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岳阳楼记》学案
范文

《岳阳楼记》学案(通用13篇)

《岳阳楼记》学案 篇1

  《岳阳楼记》练习

  一、解释

  谪:        晖:       耀:           郁郁(    )青青

  守:        大观:      潜:           璧:

  越:        备:       樯(  )倾楫(  )摧 此乐何极(  )

  百废:       然则:      薄(  )暮冥冥(   )偕:                       

  具:        通:       斯:           把: 

  乃:        南极( )潇湘  国:           临:

  旧制:       迁客:      感( )极( )     嗟夫:

  于(   )其上  骚人:      至若:          求:

  属:        览:       景:           古仁人(   )之心

  予:      得(  )无异(  )乎 万顷:        或(  )异(  )

  作文:       若夫:      翔( )集(    )  之为(    )       

  以( )记之( ) 霪雨:      锦鳞:          不以物喜

  胜状:       霏霏:      芷:           庙(  )堂(  ):

  浩浩汤汤:     开:    而或(  )长烟一( )空   进:

  横( )无际涯( ) 排空:     不惊(  )       退:

  然则(    )何时而乐(  )耶  先:     后:     微:

  归:

  二、 用原文填空: 

  1、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前人之述”指的是__________   ,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     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字句是: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字句是:                                      

  5、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古仁人之心)是               

  6、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      .      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文中的“进”是指______ ____;文中的“退”是指__________。

  三、 对偶的修辞方法:从文中各举几例

  对偶:                                                 

  四、阅读思考:

  1、本文沿用至今的成语有:                  &n

  [1] [2] 下一页

  《岳阳楼记》学案bsp;   

  2、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或异于二者之为”和第二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有什么不同?

  3、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含义,说说你的看法。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沙尘暴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

  6、写出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诗句.

  课内阅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薄暮冥冥(             )        (2)多会于此(            )

  (3)春和景明(             )        (4)不以物喜(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                                    

  (2)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3《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 

  4请根据上句,联系《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13.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答:                                                               

  比较阅读

  甲《岳阳楼记》第五节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8.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                                                       

  (2)安用重法邪?

  译句:                                                       

  10.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1分)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

  上一页  [1] [2] 

《岳阳楼记》学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虚词,熟练地翻译课文。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岳阳楼是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北宋滕子京重修,以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著名。楼体纯木结构,高19。72米。全楼衔接对榫,不用一钉。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有机会一定要到岳阳楼上感受名楼的风采。

  导语设计2:

  滕王阁因《滕王阁序》名扬天下,黄鹤楼因《黄鹤楼》一诗声名远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曾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闻名四方,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倾听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的拳拳心语。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霏(fēi )

  (2)一词多义。

  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3)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4)词类活用。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5)古今异义。

  ①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6)词类活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宫。

  ②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⑥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⑦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心理活动。

  2、作者名片

  范仲淹(989—1025),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公集》传世。

  3、背景追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全文共6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深层理解

  1、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自然段作者所提及的登楼者为什么会“多会于此”?

  【交流点拨】因为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当时都城通往西南的必经之地,唐宋的贬官大多远谪西南,他们去贬谪之地也好,回京城也好,都得由此经过,因而这座楼看尽人生的失意和得意。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是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它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对我们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文本

  1、第3自然段选取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请结合具体的词语加以赏析。

  【交流点拨】作者选用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昏暗的天色、连绵的阴雨、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倾斜折断的桅杆船桨,这是白天的景象。傍晚经常听到虎啸猿啼。雨天、傍晚本来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作者选择这些景物,赋予人的.感情色彩,更加渲染了悲凄愁苦的气氛。作者用“霪”“阴”“浊”等词充分体现人物厌烦、悲苦的心情,用“怒”“排”等词,既写出风势之大,浪花之猛,有传达出作者的愤懑、悲痛的心情。

  2、阴晦的景象引发悲苦的情感,明媚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人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反应呢?

  【交流点拨】因为人的心情与生活经历有关,处于逆境的人,多数心灰意冷;处于顺境的人,多数得意洋洋,因而在观察景物、感受世界时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笔调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化。迁客骚人们在描写景物时不是单纯为了写景,抒情才是主要目的,所以才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作者详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是怎样的?其忧乐观又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走进语言

  1、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岳阳楼“壮阔”的特点?

