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
范文 |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精选17篇)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1(一) 科普文承载科普知识,这些知识要“知”。要“知”它,必然要读,读通,读顺,读流畅,才能“知”得清,“知”得明。不仅要读,还要记,边读边记,记到心里去;离开书本,还在心里头,让知识长在心里头、而不是字里头。 小学里的科普文,都是浅显易懂的,不浅显、不易懂,恐怕就冠不上“科普”的名;科普文,即便讲高深的科学知识,也得深入浅出。《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主要讲天上的“星”、“云”和地上的“石灰石”、“花冈石”所蕴涵的科普知识,要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多读课文,课文读流利了,学生也就基本能将意思读明白了。 也有要讲的地方,但不会多。比如文中谈到“小熊星座”,教师可以板书画一画“小熊星座”;谈到像铁砧的砧状云,教师也可以画一画;谈到寒冷北方的冰块带着石块“爬”过来,教师可以讲一讲其间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讲、这些教,要简单,要明了,要扼要,讲与教,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读、记里头的科普知识。 “知”,科普文教学的第一经。本着“知”字,课堂上就会书声朗朗,课堂上就会七嘴八舌地说、讲、赛,看谁记得多,记得牢,说得清,说得明。 (二) 科普文教学,容易课堂沉闷,学生学得没劲,成为无声的知识接受器。原因之一是,这类课文缺少情节,不生动,不能像故事文一样,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例,怎样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趣呢?以“星”这节来说,可以让学生在“知”的基础,将知识性、说明性的文字,转为故事性的文字。让同桌一个做有经验的水手,一个做第一次出航的水手,形成对话,如: 小水手:啊呀,我们迷路了,又是夜晚,又没有指南针,这可怎么办? 老水手:不要紧,你看,这里有七颗星,连起来,像我们用的勺子,最亮的那颗星叫北极星,它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根据这颗星,你能判断出哪里是南面,哪里是东面和西面吗? 小水手:能。对面就是南面,这边是东面,那边是西面。 老水手:以后遇到这样的事,不要慌,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东南西北的。比如早上,太阳在哪个方向?傍晚,太阳又在哪个方向? 小水手:早上的太阳在东方,傍晚的太阳在西方。 ………… “云”的教学,可以让同桌俩,一个做有经验的飞行员,一个做新实习的新飞行员;“石灰石”和“花岗石”的教学,可以让同桌俩,一个做地质考察学家,一个做跟随地质考察学家出来的小外甥。这样教学,使知识性的课文,变成有情节变化的故事,学生学起来自然觉得有趣了。“趣”中,学生也进一步巩固了“知”。 “趣”,是科普文教学的第二经。本着“趣”,课堂上就会在书声中注入笑声,课堂上就会呈现出语文的轻松和愉悦,课堂上就会闪射出语文的魅力和光芒。 (三) 科普文教学与其他故事类、情感类、人物传记类课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后一类课文的教学,一般着力于挖掘课文的深度,而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往往在于它的宽度。前面讲过,科普文写得好不好,其重要标志是,能否深入浅出,因此绝大多数的科普文,没有必要在文字上深挖,内容上,我们不是做科学方面的深入研究,也没有必要深挖;教学就需要从“深度”转向“宽度”,要由教材的一个“点”,带学生到一个“面”上去。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例,课文只讲了“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四个大自然的文字,显然,知识量、信息量对于“大自然的文字”这个话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来延伸和拓展。 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当堂补充诗歌《美妙的书》:我有一本美妙的书/它没有字,没有图/但它每一页的内容/都那样的引人,那样丰富……可以当堂补充文章《我们奇妙的世界》《大自然的文字》《秋天,观察的好季节》,也可以补充一些富有情趣的谚语: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雨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我个人更倾向于补充些诗歌类、谚语类,换一种文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再次焕发;诗歌与谚语的语言更值得诵记,诵记既得到科普知识,又得到美妙的汉语言。 “拓”,科普文教学的第三经。本着“拓”,课堂上就会产生强大的信息量,形成强大的信息场,这个场既是科普的,也是语言的、语文的。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2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如:小熊星 耸立 预兆 青苔 花岗石 贝壳 铁砧 …… (特别注意:“耸”是平舌音、“苔”、“岗”和“壳”是多音字) 2、读顺每一节课文,找一找文章中向你介绍了自然的哪些文字。 3、读小诗《秋》感受大自然的文字,加深对大自然文字的了解。 【出示: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秋天】 过渡:的确,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作者,除了落叶,他还写了好多好多的文字,这些文字都向我们传达着各种各样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 1、继续读课文,向同学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这些文字都向我们传达着哪些知识呢?(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试着填空: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 (1)星星,结合小熊星座图认一认,找一找北极星 (2)云,结合铁砧图,砧状云图让学生对其有感性认识,重点理解“预兆” a、读一读课文第三节 b、指名说说对预兆的理解——出示解释】预兆是事情发生前所显示出来的迹象——说说生活中什么是什么的预兆 c、结合“看云识天气”引导学生读一读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3)花岗石,重点了解“漂砾”,结合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又向我们传达哪些知识呢?小组内交流。 可以试着用“大自然是一本书,________________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引导:可以出示一些气象谚语引导学生说说。 3、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呢?(可以结合课文的第7节说说) 引导: (1)出示课文第七小节:读一读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主要有这样三种方法:注意观察,再到书里去寻找,请教有学问的人。 (3)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那么,假如你遇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你会怎么劝说他呢?你能用诗歌、格言、警句、名言来好好地劝劝这样一位“总是坐在家里的人”吗?。 4、重点理解第三节专用“铁砧”、“预兆”等词。认识“小熊星座”找到北极星。 5、大自然的文字除了可以让我们读出许多东西,了解很多知识外,我们还可以从中读到什么呢?(例如:给你带来的启示等) 如:从蜜蜂的辛勤采蜜,让我明白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蚂蚁搬食物,喜鹊搭高窝,花生的谦虚…… 三、交流展示 对合作探究的几个话题,一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四、当堂达标 (一)、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苔tāi( ) tái( ) 岗gāng( ) gǎng( ) 壳ké( ) qiào( ) (二)、填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 )。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 )。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年轮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 )。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 )。 (三)仿写: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我们知道,蚂蚁搬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1、读一读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作者:戴巴棣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搜集有关天气的俗语、谚语。 3、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非常生动,找一找,读一读。然后参考课文的写法,写一段你了解的大自然的文字,看谁写得最生动。 附: 一、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二、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物象识天气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物象 16、燕子低飞天将雨 17、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 18、群雁南飞天将冷群雁北飞天将暖 19、蚂蚁搬家天将雨 20、大榕树冬不落叶兆春寒 21、猪衔草寒潮到 22、狗泡水天将雨 23、鸡晒翅天将雨 24、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25、蚯蚓封洞有大雨 26.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2.风吵有雨。 3.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4.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5.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6.十雾九晴天。 7.早雾晴,晚雾阴。 8.朝霞雨,晚霞晴。 9.好中秋,好晚稻。 10.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11.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12.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13.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4.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15.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16.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17.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8.将下雨:蝉停止鸣叫、乌鸦在天空中叫、白天乌鸦抢窝、麻雀成群在屋檐下、蝙蝠成群在角落、蟑螂特别多、蜻蜓低飞、燕子低飞、蚱蜢在地上跳、蛇钻出洞来、蚂蚁回巢、蜘蛛停在网中心不动、牛羊找乾地躺下来、鸟兽成群结队、水中的鱼无缘无故一直跳、多飞机云、乌云。 鱼鳞天(鲱鱼鳞),不雨也疯癫。 雨蛙呱呱叫,下雨必来到。 行云方向相反、云层厚,要下雨。 早晨天发红,海上警渔翁。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明天有雨落,今晚蚊子恶。 蚂蚁成群爬上墙,雨水淋湿大屋梁。 将放晴:蜘蛛离巢重筑新巢、春天吹北风、金龟子飞进笼里、蚂 蚁出穴觅食、既出太阳又下雨、公鸡登高报晓、海鸟向大海飞去、鸟雀高飞、鸽子傍晚咕咕叫。 黄昏天发红,渔翁笑声隆。 天上鱼鳞斑,地上晒谷不用翻。 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 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 蜜蜂低飞,有雷雨。 21.打雷,梅雨终结。 22.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23.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24.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25.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26.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27.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28.九月九港风。 29.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30.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31.雨来雪,不停歇。 32.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33.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34.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35.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36.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37.大雨无雨,明年旱。 38.立春落雨至清明。 39.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40.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41.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42.乌头风,白头雨。 43.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44.东北风,雨太公。 4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46.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47.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48.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49.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簑。 50.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51.春雷十日寒。 52.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53.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54.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3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课 题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内容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举了那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文字对人类的作用。拓展阅读,交流发现,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举了那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文字对人类的作用。拓展阅读,交流发现,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具准备投影片、课件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懂的字词。2、交流讨论,重点理解:罗盘 星座 3、说说课文介绍了那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1选择你喜欢的内容,从下列两方面介绍 a.课文举了哪些例子? b.认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2、小组交流课文内容。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学作品,生动形象,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介绍了大自然以及边式这些文字的意义。 提纲: 1、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3、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四、写读,拓展延伸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继续为本书编目录,要求语言生动、浅显有趣。然后学生交流。 五、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学生交流 边读边思 先小组练习再大组交流 课外搜集探索 自由组合、讨论。讨论交流 说说自己平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6、大自然的文字观察自然热爱自然26、大自然的文字一、看拼音,写词语。