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
范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精选17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1师:[板书“杜甫”]请问杜甫是谁? 生:杜甫是古代诗人。 生: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 师: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 生:人们把杜甫称作诗圣。 生:成都有座杜甫草堂。 生:我们学过他的《绝句》。 师:大家一起背背。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还知道些什么? 生: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 生: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他是河南巩县人。 生:杜甫曾经为蓬溪县客馆写了一篇《唐兴县客馆记》。 师: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我是从《川中名胜赤城山》这本书中看到的。 师:我得学习学习。这本书能借我吗? 生:行。下午我就带来。 师: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是什么意思? 生:“闻”的意思是听。 师:谁听? 生:诗人杜甫听。 师:他听到什么? 生:他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 师:官军指什么? 生:“官军”指国家的军队。 师:“国家”准确吗? 生:“官军”指朝廷的军队。 师:[在“河南河北”下画线]什么意思? 生: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是吗?[生沉默]这里的“河”特指黄河—— 生:“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师:[在“收”字下画三角符号]怎么理解? 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南北两岸的地方。 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师:把消息换个词语。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师:对。唐朝曾经爆发过“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诗人杜甫的故乡也沦陷了。国家四分五裂,诗人有家不能归。当他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之后,兴奋不已,写下了这首诗。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板书“读准字音”]同桌的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听听对方把哪些字读错了。 生:[互相检查] 师:现在,请听老师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都发现了哪些读错的字音? 生:我把“即”读成了“ji”。 生:我把“还”读成了“ hai ”。 师:为什么要读“ huan ”? 生:诗中的“还乡”是回到家乡的意思,所以要读“ huan ”。 师:你的理解完全正确。还有吗? 生:我把“妻子”的“子”读成了轻声。 生:老师,为什么要读“ zi ”? 师: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读轻声时,专门指丈夫的老婆。 师:读三声呢? 生:“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一定要读准字音。[生齐读全诗]显然,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还不够味,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还不完全理解诗句意思。学习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得理解诗句[板书“理解诗句”]这是重要的步骤。诗中有六个地名,找出来,说说他们所在的省份。[生默读思考] 生:剑外是四川省的代称。 师:[随学生的回答借助幻灯片(杜甫计划中的返乡示意图)揭示诗中涉及到的地名。] 生:蓟北指河北省的北部。 生:襄阳在河北,洛阳在河南。 生: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 生:巴峡是长江上的一段山峡,在四川省境内。 师:这些地名有什么联系呢?杜甫将从哪里出发,经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里?我们来看看诗中有没有答案。 生:杜甫当时正在梓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我估计他从这里出发,[教师在幻灯片中借助箭头符号演示杜甫返乡的路线图]可能到重庆乘船,穿过巴峡和巫峡,到了襄阳后,北上回到洛阳。 师: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一起背背诗的后两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还存在哪些问题? 生:老师,请问“漫卷”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想想看,诗人在卷什么? 生:卷诗书。 师: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多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的时候要卷起。“漫卷”可能是怎样卷? 生:慢慢地卷。 生:这里的“漫”不是快慢的慢。 生:我觉得应该是漫不经心地卷。 师:理由呢?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故乡的喜讯,非常高兴,收拾书籍的时候就可能漫不经心。 生: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觉得诗人决不会漫不经心,应该是胡乱地收拾书籍。 师:为什么? 生:喜讯传来,诗人太高兴了,巴不得马上就出发,所以收拾书籍时一定顾不了那么多,很随便。 生:杜甫是大诗人,他一定很爱惜书籍,不会胡乱地收拾。 生:虽然他很爱惜书籍,但是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到了“喜欲狂”的程度,所以才会胡乱地收拾书籍。 师:有道理。再没有不懂的字词吗?那好,大家分组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小组交流后抽生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失地!当我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后,高兴得眼泪洒满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们,他们也没有一丝忧伤,赶紧胡乱地卷起诗书,我高兴得简直快发狂了!在这晴朗的好天气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让美好的春光伴我回到故乡去。我乘上船儿,过巴峡,穿巫峡,襄阳一过,就一直奔向洛阳。 师:看来,你们基本上理解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全诗吧。[生齐读后]这次的朗读比上次有进步,但还不够味,有点生硬的感觉,因为你们还没有完全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古诗,一定要体会和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板书“体会情感”]你认为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诗人一定心情舒畅。 生:诗人十分兴奋。[板书“兴奋”] 师:哪个词语直接点明了这种心情? 生:喜欲狂。 师:[板书“喜欲狂”]怎么理解? 生:杜甫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了。 生:诗人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又唱又跳。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生:我从“漫卷诗书”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 师:对。我们刚才也研究了这一点。 生: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以纵情歌唱、畅饮美酒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生:我从最后两句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师:这两句中的哪些词语用得好? 