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
范文 |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精选1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1《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 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② 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语文教学必然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生活的沟通。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 对话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语文课程标准》摒弃以教师为轴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认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孩子”。其次,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三个技巧:“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吸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表达”,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还要注意表达的表情和语气。“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启发,一种提高,是意义建构活动。我们应该做到四个“关键词”──“吸收”:能接纳对方的信息并转化为营养。“宽容”:容纳对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思考”师生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引发进一步思考。“提升”: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二是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文本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这样,“对话”就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对某一个问题达到意义的认同和共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与言语作品的“对话”,首先,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感受文本,进行 “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感知,感知文本的“语表层”。其次,熟读文本精思,自主领悟话题。要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通过对文本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再次,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案例】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 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 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 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 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呀!谢谢你把这句名言介绍给我们。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好不好? 生:好! (学生齐读。) 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师:是呀,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 (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生:李大钊不但爱自己的国家,他也爱他的亲人。父亲不管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师:这一次,父亲“含糊”地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局势很紧张。 生:老师,在法庭上,我觉得课文里的“我”确实很机智、很勇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你看,课文里几次提到敌人,都是那样的残暴。可是“我”却“骗”住了敌人,保住了哥哥。 生:(急切地)我补充一句,当时的“我”很小,敌人这么凶狠,“我”都不怕,更能看出“我”勇敢、机智。 师: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我”的事呢? (点评:高质量的对话离不开“点拨”,“点拨”的功用就在于“化难为易,引向深入”。) 生:(兴奋地)我知道了。父亲在敌人面前是那样的“镇定”“沉着”,是父亲的行动影响了“我”。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好呀,请讲。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 师:有道理。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 (点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生成的课堂信息有时会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她哥哥是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李大钊同志的形象。) 师:课文最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 生:我的好女儿,你懂事了,你长大了。 生:好孩子,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 生:女儿,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师:读书,就是要把自己融入书里。你们读进了书里。 生:他的目光里充满了希望! 师:好!好一个“希望”的目光! (点评:对话式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体验、生命的交流。一个“希望”的目光,包含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老师惊叹!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彼此间分享精神与幸福。) 师: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对于这篇课文谁还有自己的想法要说? (点评:读书要读进去,到字里里行间去品、去悟;还要读出来,从整体感受,跳出课文谈课文。) 生:我课前在图书室里看了一篇文章,里面说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师:(沉默)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情会和我一样激动。请你们完整地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深深回忆吧。 (学生读全文。) 师:读到这儿,你们对于课文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踊跃上前,又写下“忠于职守”“坚强”等词汇。)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评析】 案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却神“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这是为孩子们的明天着想。让我们为孩子们的发展“构建智慧”──读书的智慧,做人的智慧。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2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 ,写于 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文章写的是 年的事情,是按 、 、 、 的顺序记叙的,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二、阅读下面的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照应的语句。 1、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三、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四、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为夸张句) 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六、“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一句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七、选题填空。 剧烈 强烈 激烈 热烈 1、演讲结束后,同学们报以( )的掌声。 2、我的心( )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3、这场比赛打得十分( ),最终还是中国队取得了胜利。 4、据新闻报道,今晨中国台湾发生( )地震。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 )认真。 八、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 我是最大的 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 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会意了,接着说:“似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请给这个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2、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是指: 4、这段话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然后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体会句子的内涵。 问题: 回答: 6、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是,他心里也许在想: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李大钊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李大钊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李大钊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 (二)、 初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3、边读边画,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神情、神态的句子。 交流出示: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不慌不忙) 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相机标出文章的顺序(被捕前 被捕时 审问时 被害后) 自己读读这几个句子,李大钊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 同时,在我的心头,也起来疑惑,你再读读这几个句子,可以同位讨论下,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交流讨论 (三)、再读课文,深度探究。 过渡:在作者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慈祥的人。 出示: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1、给“慈祥”换个词语,(和蔼),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慈祥、和蔼? 你来读读这一段话。 2、父亲既不骂又不打,那么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 你来猜看。 这样的一个父亲,孩子们肯定很幸福。 3、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作者发现父亲许多方面的举动很异常? (学生肯定先说“含糊” 引导到前面的段落:回来很晚,早上出去很早 ; 整理 烧书籍) 4、从李大钊的这些举动来看,据你观察,可能发生来什么情况? (发现 风声紧了 抓共产党) 5、介绍背景,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插入李大钊的介绍。) 