luó pán yǒu qù bèi ké jiě shì ( ) ( ) ( ) ( )依次写出上面音节中的音序 二、指出下面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组。1、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诗情画谊2、雪中送炭 奇珍异宝 举世闻明 不可估量 深情厚谊3、同归于尽 金碧辉煌 烟薰火燎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4、深情厚谊 诗情画意 玲珑剔透 同归于尽 奇珍异宝 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1、文中介绍了哪些大自然中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2、读了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 教后思考: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4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为主题的小报。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5教学目标: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大好河山风光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二、介绍作者: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三、字词:淫 雨 铁 砧 漂 砾 毒 蕈 四、介绍伊林作品特点:内容丰富 文笔流畅 深入浅出 回味无穷 五、串讲课文:主要内容:⑴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⑵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说明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⑶学会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及意义。 结构形式:总——分——总 结构清晰 详略得当 说明方法:打比方 分类别 举例子 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浅显,明白如话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3.说明与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4.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六、作 业 1、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 2、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生存手册》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6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浅出地了解一些大自然中的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并向同学介绍大自然中的知识。 3、情感目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积极主动地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谚语导入。 1、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奥妙的世界。人类的祖先通过长期观察、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编成了自然现象的谚语,帮助我们认识充满奥妙的大自然。 2、请看几条谚语,(出示谚语)齐读,有不理解的吗?我们讨论一下。 3、这些自然现象的谚语生动有趣,有人把它们称为“大自然的文字”。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看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我把这些问题写下来,我们借助课文,逐个解决它们。 三、讨论交流。 1、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有两个“文字”,分别是指什么呢? 2、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总的来说,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分为“天书”和“地书”,我们给这两本书编个目录。(出示书目,补充板书) 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给大家做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吗?自由选择一种,认真准备,精彩解说。 3、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辨别方向、观察天象、了解历史……) 4、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勤于观察、勤于读书、勤于请教……) 四、拓展知识。 1、老师这里有几幅大自然的图片,(出示图片)你能从图上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吗? 2、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 3、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些大自然的文字。(出示图片资料) 五、总结延伸。 1、请大家欣赏我们五彩斑斓、奥秘无穷的大自然,其中有着内容丰富的文字等待大家去阅读呢!(出示自然风光图片)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任务。 请大家从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资料,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用“剪贴本”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下周一交,我们将根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抄写认真、装饰美观等标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7[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宜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一方面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写三结合的策略:在读中内化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在写中超越文本。力求凸显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的教学新境界。 [设计过程] 一、读————在读中走进文本 (1)读课题 从课题上能收集到哪些相关信息?(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读作者 ①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可围绕《十万个为什么》一书) ②小资料阅读: 伊林(1895—1953),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工程师,被称为科普创作的巨匠。他致力于写作通俗科学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人与自然》和《改造行星》等,对前苏联科普文学有一定贡献。伊林诞生于乌克兰。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这之后的30多年中,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岁。 (3)读通文章 ①自由读,读正确; ②读读划划,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③展示读,分小组或以桌为组进行; ④指名读,整体感知文本。 (4)读懂文本 ①精读,读懂了什么?读出了哪些困惑? ②组织交流,教师引导 ③重点阅读,大自然的文字——“星(第二小节)、云(第三小节)、石头(第五六小节)” ④回读,走进文本。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我想这“读”定然是少不了的。因为读不仅仅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加是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无声对话过程。