生:“即”、“穿” 、“便”、“下”用得特别好。因为这几个词语在诗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可以看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我们学过的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比如—— 生: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背背。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的确,此时此刻,诗人高兴得流泪,高兴得发狂,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之所以这么高兴,是因为—— 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地方。 师:哪一句诗直接点明了高兴的原因?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板书“收蓟北”]“收蓟北”的消息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刚刚知道。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忽”字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 师:忽然间得知故乡已经收复了,为什么就这么高兴? 生:流亡的日子终于结束了,能不高兴吗? 生:诗人为终于可以回家而高兴。 生:因为国家统一而高兴。 师:你们理解得很深刻。由此可见,诗人不仅仅是写自己的欢快心情,他还想表达—— 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师:[板书“爱国思乡”]如果带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一样的感情去朗读,效果肯定大不一样。想读吗? 生:想![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不过,我担心有人滥竽充数,所以想听听你们单独读。[抽二人读] 因为读准了字音,读懂了诗句,读懂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和前两次朗读相比,又上了一层楼。读了杜甫的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香港和澳门的历史。 生:我想到了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师: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你们还小,老师的感受很深。在香港回归之前,我特意写下了一首诗《心声》。想听吗?[生鼓掌]那好,我就读给大家听听。也许它能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杜甫的这首诗。[师朗诵《心声》(见个人主页)]杜甫的诗写的是1200多年前的事情,可是我们今天依然有这种情感。为什么?因为我们同是炎黄子孙,爱国的主题是永恒的,也是神圣的。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齐背] (2002年4月整理) 作者简介:黄继森,男,大学文化,小学高级教师,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会员、中国写作学会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特约研究员,《教育导报》特约记者,《少年百科知识报》特约通讯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做人-作文》教材编委及主要编著者,编写的《新概念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我做合格小公民》等已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2设计理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古诗教学重在诵读,本课力求让学生诵读出音律之韵,诵读出形象之美,诵读出意境之味。诵读是打通诗歌文字与精神的基本策略,它是手段也是目标。 诗歌教学还离不开情境,本课教学通过“造境”,通过想象等让学生切己体察、虚心涵泳,从而体会诗之情,感悟诗之境、诗之心。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参阅课外资料,通过多种方法来理解诗句大意。 2、紧扣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及拓展参读中感受诗人激越的内心,奔泄的情感,提炼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价值。 3、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准备:课前播放《唐之韵》之杜甫视频片段、安史之乱等背景材料 教学流程: 一、唤醒旧知,点燃智慧之火 1、呈现杜甫肖像,说说你对杜甫的了解。 2、导题,读题,理解题意。 二、通读全诗,开启智慧之门 1、自由读诗,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朗读,正音。 3、联系注释读出初步感受。 4、交流诗意。 三、切入关键,碰撞智慧之花 1、再读全诗,读出画面,切入关键“喜欲狂”,自学批注。 2、汇报交流,体会诗人的“狂态”、“狂想”。 3、小结归纳,探究原因。 四、对比参读,提升智慧精华 1、呈现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遭受的苦难的诗句。 2、再次回扣“喜欲狂”。 3、通读全诗。 五、拓展课外,延伸智慧之路 1、课堂小练笔 2、提炼: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3、再次呈现杜甫肖像,结课。 附教材与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① 杜 甫 剑外②忽传收蓟(jì)北③, 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④愁何在, 漫卷⑤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⑦。 注释: ①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旧指黄河以南以北的广大地区。 ②剑外:现在位于四川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唐人以长安为中心,称剑门以南地区为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代称。当时杜甫所在的梓(zǐ)州(现为四川三台县),位于剑门西南。 ③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为河北省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盘踞(jù)的地区。一二两句指的是诗人突然听到官军平定叛军老巢,收复失土的消息,激动得热泪滚滚的情景。涕:指泪水。 ④却看:回过头看。妻子:这里指妻子和儿女。 ⑤漫卷:胡乱地收卷起。 ⑥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伴行。 ⑦洛阳:杜甫三岁时移居洛阳,常以洛阳为故乡。这两句指的是诗人想象自己立即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然后由水路直接北上襄阳,又马上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3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2、能背诵、默写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3、理解两首诗的词句意思,并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出示目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简介。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资料(出示): 诗人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2、自由读词句。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4、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5、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蓟北放歌纵酒 6、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7、再指名读古诗。