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
范文 |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通用12篇)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1【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陶醉”、“断断续续”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三课时 【各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①学会本课书的生字新词。 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梗概。 第二课时:①了解《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③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情引起的联想。 第三课时:①检查指导“片断练习”。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③完成课后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 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弟俩的谈话声)(板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琴声)(板书: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本文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没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书:深刻,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2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二、教学用具: powpoint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条件允许) 三、教学过程: 一、启动:谈话激趣 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互动: (一)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相信大家都认识了。检查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蜡烛盲姑娘琴键恬静汹涌安详陶醉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听音乐,想象这些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2)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①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②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③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b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3)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回归整体: 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三、能动: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3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环境特点,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经创作了一首曲子叫做《月光曲》,你们想听听吗? (播放音乐,师配上朗诵) 师:听了这么优美的曲子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穷兄妹俩的感受的呢?找出文中相关内容,用笔划一划。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1、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要求:读一读,你们发现其中的变化了吗?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 3、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4、交流: 月亮的变化(声升起到升高到穿行) 大海(微波粼粼到汹涌澎湃) 如何朗读: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又轻柔到激昂 5、指导朗读 (1)请一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变化; (2)学生自评,边评老师边指导朗读。 三、学习 2---8自然段 a) 师:学完了这部分内容,我们感受到这首乐曲旋律的变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b) 学生自由提问 c) 师归纳三个主要问题: 1、《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为什么《月光曲》的旋律会有这样的变化? 3、为什么穷兄妹俩听了曲子后会联想到月亮和大海,而不联想到其他事物呢? d) 小组学习2-8自然段,讨论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e) 交流: 解决问题一 生: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来到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师:哦,这个时候贝多芬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有天晚上去散步听到别人正在朗诵你的一篇作文你的心情如何?(惊讶,心里产生了一点触动)板书,所以弹出的曲子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景象,是不是这样?(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象老师这样说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生:因为窗外有月光照进屋子,在那么美的环境下才能创作出曲子来。 解决问题二: 引导学生曲子的创作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有关系,因为触动所以曲子是轻柔的后来有了感动曲子升高了一点再后来贝多芬情绪激动曲子就变得激昂起来。 解决问题三: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第七、八自然段),用找重点词句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 师小结: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9段,将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来。 (出示课件,让学生配乐朗读) 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 出示句子比较: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课件)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1)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看到了”,两句的意思不一样) (2) 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也看不见。) (3) 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我仿佛——————。 四、听音乐练习写话 师:,可见美妙的音乐常常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老师这里也有一段音乐同学们也来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 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音乐。 师:我发现不少同学被这动听的旋律陶醉了,能告诉我,听了这首曲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师:现在让我们用笔记录下这美妙的一刻吧。 学生写片段 五、总结: 同学们,《月光曲》只是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我们不但聆听了大师的音乐,仿佛看到了月光下大海的壮美,更感受了贝多芬那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9自然段 2、完成“听音乐写话” 3、配乐自由读,请个别学生读,全班分部分读(女生第一句,男生第二句,全办齐读最后两句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4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电子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学生概括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二、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谈话)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面感到深深的遗憾。 (3)、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本段话的含义。 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证券交易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读出感情。 (4)、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会怎么想?(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只是因为穷。买入场券。我何不为他们弹奏一曲?)他怎么做?(要走进茅屋弹琴。) (5)、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 听到:皮鞋匠的问话。想到:这兄妹俩很穷,但爱好音乐。) (6)、找找书上的语句,贝多芬怎样做的?(怀着这种感情,他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7)、找找盲姑娘的反应,读一读。 重点理解“纯熟”的含义。(很熟练,本文指弹琴的技术熟练,功夫过硬。)