所以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力求通过形式丰富的阅读,让学生们在读的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与思考,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既得到一定的思想启发,又为享受语文的美而积淀情感。] 二、议————在议中升华文本 (1)议“教师” ①教师小结: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智慧”一词不正是大自然“文字”的写照吗? ②议议,课文哪些语句能看出这样的“智慧“? 如:“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有卷云就不会有好天气,十成有九成是阴雨——————飞行云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 “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2)议“自己” ①教师小结:这是我在读完《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所感所想,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一起共同分享这些胜利的果实吧! ②议议,在你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如: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等) (3)议议,这是不是一种人性美呢?是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呢?(略) [议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它一方面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一方面实实在在地于具体的思辩情境中锻炼了口语水平、思维能力。在议中读,在读中议。既不游离于文本本身,又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升华了文本。实际上这就是《新课标》里一直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这样的阅读也正是借助于议的手段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了文本的学习质量。] 三、写————在写中超越文本 (1)教师小结: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它需要我们去阅读,去实践,去发现。相信只要有了敢于攀登的精神,那么就一定能到达自己心中的颠峰。请敞开心扉,一起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大自然吧! (2)摘录,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 (3)写一写,《我眼中的大自然》、《大自然的神奇》、《我读大自然这本书》、《大自然揭密》等。 [阅读是积累,议论是吸收,而习作则是倾吐。在充分地读、自由地议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写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写,无拘无束地写。这不但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锻炼了学生习作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语感的形成,活跃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渐渐形成。]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8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七、作业 完成练习册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首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对以上(俗称“长晕”)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每项答案不超过5个字) 2.第③段中与“它们”相照应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a.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 b.对晕的成因做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4.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晕是光线经过高空中空气的反射而形成的 b.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而形成的 c.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d.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5.第⑤段举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a.人们对晕有浓厚的兴趣 b.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c.晕可以分为“短晕”和“长晕” d.并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6.第⑥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鲜亮的程度(或没彩虹鲜亮、鲜亮程度);色彩的排列(或晕外紫内红、色彩排列)。 2.各自 3.c 4.d 5.b 6.分类别列数字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或“短晕兆风雨,长晕天不变”,意思正确即可)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10教学内容分析:苏教版小学十一册第期七单元 这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知识,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花岗岩”一段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本文的体裁:科普小品文(师板书) 介绍作者:伊林及他的作品。 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听写课文中的生字 对照检查批改 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2、给“砧”字注音。(学生上黑板注音) 理解它的意思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把大自然的文字分为上下两册,分别给它们起什么名字? (三)课文哪几段写了天书,选择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1、转换角色:你来当水手或飞行员介绍天上的文字 a、第二段:你现在是一名水手了,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出示小熊星座)怎样寻找北极星。 引读:水手读懂了北极星,“即使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b、第三段:谁愿意当飞行员,把你的经验告诉其他飞行员。 如何识别砧状云(出示图片) 2、读懂天书后,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 )是( )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 ( )是( )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 (四)再看看脚下的土地,自学5、6段,读懂课文。 1、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2、你觉的那一段写得最有趣,从文中画下来,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学生交流,品悟文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及质疑的写法。 再读一读,感受作者形象的写法。 (五)你们还懂得那些大自然的文字 自由读第七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打开紧闭的门窗,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读天上的每一颗星,读地上的每一粒石子,感受大自然的无限乐趣。 板书设计: 北极星 辨别方向 砧状云 大自然的文字 识别天象 石灰石 (观察,查找,请教) 曾是汪洋 花岗岩 冰川运动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11《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回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小诗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然后质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如果我们把大自然看成一本书,那么根据课文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该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课文给上下两册分别取个书名吗?