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8、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古诗。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读词句,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诗的意思。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师引导:根据字面的意思来理解。 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3)指名说第一句的意思: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指名译讲 妻子:妻子和儿女。喜欲狂:简直要发狂。 (3)指名说词意思: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找两名学生译讲最后一句: (1)指名译讲 放歌:放声歌唱。 (2)指名说古诗意思: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4、质疑问难 (1)词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5、通过译讲,你知道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全班齐读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词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词人愉快的心情。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3、指名背。(后进生) 4、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一)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易错字(蓟涕襄)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宋陆游 爱国听到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毕生的心事和无尽的希望 第二课时 示儿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示儿》。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出示目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2、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3、自由读古诗。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5、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6、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九州同无忘告乃翁 7、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8、再指名读词。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9、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词。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读古诗,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词的意思。 2、这整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回答。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本来,我知道人一旦死去,就什么成空了。但是,中原被异族霸占,国家没有一统这点,即使我死了,我依然感到悲痛。)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名译讲 无忘,不要忘记。 (3)指名说古诗意思: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这首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指名回答(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2)师公布答案: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4、质疑问难 (1)古诗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作者诗人的爱国情感。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古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1、指名背。(后进生) 2、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三)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 (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板书设计: 示儿 万事空国不统一 九州同死不瞑目 中原日至死不变 告乃翁收复失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4一、导入 1、你喜欢背古诗吗?你喜欢吟诵吗?你会怎么吟诵? 2、老师给你们带来两段视频,想不想看? 3、听吟诵《将进酒》。 4、看了两段视频,告诉杨老师有什么样的感受? 5、师:认识我吗?生:杨树亚老师。 6、师:认识他吗?出示杜甫像。 7、师:你查了很多资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生: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生:是和李白齐名的。 生:杜甫一生写过很多诗,成为诗圣。 师:他写过1500多首诗,流传至今,跟老师一起吟诵,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8、师生合作吟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请你自己再吟诵,你读出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忧国忧民。 师:老师读李白读出他仰天长啸的画面,读杜甫,读出他眉头紧锁的表情,读出他的忧,读出他的愁。板书:忧。 9、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板书课题。 2、理解它的意思吗? 3、收复河南河北这两个地方。 4、在古诗中的遇见地名,一定要注意。你在预习时,河南河北在古诗中与今天的地名不一样,有没有查到。 5、读诗要留意,在很简单的地方驻足。 再读课题。 6、出示古诗,这首古诗很长,请同学们自读两遍,你觉得自己读准了,就请坐正。 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分为四联。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板书:准。 指名读。 7、尤其最后一句,比杨老师读得还要好。 8、这首诗,读音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讲解妻子。是什么意思,要怎么读? 要读出是古诗的味道,再读读。板书:味。 谁来试一试。 9、还有谁能读出吟诵的味道? 10、师:像刚才视频那样?谁再来吟诵,自由地,不受他人影响。 11、读诗要读准,要读出味道。更重要的是,一首诗是作者的心声。如果说前面读出了杜甫的忧愁,这首诗你读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生:欣喜。 12、用诗中那个词看出来?板书:喜欲狂。 生:像火山爆发。手舞足蹈。眼泪流出来。无法表现出来。 杜甫是一位52岁的老师,他为什么喜欲狂?诗开门见山,告诉了我们。读一读,你读懂了吗? 13、结合课前的资料来说一说。 14、老师表扬你做了详细的预习,但是批评你抱着资料读。 当中以一个地名不叫门外,叫剑外,剑门关外,收复了叛军的老巢就,看地图,作者老家在洛阳。漂泊八年,马上就可以回家了。再读这句开门见山的话。 读一读这几句。 15、作者怎么表达自己喜欲狂的呢,请你拿出笔,找到一标一,找到两处标2,找到三处就应该表三。 生:涕泪。 生:漫卷诗书。 师:诗人是爱惜诗稿的,而这些确是胡乱地卷,看出喜欲狂。