6、可作者当时还小,没有发觉,作者奇怪父亲的做法,问父亲…… 5、父亲确含糊的回答——真的是不要了吗? 为什么要烧掉呢? 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呢? 读这句话。 6、对话读。 过渡:后来,作者知道了事情的原因。北洋军阀开始追捕共产党,因为共产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们认为是在故意捣乱,故意跟政府作对。当父亲的工友阎振三被捕后,(他当时就是一名共产党的联络员,) 气氛更加紧张了。我们自己的心理也非常不安,因为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联络员被抓,说明他们肯定知道了这个线索,下一个被抓得就可能是北方共产党的负责人李大钊了。 可父亲的朋友、母亲劝他离开的时候,父亲却说: 出示: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 读这段话,父亲认为认为他不能离开的原因是什么?读后面两句话。 2、 你就是他的孩子,你来告诉他,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3、 父亲知道我们所说的危险吗?(知道)可他确不愿意离开,你来读整句话。 4、 注意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啊?坚决,你把这种坚决地语气读出来。 5、 给坚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斩钉截铁 坚定)读。 6、 他认为越危险的时候越要留下来,对党组织负责,不让更多的同志牺牲,保全党组织。 7、 他身边的战友肯定在劝说他,你来劝劝他。可父亲还是—— 8、 你是他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家庭,你再来劝劝他。—— 9、 然而父亲还是继续留在北京,而且还那么坚定,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这样的一位革命战士,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出示: 多么_____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弃了__________,依然选择了___________ 7、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过渡:危险真的到来了,4月6日的早晨,宪兵带着阎振三来了。当父亲被捕的时候,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从被捕时李大钊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中,你读懂了什么? 可以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保持革命者的尊严。 (四)、回顾拓展。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李大钊被捕前,和被捕时的两个片段,一个高大的共产主义者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马上就到清明节了,他离开我们已经是62年了,如果让你在网上悼念的地方,写下一段留言,你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小练笔。 评课:满意两点,不满意四点: 1、父亲确含糊的回答处的处理。 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我穿插了当时的背景介绍,就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当时面临的形势,这样再来读父亲含糊的这句话。不时直接问学生,父亲为什么含糊的说,而是有个层次性。——真的是不要了吗? 为什么要烧掉呢? 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呢? 学生理解到了父亲是不想让家人也连累,保守党的秘密。设计中有变化,符合学生的思维顺序。 最满意的一点: 2、李大钊坚定留下的那句话,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1、 读第二句话,父亲认为现在是什么时候?读后面两句话。 2、 你就是他的孩子,你来告诉他,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3、 父亲知道我们所说的危险吗?(知道)可他确不愿意离开,你来读整句话。 4、 注意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啊?坚决,你把这种坚决地语气读出来。 5、 给坚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斩钉截铁 坚定)读。 6、 他认为越危险的时候越要留下来,对党组织负责,不让更多的同志牺牲,保全党组织。 7、 他身边的战友肯定在劝说他,你来劝劝他。可父亲还是—— 8、 你是他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家庭,你再来劝劝他。—— 9、 然而父亲还是继续留在北京,而且还那么坚定,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这样的一位革命战士,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出示: 多么_____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弃了__________,依然选择了___________ 10、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最后学生的填空表达丰富多彩,而且这些语言都是有自己个性,不是程式化的。 多么大义凛然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弃了逃生机会,依然选择了宁死不屈。 多么坚强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依然选择了浴血奋战、保卫家园。 多么勇敢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弃了自己的是生命,依然选择了保卫国家。 多么坚强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弃了家庭和生命,依然选择了站在对抗军阀的第一线。 多么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依然选择了保卫祖国。 1、抽象和形象的问题: 在感受形式紧张和严峻的时候,我通过的方式是读一个《李大钊工作介绍》的文字,认识李大钊的工作特点。再让学生去根据这个背景来理解当时李大钊面临的形式是非常紧张的。 可以用形象的方式去来感受当时的形势严峻,老师先举几个例子,如有特务跟踪他,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去猜想遇到的特殊情况。这样更形象、更直观。 2、问题设置要通俗化,阶梯性。 在感受李大钊慈祥和蔼的时候,有个问题,他可能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问的不好。太抽象。有同学就回答说教育方式就是用“慈祥的方式”。 起始问题的设置要在学生的嘴边,能找到,或稍加思考。 3、注意学生回答中的用词准确性。 这次学生说到了“国家领导人”感受慈祥、和蔼过程中,教育方式就是用“慈祥的方式”,像这个情况,教师要注意听,及时的纠正。要有对语言的敏感性。 4、评价语言几乎没有。 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自己感觉很难,评价不是故意的去点评而是要和上课的内容有机的衔接,上课中只注意自己的语言,少注意学生的语言,这方面要改进,这和平时的教学习惯有很大关系。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4【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同敌人做斗争的事。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所写的人物事迹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估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需要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帮助理解;文中还有多处句子也是理解上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4、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领会李大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5、学习李大钊的临危不乱、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 课前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⑵ 查阅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⑶ 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电视出示插图照片,简介李大钊的有关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3、讨论分段: ⑴ 写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⑵ 写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⑶ 写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⑷ 写父亲被害后的情形。 4、质疑问难。 三、学习课文 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⑴ “被难”是什么意思? ⑵ 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 小结: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二段: ⑴ 在被捕前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 ⑵ “含糊”是什么意思? ⑶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李大钊的认真负责。 (结合有关的词谈谈。) ⑷ 小结: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书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一、二段。 2、指名说出两段段意。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三段: ⑴ 指名读第三段。 ⑵ 利用电视播放录象,思考: 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⑶ 上一段中“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没有回来”你找到原因了吗?这就是前后照应的句子。 ⑷ 小结: 在学习这几段时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2、学习第四段: ⑴ 提出学习要求。 (用以上的方法。) ⑵ 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学习小组交流。) ⑶ 电视出示重点句子: 理解“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表现出他的坚定信念。) ⑷ 小结: 这段讲了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 3、学习第五段: 听磁带朗读,思考: ⑴ 李大钊被害后舅老爷、我、母亲各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指三位同学朗读。 ⑵ 找出“妈,昨天是4月28日”的对应句。 ⑶ 课文这一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⑷ 小结: 这段讲了李大钊被害后的情形。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设计与拓展 1、必做题: ⑴ 写出课后第二、三题的意思。 ⑵ 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做题: ⑴ 阅读《中国革命家故事》。 ⑵ 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被害日 1927、4、28 被捕前 高度负责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 把个生死置之度外 被审时 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教学资源包】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河北省乐亭县人。他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编辑《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1920年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 28日英勇就义。