  【交流点拨】“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特点,表现了湖的浩淼,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朝晖夕阴”,用词概括、形象,从侧面体现了洞庭湖的壮阔。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交流点拨】“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起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二字连用,更使景物富有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一个“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晖”字会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美好景象。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或”字是一个表示推测的情态副词。“或异二者之为”,意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因为作者对古仁人的心理,只是曾经探求过,所以用“或异二者之为”来表述探求的结论,显得语气比较委婉,并非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古人。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主语承上省略,即上句的“古仁人”。从字面上看,是说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外物的原因而欣喜,也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悲伤。但是令人欣喜的事只有外物吗?令人悲伤的事只有个人的境遇吗?显然不是。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因此,这句话可理解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现了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后始终严于律己,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做官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三)走进写法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交流点拨】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和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情入境。

  (四)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三、拓展延伸

  1、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

  2、风物正凄然,望渺涉潇湘,万水千山皆赴伐;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记》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卡,疏通文意,读懂课文内容。

  2.感悟名篇的描写之美、意境之美、情理之美。

  3.体会学习对举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感悟名篇的描写之美、意境之美、情理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

  自古以来,多少楼台胜景令人留恋忘返。滕王阁旁“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黄鹤楼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思,更有那岳阳楼上,范仲淹振聋发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洪钟大吕时时回响在我们耳边,给我们警醒。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思

  活动一:检查预习,交流独学成果

  1.说说你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师生相互补充(屏显)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2.请同学展示文言积累卡,找出你认为同学可能忽略的两到三个重要的词语。

  ——生读课文,圈画疑难字词。梳理出本课的古今异议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齐读记忆,疏通诗意。

  活动二:积累美词,体会言简意赅之美

  1.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同桌逐段互译。

  2.再读课文,勾画积累四字词熟读成诵,并请同桌描绘互译。

  3.学生自由吟读,能大致读懂文意,理清文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佳句,感悟宏阔意境之美

  1.听配乐朗读,理出文章结构层次。

  2.研读3、4自然段,勾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熟读成诵,同桌间用自己的话,互相描绘出两段文字呈现的自然景象。

  3.比较这两段文字的异同点。思考: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四:赏读名句,浸润情理高尚之美

  1.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如何理解“或异二者之为”的含义?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含义?

  3.“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范仲淹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议

  学习小组内依次发言,交换意见并求大同存小异。

  四、展

  小组代表依次发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并提出困惑。

  言简意赅之美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迁客骚人、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岸芷汀兰、一碧万顷、心旷神怡、静影沉璧。

  宏阔意境之美

  衔远山,吞长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情感抒发之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情理高尚之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评

  师生互评,共同解决疑难困惑。

  六、检

  活动五:聚焦对举,学习表现手法之美

  1.在文中找出“词的对称”,不少于6个。示例:“唐贤”对“今人”。

  2.在文中找出“句的对偶”,不少于6个。示例:“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

  3.在文中找出“段的对比”。

  4.在文中找出“景的对比”。

  5.在文中找出“情的对比”。

  6.在文中找出“境的对比”。

  七、用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资源文件列表:

《岳阳楼记》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品味、鉴赏课文。

  4、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二、学习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组学习讨论。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4)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3、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1、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叙事: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

  第二段写景: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三、四段写景、抒情: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览物”者的不同感受,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

  第五段议论、申志:紧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2、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出写作背景、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简介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5、拓展延伸: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己,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品味、欣赏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

  2、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能够流传千古,一定有独特的魅力,请试着从以下方面说说它好在哪里?

  (1)立意、构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3)语言美(用词、句式、修辞、节奏)

  (4)表达方式。

  3、小组学习、讨论。

  4、集体交流。

  5、教师小结。

  (1)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慰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

  (2)骈散结合。

  骈偶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散句:是相对于骈偶句而言,骈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

  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远大政治抱负。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1)一心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

  (3)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

  (4)迁客因物而喜骚人为己而悲

  (5)为国为民:要学仁人志士莫做迁客骚人

《岳阳楼记》学案 篇5

  《岳阳楼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几百年来传诵不衰,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更是我们中学生语文积累的必诵之篇。但有很多的初学者不得背诵要领,往往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这里简单谈谈有关这篇文章的背诵要领。

  每篇文章作者都有其写作的思路,因此,每篇文章都能找到它的脉络层次。只要抓住它的关键性词句,理清文脉,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就有助于快速的记忆。《岳阳楼记》都有很清楚的文脉。下面就这篇文章作简要的分析。

  《岳阳楼记》作者以“记”为名,不记岳阳楼的景色,却借题发挥谈了一个人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劝友人滕子京。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先以叙事带出写景,又以景生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最后由情入议,点明全文主旨。文章环环相扣,层层蓄势,骈散结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

  其具体思路为:开头叙述滕子京虽“谪守巴陵郡”,但是“越明年”,却也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经为下文埋下伏笔。这一段看似无味,而绝非闲笔。