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看出 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悲伤,怎样的忧愁。 失去家乡,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这个忧愁一直忧愁了八年。 这是一个反问句,读:却看妻子愁何在。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 放歌不是一般的唱,你来说说放歌。 生:声音大。 师:什么叫做纵酒。 师:他没有写作喝酒。读。 师:但是杜甫不喝酒,他不同于李白,但他今天又唱歌又喝酒,为什么? 师:他还说: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青春是什么? 生:春天。 师:所有的春天吗? 生:是明媚的春光。 师:同学们,再读前三联,就能读出杜甫的喜欲狂。指名读。齐读。 16、师:如果是我们也能写出这前三联,但是杜甫作为一个诗圣,还在于他能写出最后一联。出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生:诗人想象,读出了回家的急。 师:很好,板书急,但老师还不满意,还读出了什么? 生:回家的渴望, 生:对家乡的热爱。 17、师:我们再来看第二幅地图。作者在剑外,他很快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洛阳,跨越三个省份,今天坐飞机,要两个多小时。但是在当时以车船和徒步,1000公里,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生:一个月。 师:可是在诗人笔下需要多长时间,读,读了多长时间就是多长时间。齐读。 师:读出他的急,读出他的快,在诗人笔下,还读出了喜。 自由读,你能读出他的喜吗? 指名读。 生:我从即和便看出了,一听到消息马上就回家,没有再襄阳停留,就直接到自己的家乡洛阳去了。 师:给他掌声,我再请个同学来说说他的话。 生:没有收拾东西就回家了。 生:非常盼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今天老师表扬你了,你觉得回家的路这么快。妈妈批评你了,你就会觉得夜晚的漫长。 杜甫也用到了。 齐读。 18、师:一条消息,让杜甫漫卷诗书,让杜甫盼望回家。什么样的消息,这是一个安史之乱的时代。出示资料。 生:读安史之乱的资料。 师:这个消息是开头的一行字,但是对于杜甫来说是人生的第二次转折。 19、再读全诗,你会有自己新的想法。 20、杜甫在这首诗中用一句话,写出了他回程的快,其实在李白的诗中也有这样的用法。读《早发白帝成》。你还能读出来。 生: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将这两句话放在一块,你就会知道,他们为什么是齐名的?生读。 21、师总结: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圣,他的诗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之下写出来。 让我们记住杜甫,记住“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5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7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阅读欣赏课堂教学实录 沂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黄玲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一、联系已知,谈话导入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诵读古诗,谁愿意展示自己,选一首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长恨歌》。 师:你背得真好,请坐。 生:背《江畔独步寻花》 师:真美呀! 生:…… 师:大家积累的古诗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两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想读吗? 生:想读 师:请看屏幕。 师:这两首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 二、感知诗意,质疑探究 师: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读这两首诗。)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可以选择一首来读。 生:我想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生:我读《春望》。 生:我读《春望》。 生:我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刚才她读时有一个字,就是“卷”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juǎn”。 师:对,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要读“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师:短短的时间我们就把诗读得这么流利,真棒!诗的意思有没有信心弄懂呢? 生:有。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首诗,并借助下面的注释想想这两首诗大体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用“?”标出来,等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开始吧! (生读诗讨论。) 师:大家学得很投入,讨论得也很热烈,谁愿意说说诗的大体意思,想说哪首都行,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生:我知道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时心情很高兴。 师: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真会读书。 生:我知道《春望》写的是作者看到国家破碎,心情非常悲伤。 生:我知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高兴的心情,《春望》表达的是悲伤的心情,。 师:你能把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真会读书。 …… 师: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我不知道“浑欲不胜簪”的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就是头发很少,连簪子都别不住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诗句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读书真认真。 …… 师:我们通过互相帮助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们真会学习呀! 三、对比学习、体会诗情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这两首诗,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作者都是杜甫。 生:这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系。 生: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是一首表达的是高兴的心情,一首表达的是悲伤的心情。 生: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每一句是七个字,《春望》每一句是五个字。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大家说到这两首诗都与一场战争有关系,知道是哪场战争吗? 生:我知道是安史之乱。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那可是是改写唐朝命运的一场战乱,老师这有一段录象,请看。 师:看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什么? 生:战争太残酷了。 生:战争太可怕了。 …… 师:在这样一场堪称浩劫的战争中,人民生活会怎样? 生:人民生活会很贫困。 生:有很多人会死在战场上。 生:人民会背井离乡去逃难。 …… 师:诗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诗人的生活会很贫困。 生:诗人会很伤心。 生:诗人可能会和人民一样出去逃难。 …… 师:是呀,在连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诗人饱经流离和凌辱之苦,所以当他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消息时,他的心情会怎样? 生:诗人会很高兴。 生:诗人会很愉快。 生:诗人会很兴奋。 …… 师:大家的发言围绕一个字,“喜”。(板书:喜)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想一下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喜悦? (生读诗思考。) 师:谁愿意说? 生:我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听到收蓟北的消息时,眼泪把衣裳都沾湿了。 师:你能再读读这一句吗?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你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悦。 生:我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听在大声唱歌,开怀畅饮。 师:是呀,大声唱歌,开怀畅饮,庆祝胜利,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 生:那是一幅喜庆、热闹的场景,不光是诗人,人们都在庆祝胜利。 师:此时此刻只有一个心思忙着什么? 生:想要赶快回到家乡去。 师:对,“青春作伴好还乡“。谁愿意读这句?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我们一起读,好吗? (生齐读这一句。) 生:我从“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家里人脸上的忧愁都没有了。 师:你能想象当家人听到失地被收复的消息时的情景吗? 生:家里人脸上的忧愁一扫而光,非常高兴,激动的东西都来不及慢慢收拾,胡乱的收拾书籍还有其他东西。 师:是呀,愁消哀散,狂喜不已。“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谁还愿意读这一句?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生:我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知道了诗人的心情非常急,他想快点回家去。 师:真是归心似箭,身在巴峡,心已回到了家乡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谁愿意读这一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师:我们一起体会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再来读全诗,再次感受诗人的喜悦,好吗? (指名读,齐读。) 师:我也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是呀,战乱初定,家人团聚,国家即将迎来和平,诗人狂喜流泪,当战火连绵时,诗人的心情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春望》。这首诗写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当时,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洛阳,杜甫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素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人安置在四川,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他身陷贼中半年之久。春天来了,看着昔日繁华,如今满目凄凉的京城,他不由触景伤怀,写下了《春望》。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想一想,在这暮春时节,诗人望到了什么? (生读诗思考。) 师:谁愿意说? 生:诗人望到了城春草木深。 生:诗人看到了城里的草木很茂盛。 师:为什么草木深?人呢? 生:人们都上战场打仗了。 生:很多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 ……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非常荒凉。 生:荒无人烟。 生:满目荒凉。 师:山河依旧,国已破碎,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满城草木丛生,人烟荒芜,看到这些,诗人心情如何? 生:诗人心情悲痛。 生:诗人心情难过。 生:诗人心里很伤心。 ……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围绕一个字“悲”。(板书:悲) 师: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心情?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鸟儿在快乐地歌唱,可是诗人看到、听到这些,反而感到更加伤心。 生:春天来了,百花盛开,鸟语花香,可是诗人想到国家破碎,自己妻离子散,伤心的眼泪都滴落到花上。 师:是呀,动荡的时局让人忧虑,所以诗人见花开而落泪,又想到妻离子散,所以听鸟语而心痛,此刻,诗人心情怎一个悲字了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谁愿意读这一句?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师:诗人还望到什么? 生:诗人还盼望家书。 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什么抵万金? 生:战争已经打了三个月了,诗人和家人分离,盼望着家人的书信,在诗人的眼中,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生:战争已经打了三个月了,书信都没有办法传递了,诗人收不到家人的书信,心里很着急,所以觉得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战争阻断了家信的传递,一封普通的家书让身陷囹圄的诗人望眼欲穿,而音讯全无。于是,这国伤家恨让40岁的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谁来读这一句?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诗人什么样了? 生:不但头发都白了,而且都快掉光了,连簪子都别不住了。师:谁还愿意来读这句?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国家已处在危难之中,人民饱受流离之苦,身处乱世的诗人不禁心痛流泪,让我们再来读全诗。 (教师引读、指名读、齐读) 四、深化体验,升华情感。 师:此刻,两相对比,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喜”与“悲”,让我们再借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你想读哪首就读哪首。 (出示屏幕,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你们的心与诗人相通了,已经与诗人同欢喜,共悲伤,请你们想一想,诗人的“喜”与“悲”,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离别和团聚吗? 生:因为国家破碎而悲,因为失地收复而喜。 生:因为京城被叛军占领而悲,因为官军收复失地而喜。 师:杜甫仅仅是一位满腹经伦的诗人吗? 生:他还是一位爱国的大诗人。 生:他还是一位热爱人民的大诗人。 师:是呀,杜甫不仅是一位满腹经伦的诗人,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圣。他的血脉感情总是随着国家的命运跳动,他的诗中有很多都渗透着强烈执着的爱国之情。请大家课后多读读杜甫的诗篇,进一步去感受杜甫、理解杜甫,好吗?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例改进 曙光 杨树海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改进后的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两首古诗的时代背景,体味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感。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两首诗并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与难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学生自主学习,初步领会古诗意思。 1、解题简介作者 “闻”:听说“收”:收复。