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5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情,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紧扣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一词,展开教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会更有帮助。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6【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 巫源源】 〖再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氛围,创造合作环境〗 合作教学是以集体教学为主,兼补充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的形式,一般以两人组或四人组为单位,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具体开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合作过程。这种合作,不仅能使学生取长补短,获得1+1>2的整体学习效应,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等优良品质。 如在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为了便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教师将班级小组调整为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以方便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合作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会读书,发展语言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 【湖北省恩施市建始县实验小学 唐开菊】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 有效性策略·有效读悟──促学·形式多样丰富“悟”的内涵·提问的层次性深化悟〗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指导学生阅读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以,设计提问时,也要注意由浅入深,层次分明。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当学生再次读课文时,我又提问:把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段划下来写下你的读书体会?当学生再次读文时,我又提问:文中哪些句、段写的是李大钊?你从这些句、段中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依照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多少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层层深入,越读越有味,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提高了独立阅读能力。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白家山中心小学 杨耀军】 〖教学反思到底要反思些什么·德育过程的反思〗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传授知识与育人相结合的过程,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如果舍弃了育人,那学知等于失去了灵魂,如果舍弃了学知,那育人也就失去了依托。所以我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切莫忘了育人。 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分析理解课文难句含义,学习倒叙和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归纳文中主人公李大钊的品质,学习他那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从容镇定,处变不惊意志,学习他忠于人民,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或者教导学生不怕困难,有耐心,有毅力,或者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开拓未来,或者鼓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教育,从而使教学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师范附属小学 温 侠】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从写作手法入手〗 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作铺垫。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任务: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作者是怎样表现的?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学生通过阅读不难理解:李大钊是一位对革命事业忠贞不屈的人。作者主要是通过典型事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来体现的。为了突出强调文中的对比手法,我抓住这样一段话:“父亲是很慈祥的。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可以这一次不知为什么,父亲尽这样含糊地回答了我。”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此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旨在突出父亲当时心中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担忧,突出父亲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接着我又让学生用对比的眼光自读父亲被捕时的内容,通过对比父亲、敌人、我的不同表现,认识李大钊处变不惊、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旨在加强学生对对比手法的认识和理解。待学完全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小练笔:文中对于李大钊在刑场上的内容并没有写出来,你能不能根据文中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想象李大钊在刑场上的情景。可以试着运用对比的手法。此刻同学们的内心被李大钊崇高的精神所感染,创作热情高涨,再加之原文内容作基础,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了依据,其结果练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李大钊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稳步走上绞刑台,他深情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的苍山绿岭,接着面向前来送行的悲痛的人群,庄严而坚定的宣告:‘共产主义事业在全世界,在中国必将取得光荣的胜利!’……‘快!快!快行刑!’法官惊恐地喊,‘别让他再说了!’……”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中心小学 王祖寅 刘宗杰】 〖谈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提示,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进行阅读。阅读时,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利用工具书和各种资料认真钻研课文,边读课文边在书上评点、批注;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认识、见解,还可以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对于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记下来,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解答。 如学生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通过阅读课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李大钊被捕时,他手里有枪,为什么不反抗?”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了:李大钊和他的家人都被包围了,如果李大钊要反抗,他的家人会受到伤害,李大钊是为了不使家人受害而没有反抗的。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团林乡中心小学 吉秀欣】 〖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浅见·为什么要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文字运用的角度、词汇和句法结构所提供的叙述意义上,对课文做深一步的解读。如此方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写作方法和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语言文字表达训练,从单个字词和篇章结构这两个视角切入,才能达到强化的目的, 促进学生读与写的迅速提高。 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内在机理。 为了理解才进行阅读,理解是主体对客体的基本诉求,也是阅读的目的。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要充分理解课文的“形式”──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从哲学的角度说,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就文章而言,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达到为文的最高境界。这里就有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的不可偏废的要求,即对形式和内容的双向理解。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学生对他所阅读的课文内容,能够达到“认知”的程度,已属不易,教师不必要求他们心领神会、刻骨铭心地 “吃透”“理解”。作为少年儿童,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毕竟有限,尤其是自身以外的社会事物,更难身同感受。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位置”。这表明,语文教学,着重于形式方面的理解,是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 练的侧重点。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篇课文,内容是作者回忆了父亲为革命事业被敌人杀害的过程,歌颂了李大钊不顾个人生死的高尚精神、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即文中的人和事是认识的,但理解却不一定达到某种深度,甚至出于对革命者的同情,还提出许多疑问,认为如果这样就不至于那样等等。而对于课文内容的表达形式、结构方式,只要稍加指点、揭示,学生即刻就会明了。如课文的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是李大钊的被害日,结尾则以“昨天是4月28日”相呼应。这也是回忆往事作文惯常的形式之一。对这种表达形式,学生一旦发现,马上就能理解和运用。相对于内容,恰恰是由于作者特定的表达形式,使“4月28日”这一天令人难忘,难忘对敌人的恨,难忘李大钊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生动形象。这就显示出,对课文形式的理解,会反过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果一味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往往欲速不达,适得其反。对于小学生 的心理承受力来说,形式比内容更易于被接纳。 【重庆市忠县官坝镇中心小学 苟印安】 〖构建网络辅助平台 优化小语阅读教学·它是培养学生阅读品质的“催化剂”·认读品质的培养〗 也就是记认文字符号的能力和正确流利地把语句读出来的能力。这是深入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在计算机的参与下,文字符号和课文语句可以进行再加工,或文字与画面结合,或文字与声音结合,或文字、声音、画面(包含动态、静态的)三者结合 。 