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邓稼先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
范文 | 邓稼先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优秀教案(通用2篇) 邓稼先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设计说明 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采用学生“自选内容,分工负责,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容分解,运用'整体感知--局部深入--整体感悟'的教学模式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I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II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III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课前准备 利用微机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查阅资料。 (1)科苑精英——邓稼先 (2)“两弹一星”功勋榜 (3)《吊古战场文》的译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影像创设情景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话语激情导入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品味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1、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结合每段小标题,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汇报。 三、合作学习局部深入 1、本文是由“板块”拼接而成,教学中采取化整为零,小组自选内容,分工合作的方式。文章的六个板块,分配给六个小组进行自主探究。 (友情提示,参考学习内容) (1)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和一些好的词语,研讨品析。 (2)感情朗读重点语句,优秀文段。 (3)想想文段与主要人物邓稼先的关系(或文段写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参与研讨。 3、全班按段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提炼文段重点,指导品读研讨。 (1)朗诵品析“任人宰割”的句子。(出示地图与图片); “中国人站起来了”的句子;中国发射原子弹(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出示原子弹、氢弹爆炸电影及神舟5号图片)。 (2)朗读“我不能走”一节中的重要句子。想想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3)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有什么用意? (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4、学完全文,你读到了一个的邓稼先。 (1)小组讨论总结,上讲台自由板书。 (2)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绘心形图写板书——中国心) 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中国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同学们,我们也是炎黄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澎湃的中国心。现在,让我们一起唱响自己的“中国心”,让我们的灵魂与邓稼先靠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 (播放MP3《我的中国心》,学生自由跟唱。) 2、你的心澎湃了吗?(学生答),或许吧,面对茫茫戈壁、面对一堆堆“粗估”参数,邓稼先没有退缩,在邓稼先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请同学们阅读课前查阅的邓稼先资料,找出这句名言,写在本课题目的下边? (学生阅读资料并交流) 3、学生给邓稼先写“墓志铭”。 (老师示例: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板书),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邓稼先》教学反思 《邓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邓稼先大气磅礴,始终以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来写,显示作者博大深远的视野,并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象。邓稼先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两弹元勋”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呈三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该课的教学流程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将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可操作性较强,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受到熏陶,进而上升为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识,注重过程,同时还十分注重方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这正是当前语文新课改革应大力倡导的`一种做法。 邓稼先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前准备 收集邓稼先的事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谈话导入: 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过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血雨腥风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稳脚跟,在国际的大舞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19xx年的10月16日下午三时,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向人们宣告: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熟悉课文,朗读课文。 2、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指导。 3、掌握课文结构,简要概括每部分内容。 三、师生互动 1、结构特点 (1)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2)提问: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 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3)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互换,因为本文是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先写接受任务,再写研制原子弹,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2、人物通讯多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果仅仅叙述故事的情节、过程而忽略了写人,就与人物通讯手要求相悖,因此,这三个部分中,在叙写过程的同时作者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以典型事例来写,这样人物就鲜活起来了。 第一部分:写他的崇高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感情。主要写他接受任务时的复杂心情,和妻子彻夜长谈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主要写他克服困难,“一切从头干起”,终于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事迹。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文章先概括叙述他与同伴的艰苦努力,详写在一次地下核试验前,他与大家冒着刺骨寒风和零下三十多度严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开庆功会时因过度劳累而晕倒、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 3、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五、作业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希望祖国日趋强大,那么,从现在开始会怎么做呢? (板书) 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