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指名读古诗,注意注音。 3、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二.教师点拨: 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 诗意: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诗意: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 诗意: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 诗意:我随手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白日放歌需纵酒”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喝酒。 诗意: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诗意: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即:就。 诗意: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襄阳向洛阳” 诗意: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4、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所写诗作大都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而本诗却誉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你觉得从哪些地方看出杜甫的喜悦? 5、读诗,体会杜甫的喜悦,体会其归心似箭,天涯作咫尺。 三、感情朗读,背诵。 四、比较、体会: 1、这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说说自己的体会。 2、总结: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若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搜集读一读,一定收获更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7[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课件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课件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课件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课件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课件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课件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课件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8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读通顺 1、欣赏配乐范读。 2、师: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七、作业 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附:板书设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教学反思:在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我认为他们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 “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9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年代情况,读读他写的其他爱国诗篇。 2、制作cai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诗题。 1、谈话引入,出示杜甫肖像。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教师描述并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理解“快”,并组词。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借助注释,试着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板书:喜) 三、读书悟境,感悟诗情。 1、显示并读读全诗。 2、引导理解。 (1)、理解一、二句诗: a、为何事而喜? b、播放cai,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配乐) c、显示并读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d、激情再读一二句。 (2)理解三至六句诗: a、诗人喜极有何表现?(涕泪 欲狂 放歌 纵酒) (师相机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b、反复诵读。 (3)理解七、八句诗。 a、诗人此时最想干什么?(回乡)故乡在哪里?(洛阳) b、示路线,师:这么遥远的路途,走路要多久?坐船呢?坐马车呢?但在当时诗人的心中,却是如此轻快,有哪一个成语是这样讲的?(归心似箭)推敲用词“即、穿、下、向”的巧妙。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记得吗?(投影显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反复诵读诗句。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发散延伸,升华情感。 1、你还知道杜甫有哪些爱国诗? 2、你能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吗?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泪 快 喜 狂 爱国 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10古诗新教 培养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探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黄梅兰 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新大纲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新修订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想: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尝试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 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分为五步:课前查询知诗人—介绍背景解诗题—质疑讨论明诗意—想象诵读悟诗情—迁移运用背诗文。下面,我就九年义务小学语文第十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的教学,谈谈古诗教学的新举措。 