比如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讲读课文时,在第一课时就要想要学生能较快地识记本课的14个生字和正确读写新词,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培养学生灵活记忆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用不同的符号,再结合课外语句在屏幕中展示出来,同时还可以配以适当的背景画面,这样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既易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较高、较久的注意力,较快的识记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同时也促使学生能较快地了解课外的大意,形成良好的朗读、默读的习惯,能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表面的直接的意义,具有良好的认读品质。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 方晓敏】 〖在“空白”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中发现“空白”〗 文中有“空白”,但是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之后,方能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 比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学生提出:“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候又出去了。父亲究竟忙什么?”“父亲怎么知道阎振三被抓的?”“为什么父亲没有戴眼镜,而且头发乱蓬蓬的?”等。 【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实验小学 宋卫群】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反思·“我”的眼里有个你──学生·有你──课堂才自主〗 眼中装有学生,作为教师,会时时想着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给学生自主权,创造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适应我们。以前教新课时,喜欢自作主张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背景资料,哪怕有的内容学生根本就听不懂,自己找资料很辛苦,而实际效果又不佳。以后慢慢地让学生预习,课堂前奏变成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实践证明,学生带着充分的准备走进课堂,教师本应要讲的内容学生基本能讲到,有些没准备讲的内容也可能被学生涉及,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一举多得,教师何不落个轻松潇洒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习惯把一些重点段落和句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这种喂养式的教学一直把学生保护在自己的身边,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试图让学生用“读一读有关段落,找一找感兴趣的句子,想一想句子表达的意思,议一议不大明白的问题,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学生神气地说着:“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讨论的是这个句子”“我研究的是一个‘望’字,父亲望了望我们,这‘望’意味深长,看得出他对我们非常的关心;他要母亲好好地把我们培养成人;他要我们记住这血海深仇;他要我们继承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而此时的教师,除了静听、欣赏、点拨和激励外,再也无须滔滔不绝了。 【江苏省丹阳市蒋墅中心小学 姜玉花】 〖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比分析,鉴赏美〗 有人说,文学是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要懂得欣赏人物的形象美。语文教材中记叙了众多的优秀的人物,他们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外貌和心灵是浑然一体的。他们的事迹是那样震撼人心,他们的形象是那么伟岸。 教学中要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这样除了能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外,还能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进而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做美的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往往在比较中产生。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反动派为了逮捕一位李大钊,却派出了几十位宪兵,而且都是荷枪实弹,阵容庞大。可李大钊面对凶神恶煞的宪兵,是那么得泰然自若,大义凛然。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大钊那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教学中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对比,剖析美与丑、善与恶。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 周一贯 特级教师】 〖“交流”好才是真的好·交流要定“程”〗 交流是一个过程,而不应单一地急于去追求结论,甚至把凝固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所以,良好的课堂交流状态,它既是学生从不会交流到学会交流的方法掌握、提升过程,更是不同的认识相互排斥、冲撞、融合、认同的过程。课堂交流就要定位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在深读课文时,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在那万分紧急的关头,李大钊同志有枪,可为什么不打敌人呢?”教师觉得这个问题有价值,关系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策略,可以借此探究全文。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可以从李大钊同志被捕的背景和当时周围的环境,以及李大钊同志的斗争策略等方面去细读课文,深入探究。”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交流场景: 生1:因为李大钊的儿女在身边(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如果与敌人打起来,会关系到儿女的生命,所以不能开枪。 师:说得有道理。但仅仅是为了这个吗?交流要全面分析才好。 生2:我觉得不光是为了他的儿女,街头更有许多无辜的群众,李大钊当然不会和敌人打起来。 师:这是重要的补充,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可是…… 生3:我从李大钊在法庭上、监狱里与敌人的斗争中体会到,李大钊需要保留揭露敌人阴谋的斗争实力(读课文句子),是不甘心被敌人乱枪打死的,所以没有开枪。 生4:李大钊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他不开枪不是因为怕死,而是要活下来继续和敌人斗争到底,唤起人民大众。这从后面的课文中就可以看出来。我觉得他很有斗争策略,确实是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 师:你们能从全篇课文的整体着眼来分析问题,很好! 师:(问生1)现在,经过大家的补充交流,分析得就比较完整、深入了。你能把大家的补充一齐加进去,再来作一次具体的交流吗? 这位学生第二次交流,明显比第一次有很大提高,说得有头有尾,有理有据,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德胜小学 莫 迪】 〖文道结合,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认识美、体验美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前提与关键。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较为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可以说教材本身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依据。为了帮助学生认清什么是“美”,教学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课文中谁最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经过多次这样的讨论及体会,学生脑海里对“美”就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有的同学说“李大钊同志顾全大局,他临危不惧,值得我们敬爱。”有的说“李大钊最美,因为他坚强,为了革命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在危难关头,他还设法保护妻子、儿女”还有的说“李星华也可爱,她在敌人面前勇敢机智,巧妙地保护了哥哥……”相反,同学们都说法官残暴,是非不分,他可恶,没有好下场。当学生对“美”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就趁机进行归纳总结,并进一步阐述“美”的内涵,让学生对“美”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明白 “美”与“善”不可分割,“善”的东西人们常把它称为“美”。“美”有三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核心是人,人的美包括外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只追求外表美,忽略了思想品德修养的人,哪怕他长得再美,打扮得再漂亮,他也算不上真正的美,反而还可能被人们视为丑恶。 【江苏省淮安市施河镇中心小学 王国贤】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中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力〗 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材料,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深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 如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有这样一节:“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载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逢逢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课文内容来看,这节写我们在父亲被捕后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情形,是写看到父亲当时的样子,写了父亲的衣着和神情。要引导学生对穿棉袍未戴眼镜,乱逢逢的头发与平静慈祥的脸这两组表面看似与李大钊身份不相符的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敌人为了从李大钊口中得想要的信息,已经对李大钊进行了审讯,而且动了大刑,可从没戴眼镜与乱逢逢的长头发上体现出来,同时还应看到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酷刑,在之前之中以及在子女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平静,这种平静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念与忠诚,而慈祥则是父亲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的一惯,既是对敌人的无比蔑视,也是对我们最生动的示范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马桥街小学 孙 明】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理解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一篇文章的结构完整,读者读完思路清晰,印象完整。如果结构混乱,人们就会觉得含糊不清。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品,在结构上都堪称经典。比如小学课文第十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首尾呼应。开头写到“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结尾,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中间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只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后面提到“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找出这些前后呼应的句子,然后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对照同学们自己平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没有结构混乱的现象。