问题研讨 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2.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3.“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 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 d )。 a. 不可胜数 b. 百战百胜 c. 引人入胜 d. 不胜其烦 3.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①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黔驴技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黔之驴》选自 ,作者 ,字 , 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 、 等省的部分地区。 5.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 相对的文体。唐朝 、 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后经 、 等人继续努力,古文终于战胜了骈文,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 ________为代表的唐 宋八大家。 6.语段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蔽林间窥之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怒 ②翻译下列句子。 蔽林间窥之。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③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两个成语(意义相近亦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个寓言故事比喻 。 6.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 “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 虎:恐→疑→探→喜→计→吃 (机智勇敢) 29黔之驴 篇14以往上文言课,总是我一个人在说,学生埋头苦记。我犹如粉碎机把知识捣烂了,喂到学生嘴里,学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种滋味的过程的快乐。导致课堂沉闷不说,学生的灵性、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都被扼杀了,只是机械地吞咽教师送来的“食品”,越是这样,越怕学文言文。 而这节课,是什么力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的学习,让学生们在新的课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自主大胆地质疑、考问我,从现象到本质,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课上得生动有趣,活而不乱。虽然,学生的问题良莠不齐,但正好反映了各个层面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理解,各问所需、各取所得。 从学生课堂上提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是自主的、灵动的、个性的。自以为是的“背”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缚了学生。感慨早该给自己减负,同时也解放学生,早该让他们舒展身体自由快乐地“走、奔、跳……”只有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可能做到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互助,学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围绕课文进行,如何重构教材,从什么角度切入,都因人而异,是教师独特的个性的行为。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问题提得最多的学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实的教学即是这样的对话。师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29黔之驴 篇15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