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理想》教学设计
范文

《理想》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理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理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理想》教学设计 篇3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理想》。

  教材分析:

  《理想》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想》一课诗人从多角度赞美理想,用种种意象,打种种比方,阐明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富有哲理性。教学中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哲理,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依据新课标和散文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句和掌握修辞方法,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①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②研读课文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③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 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计: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3、启发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教学流程:

  (—)整体感知

  阅读课上教学生学课文,首先要有“文”的整体观念。因此,我教学的第一个板块设计为整体感知,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

  2.简介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

  1. 学生配乐诵读。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自主学习生字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3.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4.分析诗歌的结构。

  (二)研读赏析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

  2.这些诗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如第l节,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3.仿照同学提出的句子句式造句。用上比喻等修辞方式。其他学生评论运用是否得当。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揣摩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初一学生语言分析能力较弱,应加强引导,积极鼓励。

  (三)体验反思

  1.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2.畅谈自己的理想。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举出实例,联系古今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例子谈自身的理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3.背诵全文,选喜欢的诗节,自由组合并设计表演朗诵。

  作业设计: 写300字的随笔,谈谈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理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理想》教学设计 篇5

  《理想》教案

  一.导语 :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二.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

  1.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2.   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11.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12.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五.探究此诗脉络:探究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清楚了。

  六.课文练习解答: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理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理想》教学设计 篇7

  6.理想

  学习目标:

  1.  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  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  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教学设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 :仿写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友谊是            ,                ;友谊是            ,                ;

《理想》教学设计 篇8

  6.理想

  2004年9月  日星期    课型:讲读课  设计者:高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课后记:调动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探究诗句的含义,否则,学生缺乏认识,难以理解课文。 

《理想》教学设计 篇9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蜕(tuì)变倔(jué)强洗濯(zhuó)玷(diàn)污扒(pá)窃诅(zǔ)咒寂寥(liǎo)夸耀(yào)脊(jǐ)梁贪婪(lán)怨(yuàn)恨鬓(bìn)发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寂寥:寂静而空阔。

  (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

  二、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理想》教学设计 篇10

  初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4讲)

  主讲:刘 畛(南大附中  一级教师)

  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窃p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         贪婪l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       扒窃——盗窃        诅咒——咒骂       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        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 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 寂寥:寂静而空阔。

  (5)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 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 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 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 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 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 火”,由“火”到“灯”, 由“灯”到“路”—— 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 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 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 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 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对的一组(   )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窃b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         贪婪n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

  洗涤tiáo             堕落duò 坠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

  A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B玷污——沾染        扒窃——盗窃        诅咒——揍骂  

  C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        装饰——庄稼

  D堕落——坠落        烟尘——沉沦        忙碌——平庸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堕落

  (2)点缀

  4、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句诗的含义?

  5、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迁移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光的赞歌   艾青

  只是因为有了光

  我们的大千世界

  才显得绚丽多彩

  人间也显得可爱

  光给我们以智慧

  光给我们以想象

  光给我们以热情

  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那些殿堂多么雄伟

  里面更是金碧辉煌

  那些感人肺腑的诗篇

  谁读了能不热泪盈眶

  那些最高明的雕刻家

  使冰冷的大理石有了体温

  那些最出色的画家

  描出了色授神与的眼睛

  比风更轻的舞蹈

  珍珠般圆润的歌声

  火的热情、水晶的坚贞

  艺术离开光就没有生命

  山野的篝火是美的

  港湾的灯塔是美的

  夏夜的繁星是美的

  庆祝胜利的焰火是美的

  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1、 阅读上面的诗歌,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 为什么“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二)   行道树    (节选)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l、作者写了一篇行道树的自白,用的是什么手法?行道树的形象象征了哪些人?作者赞美了他们什么精神?

  2、行道树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划线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4、“仍然固执”表现了奉献者什么样的品质?

  5、划线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与《理想》中的哪句诗意义相近?

  (三)

  忽然间,花园的角门开了,一个小男孩飞跑了进来。他没有看那月光下的万紫千红,却一直跑到松树背后的一个不受人注意的墙角,在那如茵的绿草中间,采摘着野生的二月兰。

  那些浅紫色的二月兰,是那样的矮小,那样默默无闻。她们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特殊招人喜爱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

  月儿行到中天,花园里始终没有再开始谈话,花儿们沉默着,不知怎么,都有点不好意思。

  1、在语段中找出一个形容花多,颜色迷人的成语。

  2、作者在文中设计一个小男孩采摘二月兰的细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意义?

  3、文章结尾写到花园里的花儿们“有点不好意思”,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A     2、B     3、(1)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2)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4、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所以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5、详见“重点分析”。

  迁移阅读

  (一)1、诗人以“光”这个形象为核心,描绘了因为“光”才有的绚丽多彩的世界。   2、因为“光给我们以智慧\光给我们以想象\光给我们以热情\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二)1、拟人手法。   奉献者。   宁愿牺牲自我,以苦为乐,把为社会做贡献视作神圣事业。     2、从现实中人们对绿化、环保的不够重视方面来回答。     3、主要是: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4、奉献者执著于神圣的事业,而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与态度。5、“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三)1、万紫千红     2、在选文中点明主旨,借默默无闻的二月兰歌颂品质谦逊、作风朴素的劳动者。   3、花儿们的千姿百态比不上二月兰谦逊的美德,赞美了二月兰的朴实之美。

《理想》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

  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

  ① 朗读训练。

  ② 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XX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五、分组交流,质疑释疑,品析语言,找出有价值的作课堂展示: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6、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7、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陆路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忠厚者”这里是指为理想而踏实奋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误解,甚至十嫉恨。“绝处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变得正直,变得崇高。

  8、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体验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

  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2、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③. ——爱因斯坦

  ④.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⑤. 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⑥.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⑦. 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⑧.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⑨.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⑩. 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⑪. 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5.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八、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理想》教学设计 篇12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的重大意义。

  提示:a.使人积极乐观。b.使人斗志顽强。c.使人永远年青。d.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理想》教学设计 篇13

  许子芬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课后记:调动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探究诗句的含义,否则,学生缺乏认识,难以理解课文。

《理想》教学设计 篇14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并为实现自己的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理想》教学设计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