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实验小学 周代英】 〖浅谈文章的照应·首尾照应,即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结尾时巧妙地点上一两句〗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李大钊烈士牺牲在1927年4月28日,这是作者忘不了的日子。文章开头就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文章的结尾,作者又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样的照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李锦秋】 〖做有心人 塑健康主体·认真分析神态 培养稳定情绪〗 健康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克服困难,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有这样一句话:“它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当讲到句时,我引导学生思考:1、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李大钊的表情安定、沉着?2、为什么他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从中说明了什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谈 落实新课标,要标本兼治,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对话。为此,我设计了第二环节的教学过程: 1、以学生汇报自学成果作为教学的中国: ⑴ 认读字(词)并谈理解。 ⑵ 朗读汇报。 ⑶ 读后收获和疑惑。 ⑷ 查找相关资料。 2、教学从重点内容切入: 对重点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己自渎自悟为主,辅之以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形成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读书、谈感受,共同分享理解后的愉悦。 具体操作如下: ⑴ 师谈话切入重点:一般地讲,写人的记叙文都是用具体的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或品质。请同学们认真读本文写李大钊的四件事,边读边思考并用笔记记出来。你总的感觉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找出你得出这种感觉的佐证来。可以同桌或前后几个人交流一下,然后我们在全班交流。 ⑵ 全班发言交流。请欣赏一组精彩发言: 学生1:我认为李大钊对革命工作特别负责。我是从第一件事“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六在家里,埋头去整理书记和文件。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偷盗火炉里去”这些语句中感受到的。他为革命奔波,早出晚归;为避免革命事业受损失,焚烧党的机密文件,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学生2说: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临危不惧、棉队危险处境不怕牺牲的人。我是从第二件事他自己的话中感受到的。书上说外面形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而李大钊不走,是因为他当时是我党北方地区的领导人,他要走,必然人心动摇;他坚持不走,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这是我从资料上看到的。 学生3说:我觉得李大钊还是一个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爱憎分明的人。我是从他被捕这件事里得出这个结论的。书上写着他对孩子说“没有什么,不要怕”,行动上是“不慌不忙取出小手*·枪”,神情上是“保持他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想他们将任何道理”。他的言行、神情都足以说明李大钊初试不惊、爱憎分明的崇高精神和品质。 学生4:“李大钊的这一切”的这一切都取决于他对革命事业抱有坚定的新年和信心。我是从写“法庭上”这件事的自然段感受到的。面对凶残的敌人,他安定沉着。为什么?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种力量。什么力量相信共产主义必胜的力量。从资料中我知道李大钊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来的人,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所以他才有这么坚定的信念 。 这中间还有其他同学的补充或不同见解。但无论如何,从学生间的交流不难看出,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回利用所查资料为自己佐证。交流,使学生间互通了信息;张扬了他们的才华与个性;展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而且,这种从整体上去引导学生学习、理解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人物认识上的完整性。 最后我又启发道:那么,我们把大家刚才的发言归纳一下,李大钊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至此完成第二环节的教学 。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学媒体】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学习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0课,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板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读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⑵ 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要求: 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检查自学: ⑴ 读生字,正音。 ⑵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 (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 板书: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细读课文: ⑴ 默读课文: 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⑵ 小组互学: 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 在小组里交流。 5、汇报交流情况: ⑴ 被捕前: 示句: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板书: 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板书: 忠于革命 导读: 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 (练读。) ⑵ 被捕时: 示句: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板书: 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板书: 视死如归 导读: 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⑶ 被捕后: 示句: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板书: 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板书: 坚贞不屈 为什么会这样呢? (联系上下文。) 导读: 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二、总结全文 1、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0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 三、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 坚持工作 不幸被捕 沉着斗争 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 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 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 “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⑴ 自读: 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⑵ 联系上文思考: 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⑶ 小结: 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 对比 ⑷ 自读: 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 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 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 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 板书: 照应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 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 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 (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8[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 ,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 (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 (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对李大钊人格美的认识。 (2)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大组汇报时,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的正确的和比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体会,学生如果说漏了,老师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对学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师不要拒绝,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体会要点:一是李大钊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当时局势的紧张。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体会要点:①李大钊知道局势的严重性,知道自己身处的危险;②李大钊知道自己的责任;③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从句子中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朗读要点:要读出坚决的语气,要读好两个反问句。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体会要点: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4)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重。他的心被一种伟大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体会要点:①“伟大的力量”,指的是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②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不屈不挠,安定沉着,是因为倔心中有“伟大的力量”。③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 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恶极恶的敌人,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来鼓励亲人,使“我”也变得机智勇敢了,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④从“我”由惊慌害怕:怕变为机智勇敢,说明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这种力量的确是伟大的。 