(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教者板书。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让我们赶紧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吧。看看有什么收获?当然你在读书中有什么疑惑也可以提出来。读后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文章的这上下两册书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呢?学习第4段过渡段。抓住一个“也”字,表明过渡。补充前一部分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有趣)的书。”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小诗的前半部分,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月亮圆圆的,说明是农历十五左右;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学生说。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学会请教)老师同样也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出来,齐读后半部分小诗。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的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1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 铁砧 预兆 小熊星座 3、 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 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 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 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 。(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 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13一 导课 1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 孩子们自由谈论 3 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 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动情说: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提问:枫叶为什么变红?花青素显现出来了)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生大声背了起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 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生齐说),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 太湖综合治理后的图片 师:环境变美了,太湖水逐渐清澈,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续写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结合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4、先用笔在作业本上写写,然后小组交流,如果你写的和别人一样,这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人有我无或人无我有,那就要相互分享。 (1)学生写。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6、看见正在枯竭的大瀑布,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大自然在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 (7、------) 5、再回到课文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能从大自然中学到很多知识,真不容易,其实,我们每天从书本上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课文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呢? (1)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指名读最后一小节。相机板书:观察、寻找、请教、认识、学会 6、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领略其美妙的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鲁班发明锯子。 生:薄壳建筑、流线机轮船、跃野赛车、雷达------ 师:所以,我们可以为大自然这本书再添上精彩的一部分就是:造福人类(板书) 7、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板书: 星 辨别方向 大自然的文字 云 预兆气象 造福人类 (观察 寻找 请教) 石 了解历史沧桑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14“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很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我们知道,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思想性,是文与道的统一。抛弃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有违编者的初衷,都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轻率,都不能完成教学既定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白这点。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之后,我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这话一点不假。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平凡的现象,都可以让我们推测过去,预知未来,增加对自然的认识,并通过了解其规律,达到遵循规律,防患于未然的功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多提醒同学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多观察自然,做一个有心计,有学问的人。这样,才能把教材中的思想性挖掘出来,让学生对其中的教益领悟于心。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漂砾。(板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三、品读课文,感悟重点 1.请学生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段文字,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好,可以按照这种形式叙述:文字-情态-破译的内容。(情态主要包括位置、形态、高度、飞姿、叫声等)启发引导:(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画面(雷雨云图片),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带领学生体味文章是怎样描述和破译这种云的。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自己喜欢的语段。 2.引导深入:品味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的技巧,重点赏析第14段。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再看一个画面(大雁南飞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是第几段的内容?(找学生阅读本段)本段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大雁,我们从哪点看出是大雁的呢?