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
范文 |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精选14篇)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师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等。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案例】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 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35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 【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2一、读拼音,写词语。 pēi tāi huò huàn huāng bì tiān fù táo qì ( ) ( ) ( ) ( ) ( ) fán ài qǐ zhǐ chī mí lí mǐ xiū kuì ( ) ( ) ( ) ( ) ( ) xìng kuī huá xiáng qū zhú pò hài suí xīn suǒ yù ( ) ( ) ( ) ( ) ( ) jiǎo jìn nǎo zhī yùn zhuǎn zì rú fān lái fù qù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情不自禁(jīn jìn) 禁(jīn jìn)止 折(zhē zhé shé)合 折(zhē zhé shé)腾 折(zhē zhé shé)本 三、选字填空。 瞪 澄 蹬 橙 ( )眼 ( )澈 ( )车 ( )子 ( )红 ( )脚 ( )碧 ( )圆 四、近义词 惩罚( ) 迷恋( ) 轻盈( ) 天赋( ) 误解( ) 驱逐( ) 五、反义词 独立( ) 澄澈( ) 轻盈( ) 淘气( ) 进化( ) 安静( ) 明白( ) 六、把词语补充完整。 发现( ) ( )( )大笑 ( )的草地 ( )的湖面 ( )的身体 一( )正经 ( )( )作声 情不( )( ) ( )的脸色 不怀( )( ) 七、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 2、形容费尽心思。( ) 3、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 八、选词填空。 1、发明 发现 (1)我为自己( )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而兴奋不已。 (2)电灯的(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危险 风险 (1)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往往面临着受驱逐与迫害的( )。 (2)这条路崎岖难行,车开进去太( )了。 九、写出句子中省略号、破折好的作用。 1、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 2、“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 ( ) 3、“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 ) 十、按照“我”的发现经过,下面句子排列的顺序应是( ) (1)老师给我们解释梦中飞行这个奇妙的问题。 (2)老师的解释是“我”渴望弄明白人是怎么来的。 (3)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随心所欲地飞。 (4)“我”对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进行大胆猜想,并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3教学目标: 1、能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2、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在训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发现与探索的兴趣,并懂得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会有新的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老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 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不怀好意。 2、 查找资料(任选其一):a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b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美好的童年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我们的小脑袋中会有奇思妙想,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也会不懈地探索那些有趣的疑问……前苏联有一位叫费奥多罗夫的天文学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写了一篇文章——《童年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说明 从课题入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提出问题——请教问题——发现规律——得到证实 2、联系课文第1、2节,理解“几乎”,并说说“我”探究了一个什么问题? 说明 借助全文的线索整体进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明确“我”所提出的疑问,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了解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集体探讨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第1节)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随机理解 “似乎”) 说明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优美的语句,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补充。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第2—9节)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呢?” 说明 让学生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一次次提问的语气,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3)“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第10-11节) 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这就跟……正好九个月。”(随机理解“绞尽脑汁”) 说明 理解“绞尽脑汁”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执着探索的精神。 四、抓住“发现”, 精读深究 1、学习第11节,明白“发现”的具体内容 (1)指名读第11节,理解“眉目”,划出“眉目”的具体内容。 (2)交流所划的句子,想想童年的发现究竟是什么? (3)引读相关句子,了解“我”是如何进行推算的。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①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从生物最简单的单细胞开始,我将每一百万年折合成一个月,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一百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经过一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二个月,以此类推,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这就是我的发现。)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说明 引导学生将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等词语体会这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到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竟如此简单明了”的感慨。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学习第12节,明白“我”的发现哪些得到了证实。 (1)听了生物老师的讲课,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2)“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理论有哪些异同之处?(可结合课文和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谈一谈) 说明 关于人的起源进化论的知识,“我”作为一个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知识去推论、去思索,得出的结论难免幼稚、简单化、绝对化,那位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让9岁的学生听懂,对这个问题作了通俗化的解释,有些话就不十分精确了。而这位生物老师引用的达尔文的话是比较缜密的、科学的,学生通过比较应该可以感受到。 