朗读要点: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气的坚定,体会哪些词语要读重音。(如“安定、沉着、伟大的力量、革命事业的信心) 学习方法:这个句子是理解上的难点,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伟大的力量“才会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也可联系其他革命烈士的事例理解。 (5)、“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体会要点:①这是教育后代永远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②也是教育后代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朗读要点:要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 四、对李大钊或李星华倾吐情感 以“李大钊爷爷,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①对李大钊爷爷表敬意;②汇报今天的幸福生活;③表示继承革命传统。 或以“李星华妈妈,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1 表示安慰。2 表示敬佩和向她学习。3 表示珍惜幸福生活。 在学生说话思路打开以后,说话内容不要加以限制。 五、作业 指导 1、思考·练习3 让学生把开头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连起来,多读几遍,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这样写的好处。 要让学生领悟到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心头的思想感情。 2、思考·练习4 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不一定是前面提到的值得深入领会的句子。如写敌人凶恶的句子,也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积累的词语,可以是描写环境的词语,可以是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动作、语言的词语等。在学生明确作业 要求后,应放手让学生读和抄。 3、可要求学生课后查找有关李大钊写文章,在班里交流。 (注:课文系人教版大修订教科书第十二册精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9《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 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 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小草》等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三、指导朗读,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10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阀、娱、剧、宪、袍、押、舅。 2.新词: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 3.重点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揭题。 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 做题目?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李大钊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3.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掌握字形、会组词):阀、娱、剧、宪、袍、押、舅。 (2)多音字组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占据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 严峻:严肃而厉害。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恐怖:惊慌、害怕。 轻易:指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4)质疑问难,教师行间巡视,组织讨论、交流。 4.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当时中国是怎样的情况? (2)课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说说你学懂了什么?交流、整理: ①课文写的是1927年的事,当时中国正值反动军阀张作霖血腥震压革命时期。《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 ②出示李大钊同志投影片,简单、概括地介绍李大钊的生平。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18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遇难。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③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属非回忆部分,可以独立成段。这样,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回忆部分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2—7)写被捕前。 第二部分(8-18)写被捕。 第三部分(19-29)写在法庭上(被审)。 第四部分(30—末)写被害后。 5.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4)“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四)课堂练习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2.自学,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回忆部分第一部分的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思考: a.第一自然段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忙? c.李大钊同志为什么坚决不愿离开北京?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d.作者 “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里去”,文章后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回答?找出照应的句子,画在书上。 ②讨论、交流、整理。 a.第一自然段是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它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b.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埋头整理、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失踪等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紧张,父亲工作越来越忙。 c.因为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d.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教师点拨:像上面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叫前后照应,前有原因后有结果或前有结果后交代原因,这样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尾连贯。 ④指导感情朗读。 a.读本段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父亲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来。 (2)投影,出示第二段自学提纲。 ①思考:李大钊同志被捕过程中,敌人、作者和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刻画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画出本段前后照应的句子。 ②讨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被捕过程中,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心虚”表现在捕人前先放枪,再喊叫,还派出了宪兵、侦探、警察,这么大的举动只为了抓一个人。“残暴”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如粗暴地吼叫“不要放走一个人!”;“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我”当时是惊慌、恐怖。父亲李大钊则是沉着镇定,从容不迫。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完成的。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学生读出来。) ③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表现李大钊镇定、沉着,对敌人蔑视,以及敌人的凶残、狠毒的语气。) (3)投影,出示第三段自学提纲。 ①默读思想: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是怎样表现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②议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脸“平静而慈祥”、“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人民深沉的爱、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分角色感情朗读,用不同的语调区分出 “我”、“父亲”、“法官”的不同神态,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 摘抄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3.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人的小短文。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四部分。 (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思考: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整理: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例如:我认为文中刻画李大钊神态的三处词语写得好。敌人搜身时神态:严峻;提审时神态:平静而慈祥;审讯时神态: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严峻”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平静而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例:提起我们班××同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夸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同学。 一次,……(举一典型事例反映他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同学真不愧是助人为乐的标兵,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六、布置作业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组词。 阀f2(军阀) 娱y*(娱乐) 剧j)(剧本) 宪xi4n(宪兵) 袍p2o(棉袍) 押y1(关押) 舅ji)(舅爷) 2.形近字组词。 3.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醒”字在字典里有四种解释,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 )里。 (1)睡眠状态结束。(2)明显、清楚。 (3)昏迷后神志恢复正常。(4)醒悟、觉悟。 ①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3) ②柜台前那幅“急顾客之所急”的标语非常醒目。(2) ③ 清晨,我醒来一看,太阳已经露出笑脸了。(1) 4.