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当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是发白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有了共鸣;“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练读盲姑娘的话。注意两个“!”。 (8)、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9)、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的?(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录像] 2、出示[语段阅读1]“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电子幻灯片]“一阵风……格外清幽。”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课文里还有一个带有“幽”字的词,是什么?(幽静——地方僻静,光线暗。) 查字典:“幽”。“幽静”的“幽”应选择“深远;僻静;昏暗。”“清幽”的“幽”应选择“沉静”。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恢复幻灯片:“一阵风……按起琴键。” 师: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板书:激情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5师: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众笑)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师: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师:弯弯曲曲,对不对? 生:对。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还有吗? 生:曲折。 师:对,还有吗?我再组一个吧。行不行? 生:行。 师:曲服,决不曲服。(生有说对,有说不对) 师:那是哪个“曲”呀? 生:应该是屈原的屈。 师:对,咱们绍兴的同学不愧是历史名城的人,组词都用历史名人在组词。好,《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 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 师:今天的书里有吗? 生:有。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今天的书是怎么说的? 生:今天的书上说的是“一百多年前……” 师:我就要能说明“著名”的那一点。 生: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师: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我们刚才说的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吗? 生:是。 师:那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对不对? 生:对……不对。 师:你说第一段没学完,你读读第一段,大家听一听还有哪儿没学?(一学生读第一段)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刚才哪儿没讲?都讲了没有? 生:都讲了。 师:整篇文章是写他谱写《月光曲》,那整个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 生: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他说最后一段和谱写过程没有关系。那么他弹完钢琴,飞奔回客栈,连夜写下来曲子,这个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生:因为他当时有了灵感,如果第二天写的话,灵感就没有了。 师:“当时有了灵感,”就回去创作了?不是这样吧? 生:因为我们俗话说,“趁热打铁”他是趁着灵感还记着,如果明天,灵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记下来了。 师:“灵感”这个词这样说不太合适。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这么说,他刚才弹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对。 师:临时弹出来的,对吗? 生:是。 师:所以他赶紧回去把它记录下来。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个记录过程,而不是创作过程是不是? 生:是。 师:是不是现在我们把最后一段也学完了? 生:是。 师:哪儿还没学完,再看一看,学完没有? 生:学完了。 师:我们这两段课文学得真痛快!好了,你们把还没学的部分好好读一遍。注意,我让大家读书,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了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有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生:能。 师:一边读,一边准备一下要说什么话。开始。(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想说站起来就说,不用举手。 生:我读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人、热爱劳动人民和热爱大自然的伟大音乐家。 师:你怎么看出他热爱大自然了? 生:因为他谱写了《月光曲》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确的说明。 师:你的认识超过了我的认识,非常好。谁还讲? 生:我从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我还知道了…… 师:(打断)你先等一下,你说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能不能再谈具体一点?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好吧,接着讲。 生:我从第二段到第九段还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我还知道了贝多芬非常热爱同情可怜人,他是名人,却不要钱为一个穷苦的人弹琴。 师:好,还有吗? 生:课文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不是“随便说说”,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还有我想给刚才那位同学补充一句:第九段不仅仅写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它写了大海从平静到波涛汹涌。这一段是皮鞋匠的联想,通过皮鞋匠的联想,写出了贝多芬琴声的优美和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 师:好,好。谁还想说就快点。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从第三节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为她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可是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很昂贵,我们家又穷所以买不起。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师:好的,但没说太清楚。 生:我想说的是,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 师:非常好。 生:我读懂了(读)“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师:你们说的把我要讲的都说完了,那这堂课就别上了。好,同学们注意,下课!(学生不动)我打算要讲的你们都说了,那不是该下课了吗?我再讲是不是多余了?下课,起立!(同学们起立)哎呀,我又想起来了,先坐下。(众笑)我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课文第七节他说:“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说的贝多芬先生,他为什么不肯承认呢? 师:你的意思是贝多芬应该这个时候站起来掏出一张名片来给她,(众笑)也就是说应该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吗? 生:对。 师:但他没有亮明,为什么?那你就带着你自己的这个问题来听讲。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后问题还是不能解决,你就站起来再问我,好不好?(生点头)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还要弹一首? 师:是啊,弹一首行了吧?为什么还要弹一首?谁还有问题?你们没问题了,我可有问题。让不让我提? 生:让。 师: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生:第九节。 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认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师:我还是没有听清。你没有解释得太清楚,谁能解释清楚给我听? 生:他写大海,是写《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说他在即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兄妹俩想象到的意境,所以这也是说他在写这首曲子。 师:你是说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连《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写弹一首曲子,他就写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节奏是什么样的。有的还要比喻成什么“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这些都一定要说的。这一篇呢,我什么也没看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 生:我从第九节上,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开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来霎时间洒满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没听懂,这还不是在写月光和大海吗?——不过,我也听出你们的意见了。你们都认为第九节是讲《月光曲》的曲调的,对吗? 生:对。 师:那么你们把第九节很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我才能明白。现在自己看第九节,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读完了讲给我听,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谁能说给我听?