3、学习13节,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说明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科学家的故事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五、联系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从“我”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六、概括主要内容 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把课文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说明 要求学生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表达时让学生借助板书进行概括,可以使他们在逻辑上更有条理,表达更准确。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说明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 “我们也要对身边的事物有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因为作者敢于提问、留心观察、反复思考、大胆想像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发现”……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梦里飞行 童年的发现 请教问题 追问探究 胚胎发育的规律 发现规律 折合推算 得到证实 达尔文的观点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41、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景。那么我们该怎样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我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坚持冷静。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构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到达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2、“人究竟是怎样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这个问题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利用了课件、图片让他们了解了整个过程,但孩子们还是有些懵懂,所以这一环节还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如果课前让孩子们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来理解或许课堂上会简便一些。 所以我觉得课内外结合,合理而巧妙地利用课外获取的信息,这样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本事。所以,它不仅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最终,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5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六.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6《童年的发现》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在上课前认为学生必须有话可说,我放心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于是,整个课堂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开始就由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设计板书,孩子们能从课文中领悟到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如,孙佳慧对最终一句的理解是对“我‘的自嘲,孙乐易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爱迪生、贝多芬等科学家、艺术家的遭遇,进行充分的.辩论。但在他们的叙述争论中,对他们的理解,我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好像与我想的有必须的距离。 反思这堂课,我没有处理好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关系。作为这样的课,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领悟到什么程度?那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教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在分组读议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这也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就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放”的度? 课堂教学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 “放得开”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是改变课堂教学节奏慢、容量少、费时多、成效差的有效途径。尽管如此,课堂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放”,否则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课堂教学结构就会松散。“放”是为了教学主题服务的,所以放开之后还得收拢,“收”的目的要明确,“收”的时机要及时。 1、收在学生认知本事提高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显得糊涂而肤浅,不能具体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提示,经过点拨学生的认识就清晰了,就深刻了。 2、收在学生语文本事提高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本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使他们具有交际需要的各种本事。如果在学生弄明白了文本中的“我”的发现,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童年的发现,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与文本的结合中感悟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就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语言表达本事就会提高。“放”与“收”是辨证的,仅有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放”的作用。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大放光彩。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8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理清文章结构,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托重点词句的品读,在由“简单—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探寻“发现”的过程意义。 3.感受作者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求知精神,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引发兴趣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童年的发现》。 2、了解作者信息。出示: 费奥多罗夫: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他的学问渊深,博览书史,据说他几乎知道俄国国家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不仅如此,他对哲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快速地默读。交流:资料当中最让你吃惊的是什么? 3、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极富创见的人,他的童年又会有怎样独特的成长经历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自由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脉络,指导读法 1、学习字词。 胚胎、滑翔、妨碍、祸患、驱逐、羞愧 随心所欲绞尽脑汁情不自禁 (1)寻索第一组词的构成特点; (2)比较品析——读悟第二组词的意思。 2、理清结构 (1)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感知主要内容并迅速分段; (2)小结:阅读比较长的文章,我们可以试着先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有助于更好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感悟“梦境”和“发现” (一)品读“梦境” 作者在文中说,他的发现是起始于——梦中飞行,出示: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1、自由读——指生朗读——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梦 2、作者的哪些描写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3、带着这些感受,一边朗读一边在脑海当中描绘这些画面。 (二)品读“发现” 正是缘于这个奇妙的梦境,作者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关于这个发现,文中有一个非常生动而有趣的描述,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到它,并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出示: “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读着读着,你感觉这段话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把你觉得能够体现作者这种心情的字眼加上着重号(哈、竟、格外……) 3、指导朗读。 四、体味发现的“不简单” 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留意到,作者在形容自己的发现时用了哪一个词儿——简单明了。这在作者看来如此简单明了的发现,是真的那么简单地被发现的吗?请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的4—12自然段,边读边把你觉得使作者有这样的发现的原因划下来,看看你又能有怎样的发现。 (一)不简单——深度问答 1、指导朗读“问句”,感受追问的急切 4、你从这里发现什么?(善于思考、很有探索的欲望……) (二)不简单——感受“痴迷” 我想的是那样的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1、点拨生字“痴”,通过字理的解读猜度“痴迷”的意思 出示:痴迷:入迷到呆傻的程度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痴迷? 3、抓住“翻来覆去”体验想象 4、补充写话: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 五、回溯“发现”,升华主旨 1、复现作者对“发现”的描述 2、质疑“发现”,再度感受“不简单” 六、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不简单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9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师:“老师是第一次来岸堤中心校,当时我们找不到学校门口在哪里,谁来猜猜最后我们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吗?” 生猜测 师:“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呀,跟在你们后面就找到这里来啦。你们就好像是一只只小蜜蜂,把我们给引来了。你看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一篇有关发现的文章——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童年的发现》一文。 二、检查旧知,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就有一个重大发现,通过预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他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读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出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发现时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吗? ——从那里体会出来的?你能从词语里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很好,学习语文就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来,让我们自豪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品读体验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3段,看看我是怎样发现的? 可以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一下。也可以找原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汇报,交流。 (1)梦中飞行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梦中飞行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谁能找出相关的语段读读? 指名读:(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文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 ——理解“随心所欲”,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就是“随心所欲”?梦中飞行可以,可以可以,想象下:还可以?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感觉?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段话。自由读,指名读 ——从这奇妙的梦里,我们感受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富于幻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这时的我对“飞行”,产生了好奇心,急于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接下去我们是怎么做的?谁来说? (2)请教老师 ——我们一起找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时,我一连串提了几个问题?我们一般写作文,写人物对话时,特别喜欢加上提示语,例如:我问:“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这是提示语在前,还有哪几种类型?(提示语在后的,提示语在中间)(出示小黑板) (1)、我( )问:“我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 (2)“为什么只有在晚上睡觉时才长?”我( )的问。 (3)“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我( )问,“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能结合文意给加个修饰词吗? ——本文中在能分清说话人身份情况下,作者舍弃了这些提示语,我们除了体会出他们的好奇外,还体会出他们怎样的的心情?(迫切,着急) 好,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读。评价 ——通过这连珠炮般的追问,我不禁想到一个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读到这儿我们对费奥多罗夫又有了怎样的了解?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问底) 小结:发现的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少不了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问底的精神。老师的解答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又是怎样做的? (3、)痴迷研究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研究一条鱼的情形是怎样的?(朗读这句话) 你研究鱼时“翻来覆去”的会看些什么?你翻来覆去的看鱼时会想些什么? 听到费奥多罗夫这么说,这么想,看到他这么痴迷的研究,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勤于思考求知若渴、执着探索) 小结:发现离不开执着的探索。 (4)、发现规律 那么我想出名堂来了吗?找出本段具体描述我的发现的句子。(齐读)读到费奥多罗夫的这个发现,我们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为了这个发现我思考的情形是什么样的?认真、痴迷等,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绞尽脑汁。什么意思?你能用换词法来解释下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费尽心思等。从哪里体会出作者绞尽脑汁?梅花香至苦寒来,所以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高兴,自豪)谁来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 小结:结合板书,你看:作者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请教老师——痴迷研究——发现规律,通过学习作者发现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发现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那是要有善于幻想,有追根究底及求知若渴的精神。 因为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具有这些品质,所以他才有这非凡的发现。 四、拓展延伸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比如: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小结: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成熟的苹果一个个的从树上落下来,人们司空见惯,但只有落在牛顿面前的苹果,令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壶盖被热气顶的“突突”跳,瓦特看到后发明了蒸汽机。