一、课前查询知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新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介绍背景解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新大纲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不用旧模式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学生在介绍杜甫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质疑讨论明诗意 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问别人……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而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课后思考题引路:诗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让学生再读古诗,动笔画出,继续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受到杜甫那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和背诵在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我放了几首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合适的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我只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五、迁移运用背诗文 课后作业 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 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总之,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11务实强本,返璞归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 黑龙江特级教师 白金声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1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宁夏灵州 万淑琴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资料。 学习方法: 读中感知、感悟、体会。 学习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开课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趣吗? 附:板书设计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1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四 佚名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 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九州同无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2.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四)教师可检查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的情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14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注*提教材第十二册第 课《古诗词四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下面我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对教材的粗浅认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 2、自学自悟,理解故事含义,体会古今词义的不同; 3、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4、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在课前,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到本诗的写作背景,再到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诗人诗作的评价。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重要的是这样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学生才能体会诗人那种流离漂泊生活的悲苦;在谈话导入,理解诗题,了解作者之后,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反复诵读,体会古今词义的不同,串词成句,串句成篇,理解古诗,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通过交流,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激活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激发情感,我进行了情境创设,如运用电教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在音乐,画面的烘托下拉近时代距离,刺激学生的感观,从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当年身处的艰苦环境。由此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总之,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老师的引读,再到学生的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当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赋予诗歌生命,触发学生的情感。如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更加贴近诗歌贴近诗人,情由心生,有感而发。同时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关于本课板书,我这样设计:在黑板上方正中书写诗题及作者。下方以“喜欲狂”这个情感线索为中心,四周分别是“喜欲狂”的各种表现:涕泪交加、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后面用箭头指示课文的中心思想:爱国,并用红色粉笔标示,更加醒目。这样既简明扼要的突出了古诗的大致内容,又点明了中心,揭示了古诗的思想内涵,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15[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16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篇17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年代情况,读读他写的其他爱国诗篇。 2、制作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诗题。 1、谈话引入,出示杜甫肖像。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教师描述并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理解“快”,并组词。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借助注释,试着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板书:喜) 三、读书悟境,感悟诗情。 1、显示并读读全诗。 2、引导理解。 (1)、理解一、二句诗: a、为何事而喜? b、播放cai,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配乐) c、显示并读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d、激情再读一二句。 (2)理解三至六句诗: a、诗人喜极有何表现?(涕泪 欲狂 放歌 纵酒) (师相机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b、反复诵读。 (3)理解七、八句诗。 a、诗人此时最想干什么?(回乡)故乡在哪里?(洛阳) b、示路线,师:这么遥远的路途,走路要多久?坐船呢?坐马车呢?但在当时诗人的心中,却是如此轻快,有哪一个成语是这样讲的?(归心似箭)推敲用词“即、穿、下、向”的巧妙。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记得吗?(投影显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反复诵读诗句。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发散延伸,升华情感。 1、你还知道杜甫有哪些爱国诗? 2、你能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吗?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