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讲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师:月亮升起来,还有吗? 生:就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板书“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读)“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师:没到那么远吧?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学接着讲。 生:应该是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师: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还有一个词呢? 生:霎那间。 师:你把这一段读一下我听听。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 师:洒满了银光以后整个海面上是什么样?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师:我不会写这四个字,你帮我写吧。(一学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写“微波粼粼”)谁还接着说?已经告诉我了,月亮升起来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着往下解释,后来月亮怎么样了?海面怎么样了? 生:后来“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师: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读。 生:应该是(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的意思说现在月亮升高了,接着往下说,穿过微云以后呢? 生:(读)“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产生了变化? 生:对。 师:(指板书)这里是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师:我再写个“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师:谁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师:那怎么写啊?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个字。 生:月亮升高。 师:对,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涛汹涌。 师:不对,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是不是这两句呀?那这两句用四个字能概括吗? 生:刮风起浪。 师: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风巨浪。 师:这风有点太大了。(笑声) 生:刮风卷浪。 师:能不能这么说,风怎么样? 生:卷。 师:卷什么样的浪? 生:巨浪。 师:对了,“风卷巨浪”这四个字多好呀!把两个意思都说了。(板书“风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风卷巨浪”行不行? 生:行。 师:(对一学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写在“风卷巨浪”的前面。(学生上前写)再往下看,还有吗?后面月亮怎么样呢?大海又怎么样呢?说不来的“使劲”读一读,谁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大家一起来读。接着我的话来读“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读)“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现在月光怎么样了? 生:照耀。 师:大海怎么样了? 生:波涛汹涌。 师:谁来写这八个字?(一学生上前写)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这一点儿?谁接着他读“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这一点儿?谁读“月光照耀,波涛汹涌”这一点儿?(三个学生站起来)一个人读完下一个接着读。大家听一听他们三个读得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开始。(三个学生分别读这三段话) 师:大家一齐来读,我给你们打上拍子,你们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我的手势,我怎么指挥你就怎么读。咱们看看读起来有意思没意思。预备,起!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导) 师:这回谁起来再读?谁读第一层?没有发过言的举手,已经发过言的先放下手。(教师让三个学生站起来)开始。(三生分别读) 师:太好了,谁还想读?(一女生站起来)你现在先挑一层,这三层随便你想读哪一层,读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学挑战,你就点他的名。(女生点了姓赵的同学)好,你先读,开始。 女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赵生也读这一层与她比) 师:满分是五分,全体同学用你们的手给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师:五分,好,给第二个同学亮分。 生:五分。 师:也是五分,很好。都读得不错。谁还想比?还有两个名额。(指一举手的学生)随便读一段,谁敢应她的战?(马上有一男生站起来)好,开始读。 女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涌过来。”(男生重读这一部分) 师:两个人都读得不错,还有一个名额,谁来读?(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应战) 女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男生重读) 师:两位同学读“波涛汹涌”真的波涛汹涌。前面看见妹妹恬静的脸,读得很温柔。这位男同学读得也很温柔。(众笑)好啦,大家读得也不错,讲得也不错,但我还是不明白,我说《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我找不着。你们告诉我,这儿(指板书三层)写的是月亮和大海,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为它是用语言文字来代替这个《月光曲》的。 师: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众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语言文字来表示它的旋律。因为课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谱子写下来,要是那样的话,我们不用学《月光曲》了。 师:成音乐课了是吧,他的话解释清楚了吗? 生:没有。 师:非常遗憾,没讲清楚,谁能帮我解释清楚?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师:你光这么说不行,我知道波涛汹涌是“轰隆、轰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声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师,黑板上都写的是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海。 师:对呀! 生:那我们可以联想到月亮是很…… 师:(打断)你想怎么联想就怎么联想?不对。我还可以联想到我小时候,我妈妈生气了,一开始不太厉害,到后来揍了我一顿。(众笑)我还可以联想到这个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觉得它第一层的意思是说《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师:(打断)你怎么认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我还认为我妈妈刚刚生气呢!(众笑)你说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来证明呢?好好读书,再把第九节好好看一下。(学生各自看书) 师: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生:不是,是联想。 师:谁的联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生:他们是听了贝多芬弹的乐曲后联想的。 师:那听他的曲子,脑子里就出现了这种情景,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噢,谁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我觉得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得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 师:噢,我明白了,这回你们算给我讲明白了。(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生:我觉得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很柔和的。 师:很柔和,(板书“柔和”)还有什么呢? 生:然后到…… 师:(打断)等一下,光是柔和吗? 生:还有比较缓慢,宁静。 师:比较缓慢,徐缓。(在板书“柔和”后面写“徐缓”)后来呢? 生:后来到风卷巨浪的时候,它的曲调声音应该响起来了,速度也加快了,声音从柔和变成高昂了。 师:不到高昂吧,有劲没劲? 生:有劲。 师:对,有力了。(板书“有力”) 生:最后是高昂。 师: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写“高昂”)还有吗?(指“有力”的后面)节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师:节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写“快速”)这儿呢?(指“高昂”后)波涛汹涌了。 生:波涛汹涌应该是更加快。 师:更快了,情绪激荡了!(在“高昂”后写“激荡”)我们写这一个词行不行?浪花在激荡,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那么谁能从头到尾地,系统地帮我解释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我先说个开头,你接着往下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生: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一个音乐(指板书“柔和、徐缓”等)引起了如此联想,(指板书“月光大海”等)对吗? 生:对。 师:这是咱们猜想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师:听过没有? 生:没有。 师:咱们试试,看咱们研究得对不对。不过我想,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么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然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生:可能。 