  第二自然段即以“予观夫巴陵胜状”引起,紧扣题目中的“记”,简要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大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角度去写,“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从时间角度描绘。原以为作者要大写、特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不想却用“前人之述备矣”止住写景。“然则”一词使文章由景转入到写一般“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而文章三、四两段就紧承上文写了“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第三段先写“悲景悲情”。“若夫”一语开始,极尽全力铺陈渲染“悲”的气氛。yin雨、阴风、浊浪一片阴晦。此种天气“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洞庭湖上是“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由物及人,又从视觉写到听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此情此景,又怎么会不令“去国怀乡”之人顿生悲伤之情呢?由“悲景”自然引出“迁客骚人”的“悲情”,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四段开始的“至若”与上文“若夫”遥相呼应。用“景明”、“一碧万顷”的湖水、自由飞翔的沙鸥、闲适游弋的锦鳞、郁郁青青的芷和兰,勾勒出明快、祥和的画卷。至此作者并不尽兴,又从阳光明媚的白天转移到星汉灿烂的夜晚。“而或”一词相连,“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时此刻,“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也是情理之中。这两段写景一明一暗,写情一悲一喜,情景交融,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五段开始写“古仁人之心”与上文“迁客骚人”之情相互对比,指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后探讨其原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以此来表明自己心志并劝慰友人。卒章显志。由此可见,前文叙事、写景、抒情皆为此议论。只要抓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关键性的语句,就有助于快速记忆。

  很多的课文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够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

《岳阳楼记》学案 篇6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

  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通过 初极狭,才通人

  居 居住 面山而居 通 顺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 居十日 通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 旷

  宽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 增其旧制 古义: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制 备

  今义:制度 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 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 尝

  今义:景物 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 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岳阳楼记》学案 篇7

  一、警句导入  

  同学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是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它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对我们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提出这一名句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对联导入  

   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能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

  (指名回答。板书“岳阳楼记、范仲淹”)

   三、成语导入  

   新课伊始,在投影仪(或黑板)上出示以下内容:

   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 。(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

  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寻求答案: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 师:一个降职的封建王朝的官吏为什么还会干出如此业绩呢?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将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 四、作者导入  

   同学们,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俗话说,“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看看他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文章来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 五、名楼导入  

  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学习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 六、挂图导入  

   同学们,这是我国的名楼——岳阳楼。岳阳楼,在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高三层,下瞰洞庭湖,建于唐初。北宋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练篆额,一时传为“四绝”。同学们,你们看图上的岳阳楼多么壮观!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下“四绝”之一的《岳阳楼记》,你们在下面把描绘景色的句子勾画出来。

   七、传说导入  

   同学们,我先提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去过一个地方,你能描绘出那个地方的优美景色吗?(学生回答)传说我国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就没有去过岳阳楼。他被贬邓州时,仅收到好友滕子京寄来的一幅岳阳楼的画图,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 八、文体导入  

  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核舟记》,请大家思考一下,《核舟记》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学生回答:说明文)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叫“记”的文章(板书“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不再是说明文了,它采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一层层地写出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事写景,又是如何抒情议论的?重点在哪一方面?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岳阳楼记》学案 篇8

  《岳阳楼记》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滕( ) 谪( ) 郡( ) 赋( )

  霪( ) 霏( ) 冥( ) 谗( )

  芷( ) 汤( ) 汀( ) 怡( )

  2、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jù 俱,全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嘱,嘱托。

  二、解词

  百废具兴 兴:兴起。

  属予作文以记之 之: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前人之述备矣 备:完全、详尽。

  学习本文

  1、文章第一段记述了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

  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理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刊。

  2、这段为什么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以及他到任后卓有政绩?

  作者特意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这不仅是在记述此一事,更是暗写自己内心对此之愤懑不平;写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内就有政绩,表明了作者深怀情谊对朋友称誉,慰勉。

  从全文看,先记述此一事与后面的抒情议论有关系。若无此,后文之抒情议论会显得淡然无由。

  3、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大观也。”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壮丽景色。那宽广无边的洞庭湖,包含远山,吞容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漫漫无涯,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万般景色,美不胜收。②“前人之述备矣……得无异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领起后文。“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观赏湖景,吟诗作赋,已是篇什丰盛,描绘详尽;然而,负屈被贬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登楼观览这“气象万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触,别出新章吗?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内容。

  4、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描写久雨阴晦,洞庭湖上风疾浪翻,满目萧瑟凄凉的景象。②“登斯楼也……而悲者矣。”描写“迁客骚人”临此景而生伤感之情。