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写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3.知识迁移:出示画面(晴朗天气的云的图片),让学生试着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破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破译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给大家讲讲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锃亮,并高兴地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让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道理。 4.由伊林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如何认识大自然的启示。让我们再看作者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结尾3段,请同学们回答。明确:观察、读书、请教。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继续为本书编目录,要求语言生动、浅显有趣。然后学生交流。五、结束语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 附阅读材料 科普创作的巨匠──伊林 1934年,一位青年科普作家见到了高尔基。他们一起讨论了高尔基在《论主题》一文中拟出的主题:“科学怎样使人变成巨人?”高尔基对这位作家说,希望你“对孩子们讲人是世界的改造者,讲人可能达到的和正在达到的高度”。高尔基的思想火花点燃了这个青年人创作《人怎样变成巨人》的。1936年起,他同他的妻子谢加尔整整花了10年写成这部三卷本的科普巨著。 这位青年作家就是后来被称为科普创作巨匠的伊林。他编写的《人怎样变成巨人》《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在世界许多国家翻译出版,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普著作之一。《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出过29版,《人怎样变成巨人》也出过8版。 伊林原名伊里亚·雅科夫列维奇·马尔夏克,生于1896年1月10日,1953年11月15日逝世。伊林的父亲是实用化学家,又喜爱文学。哥哥是诗人。妹妹是儿童文学作家,她创作的《古丽雅的道路》也是我国读者所喜爱的。这个科学和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对伊林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普作家是有重要影响的。 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 “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伊林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普希金、罗蒙诺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岁时第一次尝试写过一首火星的诗。儿童时代的伊林还写过火山、热带森林、美洲豹和鳄鱼的诗。 还在上大学期间,伊林就开始为儿童刊物《新鲁滨孙》写化学方面的科普短文。1925年,伊林大学毕业,到列宁格勒涅瓦硬脂酸工厂担任实验室主任,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创作。1927年,他的第一部中篇科普著作《桌子上的太阳》(中译本名为《不夜天》)问世。在这以后的26年间,伊林创作了近20部中篇和长篇科普作品。其中有一些是与他的妻子合写的。 伊林的科普作品知识性强,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深入浅出,读来使人回味无穷。 伊林说:“只有自己为所写的事件感动并且不掩饰自己感动的人,才能引人入胜地描述这件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国内开展了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这使伊林深为激动,他不是旁观者,而是满怀积极参加者。因此,他能写出《五年计划的故事》《山和人》和《人民──建设者》这样一些激动人心的、反映苏联五年计划建设的科普读物。在伊林的笔下,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个个气壮山河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个优美动听的琴符。据我国科普界前辈、伊林著作的早期翻译者董纯才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有些青年人就是在读了《山和人》之后,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奔赴延安去参加革命的。 伊林学识渊博。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添新的养分,他一生从未间断过对知识的追求。伊林每写一本书,似乎都是重新读一个大学,要读几十本书和几百篇科学论文。为了写《人怎样变成巨人》,他在几年内学习了历史、考古学、语言学等各种学科的书籍。他写《人和自然》时,对气象学和水文学研究了两年之久。 伊林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创作时,先拟出提纲,描绘出大体轮廓,再着手写。伊林出笔很快,但初稿写完后,都要反复进行认真修改。伊林说:“就是最有趣的内容和见解,要是用贫乏的、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也会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探求更好的表现题材的手法、形象和比喻,他绞尽脑汁,不断构思,他的《十万个为什么》采录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以简明、活泼的语言介绍基本科学知识,深受读者欢迎。 对祖国建设的、广博的科学知识、高度的文学修养和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使伊林成了科普创作的巨人。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15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知识,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1、谈话: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那你能读出我脸上蕴含的文字。真不简单!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和印在书本上的文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近大自然的文字,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 二、精读课文。 (一).齐读第一段。 (二)默读课文2-3段,思考: 1、神奇的天书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在文中圈出) 2、人们从这种大自然的文字中可以知道些什么?(用直线划出) 学生交流。 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很厚。翻开天书的一页,指名读第2段。 3、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 4、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板书) 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读课文的第三段。 2.读后汇报 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所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观察气象)。 3.拓展思维,积累谚语 你们还知道与气象有关的谚语吗? 4.引读。所以说:(师引读)天上的每一颗星(生回答)是一个字,(师引读)天上的每一片云(生答)也是一个字。这就是(指板书)我们神奇的天书啊!不仅有神奇的天书,还有有趣的地书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 (四)自学课文的第4—6段。 1.自学要求:默读4—6段,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汇报。 (1)哪几种文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想象一下,曾经的沧海会是什么样,现在的城市呢?真是沧海桑田啊! (3)可见,看起来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来,可以反映出(地质的变化) (4)齐读第5段。 (5)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 (6)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 (7)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以看出(地质的变迁)板书 (8)这两种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大地的变和迁。