你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处处留心皆学问,说不定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有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执着探索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富于幻想 怎样发现?请教老师、勤学好问 痴迷研究、执着探索 发现规律、大胆想像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0【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鼓励质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要想学习好该怎么做?(有疑问向老师请教) 2.是的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节课就让我们比比谁会提问?谁的进步大? 二.板书课题,质疑学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发现》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读了课题后有何疑问? 2.学生汇报:(重点问题: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1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课文先是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个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之后得到证实。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我”童年时勇于发现,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大胆想象的精神,并且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规律时的自豪,兴奋;被老师误解时的愤懑无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上生物的起源。(视频播放,教师配合解说) 在45亿年前地球上还是一片荒芜,没有任何的生命迹象。直到35亿年前,地球上才开始出现单细胞生物。最初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是一些藻类单细胞生物。这是水母,也是较早的一种生命形式,是由多种单细胞组合而成。接下来又经过了几万年地进化,生物的构成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在海里生存,它也长出了鳍和尾巴,这是早期的鱼类。慢慢地它的牙齿开始变得尖锐,靠多吃一些弱小的群体为生。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一条鱼爬上了岸,而它又很幸运地生存了下来。它的鱼鳍慢慢地变成了有利于爬行的四肢,就这样从鱼类进化成了两栖类动物.当两栖类动物能够彻底摆脱水,在陆地上生活时,它也就成了爬行类.环境不断地变化,几百万年后的某一天,可能为了够到更高处的食物,爬行类动物开始尝试向上爬行,这可能就是最初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又经过了几亿年,慢慢地进化成了猿,奔跑的过程中,他的前肢被解放出来,开始直立行走,最初的人类也就形成了。 看完视频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根据什么而变化的呢? 环境。 对了,这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生命受环境的影响,由低等动物开始演变为高等动物。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的时候,是22岁,而我们课本上有一个小朋友却是在9岁的时候就发现了类似的规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小朋友,了解他童年的发现。(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童年的发现) 很好,我相信大家在周末一定做过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了,接下来我想请几位同学来帮我读一下生字。 预习检查: 1.读写:胚胎,祸患,澄澈,天赋,岂止,草履虫,绞尽脑汁,困窘,滑翔,双臂,厘米,羞愧;(开火车的方式挨个下去,然后请同学来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你觉得哪些词语的字音和字形需要特别主意的? 全班齐读生字。 2.根据意思写词语:澄澈,随心所欲,天赋,进化,绞尽脑汁,眉目,困窘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既然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做童年的发现,那么我究竟发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把课文翻到35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我童年的发现了究竟什么? 胚胎发育的规律 你是从哪里找到这句话的呢?可以读一读吗? 我们试想一下,要是你们9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那你会有什么感觉?你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自豪,满足,骄傲 很好,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情感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下。 a.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pp展示) 文章中还有一段是具体来说,胚胎发育的规律是怎么样的,请大家找一找。 谁来说? b.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结合刚才我们看的视频,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三、深入文本,探究过程,体会发现时的情感 我们来看一下,从草履虫这样的简单生命进化到人类,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呀,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发现的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课文中,来找一找,我一共经过了几个阶段才发现这个规律的呢? 如何发现?4个部分 1.始于梦中飞行;开心、激动板书:始于梦中飞行 他是怎样飞行的呢?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的内容读一读。飞行是十分自由的,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同学们想像一下这段话的场景,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够离开地面,要是换成是你们,能够随意地飞行,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开心,激动,新奇 很好,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开心,激动,新奇地心情把这段话再来读一遍。(齐读) 过度:我的发现始于梦中飞行,只有我一个人会在梦中飞行吗?那么我由梦中飞行引发了什么问题呢? 2.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寻求老师解答板书:梦中飞行?解惑(善于思考,求知欲强) 我产生了这个问题之后,自己解决不了,就去。。。。在寻求老师的解答过程中,我与老师有一系列对话,十分有趣,我们一起来把它念一念,男生做老师,女生来读我的部分。我来充当旁白部分。 很好,这里一连问了4个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他紧接着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啊? 求知欲非常强,非常迫切想要知道答案。 我和老师的对话,让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3.引出人是怎么来的?板书:人? 我们这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老师的解答却并没有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最后知道了吗?找一找,我最后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 4.激发想象力设想“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答案。板书:想象、思考得出答案 带领学生根据板书回顾整个发现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起来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着黑板,来回顾一下,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同学们可以跟着老师一起来说一说。 四、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过度:这么非凡的发现,经过这么多努力得来的发现,却被老师误解,使我被赶出了教室,这是多么郁闷的一件事情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写了我被老师误解? 1.误解的段落 “又过了三四年..........风险”(14-19) 2.误解的原因 大家想一想,我为什么会被误解呀? 我在老师给我们上生物课时,想到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 我笑出了声,老师是什么反应? 