练习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一件典型事例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11一、看拼音写词语 jūn fá yú lè piān pì jiǎo xíng kǒng bù ( ) ( )( ) ( ) ( ) xiàn bīng hán hú shū jí yì yōng ér rù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三、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勉强(qiáng、qiǎng) 待会儿(dài、dāi) 书籍(jí、jì) 含糊(hú、hu) 拥入(rōng、yōng) 夹袄(jiá、jiā) 四、比一比,组词语 阀( ) 娱( ) 僻( ) 刑( ) 伐( ) 误( ) 避( ) 型( ) 峻( ) 详( ) 绞( ) 竣( ) 祥( ) 咬( ) 五、搭配要恰当,用直线连起来 伟大的 态度 耐心地 问 慈祥的 力量 奇怪地 说 严峻的 面庞 坚决地 讲 六、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 )认真。 剧烈 猛烈 激烈 强烈 5、晓庆生过病,上体育课不能( )运动。 6、孩子们( )要求周末不要上课。 7、敌人占领的高地被我军( )的炮火摧毁了。 关于 尽管 除了 为了 按照 8、( )达到共同的目的,我们必须努力奋斗。 9、( )开会的内容,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一番。 10、( )他的意见去办,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1、假期里,( )休息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和锻炼。 12、今年夏天,( )天气炎热,同学们仍然坚持学习。 七、读课文,找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写下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月六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着她到儿童娱乐场散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画“√”,并说说为什么选它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 1、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 2、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 3、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凶狠残暴的本质,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 九、说说带下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句子 1、“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奇异的星空 无边无际的天空,原来就是一个星星世界。月球、太阳以及我们生活着的地球,都是这个星星世界的一分子。要是你站到别的星球上看过来,地球也像其他星星一般只是眨着眼的一小点。 月球,我们俗称月亮。它离地球最近,人们已经到过月球了,发现那里到处是荒凉的“环形山”。不过,在晴朗的夜晚,当它给大地披上银辉的时候,人们面对着灿烂群星中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总是赞赏不绝。其实,月球只是反射太阳所发出的光,它本身是不会发光的。 月球比地球小;而太阳却比地球大得多了。一个太阳相当于130万个地球合在一起那么巨大。由于它距离地球太远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就和月亮的大小差不多。 从天文望远镜里看到,太阳的表面是一片浩瀚的火海,那火海仿佛像怒吼的风暴,漫天卷荡。它的光和热射到地球上,我们称作阳光,是生物不可缺少的东西。 星空中跟太阳一样会发光发热的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有很多星星比太阳还大,只不过离地球更遥远,他们看起来都是一小点儿。这无数的星星,组成了一个绚烂美丽的星星世界。每当夜幕降临以后,它们便闪耀出光芒,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各种颜色交相辉映,好像彩色的珍珠,布满夜色朦胧的天空。 这布满星星的天空,太奇异了。 1、把短文分为三段,用“△”标在段尾。 2、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每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义词: 浩瀚──( ) 奇异──( )一、看拼音写词语 jūn fá yú lè piān pì jiǎo xíng kǒng bù ( ) ( )( ) ( ) ( ) xiàn bīng hán hú shū jí yì yōng ér rù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三、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勉强(qiáng、qiǎng) 待会儿(dài、dāi) 书籍(jí、jì) 含糊(hú、hu) 拥入(rōng、yōng) 夹袄(jiá、jiā) 四、比一比,组词语 阀( ) 娱( ) 僻( ) 刑( ) 伐( ) 误( ) 避( ) 型( ) 峻( ) 详( ) 绞( ) 竣( ) 祥( ) 咬( ) 五、搭配要恰当,用直线连起来 伟大的 态度 耐心地 问 慈祥的 力量 奇怪地 说 严峻的 面庞 坚决地 讲 六、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 )认真。 剧烈 猛烈 激烈 强烈 5、晓庆生过病,上体育课不能( )运动。 6、孩子们( )要求周末不要上课。 7、敌人占领的高地被我军( )的炮火摧毁了。 关于 尽管 除了 为了 按照 8、( )达到共同的目的,我们必须努力奋斗。 9、( )开会的内容,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一番。 10、( )他的意见去办,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1、假期里,( )休息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和锻炼。 12、今年夏天,( )天气炎热,同学们仍然坚持学习。 七、读课文,找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写下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月六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着她到儿童娱乐场散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画“√”,并说说为什么选它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 1、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 2、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 3、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凶狠残暴的本质,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 九、说说带下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句子 1、“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奇异的星空 无边无际的天空,原来就是一个星星世界。月球、太阳以及我们生活着的地球,都是这个星星世界的一分子。要是你站到别的星球上看过来,地球也像其他星星一般只是眨着眼的一小点。 月球,我们俗称月亮。它离地球最近,人们已经到过月球了,发现那里到处是荒凉的“环形山”。不过,在晴朗的夜晚,当它给大地披上银辉的时候,人们面对着灿烂群星中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总是赞赏不绝。其实,月球只是反射太阳所发出的光,它本身是不会发光的。 月球比地球小;而太阳却比地球大得多了。一个太阳相当于130万个地球合在一起那么巨大。由于它距离地球太远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就和月亮的大小差不多。 从天文望远镜里看到,太阳的表面是一片浩瀚的火海,那火海仿佛像怒吼的风暴,漫天卷荡。它的光和热射到地球上,我们称作阳光,是生物不可缺少的东西。 星空中跟太阳一样会发光发热的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有很多星星比太阳还大,只不过离地球更遥远,他们看起来都是一小点儿。这无数的星星,组成了一个绚烂美丽的星星世界。每当夜幕降临以后,它们便闪耀出光芒,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各种颜色交相辉映,好像彩色的珍珠,布满夜色朦胧的天空。 这布满星星的天空,太奇异了。 1、把短文分为三段,用“△”标在段尾。 2、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每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义词: 浩瀚──( ) 奇异──( )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12【剧情快递】 本剧是根据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编写的。课文作者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课文以作者的经历,记叙了李大钊1927年4月遇难前后的经过,表现了李大钊为革命事业临危不惧,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戏外说戏】 剧中主要人物是李大钊。他对自己的儿女是慈祥的,在危险面前,在敌人面前,是严峻而镇定的。表演时要注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 第一幕 时间:1927年春天。 地点:李大钊家里。幕布徐徐拉起。李大钊在整理书籍和文件,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女儿李星华蹲在旁边。 李星华:(奇怪地)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李大钊:(待了一会儿)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母亲:(把李星华拉到一边,悄悄地)听你父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你父亲只好把一些书和文件烧掉。 李大钊:(叹了口气,沉重地)昨天一早,工友阎振三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今天我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母亲:(不安地拉着李大钊的手)那你赶快离开北京吧!这里太危险了。 李大钊:(坚决地)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张了张口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有说)嗯。 妹妹:(蹦蹦跳跳地上)妈,我刚换了新夹衣,你带我到娱乐场去玩吧? 母亲:(轻轻地点点头)好,我带你去玩。(拉着妹妹从舞台右侧下) (李大钊坐在桌子前写字,李星华坐在长椅上看报。忽然,啪,啪……外面传来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李星华:(惊恐地瞪大眼睛)什么?爹! 李大钊:(从抽屉里取一把小手*·枪,不慌不忙地)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几个宪兵、便衣侦探、警察推搡着工友阎振三,从舞台左侧蜂拥而上,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李大钊和李星华。) 便衣侦探:(用手*·枪指着李大钊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摇头)不认识。 便衣侦探:(冷笑着)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吩咐手下)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带走。 (残暴的匪徒把李大钊绑起来,拖走了。) ──幕徐徐降落 第二幕 时间:十几天后。 地点:法庭上。幕布拉起。李大钊穿着灰布旧棉袍,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是平静而慈祥的脸。 李星华:(激动地)爹!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一拍)不许乱喊! 李大钊:(镇静地)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法官:(指着李星华)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李星华:上前一步抢着说)是的,我是最大的。 法官:(拿起木板狠狠拍几下)不要多嘴! 李大钊:(冲女儿点点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法官:(指着李大钊)把他打入死牢。(又指了指李星华母女)好了,把他们都放了。 