  这段所写是上段所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一种情况。

  5、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的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

  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描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洞庭湖中一派明丽动人的景象。②“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描写“迁客骚人”临此景而心旷神怡,陶然而乐之情。

  这段所写是前文所言“……得无异乎”的另一种情况。

  6、第五段写了什么?这段内容为什么重要?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嗟夫……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展示“古仁人”高尚坚毅的思想品格。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明示志向,砥砺友人。

  这段的内容极为重要,全文主旨在此。前文言“迁客骚人”之悲,之喜,是为了与本段所言“古仁人之心”作对比,以更加鲜明地肯定本段表明的以“古仁人”为楷范的诚笃主张与坚定志向。

  7、文中写了几种人的思想感情?作者属于哪一种?

  三种人:因己而悲者;因物而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作者属于第三者。

  8、全文表明的观点是什么?

  表明观点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测试

  1.文言词语中红色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

  A.腊之(là) 拂士(bì) 宫阙(què)

  B.琼楼(qióng) 社稷(jì) 啮人(niè)

  C.若夫(fú) 绮户(yǐ) 隳突(huī)

  D.属予作文(zhǔ) 谪守巴陵(zhé) 数言欲亡(shù)

  2.下列句中红色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连月不开(放晴) 春和景(日光)明

  B.长烟一(全,都)空 把(持,执)酒临风

  C.增其旧制(规模) 去(离开)国怀乡

  D.薄(少)暮冥冥 吾谁与归(返回)

  3.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C.前人之述备矣 或异二者之为

  D.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4.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上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动的画面。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B.《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

  C.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唐宋八大家”之一。

  D.“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一幅题岳阳楼的名联。

  参考答案

  1、 B

  解析: A项中正确读音应是“腊之(xī)”; C项中正确读音是“绮户(qǐ)”; D项中正确读音应是“数言欲亡(shuò)”。

  2、D

  解析:D.薄(迫近)暮冥冥 吾谁与归(归依)

  3、C

  解析:A.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

  B.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往,通向)

  C.前人之述备矣 或异二者之为 (都是助词“的”的意思。)

  D.不以物喜(因为)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4、D

  解析: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虚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5、C

  解析:C.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中考解析

  1、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本段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2)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

  答: 。

  (3)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指朝廷) B.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

  C.先天下之忧而忧(然而)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选文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中的“先”、“后”都是意动用法。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或:不因外物之忧、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3)答案为C项。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C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而”的意思并不是转折连词“然而”,应该是表示顺承的连词,可以译为“就”。

  2、翻译文言文句子,有错误的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禽兽的变化能有多少呢?不过是让人耻笑罢了。

  D、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考点】:重要语句的翻译

  【分析】:答案为C项。句中的重要词语“变诈”“笑”等翻译不对,全句的正确翻译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岳阳楼记》学案 篇9

  一、文章内容

  庆历四年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三、语音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 心旷神怡(yí) 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 浩浩汤汤 (shāng) 潇(xiāo)湘 属 ( zhǔ 同“嘱”)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写文章

  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

  4、大观:雄伟景象。

  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6、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7、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8、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9、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10、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11、何极:哪有穷尽。

  12、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13、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14、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15、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16、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九、特殊句式

  1、微斯人,吾谁与归?反问句、倒装句

  十、朗读节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十一、理解性默写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15、在文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2、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3、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4、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5、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6、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7、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8、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9、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0、“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12、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分)

  13、在下面句中用横线画出直接抒发“二者之为”的词语。(2分)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本文有关内容和下面的说明,按文中提到的所有地理名称所处的位置,用提供的图例,画出它们的分布示意图。(2分)