师: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师:这样呢,就使他的乐曲旋律更丰富了,咱们听一听。(教师播放《月光曲》录音带,并配合音乐节奏打拍子,同时根据旋律的变化,指向板书相应内容)咱们先让贝多芬休息一会,就这么一段你们听出来没有? 生:听出来了。 师:基本上是(指板书)这么一个旋律变化是不是? 生:是。 师:咱们下课以后再仔细听。这个问题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弄明白了,谢谢大家!经过咱们的一段研究,讲清楚了,但是我又产生新的问题了。刚才你们说贝多芬非常同情穷苦人,所以他就创作了这首曲子,弹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对。 师: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你先告诉我,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哪儿去找根据? 生:应该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师: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没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讲…… 师:你们从第二段开始读一读,看看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它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写他和盲姑娘兄妹认识的过程,开始是怎么回事,后来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讲给我听。可以互相研究。(学生读文) 师:时间到了,大家休息一会,咱们先下课。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6一、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二、教学用具: POWPOINT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条件允许) 三、教学过程 : 一、启动:谈话激趣 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互动: (一)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相信大家都认识了。检查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蜡烛盲姑娘琴键恬静汹涌安详陶醉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听音乐,想象这些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2)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①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②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③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b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3)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回归整体: 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三、能动: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板书设计 : 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知音) 创作《月光曲》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环境影响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7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点评: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鼓励学生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点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让学生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筛选问题,教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点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设计板书内容等项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播放《月光曲》录音。 2.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画面。 [点评:在学生深入探究,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知道了作品的内容,充分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去欣赏《月光曲》,促使学生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点评: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表达阅读收获和展示才华创设机会。]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摩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己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设计实践与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激情。]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学生集体创作班歌。 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 3.小组合作填词。 4.汇报演唱。 5.评选最佳作词和最佳演唱者。 [点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完了课文,懂得了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在配乐朗读全文后,每一位认真学习的同学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浸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此时,组织学生创作班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案例点评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饱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学生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8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9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点评: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鼓励学生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点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让学生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筛选问题,教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点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设计板书内容等项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播放《月光曲》录音。 2.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画面。 [点评:在学生深入探究,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知道了作品的内容,充分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去欣赏《月光曲》,促使学生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点评: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表达阅读收获和展示才华创设机会。]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摩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己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设计实践与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激情。]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学生集体创作班歌。 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 3.小组合作填词。 4.汇报演唱。 5.评选最佳作词和最佳演唱者。 [点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完了课文,懂得了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在配乐朗读全文后,每一位认真学习的同学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浸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此时,组织学生创作班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案例点评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饱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学生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 文实践。 (评析:宁夏灵武市教研室吕玉素)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10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运行课件《月光曲》,在音乐声中,教师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阅读提示"。)