瞪,狠狠(从这两个字的程度体会老师生气的程度) 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这一段,大家注意他们的表情。可以请学生尝试表演一下,瞪,睁大眼睛,狠狠地瞪,脸色苍白的感觉 为什么老师会这么生气呢?我们回到课文中再来仔细地看一看,这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讲课是一本正经的,然后她在讲的是什么啊?人的发育与发展。这一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因此啊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以为我的笑是不怀好意的笑。所以她才这么生气。 3.被误解时的心情 其实我们都知道,作者并没有什么恶意,他只是由老师讲的知识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于是情不自禁地笑了而已,他的笑其实是带着自豪与骄傲的笑。同学们想一想,要是你们,自己的发现不被理解,还被老师赶出教室,一个人站在走廊上,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困窘,羞愧,愤怒 所以啊,在这样的心情之下,忿忿难平,但是又不得不自我安慰道: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你觉得他读得好吗? 被老师误解时是愤懑,不满的,而又不得不进行自我安慰,这也是一种无奈的表现。 让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把我的这种愤懑,不满而又无奈的心情给读出来。 很好,我们再来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呢?你能想到世界上还有别的重大发明、发现受到驱逐和迫害的事情吗? 哥白尼,伽利略等。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这里作者把自己的发现和世界上重大的发明,相提并论,说明了他的什么呢? 幽默,对自己的发明很自豪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我是在幻想? 我有了这个非凡的发现之后,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开心,高兴,自豪)请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段话读一遍。(学生齐读!)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2《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一、教学效果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自然段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 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成功之处 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如人的细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 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的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三、不足之处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四、改进措施 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3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小组交流:“我”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板书:发现) 设计意图:童年是人生之旅最十分重要的、十分珍贵的驿站。激情的导语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怀着真挚的心走近课题,深入课文。 2.【出示课件3】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1)读一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在“发现”前板书:“童年”) (3)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一定曾经发生过让你们到现在都难以忘怀的趣事!你们的童年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我发现了后山洞里的一个小秘密;我发现了母鸡吃石子越吃越有味的;我发现在下雨前夕蚂蚁们会团结协力搬家;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补充板书,完成课题:童年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阿8226;阿8226;费奥多罗夫8226;达维多夫(1828-1903),俄国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其编著的资料集《伊8226;伊8226;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5】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童年的发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出示课件6】 文章开头用倒叙悬念法。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的发现的过程。先是由梦中飞行,然后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到母亲怀胎为什么是9个月。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第19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六年级的一次生物课上,证实了“我”的发现是正确的。但因为“我”的高兴,使我受到了惩罚。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提出要求: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说说自己有过什么“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2.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课文主要讲了“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以及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 五、细读文本,探究“发现”。 (一)阅读开头,了解发现 【出示课件7】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1.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从这段话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1)“我”的发现是“有关胚胎发育规律”。 (2)“有关胚胎发育规律”,这可是生物学家研究的大课题、大难题啊!那些生物学家费尽毕生心血也不一定能有这个发现,可一个九岁的孩子却发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教师小结:文章学里讲,倒叙能制造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引发阅读兴趣。 (4)谈话过渡:如果这个发现是从书上看来的,是爸爸妈妈或老师告诉他的,那还可以理解,而“我”偏偏说:“这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真的奇了。同学们,你能相信吗?让我们继续阅读后面的课文,了解“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 (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出示课件8】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看能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体会到“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4)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谈话过渡:“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2.师生对话,求解疑问。 (1)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我”提出了哪些问题?老师是怎样解答的?(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课件9】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 ……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2)读一读,看老师给出满意答案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老师都快招架不住了,于是说:“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虚晃一枪,开始撤退。可这撤退具有教学机智,老师丢给“我”另一个问题:“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我”的思想之火又被点燃了。 (4)指导朗读:“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5)谈话过渡: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3.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1)谈话引导:“人究竟是怎样来的?”