  图例: 湖泊  

  江河

  峡   城市   建筑

  上一篇:《岳阳楼记》复习题

  下一篇:《岳阳楼记》复习

《岳阳楼记》学案 篇10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背诵课文2积累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二)能力目标:1朗读能力2理解古文的能力。3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2学习古仁人高尚的思想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听说过“断齑食粥”的故事吗?对,这说的是我国宋代文化名人范仲淹的故事。他在少年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景德初,随继父到淄川(今淄博),就读于我县长白山澧泉寺,每日只以粟米熬粥为食,待冷凝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一块中午一块,就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功成名就,做到了北宋时期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唱《岳阳楼记》(板书课题,作者,并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二、教学过程:1、学生通读课文。抽查学生个人阅读情况。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正音。3、师:听读后,你有怎样的感受?生:有气势;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师:哪些地方让你有这种感觉?请找出来。(意在让学生边读边熟悉课文内容)生读: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师:这种非常整齐的句子以前在哪篇课文中学习过?叫什么句?生想,有的小声说,《陋室铭》吧,其他同学肯定。这种句式叫骈句。师:除此之外,有无其他句式?生:有,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等。生:这叫散句。师:本文句法上特点就是……?生:骈散结合。总结:明确了这一句法上特点后,同学们要注意用有铿锵的语气来读出文章宏大的气势来。(以反复朗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学生的朗读能力,为背诵课文奠基。)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5、质疑难句,师生解疑。①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景物的感情,能一样吗?(能没有不同吗也可)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斯是这,去是离开,谗是谗言或说坏话。释文是,登上岳阳楼,就会有被贬京城,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讥刺,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的了。③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怡是愉快。偕,是一起。心情开阔,精神愉快,各种恩宠和耻辱都统统忘却了。(以学生自主翻译为主,疑难问题可结合资料或借助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来理解课文内容)6、学生再熟练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着手背诵全文。7、再浏览课文,看本文写了哪些内容。(教师边说边板书,加黑的字用彩色笔写)(一)主要叙述滕子京被贬后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岳阳楼)。――作记的缘由。(二)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全景并发迁客骚人的览物之。1、洞庭湖大观。2、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板书: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三)议论探究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师:“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师:何以有这样的胸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翻译这两句话,并举例谈一下你的理解。生讨论交流。师:你认为“古仁人”的这种胸襟值不值得称赞?说出理由。生思考,谈个人看法。(这是本文的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来说。)师:两千年前的孟子有句话叫:“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和本文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生谈。教师小结:后者是前者“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这种民本思想的发展。从而可见,范仲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伟大的政治抱负。师:在世风日下,人心浮躁的今天,我们学它的意义何在?生谈个人看法。师:纵观古今,你还能举出哪些象范仲淹一样胸怀天下之人?生议论,回答。(古:屈原,荆轲,岳飞,文天祥;今:鲁迅,朱自清,毛泽东,邓小平等)师:作者写这种抱负的目的是什么?生讨论回答。回读课文最后一段。再理解本文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怀。三、小结:作者运用了哪些的写法?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②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你还学到了哪些东西?③积累重点字词句和部分虚词。④探究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四、作业:同学们通过网络找寻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交流。附板书:岳阳楼记范仲淹叙述          一、作记缘由(叙述政绩)描写          二、写景                   洞庭湖大观。  抒情               迁客骚人――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以物喜   与下文形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己悲     成对比议论          三、议论探求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        ――阔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远大抱负

《岳阳楼记》学案 篇11

  教学目的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一、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岳阳楼记》(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作者的生平情况以及经历要详细介绍。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藤子京先知泾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

  霏(fēi)樯(qiáng)楫(jí)

  冥(míng)谗(chán)偕(xié)

  三、解释下列加黑的词(括号中为答案):

  1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

  2越明年(到了)

  3政通人和(顺利)

  4增其旧制(规模)

  课文翻译让学生自由完成

《岳阳楼记》学案 篇12

  《岳阳楼记》教案

  青云中学     方向主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导入  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 “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       谪        古 仁 人

  以“阴”悲,以“晴”喜       “览物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                               (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学案 篇13

  一、说教材

  1、《岳阳楼记》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题展开。

  《岳阳楼记》是一篇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主要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2、对教材的处理:目标、重难点、课时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掌握重要加点的字词②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③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由于本课出现了一些新的字词,并且文章的主旨是为了表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①掌握重要的字词②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由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对于写作中的一些写法还不太熟练,对语言的运用还不够到位,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岳阳楼记》是一篇精读文章,篇幅较长,难点重点较多,所以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学习。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问题讨论与讲解的教学方法,问题讨论与讲解法教师可以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达到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效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学生具体回答问题,最后由老师做最后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合作讨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以“讨论的方式引入我国的四大名楼的知识点”展开,消除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我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浩浩汤汤(由于表达的意思是水波浩荡的样子,因此“汤”读shang而不读tang),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借助教师的指导整体理解全文。

  环节3:研读赏析

  由学生阅读,教师提问,通过问题讨论讲析的方式展开对全文的研读与赏析,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且养成自主讨论问题的学习方式。

  环节4:拓展延伸

  由导语中中国的四大名楼引出对中国其它三大名楼的具体介绍,丰富学生的知识。

  环节5:课后作业

  由于本文要求全文背诵,且文章的主旨为体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全面理解生字生词并背诵全文,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体会作者的政治主张,并写出自己对此的体会。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由于时间问题,不便在此一一列出,望各位见谅!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老师、各位同学!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3: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