“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举例:(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单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屏幕显示桔红色字表写实。)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单击一次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再次单击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划了红线的句子。)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文中的一幅幅画面。” (2)“第一幅画面:(单击第一幅图,录音响起)月亮在哪儿?(单击"水天相接、升",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海面怎样?(单击"微波粼粼、洒遍",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边看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单击第二幅图,录音响起。)(单击"越升越高、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词语下显示红色着重号、绿色划线。)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点击第三幅图,录音响起。)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单击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字词下显示红色着重号。)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四句。)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五句。)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二、感受月光曲。 "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中来感受月光曲吧。"(点击课件《月光曲》"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的"动画"。连贯的动画画面配以同步的月光奏鸣曲片断。教师可以朗读课文中相应的文字。)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四、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11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是本册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教学教材,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分辨事物和联想。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情感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四. 说教法: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 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先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六. 说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前,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时,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 (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三、检查预习字词情况(落实字词教学) 四、学习课文 1、齐读第一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总的介绍)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其它段落,找出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多读几遍,想象描绘的景象。(第九自然段) 3、画出描写皮鞋匠联想的句子。 4、体会感悟。 (1)课件出示句子——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大大的眼睛。 (2)请学生自由读这个句子,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我们来读这些联想的句子。 a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洒遍银光。”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c“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3)汇报这部分内容,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 (4)欣赏画面,倾听音乐,感情朗读 (5)指导朗读这段课文,并初步背诵。 (直奔文章重点,体会乐曲意境: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施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这一步,体现了学法“勾”和“议”。在落实这一环节时,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写实”和“联想”部分。(结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五、结束语: 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下节课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下节课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来得出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静,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他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 六、作业: 背诵第九自然段 板书设计: 26 月光曲 柔和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荡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音乐家贝多芬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投影,音乐。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出示课题:月光曲 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课题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划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讨论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读第九自然段,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曲调的旋律可能会是怎样的。 (先慢后快,先低后高。) 2、老师出示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⑴ 舒缓──明快──激昂。 ⑵ 明快──激昂──舒缓。 ⑶ 舒缓──激昂──明快。 3、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 4、下面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放音乐。) 5、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请同学读《月光曲》的内容,老师用投影片打出这几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对应的音乐应该轻柔舒缓,朗诵时的语调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风卷巨浪,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明快,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浑厚激昂,朗诵时的语调要凝重有力一些。 师小结: 清幽的月光照耀着那时而平静,时而奔腾的大海,让我们把大海的柔和美、壮阔美读出来,让我们把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对穷兄妹俩的深情读出来。 (感情朗读。) 板书: 乐曲 联想 舒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光曲 明快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激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四、指导背诵第九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听了音乐,读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这《月光曲》的理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于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2、你能不能把这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呢?背诵第九自然段。 五、联系课文,展开联想 1、在课文中,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皮鞋匠的联想。) 2、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自己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六、发展题 你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把你产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呢? 《月光曲》教学反思 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在《月光曲》的朗读教学中,有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保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