让我们齐读4、5、6自然段。 3.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雾凇图 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出示琥珀图片 介绍琥珀的形成,你知道这曾经发生的故事吗? 四、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呢?自读第七段。 2. 师小结: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 3.总结:同学们,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五、拓展阅读(以篇带篇) 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自然的语言》 戴巴棣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里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 撒在江南的庐山, 那又在提醒大家: 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指名读,齐读。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教材分析: “文字”在文中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很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反思: 这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作用以及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也应该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在学生认识并了解了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后,我想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利用自然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所以巧设一问:“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同学们各自发表了看法,都能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相当的不足,还有许多需要修正和补充的地方,这将促进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16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分析重点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拓展延伸,训练能力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1、同学们,你知道公鸡叫告诉我们什么? 2、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大自然丰富多彩,她充满着生命的神奇与魅力,大自然奥秘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她将引领我们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彩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第一段内容 2、分组读,突出“天上”、“脚下”、以及两个“每”。 3、质疑: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 学习第2——6自然段 1、出示自读问题 (1)画出课文中描述“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的句子,读一读 (2)找出第6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默读 3、小组交流 4、检查学习效果 四、精读第7自然段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齐读第7自然段) 1、出示句子: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2、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谈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堂练习 蚂蚁搬家—— ? 蝌蚪水中游——? 白云飘得高高——?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园。 七、作业 把你读懂的大自然语言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星星 辨别方向 新奇的天书{ 云 预测天气 石灰石 有趣的地书{ } 地质的变迁 花岗石 念好科普文教学的“三字经” ——兼谈《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 篇17两类大自然的文字:一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二是大地上的文字。(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大自然的文字》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那您。 大自然的文字 伊 林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区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明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大雁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工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作漂砾[漂砾(lì):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其上常具有冰川擦痕,呈钉形,一端宽而深,另一端窄而浅。具有擦痕的漂砾常称为“条痕石”。]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成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大自然的文字》阅读题目: 1.本文介绍了哪两类大自然的文字?各有什么突出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介绍土地上的文字时重点介绍了哪两种石头?其用意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科学小品文在语言风格方面有何突出特点?至少答出两点并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文字》参考答案: 1.两类大自然的文字:一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二是大地上的文字。(2分) 特点: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可以让人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大地上的文字是一本很有趣的书。(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一种是石灰石,另一种是花岗石(或漂砾);(2分)这些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懂石头的人能够看出自然界沧桑巨变的历史,告诉我们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做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3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一是通俗易懂,善用口语句式,通过举例子、设问等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二是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回答此题要注意定位文中的关键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然后选择角度进行恰当分析概况,再答出它们的特点即可。 试题分析: 2.解答此题要注意学会在文章中准确定位。因为文章中后文只介绍了两种石头,所以第一问很容易答出,然后从作者的抒情议论的句子中不难提炼出第二问的答案。 试题分析: 3.科普文对语言风格的考查比较常见,我们一定要对形象生动、平实、口语化、幽默诙谐、准确等常见答案有深刻的认识,答题时要注意按照题干要求,或简析,或举例分析。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