正是问题的牵引,“我”才会一步步前进,到达“发现”,收获成果。既然老师那里给不出现成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想,自己去寻找吧。“我”是怎样寻找答案的?(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件10】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①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②教师小结:课文有两个词写尽了“我”寻找的用功和努力——“痴迷”、“翻来覆去”。“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这想法够痴迷了吧。 ③问题交流:“我”经过考虑、推算,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2)【出示课件11】 “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①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 ③教师小结: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板书: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三)遭遇挫折,悟出哲理。 1.证实发现。 (1)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出示课件12】 又过了三四年,……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2)引导交流: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因为在当时,对于同学和老师们来说,人体发育是一件神秘又严肃的事情,老师认为这件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应当是以严肃的面孔来面对。所以,当我在笑时,老师误以为我是在嘲笑这件在他们看来十分神秘的事。) 老师是怎样对待我的?(把“我”轰出了教室。) 3.谈话过渡:“我”童年的发现,按理要获得表扬夸奖才对,遗憾,因为表达得不是时候,结果走向了反面,被老师给轰出教室去。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站在教室外面,我终于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候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①结合自身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②引导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身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课件13、14】布鲁诺、伽利略生平 (2)教师小结: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很多科学家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板书:遇到挫折悟出道理) 六、结合课文,赏析主人公。 1.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达成一致意见。 3.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小朋友。(板书:富于幻想) 【出示课件15】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小朋友。(板书:执着探索) 【出示课件16】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朋友。(板书:幽默风趣) 【出示课件17】 听完这句话,……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设计意图: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前面阅读的铺垫,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导,扣住关键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5.读写结合提高能力:以《童年的发现》为题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的一次发现。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 板书设计 梦中飞行,引发思考——富于幻想 童年的发现绞尽脑汁,惊人发现——执着探索 遇到挫折,悟出道理——幽默风趣 每一个发现都珍贵——《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4《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教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教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样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经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终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设计教案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当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资料不深不透。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主角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此时,我向学生提出:“作者问了几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四个”,有的说“五个”。张翔宇同学还把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上我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啊)问了出来,而此时,我并没有趁势表扬鼓励,说明我平时的教学机智还不够,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作出适时地反应。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我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结果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整体角度看,一是教学资料重复,二是理解进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到达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杨教师所谈,本节课能够分为两部分,在初步引导学生了解发现过程后,能够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文中的作者在发现的过程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自读自悟得基础上,能够结合具体词句谈出自己的看法,此时再深入指导朗读会更好。这样,不仅仅整合了课堂资料,突出了重点,还锻炼了学生思考表达的本事,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在体会朗读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比较前面教师的牵引、指导强过百倍。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价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仅有深入钻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线,把握好文章的“题眼”,并围绕“题眼”去设计环节,精心提问,才会走向成功。就像本节课,我的“题眼”并不明确,错以“发现的过程”为“题眼”,其实应当围绕发现的过程体会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特点,才是本文真正的“题眼”。一切教学应当为它服务,向它靠拢,而我却用过多的时间去泛泛理解发现过程,导致上完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我教学机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倾听,重视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捕捉,适时鼓励,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进取性,也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到达深刻理解、体会的效果。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朗读,要做到说读结合。而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有时自己在课堂上讲得多,问题重复或过碎,过多占用了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而有时的朗读并没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的去读,而是为了读而读,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与感悟又一次让我深深地触动,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如何提高仅有不断反思、总结、钻研,在实践中才能提高。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