旁白: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 ──幕急落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13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 (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 (1)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对李大钊人格美的认识。 (2)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大组汇报时,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的正确的和比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体会,学生如果说漏了,老师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对学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师不要拒绝,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体会要点:一是李大钊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当时局势的紧张。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体会要点:①李大钊知道局势的严重性,知道自己身处的危险;②李大钊知道自己的责任;③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从句子中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朗读要点:要读出坚决的语气,要读好两个反问句。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体会要点: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4)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重。他的心被一种伟大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体会要点:①“伟大的力量”,指的是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②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不屈不挠,安定沉着,是因为倔心中有“伟大的力量”。③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 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恶极恶的敌人,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来鼓励亲人,使 “我”也变得机智勇敢了,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④从“我”由惊慌害怕:怕变为机智勇敢,说明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这种力量的确是伟大的。 朗读要点: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气的坚定,体会哪些词语要读重音。(如“安定、沉着、伟大的力量、革命事业的信心) 学习方法:这个句子是理解上的难点,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伟大的力量“才会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也可联系其他革命烈士的事例理解。 (5)、“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体会要点:①这是教育后代永远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②也是教育后代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朗读要点:要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 四、对李大钊或李星华倾吐情感 以“李大钊爷爷,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① 对李大钊爷爷表敬意;②汇报今天的幸福生活;③表示继承革命传统。 或以“李星华妈妈,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1 表示安慰。2 表示敬佩和向她学习。3 表示珍惜幸福生活。 在学生说话思路打开以后,说话内容不要加以限制。 反思: 一、设疑导趣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课教学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二、质疑导思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李大钊被审时,我让学生先看录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观看图象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学,动手画词画句,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语文教学必然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生活的沟通。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 对话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语文课程标准》摒弃以教师为轴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认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孩子”。其次,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三个技巧:“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吸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表达”,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还要注意表达的表情和语气。“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启发,一种提高,是意义建构活动。我们应该做到四个“关键词”——“吸收”:能接纳对方的信息并转化为营养。“宽容”:容纳对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思考”师生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引发进一步思考。“提升”: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二是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文本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这样,“对话”就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在“对话” 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对某一个问题达到意义的认同和共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与言语作品的“对话”,首先,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感受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感知,感知文本的“语表层”。其次,熟读文本精思,自主领悟话题。要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nextpage] 通过对文本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再次,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案例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江苏铜山 滕衍平)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 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 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 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 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呀!谢谢你把这句名言介绍给我们。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好不好? 生:好!(学生齐读) 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师:是呀,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 (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生:李大钊不但爱自己的国家,他也爱他的亲人。父亲不管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师:这一次,父亲“含糊”地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局势很紧张。 生:老师,在法庭上,我觉得课文里的“我”确实很机智、很勇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你看,课文里几次提到敌人,都是那样的残暴。可是“我”却“骗”住了敌人,保住了哥哥。 生:(急切地)我补充一句,当时的“我”很小,敌人这么凶狠,“我”都不怕,更能看出“我”勇敢、机智。 师: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我”的事呢? 点评:高质量的对话离不开“点拨”,“点拨”的功用就在于“化难为易,引向深入”。 生:(兴奋地)我知道了。父亲在敌人面前是那样的“镇定”“沉着”,是父亲的行动影响了“我”。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好呀,请讲。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 师:有道理。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 点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生成的课堂信息有时会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她哥哥是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李大钊同志的形象。 师:课文最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 生:我的好女儿,你懂事了,你长大了。 生:好孩子,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 生:女儿,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师:读书,就是要把自己融入书里。你们读进了书里。 生:他的目光里充满了希望! 师:好!好一个“希望”的目光! 点评:对话式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体验、生命的交流。一个“希望”的目光,包含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老师惊叹!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彼此间分享精神与幸福。 师: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对于这篇课文谁还有自己的想法要说? 点评:读书要读进去,到字里里行间去品、去悟;还要读出来,从整体感受,跳出课文谈课文。 生:我课前在图书室里看了一篇文章,里面说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师:(沉默)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情会和我一样激动。请你们完整地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深深回忆吧。(学生读全文) 师:读到这儿,你们对于课文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学生踊跃上前,又写下“忠于职守”“坚强”等词汇。)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下课) 评析: 案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却神“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这是为孩子们的明天着想。让我们为孩子们的发展“构建智慧”——读书的智慧,做人的智慧。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14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三、说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